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手工艺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前言
泥塑,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土塑造的模型,也称之为“泥人”。泥塑工艺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在制作工程中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戏剧经典、服饰搭配,泥塑也是一种“有形”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浙江省临海泥塑而言,这一手工艺的发展已经达到成熟状态。本研究为笔者关于东南沿海传统手工艺保存现状研究的开端,旨在从泥塑工艺保存现状审视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临海泥塑工艺目前保存较好,技艺纯熟,然而该工艺正呈现“独门”传承的趋势,逐渐消失在临海人的视线与记忆中。泥塑文化正面临“传承危机”。笔者希望通过对临海泥塑手工艺发展的情况作出细致的描述,同时展示该工艺的发展现状,来分析“传承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临海泥塑手工艺的保存现状
临海杜桥老城区街道上一户不起眼的人家里,就藏着一位做泥塑的高手――朱吕贵。这位老先生年过七旬,已经坚持从事泥塑艺术创作长达60余年,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他所创作的泥塑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人称“泥人朱”。
就在一个仅十平米的房间里,一个黑色的玻璃柜占据了整面墙。柜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泥塑,色彩鲜艳,华美动人。近观这些泥塑时会发现,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这些彩绘泥人从头到脚以及衣褶均线条流畅,笔触细腻,人物的面部表情精致灵动,栩栩如生。
在色彩绘制上,泥塑采用大红,大蓝,正绿等鲜艳的色彩,色泽光滑,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气息。在测光的照射下,泥塑呈现强烈的明暗对比,光彩夺目。
细观人物的衣冠,衣服及腰带上的花纹尺寸和色泽均一致。勾勒花纹的笔触细腻流畅,简练灵动。每一个泥塑作品,无论是远观、近看还是从细节着眼,似乎都天衣无缝,浑然天成。
每一尊泥塑的灵感均来源于一段历史典故。朱吕贵平素酷爱观看戏剧,对京剧更是情有独钟。他的泥塑作品大多以京剧中的典型人物为塑造对象,加之以情境模型的渲染,将戏剧中的精彩场景定格,泥塑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007年9月20日,他应邀参加了中国镇江长三角地区民间艺术“手上功夫”邀请赛,获得了“绝技奖”。他的作品婺剧《十五贯》还获得2008年浙江省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天工奖”。朱先生的泥塑作品为他迎得了无数荣誉,而他本人却说,他最感激的,是泥塑创作带给他的充实与愉悦。
三、泥人朱的学艺历程
朱吕贵自幼喜爱玩泥巴,经常和哥哥逃课到学校附近的寺庙。兄弟俩把书包往门口一搁,就在寺院门前开始挖土,把泥土运进寺庙后就比着神像的样子捏。这一捏,就是60年。这60年里,兄弟俩遍游临海乡间、邻县三门等各地雕塑神像,在日复一日的钻研中,兄弟俩逐渐掌握到塑泥人的技巧,捏起泥来一拿一个准。在成年后,他曾跟随父亲做过戏帽,就在这项工作中,他竟也无意间将戏剧人物的服装烂熟于心,为后来创作泥塑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后来又当过油漆工,为色调搭配、均匀上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72岁的他从事此艺已近60年,由于天性聪颖好学,善于钻研,又经长期磨炼,逐渐形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一套泥塑绝活,在临海沿海一带名气很大,人们戏谑地称他为“烂乌泥”。
朱吕贵泥塑以取本地沿海平原地表下深1.5米的纯净青丝泥土为原料,掺水经过一小时左右反复捣炼,直到韧软为止。然后按人物大小上泥积坯,再按照人物个性表情、衣纹折理刻划装塑捏出各类人物形象,再经火烧熟,上色即成。
三、手工艺的传承
当问及手艺的传承时,朱老先生说,自己有四个儿子,但时逢,捏泥人就成了封建迷信。在这种情况下,又谁敢让自己的儿子去学泥塑呢?就这样,四个儿子错过了学习泥塑的最佳年龄,后来,四个儿子有的进了公司,有的做建材生意,竟没有一个继承父亲的这一手绝活。
儿子没有继承朱老先生,而年轻人因嫌弃这传统手艺又苦又累,赚钱又少,没人愿意学。朱老先生对这手绝活快要失传的现状很担忧。他说,自己年纪大了,再加上眼睛又患有白内障,视力比早几年有所下降,记忆力也不如前。再加上政府对这种艺术越来越重视,所以,他很希望这个手艺能够传承下去。
但学泥塑最好是从十二三岁开始学起,而现在的父母谁愿意把孩子的学习精力放在这老手艺上?除此之外,还要孩子有此方面的禀赋和很好的耐心,这不是一般人就能够做得好的,也不是花3到5年的时间就能够学好的,因为除了泥塑创作外,还需要了解戏剧艺术,比如要对戏文人物有充分的了解,对人物的着装要烂熟于心等,而这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朱老先生说,他曾应临海文化馆多次邀请进城彩塑各种人物,进行展览和宣传教育,得到好评。1996年,他的泥塑作品还在北京的故宫进行过为期两年的展览。当问及是否有将泥塑安置于博物馆展览的想法时,朱老先生笑谈说,如果手艺无法传承,至少要将这些泥塑流传下来。
关键词:手工制作课;现状分析;意义;实践研究
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学生在手工制作的探索中,培养了动手能力,提升了审美素养。手工制作课程――丝带绣制作与实践过程中蕴含了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作等多种教育契机,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一、高职学生手工课之现状与分析
自学院针对全院女生开设《手工制作课》以来,我们看到了很多女生“从没拿过针,针线活零基础”到“穿针引线,游刃有余”的蜕变。本课题通过《手工制作课》的研究,让我院学生从动手能力出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实现对我院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让更多的高职院校女生掌握一门生活技能,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手工制作课程开设的意义
我院立足校园,开设了以丝带绣绣制与民族音乐赏析相结合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手工制作课程。丝带绣将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四大名绣的针法、技巧简单化,在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扩大刺绣地应用范围,将绣制地美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较好的实现了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的提升。
(一)高职学生手工制作课开设的必要性
通过手工制作的学习,教学生学会手工操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陶冶情操;帮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学习中快乐,快乐中自信,自信中进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进一步开发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丝带材料再利用,提高学生的美化生活的能力;欣赏优秀的手工制作作品,从中体会到手工制作与民族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继承民族文化,热爱生活。
(二)增进音乐修养,培养审美素养
老师在教授刺绣的同时通过民族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通过对传统乐曲的聆听与赏析,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在音乐中受到熏陶,增进了学生的音乐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增加学生对传统刺绣的了解,提升基本生活技能
丝带绣作品虽然从原材料、绣制效果等方面与传统刺绣有了一些不同,但其所使用的针法和技巧都是从传统刺绣中改良而来的,这也为90后的学生独立完成一幅刺绣作品奠定了基础。让90后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老师传授的简单针法和技巧,完成一幅有主题、有意境的作品,并将所学能够直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技能。
(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树立坚定信念
通过对刺绣和音乐的学习,能让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还能够在学生解决绣制难题、完成绣制任务等教学驱动中,帮助他们树立坚定信念,努力发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勇于追求、持之以恒以及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手工制作课程实践中应强化的问题
一是加强专任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加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重视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手工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和经验,取长补短,效律利用教学资源。
二是欣赏范作、激发创作灵感,杜绝“依葫芦画瓢”。质量高、数量多的范作欣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当学生看到精美的完成品,才会兴趣大增、跃跃欲试。范作的样式创新越多,越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更有信心完成有自己个性的作品。
三是注意加强现场教学,指导老师要认真搞好教学设计,提前制作好手工作品。通过操作示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并通过自身努力形成技能技巧。同时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调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是在手工制作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的培养。并与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同时加强纪律、安全教育,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品质量意识。
通过实践,手工制作课作为我院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多形式的传递着、沟通着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思想。在手工制作课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我院学生不仅具有专而精的动手能力,而且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以及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态度,培养了诚实守信,努力创新的精神,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让民族传统文化更加有效的传承!
参考文献:
一、以课程为载体,积累传统手工艺教学经验
结合纲要精神,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情况,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手部肌肉能力、动作发展、认知经验和接受能力以及审美的能力态度的差异性,制订和细化目标,确定研究方向和目标。我们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纸艺、民间剪纸、泥塑、超轻黏土、绳编、雕塑、陶艺等方面,这些内容渗透于一日活动的教学、游戏中,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为完善的教育内容不断充实到我们的传统手工艺研究体系中。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观察记录为载体,让每一份记录表来固化某一次研究的具体细节,从而逐渐累积、探究规律与幼儿发展过程。每一次活动的记录表,不仅仅是一份手工作品的记录表,他考量评价教师对本班幼儿经验的把握,又能根据幼儿的制作能力和本次手工制作的需求,提供适合便于幼儿操作,又能提升整个作品的材料。如记录表《传统手工艺在幼儿园的开发与利用》《幼儿手工制作星级评价表》《每月主题手工制作记录表》等,均起到量化评价和详实记载的作用,三份记录表相辅相成,共同完善原始素材的积累。
此外,我们在园内营造“人人做科研,人人研课题”的教研氛围。以“每月主题手工制作”为例,首先集思广益,制作内容、方法等从教师中来,经由课题组筛选提升,提出制作总方案,依靠教研组的力量,组长根据各阶段幼儿的制作经验和制作水平制订阶段方案,布置各班教师实施制作并做好记录,以一个月的时间为一个阶段,完成之后,教研组长完成综述,交由课题组再进行综述记载,这种“总分总”的形式,使每个月的主题制作活动得到完整、协调的布置和实施,形成常态化的研究氛围。
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把手工艺教学融入我院的特色课程建设中,将特色课程内容来源与传统手工艺研究的主题相结合,以丰富多彩的手工教学中折、剪、捏等为手段,在一些创新课程中进行艺术创想,向大师致敬。如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制订符合本班实际的传统手工艺教学内容并融入特色课程计划中,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自主性游戏等方式开展,记载详细,及时反思。每学期末组织全园性特色手工展示,利用这个平台打造以传统手工艺制作为特色的幼儿园品牌。
二、以材料为媒介,挖掘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内容
在挖掘传统手工艺教学内容时,我们对“材料”这个命题做了梳理,发现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对传统手工艺教学是否有效起决定作用。如研究纸艺的班级,其幼儿作品大都是纸,这样显现了狭隘使用材料的弊端,直接导致的表象是作品的“劣”。怎样从做“手工”到做“手工艺”,我们的做法是将手工材料进行整合,精做手工。在每班一种材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再添加其他材料,这样既能拓展手工艺制作的方法,又能提升手工艺成果。
三、以教学为突破点,探索提高手工艺制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手工艺制作应该落实在“做”上,“熟”便能“生巧”,经常操练便能掌握,其实不然,一味机械记忆,则只能模仿,而不能举一反三。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引领者,发掘了丰富的制作内容、材料、方法等。那么怎样才能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幼儿呢?最合理的方法就是让幼儿自主学习,内化经验。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上,则是以幼儿的经验积累为主线,内容为先,方法在后,激l学习动机。
创意是手工艺产业发展的灵魂,创意手工艺的珍品造就工艺美术大师,创意于产品和市场造就手工艺产业。这是被手工艺发展的无数事实证明的客观规律。作为一个成功的手工艺者的创意思路源于何方?古今中外手工艺者的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创意不是胡思乱想,创意也不是空穴来风,创意更不是闭门造车,成功的创意基本应符合以下五点,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当地物产相结合,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与宗教文化相结合,与民族文化、民俗民风相结合。
手工艺发展的重要途径
1.根植于生活
产品和市场是手工艺创意产业成功的根基。手工艺品始终根植于生活的实际需要,它是大众的、实用的,又是艺术的。生活的实际需要是手工艺千万年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只要根植于这个土壤,不管风吹雨打、电闪雷鸣,手工艺之树都会长青。现代社会的手工技艺已不是单纯的以独家独户的方式来进行,而是应该统筹各种资源,尤其是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融入到手工艺制作中。1首先,其生产场地 应该是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手工作坊或者工厂。其次,其产品目标市场必须是明确的。再次,生产是效率的,产品在成本和质量上是有市场竞争力的。
2.立足于大众
立足于大众的市场定位更容易成功。手工艺品有普通用品与珍品之分,普通产品的消费市场是大众的市场,珍品的消费市场是收藏夹的市场。两者具有截然不同的属性。无论是能够做珍品的人,还是能够收藏珍品的人始终是少数,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能够做普通手工艺品的人和能够使用普通工艺品的人永远是绝大多数。研究产同手工艺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消失的问题,就是要加深认识传统手工业以新的方式在新的土壤里继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新的土壤已经不是自给自足的土壤,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市场。不把手工艺深扎在人民大众市场,我们就会被伟大的时代淘汰。创意围绕市场展开,产品靠市场取得成功。市场需要我们创意出发点,我们的创意是否成功,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因此市场也是我们创意的归宿点。
3.着眼于目标
瞄准目标市场,创意产品优势。大众市场与收藏家市场相比较而言,大众市场更容易获得成功,然而面对大众市场,你会发现吗目标太多。面对各式各样的市场目标,学会选择准确有限的目标市场是加以突破的明智之举,所谓“小产品,大市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手工艺创意方法
手工艺创意的本质是将技术、文化创造性地运用于资源的思维行动,其结果是赋予资源新的价值,创造出新的财富。手工创意具有以下方法。
1.继承传统手工艺精髓
手工艺创意不能离开传统谈创意,继承传统手工艺的技艺精髓是根本。传统手工艺精髓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不断提炼升华传承下来的,是传统手工艺的“根”。我们生活在当代,怎样能够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精髓上下功夫,使其核心价值得以体现,对于研究手工艺创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
传统手工艺有其特有的工艺和创作体系,由于社会和时代的快速变化,原有的创作体系可能不能够满足人们什么需求,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再设计,则是传统手工艺最佳选择。
3.提升作品文化附加值
既要体现本土元素,将传统理念、民俗文化和人文情感融入其中,又不能忽视时展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因此,要对手工艺进行行之有效的开发,就需要特别注重在材料选择、工艺开发和外观设计上进行再在思考,将手工艺的传统样式和现代产品的设计理念结合,积极开发出适合现代生活和现代审美的新产品。
基于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以及发掘具有潜力的设计者,本届“我的手艺”大学生设计大赛分为“概念设计组”和“学生市集组”。概念设计组为命题创作,参赛者需要对“敦煌及丝绸之路沿途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和创新,以现代艺术形式为载体,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相关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再理解和艺术再创作。学生市集组则不限命题,创作者可以自由发挥,自由制作自己的创意手工作品。大赛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使大赛主题“设计留住手艺,共创民艺复兴”深入人心,产生更持久的影响力。
首届“我的手艺”大学生设计大赛不仅设有独立的网络互动平台,还依托文化部的资源优势,联合各方合作赞助媒体等组织机构,并邀请国内美术学院的专家学者担任大赛评审,从而提升大赛的高度和号召力。评委团主席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雪青担任,评委则是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与动漫设计学院院长王绍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黄建平,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院长吴小华,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郭振山,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设计学院院长孙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赵健等业内专家组成。作为主办方,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江心、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敦煌研究院美术所所长侯黎明等也受邀担任评委,从不同专业视角进行作品评审,体现出比赛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公平性。
“我的手艺”大学生设计大赛的举办唤起了人们对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视,为了追求高效的经济发展而遗忘传统文化的宿命,我们也未能幸免。原先司空见惯的不起眼的传统手工艺品逐渐成为生活中难得一见的珍宝,为何在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却面临着亟待保护、濒临灭绝的处境,该如何保护、如何发展,成为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问题。可喜的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开始为保护和传承在各个层面上进行着努力。首届“我的手艺”大学生设计大赛通过在高等院校(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学生,海外留学生和在华外国留学生)宣传和组织,以高等院校作为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平台和阵地,唤醒更多人有意识地关注非物质文化,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中来。
以设计创新为愿景,让传统手艺对接现代生活
自古以来,传统手工艺产品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是古代农业社会经济和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一定的体系化。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张丽君在《中华之艺》中写道:“传统手工艺也称为民间手工艺,是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就地取材、手工生产的工艺品。它们通常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物品。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审美艺术、心理情感、等,具有传承性、工艺性、自然性和地域性。”王锦强坦言:“从这十几年我们接触到的手工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传承以及各地的流传情况分析,很多手工艺是与地域的共同价值观,尤其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生活方式、文化生态圈等的转变使得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根基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工业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生活用品出现了工业化时代的特点,即冷漠、呆板,缺乏亲和力。
在高速发展的文明社会,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在更多范围内取代着传统手工艺,然而传统手工艺的式微并不代表是落后的、被淘汰的,是不适应时展需要的。很多研究表明,人们在从事手工艺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劳动带来的很多乐趣。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梁远认为,手的劳动能够创造一个不断改善自然状态、不断进取,能适应新环境的不断自我发展的人类社会。手工艺的水平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标杆,人的手艺与创作力甚至标志整个时代的审美趣味。
手工艺品的美在于通过手工操作对材料质感的处理和工艺的把握,设计出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作品,使得艺术与技术达到统一和协调。比如,本届大赛“概念设计组”珠宝首饰类的金奖作品、北京服装学院李中豪创作的《敦煌・辫》,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中的发辫,头饰被设计为一条全金属的“辫子”,使用彩色珐琅、青金石、绿松石、红珊瑚与黄发晶突出敦煌配色。设计亮点则是打破了原有掐丝珐琅工艺费时、费力,只能制作细线条的局限性,将金属腐蚀制版工艺运用于掐丝珐琅首饰的制作中。技艺与创意的结合使得其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评委们的认同。“学生市集组”纸品纸艺类铜奖作品、哈尔滨理工大学李照洋创作的《纸艺之光》是他利用专业课作业废料编制而成的一个灯笼,具有传统艺术气息,同时兼具良好的装饰价值和观赏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手工艺品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广受欢迎的,传统手工艺并非不能发展,而在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及找到自身合适的定位。虽然很多参赛作品在工艺上不是很成熟,但我们看到参赛者的努力、认真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参与。
以高校为阵地,倡导大学生传承手艺
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科学技术的普及,传统的审美观也在人们心中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追求工业化生产带来的生活方式。传统手工艺的聚集地――农村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农耕经济变成半机械化后,使得很多农村劳动力闲置,并走进城市,以家庭传承为依托的多种手工艺类型逐渐消失,很少有人对传统手工艺制作感兴趣并能主动学习,以及有意识地进行传承。正如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设计学院院长孙明所说:“传统手工艺都是师傅带徒弟、父亲带儿子,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苦,不愿子承父业,传承就出现了断层。”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流传下来的也在当代社会中逐渐丧失其原有的作用和意义。
正如“我的手艺”大学生设计大赛的发起愿景,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大规模机械化的巨大冲击,在市场需求减少的情况下,愿意从事传统创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缺乏相应渠道的情况下,自身技艺的传承面临很大挑战,传承前景堪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的手艺”大学生设计大赛的举办只是一个开始,今后将针对不同的群体和目标,相继进行“青年传统手工艺艺术家扶植计划”“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计划”“创新设计联结计划”,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手工艺行业,重新激发大众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和热情。
当市场充斥了大量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工艺品时,让手工艺品拥有创作者的温度成为一个怀古情怀。这取决于手工艺人的制作热情和对作品的执著追求,而工序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每一个手工艺品都需要仔细耐心地进行打磨、推敲,蕴含着手工艺人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本次大赛的参与者孟竹的家乡在湖北宜昌,那里盛产米酒,她的外婆、妈妈都会这个手艺,“我的手艺”大赛唤起了她重新认识身边的手工艺,孟竹开始向妈妈请教米酒的制作工序,并且学以致用。按照她的说法,虽然现在自己动手酿造的米酒口感还不如妈妈,但是拉近了同学之间的情谊,也带动了同学们关注身边的手工艺。
在“我的手艺”网上,不管是以“敦煌”“丝路”为命题创作的概念设计组,还是注重自由创意的学生市集组,数千件作品中皆为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在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郭振山看来,现在的学生整体实力、综合能力在提高,动手能力却在减弱,甚至是普遍下降,不单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存在这个问题,大学生中普遍需要增强动手能力。“我的手艺”大学生设计大赛的举办,提高了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绘制能力,二是制作能力。大赛让这两种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通过一件作品得以体现。
以市场为导向,注重融合地域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