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着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避免文化冲突,使交流能顺利进行。本文论述了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了导致中美文化差异的渊源。旨在说明:了解中美两种文化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东西方文化,更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儒家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Blue Room ,如果不了解这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接见至亲好友的那个粉刷成天蓝色的房间, 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内客厅”。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 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朴的东方文化。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国文化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由善到美,带有浓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其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

    2.美国文化

    而相对历时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众多移民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居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宗教萌发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要素。美国社会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其国民热切希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亦即“美国梦”的文化特性也非常显着。

    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 “你好”(hello)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任何—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时期都深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具有地域性、超地域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而不主张突出个人。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的作用,注重互相帮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际间的和谐。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希腊、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海滨及近海各岛屿。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故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个人,追求个体差异。美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 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并使其理论化。1776 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改变, 但可以相互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要进入西方社会,开拓西方市场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往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环境中,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 这样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 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需要健康发展,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池振航。英美习俗与社交礼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学习,语言,文化差异

 

在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中,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但不难发现,当一种语言在各种困素的作用下被广泛传播到本土以外、为众多其他地域的人们使用时,语言与文化之间会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而在以该语言为媒介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遵守的语言使用规则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成功。但愿望与现实往往存在距离。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引起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不通。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不通,交际很容易产生障碍,但很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以英语学习为例,有不少英语学习者在具备相当的听、说、读、写技能后,却不能用英语有效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对于这样的学习者,与其说他们的交际存在语言障碍,不如说是存在与交际对方的文化障碍。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和文化互为作用,两者关系十分密切。语言和文化受到各国不同发展历史、地理环境影响。尽管由于全球化的加速,各国间的距离已经缩短,但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却依然存在。只有了解、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我们才能跟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有效地进行交际。

一、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

语言的不同层次和相当层次的语言单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蕴含内容。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英汉语言差异,是英语学习者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词是语言中蕴含文化的核心。文化差异造成词汇语义理解障碍从而影响交际的例子非常常见,因此,英语学习者要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差异首先要了解文化差异对英汉词汇的影响。文化差异对英汉词汇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英汉文化部分重合导致词汇语义部分重叠。英汉文化中都有的实体,汉语加以明确区分,英语中可能不加区分。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概念词上。论文大全,语言。论文大全,语言。英汉语言中的亲属称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uncle”为例,英语中父母双方的同辈男性亲戚均用“uncle”表示,但uncle在汉语中可细分为伯、叔、舅、姑父、姨父、表叔等,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对这些细致区分的亲属关系肯定束手无策。同样,汉语中不加区分的实体在英语中会明确区分的也比比皆是。论文大全,语言。如汉语中“骆驼”一个词,它相当于英语中的camel,可细分为dromedary(单峰骆驼)和Bactrian camel(双峰骆驼)。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和“雄”)二字来区分动物的性别,而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名称,小动物也另有名称。如英语中公马、母马和幼马分别为stallion、mare和foal。

2.英汉文化空缺导致词汇空缺。以别的语言为参照,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词汇中都可能出现“词汇空缺”现象。所谓空缺 (文化上) ,是指有些表达方式为一国所独有而别国没有。如“冰糖葫芦”一词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只能意译为candied haws on a stick;又如“Mr. Potato Head”中文中直译为“土豆头先生”,如果不知道它是美国的一种深入人心的流行玩具,跨文化交际者势必不能理解这一词的意思。这种词语使用上的空缺现象在英汉语言中非常普遍,而其在英语和汉语的谚语、成语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尤为突出。如汉语中的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英语中没有“三伏”和“三九”的对应词,如果你对外国人说 three fu 和 threenine,相信听的人会莫名其妙。此时译成英语要对其意义加以解释,例如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coldest weather。

3.英汉文化冲突造成词义冲突。所谓文化冲突,有两种情况:①有些表达方式,一种语言有另一语言也有,但涵义相反或意义相差甚远。如英汉语言中都有“个人主义”这一词,英语“individualism”在美国人眼里是个人的独立自主,它体现了美国强调的个人奋斗、努力进取的价值观,是褒义的。而中国人眼中,“个人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反义词,有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意思,是贬义的;同样词语貌合神离的例子枚不胜举, 如“pull one’ s leg”不是中文中的“拖后腿”而是指“开玩笑”;“drop a brick”不是指“抛砖引玉”而是指“说话闯祸”。②含义相同但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上不同甚至相反。论文大全,语言。如中文“红”与“绿”或“白”相对,而中文中表示嫉妒的“红眼病”英语中是“green-eyed”,如果用“red-eyed” 则是指把眼圈哭红的意思;“酒肉朋友”英文是“a fair-weather friend”,这跟中国人朋友见面少不了吃吃喝喝,英国人见面喜欢谈天气的文化差异不无关系;中国是农业国家,很多习语都与农相关,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瓜田李下”等,英国是岛国,所以很多习语与航海相关,如“put one’s oar in”、“walk the plank”等,“树倒猢狲散”英文中译为“ratsdesert a sinking”足见两国的文化特色。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

1.培养正确的文化态度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民通过创造活动形成并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产物。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人类文明进程不同。论文大全,语言。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持的哲学观不同。因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崇尚勤劳、谦虚、谨慎的美德;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崇尚个体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文化传统。中西文化本质差异使中西方人们的生活大有不同,包括感情表达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行为方式等等。而这些无不对语言产生影响。因此。培养文化敏感性.即英语学习者在深刻理解本族文化的基础上具备对异国文化的观察、理解和反映能力应被视为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学习者对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要有正确的认识,摈弃民族主义,消除文化偏见的文化相对主义态度——即文化只有差异,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基于正确的文化态度,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察觉到与本族文化有明显差异并可能发生文化冲突的异国文化特征,才能理性地理解与本族文化有明显差异的异国文化特征,才能在交际中真正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解决文化冲突,实现有效交际。

2.选择蕴涵丰富文化内容的学习材料

蕴涵丰富文化内容的语言材料是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英语学习者在选教材时应有意识地多选取一些出自英美国家的原文材料,旨在使自己通过大量接触,潜移默化地培养跨文化意识。教材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代表性。通过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学习者在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同时,发展了合作能力。因此,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触及西方文化本质,反映西方文化深层内涵的内容。例如西方的社会制度、哲学流派、经济理论、思想及价值观等等,这些内容有助于学习者自己去分析,去探讨,加深对西方社会的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最终达到跨文化能力的提高,自身素质的完善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成熟。(2)多元性。语言材料从类型上应包括己方文化、异域文化和跨文化的范畴。一味强调语言学习中异域文化的导入和异性文化的差异、矛盾、和冲突,相对忽视中西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影响、与融合,以及外语使用中本族文化的意义,也会使得跨文化交际陷入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加强学习者的主体文化意识,教材在选取上应当适当引入中国文化.语言材料应按不同角度来构建,对同一问题,可以用跨文化的角度来阐释。通过对己方、异域文化的认识,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中,达到对己方文化的再认识,对异域文化的真正理解.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3)趣味性。教材不仅要符合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还要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习者自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3.充分运用各种媒介,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音乐、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都是文化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它们可以提供最新最生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学习者对文化有直观的了解,留下深刻印象。学习者可以收集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资料和图片,了解外国艺术、历史政治、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等学习资源给自己直观的感受,使自己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进一步增进文化知识的积累。电影、电视是了解西方社会的有效手段,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片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习者对不同时期的社会习俗、衣着、建筑有所了解。通过电影、电视,学习者还可以观察人们的举止、表情非语言交际手段。这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裨益的。此外,互联网也是辅助英语学习的有效手段。现在越来越普及的网络给学习者了解和学习西方社会文化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窗口。西方众多文化机构、语言机构、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以及大学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网页。英语学习者可利用互联网与世界各国使用英语的人们进行交流,创造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氛围。总之,英语学习者应调动一切可用的资源体验、感受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论文大全,语言。因此,学习语言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在语言学习中,目标语的文化知识也应是学习的重要内容。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其交际能力也会因文化原因受到限制。因此,英语学习者应培养自己对异国文化的敏锐感觉能力、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正确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出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自己成为既有语言知识又有交际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谢金良.西方文学典故词典[M].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C]. 语言与文化,1998.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障碍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及在交流思想 、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国家、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快速适应异国环境,了解异质文化对实现跨文化交际具有决定意义。

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他们觉得,只要认识外语单词,懂得语法,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些人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外语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当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的全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怎样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 怎么说",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学习英语无非是想借此与西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沟通,拓展视野,增加见闻,甚至是输出本国的文化思想。但是沟通时因为各自的文化差异,而使得自己的表达方式无法尽如人意。因此,一个语言工作者有必要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克服文化障碍。

一、语言文化差异及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因而,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以本国文化为背景,用在本国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

下面是笔者记录的一些中国的英语初学者在跨文化中常犯交际性日常用语的错误。

1.最常见的问候语中的差异

如: 早上,发生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

-Good morning,teacher!

-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

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们会根据具体环境说 :

-Good morning class!

Good morning,Mr./Miss/Ms Green. "Teacher"是不能用作称呼语的。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问别人吃饭没有,而英语国家的人们是不问对方What did you have for your breakfast?再如:"像你去哪儿或""你吃了吗?"从字面上翻译,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大多数西方人对这一问候语的正常反应是表示不理解,或直接回答"这事与你无关!",感到这是对他们私生活的一种侵犯。

实际上,在中国文化里,这样的问话并不是真的提问,也不是真地想知道你早上吃了什么或去什么地方,而仅仅被当作一种问候语。而在同样的场合,西方人的问候方式只是简单地说声"Hello"或"Hi"。英语国家的人们最大的禁忌,就是个人的隐私。在英语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不必让外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诸如个人的年龄、财产、工资收入、婚姻、恋爱、、政治倾向等私事,这类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应该尽量避免涉及到的。

西方人更爱谈论天气情况,因为天气是一个中性话题。他们用许多不同的方式谈论天气,例如 :

-Lovely day,isn't it?

-Miserable weather,isn't it?

-It's hot for this time of the year,don't you think?

不过,在谈论天气时,很少进行简单的描述,如" It's raining today,isn't" 最好增加某种评价性的话,比如可以说" It's raining terribly hard today,isn't it?"

2.特殊场合中的文化差异

美国是个注重个性的国家,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适应彼此的习惯,他们很注意与人相处的分寸,不过分亲昵,但也保持经常的联系。拜访某人需事先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在去拜访朋友时,可以送礼物给主人,但决不会送东西给主人的伴侣。去参加朋友生日或朋友婚礼一般送朋友礼物。

总的来说,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性。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独立性,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很清晰、分明,是以与他人的关系而定,总是把自我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他们往往从集体主义出发,强调群体。中国人在交际时喜欢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似乎那样才表现出与人交际中的真诚,或同时也喜欢把别人老底探个究竟,不然就觉得不公平或被别人欺骗了。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观察世界、看待事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从而导致信息误解,以致伤害对方,引起文化冲突。有时自己善意的言谈会令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粗俗。如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能主动增加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多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就能慢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与人交流,就会较少出现交际失误,大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三、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了解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在实际交际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惯,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刘润清教授曾说过"两种文化相遇,只有区别,没有优劣……容忍另一种文化不是低三下四,而是豁达、通脱、有教养的结果"。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流也越来越多。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小詹姆斯·M·瓦德曼. 违反礼仪的英语会话[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2]王仕松.交际英语[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沟通;跨文化交际;中国人;德国人;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111―02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及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家到中国做生意。合资企业不仅是中国利用外国资金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重要渠道。中德合资企业是由中国和德国合伙在中国办的跨地域、跨民族、跨国家的企业,在中国市场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但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沟通,由于各自的文化规则及看世界的“眼镜”不同,很容易在合作过程中造成冲突,那么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了解自己及对方文化的语言沟通规则。在跨文化接触中,人们会习惯按照自己熟悉的本我文化价值和文化行为模式做出反应,当出现文化不同性时,他我文化行为常被抑制或拒绝。

笔者曾在某中德合资企业从事翻译和销售内勤工作近3年,接触到很多中德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实例,对中国人和德国人在合资企业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有着许多切身的体会。根据这些体会和对有关信息的了解,笔者认为中德方跨文化中语言沟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信息沟通结构方面和语言表达规则方面。本文从上述两方面对中德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沟通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求减少甚至避免双方文化的冲突,最后达到保障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

一、信息沟通结构方面的差异

中德方员工在实际语言沟通中,首先遇到的是信息沟通结构方面的习俗不同:

德国人沟通非常坦诚,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讲出来,从不绕弯子。德国人常出席约会,几分钟闲聊后,就会说:“让我们言归正传吧!我今天来的原因是……”从德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是有效率且合乎礼貌的,但在中国人看来这种单刀直入似乎显得无礼或是太斤斤计较。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先把关系拉好,怎么谈生意呢?”德国人认为,时间宝贵,讲话简明扼要是一个重要优点。但中国人却不那么看重措辞简洁,有时反而把说话简洁解释为“冷冰冰”并带有傲慢的味道。

对于中国人来说,保持和谐是最重要的。在“和谐”和“道理”之间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多数中国人会选择和谐。中国人在与他人沟通时,会设法避免正面的冲突和争辩。即使有正面的冲突,他们也会用间接、迂回的方式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及情绪。尤其是碰到有问题的时候,他们常会绕一个大圈子,先扯些别的问题,再引入正题,很少直截了当地开宗明义,他们认为,这样可以给对方保全“面子”。

而对于德国人来说,“是”就是“是”,“不”就是“不”,清楚地明白别人的意见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处境是什么。所以对他们来说,沟通是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工具,只要从字面上的解释就可以了解别人的意思。他们不注重潜台词表达,比较注重言谈或书写的内容。他们一向不太注意文字以外的“包装”,即德国人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会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会考虑给对方留面子。中国人却接受不了德国人这种坦率,有时候认为有些唐突,有时甚至是粗鲁。由于信息沟通结构的不同,对德国人来说,跟中国人沟通就是件糊涂的事,他们不知道对方听懂了没有。许多德国人都不善于听出中国人的话中话,所以常不能察觉出问题所在。相对地,中国人也觉得跟德国人沟通很难。他们搞不懂为什么这么“清楚”的信号,德国人却接收不到?为什么在中国人眼里是很明显的事在德国人眼里反而却隐形了?

二、语言表达规则方面的差异

在进行信息沟通中,中德员工在语言表达规则方面也有很多不同:

1.开场白和结束语形式不同

在人际交流中,中国人一般在开场白或结束语中非常谦虚,即使自己的学问很深,也会非常谦虚地说自己水平有限,请在场的人员多多赐教等等的客套话。而西方人,特别是德国人,在开场白和结束语中,会实事求是地说明自己的观点,根本就没有什么谦词。而且这类谦词使德国人产生反感:“你没有准备好就不要讲了,不要浪费我的时间。”中国人在和不熟悉的人交谈中,其开场白常问及对方在哪里工作、毕业的学校、家庭情况、年龄、籍贯等,即从“拉家常”开始。对中国人来说,这样开始交谈十分自然。而这样做会使德国人十分恼火,因为这种开场白干涉了他们的隐私,交谈一开始就使他们不快,很难使他们敞开心扉,进行有效交流。中国人在人际交流中的 “预热”时间比德国人长,他们认为,关系还没有搞好,怎么才能进入正题。而德国人一般喜欢直接进入正题,预热的阶段很短,闲谈多了会被认为罗嗦,有意不愿谈正题。

2.中国强调集体,而德国强调个人

关于人际交流环境方面,中国文化注重维护集体,而德国文化注重强调坚持个性。中国文化中注重集体主义,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个人利益需要完全服从集体利益。孔孟之道主张人们应当以“和”为贵,即和平相处,免于争斗,这些思想至今仍对人们的交流有很深的影响。而德国人际交流观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在交流的目的上,强调的是信息发送者用自己个人的信息影响和说服对方,是有意识地对信息接收者施加影响。

3.中国重礼仪,而德国重独立

“由于深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敬老’、‘尊师’。中国是‘礼仪之邦’。每个人在交流时要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在中国这样等级观念比较强的文化里,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相遇时,首先需要确认双方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进而依据彼此的关系来确定交谈的方式和内容。中国有一套完整的礼仪方面的规定,如果一方为长辈或上级,那么多由这一方主导谈话的进行,同时在出入的先后以及起坐方面都有一定的礼仪。如果交谈的双方在地位或身份上是平等的,那么,交谈就会放松得多。而在德国人看来,婉转不同于真诚,却与装假有相似之处。中国人的婉转让德国人感觉莫名其妙,非常困惑,他们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见解,而是含糊其辞地表达自己。长此以往,双方的误解就会加深。

三、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际时,交际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文化规则来决定自己的语言沟通,并对对方交际者的语言做出各种判断,这种判断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得出来的,大部分是消极的判断。因此,为了打破这些消极的判断,交际者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双方的文化差异以及语言沟通的差异,加深相互的了解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合作若想顺利与成功,需要的不光是良好愿望,还要有彼此的深入了解,双方只有互相了解,才能从交往合作伊始就有意识地相互让步和妥协,实现互补和双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王志强.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J].德国研究,2005(03).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作为每个民族长时间智慧的沉淀,文化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设置了一些障碍,如何引导当代学生尽可能地摆脱这个困境,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这个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成为了人们认识不同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也必定能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电影;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教育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65

中图分类号:J9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40—02

收稿日期:2015—01—10

作者简介:丁文丽(1993—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王梦园(1992— ),女,山西运城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一、中外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元素

(一)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1.功夫。《功夫熊猫》中涉及到了“中原五侠”,即蛇、虎、鹤、螳螂、猴,这主要是依据中国南方拳法里极为有名的“五形拳”所设计的角色。

2.旗袍。当年《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了23件旗袍,优雅的气质让欧美人看得陶醉,以至于四年后的《蜘蛛侠2》也安排克尔斯滕·邓斯特穿上了一件“中国红”旗袍,以博取眼球。妮可·基德曼在《澳大利亚》里的几身旗袍装也是该片的宣传利器。

此外,《花木兰》、《末代皇帝》、《面纱》则完全是采用了中国故事作为主线和情节选材或者对中国、中国人的生活进行描绘。

(二)中国电影中的好莱坞元素。1993年,中国的电影市场开始实施改革。从那个时候起,每一年有大约10部“代表世界电影艺术与技术最高成就”的影片被引进国内。而来自好莱坞的高成本、大制作以及全明星阵容的电影,使得国人被其耳目一新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的画面深深地吸引。这使传统的国产片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影界人士开始了又一次的探索尝试——向好莱坞借鉴学习。而2005年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界的转折点。自此,电影《无极》打破了

多年来

在年度电影排行榜中外国电影高居榜首的状况,使得古装大片一路走红,在使国人对国产片重生兴趣的同时,也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

二、从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对比看文化差异

(一)好莱坞电影中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形象。关于英雄,英语词典上是这样定义的:a man distinguished by exceptional courage and nobility and strength(拥有卓越的勇气、高尚品质和能力的人)。

随着历史的变迁,美国文化艺术领域中涌现出了性格各异的英雄人物,其中一类英雄是在一战、二战后逐渐走向强大、在美国社会中诞生、以拯救世界为己任、拥有超能力或卓越科技装备的“超级英雄”人物形象,以超人、蝙蝠侠、蜘蛛侠为代表。

从独立战争前被殖民压迫和南北战争前社会充斥着剥削黑奴的不正之风的美国,到一战、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逐渐强大的美国,美国文化艺术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也在不断改变,从反压迫、反剥削的具有革命思想的普通民众到能够拯救世界、期望通过自身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安定的“超级英雄”,可以说,正是由于美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其文化艺术领域才会涌现出如此多的英雄人物形象。

(二)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中国电影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如乔峰、叶问、陈真、黄飞鸿等普遍都是经过自己后天努力、坚持不懈才最终慢慢获得了个人能力。乔峰拥有丐帮绝学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自己习得了少林七十二绝技龙爪手、降魔掌;陈真凭实力在精武门创立之初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精武日后发扬光大;黄飞鸿用尽心血整理洪拳,使其以飞铊入埕、采高青、五郎八卦棍、无影脚等绝技闻名;叶问7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16岁那年远离佛山,赴港求学,才开始自己打拼……这一系列的中国式英雄人物都是靠着自己的顽强斗志和坚韧毅力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抗击敌人、保家卫国做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

三、电影所反映出的民族精神差异

(一)美国民族精神。辗转了200多年的美国文化,其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同时其所代表的美国英雄主义内在精神、美国性格却是永恒不变的。

什么是英雄主义?按照《辞海》的解释,就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美国人的英雄主义依靠他们具体的英雄人物形象来体现,但其价值内核显然是能够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美国社会崇尚的英雄主义主要具有个人主义和霸权主义两个特性。

1.个人主义。在美国性格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论是汤姆、海丝特、斯嘉丽所代表的反抗压迫和剥削、勇于斗争的传统人物形象,还是近代不断涌现的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超级英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独立的个人形象。美国文化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片面地夸大,认为个人超越一切,能够改变一切。

2.霸权主义。过度膨胀的个人主义势必导致霸权主义,美国人逐渐期望由他们拯救世界、引领世界,乃至操纵世界。以蝙蝠侠这一人物形象为例,从前他是面带微笑的正义朋友、轻松取胜的侠客,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现实性和局限性都加强了,他变得越来越彷徨和孤独,日益走向偏执和黑暗。他的性格变化就是美国社会发展的缩影,象征着美国从之前崇尚自由美好生活的光明积极的革命者、反抗者逐渐成长为被战争的胜利和自身的强大而冲昏头脑、想打击谁就打击谁的霸主。

(二)中国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古代武侠电影中抗金、抗倭寇的各种情节、近代关于为“不是东亚病夫”而振臂高呼的陈真、叶问等的一系列电影,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作出的许多以战争为题材的优秀电影,它们或是描述重大的历史性战役和革命历史事件,或是通过战争背景来反映普通人民的战斗精神,或者是用娱乐的方式来呈现战争中人民和敌人的斗争,无一例外地都传达出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而

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候,

这些对社会和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得就越为突出,从而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动力。

四、将电影运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

电影将精美的画面与丰富的语言联系在一起,学生观赏电影时其视觉和听觉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可以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流语调、服装道具等,来加深不同文化中各种语言修辞概念, 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英语知识以及中外语言系统的不同。

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受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单纯的语言传授并不足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而通过英文电影,学生可以对西方国家的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消除中西文化的差异,减少理解上的分歧或误会。而且,学生还可以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最真切地体会到在真实情景中其语言、文化等的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宽容度,灵活地处理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各种问题。随着对各方面文化知识的积累,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英文电影也可以是很好的听说教学材料,生活化的听说场景使其听起来很真实、立体,学生就像身临其境似的进行着对话,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元青,潘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段经历——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留英学生为中心的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13(4).

[2]刘璇,张向前.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1).

[3]钱志中.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