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审计

经济审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审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审计

经济审计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Audit & Economy Research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4833

国内刊号:32-1317/F

邮发代号:28-255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经济审计范文第2篇

(一)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内向主体的基本假设任何一个机构或部门都要明确服务的主体与对象,这样才能确定工作的特定空间范围,明确方向,突出成果。在我国,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行政命令的产物,在建立初期形成了单纯作为国家审计延伸的内部审计模式。这一定位,使得内部审计多以“警察”的身份出现,突出了监督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对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关注明显不足,其结果直接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很难正常开展。针对这一发展瓶颈,东北师范大学以管理审计服务思想为指导,通过将审计视角由“单纯向外”调整为“内外兼顾,以内为主”,突出了内部审计内向这一基本主体假设,强化了审计工作为学校领导决策服务、为完善管理服务、为学校建设发展服务的服务功能,打开了审计局面。

(二)进一步确立内部审计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重心基于内部审计内向这一基本主体假设,东北师范大学以需求为导向,对学校经济管理新动向进行了及时捕捉与分析,结合新时期高校经济管理对风险防范和效益提高提出的更高需求,将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为“强管理、防风险、增效益”,提炼出“全面覆盖,突出重点”的全过程经济责任审计概念,力求提高工作针对性。一方面,以全过程审计思路为指导,打破审计项目界限,全局谋划各项目审计重点,通过项目叠加实现对学校经济活动的总体覆盖,力图实现对经济决策、执行、管理直至权力运行结果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保证和促进经济权力正确运行。另一方面,加大对经济管理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审计力度,发挥审计的预防与控制作用。一是关注工程管理全过程,加强对工程设计、招标、合同审签、合同执行、施工管理、洽商变更、竣工结算等关键节点的审核把关。二是关注资产管理全过程,加强对大宗仪器设备招标采购、日常抽查盘点、固定资产报废等关键节点的审计把关。三是关注资金管理全过程,加强对收费标准、票据管理、开支范围和标准、银行账户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审计监控。四是关注国有资产重大变更事项,加大对校办产业关、停、并、转等事项的审计监控。

(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管理审计思想引入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审计工作范围的拓展,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多年来,通过日常工作中的不断磨合,东北师范大学审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审前共商、审中互动、审后运用的工作流程日益完备。在程序理顺方面,确立了组织部授权、审计处实施、组织部存档并督促整改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模式。在审计资料和线索搜集方面,审计部门与财务、资产、基建等部门密切协作,可以较为顺畅地获取有关审计资料,同时通过不同信息源所取得信息的比对,验证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审计成果运用方面,通过审计结果在学校常委、组织部、纪检委、财务处、被审计单位等领导及部门间传阅,进一步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效率,强化了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四)促进权责对等的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考评体系全面建立建立起权责对等的、以经济责任目标为导向的领导干部监督与评价体系,是促进领导干部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以及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化的基本保证。2004年以来,东北师范大学审计部门和组织部门以管理审计基本考评体系为参考,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学校中层领导干部制定了有关经济责任考评办法,做到了经济责任审计考核有标准、评价有依据,从源头上解决了审计什么、如何评价、如何界定相关责任等基本问题。相关考评内容如下:1.经营责任履行情况。重点考察工作目标是否明确、资源分配是否合理、经费使用能否突出效益性、风险防范机制是否健全。(1)部门或单位是否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能否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2)部门或单位能否有效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拓宽包括创收在内的各类筹、融资渠道,为单位或部门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3)部门或单位能否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尤其在教学、科研、学科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能否通过节能增效等措施,有效控制成本开支;具有经营性质的单位或部门,能否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及队伍建设总体目标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4)对合作办学、对外投资、对外担保、大额开支等可能引发风险的重大事项能否民主讨论、集体决策,能否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衡量,是否存在不可控或未预知的重大风险。(5)部门或单位的总体目标实现程度如何,取得哪些主要业绩。2.管理责任履行情况。重点考核责任授权分工的合理性、重要决策的民主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和工作机制的有效性。(1)部门或单位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有效。(2)部门或单位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是否合理,工作流程设计是否科学、严谨。(3)能否通过创新工作方法、规范工作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员素质等措施有效提升管理效率。(4)不相容职务分离、沟通渠道的建立、必要的监督等内部控制活动是否健全有效,执行效果如何。(5)能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保证本部门或本单位各类资产安全完整,有无擅自出租、出借或转让资产行为,资产的报废是否报请资产管理部门审批。(6)部门或单位能否采取有效措施对收费、物资采购、招投标、合同签订等风险系数较大的管理环节加强监管。3.财务责任履行情况。重点从资金流的角度考核相关资金筹措、管理与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到位。(1)有无完善的财务责任制,涉及责任授权的,授权是否科学合理;对财务的约束是否严密有效,能否严格执行有关财务审核、签批与实物验收制度。(2)能否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制定与单位或部门目标相一致的年度预算草案,并按照学校批复的年度预算计划执行。(3)能否积极组织收入,各项收入是否稳定增长,各类收入是否纳入财务统一管理并及时足额到位;能否有效规范收费行为,能否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和收费标准并切实加强收费票据管理。(4)能否合理组织支出,各类支出是否纳入财务统一管理,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能否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能否做到支出票据合法化。(5)资产管理是否规范,能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能否确保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能否及时追缴、清算各类外借款项;能否有效规避对外投资与合作办学风险并有效配置资源。(6)负债管理是否规范,能否根据自身偿债能力有效控制负债规模,能否对各项负债及时处理,确保在规定期限内偿还。(7)净资产管理是否规范,其中各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是否合规,能否做到专款专用,涉及收支结余分配的单位或部门其分配原则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能否处理好各种经济关系。(8)是否执行了适当的财务公开或公布制度。4.会计责任履行情况。重点考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核算的有效性。(1)能否如实报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合法。(2)独立核算单位能否根据本单位的业务需要,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主管人员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3)独立核算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4)独立核算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和方法是否恰当、安全、可靠,能否对各项经济事项作出完整的记录。(5)独立核算单位能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6)独立核算单位能否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高。(7)独立核算单位能否对财会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知识培训。5.财经法纪责任履行情况。重点考核国家财经法纪执行情况以及有关宣传教育机制的构建情况。(1)部门或单位的各类资产、负债、损益是否真实、合法。(2)部门或单位有无擅自对外投资、拆借、担保等行为。(3)部门或单位的经费能否及时入账,是否存在滞留、截留、挤占、挪用及坐支现金的行为;单位或部门有无收费项目,若存在,有无擅自扩大范围、提高标准、使用不合法票据等问题。(4)部门或单位的经费支出是否按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列支,是否存在白条入账或虚列支出行为,有无违规滥发奖金、津贴、劳务费和实物等问题。(5)部门或单位有无“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6)部门、单位或被审计负责人有无偷逃税款行为。(7)被审计负责人有无利用职权侵占、挪用资产、收受非法所得或变相收受非法所得等问题。(8)部门、单位或被审计负责人有无向相关单位或人员进行贿赂、提供回扣、低价出售或处理有关资产及其他非法行为。(9)部门或单位是否建立了财经法纪宣教机制,对重要岗位、关键部位人员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教育与监管。6.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被审计人员服务社会,创造社会效益的有关内容也浅层面地纳入了审计范畴。(1)部门或单位能否积极改善工作环境,落实职工福利待遇,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员工培训,为员工搭建发展平台。(2)部门或单位能否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积极为社会服务。

(五)务实高效的审计作业机制基本形成经济责任审计考核与评价范围的拓展,直接带来审计业务内容的增加,督促审计人员不断拓展审计资料采集范围,同时通过丰富审计技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满足日常工作需要。1.审计资料采集范围的变化。东北师范大学审计部门在要求被审计人员提供所在单位财务账目的同时,要求其提供年度预算、年度计划和总结、重大事项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非财务资料,并注意从被审计单位网站、广域网、报纸广告等媒体获取相关非财务信息,从而实现审计信息采集渠道多样化,改变单纯依靠会计资料完成审计取证的局面。2.审计技术手段的变化。东北师范大学审计部门也面临着人员少、任务重的双重压力,通过向信息技术要时间的思路,综合利用各种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有效提高审计效率。对于院系、部处等非独立核算单位,摸索出一套利用VisualFoxpro完成数据转换,利用Excel完成明细账(数据)分类汇总、报表生成、指标分析、审计线索搜集,利用Word编制审计报告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模式。对于独立核算单位,摸索出一套利用用友专业审计软件完成数据采集、转换及初步账目审核、数据抽样,利用Excel进行局部重点数据再分析、报表生成,利用Word编制审计报告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模式。3.审计评价方式的转变。审计实施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审计部门注意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逐步确立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财务指标方面,积极发挥审计专业优势,尽可能多地从横向、纵向等多个维度对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量化分析。非财务指标方面,则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以定性分析为主,以定量分析为辅,对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管理流程的完整性、顺畅性、有效性,经营的经济性和效果性等进行叙述性评价。4.审计资源整合能力的变化。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审计部门将提升审计资源整合能力作为提升审计水平和效率、保证审计质量的主要抓手,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方面,重视将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效率、效果。一是推行“1+N”审计模式,“1”即1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N”为多个审计成果,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同步开展财务、绩效等专项审计,做到一次进点、协同审计、成果共用、分别报告。二是推行“N+1”审计模式,综合利用审计署、教育部等上级部门审计结论、科学借鉴社会事务所审计结果、追踪使用前期审计报告,实现内外部审计资源“为我所用”,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对已完成审计项目做到档案信息电子化,提升了既有审计项目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与水平。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因校制宜灵活构建经济责任实践模式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对东北师范大学多年来以管理审计思想为指导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改革的思路与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实践中最直接的体会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灵活开展。相关工作侧重点必须与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学校宏观环境相协调,根据学校经济现状从差错防弊、完善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风险几个方面灵活选取切入点开展工作。

(二)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管理审计思想指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背景下,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审计知识,还要根据所审项目的不同,培养经济管理、法律、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同时要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熟知学校的各项工作流程,要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使其在工作中能以更开阔的视野,从学校全局出发,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更深层次问题,提出更有战略性的建议,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管理上的顾问,工作上的伙伴,为学校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经济审计范文第3篇

第二条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单位,以及按照本条例和国家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其他单位的财务收支等有关经济活动,依照本条例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第三条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其日常业务由县(市、区)、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经营管理部门)承担。乡(镇)办企业的审计监督,由县级以上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乡(镇)人民政府也可以直接审计。

农村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

第四条农村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并持证上岗,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审计。

农村审计证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发。

第五条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权,依照本条例规定,由有关机关独立行使,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六条农村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不得接受被审计单位的请客送礼,不得索取或者接受贿赂。

第二章审计职责和权限

第七条县级经营管理部门对下列事项进行审计:

(一)乡(镇)合作基金会的资金筹集、投放与收益分配情况;

(二)乡(镇)统筹费的预算、决算、提取、使用情况;

(三)社会捐赠、国家直接拨付给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款项、物资使用情况;

(四)接受委托的其他审计事项。

第八条乡(镇)经营管理部门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单位的下列事项进行审计:

(一)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及执行情况;

(二)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的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

(三)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

(四)村提留的预算、决算、提取、使用情况;

(五)各种承包费、租金、土地征用补偿费及其他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收取、使用情况;

(六)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的使用情况;

(七)负责人任期目标及离任的经济责任;

(八)接受委托的其他审计事项。

乡(镇)经营管理部门对村办企业进行审计时,应当会同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进行。

第九条县级经营管理部门可以将其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授权乡(镇)经营管理部门审计;对乡(镇)经营管理部门审计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也可以直接进行审计,但是应当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审计。

第十条经营管理部门在审计过程中有下列职权:

(一)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收支计划、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财务报告及有关材料;

(二)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有关文件资料和资产;

(三)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的人员进行调查,被调查的单位和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及证明材料;

(四)对损害集体经济利益、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有权制止;

(五)审计结果可以向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审计程序

第十一条经营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和工作方案。

第十二条经营管理部门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组成审计组,并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单位应当配合审计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十三条审计人员应当通过审查凭证、帐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证明材料。

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时,应当出示农村审计证和审计通知书副本。

第十四条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必须向经管部门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在报送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被审计单位在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意见。

重大审计事项的审计报告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提出的书面意见,经营管理部门应当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经营管理部门审定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建议。

经营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审计意见书或者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

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十六条审计决定经送达生效后,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必须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干扰和阻挠。

第十七条被审计单位对经营管理部门出具的审计意见书和作出的审计决定有异议的,可在收到审计意见书或者审计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审。复审机关应当在收到复审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审结论或者复审决定。

复审期间,原审计意见书或者审计决定继续执行。

第十八条经营管理部门对办理的审计事项必须建立统一的审计档案,并按照规定及时上报报表。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其改正,并可以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二十条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的,经营管理部门有权予以制止。对有关责任人员,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可以给予批评教育、警告;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有关主管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执行,并给予批评教育、警告或者行政处分;干扰、阻挠审计决定执行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第二十二条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用工违反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警告、通报批评;

(二)责令纠正违反规定的收支、用工;

(三)责令退还非法所得;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处罚。

经济审计范文第4篇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

2.4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蒙贞.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J].科协论坛,2007,4(下).

[4]鲍琛.洪晓平.浅谈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J].安徽审计,2007(11).

经济审计范文第5篇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也可以称为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在各种经济效益审计、任何项目的效益审计都通用.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可以总结为这几步:"搜集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从而做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事实上,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综合的系统的检查分析,同时还需要尽可能的搜集证明经济效益目前已达到水平和存在提高效益可能的审计证据,然后把审计证据和审计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判断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接着做出审计评价,最后再提出审计意见和改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议.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要运用大量的技术方法来评价企业已经达到的经济效益水平,这样才能很好的证实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程度,同时也才能进一步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的途径.从技术方法的选择上看,主要有以下这些方法:

(一)传统的审计方法所谓的传统审计的方法是指过去用于财务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核对法、审阅法、查询法、调节法、鉴定法、盘点法、观察法等.在经济效益审计中,为了保证审计数据的正确性,审计人员必须要审核有关经济效益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就需要用到大量的财务数据.

同时,在审查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挖掘潜力时也要运用某些传统审计的方法.

(二)经济活动分析方法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审查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并进一步检查和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

现代企业常用的经济活动分析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平衡分析法.

(三)图表审计方法运用图表审计方法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来帮助审计人员完成审计的目标,其主要是利用各种图表,或者分析表格反映经济现象,并且进一步揭示经济现象相互的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审计人员通过图表审计方法,可以更好的评价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并且能够进一步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这就对审计建议和采取纠正行动有积极的帮助.这种审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使比较复杂的现象变得直观清晰,具有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鲜明特点.排列图、调查表、系统图、流程图、因果关系图、网络图等是常用的审计方法.

(四)数学分析方法数学方法分析是经济效益审计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数学分析方法是指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对生产经营和经营成果进行定量计算,可用作对计划、预测和决策的审计.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投入产出法等都是目前经常使用的数学分析方法.

三、业务经营审计选用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审查主要业务经营的效益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一)审查计划时的常用方法1.审查计划编制依据的常用方法一般企业的审计人员要根据预测的内容和预测对象的不同,考虑使用相应的预测分析方法.

(1)如果市场波动很大,或者是缺乏完整的历史资料时适用主观预测法,就考虑采用销售人员估计法或者管理人员评判意见法进行预测.

(2)如果进行多年的长期预测,或者重大经济问题预测,就必须需具备相当专门知识,可考虑采用专家意见法.

(3)如果市场出现变动,有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就应该考虑采用加权移动平均数法预测;如果是市场发展有变化,但是其是呈上升趋势时,就可考虑利用直线回归分析法预测销售额.

(二)审查计划平衡的方法在企业的经济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审查所编制的计划是否综合平衡,比如说生产和销售的平衡,原材料供应和需要的平衡,生产能力和生产任务的平衡等,一般是通过平衡表来完成的.如果是大型联合企业,就可以考虑使用投入产出法审查所属单位是否综合平衡.

(三)审查计划执行情况的方法审查计划是否完成,一般计算计划完成百分数、超产(减产)数、超(减)产百分数的方法来进行,也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进行.

二、审查销业务活动的常用方法

1.审查合理利用资源、合理组织生产的常用方法.

被审计单位的生产往往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审计人员要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或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做到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利润,可用线性规划法.如果限制条件中的自变量为两个,可采用图解法;如果限制条件中的自变量有多个,可以用单纯性法求出资源的最佳组合.

2.查找生产经营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原因时的常用方法.

经营管理中经常要找出管理的弱点、生产中的限制因子,以便采取改进措施.如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中,哪几个产品是影响利润的关键,众多材料中哪些材料是管理的重点,产生的各种废品中,首先应抓哪一废品等等,这时可用排列图、因果分析图、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等.

3.研究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时的常用方法要帮助被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就要针对存在的原因和问题寻找改进的措施,并在各种措施中寻找出最佳措施.这时,审计人员可以采用系统图法.

四、管理审计选用的方法管理审计使用的方法除了经常用查询法了解被审单位的管理情况和用观察法到现场观察管理工作外,还用调查表法、流程图法、组织系统图法、金额法和评分法等.

(一)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事先拟好需了解的问题,设计好调查表格,发给有关人员征求意见的方法.这是管理审计搜集审计证据的重要方法,一般设计成问题式,称为问题式调查表.设汁调查表时要注意:

1.必要性,所提的问题应该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提无关紧要和审计目标无关的问题;2.可行性,所提的问题要使被问人容易回答,不提那些人们难以回答的问题;3.准确性,所提的问题力求简洁明确,还要避免具有诱导性、暗示性的问题;4.艺术性,问题要讲究策略技巧,所提问题不要引起被问人反感,刁;要用刺激性词句.问题式调查表发给有关的干部或职工,有时可发给全体职工.根据情况回答人可记名,也可不记名.一般说无记名的调查表可消除回答者顾虑,缺点是有的职工随便回答;记名则较郑重,但回答者有时有顾虑.

审计人员应根据调查要求设计,对回收的调查表要认真整理分析.

(二)流程图法流程图法.

可用于反映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联系和某一管理工作的程序,可采用调查内部控制的流程图符号绘制,也可创造其他符号,但一个审计机构采用的符号应一致,以便识别.

(三)组织系统图法组织系统图法就是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级机构绘成一张图,以反映被审计单位从上到下和各部门机构的领导关系,这是审查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分工是否明确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