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心理健康 SCL-90临床症状精神量表
1.问题的提出
高职大学生是指在高等职业学校里就读专科专业的学生。高等职业学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校,招生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与高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及以上。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主要是在专科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高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大学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由于高职大学生的特殊性,导致高职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存在与成才,因此,对研究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2.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被试的选择
以辽东学院2011级入学的高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抽选120人,其中女生95人,男生105人。
2.2研究方法
采用《SCL-90临床症状精神量表》,运用心理测量法,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
2.3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SCL-90问卷198份,收回率99%。SCL-90调查统计处理按因子分的大小来判断高职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凡是小于2分的视为正常, 2分为轻度异常,2-3分为中度异常,3分以上为重度异常(病态可疑),显著性检验用z检验的方法。
3. 结果
3.1高职大学生SCL-90调查总体情况
从总均分情况看,总均分按SCL-90的统计方法,200名高职大学生的总均分为1.82,最高分为4.23;最低分为1.12,.总均分为异常(大于或等于2分)共35人,发生率的17.5%;中度异常14人,占异常人数的40%;无重度异常。
从因子分情况来看,在200名高职大学生中发生因子分异常者130人。发生率为65%,发生因子分异常共624人次,平均每人3.12人次。轻度异常130人次,占异常次数的20.8%;中度异常36人次占异常次数的5.7%;重度异常5次,占异常次数的0.8%。可见高职大学生心理异常发生率较高,且多为轻度与中度异常。十个因子分发生率中人际敏感因子最高,发生42人次为21%;其次是焦虑和其它,分别是38人次和20人次发生率分别为19%和10%,处于最低层次的是精神病性与躯体化,分别发生5人次和10人次,发生率为2.5%和4%.三个层次的因子分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具体见下表。
高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因子、焦虑因子以及其它因子分高于其它各项。
3.2原因分析
引起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原因是错综复杂。既有原因,又有家庭学校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
(1)来源复杂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大学生的来源比较复杂,既有来源于职高、技校和中等专业的“三校生”,也有来源正规高中的毕业生。这些生源所接受的教育与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他们入学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来自于职高、技校和中等专业的工作大学生往往被称作“三校生”,由于他们所处的学习与教育无法与高中相比,因此,他们常常自感自己不如别人,因而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丧失,产生了消极、抑郁的情绪。
(2)认知观念的偏差是造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主观原因。来到大学后,很多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职专业,将来没有什么前途,于是就得过且过,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方向,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心理健康。
(3)家庭与社会的不良影响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不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家庭与社会同样有一种不把高职大学生看成真正大学生的现象,因而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4.对策与建议
(1)全程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
高职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为两年,第三年为离校实习时间。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大学的一年级上学期开设16学时的心理健康课,其实,这是远远不够得。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把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道32学时,分散在四个学期来完成,即每个学期为8学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心理健康老师可以时时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引导与沟通。
(2)全程式跟踪心理干预
新生入学后,都要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普查。依据心理健康普查的结果展开对新生的心理干预。凡是在心理健康普查中属于“问题的新生”,心理健康老师要全程跟踪引导,直到问题解决。
(3)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比如,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可以举办人际关系辅导讲座;针对大学生的自杀倾向,可以举办珍爱生命方面的讲座。
(4)建立预警机制。主要是培训辅导员、心理委员、宿舍室长识别周围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形成了以心理咨询师为主线、以主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为辅线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报告相应部门,并加以解决。
5.结论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属于较低水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其它等情绪障碍;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解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基本途径是开展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莉《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11.
[2] 钱琴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试与培养》心理科学2004,27(4).
关键词:大学生 能力 心理健康 提高办法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才辈出,新一代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也在经历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的考验。特别是90后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90后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能力逐步提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但是社会对于大学生往往过分要求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心理的承受能力。近些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引起的自杀,自残事件屡见不鲜。所以在这个时代,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大于能力的提升。
一.大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1. 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存在的基础,更是发展的前提。大学生不仅能认识当今社会的种种形势,而且能全面的认识自我。大学生要学会全面深刻的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
2. 学生适应能力
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的了解本专业学习特点、教学进程。发展趋势。学会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一切学习资源,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懂得寻求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人际交往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是指人们在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接触的过程中,调节、控制自己做出正确恰当反应能力。人际交往是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于人们的一生,具有沟通人际信息、交流人际情感、协调人际行为、提高人际直觉准确性的普遍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室人生的需要,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面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各种交往。进行人际交往必须了解相应的道德规范、礼仪规范和习俗规范。对人际交往适应是向大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乃至就业的必要法宝,而能力提高的同时,心理素质也不可忽略。如果一味的要求能力提高,和心理教育脱节,那么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性格不健全的“高材生”,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才不是一纸空谈。
现在的大学生中,自闭症,孤独症等情况屡见不鲜,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在我工作期间就遇到过一例情况。该生性格比较孤僻,且自卑内向,消极情绪严重,不善于与同学搞好关系,郁郁寡欢。我意识到了严重性,及时找她谈话,也第一时间联系了家长了解情况。我了解到她的自闭症是在高中时候形成的,那时家长就请了很多的心理医生为其治疗,上大学以来情绪已经趋于稳定。那为什么突然有了这么巨大的变化呢。我了解到,因为我让她担任班级的学委兼美术课代表,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这是老师对她的信任和培养,相反在平时的工作中,她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同学的稍微的不配合都会引起她的敏感,导致她的病症愈来愈重,最后辞去所有的职务。了解情况后,我想这需要从她身边的同学开始做工作,我安排其寝室长和班级干部在生活上格外照顾她,多和她聊天沟通。我及时的和她的任课教师沟通,希望能在她的在学习方面多加指导。同时教她学会自我调节。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她的情绪渐渐缓解,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大学生,其家长也很感谢老师和同学们为她做出的努力。
以上两种心理状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能使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呢?
二. 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培养
1.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的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耐挫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耐挫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现在的大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应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进入知识海洋,吸取新知识,拓宽新视野,提高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4.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其情绪障碍,恢复对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通过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咨询者帮助求询者找出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同时,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使他们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当前,社会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我们相信,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真正培养出不仅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 自信心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追求成功和个性的张扬与现实的残酷无情的矛盾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同样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由于各种自我认识和态度的差异,大学生们对四年的大学生活及未来发展的自信度有很大的差距。作为大学生最为亲密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过程中发现,同学们由于各种原因,自信心方面差别很大,许多存在心理障碍的同学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一个充满自信,冷静对待困难和乐观面对未来的人,通常积极乐观,身心健康,不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和问题。分析学生自信心方面的问题,相应提出自信心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尽快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树立自信心,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和原因
具体而言,大学生们自信心不足的产生与以下心态相关。
一是心存不甘,不勇敢面对现实。这重点表现在新生身上,历经寒窗苦读,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理想总是很美好的,有较高的期盼也很正常,但是现实与理想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对比,对于很多高考失意,本来有可能考取更好高校的同学来说,总会觉得失落,觉得理想中的象牙塔不是这样的,从而产生失落情绪,自我否定,自卑感油然而生,自我意识缺失,进而对前途感到迷茫和黯淡,对人生和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心理负担加重,各种心理问题应运而生。近两年来,这类学生为数不少,及时发现,进行心理舒缓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缺乏交往技巧,人际关系紧张。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宿舍氛围,容易形成快乐一起分享,痛苦一起分担的相互帮助的气氛,人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容易产生自我重要的感觉。然而,许多同学来到学校,与老师、同学及舍友的关系处理不当,不融洽,产生被大家孤立和抛弃的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总想着跟自己有共同背景的人交往,如跟老乡交往,不愿意主动融入其他集体,自我封闭,信心不足。
三是不敢尝试,消极谦让。许多同学生性被动和内敛,对很多表现自我的机会消极谦让,总是把机会让给别人,貌似清高,其实这一次次的放弃,无形中磨灭了他们的自信,没有尝试,就不会取得成绩和获得成功,就不会有自我的肯定,总觉得别人行,自己不行,自信难以树立。
四是不懂得规划,缺乏目标的指引,学习生活动力不足。目标是方向,是希望,更是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人生目标,没有阶段性的目标,自己该往哪去,总体方向都把握不住,就必然会消极怠慢,得过且过,不会有达到目标的喜悦,也不会有取得进步的兴奋。
二、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根据以上的表现,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高校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大学生成熟的自我意识。个体能否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自我、对待自我,是衡量其自我意识成熟与否的基本标准。对有些自我评价太低及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意识存在严重偏差的同学,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劣势,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平台,关注他们的表现,一旦有值得肯定的表现就给予中肯的赞赏,增强他们对自身优势的认同,不断增强自信。
其次,鼓励积极表现自我,自觉行动,从行动中获得自信。积极的心态,自觉的行动,是个体获得成绩的前提,没有成功的喜悦就不可能获得对自我的肯定,自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点滴的成功和成绩所促成的,对于那些不爱表现、安静低调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采取例如做一件自己可以做成的小事、热情帮助别人,以及在每门课程上要求自己主动回答问题一次等行动,不断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增强自我重要的感觉,进而获得进一步积极行动的动力和更加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
再次,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努力获得他人对自我的肯定。他人对自我的关注,对自我表现的肯定也是增强自信心的重要方面,人人都有获得他人关注的需求,而要得到他人的高度关注,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是重要影响因素,为此,针对有些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同学,可以多指导帮助他们获得友情,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同学老师的关注和期望,积极地悦纳自己。
最后,打造社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服务和奉献中培养自信。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最热衷的活动,原因很大程度应该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追求自我价值,有强烈欲望的大学生来说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当个体深深感受到通过自己对他人的服务和奉献,使得他人的处境和状况得到显著改观的时候,就会大大地获得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体验,对自己的价值就会有较高的评价,也会产生一种不断争取自我能力提高和自我进步的动力,而充实忙碌的人生就不会有太多的闲暇去彷徨和忧虑,内心也就不可能空虚和失落,心理平衡感就会增强。
根据学生工作实践,我认为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成熟的自我意识、自我肯定,即不自信所引起的,不自信,不懂得树立自信是诸多心理失衡大学生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信,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鼓励自我表现、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及打造社会实践平台等途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在实践中取得成绩,增强自信,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积家主编.陈俊副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志峰.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塑造.思想教育研究,2005,(3).
健康人格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与社会的和谐。当前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培养效果有待提高。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当下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途径进行多维解读,培养积极健康人格可以从完善外部环境和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入手。外部环境的完善包括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大学生自身要注意提高能动性,挖掘自身人格潜力,增强人格积极力量。外部环境完善和个体自身能力提高,共同作用,提高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效果。
关键词:健康人格;积极心理学;培养途径
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今天,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面临种种新的挑战,新旧观念的碰撞,给大学生带来很多困惑。面对这些变化,人格培养模式并未进行有效调整,影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效果。培养健康人格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因此,积极调整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模式,探索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策略,就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当下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途径进行多维解读,以期找到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更有效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1.人格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人格也称个性,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 体现了一个人的整体精神。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表现在以一定的文化与伦理为基础的行为方式中,反映着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人格是个体知、情、意的统一,是个人整体素质的呈现。
2.当代大学生人格特点
受到社会大环境、家庭、校园小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人格状况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受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较大比例的学生自我意识过强,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一些大学生没有理想,道德意识不强,集体观念淡薄,功利主义较重;部分大学生适应能力较弱,不能及时调整身心状态去适应环境,爱发牢骚,遇事常不满;一定比例的学生人际关系不良,不善于交往,有自卑感,且在行动上遇事退缩畏惧。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特征
健康人格指的是个体人格结构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整体素质,充满一定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具有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合理的职业规划和远大的人生理想。同时,大学生应有高度的责任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公正、公平、正直、善良、乐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2)具有客观认识自我的能力。懂得接纳自我,乐于接受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 对遭遇的坎坷和挫折持有积极的心态和看法;能够了解自我,对自己的优势强项和短处不足了如指掌,知道如何看待自己同别人之间的差距差别。不断完善自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2]
(3)具有积极的意志品质。当代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健全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具有较强的意志力,持续的好奇心和不断的求知欲,敢于挑战陈旧的观念,善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创新意识。[3]
(4)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乐观、坦诚、积极地面对生活,能较快的适应周围变化了的客观世界,面对竞争欣然接受,面对压力淡然处之,社会活动范围较大,能与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能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灵活多变地思考问题,适度调整应对方法。能辩证分析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不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对事物有全方位深入的把握。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途径的多维解读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内涵
(1)积极心理学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由心理学家Seligman 和Csik Sizentmihaly 首先提出的,而Sheldon 和Laura 将其定义为:“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4]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使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以促进社会繁荣。[5]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之一。在对人格的研究方面,积极心理学特别注意研究积极人格理论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
(2)积极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积极人格理论强调人的能力和潜力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认为应当把人的现实能力和潜力都纳入个体的人格建构中,当个体具有主动的积极行为能力之后,他就可以对自己的心理体验、行为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有意识地施加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的人格建构。[7]
积极人格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内心都存在相互对立的消极和积极力量两个方面,只有个体不断培养自身固有的积极力量,其人性的消极面才能真正地被消除或抑制。相反,如果对人格中的积极方面置若罔闻,仅关注消除人格中存在的消极方面,即便个体的人格消极方面都被消除,其固有的积极力量也不会自然的完善。
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在一个复杂的因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而内在生理因素、外部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发展产生的影响会时刻发生交互作用。[8]所以,在健康人格培养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人的先天生理条件,更要注意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
2.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途径多维解读
按照积极人格理论的观点,培养积极健康人格可以从完善外部环境和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入手。外部环境的完善包括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大学生自身要注意提高能动性,挖掘自身人格潜力,增强人格积极力量。
(1)培养向上校园文化,营造积极人格氛围
独特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从多层次,多方面为大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培养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由于校园文化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一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寓意深刻、吸引力强的适宜青年人的文化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去感染和影响校园内的大学生,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完善人格。
(2)提高教师人格魅力,突出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高校环境中,无论是任课老师,学校机关工作人员还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言行举止,都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高校辅导员,他们奋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朝夕相处,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人生观;可以通过言传身教,通过自身渊博的学问、广阔的视野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提高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要注意提高这样几种素质:
其一,政治素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必须熟悉掌握党的经典理论,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问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二,精神素质。辅导员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精神素质。要遵守社会主义公德,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言行一致;注意培养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以爱施教的宽容精神。
其三,创新素质。在经济新常态的社会大背景下,创新和创业越来越成为时代的共识。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辅导员要善于分析,勇于创新,用新方法和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创新的工作素质和能力。用自己的创新行为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带动和鼓励他们的创新行为。
(3)开设人格发展课程,普及相关专业知识
在高校尝试设置人格发展课程,课程以普及健康人格知识,提高大学生主动追求健康人格的意识,传授健康人格培养的技巧和能力;课程体系可以由必修课,选修课和主题团体辅导构成,积极心理学尤其是积极人格理论可以设置为课程知识传授的重点。同时,鼓励成立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社团,将有兴趣的同学吸收进来,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主题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4)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发挥父母重要作用
家庭也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场所。进入大学前,很多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父母为主导的他控教育,但是当孩子进入大学以后,父母一定要及时转变教育方式,由他控变为自控,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挖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同时,家长要注意锻炼大学生延迟满足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控制和情绪控制能力。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延迟满足不仅是人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变量。Funder等人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能力与其自我控制、自我韧力、注意力集中、明事理、谋智、合作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密切关系。可见,父母培养延迟满足能力也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9]
(5)增强自身积极体验,挖掘内在人格力量
在健康人格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个体自身要提高能动性,主动作为,挖掘自身潜力,发现积极力量,抑制消极方面。最主要的方法是不断提高积极体验。所谓的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10]积极的体验可以产生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促进了积极人格的形成。美国密歇根大学的Fredrickso提出了一种“积极情感扩建理论”,她认为,某些表面上看起来分散的积极情感―――如欣赏、满足、感兴趣和爱他人等,都能有助于使支配一个人在某一时刻进行思想和活动的指令系统得到增强和扩张(即指令系统变得更具有积极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这些分散情感还能帮助个体形成一种积极人格。[11]大学生要主动尝试培养积极体验,在体验中寻找自身人格的力量,反复强化积极人格,进而形成健康人格。
总而言之,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需要外部环境和个体的共同努力。向上的校园文化,教师的人格示范,父母的教养方式构成了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与大学生个体积极互动,良流,更有助于大学生个体发挥能动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积极体验,增强自身积极力量,开发健康人格潜力,进而形成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国栋.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特征及培养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2008,(2).
[3]杨俊丽.浅论新时期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
[4]Kennon M.Sheldon, 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Necessar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 56(3).
[5]肖盛兰.积极人格理论评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3).
[6]任 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任 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8]王晓鲜.积极人格研究―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人格研究简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9][10]肖凌燕.家庭背景下青少年积极人格的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一、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
国家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竞争环境愈发激烈,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不但要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还需不断强大自身心理抵御抗击能力,以助于农村大学生在混乱复杂、诱惑繁多竞争氛围中,始终保持不骄不傲、内心平稳的心理状态,从而让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应用与实践,对推动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培育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顺应素质教育发展趋势,引导农村大学生优化自身综合素质培养。随着国家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逐渐深化,高校培育高素质、强技能、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责任愈发重大,其对农村大学生实施人才培养行为时,已不只将教育重点放于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领域,而是在加强农村学生素质教育基础上,强调个体人格魅力、心理承受能力及情绪调节技能的培养,以此让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现代学生成长需求,帮助农村大学生调节、解决心理困惑。对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来说,注重强调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其有效强化人才培养效率的必需途径,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既是现代社会对当代农村大学生所提出最新客观要求,也是农村大学生能快速适应全新成长环境必然需求。所以,对农村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符合社会对农村大学生教育的客观要求,还可针对农村学生心理方面提供排忧解难作用,使其能在正确教育方向指引下茁壮、健康成长。
二、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虽在专业教育中得到一定培养与提升,但这远远未能达到最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究其原因,一是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存有待提高之处;二是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深受诸多因素影响。
(一)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开放范围有限,致使教育效果不佳。大部分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所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仅限于校园内部,更甚者只针对班级、宿舍或是个体等领域,这样的教育范围虽能对特定对象进行更加精准地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境得到一定程度沉淀,但同时也与学生家庭、社会产生越来越远的距离感,以至于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际,不仅不利于全面增加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还难以将家庭与社会所具教育资源与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其次,教育课程设置欠缺实际,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一来,各高校更多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门可供农村大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并未有将其真正融入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意识。二来,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仍是沿用传统教学教材与方式,不仅致使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毫无创新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性也得不到有效提升,这种流于表面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学习需求,对培养、强化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造成极大阻碍。最后,尚未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质,创新改革受阻。多数教育者开展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仅是片面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解析,并未真正看清其建设、发展本质,以至于产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开展与普通专业教学课程无异的思想,并且认为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使用教学手段就是对应专业教育模式,从而不会主动、积极地顺应新时展潮流和现代农村大学生个性成长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以致使自身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停滞不前。
(二)影响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的因素
因农村大学生自小所处教育环境相较于城镇来说,基础教育设施与教学资源均较为落后,且教育重点基本放于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重视,但不符合实际的教学措施与方法,并未使农村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农村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质相对较低。同时,社会与家庭教育环境因素,对农村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定位和社会角色也具有极为深远地影响。由此可见,人们研究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时,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三、促进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优化路径
根据前述几个要点可看出,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发展是大势所趋,各高校须以现代农村大学生个性成长需求为标准,紧跟现代社会发展脚步,以下述路径为参考方向,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与改革,让农村大学生得到更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第一,扩大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促进家庭、学校及社会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要任务是,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固有教学范围,从多方面、多层次视角延展专业教育辐射面,让农村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均可接触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高校实施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为时,可积极接纳新式教育理念,将对应教育范围从学校扩展至学生家庭、社会领域,如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既可结合运用社会教育资源推动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升级,也可与学生家庭、相应社会教育组织建立良好沟通、交流体系,以便及时获取农村大学生最新教育反馈,以此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指明方向。第二,正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围绕农村大学生学习需求开展理论、实践教学。高校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与教育方案时,万不可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化农村大学生个性发展水平的作用与意义;相反,各院校须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有清楚且正确地认知,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思维,将“重心理咨询与辅导,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农村大学生学习需求为中心,所开展理论结合实际的全新教育形式,让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在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获得有效提升同时,充分展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优质高等人才中的不可或缺性,进而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充分重视。第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本质,强调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作用。创建符合新时展要求与标准,满足现代农村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前,各院校教育管理者不但要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相关知识理论,以此为其实施下一教育步骤奠定坚实概念、理论基础;还应明确知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发展本质意义,全力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停留于表面形式,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