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特色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及推进机制研究”(编号:14XJA880004),主持人:王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74-07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作出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规模,就需要借助一些隐性或显性指标来判断其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纵观那些发展较为突出的高职院校,相互之间必然存在许多共同的特征和一致性。发掘这些共性特征,厘清有关概念、重新审视内涵发展有关的价值取向问题,能够增强高职院校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相对于现有的评估制度和体系,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在适度借鉴实践经验和现有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对现阶段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制定出符合内涵建设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而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素正是构建该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
一、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的探索分析
对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要素的把握和归纳,我们主要考虑从影响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和体现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入手,通过对内涵建设的概念审视、质量标准制定、推进路径选择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高职教育领域专家的一些比较权威的描述,获得更多关于内涵发展的理论佐证。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素到底有哪些呢?众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董刚、杨理连(2011)提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 其核心构成包括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的围绕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所有活动和要素的集合。其中,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联动,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完整体系[1]。董刚、杨理连、张强(2013)在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进行高职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应采取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考察影响或体现内涵式发展水平的各个要素以及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便有效控制与评价。并认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应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提升、综合实力提升、服务能力提升三个维度展开评价[2]。张洪春、温中梅(2014)认为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多维结构中,资源整合、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是三个最基本的发展维度[3]。鲁武霞、马建富(2012)面对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一轮推进,提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资源整合运作能力、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以及院校管理能力[4]。乔万敏、邢亮(2009)通过对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发展要在宏观上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略和发展路径;在微观上要把提升质量、凸显特色、服务社会、协调发展作为重点,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探索个性化发展的新路[5]。徐伟、王德清提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总体要求要从厘清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发展,合理布局专业及专业群,形成特色育人模式,融入区域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几个方面入手[6]。
目前,高职教育评价倾向于对“硬”实力,比如办学条件、办学成果、教学投入等方面的评价,而对学校内部的精神品质、制度文化以及外部社会声誉等“软”实力重视不够。随着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推进,软实力被不断提及。实际上,“硬”实力和“软”实力在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方面的影响力是缺一不可、互为支撑的[7]。我国高等教育在基本实现大众化之后,既然选择了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就应该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转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高职院校应从弘扬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明确办学定位,完善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升自身软实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8]。
归根结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程度作为主要标准的,培育高素质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合格学生才是评价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高职院校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展开的,办学模式、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办学特色、高校管理等基本要素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外在体现[9]。在高职院校的运营发展过程中,正是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要素持续运行,构成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力量,形成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运行模式。
在内涵建设的背景下,作为高职院校在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应该重点纳入那些能体现内涵式发展要求的要素,这些要素不仅是制定评价指标的依据,也是对各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建设的一种导向和引导各院校明确内涵发展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二、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实质的解读
高职教育经过一个阶段的跨越发展后,内涵发展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办学吸引力的核心任务。从概念上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一定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发展动力上,由主要依靠国家经费投入和政策推动,向依靠学校的内在发展需求转变;二是在办学要素的配置上,由主要依靠物质条件的改善,向主要依靠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升以及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等“软实力”要素转变。三是在发展方向上,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强调的不是某个局部的发展,而是调动整个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概念和实质的进一步解读,所谓内涵式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外延式发展,主要着眼于一种精神力量即学校软实力的提升,具体包括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明确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优化资源配置和教育结构、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良好的学校传统和学习氛围以及打造名校声誉和品牌等[10]。软实力是大学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能聚集和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是大学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1]。从专家对于软实力的权威描述来看,它与内涵式发展有着极为相似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内涵式发展就是以软实力提升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扩张时代的到来,它更意味着在教育改革方面要进行多方面的积极探索。要在正确深入理解高职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基础上,大力打造内涵式发展着力点,创新内涵式发展机制与策略。遵循社会经济基本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回归教育的本质与本真,坚持“以人为本”,文化立校,坚持不断创新发展和特色办学,就一定能使高职院校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三、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前提条件
(一)树立以“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质量观
高职教育由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首先应该树立以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质量观,不同类型的院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育任务,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教学型大学则倾向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积累。而研究型大学秉持的质量观是鼓励师生对科学的追求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就不应该再偏向学科理论的创新和继承,更不能盲目参照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与标准。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高职教育质量观必须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只有秉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理念,才能提供更多满足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明确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评价的内容――条件、过程和结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发展条件,办学条件和资源是衡量一所院校的最基本的标准,这些基本要素是保障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根据质量是“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这一定义,教育质量不仅仅要衡量学校的办学条件,还应包括办学过程质量和办学结果质量。其中,过程质量涉及学校的各项工作,这些要素对于促成良好结果出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结果质量主要体现在学校、师生的发展上。对评定一所大学的社会地位,其核心是培养的人才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从整体来看,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职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必须明确在内涵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坚持全面的质量观,从办学条件、办学过程和办学结果三个方面综合评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三)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应该进行阶段性评估
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全面、深入、持久地为之努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优秀的院校作为标杆作用,带动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对象应该是针对部分高职院校而非全部,作为评价的标准应该作为引领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方向标。
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实际上通过突破学校内部的阶段性束缚而逐步适应并有机融入外在社会环境变化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应该分成几个阶段逐步完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层次设定不同的目标,通过阶段性评估来实现升级、创新和完善,使得学校能够客观的审视自己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水平。同时,核心要素当中的具体评价指标的筛选可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四)实现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的协调发展
内涵式发展一定是外延式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要进行的战略选择。当一所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达到相应的实力,根本没有能力去推进内涵建设。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经营模式,在经营运作时会涉及到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只有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资源才能实现协调有序的发展。
内涵式发展并不意味着规模增长的停滞,而是需要适度的相对稳定的规模扩张。在保障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充分考虑学校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要使得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办学目标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实现高等教育外延式和内涵式的协调发展,这是高职教育发展应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内涵式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
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关键要素及特征分析
一所实施内涵建设的高职院校自然有其自成一体的内涵特征和要素结构。那些在内涵建设上表现优秀的高职院校,虽然他们外在的显性指标各有特色,但内在运作模式上必然存在着较高的相似度。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和高职院校发展关键要素的探索分析,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构成要素列为十项,从其他视角看,也许这些构成要素并非衡量高职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成分,但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视角下,这些要素的位置与作用需要重点强调。
(一)利用率高的办学条件和资源
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是考核内涵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指标,也是评价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基本的条件。内涵式发展是学校在硬件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与教学改革,使学校的质量、效益以及办学传统、校园文化等软实力得以改进,其实质是追求“质”的飞跃。硬件资源是高职院校运行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硬件存量和硬件利用率的严格考核,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加大专业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学校对硬件设施的运营能力,营造出能够保证应用性技能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基本保证,离开了这些最基本的要素,内涵建设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就无从谈起。对于硬件的要求,随着高职教育发展所处不同的节点,也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今后的评估中,应该更多地鼓励构建相邻院校间以及校企间的资源共享平台,有效的弥合资源闲置与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反应的是一所学校独特的个性风貌,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是各层次、各类型大学的发展共识和追求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要想获得稳定的、持久的、可持续发展的话,就必须在影响办学质量的某些方面办出特色,一所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是很难生存的,也就不可能实现所谓的内涵式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转变理念和思维。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其经营思维和办学模式,引导其特色形成和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独特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要求。经营理念的前瞻性、引导性和办学定位的准确性是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否突出的核心标准。
(三)基于职业性特征的专业建设
专业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性要素,一所高校的专业建设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类型与品质,是考生和家长及社会选择的重要依据,同时反映了与产业结构和岗位需求的对接程度,是决定学校能否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性环节。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平台,在内涵发展中承担着先导和关键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提升品质,增强吸引力,以此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入。
2006年,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应该理性地、科学地进行专业布局,在为市场提供人才技术支持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的动态的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这将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12]。”
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可以考虑通过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情况以及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度来进行考核。一定数量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水平和地位,所以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数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四)以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为内核的校园文化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开始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高职教育理念为导向,包括高职教育在执行各项职能过程中而开展的各种社团及文化活动、学校的传统风俗以及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物质载体与职业道德教育等的有机融合。高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软实力”的载体,承担着传承与创新的重任。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和立足点,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能方面,用人单位更注重员工是否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全的心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长期以来,为了应对人才市场竞争,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偏重于“专才教育”,使得高职教育越来越偏重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却忽视了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极大的人文素质教育及职业道德培养。
一项关于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报告显示,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分相对较低。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当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责任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大学生自我认知结构失衡,出现认知偏差同时受到外部社会环境价值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利益取舍和价值取向上,缺乏内在理性支撑,呈现出明显的个人倾向,甚至有部分学生显现出逃避或放弃社会责任的趋势,这势必会给整个社会造成消极的引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成为教育改革新的关注点。
(五)强调制度创新和执行力的高效管理
内涵建设的核心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于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依靠科学规范和独具特色的管理方式。管理特色是一所大学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和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管理思想、管理技能、管理作风的稳定性表现,是大学自身优势的体现和特色发展的保证。维系一所高校生存与发展的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资源,校园精神和管理制度,这三者是互相支撑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在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过程中,秉承现代大学制度理念,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建设有利于教学、科研和专业发展,有利于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高职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从而为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近几年比较集中的规范化运作和发展,办学思路、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等观念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实际上,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涌现出很多新的理念和提法,高职院校真正缺乏的不是意识而是执行能力,即缺乏一种将办学思路、教育目标等落实到专业学科建设、课程开发等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内涵建设真正需要加强和重点培育的。
(六)富于激情的师资队伍
尊重教师和教学,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首要力量,将师资力量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维度,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资源,是学校中最为珍贵也最值得开发的资源,能够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成效以及学校的持续发展能力。教育部颁布的一些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将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等纳入规划范围。因此,以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作为内涵式发展评价的一个关键要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评价重点考虑教师的职业能力、道德素养、创新意识以及教师的激励有效性,而且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应该强调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验熟练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能力。
当然,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规定以及教师自身对职业角色的认同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良好的道德素养是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影响着和引导者,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使学生真正获得情操陶冶和素质养成方面的提升,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
这一切都要依靠学校设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只有有效的激励政策,才能真正启动教师们的职业责任感和工作积极主动性,激发高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凝聚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共识和正能量。所以,高职教师激励手段的有效性也将成为师资建设的一个考核指标。
(七)追求校企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体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的本质与根本目标,也是内涵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特色鲜明的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经验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加拿大CBE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澳大利TAFE人才培养模式等。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规律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办学之路,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的办学资源,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环节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标准完美契合。但目前校企合作还没有从原来校企双方的失衡结合转变为深度融合。很多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遭遇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难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缺乏相应的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政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实际利益诉求没有获得有效实现,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是实践中缺乏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追求合作的意向,还要追求合作的持久性以及能否实现双方利益的双赢。
(八)关注过程的学生参与度
从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范式的转变来看,“学习参与度”应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过程控制的新焦点,它提倡将教育质量评价的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主体性建构上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大学影响下的实际收获将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方向。
国外学者还进行了大量的有关学生参与度的实证研究,验证学生参与度对高校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尽管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获得一个有共识的结论:只有全面地参与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只有当学生的参与行为获得鼓励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果才能最大化(Rosenshine,1982),学生才有可能在不同维度最大限度地成长和发展[13]。
新的质量观提倡教育评价不仅应该关注硬件投入更应该关注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等教育过程质量的评价和学生技能提升、价值观形成等产出结果质量评价。学生参与度作为衡量标准已经成为高校进行教育过程评估的新依据,也成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参照系数。目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学习参与度评价指标,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现状,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九)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社会服务能力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动因,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存在意义和经营主旨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推广、文化传承、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高职教育实施内涵建设的具体依据。
基于以上分析,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出发,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专项内容,体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当前的高职教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评价制度,可以考虑从区域资源利用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绩效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整个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评价系统中的分支,着重衡量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功能的实现程度,更好地引导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十)契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学生
相对而言,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指标应该是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水平,教学资源投入和办学条件只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条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评价是一种结果质量评价,主要是对高职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服务后所取得的收获和发展的评价,依据培养目标和职业发展来对人才确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质量进行综合性反映和评估,是检验与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杨德广认为,“只要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是高质量人才”,有的高校重在培养科研人才,而有的高校却善于培养实用操作型人才,所以不能依照分工不同,来判断学生人才的质量优劣。针对高职学生的评价一定要着力突出对职业岗位最需要、最常用、最根本的能力和素质评价,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 内涵建设
一、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的重点——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和质量、外延和内涵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投资也持续加大,而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却不高,部分高职院校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以及品牌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等等,这些都是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软肋”。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的正式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建成一批我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高职院校,凝聚全社会重视高职教育的共识,优化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环境,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引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这项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必须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再进一步发展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二、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的特征——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长期性
第一,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其自身的规律、特点需要长时期的客观实践和理论探索才能逐步了解和把握。第二,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门类的经济与社会环境需要不同水平、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高等职业教育。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还处于大众化阶段初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必然不能完全借鉴某发达国家或某发达地区的模式。第三,在世界范围内,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还处在探索之中。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后职业教育的重心由中等职业教育逐步上移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途径,但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至今仍是其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从德国的“双元制”到美国的“学校一工作”模式、英国的基于工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等,每个国家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这个过程还在进行之中,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也将汇入这一长期改革与探索大潮之中。第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然是长期的。高技能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现代高技能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又要有新精神,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专业技能,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短短的几年里实现这一目标是十分艰难的,因此,需要对其成长机制、过程管理、结果评价有一套科学而严密的制度,而制度建设必然是长期性工作。第五,内涵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建设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使全社会认同高等职业教育,不是视其为“淘汰教育”和“弱势教育”,这要通过高职教育的实践来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增加社会贡献,使高等职业教育深入人心。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复杂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战略上经历了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改革“实验”——特区建设和优先发展浦东、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此基础上,走协调发展之路,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掀起了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新篇章。伴随着这一宏观进程,东、中、西部地区客观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特征。伴随这一复杂历史进程而发展的高职教育,同样也呈现出了差异性、复杂性。因此,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必然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
第一,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建设起步早,已完成资源整合与校区建设,规模大、面貌新、质量高、就业好,内涵建设的重心已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向开放办学、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和高职教育创新方面转移,内涵建设的重心是如何实现发展创新,在提升质量的同时也提升层次。
第二,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资源整合或刚刚结束资源整合,建设发展与内涵建设并举。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教学的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解决生存与发展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三,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还处在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空间有限,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实效性,向东部地区输送高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率,是其内涵建设的重点。
东、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存在层次、重心的差异,也存在内涵建设发展阶段、水平的差异,各自负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这些情况决定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复杂性特点。
转贴于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十多年来,在办学主体上,既有省、市二级政府主办的高职教育,又有行业、企业主办的高职教育;既有中外合作主办的高职教育,又有一批民办高职教育。在办学基础上,有些是普通本科办二级高职学院,更多的是通过“三改一补”方式在职工大学、成人高校和普通中专基础上建设的高职学院,相当一批高职院校是整合几所甚至十余所成人高校、中职学校资源组建而成的,还有一批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转向办高职教育,一批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民办高职学院。这些高职学院建成的时间不是整齐划一的,多数是在2000年以后成立的。区域上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门类上从综合到专科,第一、二、三产业均有,可分成19个专业大类。规模上大到三四万人,小到千余人。层次上有本科层次高职院校、本专科并举的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功能上有只服务本区域的高职院校,也有跨区域、跨国界服务的高职院校。如此丰富、多样性的高职教育构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突出特色。这种多样化决定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也必须是多样性的。
第一,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重点是更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使之全面参与到专业建设、实训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师资、教学内容、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岗位的零距离。
第二,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在保障稳定办学经费支持的前提下,改革体制与机制,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干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提高院校建设与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学高职院校要迅速扩大规模,同时,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民办院校运转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紧跟市场,办出特色,提高生存能力,扩大市场空间。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示范。
第四,建院时间短的高职院校应尽快争取通过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工作合格评估,建校时间长的院校应争取通过改革和发展建成国家或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特征是根深蒂固的,这也正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正是由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任务必然是十分艰巨的,既不能采取一种模式、一个样板,又不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更不能泯灭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的各自特色。同时,新阶段也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依据我国国情进行建设。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人手,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推动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世界,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其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www.1aw—lib.com/1aw/law—Viewl.asp?id=71269,2000—01—17.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EB/OI].cnr.cn/jy/zhmx/zyjy/bjxx/pjwj/200711/t20071112—504627113.html,2007—11—12.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gov.cn/zwgk/2005—11/09/content一94296.htm,2005—1l一09.
[4]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EB/OL].lawbase.com.cn/LAWDATA/LawArti—cle.asp?ArticleNo=343629.2006—11—13.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1aw—lib.com/law/law—view.asp?id=188153,2006—11—16.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n a buyer's market has emerged, how to deal with is the challenge facing the re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chools of thought that only firm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under the premise, to form higher education cycle.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育;买方市场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education;buyer's market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288-01
0引言
随着高考报名人数的逐年减少和高校扩招意愿的增强,高校招生竞争将日益激烈。2010年高校招生已经落幕,高职教育的买方市场浮出水面:陕西有8万上线考生拒绝填报高职志愿,陕西省完成国家下达的高职招生计划的84.7%,广东的高职院校也有同样遭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职教育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虽然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历史比较短暂,但目前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分化的现象,从某种角度看,高职教育的买方市场已初露端倪。
1市场跟着“就业”走:家长选择高职教育就是选择就业市场
数据显示,就业好的高职院校第一志愿非常火爆,如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计划招生1600名,实际填报第一志愿6500名,实际录取的考生都在三本线以上;从报考专业来看,最受欢迎的专业是铁道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而这三个专业既是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又是目前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行业,这说明,家长和考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考虑的是就业。但同样开设城市轨道专业的某些高职院校,因其没有特色专业、办学历史短暂,又无行业背景和优质教育资源,同样不被考生和家长认同。
2市场决定高职教育生源优劣
评估高职院校办的是否好,其标志就是能否为考生提供可靠有效的就业岗位;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生源,而优秀生源的逐渐聚集,就会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人才质量的提高,又会吸引用人单位,从而形成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高职教育的“质量”包含了教育过程的“能力”质量,也包含了教育后的“就业”质量。如果高职教育只管把学生招进来,而不管分出去,那是一种对社会对考生对自身不负责任的行为。不管这种行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它都会被日益清醒的考生和家长所抛弃。
3高职院校如何应对买方市场
3.1 按需办学是根本按需办学就是开设专业要有市场需求,专业特色要有历史积淀,专业要得到市场(用人单位)认可。那种凡是热门专业即一哄而上得办学行为是一种短期的投机行为,其办学理念不可取。高职教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对高职院校来说,最深刻的警示就是按需办学,而按需办学要知彼知己,扬长避短,绝非短期速成,切忌乱办一哄而上。
3.2 校企合作要常态化市场需求狭义的理解就是企业需求,如何常态化校企合作是应对高职教育买方市场的核心。由于校企合作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位置的缘故,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是“纸上谈兵”,具有随意性,不涉及双方的核心利益,尤其是对企业不具有任何约束力。要在深度和广度上创新校企合作:深度,即要企业全程参与教学管理,包括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生管理、实习实训、质量考核、就业指导,让企业把学校看做是自己的一部分;广度,即学校不只简单地为企业招聘提供毕业生,而要在企业培训、企业文化、企业科研、企业发展诸方面全程服务,另外还要根据学校所开专业,把合作的领域从一个企业或行业延伸到更多的企业或行业。
3.3 要在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下功夫包括高职教育在内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追求的就是就业率,而不是学历,这一点与高等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高职教育虽然也有高等教育的属性,但其实质依然是职业教育。把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唯一途径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千方百计为企业服务、服好务,巩固现有市场的占有率,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开拓新的就业领域。
要在服务企业的前提下创新培养模式。如果企业急需用人,需要提前一年进入定岗实习,那么学校就要灵活安排教学计划,在保证用人需求的前提下,把教学计划落到实处,优化课程教学计划,夯实实习实训计划。既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又能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
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是高职教育的进步,是“以校为本”向“以生为本”的体现。也是强制高职院校按需办学、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部分高职生拒绝填报高职志愿或者是 “部分考生被录取而不报到,未必是件坏事。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表面上看是生源危机,实质上是提升水平的转机。各类高校应未雨绸缪,尽快把精力从外延发展转到内涵发展建设上来。”[1]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以往拒绝教育改革的理由是投入不足,卖方市场,而今不同了。” [2]
3.4 要在特色专业上下功夫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专业,这是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如果没有特色专业,这样的高职院校最好不要举办。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专业肯定不是特色专业,这样的专业只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专业,也是浪费教育资源的专业。
创办特色专业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专业是建立在特色行业或企业背景下的,没有行业或企业的鼎力支持是难以实现的。特色专业需要特色的教育资源,包括体现特色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所、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等等,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后,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色文化把你,而这个特色文化是需要长久的时间积淀才能形成的,也就是说,要形成特色办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切忌急功近利。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表示:“国家反复提学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但如果职业教育特色没有显示优势,就业存在问题的话,考生和家长的担心也是应该的。”[3]
参考文献:
[1]汪瑞林,于建坤,黄伟.考生被录取不报到现象折射出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0-09-08,(5).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思考
一、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1997年发展高职教育,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人数1999年只有136.2万人,2006年时在校生达800万人,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46%,到2012年,高职在校生人数超过1000万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成果,发展十分迅猛,但各地高职教育发展并不均衡。因为只是注重外在规模的扩张,导致师资力量匮乏,内在办学质量的下降。
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办学条件,如办学经费、场地、师资不足,尤其是实训基地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先进和完善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形成,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有待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而不是盲目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张。
二、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路
1、凝炼有特色的办学理念。
目前高职院校竞争激烈,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对高职院校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有先进的办学思路,形成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只有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高职教育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2、注重专业建设和考核。
高职院校要十分注重专业建设和考核:一是做好专业设置。学校专业设置要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要积极支持做大做强,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要坚决淘汰,不断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开发出有潜力的专业,保证学校的持续发展。二是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就要重视学生“技能”培养。根据教育部要求,高职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要达到1∶1,并要求有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技能。三是注重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职院校要主动走出去,聘请企业的技能专家来学校授课,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题。四是实施职业资格证制度。高职院校要通过学生在校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让学生获得学历证的同时,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五是提升教、科、研能力。学校只有不断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重视专业考核与管理。首先要考核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考核专业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工作要求,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招生、就业、社会声誉等是否得到提升。最后要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与考核体系。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三峡职院”)近几年在专业建设与考核方面花了很大力气,特别是开发了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果断取消了招生形势不好的专业,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在社会上反映良好,出现了招生与就业两旺的喜人局面,由此可见,专业建设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凸显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具有灵活多样性,实践教学课时多,占较大比重;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多个证书等,这正是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别。三峡职院自2010年来开始在几个重点专业试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凸显高职办学特点,学生受益匪浅,在顶岗实业中得到了锻炼,最终在就业时占有一定优势。
4、创新高职教学的模式,深化校企合作。
首先,高职教育要创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推行订单培养模式,努力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实践岗位工作过程,形成新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其次要深化校企合作。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合作办学,即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设置专业,通过共建实验室和学生实训基地等形式,对企业发展的相关项目进行开发和研究,做到互惠互利;二是合作育人,指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共同制定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操作来编写教材,并有企业来参与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三是合作就业,指学校针对企业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
三峡职院在职业教学中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特别是在旅游、计算机等专业的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到旅游景区和计算机应用场所,让学生边学边做,在真实的实践岗位上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技能,取得了良好效果。
5、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不断改进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设施和教学环境;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形成规范性、系统性的规章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者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风梅.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教学交流.2008(8)
[2]袁静.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若干问题思考[J].探索,2004(5)
[3]孙石煌.浅议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6(3)
论文摘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是一切物质与服务产品输出的第一尺度。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定义.教学质量即指“办学实体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发展要求的程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内涵是:承担高中后全日制职业技术学历教育的高等办学实体,其“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办学机制、教学资源、课程结构及可供给的高技能专长、职业素养等种种特性,满足“顾客”(学生)职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要求的程度。
一、教学质量的含义
质量是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是一切物质和服务产品输出的第一尺度。学校作为人力资源“产品”的“生产”机构,其“产品”的“加工”、“锻造”基本方式和过程就是教学。因此,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和第一尺度。
王纯山认为:“教学质量”就是:“教师工作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总称”。这一解释的实际意义在于指明“教学质量”,是由“教”与“学”主客体(或双主体)能动结构构成的一种协同性事物。其思维走向是外倾的,即更多关注“教学质量”这一概念的“外延”,而没切人到“教学质量”概念本体意义。
吴志宏等人合编的《新编教育管理学》中则认为“所谓教学质量,通常是学生经过一定期限的学习后.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这一认知突出了“教学质量就是达到规格”的质量观。换一种说法就是“产品”,“与预定的规格和标准相一致”。对这样一种观点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刘凡丰评价说:“这有利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保证。但这一定义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具有静止的特征、只关注结果的评估而忽视了过程的控制”。
那么“教学质量”到底该如何界定呢?
本文认为有必要引入当代质量管理科学的认知。国际标准化组织(IS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曾先后对“质量”这一概念给出过两个定义:其一“质量”即“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其二“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质量”被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在所引的两个定义中,“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一表述,不仅已逐渐成为质量管理学界公认的科学定义.也为我国国家标准GB/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所直接采用。其道理就是它更准确地揭示了“质量”的本质一“满足要求”。也就是说在当代科学的质量价值体系中,质量是通过测定“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作标准的。“特性”满足要求程度越高,质量等级越高。这一“质量”本质的揭示,不仅将“实体”的能力和特性置于发展和变动的整体论中进行评价,而且也契合了市场机制中“顾客至上”、“让顾客满意”(cs)经营哲学及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注:那么用上述管理科学质量观看“教学质量”,显而易见我们对我国传统的“教学质量”之“解”也必须进行重构)。
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这里我们提出:所谓“教学质量”.是指“办学实体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发展要求的程度”。此处,“办学实体”,是指可以进行教育教学“指定”、“指向”活动.可获得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预期目标与结果的教育教学资源及教育教学能力等各种存在的总和(注:在ISO体系中,“实体”entity指“能够单独描述和考虑的对象”)。
“固有特性”是指实体所已经存在的、可同其他实体区分的质量特征。一般由~组特性参数整合,如企业固有特性包括着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维修、营销、售后服务等各种符合规定、规格要求的特性参数等。而教育教学实体的固有特性,则包含了功能特性(即一种类型或一种层面的教育组织究竟向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它涉及到培养目标、培养水准、学生能力类型、就业方向与类型及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贡献等),教育资源特性(即能够实现并满足已向“顾客”承诺的产品功能特性质量的种种软硬件条件,如专业设置、课程种类、课程结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师资、专长能力、学校品牌等等),知识特性(知识类型、知识内容、知识量、知识适用性、知识的先进性等),以及过程管理和服务特性及学生在校生活质量特性等等方面。
学校的“顾客”,具有多元性和连锁性。因为其“顾客要求”不仅包括着第一直接顾客“学生”的要求,第二直接顾客“家长”(学生的直接投资者)对学校育人环境、育人目标、育人资源的要求,学生对学习环境、学习过程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教法及个性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的等等要求,还包括“最终顾客”——社会(用人单位、国家或民间的教育事业投资者)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发展”一词,表示着非静止和动态性。它包括学生在学的过程发展,个性发展,上岗后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着办学实体特性与人才质量皆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岗位能力标准变化而变化等方面,即强调质量来自“持续的改进”。
总之,学校种种固有特性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是质量生成的基础(资源)。固有特性能够在发展动态中不断满足顾客要求程度的适合性、适应性是教育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可以认为,教学质量就是在顾客导向原则下实现和满足“顾客”发展要求的程度。
二、工学结合条件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
1.认知意义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分析,实质上就是对前面已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进一步放在特定类型教育认知环境中的具体化、特殊化研究
(2)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内涵的分析,必须遵守前面已经确立的基本立场,即所谓“教学质量”,是指“办学实体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发展要求的程度”;或:教学质量就是在顾客导向的原则下实现和满足“顾客”发展要求的程度。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之内涵,是被“以就业为导向”,“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工读相长”的课程结构、高技术人才培养规律与制度所规定了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价值观念与体系。它始终受到四个关键的实体特性参数一“工学结合模式”、“职业教育类型”、“高等教育层级”、“高就业”的联合制约。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观的根本区别在于“类”,即这一类型的高教必须凸显职业技术特性满足需要的程度;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层”,即必须凸显高技术含量和就业认可层次满足需要的程度。
(4)质量不仅决定数量,也决定着兴衰存亡。因此.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事实上也就是深刻探讨高职教育如何正确生存、正确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根本规律。
2.内涵定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之内涵在现阶段至少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既不是基础教育、“应试教育”,也不是“学术教学型教育”,而是培养具有高技能、能在一线工作的“就业教育”。此种高教类型和育人模式具有鲜明的自身逻辑,因此设计和测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改变以往单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考试为主考量教学质量的陈腐认知,破除仅以基础知识水平、应试水平、理论系统性等传统指标为主的质量评价体系。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首先是课程结构与模式特性的适合性。即真正打破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做实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这一合作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工”不仅是课程体系的核心.教学计划的主线,教与学的主要形式、根本介质和手段,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符合特性要求的临界。没有这种临界,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拿课堂教学作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做得越多,也就越背离职业技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因此.在课程结构和模式上确立合理的“工读”比例与模式导向,“突破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实验室知识验证及轻视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教育部:教职成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第三款),满足学生拥有真实的、有技术含量的实践实训课程与充分的动手机率的程度,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内涵给定的本质特征。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之“高等”一词.首先规定了高职教育是特定类型的高等学历教育。其次规定了高职教育在层面、资源能力和毕业生水平上要明显高于中职教育。另外其深层意义还包含了:要有高等的合作教育机制(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鲜明体现出“工”是“读”的一种拓展,“工”是“读”的一种科学形式之合作教育特点;要有前瞻性、朝阳性、可拓展性的精品专业;要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技术等级的职业技能和证书。能够培养高技能人才,和能够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空间及就业竞争力。
总之,“工”是一种高等级的“工”,“学”是一种高等级的“学”。由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之内涵,可描述为:
承担高中后全日制职业技术学历教育的高等教育办学实体,其“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办学机制、教学资源、课程结构及可供给的高技能专长、职业素养等种种特性,满足“顾客”职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要求的程度。它是就业率、职业适应力、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及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活动满意指数等要素与特质的综合性、系统性反映。
三、工学结合条件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观的实践
1.在做“实”工学结合中体现质量。所谓做“实”,就是真有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资源(特别是校本实训基地系统),并且这些资源能够依据工学结合模式规律和要求无障碍、全日制运行。此外,职教专家马树超、范唯在《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一文提出的“必须重视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实践要素”,“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的观点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质量思维和实践尺度。实训基地系统资源,以及“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要素,既决定专业,也决定师资、课程、实训、资格证书、顶岗、订单、就业。可以说这些要素都是做“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结构要素、标准要素、质量要素,是工学结合条件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观的核心实践能力系统。
2.不能光凭精品课的等级和数量判断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的精品课运行到今天已经成果颇丰。因此考察工学结合条件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主要应该以校企合作质量、实训质量、专业和专业技能质量、就业质量,及“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要素融合度等等符合工学结合模式运行逻辑与规律的诸种因子进行评价,给学校和教师更多研究和实践关键技能课程和关键技术的时间。彻底摆脱普通高教精品课结构模式和评价思维,试验用“精品职场技能课程”取代“精品课程”的新思路和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