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美教育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舞蹈的美学特征
1.1舞蹈的第一个美学特征:形态美
显而易见,形态美是舞蹈最为直接和最令人欣赏的美学特征之一。在舞蹈的动作、姿势、造型中,都直接展现出舞蹈的形态美。而配合音乐的节奏和声音大小而变化的舞动节奏,舞蹈动作的变化能够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将观赏者带入情境。无论观赏者的文化程度如何,都能直接感受到这种美的震撼。所以舞蹈教学中对动作、姿态的形态美教学是最基础的。
1.2舞蹈的第二个美学特征:力量美
除了形态美之外,舞蹈的第二个美学特征就是力量美,舞蹈中表现出的力量是柔性的。在舞蹈动作中,有许多动作是要用非常大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而这些动作在被完成的同时,也将展示出舞者心灵的力量。要完成这些舞蹈动作,往往需要长期的训练。现代舞蹈观赏中,往往认为缺乏力量的动作是空洞的;相反,当一个舞者的动作充满力量,哪怕是再柔美的姿态也能展示出力量之美。因此,一个舞蹈是否充满力量美,是衡量舞蹈是否美的重要标准。
1.3舞蹈的第三个美学特征:神韵美
将舞蹈的神韵充分表现出现,对舞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同样的,理解和欣赏神韵美对观众也有一定的要求。想要做到神韵美,需要舞者在熟练掌握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并深刻的融入到舞蹈的角色中去,才能展现出舞蹈的精神。欣赏舞蹈的神韵美需要观赏者摒弃外界的影响,集中精神在舞蹈中,去体会舞蹈展现的、舞者传递出的精神。欣赏舞蹈的神韵美不只需要眼睛,还需要头脑和精神去思考和理解。舞蹈的神韵美是整个舞蹈最核心、最深层的内涵,展现舞蹈的神韵,就是展现舞蹈的灵魂。只有理解了舞蹈的神韵,才能完全了解舞蹈想要表达的东西。
2如何在舞蹈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
考虑到舞蹈自身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为了强化舞蹈学习中的审美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步着手:首先,要对学习舞蹈的学生提出审美观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导者要在日常的基础教学中,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即哪些动作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为了达到美的标准需要做到哪些标准。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锻炼和生活中自行纠正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帮助正确审美观的形成。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事物的欣赏方向,也就是审美理念。之所以在舞蹈中注入审美教育的元素,是因为只有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美的,才能往美的方向发展。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以引入舞蹈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某一支舞蹈的美感,进而引申到更多的舞蹈动作的美中。学生一定要充分明白审美的重要性,才能自觉的去训练如何正确的欣赏美。第三,舞蹈的审美教育不能和艺术教育分离。舞蹈中的审美教育虽然重要,但舞蹈本身仍然是一项具有很强艺术性的运动。只有将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共同发展,才能保证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高效的落实。最后,创新意识在舞蹈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创新是舞蹈的生命力源泉之一,再美的舞蹈跳一千次也会让人失去欣赏的兴趣。在舞蹈中对美的欣赏是离不开创新的。从舞蹈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人群所发展出的舞蹈,都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外界环节中的新因素,达到了不断的创新。在舞蹈外的环境中,人们对美丽事物的欣赏方向和情趣在不断改变。舞蹈只有做到不断创新,才能跟上人们的欣赏方向。
3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要发展舞蹈,就必然要发展审美,这也是为什么要在舞蹈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所以最重要的是将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二者的主要关系归结为以下几点:
3.1做好审美教育,才能高效发展舞蹈
要发展舞蹈艺术,就必须要求舞者和欣赏者都能够充分的欣赏舞蹈的美学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保证跳舞和看舞的双方都接受过足够的审美教育。为了高质量的完成舞蹈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在其中加入审美教育,用舞蹈的日常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联系对象,同时提升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的质量和能力。
3.2高质量的审美教育将指引舞蹈教学的艺术发展方向
高质量的舞蹈教学中必然不能缺少审美教育。这是因为只有具有正确的审美观,才能保证舞者和观众能够正确了解舞蹈中想要表达的内涵,达到更高层次的欣赏。另一方面,审美教育还为舞蹈教学提供了艺术指导,使舞蹈教学中能够产生更多的美的因素,从而保证了舞蹈中的美学因素。
3.3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之间是共同发展的,才能让二者彼此贯穿。在舞蹈教学中,提高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更深层次的欣赏舞蹈中的美的因素,从而更好的将舞蹈的内涵表达出来;而提高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就提高了对审美的需求,也就给审美教育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二者的提高是同时发生的。
4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效开展审美教育,能够促进舞蹈教学的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帮助:
4.1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美学的发展
实践证明,当舞者接受了审美教育、具备了正确的审美观之后,能够在舞蹈中加入更多的美学元素。这对舞蹈的整个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它使舞蹈教学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能够更好的领会舞蹈的内涵,还能够有足够的素质去进行创新,让舞蹈不断跟进时代的脚步,去传播舞蹈的美学。由此可见,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的美学增长。
4.2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审美观的建立
审美教育在舞蹈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建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学生能够领会到舞蹈要传递的健康思想,并自发的在舞蹈创新中发展健康的、正确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审美观会逐渐建立并完善,并延展到其他方面。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审美观的促进作用。
4.3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的整体发展
有人欣赏舞蹈,才能发展舞蹈。审美教育给予学生正确的角度和方法去欣赏舞蹈中的美学,这样才能充分领悟舞蹈传递的精神。这样才能保证舞蹈的不断发展,促进舞蹈教学的提升。如果审美教育不到位,就无法正确领会和发现舞蹈的美,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欣赏舞蹈,更不用提舞蹈教学。因此,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促进了舞蹈教学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盆景艺术;审美教育;幼儿美育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幼儿园在室内种植并摆放盆植,用于绿化幼儿园室内环境。盆植即盆中栽植,它是将花草树木随意种于盆内,任其自由生长,不进行任何艺术处理的一种非艺术品。①在盆植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化的改造与创作,加之以艺术化和人文化的元素,便可使之成为盆景艺术。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如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深受世人喜爱。它在对自然进行审美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等“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小型的花草树木、山石池水、屋宇亭桥等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加工后布局于盆钵内,以优美的造型和深远的意境再现自然与人文景观。②它以盆为“纸”,以树木山石及配件等材料为“绘”,故又被誉为“立体的画”。③盆景艺术将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艺术趣味、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适合运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一、盆景艺术的组成部分及审美价值
盆景艺术根据取材和造型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树木盆景以表现虬曲苍劲的古木或枝叶扶疏的森林为主,山水盆景则是将山石与水景相结合,用以模仿雄伟或是秀丽的山水景象。④二者的表现内容皆可根据所占空间的大小,划分为主景和点缀之景两个组成部分。作为盆景中主景的树木和山水是创作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以艺术手法表现的自然之景,其景宛若天成,在盆景中代表的是艺术化的自然。作为盆景中点缀之景的配件,其种类丰富多样,有亭台、楼阁、回廊、下棋者、放牛娃、垂钓渔翁、撑船老叟等,代表了艺术化的人文景观。盆景因此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包含人文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艺术品,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和价值。
(一)盆景的自然之美
盆景艺术将自然之景浓缩于一盆之中,是大自然的缩影。就表达主题而言,盆景艺术主要是利用自然材料在盆钵内以“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宏伟多姿的大自然。就其创作材料而言,它是一种活的艺术形式。盆景艺术主要运用植物、山石、水等自然原始材料,其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属性,并充满自然生机。就其产生的目的和原因而言,盆景艺术于一盆之内尽情展现自然风光,可摆放于室内外,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它的产生是人们喜爱并且亲近自然的一种表现。
(二)盆景的人文之美
作为盆景艺术中点缀之景的各式配件虽然体格小,但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代表的是人文之美,在盆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画龙点睛之妙。这种人文融于自然、自然不可缺少人文的审美追求和布局设计完美地诠释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盆景艺术中,还在我国诗歌和山水画中皆有所表现。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此外,我国早期山水画大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起衬托作用,后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它开始独立于人物画而自成一科。在此时的山水画中,自然山水、树木虽已占据画面绝大部分位置,但大多数山水画仍保存有人文元素。代表人文的各式建筑以及人物等景在画面中所居之位虽小,然而这类点缀之景却突出了自然的宏伟壮阔,且在自然之美中融入人文的元素,在给自然注入活力的同时又展现了画面的人文之美。
(三)盆景的艺术之美
盆景艺术的主景所运用的创作材料虽属自然,但其中对树木山石的选材、修剪、粘接组合以及打磨等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表现的是艺术化的自然。点缀之景主要是用陶瓷、泥塑和木雕等工艺塑造而成的各式建筑、舟船以及人物,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范畴。盆景艺术结合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审美理念,创作者对主景和点缀之景的位置摆放苦心经营,将艺术化的自然与艺术化的人文合二为一,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具有包含自然和人文气息的艺术之美。
二、盆景艺术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审美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此提高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幼儿情操,启迪幼儿智慧,增强幼儿生活乐趣。⑤盆景艺术集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于一身,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情操。
(一)促进幼儿亲近自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盆景艺术是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艺术。无论是在树木盆景还是在山水盆景中,占主体的都是树木山水等自然元素。以各式建筑和人物为代表的人文元素则被置于树木山水之间,相比于主体的树木山水,这些建筑和人物虽显得较为小巧,但恰恰是这种小巧突显了自然的宏伟与广大。通过对盆景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幼儿移情于盆景中的人物,仿佛自身已融于自然,并由此对以树木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产生一种崇高的审美感,以此促进幼儿亲近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提高幼儿艺术修养,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盆景艺术与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立体山水画的盆景艺术,它具有与山水画“澄怀观道,坐以卧游”⑥的相同功能,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结合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触摸的特点,盆景艺术适合幼儿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盆景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幼儿可以全方位地对其进行观赏,并且在观赏过程中可以亲自触摸感受。盆景艺术又是一种活的艺术,幼儿在近距离观赏时还可以闻到植物、山石和池水等自然的味道。盆景艺术具有可观、可感、可触、可嗅的特点,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综合地对盆景艺术进行感受和欣赏,不仅可以对盆景艺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解与喜爱。此外,盆景艺术中作为点缀之景的陶瓷、泥塑和木雕制作精巧生动,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观赏亦可增加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三)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道德情操
盆景艺术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深远的意境,并且还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点缀之景中的亭台楼阁、木桥回廊等建筑和各式人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此外,盆景主体树木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涵义,且与人的品德相联系。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并将山当作“仁”的形象化表现。⑦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⑧高诱于《淮南子·墬形训》中作注道:“山仁,万物生焉,故为积德。”⑨老子则是对水情有独钟,提出了“上善若水”,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⑩各类植物因其种类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松柏象征着坚强不屈,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行等。引导幼儿对盆景艺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装饰幼儿园环境,美化幼儿生活
盆景艺术运用自然材料,如植物、石、水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具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效。作为显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可以增加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促进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而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则可以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可引导幼儿将他们所创作的盆景摆放于室内。这不仅可以弥补室内缺少植物绿化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装饰环境,美化幼儿生活的功能。
三、结语
盆景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与创作。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手法技巧,而应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盆景艺术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盆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行全面地欣赏,并在此基础上向幼儿介绍我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应让幼儿接触广泛而并非精深的知识。盆景艺术具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和审美趣味,并且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特性,适合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武忠.中国盆景艺术鉴赏[J].中国园林,1997(5).
[2]朱良志.天趣:中国盆景艺术的审美理想[J].学海,2009(4).
关键词: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我国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新的教育教学发展阶段,汉语言文学教学更是承载着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艰巨任务。
1审美教育
1.1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对人审美能力的综合培养,是审美感受、想象和创造三种能力的统称。审美的感受能力是其他能力开展的基础,审美想象能力主要是通过将外部感知的知识、能力等要素进行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力则属于审美能力的高层次,这一层次也是当前审美教育需要达到的标准。
1.2审美活动
第一,对学生的审美欲望进行培养,主要是从学生的审美活动开始的,通过刺激学生的审美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审美理想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激发学生在审美阶段的创造力。审美欲望和审美创造能力都属于整个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第二,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之所以会涉及学生的审美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良好的审美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知,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第三,审美教育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性化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能够在这一大教学氛围下得到充分的发挥。
2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教学始终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重点教学内容,在经过了新课程改革后,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呈现出了全新的教学特点,其在原有的教学特点基础上又增加了适合现展的相关教学特征。现阶段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进而大大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实现了对学生品格的培养,但是从我国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缺陷,很多高校开设的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再加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很多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内容都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其次,由于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学习积极性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教师在实际的汉语言教学中只是关注理论教学,并没有将实践教育列入到重点教学内容中。而这种教学模式所得出的结果就是,学生和教师都将学习成绩当作是教学效率的衡量标准。此外,很多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学习观念出现了偏差,这一状况的出现也会影响汉语言文学教学目的的实现。
3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方式及方法
3.1挖掘审美教育素材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教师一方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从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上入手,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认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运用的创作艺术手法,通过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进而通过认知、思考、内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在整个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了解汉语言文章中的内涵,才能够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文学知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感受和审美品位的目的。
3.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汉语言文学教师还要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的学生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教师也要紧抓学生这一特点,通过汉语言文学本身的魅力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第一,熟知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对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在审美教育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的字词非常感兴趣,尤其对字词结构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面对这一类学生,教师可以从字词结构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第二,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教师还需要将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连接,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目的。
3.3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方式
创新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助推力,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创新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第一,合理安排课时。在课时的设计上,教师要适当增加审美教育的时间,改善传统意义上注重知识点记忆的做法,并引入审美教育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体现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审美需要。第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作品是文章作者想要表达内心情感的主要表达方式,不同读者对文章进行解读时,其欣赏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在实际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此外,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文章内容教学的综合性优势,帮助学生构建审美心理结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4结语
审美教育对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汉语言文学教师要重新定位审美教育的意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素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创新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是不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有效举措,更是全面提升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唐亚光.加强实践提高能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1,(01):27-28.
[2]潘新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20-124.
[3]彭松乔.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5):102-106.
[4]胡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其发展性因素简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3):137-138.
[5]郑健儿,范世清.关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基于浙江万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社会适应性调研[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2):115-117.
[6]汪聚应,王德军,郭治锋.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泛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及教学的改革[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06):133-136.
[7]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1):172-174.
[8]郭秀敏,王,王贵宝.关于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与发展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12-114.
[9]郭明友.高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存问题举疑与释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39-41.
一、背景概述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发展关键期,但受复杂因素影响,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社会风气依然存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一些大学生那里,传统的“舍小家顾大家”“讲奉献不讲索取”等意识相对淡化,“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重”“事业和利益同步”等意识增强,甚至出现了讲排场、比阔气、一掷千金等不良行为,需要加强教育引导。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事物、新潮流,享受网络检索、传递信息与知识的便利,但也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和文化垃圾的影响。网络中存在的黄赌毒信息及负面舆论在不良商人和极少数“异见分子”推动下蔓延发酵,严重影响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认同。一些大学生“人人为我”的意识较强、“我为人人”的意识较弱,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弱,愿景设计能力较强、实际执行力较弱。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工作中的压力和竞争、困难和失意,有的就无所适从,经受不了打击,甚至自暴自弃、走向极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实用化、功利化等特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与我们倡导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不少差距。为此,高校开展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开展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尤其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我们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充分发挥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本文所说的音乐审美教育是指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举办文艺会演、主题音乐会或经典音乐作品和名家名曲演唱、演奏的音像视频资料欣赏,音乐作品或音乐流派评价等音乐专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园音乐社团、文艺沙龙和音乐文化下乡、下厂、下社区的多种音乐活动。对大学生开展音乐审美教育,不是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大学生从音乐审美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年的实践证明,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体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充分体现,将音乐审美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不失时机地将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音乐审美教育中去,可以系统地、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可以对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在音乐审美教育这种实践教育模式下,可根据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找到更为直接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看,音乐审美教育由此成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爱国主义是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复兴的动力,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传播,西方价值观的宣扬和渗入,对涉世尚浅、人生观价值观尚无形成的大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物质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导致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价值观念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忽视他人利益和社会价值,缺乏对社会、对集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个人主义极度膨胀,导致同学关系冷漠,集体参与意识淡薄,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个人价值无法实现,个人目标遭受挫折时,便会怨天尤人,迁怒他人,怪罪社会,愤世嫉俗,甚至做出极端自私的反应,以致违法犯罪。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音乐可以鼓励人们正确对待人生,调节平衡人的感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影响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思想行动;音乐教人真诚,音乐可以唤起爱心,音乐作为美的象征,其底蕴在于爱。大学生作为优秀青年的代表,对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在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大胆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比如,《我的祖国》、《祖国颂》、《歌唱祖国》等歌曲,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国歌》、《团结就是力量》、《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能唤起人们对社会、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以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去唤起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其它教育方法无法替代的,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高校的音乐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一些集体的合唱或合奏,它要求人人紧密配合,相互合作,共同演绎同一首音乐作品,任何一细节出问题,任何一个人出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合唱或合奏水平。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把它融入到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让大学生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与他人合作和相处的能力和技巧,这种在音乐中的合作能力最终会影响和转移到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促进大学生团体精神的培养。
(二)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道德的主体教育
社会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大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社会道德水准出现滑坡,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在社会上流行,过去比较神秘的高校,成为了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社会上各种道德败坏的表现也逐渐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大学生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缺乏清醒的认识,对是非,善恶,美丑,心中没有客观标准,往往判断不清,把握不准,致使是非观念模糊,荣辱观念混淆,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一些违法犯罪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形象。因此,必须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道德的主体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要特别重视音乐审美教育,通过演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爱的奉献》和欣赏不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音乐作品,使大学生在触景生情、借物咏志的音乐旋律中,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水准。
让大学生在音乐审美教育实践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巨大变化,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作用,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的判断力,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对大学生引导对路,教育得体,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力是与人生的目标,与生存价值是相关联的,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能力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光靠理论灌输所能解决的,正确的认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来树立。音乐审美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审美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大舞台,让大学生自愿参与和快乐参与,大学生自觉参与到各种集体活动中去,使他们成为音乐审美教育的主人,在教育中增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体会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明白个人应该对集体承担的责任。这样,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就会在各种活动中得以具体化,直观化,进而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在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审美活动中,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让大学生在积极的音乐审美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模仿、暗示、感染,逐渐认同和内化。通过内涵丰富的多层次音乐审美的校园文化建设,带动整个校园环境建设,淡化市场冲击,坚定理想信念,完善道德人格,使大学生在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职业学校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和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关系
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很大的不同。在职业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审美教育的发展,发挥审美教育对美术教学的作用,区分两者的区别,不能将美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审美教育。
1.审美教育的特点。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不仅能够促进我们的鉴赏能力和美的感受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使我们的情感和精神力量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审美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以情感来感染个体,构造出个体比较高尚和健康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存在于生活的个人方面,是人们完善其人格的一个主要方面。审美教育是一种强调情感作用的教育活动。这种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比较直观的感受,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推动人们进一步展开审美活动。由此可见,审美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能够激发起个体的情感体验,培养个体的美好品格。
2.美术教学的特点。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以它独特的活动方式来表达着人类的情感。美术新兴行业的兴起,对于美术教育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特点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历史文化有一个更好的深刻的认识,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起正确的艺术观,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1]而且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当然,通过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发挥对学生的美术专业学习也有很广泛的意义。
3.审美教育和美术教学的关系分析。
审美教育和美术教育都强调人们对于美的情感体验,这种美的感受都是通过对事物的体验而来的。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而这种美的鉴赏能力正是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明确审美教育不等同于美术教学活动,前者的抽象性更高,后者涉及的内容更多。美术教育还具备一系列和美术相关的活动,要坚持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审美教育在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校美术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力极强的活动,美术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到处都渗透着审美教育,从鉴赏开始,这种鉴赏的创造力就来自于学生自己独特的审美眼观。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同,对美术鉴赏表现出的艺术情感是不一样的,进行鉴赏创造力活动也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关注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进而充分应用到美术教育活动中。当然这种多样化的审美活动也可以体现在小组之间的美术创造活动中。在小组的美术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活动,进行审美感受的分享,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更加注重对审美的培养。而且美术活动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绘画、作品鉴赏等,每一项活动都是离不开审美教育的。审美教育在术教学中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对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2.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继承性特点。
职业学校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对审美文化的继承。每一种艺术的产生都和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表达,是各个时代的审美继承性的体现。在职业美术教学活动中,审美始终是美术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中的美的展现来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方式,把握中国美术创作的术语和主要风格,这样才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进行美术的鉴赏和交流。[2]审美教育的这种继承性作用对美术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能够帮助学生系统把握住美术中的审美关键内容,进行审美艺术的培养,同时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还能够增强对传统审美的感受,有利于学生美术创作的发挥。
3.审美教育对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审美活动既包括对自然美的感受,又包括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感受。自然活动中的艺术审美以强烈的感染力激发着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这种审美的感受中得到充分的熏陶,培养起一种美好的艺术能力。美术活动这种通过色彩和线条来表达艺术形象的活动,它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出美的鉴赏能力,并且将这种能力和美术活动结合起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美术创作活动的开展。审美教育对美术教育活动有着广泛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雯.基于素质教育的职业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