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属贵州省下辖自治州,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的结合部,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发展时期,为了进一步促进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在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全州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切实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是黔西南州仅有的一所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研究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可以为地方高等学校的本科生的培养和市场导向的就业决策提供参考,从而缓解地方经济发展缺乏大量的人才资源,而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矛盾。
一、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状况
《黔西南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至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将从现今的19.7万人增加到26.7万人,人才需求涉及教育、经济管理、电力、煤炭、化工、旅游、医药等领域的近30个二级学科,60多个相关专业。据黔西南州人事人才网上公布的近三年岗位需求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公务员招考岗位为490个、事业单位编制招考岗位835个、企业招聘岗位2200余个、“特岗教师”计划招考岗位1700个;2014年公务员招考岗位为516个、事业单位编制招考岗位789个、企业招聘岗位2800余个、“特岗教师”计划招考岗位910个;2015年公务员招考岗位为476个、事业单位编制招考岗位762个、企业招聘岗位3000余个、“特岗教师”计划招考岗位1042个,其中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有215种、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岗位48种。
二、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情况对比分析
以黔西南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为例,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就业统计数据来源于院学生科,数据真实可靠)。就业意向的调查针对2013―2015届的数学专业本科生共257人,通过问卷星设置问卷进行调查,回收有效电子问卷247份,有效率为96%。利用SPSS软件统计出近三届毕业生中有40%的学生的理想职业为教师,实际从事教师行业的平均比例为82.70%;有25.58%的学生意向考公务员或其他事业编制单位,实际考上公务员或其他事业编制岗位的平均比例为8%;有18%的学生希望进入企业从事数据分析等相关工作,实际进入企业的平均比例5%为;有8.42%的学生意向自主创业,实际自主创业学生的平均比例为4.30%;有8%的学生意向考研继续深造,实际考上研究生学生的平均比例3%。从表1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近三届的平均就业率较高为96.19%,但就业岗位单一,集中在“特岗教师”上,当特岗教师需求逐步趋于饱和时,学生的就业将会面临极大困难,且从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就业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就业意向与实际就业情况差距较大。因此,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学校层面因素、个人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因素,可以为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提供参考作用,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Logistic统计回归模型
(一)调查统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对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2013―2015届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毕业生填写)、毕业生评价调查表(用人单位填写)共196份中影响就业的因素做SPSS统计分析,数据来源于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包含党政机关、中小学教育实习基地、其他事业单位及企业等110余所单位。并面向在校大学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领导及老师、高校辅导员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9份,统计出的就业影响因素有70多种,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家庭背景、就业预期岗位、社会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性格特征、在校期间获奖情况、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然后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归类并参考知网收录文献中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出现的频次从高到低排序统计筛选归纳出8种:性别、家庭背景、就业政策学习、知识与技能、团结协作能力、社会实践训练、生源地、就业意向岗位。
(二)采用Logistic统计回归分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采用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以上8类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就业与否(考虑就业相关度)作为因变量,取值为 0或 l,已经就业(考虑就业相关度)的概率为P,未就业的概率为l-P,以上8类因素为模型的自变量:性别(X1)、家庭背景(X2)、就业政策学习(X3)、知识与技能(X4)、团结协作能力(X5)、社会实践训练(X6)、生源地(X7)、就业意向岗位(X8)。构建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a为常数项,b1,…,b8为回归系数。
利用SPSS软件进行逐步迭代来选择自变量(即模型需要首先把所有自变量输入模型),然后分别按照0.05移进概率和0.1的移进概率来判断自变量是否移进模型和移出模型,经过4次迭代, 如表2中数据所示,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把显著性值高于0.05的变量剔除,最终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为X3,X4,X5, X6, X8得到回归模型为: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显著性强的5种因素为:就业政策学习、知识与技能、团结协作能力、社会实践训练、就业意向岗位。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相关建议
通过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个人因素、高校的培养、用人单位的标准、国家的就业政策都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很大,大学生就业是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配合才能达到最优化。
(一)学生个人方面
大学生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首先,在就业前做好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好就业观念,常关注就业形势、就业信息,加强入职前所需的就业能力,锤炼自身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其次,在面对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再次,毕业生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当期望值盲目过高的时候,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失去许多良好的机会。端正自身的就业的期望,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
(二)高校培养层面
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相关就业政策宣传,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地方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本省的农村家庭,受到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进入党政机关和国家机构工作才是正当职业,这样的观念导致很多学生宁愿待业,准备下次公务员考试也不愿进入企业单位或自主创业。现今大众“创业潮”契合政府的经济转型的“创新潮”,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可以申请2至5万元的小额贷款,到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去开办创新创业项目,即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因此,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社会经济效益, 估算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从经济属性上讲,它属于城市公共产品,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国家、社会或交通使用者所产生的宏观国民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其建设者或运营者本身的微观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所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实践中,由于轨道交通体系的外溢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和不易量化的特点,因而通常不易被人理解。本文结合2000年上海市已建成的轨道交通体系实际统计资料,对其经济效益进行量化估算和分析,为进一步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1 上海市已建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概况
在上海市现行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方案中,未来上海客运交通主体将由地铁和轻轨相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来承担,共设有11条地铁线路(总长约385km)和10条轻轨线路(总长约177km)。而到目前为止,上海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65km;轨道交通1号线南起莘庄,北达上海火车站,全长20.97km,远期日运载能力为100万人次;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西起中山公园至浦东张江,全长19km;轨道交通3号线明珠线一期从上海南站至江湾镇,全长24.97km[1]。从运营线路全线范围看,其平均站距为1.4km左右,客流直接吸引范围半径为600~800m,相邻车站客流直接吸引范围已经接近重合,以各线路为轴线的带状区域都处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直接吸引范围内,大大改善了轨道沿线的地面交通拥挤状况,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
关键词: 普通高校;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内部动力机制
0引言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所提供的服务均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国家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更需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1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为解决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重复设置、资源分散、办学效益低下、学科结构单一等问题,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00年对252所普通高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其中本科院校199所。其中,合并32所,划转教育部管理36所,划转地方管理127所[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完成后,这些高校在行业、政府、社会之间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机制,为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总体来看仍然还存在不少问题。
1.1 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主要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高校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很多高校抓学术,轻服务,进而导致高校与社会严重脱离。第二,高校社会服务的定位不明晰。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高校忙于扩大招生规模,未能及时定位。服务定位直接决定服务质量,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从而导致整体服务质量不高。第三,服务的科技水平不高。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许多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较差,其社会服务的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缺少话语权,同时在服务的技术层次上一般以中间技术为主。第四,社会服务效益低。从经济效益上讲,高校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获得的经费有限;从社会效益上说,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评价、社会赞誉不高。最后,普通高校因其鲜明的行业背景和行业特色,使其学科专业和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相对较低,从而导致高校很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优势。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理解的偏颇,也与高校在走向社会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行为有关。
1.2 高校服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普通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做出了贡献。但目前主要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改制后,高校学科结构发生变化,总体呈现出“多科化”、“去行业化”甚至“综合化”的趋势,削弱了高校传统的学科专业特色,使得高校渐渐远离行业。第二,高校与原行业之间的沟通渠道狭窄。高校与原行业系统之间的沟通不断被弱化,进而原行业主管部门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扶持也日趋减少,从而导致高校发挥传统特色优势、为行业服务的空间在进一步缩小。第三,高校来自原属部委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锐减。改制后,使原行业部委对这些高校的支撑弱化,经费投入减少甚至取消,政策上也没有倾斜。最后,高校本身对行业服务的影响力降低。普通高校实力下滑,导致这些高校对原行业服务的影响力降低,行业优势日益消退,甚至产生了不断被边缘化现象。
总之,高校服务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以上问题,多源于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探究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内部动力,旨在更好地满足行业和地方的服务需求,形成普通高校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良好的内部动力机制。
2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主体内部动力及相互关系
所谓内部动力,是指存在于服务系统内部各主体对服务产生的内驱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只有把外部动力因素的作用真正转化成内在动力,才能实现其动力功能,形成真正的服务动力。
2.1 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主体内部动力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包含了三个主体,即普通高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下面就从服务的三个主体来阐述其内部动力因素。
2.1.1 普通高校内部动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普通高校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是政府在加大对教育力度的同时,也对普通高校提出更高的要求,并通过评估等手段,来衡量高校办学水平。若办学水平不能达到一定要求,就会被淘汰出局。普通高校相对底子薄,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二是, 高校之间竞争激烈加剧。全国有一千多所高校,高校之间竞争激烈。普通高校在政策上倾斜、师资队伍建设、生源及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无法同中央部委所属的重点高校相比,从而导致资源更倾向于实力强的名牌高校集中。三是,民办高校、私立高校等多种形式的高校迅速崛起, 电大、自考、 成教、函授等不同办学层次冲击着普通高校。普通高校求生存,谋发展,就需要解放思想,紧密联系原所属行业,拓展自身特色,同时结合自身特色、优势,与地方的各类社会组织进行合作,通过服务,获取资源。因而,普通高校需要以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来获取资源以谋求发展。
2.1.2 行业内部动力近几年来,我国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低碳经济已成为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这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校具有本行业齐全的学科专业门类、综合的行业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与行业企业联系密切,与行业协会、学会和行业科研院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较深的感情,在本行业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有着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独特人文环境,跨度大的学科交叉以及数量巨大、源源不断脱颖而出的创新型人才,使其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在制定行业科技发展规划、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而且,普通高校能够无私地、全心全意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服务。积极承担的科研任务,且大多数均有较明确的为行业中长期共性关键技术服务的应用目标。其科研团队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人员来自工程或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实践,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通高校服务行业有利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1.3 地方经济社会内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信息的创新、处理、应用等因素的整合能力[2]。而作为面向社会,竞争性地提供知识产品、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的社会组织,普通高校在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等方面恰好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当地社会对普通高校也就不断产生新的期望和要求,要求高校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为其解决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我国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和领导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职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会整合地方的各类教育科技资源,构筑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政府积极地对普通高校的社会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持,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引导的行为,客观上也构成了普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强大牵引力。
2.2 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主体之间相互关系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三大主体的内部动力为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系统。在服务过程中,每个主体都会随时产生多种作用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拉动、推动作用,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产生阻滞服务的进行。所以,在服务过程中,应仔细深入研究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所涉及因素的不同特点和相互关系,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促使各动力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动力因素的积极作用,避免各因素的消极作用,以形成利于服务健康运行的合力,推动服务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在这个系统中是以普通高校为纽带,服务行业与地方,同时通过服务,又拓展了行业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因而,构建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内部动力机制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内部动力机制的构建
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内部动力机制涉及三个主体以及多个层面,是个复杂的系统。本文从人才培养机制、科研机制、服务机制、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来构建其内部动力机制。
3.1 人才培养机制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自身原行业高校特色和行业的发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积极探索“3+1”模式,确定本校人才培养方案。在本科教育上,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安排上,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及学校各专业的特点,抓好预测并事前设置,部分专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从而毕业生毕业后就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研究生培养上,要加强与企业、行业之间沟通与联系,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计划,并组织该项计划的实施,积极制订、实施高校为地方企业和行业培训人才,并为企业员工和行业系统单位员工开设学分或非学分课程的计划,以提高员工的素质。
3.2 科研机制科研要面向行业与地方经济建设,为行业与地方企业搞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地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①科研工作紧紧围绕行业和地方社会发展的重点,促进行业和地方重大问题科学地解决。普通高校的科研只有紧紧围绕“科教强省”、“科教兴市”等地方发展战略,从原行业和本地区资源出发,注重捕捉行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地对策研究,才能找到三者相互发展的“耦合点”,更好地服务于原行业和本地区的建设发展。②建立成果对接机制,提高行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自主创新能力。成果的对接机制实质上就是成果的流通渠道,普通高校要提高成果的转化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要积极邀请或聘请社会、企事业和行业方面人士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在科研计划、科研立项,乃至发展规划的制定等工作,认真听取意见,努力与行业和地方联合,加快产学研合作,从而取得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并要加强与行业和地方企业的信息沟通,如积极参加技术交易会、网路信息沟通、开展厂校联合等。
3.3 服务机制为了更好地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普通高校还应建立一些实体性或半实体性的专门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或实施校地、校企合作事宜。这些机构包括: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合作研发机构、信息咨询中心、校企联络办事处、董事会等。
3.3.1 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供成果转让一站式增值服务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在三边合作中,普通高校可更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与创新等活动中,为此,可建立专利技术推广机构。美国许多大学都建立了大学专利公司,专门提供技术转让服务,推销科研成果,同时也帮助大学教师确定商业上可能有利的研究项目,承担各种专利任务[3]。这样可以凭借行业和地域优势,加强横向联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3.3.2 以互补性为基础,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共建研究开发中心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一些高新技术、尖端技术项目的研究越来越显示其技术交叉集成性,开发难度大、耗资大、风险大,共建研发中心可以共同承担的。
3.3.3 信息咨询中心普通高校是行业和区域信息中心,理应成为行业和政府的智囊团、行业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参谋。普通高校应该主动接受行业和地方有关部门、企业委托,组织有关科技人员,为他们进行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对策及其它专门的重大决策,或重要产品的研制、开发等方面的科学论证,制订确实可行的方案,为行业与地方有关部门、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3.3.4 校企联络办事处联络办事处是实现高校与行业、地方“对接”的重要平台。学校设立企业联络办公室,帮助教师与行业、地方企业牵线搭桥,以便建立固定的、畅通的联系渠道。
3.3.5 高校董事会和校友会普通高校应通过建立董事会密切与行业、地方社会各界的联系,协调与行业、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进行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相互协作与支援。同时,董事会和校友会是普通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学校的重大事项应该由董事会参与,使普通高校更好地适应行业与地方社会各方面的需要,而校友会可以协调高校与行业、社会的关系。
3.4 保障机制普通高校要长期、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就高校科研状况而言,目前普通高校中有很多科研人员的科研动机主要是职称评定,看重论文的发表与成果的评审与鉴定,忽视科研成果的转化意识,缺少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因而,普通高校要发挥自身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调整政策,整合资源,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他们积极为为行业和地方提供服务,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从管理体制而言,目前部分普通高校既接受教育系统纵向管理,又接受地方政府横向管理,束缚了高校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能力的全面发挥。为此,在管理权限上,要扩大地方政府对高校的决策统筹权,让地方政府通过经费评估、监督等手段调控高校,使高校主动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教育法规上,既要明确对高校与社会双方在合作中的责、权、利,又要对高校内部在为行业和地方建设服务中的人员编制、职称评定、收入分配、奖励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从而保障服务地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罗维东.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3).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奥氮平;齐拉西酮;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4-0047-0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除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等症状外,往往还伴有社会功能损害,并影响患者承担社会角色[1,2]。研究表明,患者症状与功能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与社会功能恢复程度并非完全吻合[3]。因此尽早对患者进行社会功能评估,引导患者及家属重视社会功能恢复,应成为精神科医生的新职责。奥氮平与齐拉西酮均是目前临床常用抗精神病药,研究证实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症状具有良好改善作用[4],但对于社会功能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对比研究奥氮平与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精神科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5];首次发病就诊,既往无精神病用药史;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 评分≥70 分且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严重度≥4;获得家属、监护人或法定人的书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年龄60岁;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躯体性疾病或心、肝、肾功能不全。将符合条件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奥氮平组和齐拉西酮组各40例。奥氮平组男 21例,女 19 例,年龄(18~58)岁,平均(34.6 ±7.1)岁,平均PANSS评分(91.8±11.3)分;齐拉西酮组男18 例,女22例,年龄(18~59)岁,平均(34.5±6.7)岁,平均PANSS评分(92.5±11.7)分。两组性别、年龄、PAN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由两名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在治疗前后分别用PANSS和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评分以评定疗效以及社会功能改善效果,采用副反应量表(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定不良反应。
1.3.1 PANSS[6] 由7条阳性项目、7条阴性项目和16项一般精神病理项目组成。采取七级(无症状1分,极重度7分)评分,最高分210分,分数越高表明精神病症状越严重。而治疗后减分率[(基础PANSS分-治疗后PANSS分)÷(基础PANSS分-30分)×100%]可作为疗效评定指标。通常认为PANSS减分率
1.3.2 PSP[7] 包括社会活动、社会关系、自我照料、干扰及攻击行为四个维度,各项评分累加获得PSP总分,总分100分,总分越高表明社会功能越好。高于70分为社会功能无困难或轻度障碍;31~70分为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陷;低于30分为社会功能特别低下。
1.3.3 TESS[8] 分为症状严重程度(0~4分)、症状产生与药物的关系(0~4分)及采取的措施(0~6分)三个方面,总评定包括严重度总评定和个人痛苦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奥氮平组与齐拉西酮组PANSS总分、阳性项目分、阴性项目分和一般精神病理项目分均显著降低(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PSP评分比较
治疗前,奥氮平组与齐拉西酮组PSP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54,P>0.05),治疗后,两组PSP评分均显著提高(t值分别为-3.716和-5.003,P
2.3 安全性评价
奥氮平组19例(47.5%)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体重增加、嗜睡、静坐不能、月经紊乱、口干等;齐拉西酮组17例(42.5%)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为锥体外系症状、头痛、头昏、失眠、恶心、便秘等。齐拉西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奥氮平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202,P>0.05)。齐拉西酮组TESS评分为(10.4±3.8)分,奥氮平组为(11.2±4.4)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316,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为认知功能损害,而认识功能损害尤其是注意力、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方面的损害和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等因素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下降,使患者被歧视以及面临婚姻、职业、人际危机[9]。同时由于许多家属仅注重患者症状的改善,而忽略了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而患者在长期缺乏家庭和社会支持时,其社会功能将进一步损害[10]。研究表明即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认知以及生活质量能够显著改善,但其学习、工作能力等社会功能不一定随之改善[11]。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情况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社会功能已成为评价药物功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即在选择抗精神病药物时,除要考虑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还需要关注抗精神病药物对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效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奥氮平和齐拉西酮对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二者疗效相当。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国内王冬梅[12]观察了68例患者分别应用奥氮平和齐拉西酮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精神病理分均显著降低,且组间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国外研究也显示二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近期改善作用相当,即使观察期延长至6个月,二者疗效仍无统计学差异[13]。
本研究观察了奥氮平和齐拉西酮对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PSP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疗程结束后,两组PSP评分有明显提高,但齐拉西酮组明显高于奥氮平组。该研究结果表明,奥氮平和齐拉西酮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但齐拉西酮的效果明显优于奥氮平,也进一步显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改善的非同步性。目前文献尚未见奥氮平与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但相关研究[14]显示,奥氮平能选择性作用与大脑边缘和中脑皮质的多巴胺及 5-羟色胺受体,达到快速缓解精神急性症状,包括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而阴性症状、情感症状被认为与社交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阴性症状的改善常带来部分社会功能的恢复,研究也证实了奥氮平可部分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而对齐拉西酮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对照研究[15]显示,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除与齐拉西酮的多巴胺受体及5-羟色胺受体双重拮抗使其症状改善、尤其是阴性症状改善更好外,还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影响患者社会活动有关。
本研究显示,奥氮平与齐拉西酮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TES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继续完成疗程,无因严重并发症退出的病例发生,提示两种药物不良反应相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有研究显示齐拉西酮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出现率明显高于奥氮平组,且需要抗锥体外系副反应药物比例更高,但奥氮平对体重、糖脂代谢的影响显著高于齐拉西酮,因此两药总体不良反应和耐受性情况比较并无明显差异[16]。
综上,精神分裂症患者除有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外,还伴有社会功能受损。本研究显示奥氮平与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但齐拉西酮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作用优于奥氮平,有利于患者全面功能的康复,更好地回归社会。但目前已有研究指出,药物治疗联合综合性的社会心理干预较单纯药物治疗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更为有利[17]。
[参考文献]
[1] Krivoy A,Fischel T,Weizman A. The cognitive deficit in schizophrenia[J]. Harefuah,2012,151(5):277-280,319.
[2] Silveira C,Marques-Teixeira J,de Bastos-Leite AJ. More than one century of schizophrenia: an evolving perspective[J]. J Nerv Ment Dis,2012,200(12):1054-1057.
[3] 李萍,赵辉,王峰,等. 精神分裂症住院综合征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2):168-171.
[4] 张超,祈明,盛海涛,等.奥氮平与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6):414-415.
[5]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4-188.
[6] Obermeier M,Schennach-Wolff R,Meyer S,et al. Is the PANSS used correctly a systematic review[J]. BMC Psychiatry,2011,11(7):113.
[7] Figueira ML,Brissos S. Measuring psychosocial outcomes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J]. Curr Opin Psychiatry,2011,24(2):91-99.
[8] Litovitz T. The TESS database,use in product safety assessment[J]. Drug Saf,1998,18(1):9-19.
[9] De Hert M,Yu W,Detraux J,et al. Body weight and metabolic adverse effects of asenapine,iloperidone,lurasidone and pali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ploratory meta-analysis[J]. CNS Drugs,2012,26(9):733-759.
[10] Kidd SA. From social experience to illness experience: reviewing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linking psychosis with social context[J]. Can J Psychiatry,2013,58(1):52-58.
[11] Schmidt SJ,Mueller DR,Roder V. Social cognition as a mediator variable between neurocogni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schizophrenia: empirical review and new results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Schizophr Bull,2011,37(Sup 2):S41-54.
[12] 王冬梅. 奥氮平与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5):343-344.
[13] San L,Arranz B,Perez V,et al. One-year,randomized,open trial comparing olanzapine,quetiapine,risperidone and ziprasidoneeffectiveness in antipsychotic-naive patients with a first-episode psychosis[J]. Psychiatry Res,2012,200(2-3):693-701.
[14] 宁布,许明智,林勇强,等. 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8):710-712.
[15] 段武钢,孙全新,罗建武,等. 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0,26(8):1426-1428.
[16] 陈俊雄,吴树跃,林榕,等. 齐拉西酮与奥氮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及疗效[J]. 广东医学,2012,33(7):1006-1008.
关键词:统计分析;预测性;决策性
[中图分类号]F22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25-02
统计分析是对客观现象的一种认识活动,它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定量研究,达到对现象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统计数据说话
统计分析的主要依据是统计数据,充分利用统计数据来说话。要依据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客观事实来判断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运用统计数据形成观点、统帅观点,而不是脱离统计数据空洞地发表议论;要把数据和情况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就数字论数字,搞数字罗列。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统计分析虽然是从数据人手,但在分析过程中,始终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统计分析,其研究对象侧重于社会经济现象。任何社会经济现象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质是量的基础,而一定的量又是质存在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必须在研究其质的规律性的同时,研究其量的规律性。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而定量分析则使定性分析更加准确可靠,使人们对质的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从而能深刻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在统计分析中,把这两种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定量证明定性,用定性指导定量,使得对事物的分析既有理论依据,又有量化实证,提高了分析结论的理论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三、统计分析方法具有特殊性
统计分析方法是以总体现象的数量关系为对象的一类特殊科学研究方法的总称。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统计分析方法可分为经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两大类。经验方法是指一些与初等数学知识和人们的实践经验相关联的方法。数学方法又称为数理统计方法,是以数学理论,特别是概率论为基础对客观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对现象貌似偶然的变动来探求其必然的规律性。
四、统计分析的对象具有综合性
统计分析的对象不是某种社会经济现象的个体数量方面,而是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分析研究其综合数量特征。从总体上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分析,可以避免以偏概全,使认识较为全面和正确。
统计分析在一个企业的运转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统计认识的全过程来看,通过统计设计、调查和初步整理所取得的统计资料,可以对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点取得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却只是初步的、表面的,只有对这些资料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使统计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由于统计分析具有深化认识的作用,使得统计分析在企业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统计分析在企业发展中应用广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预测性分析:是将数据系统内涵认识性研究与动态规律性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统计预测中,一般强调静态分析预测和动态分析预测相结合,以静态分析预测为主。首先,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重点进行年度、季度统计预测分析,确保企业目标管理和考核的有效性。其次,要根据企业的计划目标和历史销售数据确定各项数据指标,找出经济运行波动的共性和差异性。再次,要根据企业的总体规划和行业的特殊性,综合运用一定的预测模型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
第二,决策性分析:在我国的经济管理领域,决策性分析方法是最先被引入和普及的定量化分析方法。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企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加深,这就要求企业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一是对市场需求和供给能力的分析。主要包括居民的购买力、商品的潜在和实际市场需求量、品牌成熟度、订单满足率、消费偏好等。通过分析,可以判断企业的赢利空间、供需缺口等,为领导层确定商品销售规模、制定阶段性营销策略等提供依据。二是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分析和影响。主要包括国内、国际的宏观环境对我国行业发展的影响和对地方法规、民风民俗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三是对企业竞争力的分析。通过分析本行业其他企业的经营情况,在对比中认识自身发展的差距和潜力,从而为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第三,产品的质量检验问题。统计方法对产品质量改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合格产品不仅对社会和消费来者产生损害,而且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合理的运用统计方法并作出科学的分析,可以尽可能的改进产品质量,节约成本。
总结:在企业当中,统计分析工作是了解现状、预测未来,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方法。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章平.对企业统计工作预测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6,10.
[2]赵井霞.试谈如何进行统计分析[J].商业经济,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