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有机物概念

化学有机物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有机物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有机物概念

化学有机物概念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是以“能力本位”观课程论为主导,力图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研究了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要求、路径和改革指向,并对主干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向进行分析,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对构建先进性、职业性、科学性,特色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提出了研究结论。

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构建新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打破学科性课程的约束,从“能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目标出发,以“学生愿意学、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效果好”为原则,以制定课程标准为载体,优化、整合、建立能适应职业教育特色要求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本文是以“能力本位”观课程论为主导,对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整合,以及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提出自己的看法。

1.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优化的基本要求

1.1 把握五年制高职的本质特征

五年制高职是属于初中后学制五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姓“高”、名“职”、字“五年一贯”是五年制高职的本质内涵。因此,在改革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时,应把握“职”字、认知“高”字,用好“五年一贯”。

把握“职”字。就是在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应牢牢把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培养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

认知“高”字。就是构建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应体现为“三高”特征: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线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主要是高新知识技术性教育,前沿性技术、知识掌握程度高,专业复合性强;教学模式上产学研结合程度高,教科研能力强。

用好“五年一贯”。与高中后高职教育相比较,五年制高职具有三个优势:一是“五年一贯”具有统筹安排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学的系统优势,使中职和高职相贯通,既能保证高等教育的规格要求,又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具有“年龄优势”,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是接受技能训练的最佳年龄段,只要正确引导,很容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现场、综合、反复训练”三大特点,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三是“门槛低”,是初中后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大众性、普及性、社会性的特点,需要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系统构架。

1.2 把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特征

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会计专业知识本质上是国家财经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的掌握、解读和应用,需要学生掌握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才能具备较高的解读能力、理解能力、要运用能力。是典型的“知识---技能”型的专业教育路径,学生的技能培养必须建立在基本知识熟练把握的基础之上。

二是综合素质要求高。会计岗位是单位的财经管理层面岗位,要求学生应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责任素质、协作精神、会计职业道德。

三是就业岗位群宽泛。在会计岗位群的基础上,也可以面向财政、税收、金融、统计等专业岗位群就业,与财经类其他专业交叉性比较强,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既要有精度,又要有宽泛广度。

四是专业复合能力强。学生应具有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撰写常见财经应用文和一般信函能力、会计电算处理能力、财经情报资料检索能力、财经制度文件阅读理解能力、会计岗位执行运用能力、对国际通行财经惯例的了解和初步运用能力等。

2.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路径

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最关键的是,对每门课程要明确三个要点:一是课程功能(课程性质 、培养目标);二是课程改革指向(改什么?怎样改?);三是课程教学任务(知识、技能、素质)。为此,我认为在对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过程中应依据下列路径进行。

第一步是课程性质选择:是项目课程?还是学科课程?是以项目为主课程?还是以学科为主课程?技能训练为主?还是知识掌握为主?通过选择明确课程性质和特征。选择的依据是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地位和功能、知识与技能的融合顺序、与工作岗位的密切度。

一般来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基础的地位和功能,主要是为专业主干课程服务,“知识---技能”型融合顺序的,则一般是以学科为主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主干的地位和功能,与工作岗位的密切度高,“技能---知识”型融合顺序的,则一般是以项目为主的课程,可以作为项目课程开发。

第二步是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向问题。即回答课程存在什么问题?明确改什么;课改的主要指向是什么?明确怎样改。

第三步是明确定课程新目标。即该课程教学态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标准规定。我们认为确定某个课程的目标确定原则是“三以两体现”:以课程定位为基础,以专业从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指向,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高等”?“中等”?),体现课程改革指向,体现课程教学的总体任务。

第四步确定课程教学新内容体系。我们认为某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主要确定下列几个方面内容:

(1)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技能教学训练体系。(2)以认知为原则,建立分层的知识体系(基本知识、扩展知识、理论链接),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3)以职业从业基本技能构建技能教学训练体系。(4)实施方法与手段。(5)考核要求与质量控制。

3.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明确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路径后,如何优化整合,最关键的是明确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指向。我们认为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指向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3.1 及时适应会计改革

面对我国会计改革,如何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适应之,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首要指向,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容量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两个方面。

3.2 知识系统与专业能力的融合

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适应高职教学的教学目标。

3.3 特色性问题

力求符合财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重构基础、反映前沿、突出重点。

3.4 会计从业资格考核结合问题

将会计从业资格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建立不同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3.5 项目课程的开发领域问题

会计专业项目课程在哪一个课程系统或哪一门课程中开发,或某门课程的特定部分等,需要细致研究。我们认为,会计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主要集中在专业实践项目课程系统中。

4.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部分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1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

4.1.1 课程定位

基础会计课程既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初级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成型”课程,既是会计“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载体,还是会计专业认同、初级会计岗位职业技能训练的载体。因此,本课程的定位为:“一个认同、两个基础、三个基本、四个目标”。

一个认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同问题,并通过认同,培育学生对学习会计专业的兴趣,了解会计实践中的现状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

两个基础:即本课程一方面是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另一方面是初级会计岗位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三个基本:即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会计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四个目标:基础会计课程应实现认同职业角色、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能力、把握专业技术等四个教学目标。

4.1.2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由于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知识性、专业性理论太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重视会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认知和把握,缺乏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与专业能力的训练的有机结合。(2)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性弱。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的教育层次的教学内容选择性不明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3)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不易理解,学习无兴趣,被动学习的局面相当普遍。(4)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弱,考核评价方式不易创新。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指向:(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学培养目标。体现知识把握、理论认知和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相益结合的教学要求。(2)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具有层次性。(4)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

4.1.3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1)以“实现认同职业角色、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能力、把握初级会计岗位专业技术”等四个基本目标,彻底打破按学科和理论体系设计课程的模式,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以“会计职业认知——会计出纳岗位——会计记账岗位——会计理论和知识基础”等模块群设计教学单元,依据初级会计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基础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2)具体教学内容项目的选择和编排顺序一是按照“认知会计职业、训练会计出纳基本技能、理解会计专门方法、运用会计专门方法、记账员能力培养、初级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会计基础理论和知识”的逻辑顺序;二是从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角度,保持会计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3)根据会计人员岗位的工作需要,在学习该课程后,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参加“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考试。

4.2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2.1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初步掌握会计实际操作的技能,为以后从事财务会计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知识教学目标是:在正确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能熟练处理小中企业日常经济业务;能认知大企业特殊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能会查找上市公司的特别业务的会计处理政策、制度、办法。

本课程的技能教学目标是:学生具备从事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够进行中小企业各会计岗位的会计事项处理。

4.2.2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目前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二是课堂教学的效果普遍较低。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建设日新月异,会计处理事项和处理原则含量膨胀,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作为教学内容已经无可能,也没有必要。所以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急需解决的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优化一套适应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课改的主要指向是,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按照下列级次建立分层的知识体系:

必须熟练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小中企业为基础的日常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这是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主体内容。也是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

认知的扩展知识和技能,以中型、大型企业特殊的、非日常经济事项会计处理;这是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补充内容,可作选择的考核内容。

链接的知识和技能,以上市公司为基础的特别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政策、制度、办法。这是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提示内容,不做考核。

4.3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3.1 课程定位

《成本会计实务》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成本计算和成本分析的能力。

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中小企业日常成本计算和核算,技能目标是学生能运用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具备在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能力。

4.3.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目前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性强,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较差;职业教育的特征不明显,能力训练体系不足,与成本核算实务岗位工作任务有差距,项目特征不明显。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改革的主要指向是依托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实务岗位工作任务进行项目课程改造。具体讲,按照成本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认知规律,根据不同企业的成本核算特点,设计七个成本核算教学活动案例引入成本核算项目,实现理实一体化案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项目主要有:(1)生产单一产品企业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是简单的生产单一产品企业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是成本核算、成本要素、成本核算基本流程、企业类别及特点等。(2)生产单一产品企业跨月完工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生产成本在完工成本与在产品分配的核算流程;知识点: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生产成本在完工在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划分方法。 (3)生产两种以上产品企业产品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生产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分配的核算流程;知识点:制造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的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等。(4)品种法的运用。案例引出品种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品种法的特点、适应性等。(5)分批法的运用。案例引出分批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分批的特点、适应性等。(6)分步法的运用。案例引出分批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分批法的特点、适应性等。(7)成本报表信息与分析。案例引出成本报表的编制与信息分析基本流程;知识点:成本报表的种类、成本报表的编制方法、成本报表信息解读等。

4.4 财务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4.1 课程定位

财务管理实务课程是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形成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重要模块。其功能是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财务管理中的基本理念,并加以运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一般记账人员提升为财务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及预测、决策的能力。

作为会计类专业核心课程,侧重体现资金角度的综合管理,但从目前五年制高职就业岗位要求看,短期内还不能进入较高层次的财务管理队伍,因此本课程设计上针对一般会计岗位要求,而非直接培养财务经理,目的是让学生能领会财务管理要求,更好的做好会计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必要信息,同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平台。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对数字的敏感度,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配合、综合协调能力,为做好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打下基础。(2)应当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等管理活动的实际问题,具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4.4.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长期以来,财务管理实务课程在职业教育范畴内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内容的选择问题、教学难度与效果问题、能力训练的内容体系问题等。为此,我们针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对财务管理实务的教学内容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调整和优化:

一是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岗位工作任务要求,重点以资金管理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建立基本知识、扩展知识、链接知识组成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知识结构。

二是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日常业务为依据,运用案例引导模式构建财务管理基本技能训练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江苏职教网.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

化学有机物概念范文第2篇

大学有机化学的结果学说把很多种类的有机化学物质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例如苯的环状结构学说很顺利地解决了芳香族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重建的问题。在大学有机化学知识体系不断构建的过程中,许多科学观念都在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随着有机化学科学事实的不断积累,李比希等人发现有机物化学中的基团是比较复杂的,他们通过对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研究,从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入手,建立了比较经典的化合物和单质经典价键理论。

2科学观念为基础的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策略分析

2.1教师应该掌握有机化学知识结构,完善学生认识

大学有机化学教师要首先掌握好知识结构,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具有有机化学科学观念的基础。在实际有机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科学的观念,并加上学以致用的理念,才能够真正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大学有机化学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官能团为主线进行展开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一方面领会和掌握这一知识脉络,同时还要让学生强化“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创建具体的有机化学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实现同化学习,更新现代有机化学知识结构。

2.2重视教学和知识发生过程的科学性,结合有机化学历史进行教学

有机化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冲破化学研究的进去,建立了相对完善和立体的化学理论以及原子架构理论。大学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现行的有机化学知识与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相互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方法与模式,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有机化学学科的科学本质,形成比较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近代有机化学,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以历史上的化学科学家的判断取舍过程为示范,不断引导和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3教师深刻挖掘有机化学中的科学观念知识体系

在现行的大学有机化学教材中,很多科学观念是相对比较隐性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挖掘,将其中所隐含的意义充分表达给学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首先应该从比较枯燥的化学概念中提出简单的化学观念,并作为教学的主导思想教授给学生;其次教师还要充分落实好教学观念,克服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和观念。

2.4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加教学体验

只有学生不断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够实现有所发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的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的形成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体验到有机化学反应的复杂和多边性,在学生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实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对有机化学反应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化学反应生成物的分析,才能够使得学生摆脱相对狭隘的物质转化观点。

2.5不断拓展学习渠道,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随着现代互联网媒体的不断发展,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网络资源中将有机化学知识转换为具体的生产生活情景之中。网路资源的存在可以为有机化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实验,打破教学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其次有机化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具体的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情境很好地结合起来。

3小结

化学有机物概念范文第3篇

与其它自然学科一样生物学有其自身独特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生物学时对于这些概念的准确把握及深入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构成生物学素养的基础。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字面描述上,那就很容易形成刻板、机械式的印象,少了对这些概念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不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真正把握,也不能开拓学生思维更不能转化为能力。所以,在涉及向学生引入某些重要的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时一定要突破字面的东西,采取引导思考、设疑解惑、举一反三等方法,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地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思考这些问题,这样就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甚至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思辩、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因此,还是值得在工作中尝试的。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的几个例子,不乏稚嫩,但愿做引玉之砖。

例1. 生物界有一个很普遍的规则———相对表面积规则。假定一个细胞或生物体为一个球体,那么它的体积V、表面积为S,则单位体积所拥有的表面积为S/V=3/r.(r为半径)。由此可知,随着细胞或个体的体积增大其S/V反而减小。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生物学现象,在对学生引入时不妨做些阐释和归纳。这些问题有:a.细胞的体积为什么不能无限大?为什么细嚼有利于消化?为什么在做过氧化氢酶催化实验时要将新鲜肝脏研磨?为什么同样一块糖果嚼碎时溶解得快?为什么在做动物细胞培养时要将动物组织剪碎,并用胰蛋白酶处理成单个的细胞?b.为什么同物种的生物纬度越高体积越大?a类问题涉及到物质跨膜的运输能力或与溶液的接触面积;b类问题涉及到单位体积生物组织所拥有的与外界的接触面积,这关系到保温或散热的能力。这样处理之后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还可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会运用它。相关趣例:电视报道一母狮产下一幼崽后无奶,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取来绵羊奶哺育,结果两天后幼狮肚涨消化不良;情急之下找来只正在哺育幼仔的母山羊,用上山羊奶之后幼狮的状况大为改善。经检查分析发现山羊奶中的脂肪颗粒要比绵羊奶中的小得多,所以就很容易消化了。

例2. 光学显微镜使用中会遇到一些现象性的问题。比如,低倍镜下视野较亮,换成高倍镜后视野变暗。似乎很抽象,只能被动接受无法解释的样子。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被动记忆,那就无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的探究兴趣,效果当然不佳。不如就此设问: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光源没变即光强没变,光线从物镜进入从目镜传出进入眼睛成像。高、低倍镜下眼睛看到的视场的大小是一样的,但视野大小不一样。 低倍镜下视野大为S,高倍镜下视野小为s,光源的光强为I,则低倍镜下视场的通光量为SI,高倍镜下的通光量为sI,SI>sI,故低倍镜下视场较亮,换成高倍镜后视场大小没变而视野变小引起通光量减小,所以视场变暗。这样一来,看似抽象乏味的东西反而能激发出学生的探究热情,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3.一个种群在理想环境条件下其数量增长符合J型曲线,但在现实环境条件下其增长曲线会发生扭曲而成S型曲线。这一转变过程中种群数量会减少一部分,一般的说法是“由环境阻力引起的”,这种解释就很抽象了,环境阻力是什么呢?有必要深入理解,简单地说是指非理想条件即现实条件;详解应是对该种群而言的所有生存环境条件,有非生物因素的更有生物因素的限制。尤其要指明生物因素的影响:环境当中同时存在着其它的种群,即所有生物是生活在群落当中的。因此,不同种生物间就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会通过这些种间关系(比如以食物链的形式)在各种群间进行分配,群落稳定时其中各种群的数量变化几乎都是符合S型增长曲线的。如此阐释学生就容易从宏观上理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属于群落的而不是单一的种群。这样的寻根问底无疑对学生建立生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是有益的,也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有机物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模型教学;高中化学;应用

众所周知,高中化学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且具备复杂性,将模型教学融入其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感受。另外化学知识比较抽象,比如在学习化学分子结构的时候,如果将模型教学融入其中,那么则可以让学生对分子结构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甚至还会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化学知识学习印象。

一、模型教学的基本概述

在拉丁文中模型教学是标准、样本的意思,国内教科书将其定义为对特定知识形象化的简述,使其具有定性与定量描述,是通过具体实物形象以及形象化的手段进行的描述表达[1]。从整体角度分析,模型教学具有不同的层次,且各类方法以及分类之间呈现出相互重叠与交叉的现象,严格按照分类依据,美国教育学者将模型教学分为概念型、数学型、物理型。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模型教学的应用

(一)概念型模型

从理论角度分析,概念型模型主要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中对事物的一种描述,主要是采取标记、外延的方式将事物的意思进行表达。从化学教学角度分析,概念型模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利用文字将抽象知识加以表达;其二是通过图示以及文字、符号等方式对事物规律进行描述[2]。概念型模型表述出抽象事物能够将事物原型与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体现,也可以利用图形将模型的应用价值进行解释。其中在有机化学教学设计的时候,有非常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有机物与其它衍生物的关系不了解,这种情况下便可以采取概念型模型的方式,将有机物之间的关系图进行描述,让学生能够利用图形对有机物的反应关系加以理解。除此之外,利用概念模型还可以进一步他高教学效果,能够给予学生多样的学习感觉,从而让学生不会在化学学习中感受到枯燥乏味。当然,高中化学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利用概念模型进行课件设计,让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的知识描绘概念模型,实现对化学知识更深层次的掌握。

(二)数学模型

简而言之,数学模型便是利用数字以及字母等构建不等式、等式,从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分析[3]。其中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数学模型应用较为频繁,数学模型分为数图模型与数式模型,数式模型是应用方程、方程式、函数式子等对事物加以表示,将事物的数学关系进行揭示,而数图模型则是利用数学图形方式对事物加以表示,举例说明在高中化学中属于数图模型的包括化学反应时间图、数图表、PH滴定变化图等。此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化学方程式的方式对物质的性质以及类别进行判断,且这种方式能够利用化学放映条件对物质的化学式子进行计算,从而得出结论[4]。因此笔者建议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的采取数学模型的方式,以此用来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实现对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

(三)物理模型

作为模型教学中的一部分,所谓的物理模型是利用画图以及实物表达的方式对对象的认识特征加以分析与表达,在高中化学中比较常见的便是有比例模型、棍球模型、晶体模型等[5]。除此之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还需要通过利用橡皮泥等各种工具构建模型,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理论。与此同时,在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会在课堂中采取多媒体技术,将各类化学反应的变化过程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对化学反应体验的认识,能够让学生实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比如在学习脂肪烃的时候可以采取棍球模型的方式,这样一来可以为学生展示烃结构,并且还可以在演示结构的变化中让学生对物质的特性加以了解,从而掌握重点与难点。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知识比较复杂、抽象,且具有多样性的特征,高中生的学习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会产生困惑。其中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模型教学应用其中,以此实现高中化学知识的简单化与具象化。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三种模型教学模式,分别是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这三种模型能够对化学本身抽象反应实物化,并且还可以让高中生学习更加简单,可以在日后化学学习中对化学物质、化学反应实质有所了解,为日后学习奠定基础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徐秋玲. 例谈模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亚太教育,2016,21:54+32.

[2]杨宏伟,侯千金.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8:150-153.

[3]边丽. 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设计研究[J]. 兵团教育学院W报,2012,05:78-81+84.

化学有机物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概念教学 教学有效性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12 - 03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三部分。此节重要概念的内容多、较抽象,演示实验也多,教学时间难以控制等诸多因素而很少被选为公开课、观摩课。为此,课题组将此课定为典型课例进行备课与研究,结合课程标准,从概念的引入、学习、完善、运用、激活、巩固等教学环节进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1 研读课标,找准导入,引入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倡导生物教师应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课程标准中此节重要概念的教学要求是: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具体内容是: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据此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1)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3)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经过分析可得出:(1)是概念的内涵,(2)与(3)是概念的外延;其中(1)、(2)、(3)是教学重点,(2)是教学难点。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如何有效导入新课,是本节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教材将本节安排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之后,显然是利用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来为呼吸作用的学习作铺垫。学生虽然在“生物的特征”这一节中对生物能进行呼吸作用此特征有一定的认知,但要引申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概念并非易事。教师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和实质,回顾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而引导学生从功能角度思考:有机物除了用于构建植物体外,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利用PPT展示水稻堆、花生堆的图片,介绍其发热现象,从日常生活现象导出演示实验――“种子萌发过程释放能量”。这样的导入看似是光合作用的继续延伸,实则是新概念学习的开始,过渡自然,直接明了,而且也为下一段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及实质等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为学生更好学习“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埋下伏笔。

2 优化实验,设问题串,学习概念

教材利用三组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为了使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笔者将实验一处理为演示实验,实验二、三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教师如何利用三组实验,转化为学生具体学习的问题串,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交流、回答和总结,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植物呼吸作用这一生命活动具体化,是本节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重要问题。

实验一“种子萌发过程释放了能量”的问题串:

(1) 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有何区别?

(2) 根据温度计的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3) 能量从哪里来?

(4) 细胞的哪一结构可以将能量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

实验二“种子萌发过程放出了二氧化碳”的问题串:

(1) 澄清石灰水用来检测什么气体?有何现象?

(2)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3) 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4) 观察后,哪个瓶子的的石灰水发生变化?为什么?

实验三“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收氧气”的问题串:

(1) 燃烧的蜡烛用于检测什么气体?

(2)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3) 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4) 观察后,哪瓶的蜡烛熄灭?为什么?

实验一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读取温度计的读数,直观感受种子萌发过程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实验二和三,让学生将各组在课前所准备的实验进行简要介绍并按问题串顺序说出本组所讨论的答案。这样组织教学,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又适合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年龄特点。上述每组问题串的设置,都是层层递进,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中解决问题,在亲身实验中逐步学习和认识种子萌发过程:有机物进行分解,释放能量;有机物最终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的分解还需要氧气的参与等呼吸作用的具体知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并且认识到呼吸作用有强有弱。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按照前面光合作用的表格,比较写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和实质,参照副板书中光合作用的公式让学生尝试写出呼吸作用的公式。然后教师进一步纠正学生的错误写法,学生逐步促成呼吸作用这一重要概念的建构,从而理解和学习了这一重要概念。

3 适时设疑,显重难点,完善概念

如何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是本节需要考虑的第三个重要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上若能适时设疑,可以持续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置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从而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学生进一步联想已学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本节的教学有两处适时设疑,可以深化学生对呼吸作用概念的认识,深化学习,完善概念。具体做法如下:

① 在学完实验二时,教师适时设问:只有种子会产生二氧化碳吗?引导学生观看“菠菜会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视频,即将新鲜菠菜和煮熟冷却菠菜,分别放入相同的两个消毒过的黑色塑料袋内,过一段时间,用手挤压两个袋子,检测哪个袋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这样一个实验可以使学生明白植物其他器官的生命活动中也产生了二氧化碳。此时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概括――这种活动发生在植物器官的各个活细胞中,所有活细胞时时刻刻都进行着该活动,细胞是呼吸作用的单位,深化了呼吸作用这一生物学重要概念内涵的学习。

② 在学完呼吸作用概念后,如何过渡到“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延伸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此时,教师可以设疑:除植物的呼吸作用外,你还知道哪些过程也产生二氧化碳?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22,重温普利斯特关于“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经典实验,再次解释:植物能够更新由于小白鼠呼吸而产生二氧化碳的原因,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呼吸作用的本质特征,即生物的共同特征。另外,此解释也说明植物能够更新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进而理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这样本节课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学习一气呵成,顺理成章。

教师适时设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有助于突破重、难点,深化学生对呼吸作用概念进一步学习,逐步完善概念建构,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4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激活概念

古人曰: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这种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观点,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如何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领略生活,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呢?

本节最后教学环节设计上,教师结合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根据呼吸作用的原理进行分析:

(1) 为什么栽花或种庄稼,都要经常松土?

(2) 幼嫩的叶比衰老的叶呼吸作用强,为什么?

(3) 为什么要将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

(4) 存放蔬菜的地窖里已经安上了电灯,农民在进入地窖时,为什么手里还要拿着点燃的蜡烛?

(5) 卧室为什么不能放置较多的植物?

(6) 大棚蔬菜在夜间适当的降低温度为什么能提高产量?

(7) 种子为什么要晒干后才储存到仓库?

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能力。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生物学知识生活化,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彰显生物学的魅力,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指导,甚至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参考。教师将抽象概念置于鲜活的生活情境中,无形中让学生真正进入到生活情境中,在“进入地窖拿着点燃的蜡烛”“卧室为什么不能放置较多的植物”知识探究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习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也是一次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的过程,从而激活了概念的学习。

5 搭建框架,设巧板书,巩固概念

新课程理念更强调生物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因此,合理、科学地巧设板书,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依据本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板书。

此板书的创新点在于将3个重点实验用一个思维导图表示。与传统板书比较,此设计有以下优势:

① 能更好揭示实验原料与产物之间关系,归纳出每个实验的重要结论,并能直观呈现出每个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

② 有助于凸显实验的主要内容,避免机械记忆,真正实现学生有意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