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41—01

随着日趋开放的社会环境和信息化浪潮的席卷, 流行文化正在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汹涌的潮流,流行时尚文化在校园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小学生对流行时尚的追逐越来越狂热,流行时尚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传统文化教学的命运与传承,时尚文化摒弃与吸收面前,要正确教育引导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认识流行时尚文化,形成正确的判断力、是非观,做一个具有综合文化素质的新型的现代化少年,是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正视流行时尚文化的存在,并使其良性发展

小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模仿性,最易于接受社会流行文化潮流,他们是追求流行时尚文化的主力军。正因如此,流行时尚文化在小学内盛行,给传统语文教学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应当正视校园文化中时尚潮流的存在,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和流行时尚文化,通过比较和感受两者,取良去莠,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学校可以引进传统的有意义的体育游戏,如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生活。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利与弊。对于流行时尚文化,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简单地视其为“洪水猛兽”、歪风邪气,但也绝不能听之任之,而要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方式,加以正确的引导,并尽可能地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使其自觉地分辨善与恶、美与丑,跟着主流文化走,创造健康活泼的时尚文化。

二、以有益的流行时尚热点为载体,打造时尚魅力课堂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新事物、新概念、新词语层出不穷。教师有责任将一些健康的、积极的新生词语引进我们的课堂,这样才不至于在课外阅读中因为某个词语而遇到阅读障碍,显得滞后于时代潮流。

面对新教材,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捕捉教育契机,如“神舟十号”升空是举世瞩目的事,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利用这样的契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写体会,爱国主义的情感就会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内心。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更深层地了解“明星”,了解他们的奋斗史,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三、发挥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引领校园健康时尚风

新时期,流行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在传播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相互碰撞、渗透、融合,为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从历史的发展观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吸收流行时尚文化中积极的成分为己所用,互利互济。而流行时尚文化本身,既受到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技术的影响和支撑,也深植于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以交融、动态的眼光,来审视流行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营造优良传统文化与流行时尚文化有机融合的氛围,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和审美观。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范文第2篇

充分认识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016年8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要按照的要求,坚持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时代标志。文化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软”支撑。我国企业积极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各个通道的建设,是建设“一带一路”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体制、法律制度、开放程度等方面各有差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不同的价值判断、市场规则、行为方式、生活习俗,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合作的深广维度、进程时序和企业的营商环境、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行。文化环境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走出去”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同时,与所在国合作中的多元文化差异、冲突问题也日益凸显。深入进行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推动中外企业文化融合,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跨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搞好“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将会大大提高“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系数,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

理性识别文化差异

达成彼此文化尊重

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文化差异包括宗教的差异、历史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习俗的差异、习惯的差异,还包括语言、思维方式、工作理念、管理风格等差异,涉及伦理、信仰、法律、国际公约以及通行规则等方方面面。文化差异是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发展。企业要加强文化差异的识别,理性地面对文化差异,消除文化摩擦。以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兼容并蓄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精华,滋养自身的企业文化生命,使之焕发旺盛的活力和强健的市场适应力,促进企业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氛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建设,必然会受到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不同民族的文化都经历了各自独特的历史形成过程,因而呈现出具有本国特色、形态各异的文化特征。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要保持谦虚心态,尊重外方文化,注意人格平等。要尊重对方的政治立场和道路选择,不强求不干涉,平等自主、和平共处,为合作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学习、尊重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外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

充分进行文化沟通

达成彼此文化理解

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这些年来,我国与沿线沿途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这就为我们走出去的企业开展文化交流创造了和谐的氛围。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主导或引导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与其他各国企业的文化交流,相互借鉴吸收,着眼大局,着眼于未来和长远利益,将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统一起来,在文化交流中让企业特有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沟通方式与世界接轨,共同创造新的管理文化。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0多个,人口40多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在,繁多,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不同、观念不同、信仰不同,难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中国企业要努力了解和掌握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外名胜古迹、哲学宗教、音乐绘画、社交礼仪等,这样才能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学习先进文化的先行者和推介中国文化的志愿者。我们要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国情和投资机会,研究各国的传统和企业文化,研究与不同国家企业不同的合作方式。

企业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走出去”的企业不仅代表着企业自身,也代表着整个国家。美国企业,尊重个人价值,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倡竞争精神、务实精神,鼓励创新、利益共享。德国企业,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德国制造做工严谨,这使得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占有特殊的市场份额。这些国家的企业走出去,毫无疑问也将国家的软实力散播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因此,中国企业,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助力添彩。良好、充分的文化沟通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化解文化冲突。通过沟通,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企业,读懂中国和中国企业,知道中国企业的理念和规则。同时,要深入了解所在国的文化和企业文化,熟知外国企业的理念和规则,知道国际通用的规则。要努力了解东道国的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的差异,并建立起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有形或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的组织与渠道,针对既存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障碍,建立起良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协调机制、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以便及时有效地化解文化障碍。企业之间的合作,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要注重与相关合作企业核心人物的交流和沟通。为提高文化沟通效果,可建立技术交流、学习机制,以技术交流、学习为载体推动文化沟通;建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拓展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各种活动机制,多层面促进文化沟通。

找到最大“公约数”

达成彼此文化共识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楚国;音乐交流;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百越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1)05-0137-04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舞台上的强国,楚国曾一度雄踞南方,开疆五千里,统一了江汉流域、江淮流域、江浙流域、沅湘流域等广大地区,是先秦时期享国最久、疆域最大的诸侯国。尽管楚国最后被秦国灭亡,但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作为南方的民族融合中心,楚国音乐亦表现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点。20世纪以来,包括文史学家在内的众多学者对楚国音乐进行了专门研究,出现了一批富有见地的学术成果,研究重点主要是在楚国乐舞、乐器、音乐特征以及楚声与汉乐之关系等方面,而对楚国音乐交流研究甚少。为了更为清晰地展现特定时空背景下楚国音乐的全貌,从而更加明确楚乐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本文试对楚国音乐文化交流进行一些探讨。

一、楚与中原诸国的音乐交流

楚国是在与中原地区各兄弟民族的长期生活与交往中,相互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同时,这种交往也包括楚国与其他兄弟诸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期间,楚国的宫廷不仅充满着异国风情的歌舞表演,而且其音乐在当时也对周边地区和整个华夏民族产生了有力的影响。据史家研究,在商朝时期,荆楚地区已与中原文化交相融合,而且直接受商王朝的影响。在荆楚地区考古发现的商朝时期文化遗存中,如出土的一些工艺品、礼器等都明显地带有商文化的特色,与黄河流域的商文化表现出较大的统一性。春秋争霸战争进行一百余年,楚国与中原诸国交战频繁,其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往也更加密切。春秋中期,中原的礼乐思想逐渐在楚国流播,双方进行的音乐交流也更为广泛和深入。

(一)楚对中原礼乐文化的吸纳

《国语-楚语上》记载,楚庄王的儿子审(后继位为楚共王)为太子时,以申叔时为傅。在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申叔时日:“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研读分析这条史料,我们至少可获悉三点重要内容:其一,申叔时说,教育王室太子要以《礼》、《春秋》、《诗》、《乐》等为教材,恰恰这些教材乃属中原儒家文化“六经”中的四部经典著作,说明此时楚国已接受包括音乐在内的中原儒家文化。其二,《诗》乃《诗经》,孔子曾说“歌诗三百、弦诗三百”;《乐》乃《乐经》,主要传授文舞和武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滢》、《大武》等六代乐舞。中原音乐经典《诗经》和《乐经》能在楚国贵胄子弟中传授和学习,侧面说明楚国与中原诸国音乐交流不仅非常频繁,而且已深入人心。其三,《礼》即《礼书》,学界一般认为是指《周礼》、《仪礼》和《礼记》,也属儒家经典著作。文献记载,先秦的《礼》与《乐》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周代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礼乐制度。在祭祀、宴享、朝贺等礼节仪式中,都规定了与之相配合的各种音乐。《周礼・春官》中载:“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所施礼乐的规范、场面等均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不得违反和逾越。楚王室学习中原《礼书》,说明楚国接纳了中原的“礼乐”思想。

不仅如此,接受中原礼乐文化的楚人,也逐渐把中原的礼乐文化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如“诗言志”。楚国君臣在对外的聘享宴会中,经常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左传》中有许多楚人引诗、赋诗、唱诗的记载。《左传-襄公二年》记楚子重曾引《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以此喻仁德扶众之意。《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载沈伊成曾引《诗・大雅・桑柔》“谁生厉阶,至今为梗”,以此喻楚执政,如不及时收敛,祸乱将由此生也。由此可见,吟诗、歌诗、以诗言志,已成为楚国贵族的风尚。

(二)战乱中的音乐交流

在战乱中,战胜者一方常常夺取对方的礼器、乐器、乐人。从客观上讲,战乱会使国与国之间音乐接触的机会增多,融合度也会随之增强。《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琴师钟仪为郑国所掳,献给晋侯。晋侯命其弹琴,钟仪当即演奏了楚国的音乐,其精湛的技艺与“乐不忘本”的爱国思想竟使晋侯大为感动,遂礼送钟仪回国。此后,晋楚结为友好之邦,文化交流更为频繁。

不仅如此,北方侯国的许多贵族、士大夫因内乱等原因,纷纷逃到楚国,他们也带去了先进的礼乐文化。《左传・禧公二十六年》载“桓公之子七人,为七大夫于楚”。《史记・楚世家》亦云齐桓公七子皆奔楚,楚以为上大夫。孔子也曾南游于楚国。具有较高礼乐素养的大批中原士大夫以及大量的平民流徙于楚,必然增强楚国与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刺秦王临易水时起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歌之曲与楚歌无异。荆轲是卫人,卫近楚,荆轲大概习闻南音,因而能作楚歌。由此看来,楚国的音乐同楚国的政治力量一道向北发展了,说明楚国音乐的远播和影响。

(三)中原各国的音乐在楚国的传播

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楚国宫廷也广泛地吸收或引进中原各国的乐舞。《招魂》诗句“二八齐容,起郑舞些”;“吴傲蔡讴,奏大吕些”。《大招》云:“代秦郑卫,鸣竽张只。伏戏《驾辩》,楚《劳商》只。讴和《扬阿》,越箫倡只……二八接舞,投诗赋只。叩钟调磬,娱人乱只,四上竞气,极声变只。”《离骚》也提到“启《九辩》与《九歌》兮”,“奏《九歌》而舞《韶》兮”。上述《招魂》提及楚国的达官贵人曾欣赏到中原郑国的乐舞、蔡国的歌曲以及江南的吴歌。《大招》中描绘的他国乐舞更是迷人。笙管乐队齐奏代、秦、郑、卫四国的乐曲,声音非常响亮。表演的乐曲《驾辩》、楚地乐曲《劳商》、合唱歌曲《扬阿》以及赵国的洞箫真是美轮美奂。妙龄少女轮流起舞,钟磬调和音乐奏起,变化无穷的各国音乐在楚轮流上演,竞相争艳!《离骚》也讲楚国宫廷曾表演中原音乐夏启《九辩》与《九歌》以及舜时乐舞《箫韶》。诸国歌舞竞相绽放,异国美女尽显妖娆,帝王将相也尽显风流,好一个热闹非凡的歌舞交流盛会。

随县擂鼓墩出土的编钟,其铭文更为我们提供了反映古代各诸侯国音乐交流的生动文字。铭文2800多字,记载了春秋战国之际楚、齐、鲁、晋、申等国和曾国本地各种律名、阶名以及变化音名之间的对应关系。与编钟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件钟,是楚惠王赠给曾国的,据铭文推断,曾侯乙编钟乃战国初期下葬。说明此前的年代中,这套编钟已在楚国的附庸国――曾国宫廷里演奏过上述各侯国的音乐。

二、楚与南方诸国的音乐交流

西周时期,楚先祖鬻熊建立楚国,这时的楚国仅有一国之地。春秋以后,楚国迅速发展。《史记・楚世家》载:楚武王至楚成王时。“楚地千里”。时人战国,又经楚悼王、楚宣王时期的发展,到楚威王时,楚国进入了鼎盛时期。楚灭掉吴越,又北向灭鲁,疆域达至泰山之侧。楚国吴起变法,“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于是楚国贵族带上他们的族人和家卒兵丁来到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楚国的势力和影响达到巴蜀、岭南。可以说,楚占领了整个南中国,是先秦时期疆域最大的诸侯国。楚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与南方地区进行广泛的交流。

(一)楚与西南巴蜀音乐交流

楚文化、巴蜀文化均是长江流域的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苑中两大奇葩。有学者研究认为:“东周之世,二者问的文化交流更趋频繁,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楚文化可谓强势文化,巴蜀文化被更多地烙下了楚文化的印痕。”文化交流反映在音乐上,则更多的体现为二者的融合。

第一,楚与西南巴蜀很早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蜀王开明氏就是西迁的楚人。《华阳国志・蜀志》载:“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日荆,人尚赤,帝称王。”楚人开明氏把“乐”称为“荆”,此乃荆楚之乐也。在我国古文献中,楚族或楚国,多被称为“荆”、“楚”或“荆楚”。可见,蜀乐与楚乐是一脉相承又相互借鉴吸收的。正如学者萧兵所言:“这自然是不忘本,保留楚语、楚乐之举。楚人可万众能和之《巴人》,蜀中复有荆声而成为蜀乐之专称。”

第二,刘向《新序》曾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下里巴人》当为楚人、巴人杂居地区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们表演时载歌载舞,场面十分热闹。其余歌曲由于难度较大,人们能相和的也逐渐减少。这一记载非常真实地反映了楚国这一音乐之邦,在音乐发展中,允许夷夏并存,共荣共赏。如此壮观的相和歌曲表演,说明楚巴音乐往来已非常频繁。

第三,近年来,巴文化的典型乐器虎钮罅于在湘西、鄂西等楚文化区时有发现,在三峡库区的发掘中,也常见到巴蜀音乐文物与楚文物同出一墓的现象,这些均充分说明了双方音乐文化交流的频繁。

第四,涪陵小田溪战国时期巴先王墓葬中出土一套青铜编钟,1件为巴式,14件为楚式,是巴楚文化共存的最好见证。钟架的建造亦如此,木质笋虚为楚钟所常见,青铜笋套以浮雕巴虎装饰,悬钟插销又以楚器常见类似饕餮形的云纹兽首为饰。其整套编钟可以说是融巴楚文化于一体而构成,巴楚文化交流之情状由此可见一斑。

东周时期,中原地区战争频繁。一些国家被楚灭亡,这些国家的贵族被楚国统治者任意迁移,其中的许多人被楚迁至西南地区。还有一些华夏诸侯国贵族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也经楚国不断地来到西南地区。《汉书・卷八十七上扬雄传》云:“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朔江上,处巴江州。”应邵注曰:“《左传》霍、扬、韩、魏皆姬姓也。扬,今河东扬县。”这些从中原迁居巴蜀地区的居民,他们把中原文化带到楚国,并且吸收了楚文化,又把这种已经融合了的文化带到此地,从而促进了楚国与蜀、中原与楚、中原与蜀的文化交流,中原及楚国的礼乐文化也随之播撒于此。

(二)楚与东南吴越音乐交流

春秋时期,我国东南地区有两大诸侯国,即吴国与越国。吴越两国与楚国因地缘关系文化往来非常密切。楚威王时期,楚灭越,全境属楚,楚国文化遂成为吴越地带的指导性文化。期间,晋国为了争霸战争的需要,曾派遣申公巫臣为晋通吴,使吴国成为楚国东南方的劲敌。春秋末年,楚大夫伍子胥、伯豁年相继奔吴,曾带领吴军攻入郢都。《谷梁传・定公四年》云:吴入楚。日入,易无楚也。易无楚者,坏宗庙,徙陈器,挞平王之墓。《谷梁传集解》引郑嗣日:“陈器,乐悬也;礼诸侯,轩悬。”言吴人进入郢都后毁坏楚人的宗庙,搬走了楚人的礼器、乐器。1964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六合程桥发现东周楚墓,出土编钟九件。编钟铭文表明随葬品为吴国的遗物,从编钟的形制、花纹来看,与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编钟类似。综合史料与考古出土文物来看,吴国音乐确与楚国音乐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后来吴国的灭亡,吴地与楚国的音乐艺术更是相融相合了。

楚与越文化交往可从《越人歌》中得到更好的体现。这首《越人歌》据说是公元前6世纪中叶,楚康王之弟鄂君子皙在河边泛舟,水手是越人,抱着船桨唱了一首越族民歌。唱词是越人方言,鄂君子皙听不懂,就找人将其译成楚语。译得歌词如下: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为楚人唱越歌,楚鄂君又将其译成楚语,此乃楚越音乐在君民之间交流的一个最好例证。不仅如此,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楚国文臣武将也源源不断入越,如范蠡、文种皆为楚人。

战国初期,吴起南平百粤,遂有洞庭、苍梧,楚基本上占领了洞庭湖平原,随后又把部分越人赶到岭南。根据文献记载,岭南越人要向楚国称臣朝贡。岭南的广州,曾有“越宫室始于楚庭”记载。近年来,在广东、江苏等地陆续有许多乐器出土,乐器纹饰有雷纹、蟠虺纹等,与长江流域楚国的青铜文化属于同一类型,而且大部分青铜乐器与楚地的相近,说明楚国音乐已流行于此地。

战国中晚期,越灭吴,楚灭越。越国正式纳入楚国的版图。至此,东部地区完全接受了楚文化,楚越(包括原来的吴国)音乐文化也渐次融合。当代百越音乐研究专家冯明阳认为,“百越之声”内向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对中原音乐与楚乐的融合方面。特别是楚歌与现代湖北民歌中至今犹存的三音歌、三声腔等,在百越土著后裔的壮族民歌中,被化作核腔得以繁衍。如此说来,楚乐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汇入中国音乐的滔滔江河之中。

三、楚与外域的音乐交流

探讨楚国音乐的域外流布,很可能把楚国音乐文化研究引向一片新的天地。1987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古乐器,当中有两件首次出土的排箫,其中一件有七八个箫管能够发音,至少可以吹奏五声音阶结构的乐曲。据学者研究,这种排箫和当今东欧舞台上仍在使用的排箫相同。我国先秦古籍中曾把箫称作籁,罗马尼亚也把排箫称为nay。由此看来,两种排箫不能说没有关系,商代卜辞中有龠等编管乐器,可能是排箫的前身。据历史记载,原始社会时期已有苇龠类乐器,是一种用芦苇管编排而成的乐器。在没有芦苇的地方用竹代替。箫、籁、龠,音不同而意相近,是否因为远古夏商先民的语言文字的族源不同,所表

达同一事物的名称亦不同?如果(排)箫为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乐器,那么中国很可能是世界排箫的发源地。如果是这样,在排箫的传播上,楚人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的国外译名似乎也和楚乐有关。关于“支那”一名的起源,有很多解释,比如说是“瓷”、“丝”、“秦”的音译。近年有学者提出了另一种解释,据他们推断,“支那”是楚国音乐“荆”的音译。古巴蜀地区对楚国传来的音乐印象异常深刻,直接用“荆”的名称来称呼它。这种音乐文化经过巴蜀转往与长江流域文明比邻而居的印度河流域,印度也和巴蜀一样采用了“荆”的名称,以之来表明这一音乐文化的起源。也就是说“支那”一词的产生,直接来自传播于印度的这种“荆”乐(梵文cina,欧洲因袭为china)。那么,“荆”乐又是如何在中印之间传播的呢?据史家考证,从蜀人印度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张骞通西域之前的西南地区的另一条丝绸之路。《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在大夏国见到蜀地的蜀布,邛竹杖。张骞问这些东西从何而来,贾人回答:“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布。”(身毒国即印度)说明蜀地贾人已从西南地区到达印度,与印度已有经济、文化往来。进入印度贸易的蜀贾人当与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楚文化的影响从蜀地已达到印度、大夏等国。因此,伴着西南丝绸之路的开辟,楚国音乐也随之流传于印度河流域。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范文第4篇

当跨国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性建设已经被大多数公司熟练的驾驭、掌控和操作时,影响和制约跨国财务管理的非制度性因素―跨国交流和沟通则越发突显了其重要性。作为企业的CFO既是实现公司跨国价值体系的建设者,也是融合各种不同商业、人文文化的沟通人和传播者。

风行全球的企业跨国经营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流的跨国公司已经构建并完成了高效的全球企业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统一的财务核算准则。比较流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主要的控制点包括: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外汇管理、风险控制和公司战略、计划等。当跨国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性建设已经被大多数公司熟练的驾驭、掌控和操作时,影响和制约跨国财务管理的非制度性因素― 跨国交流和沟通则越发突显了其重要性。

跨国经营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文化背景、商业理念、价值取向、消费习惯和客户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文化上的差异会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日常管理和企业战略执行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因交流上的障碍,造成原有的投资计划不能顺利实施,甚至更改或取消。这是任何一家正在实施跨国经营的国际公司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在三家不同产业类型的跨国公司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感悟到国际化跨国公司在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和执行中有许多共通和相似的特点,在此将其归纳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任何制度性政策、管理体系的推广和有效的执行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果将制度性的体系和公司章程比做一架设计精良,结构紧密的机器,那么沟通便是“油”。时常给机器的各部件添加一些“油”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效率,避免出现故障,延长使用时间,就十分必要。沟通也是改善和融合不同文化背景、思维和习惯的人向着共同的商业目标努力的一个推动力。因此,构建高效、务实、有创新思维的跨国商业交流和沟通平台服务,对于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和推广,公司全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协助企业实现全球的商业利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相当多的跨国公司都是以“财务管理体系”为核心,控制其全球范围内所属的子公司,管理各级公司的资产和企业资源,执行和实施母公司的企业战略计划等。跨国财务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性人文和制度并行的管理工作,即要融合不同的人文、商业文化、客户价值趋向等软影响因素,同时更要固守财务核算准则的制约,最终还要维护投资人的商业利益和实现投资回报。

跨国财务管理如何应对不同国家的“跨文化”差异

双向式互动的交流平台:大多数跨国公司的管理体系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信息的交流和工作指令的传导也是延续和围绕这种体系。通常情况下是总部将公司政策信息和企业战略传递到各区域,并下达到所属的各子公司和关联企业, 公司总部各执行部门也是按公司准则和各项指令执行。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会发现因理解上存在差异,母公司的政策和法规不能有效的在子公司推广,有些情况下即便是能在表层上进行操作,但是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突出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总部向各分支机构下达和执行。子公司对总部不能反馈或提出有实际效果和现实意义的建议。另外,有些跨国公司总部官僚色彩严重,听不进下属的反馈。但是,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因文化上的差异和语言上的不畅通,造成了信息不能进行双向式的交流,尤其是具体执行政策的各级子公司不能将其已知的现实情况及时详细的用正式的书面信息向总部反馈,从而造成经营上出现不利的局面。因此,建立上下级公司、同级公司之间“双向式的互动信息交流”能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全面理解和掌握其他文化、人文环境下的经济政策、客户习惯和市场的真实情况,尤其是能呈现全面详细的有关综合财务政策、法规、制度和商业文化的报告。这对弥合各公司人员间彼此的理解和认知都将起到辅助和推进的作用。

跨国间交流的技巧

1.交流各种信息时要详实和准确―目的是让“对方”能明白

现实中人的基本思维还是以习惯性的意识为主,并以‘自处的商业语境’作为判断和分析事物的依据。因此,造成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太容易理解和快速地解读懂其他文化下的商业规则和人文特点。事实上中国境内的一些跨国子公司的中方管理层和本地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语言描述上的不足,尤其是使用书面语言介绍和把握事物时不能详细、清晰地向对方(跨国总部或其他关联公司)介绍和解释所涉及到的商业背景和政策信息。直接的后果是会丧失公司间交流过程中的“话语权”。而跨国间交流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文字信息,要把握并能熟练地运用“书面的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为自己赢得对方的理解和认知。深层次的书面语言交流能在无形中积累现实中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磨和,能让身处不同文化背景和商业环境的人逐渐清楚并了解对方的商业文化和人文政策。

2.跨国交流是相互尊重和理解的过程

跨国公司的一大特点是融合了很多不同国籍、语言和种族的人。这些人尽管原来的教育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乃至价值取向都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些都不是影响和制约那些跨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融合的决定性因素。跨国公司内部没有国籍之分,更没有中、外之分。在对待工作上一切要以公司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原则。尊重彼此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才是以共同的“目标”为前提指引,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为共同事业而协作的大方向。

3. 把跨国交流当乐事,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产生火花

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也会经常发生摩擦和出现暂时的不理解,甚至也有“误会”发生。这其实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所谓“关键时期”也是产生“火花”的前奏。这一时刻对双方来讲都是最关键的结点。因此,当出现对方不理解或误会的状况时,一定不要就此中断交流,在遇到的问题没有弄清之前,谁都不是赢家,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主动与对方交流。跨国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应遵循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原则,凡有利于工作和有实现价值的商业解决方案就应鼓励和支持。尤其要积极倡导和给予“本地管理人员”提交商业方案建议书和各种可行性建议报告的机会。目的是让公司总部的决策层能客观、全面地了解投资所在地的商业、政策和市场等有价值的信息,降低企业决策成本和提高投资效率。

4.本土CFO不仅是母公司政策的守护者,更是交流和融合不同商业文化的沟通者和传导者

本土CFO要学会如何在跨国交流中积累自信心和提高交流质量,不只是充当母公司政策的守护者,更要有创新意识、提供更有商业价值的计划。从多方面入手,快速提升跨国交流的能力:

公司利益为主―跨国间争议和讨论所有问题时,初衷是以“公司总体利益”为准则。

交流的意识―积极的沟通能消除彼此之间文化、思维和价值理念上的差异,以积极和开放的心态主动同全球总部、区域总部的人员进行交流,为自己,更是为本地公司赢得机会和理解。

不要有胆怯的心理―探讨和辩论有关公司间业务,甚至是向更高一级的管理层讲述某些问题时,要进行有理由的陈述和提交逻辑性强的分析报告。对待业务问题,只考虑问题本身,而没有等级上的差异

诚实、坦诚的心态―跨国交流中也是积累和赢得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合作机遇,但是要秉承诚实、坦诚的处事原则。提供的信息、递交的报告要符合客观事实和原则。

持续学习―跨国交流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要有持续学习的态度。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是最好的学习机遇,在交流中积累语言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吸收新的管理思维和理念,全面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案例一:一家著名的欧洲跨国装备制造企业(M公司)和中国全资子公司(N公司)之间发生的关于“公司间交易结算规则”的交流实例。

背景:每一财年,N公司与M公司总部和各下属企业之间会发生大量的公司间的贸易交易和非贸易服务易。随着N公司在中国业务的迅速发展,成交金额成倍上升。此时N公司新任的CFO发现在公司间交易的过程中,因所处的商业、政策环境不同,N公司与集团总部和关联企业在跨国结算上有很大区别。于是向集团总部起草了一份“有关N公司与集团间跨国结算的方式”。详细讲述了各种政策性、强制性法规对各种贸易、非贸易交易的界定,尤其是对每笔交易的收益、成本可能造成的影响。其目的是从政策角度全面量化每种交易的结算方式和原则,突破现有政策性的限制,降低交易成本。

交流过程:最初M公司总部,主管财务结算的经理并不同意,希望继续按原结算方式交易。此时N公司CFO耐心地同M公司总部的相关人员周旋,并寻找可能的突破口。利用两次同M公司高层接触的机会,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理由和观点,并及时提供有说服力的文件和依据,终于在历时三个月后,新交易方案终被采纳。自此之后的四年期间,N公司同M公司之间在交易结算上都非常畅通,并且时间和成本也大大降低。

现实中,本土CFO同各级管理层交流时要善于把握机遇,尤其是不要轻易放弃“有理由的观点和建议”,否则会造成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出现被动局面,甚至影响实际的管理效果。只有本地企业真正实现商业利益才能体现集团公司的总体商业目标,因此一些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本土企业创造新价值、降低成本的可行性建议均不妨大胆地去交流和尝试。

CFO应对跨不同人文、商业文化的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各级CFO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公司政策性的信息和所执行的财务准则,更要系统详实的学习和掌握所属投资地的商业习惯、客户价值趋向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就一些重要的差异和不同的商业理念进行详实的文字和量化的分析,并定期同母公司或区域管理机构进行交流和分享信息。例如: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范文第5篇

对文化来说,语言是其传播的载体和途径,只有消除语言上的差异,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因此,翻译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所承担的作用和价值就远远大于其他形式。所以,需要我们通过体系化的教学活动,培养翻译人才。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对于茶文化来说,其在进行翻译和语言转化时,需要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层次认知,只有全面了解这一文化体系,才能实现精准翻译。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入手,结合翻译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而从茶文化对外交流视角分析翻译人才培养的相应思路。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翻译人才;培养思路

随着人们饮茶习惯逐渐成熟,茶文化对人们的价值影响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研究,能够让我们寻找到优化自身价值理念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可以说,中国传统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财富,即使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也极具学习和应用价值。当然在全球一体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交流融合不断加快,茶文化也不例外。

1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我国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从神农氏尝百草开始,我国历史上就已经有了关于茶的记载,茶在产生初期更多承担的是医药和祭祀的功能。但是自唐朝以来,随着种茶、制茶工艺水平迅猛发展,茶叶就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元素,越来越多的人将饮茶作为自身一种生活习惯。因此,茶叶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茶叶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在饮用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茶文化,可以说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不仅诠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更是对我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认知进行的体系化改造。当然在中国茶文化体系中,有很多专属名词,这些名词的内涵和意义转化就必须在掌握相关翻译知识和技巧的同时,通过自身对茶文化的全面了解,进而准确翻译。文化形成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推动,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其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时代特征,对于我国茶文化来说,其形成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推动的结果。想要有效传播和交流我国茶文化,就必须对其特征进行全面有效认知。我国茶文化首先具有融合特征,其中融入了很多积极向上的内容,尤其是融入了各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因此对茶文化来说,在今天仍然具有传承价值和意义。这些内容大多经历了几千年的传递和发展,它所包括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其表面意思。因此在对这些内容进行翻译时,就不能依据中英对照来进行翻译。茶文化传入西方国家和地区后,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茶文化体系,而中西方茶文化之间是存在明显差别的。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的含义都有着实质性差别,所以在对这些内容进行翻译交流时,不仅要结合我国茶文化内涵,同时还要对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分析,通过对其差别进行有效鉴别,进而实现茶文化对外交流的理想目的。

2翻译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

在世界融合交流不断深化的当今,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融合进一步推进,想要实现各种文化内部信息有效传递,不但需要合理消除不同文化语言之间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要选择较为合适的文化传播载体,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进行全面认知,进而实现其融合目的。在世界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主要应用语言,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也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力。可以说,现阶段,我们要想准确、全面了解和认识世界,就必须合理有效使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从目前茶文化交流传播状况看,由于专业翻译人才的相对不足,已经制约中国传统茶文化发展融合。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需求,全面探索翻译人才培养机制。而想要培养理想人才目标,需要做到:首先,牢牢结合翻译活动的客观要求,培养学生掌握翻译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翻译作为一项语言活动,做好该项工作的前提是丰富的知识储备粮和灵活的翻译技巧、思路。因此,做好翻译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引导其形成扎实的基础。只有这些人才掌握了相应的翻译技巧和知识,才能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有效把握。其次,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培养其掌握多样内容,全面提升知识储备和视野。在多元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已经超出了以往人们的想象和储备。如果翻译人才仍然停留在传统知识体系中,那么将无法适应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因此,要积极收集新的知识内容,做好对翻译人才知识体系的全面储备,通过更新翻译人才的知识储备资源,从而满足对外交流迅猛发展的客观需求。最后,当前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从某种程度上看影响了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翻译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过多强调其技能应用培养,忽略了对这些人才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多数情况下,其人才培养活动都是从功能需求视角出发的,由于缺乏对人文内涵的全面认知,以至于很多人才即使掌握了翻译技巧和知识,但却缺乏相关文化积淀,以至于对整个翻译内容和过程把握不透。其次,实际上,文化对外交流翻译过程中,很多时候,并不能直接依赖翻译技巧和理论,翻译的前提是意思和内涵的传递,因此,需要对整个翻译过程的各个情况进行有效了解,通过灵活应用音译和意译等各种方式,从而实现对整个翻译活动的有效表达。对于语言交流而言,其基础是内容的关联和认同,因此在翻译人才培养时,必须注重培养其对各种翻译情况的了解和认知。最后,目前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构建相应的承载机制,也就是说整个培养过程,不能脱离文化机制来开展翻译活动。随着全球文化交流进程不断加快,如今我们在培养翻译人才时,必须引导其了解各种文化,认知各种文化的差异,通过培养其掌握相应的理论技能,从而实现对外交流这一目的。

3基于茶文化对外交流视角分析翻译人才培养的思路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传播的核心。而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仅我国有茶文化内容,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形成了相应的茶文化体系。因此在进行茶文化对外交流过程中,其前提就是理清中外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核心则是培养掌握翻译知识和技巧,了解传统茶文化的专业翻译人才,可以说翻译人才在整个茶文化对外传播交流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茶文化在进行跨语言交流时,如何才能消除语言上的差异,就需要通过开展体系化的翻译活动,当然从文化交流需要看,培养体系化的翻译人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思路。通过培养专业翻译人才,不仅能够有效传递中国茶文化,更重要的在于能够让传统茶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但是我们在进行翻译人才培养时,必须认识到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距,想要做好茶文化有效交流,不能仅仅依靠机械、客观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其前提应该是对传统茶文化进行全面有效的认知和了解。培养翻译人才应该注重把握三点,一是不仅要教育其掌握必要的翻译基础和技巧,同时也要引导其学习和了解茶文化内容。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人都能认识到翻译技巧和理论培养的价值和重要性,但是对茶文化内容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事实上,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如果翻译人才对其缺乏必要了解,那么整个语言交流过程很难实现其目标和效果。其次,要构建基于茶文化知识教育的翻译教学理论体系。茶文化知识是一种知识体系,而翻译则是一种技巧,如果将两者割裂开来,不仅无法达到其原有目的,甚至很难让翻译人才对两者联系形成正确认知。因此,必须将翻译教学与茶文化知识教育融合开展。比如针对翻译教学的相关内容和技巧,要选择合适的茶文化素材进行示范教学,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了解两者的特点。最后,随着全球文化交流不断深化,如今茶文化不仅在我国具有相应形态,在西方国家也有茶文化内容,最典型的就是英美地区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体系。而在茶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就必须有效辨析两者差异,通过有针对性的讲解,让人们了解这两种文化的差别和不同,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真正了解和认知。当然在培养翻译人才时,也要让其认识到中西方两种茶文化内涵及形式上的差别和不同,从而实现茶文化对外交流的目的。

4结语

我国有着成熟的茶文化体系,不仅包含丰富深厚的物质资源,同时也有着极为深厚的精神内涵和价值体系,可以说,我国的茶文化体系就是我国文化的浓缩和精华,因此想要全面深化了解我国文化,其必然需要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了解。随着全球交往不断多样化,多元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文化融合新常态。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其传播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其具体价值,同时也要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进行有效界定,通过培养掌握翻译技巧、理论和茶文化知识的人才,从而实现传统茶文化的有效传播和交流。

作者:王金明 单位: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肖颖.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与翻译人才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2(15):147-152.

[2]孙鹤.浅析中国与英美饮茶文化比较研究[J].教学研究,2013(6):77-79.

[3]史芳辉.文化对外传播与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J].中国翻译,2013(14):3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