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渔业科学与工程

渔业科学与工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业科学与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渔业科学与工程

渔业科学与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 专业英语 课程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社会化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产物,它是以工程的方法改善管理,以管理的理念策划工程的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思维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根据国家教育1999年专业目录统计,我国有38所高校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2001年设立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为72所,2002年则超过百所。鉴于工业工程学科具有交叉性、拓展性、目的性、人本性、综合优化性等五个方面的特点,同时,社会对外语的要求也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要求外语应该更多的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在这种形势下,全面提高工业工程专业学生驾驭专业英语能力日显重要。

二、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往往以培养学生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为主要目标,这与《大纲》中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与译的能力、初步的写与说的能力的要求尚不能完全吻合。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不够,未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

以我校为例,工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课时少(三个学期总计48学时),同其他课程相比,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都没有足够的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只得按照自己的思路和习惯来组织教学,处于在摸索中完善的阶段。

2.课程安排与专业课衔接不合理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而此时大多数的专业课尚未开始。学生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理解起来就比较费力。教师在上课时,往往需要先用中文讲解一遍相关的专业知识,然后才能进行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这样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3.教材亟待完善

目前,虽然随着工业工程专业的迫切需求,陆续出现了一些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但有些教材中的部分选题较落后,内容过于狭窄,有些词汇专业性太强且难以记忆。整体上看,现有的工业英语专业英语教材,多数是以专业阅读为目的,且课文内容难以满足专业英语的功能性、交际性、任务性的要求。这使得专业英语的教学难上加难,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鉴于此,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需要学校管理部门、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合适、有效的方法。 转贴于

三、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1.从培养兴趣入手,认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有意识的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例子,使学生们理解学好专业英语对今后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性。比如在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同学们注意工厂中的一些英文设备使用说明书、操作规程等,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和工厂的外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交流,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在我国全面的对外开放,与国外进行全方位交往的条件下, 只有懂专业或只懂外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能够用英语进行良好的专业技术交流(包括书面交流和口头交流)。另一方面,以鲜活具体的数据刺激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如举例:据统计,大约85%的科技资料(包括书籍、期刊、内部技术报告或专利说明书等)是用英语出版的。如果缺乏坚实的专业英语基础、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根本无法达到了解、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技信息和成果的目的。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不再感到内容枯燥无味。

2.突出专业特色,选择合适教材

我们选择王爱虎主编的《工业工程专业英语》,该书内容涉及对工业工程的认识、基础工业工程、现代工业工程、工业工程前沿及工业工程展望等多个方面,较好地反映了科技英语的文体、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诸多特点。同时,增设了一些学生们迫切了解的内容,如英文求职信,学术论文、论文摘要撰写以及专业文献检索等,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实用能力。

3.营造师生互动,协作发展的教学过程

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大多采用专业英语阅读的模式,忽视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的培养和应用。因此,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某位学生对老师讲授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或有相当的了解,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同其他同学交流和辩论,将枯燥的课堂讲授变成互动活泼的自主学习。

4.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不应局限于黑板和录音机,而应更多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编制多媒体课件,加入多种媒体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初步设想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在其中加设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块,将课程有关资料到网络上,如作业、补充阅读材料、推荐材料等;学生亦可通过网络提出问题,或者就某一问题通过互动的论坛来发表见解,交流学习心得,相互推荐好的学习资料、应用软件、专业相关网站等;也可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对本课程或任课老师的意见,作为教学改进的指导。

四、结束语

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研究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保证基础英语的延展性,另一方面,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对加强与国外学术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做出新贡献。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我们根据教学实践,探索如何改革工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宜美,齐二石,毛照昉.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工业工程, 2005 (04):106-109.

[2]赵涛,路琨. 我国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02):23-26.

渔业科学与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全英语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9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与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早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1]。近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O年)》中明确提出,“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增强上海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凸显了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英语教学问题的重要性。全英语教学,是指用英语进行全程授课,让学生在全英语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与一般的双语教学相比,全英语教学对学生和师资队伍的要求更高,教学难度也更大。尽管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英语授课,英语与中文两种语言的运用比例如何把握,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但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双语混合授课既不利于专业课程教学目的的贯彻,也不适应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需求[2]。因此,推广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建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全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3]。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培养国际化、工程化人才的宗旨出发,自建院起即开展了本科专业全英语教学的探索。“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作为教育部和上海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全英语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强调全英语授课,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英语的专业知识教育,有利于培养英语思维的习惯及通过英语交流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该专业的基础课主要由“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和“材料结构与性能”三门课程构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方面,力求完美体现材料学科“成分―结构―加工―性能―应用”的主线。在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层面上进行全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个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虽然符合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但是对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结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五年来在专业课程全英语教学方面的经验,不仅对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国际化人才至关重要,而且可为其他专业类似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特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由“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和“材料结构与性能”三门全英语课程构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参考了美国有关大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并选用美国犹他大学Callister教授编写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要参考教材。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彼此关联,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材料学科基础的知识体系。其中,“材料科学基础”作为先行课程,主要介绍金属、陶瓷与聚合物材料的组成、结构与缺陷等基础知识和概念;“材料工程基础”作为衔接课程,涉及不同材料的分类、加工方法及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材料结构与性能”作为后续课程,侧重于金属力学性能及其强化机制与材料的光、电、热、磁性能的介绍。通过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并且可熟悉有关专业名词的英文表达,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出国深造与攻读研究生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创新

对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展全英语教学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充满挑战与争议的工作。一般而言,专业基础课是高校中设置的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作为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承前启后的桥梁与纽带,关系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4],因此不宜采用全英语教学。然而,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完全有可能在不牺牲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兼顾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英语运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首先,为了保证全英语授课教学质量,学院以具有多年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为骨干组成专业基础课的全英语教学团队,通过定期的教学研讨总结教学经验、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学院通过邀请海外高水平师资来华授课、骨干教师观摩教学的方式,使教学团队成员获得了宝贵的全英语授课经验。材料学院经过近五年来的全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授为骨干、讲师为后备力量的教学梯队。考虑到三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学院成立了全英语专业基础课教学协调组,由主管教学的领导担任组长,三门课程的负责人为组员,通过定期开会,协商不同课程间知识内容的划分,并针对每学期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开展讨论,既避免了各课程授课内容的重复,又有效实现了不同课程间知识结构的连贯性。例如,当教学中涉及到先行课程有关知识时,教师注意梳理知识脉络,通过回顾先行课程基础知识的方式,逐渐引出后续课程的重点讲述内容。

其次,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全英语授课均采用小班化教学,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小班化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根据学生的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可采用主题讨论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全英语授课中,教师普遍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例如,针对“材料工程基础”课程中的复合材料,可让学生列举所熟知复合材料的特点及用途,并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对复合材料概念及其设计思路的理解。针对“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中的力学性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提高金属的综合力学性能及各种强化方法的微观机理。另外,对已讲授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在每一章节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自由分组讨论的方式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并在课堂上对有关内容进行阐述和讲解,然后由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对讲述内容进行点评。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及主动学习的兴趣。

再次,授课过程中我们综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针对学生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困难的现状,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精练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针对重点的概念和理论,通过反复强调、辅以中文解释的方式,帮助学生准备理解和掌握。课件制作时避免大段的文字描述,加入大量的图片、视频与动画,以直观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日常教学中,强调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我们为每门课程都建立了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有用的知识与网站链接,并定期上传课件。每次上课前,教师都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回顾总结上次课讲授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然后,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表现。除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关注他们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团队协作、课堂问答及课后作业中的综合表现,即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课堂表现的优劣在平时成绩中体现,占到课程总成绩的40%,从而改变了以往完全由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及教学效果的方法。

三、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材料学院成立五年来,一如既往地坚持开展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授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三门全英语课程均获得了上海市有关教学内涵建设项目的支持。其中,“材料科学基础”与“材料工程基础”先后获得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材料结构与性能”获得了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同时,三门全英语课程都被列为校级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近几年的课程建设,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的规划、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课程网站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另外,在专业基础课开展全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材料学院进一步拓展了全英语教学专业课程的范围,陆续开展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全英语教学,包括“现代材料分析方法”、“高分子科学基础”、“功能材料学”、“纳米材料学”、“复合材料学”等。通过上述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教学实践,我们不仅向学生传授了专业知识技能,而且从学生开始接触专业即培养其专业英语的能力,因而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我们相信,随着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国际交换生与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我们的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胡梦红,刘其根.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推广全英语教学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105-106.

[2]隋铭皓,盛力,高乃云.基于开展《给水排水工程概论》全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初步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22-124.

渔业科学与工程范文第3篇

主要有如下就业方向:

1、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材料及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加工、高分子合成、化学纤维、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现代喷涂与包装材料等企业工作;

2、可以在陶瓷、水泥、家用电器、电子电气、汽车厂、钢铁企业、石油化工、制造企业、航天航空等企业从事设计、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经营及贸易部门工作;

3、可以到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渔业科学与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工科教学;系统方法

一《华盛顿协议》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华盛顿协议》[2]的核心内容是可比性和等效性。可比性指的是用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体系具有可比性,等效性则说明经认证的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获得的能力是等效的。而其核心思想是以产出导向为原则,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以质量持续改进为根本目的。这里的产出指的是教育产出,关注的重点在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表明了该协议衡量教学效果的依据和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是指以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达成为中心,另一方面则说明其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合格性评价,而不是少数优秀的学生或抽样的学生。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以“能力导向”为指导思想,以“工程专业执业”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制订了相关标准。

二现行工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1课程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体系设置

长期以来,我国工科教育专业划分过细,且存在学科壁垒问题,与目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跨学科发展不相适应。具体到某一专业,均或多或少地存在课程各自为政、课程设置体系与实施缺乏系统性、统一性和前瞻性的现象。学生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距离成为专业工程技能强、知识面宽泛的综合性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2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主体,课堂上能让学生参与的互动环节较少,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甚至根本就没想到要预留思考与拓展的空间。即使有问题提出,也多是教师自己的设问,往往还没等学生反应过来,教师已给出了答案,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无法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实施,取而代之的是被动接受和学习惰性的出现。

3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虽然近些年各大高校都对实验室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开出的实验项目更新的步伐却没有紧跟上,更无从提及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再者,目前高校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引进模式,新进教师尤其是工科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较为欠缺,为学生开出的实践性课题有相当比例与工程实际的要求不相吻合。另外,一些实习和见习多流于形式,导致工科专业培养的学生与实际就业单位的要求相去甚远。

三运用系统方法改进工科教学

将某一工科专业的教学视为一个整体,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运用系统方法[3]对其进行研究改进,可在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1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调整

综合考虑课程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地位,明确各种课程与不同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设置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数理基础,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程和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各占15%;工程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应用于本专业的能力,专业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共占比30%。同时,加大最能体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环节所占比重到20%。

2系统方法应用于具体课程

对于课程体系中的某一门具体课程,强调先从系统级的高度来审视该门课程在专业及学科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又将这门课程看成一个有机系统,注意各部分课程内容在系统中的位置,理顺章节要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各知识点在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方面的作用。如此一来,即使是单个教学模块,呈现给学生的也是有机整体中的一部分,避免学生学习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状况的出现。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虽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早已被“以学生为中心”所取代,但这并非教师作用弱化的借口。在数量上达到满足教学工作需求的同时,更应注重的是教师队伍的质量,即要强调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水准、工程经验等能力,尤其是工程能力[4]。除对现有教师进行相应培训外,还可从企业里吸收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加入教师队伍,专兼职均可,以利于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人才。

4系统方法融入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5],采用“无形渗透”和“有机结合”相辅相承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具体措施如下。(1)渗透融合型教学利用工科专业教师参与各种实际项目和科研课题的优势,不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化有形于无形之中,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目前已有不少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各种方式呈现在课堂上,也有教师直接将课堂搬到实验室进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拓展型教学思考是理解、创新和发展的基础,而大学课堂贵在启发与反思,结合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启发与思维拓展,是课程知识点的延伸,不仅能提升学生应用学科知识并将理论与实际相关联的能力,还可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变句号课堂为问号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3)层次递进型教学在将实际应用与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相结合时,要注意二者结合的紧密度和层次度,进行逐次递进型教学。如若实际应用关联了教学内容中的多项知识点,可将其视为一个系统,讲解单个知识点时,只涉及与此知识点相关的系统中的单个或多个模块。最后,再从整体性的角度将其组合起来分析整个系统的性能,使学生体会到由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的层次感。

渔业科学与工程范文第5篇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提高生产率或效率的技术、方法还会继续增多和更新,现代IE的内容也会随之不断充实、变化。正是由于IE学科在目标层次上的稳定性和技术创新层次上的可创新性,保证了这一综合性应用工程强大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广泛的实践指导意义。

1.IE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性系统。

但是,这种生产性系统越来越不局限于制造类企业或物质生产部门,还涉及服务性的运作系统,也就是说IE从研究工厂活动逐步扩展为一般性的运营组织活动,进而有可能扩展、研究更广泛的人文社会活动。例如,人机工程在工业设计中的拓展中,其研究对象出现新的内涵,认为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设计、制造和使用人造物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人机关系;此外,针对人机工程的教育问题出现了“人机工程教育学(Educationalergonomics)”的理论,针对人机工程学方法和原则如何有效应用于实际的课题,则产生了“参与式人机工程学”(ParticipatoryErgonomics)的理论与方法。

2.IE的目标是提高运作效率。

尽管现代生产运营系统越来越强调对市场应变能力(效力)的研究,但提高效率仍然是经济活动基础性的永恒主题,IE正是在关注不同的效力问题的基础上研究相应的效率提高课题,从而形成诸多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并得到持续地发展动力。对于人文社会系统及其实践过程,社会性活动效率的持续改进和效力的设计以及适时跨越也是其关键议题,效力问题将更被关注。

3.IE的本质是持续改进,强调不断挖掘潜力、坚信“最好”的工作方法和关注最大整体效益。

永不满足的精神在更广泛社会活动的推广,将有利于有益人文活动的保持和改善以及效力系统深入的、持续的创新。

4.IE提供了一套规范性很强的专用图表工具

能够帮助工业工程师记录和分析要研究的事实提供了标准的表达形式和语言基础,这是IE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在社会行动领域有必要构建类似的、但适应自身特点的图表表达和模型工具,除了对社会问题的描述和分析之外,更应该成为对庞杂社会科学知识进行调用的创新机制。

二、工业工程传统在社会领域的拓展

工业工程关注的主要是生产性活动,这些活动是涉及人的社会性活动的特例,并具有某些类似的特点,但相对于单纯的生产性系统,社会人文活动呈现更为复杂的特点。基于以上的分析,工业工程的研究和应用传统有可能进行社会科学领域的拓展,在借鉴其某些研究的框架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对人类社会人文活动或者称为社会交际行动的应用性研究,类似地会涉及人-技术-环境的分析框架。当然,研究的目标、重点以及涉及的领域知识、工具方法的发展等,具有很大的区别。首先,相对于生产性运作活动的研究,一般社会往活动的研究除了关注活动的效率,更强调社会交际活动的效用/效力,所以,需要将社会性活动研究的目标定义为社会活动的有效性,包含活动效率和效力优化的双重目标。在积极引入工业工程的图表表达和模型工具的基础上,发展对活动效用的描述、测量和分析的工具,会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对行动效用的关注,使得社会交际活动的研究更倾向于问题驱动型的分析思维,即首先分析面对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在已有的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区别于IE工具单纯的对所需解决问题的描述和分析,社会人文活动的研究工具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既是问题分析工具,还是有关问题解决的知识库,包括对各类专门知识的积累、总结和简化,以及还是一个知识的搜索和确认机制。文献[9]就尝试将人因工程学的专门知识纳入到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冲突问题解决机制中,提高了人因工程学的运用性,有关研究具有很强的拓展价值。发展这样的问题分析和解决工具对于解决持续涌现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人文和交际问题具有启发性,并有利于运用庞杂的社会科学知识。此外,在社会性活动的研究中,技术因素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或者可以称之为器物因素。这类因素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工程技术因素,还包括社会性技术因素,例如,经济机制、政治平衡机制、文化传递机制、冲突博弈机制、系统涌现机制等等。并且器物因素的分析具有相对的意义,也就是说某一因素属于器物因素还是属于人(参与者)或者环境因素的分析,需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如果有关分析只局限于参与者行为分析的范围,则属于人的因素;如果涉及到交际促进机制的研究,则需要归于器物的因素;如果牵扯到有关环境和氛围的分析,则属于环境因素的分析。这样,在社会交际环境/氛围的研究中,既包括硬性的环境、机器和工作研究,更包括软性的社会机制、氛围的研究。而且,社会性活动效果的研究所涉及的有关知识,既包括科学、技术工程的知识,更涉及到各门类社会科学专门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在社会交往机制的设置研究上。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