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不同文化的差异

不同文化的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不同文化的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不同文化的差异

不同文化的差异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 文化差异 翻译

列宁曾经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给文化交流构成了障碍,给翻译造成了困难。重视文化差异,了解民族习俗是翻译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当今外语翻译过程中,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在翻译过程中绝对不仅仅是要求语言形式正确,还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语言同文化相辅相成,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烙印加到语言上。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一般人可能懂得说语言,却往往不懂得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真正的外语人才却可以看到这背后深藏的秘密,这是因为他对所学外语的文化底蕴有深厚的认识,他不会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上去简单的学习,而是去多了解西方文化习俗,从中挖掘出语言暗藏的文化背景。

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因此,英语学习不能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还应扩大人们的视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既然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所以语言得体性――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例如,英语She is a cat。无法对译为“她是一只猫。”因为中国文化里“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而在西方却是关系密切。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二、必须承认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性

1.理解和思维方式不同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理解和思维方式,英汉两个民族也不例外,在观察,理解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往往因理解不同,而产生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对颜色词的理解和使用,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的所指是完全一样的,但由于理解的差异,使其文化含意完全不同。

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如:He loves hiswife and so do I.如果直译为“他爱他的妻子,我也爱。”那就会存在误解,你也喜欢别人的妻子。因为西方人生活节奏较快,讲话喜欢用短句子,因此应避免使用长句子或者罗嗦的句子,对方会听得不耐烦,就尽量用简短易懂的白话英语,用字越少越妙。正确的译文应是“他爱他的妻子,我爱我的妻子。”而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优先式。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就要注意词语的增减和句子顺序、结构的调整。如:(1) 原文:Beauty is in the eye of beholder:译文:情人眼里出西施。is no good eating too much,(2)吃的太多没有好处。

2.历史背景不同

一个民族及其国家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在其漫长的民族历史长河所形成的文化也不相同。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显然是不同的。语言的发展和民族历史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联的。例如西方国家的人们多数信仰上帝,所以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诅咒一个人时人们常说God damn you,危险过后常说Thanks God或God blessyou。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相当一部分语言来自真实的历史事件或与某个历史人物有关。如果对整个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的事情不是很了解的话,就难以翻译得体。如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安乐哲(RogerT.Ames)在翻译《论语》时,“仁”字就颇费脑筋。虽然是“仁”一个核心概念,但孔子却给出了六种不同的解答。可见,如果将“仁”视为一个普适性概念的话,就会破坏它的个别性。因此不能使用humanity这一译法。而benevolence也不能准确地表达“仁”的涵义,只是表达一种狭窄心理态度的简单词汇,而“仁”的意义却很广大。所以在翻译《论语》时,将“仁”译作authoritativeness,authoritative具有“礼貌”、“创作”、“权威”等含义。而在《中国哲学资料书》里,则将“仁”译作consummate person/conduct。

综上所述,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鸿沟,从而使翻译中的问题迎刃而解。所以简单地说,翻译就是把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但是这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在翻译的实践中,通过对两种文化差异的对比,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并运用这些特点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不同文化的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司马相如 卓文君 中日文化差异 《十训抄》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1 先行研究及论文问题的提起

1.1 先行研究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00年)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此文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传记。作者采用“以文传人”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司马相如一生游粱、娶卓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事,并全文收录了与此有关的文和赋。“连篇累牍,不厌其繁”,文字之多,远超司马迁自己的记述,足见作者“特爱其文赋”,“心折长卿之至”。后来该故事又被收入到班固的《汉书》,《西京杂记》中又增添了“茂陵女”和“白头吟”的情节。由于这个故事产生的时间很早,且主人公形象又具有典型性,因此在后世一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就连日本的古书《十训抄》中也有收入。

《十训抄》共3卷,编者不详,成书于1252年,是日本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集。该书针对青少年,以“教训”为主题,将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传说故事按“朋友”、“思虑”、“忍耐”等列为10项,佛教色彩浓厚。①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被收入在该书的第五项——“朋友”中。

1.2 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对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司马迁采用的是积极肯定的态度进行记述。尽管后世对该故事有不同的解读,但基本上也无外乎两种:一种认为,相如和文君的爱情折射出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另一种则认为,所谓的“凤求凰”实际上是劫财劫色的骗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实际上是体现了后人对爱情故事主人公或褒誉或贬斥不同态度和评价,也反映出读者背后的文化心态。

与《史记》不同,日本古书《十训抄》中引入该故事却引用了惟乔亲王的诗句来评述:“相如昔挑文君得,莫使簾中子细听”,②以此教育读者夫妻关系平等的道理,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夫妻关系对于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性。

本文拟以《史记》和《十训抄》为例,从中日文化差异的角度对比中日两国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的不同解读,并分析导致不同解读的原因。

2 《史记》中的解读及其原因

2.1 故事的解读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取材于司马相如《自叙》,司马迁采用“以文传人”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相如一生游粱、娶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事,而将与此有关的文和赋却全文收录。相如、文君的故事不但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也是整个《史记》中文学性最强的部分。从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故事梗概是:卓王孙慕相如名声,将他与县令请到家中做客,相如弹琴(以琴声文君),卓文君偷听偷看,“心悦而好之”,便与相如私奔至成都。

司马迁著史的目的,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琴挑”、“夜奔”乃儿女情事,非关社稷。但司马迁却以极大的文学兴趣来叙述这一故事,并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使用倒叙、插叙、曲笔等手法,把“托喻凤凰”、“曲传心声”、“以琴为媒”等韵事,写得引人入胜。并在其描述之中流露出对此故事所持的欣赏与肯定的态度。

2.2 原因分析

中国文学的基本功能和观念是载道、治世、教化、讽喻,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指出:“在以儒学占据主要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中,由于从一开始就具有宗教性因素与政治性因素的交融合一,使‘修身’与‘治平’、‘ 正心诚意’与‘齐家治国’、‘内圣’与‘外王’呈现出两极化的歧义关系。”③而以“内圣外王”思想、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文化精神作用在文学上,使得中国文学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作为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注重社会功利性的特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司马相如事迹有三:一是他仕于武帝前的经历,二是通西南夷,三是其文赋创作于作品。仕前经历才主要写相如与文君的婚姻,生动地描画了相如落拓不羁的才子性格。但这并不是司马迁为相如立传的主要原因,相如的辞赋创作才是立传的基点所在,这一点不仅《太史公自序》中有明确的说明,从传中所载相如作品之多,所占篇幅之大,以及文中议论都可表明司马迁的着眼所在。实际上司马迁是借传主之文来反映自己的思想,相如文赋的思想都是司马迁赞成的,对相如及其文赋的评价,皆寓于相如的文章之中。他肯定《子虚赋》、《上林赋》倡言节俭的主旨,高度评价相如作品的讽谏作用与《诗经》无异,反映了作者重视作品教化作用的文学观念。正所谓“驱相如之文以为己文,而不露其痕迹”。④由此可见,用文学改造社会、启蒙民众是中国作家的自觉意识,从而使文学与政治保持着较为紧密的关系。这也就成为《史记》中对司马相如持褒赏态度的主要原因。

3 《十训抄》中的解读及其原因

不同文化的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国际工程工程管理跨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全球竞争与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将各个国家与商业组织摆到同一个竞争舞台。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建筑企业已经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声誉,质量过硬、技术先进、重信用守合同,但是中外在文化上的差异却一直是阻碍着我国企业在国际合作上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国际工程管理的实践中,建筑企业的管理者除了应精通工程的“成本、质量、工期”的控制外,还必须深谙不同文化背景必将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研究文化差异对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要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管理者必须具有并发展相应的对文化的敏感力和驾驭沟通的能力,采取相应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才能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国际工程管理中的文化差异

(一)谈判风格

在国际工程建设和管理中,谈判是经常进行的,但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谈判模式。中方在谈判开始时会讨论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原则和共同利益。中国人习惯于从大的方面入手,主要关心的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因此他们避免在一开始就讨论细节问题,而具体的细节留到以后再谈。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对具体细节非常注意。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的条款,在谈判中充满信心、明确果断,以经济上获利为目的,善于讨价还价,而且热衷于一个条款一个条款地谈(他们用的最多的词语就是one by one),最后达成协议。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谈判中对待争论的态度也不同。

(二) 对待合同的态度存在差异

(1)对待合同文本的态度

对合同文本的态度,中方是看重总体原则,这反映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的。具体的表现是中方的合同文本往往只有一薄本,而西方的合同文本是几厚本,他们的合同详细到图纸文件的份数、图纸的材料(如蓝图、软盘、Email、胶片) 、制图人的联系方式等。在履行合同时,中方的态度往往是,在实质上不违反合同条款,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而西方则是严格执行合同条款。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合同文本态度存在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倾向于整体性,一些小小的细节通常不是很重视。而西方人则习惯正确、精细和理性的线性思维模式。

(2)对待合同索赔条款的态度

中国人听到”索赔”两个字时,往往联想到争端的仲裁和诉讼等法律行动。因此他们就认为应尽可能地避免索赔,以避免法律行动引起更多的麻烦或是经济损失。中国工程管理人员不愿索赔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管理模式和计划经济惯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的原因还要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上去。西方人认为只要某一方的行为不符合合同、规范、标准的规定就一定会给对方发函指出,并就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要求索赔。

(三)人际交流

不少参与国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人员没有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对跨文化交流的特殊性缺乏正确认识。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接触必然产生文化上的差异或冲突。很多人往往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乎逻辑的、适当的,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可能会认为是反常的、不合逻辑的。还有的人认为,只要掌握了对方的语言就可以和他们沟通了。其实不然,正确的使用语言要求大量文化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跨文化交际是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是一种特殊的场合。这种场合的交际,要求参与者对对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人同西方人的行为方式的差别。在国际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一切活动都是以人际之间的交往开始的。如果交流的双方对中西文化缺乏了解,中西文化不同的人际之间的交往规则就会导致冲突。

二、跨文化管理的探索

面对不同文化、不同国籍的各方人员,为实施跨文化管理的策略是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总结了几种跨文化管理策略以作参考。

(一) 跨文化培训。工程管理经营在当地国的环境,其最重要是一种学习过程,即外籍人员文化的学习。对于各种规范、标准、规定尽量使用国际惯例(例如执行FIDIC 条款)对我们的员工进行培训。

(二) 多元文化认同。工程管理的文化冲突源于工作团队的文化差异,因此务必使内部员工了解多元文化之差异,尊重并包容文化之间差异,甚至将多元文化认同之理念列于项目管理的信条中。

(三) 跨文化融合。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要求与工程管理内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透过异中求同创建共同的公司文化,融合后的文化既能表现出明确而一致的特征,以消除文化冲突的产生。

(四) 忽略、缓和文化差异。忽略文化差异就是按照合同规定的方式以某一文化为背景来对待所有人。当然,忽略、缓和文化差异只是各种文化在企业中相互融合前的权宜之计。但是在国际工程中则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毕竟工程项目具有短期性和目标性,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

(五) 跨文化沟通。要消除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必须发展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共事,应建立跨文化沟通的机制。工程管理者需要有意识的建立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从事国际工程的建设。成功的工程管理必须实施跨文化管理的策略,消除文化差异的冲突。在国际工程的管理中能适应多重文化的挑战,减小由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难度,降低项目工程管理运行的成本,更好地完成工程的既定目标,让我国的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蒋敏.国际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跨文化管理[J].建筑经济, 2007(4)

不同文化的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起源于英文,是由“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跨文化交际的范围较为广泛。人们通常理解的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交流。不同的地域文化是不同地区、国家文明发展的结果。文化的差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文化差异是不同地区不同人文特色的体现,它体现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文化的差异导致异域人与本地人之间的隔阂,也是跨文化交流的绊脚石和障碍。很多研究表明,文化冲突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的重要性于人类而言,就如空气对于人类,人类必须活在由空气的环境中,没有空气人类就无法生存。同一事物对不同文化的人而言,其象征意义是有差别的,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对这种差异的表现在交际中,就容易形成文化冲突。

一、文化冲突的表现

1.人际交往及传统习俗第一,心理方面的冲突。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的首要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文化是决定社会距离的首要因素,文化差异与社会距离成正比,文化差异越大,不同人之间的社会距离也就越大。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的心理上自然会有本土文化优越感,不可避免的对异文化产生排斥。第二,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隐私观念相对弱,对隐私的保密性重视程度远不及西方人。西方人则非常注重隐私,不愿外人提及及干涉。如,中国人喜欢与别人攀比个人财富;但西方人则认为是他们的隐私受到侵犯。第三,家庭观念冲突。来自不同文化的社会人群对家庭观念截然不同。穆斯林人群认为离婚是无法接受的事情;西方人恋爱婚姻与否是自身的自由,外人甚至是父母都无权干涉;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介于前面两者之间,即可以接受离婚但是家庭观念又很强,子女与孩子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子女大多要“百姓孝为先”,父母永远关心子女的一切事情。西方人则认为子女成年后,则应自立于社会;中国人自立于社会后,更希望自身的行为能够“光宗耀祖”,个人荣耀与家庭的荣耀仅仅联系在一起。第四,传统文化、习俗方面的冲突。长期的历史积淀,不同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使各国的风俗习惯有极大的差异。风俗习惯是指不同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包括人民生活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例如: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西方却将龙视为恶魔,龙最终是给正义之神所消灭的。又如,中国人喜欢谦虚,这令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虚伪。另外,不同文化中的禁忌也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2.时间观念第一,霍尔(1959)在《无声的语言》中提到“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时间观念差异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国家留学生对时间的感知、理解和安排,与中国人有极大的差异。对于约定时间的理解,中国人与某些国家的人还是存在差异的,如西班牙语的留学生认为在约定时间迟到半小时之内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中国人更追求效率,如果迟到则是认为不尊重他人的表现。第二,中国古诗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来反映时间的珍贵。然而,中国人更多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去看待时间的价值,在社会交往中,时间观念往往就变得没有那么强烈,所以中国人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对比西方来看,就显得比较薄弱。中国人注重私人时间价值轻视公共时间价值的做法显得很矛盾。例如,在医院挂号、车票售卖处经常会出现不排队即插队现象;会议上毫无意义的冗长报告等无不反映着中国人在公众时间价值方面的缺失。美国人则对公共时间价值极其珍惜。拜访的时候绝对会提前预约。说话办事会直入主题(getdowntothepoint),不喜欢绕圈子。大家在公共场所总是有序的排队。3.空间观念第一,不同民族对空间地域的感知和利用是有差异的。中国人的空间地域观念是十分强烈,但是西方的地域观念则较为薄弱。从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中可以看出,中国诗歌中一直反复中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思乡。中国人的集体观念比较重,他们的着眼的地域范围比较大。中国人注重溯源,注重寻找自己的“根”。而且,这个“根”除了地域观念,还有一层意思表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扎根在越大的城市表示社会地位越高,生活也就也稳定和满足。对中国人而言,空间意味着希望,同时,他们也欢迎外人到自己的空间去观赏和玩乐。于外国人而言,他们会惊讶我们诗词中的浓浓思乡情,他们更注重个人观念,空间观念更多指的是个人所处的空间范围。外国文化中私人空间是他们比较隐私和不可侵犯的地方。当有人在他们的私人空间出现的时候,他们更多表现出抵触情绪。第二,不同民族对人与人之间交谈时的距离差是有差异的。外国人的人际之间的接触距离比较讲究。根据美国人的交际习惯,豪尔把空间交际距离划分为四个区域:①亲密区:亲密的人的交际距离一般为0-45cm,双方可以互相亲吻拥抱等亲密接触。②熟人区:熟人之间交际距离一般在45-80cm内。双方尽量避免身体接触。③社交区:距离在130cm-300cm之间,两人之间认识但不熟悉。④公共场合:距离在3米以上,如在公共场所,会议者或者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中国人之间的交际中很少有亲吻和拥抱等方式,甚至是亲人之间的交际在外人面前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在上述的后三种交际区域内,中国人接触明显比外国人多。例如:在中国,两个同样性别的人在公众场合互相搭着肩膀行走很正常,但是在美国则会被认为是同性恋。中国人对一些公众场合的挤擦、贴身、挨靠等肢体接触都习以为常。

二、文化冲突的原因分析

1.中西核心价值观不同人的交际能力必然与价值观有着紧密的关系。价值体系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处事哲学、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价值体系存在于文化,每种文化中又存在差异。无视不同文化影响的不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是徒劳无功的。2.思维模式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导致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西方人更注重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而东方文化更多的是感性体验和领悟,因此,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最突出的是直觉整体性。中国人有着明显的模糊性思维,会直接对感知识别到的外界陌生的事物,根据自我文化认同的方式进行分类。这就有了一定的狭隘性,会直接导致交际失误。3.文化的负迁移文化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干扰或者抑制的现象。母语文化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容易导致人们对新文化的接受障碍和文化负迁移现象。“先入之见”和“民族中心主义”常常就使得跨文化交际者智接受和自己原文化相同的部分,排斥相异部分,或者导致其用原有文化的接受方式去代入新的文化之中。无法套进部分则用原有语言进行改造。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语言错误、文化误解,被我们称为文化负迁移。文化冲突强度与文化负迁移强度是成正比,文化冲突越强,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也就越大。

三、对策

1.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惯例国际惯例独立于任何语境是可预测的,是作为协调冲突的重要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国际惯例进行文化融合是常用而且有效的手段。交际者了解的国际惯例越多,交际冲突则越少,交际则更为顺畅。2.转变观念,消除“文化本位主义”思想,培养第三种文化要学会转变观念,打破定势思维,消除“文化本位思想”,尝试产生“第三种文化”。要完全消除不同文化之间交际的差异,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全面融合是不可能的,所以折中的“第三种文化”会使得交际者更为宽容及灵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如果人们能够都摈弃固有的思维定势,用“”的态度来面对文化冲突,势必能够使跨文化交际更为顺畅。3.理性认识西方文化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冲突在我们的跨文化交际中是不可避免的。要从根本上缓解文化冲突,就必须加强对不同文化的学习。为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无所顾忌地发表言论,学习西方文化知识,了解其文化的禁忌和内涵,提高自身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但是,学习西方文化一定要有理性的思维,要正确汲取其中的精华,不能忘掉自己文化的“根”,要合理地吸收和接纳不同的文化。

四、结语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正确认识文化冲突是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必须要正视和面对的问题。不同文化的交际冲突,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差异,每一种不同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要承认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会用有效的方法缓解冲突,积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黄志芳,张家骥.如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问题[J].科技信息(教学科研),2007(11):222

[2]陈杰.西班牙国家留学生在华跨文化交际冲突案例分析[J].现代交际,2016(6):74-75

不同文化的差异范文第5篇

前言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深化,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从事跨国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商品、技术、资本跨越国界的同时也跨越了文化,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基本经济单元,如何做到既保持本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又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生存之道,能否将文化差异转化为企业的资源,实行有效地跨文化管理,是企业能否取得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

一、相关概念和内容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跨文化,也交叉文化,是指两种不同文化管理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跨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事、物的管理。跨文化管理研究的是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最合理的配置企业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的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二、跨文化管理问题的核心――文化差异

(一)文化差异的相关概念

文化差异指的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间的差别。就差异程度而言,中西文化的差异最大,也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直接导致了跨国企业在其运作经营各个层面均存在不同之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时间观念、人际关系、决策、沟通形式、管理理念以及培训这六个方面。

(二)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管理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管理的影响是多层面、全过程的。处于不同文化环境的国际企业,在经营目标、管理风格、市场选择、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上都有显著的差异。

1、文化差异对市场选择的影响。“创新波及理论”认为,新思想的传播或交流在文化背景相同的群体内比较容易,否则很困难。对一国文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其对市场领域的选择。

2、文化差异对市场进入方式的影响。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进入新市场的方法。目标国家与母国的环境差异越小,则参与程度越高,采取独资方式的比重就越高。

3、文化差异对产品、服务的影响。各国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各国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因而在决定向国外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时,必须考虑文化差异的影响,有针对性的满足这种差异化的需求,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4、文化差异对营销策略的影响。由于人们文化背景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市场的成熟度也不同,消费者对各种营销方式的接受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文化差异带来的不良后果

1、导致跨国公司管理者与东道国员工之间的关系紧张。由于母公司的管理者和子公司的员工在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看待事物的方法,行为方式,生活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沟通不当不可避免。由于沟通不当带来的诸多问题将直接导致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紧张,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目标无法实现。

2、导致跨国公司运作效率低下及丧失市场竞争力。由于跨国公司经营地区及员工国际多元化,不同国籍的员工受其价值取向的影响其行为方式也将不同,这会对跨国公司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造成不良后果。

3、阻碍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施。跨国公司为了实行全球化战略,必须以相当的规模,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管理体系来经营。而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者及其员工行为方式不同,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造成跨国公司反应迟钝极为不利于全球化战略的实施。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根据上文的分析,文化差异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决定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却相对有限。跨国公司必须根据导致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跨文化管理,本文归纳出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观念。

首先要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思想,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的学习和理解;其次要把文化差异看成是一种机遇和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威胁和劣势。文化的差异虽然给跨国公司带来了挑战,但是更多的是机遇和商机,恰当、充分的利用不同文化表现出来的差异可以为公司发展创造商机。

(二)识别文化差异。

作为管理人员一方面要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同类型文化差异可以采取不同措施克服,把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区分开来,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三)选拔适应文化差异的管理人员以及适当的跨文化管理模式。

作为跨国公司的海外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忠于代表和维护总部的利益、贯彻总部的战略,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尤其要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所必需的特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