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12月收治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78例,其中男95例,女83例;年龄65~80岁,平均72.5岁;患病时间5~20年,平均患病年龄13年。在患病期间一直在口服降糖药105例,选择胰岛素治疗73例。
方法:血糖检测方法:利用欧姆龙(Omron)HEA-215电子血糖仪,采用手指末梢全血(指尖血)1滴,10秒后显示结果。常规快速检测患者一日三餐前30分钟、三餐后2小时手指部位和低血糖发作时的血糖水平。
低血糖的处理:对于轻者可食果糖1~2粒,面包1.2片或饼干5~6块,饮用糖水、含糖饮料,观察上述症状是否缓解,如无缓解或症状加重者立即给予50%葡萄40~60ml,必要时继续予5%~10%葡萄糖注射液维持滴入,调节滴速,使血糖水平维持在6~12mmol/L,直至低血糖症状消失。
结 果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见表1。
讨 论
糖尿病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达1.6亿,其中75%在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由十几年前1%的发病率上升到目前的2.5%~3.25%,而2型糖尿病占90%。冠心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糖尿病患者75%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2/3死于冠心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状态。
药物因素:胰岛素用量过多,许多患者对胰岛素用量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自行增加剂量,用法不当,许多患者在胰岛素注射方法上存在错误,在胰岛素注射后15~30分钟没有进食,或者刚注射完胰岛素就立即去爬山、运动等。许多患者使用降糖药也存在不当特别是磺脲类药物,没有按照说明书或医嘱的要求使用,用量过大,进食时间和降糖药所规定的时间不匹配,这就造成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原因。还有许多患者服用多种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含利血平的降压复方制剂以及使用阿司匹林不当导致患者低血糖症状的发生。
饮食因素:患者由于年龄大,记忆力减退,缺少照顾以及健康知识宣教缺乏等等,常常出现忘记进餐,进餐延迟,食欲差,进食减少,过度饮食控制,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预防及护理:①心理健康教育:由于低血糖症状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在发作前没有任何的预兆,使患者产生昏迷。这种突如其来的症状给许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带来了一定的恐惧和紧张的心理障碍[1],因此,在对患者护理时,要多与他们沟通、聊天,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对他们进行疏导,开解他们的心理障碍。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控制糖尿病的低血糖症状发生。②合理饮食运动:空腹不宜运动,运动应在饭后30分钟进行。注射胰岛素后1小时左右不宜参加运动,因为运动可促进胰岛素吸收增加血糖消耗,易发生低血糖[2]。应让患者了解疾病饮食要求,熟悉食物等份交换法。饮食量相对固定,如果不能进食、延迟进食或进食过少时要相对减少药量,不要盲目节食,做到饮食量与药量平衡。
表1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
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于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体外循环术的心脏疾病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包括观察组33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特殊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精神障碍状况。结果:术后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精神障碍,观察组有1例,两组患者精神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性显著(P
【关键词】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精神障碍;护理对策
术后精神障碍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大脑功能活动紊乱,表现为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以及危重疑难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亦在逐步增高[1],且心胸外科手术创伤大、耗时长,使得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远高于一般手术。该并发症可不同程度地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术后病死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患者预后。我科于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对33例心脏疾病患者实施心脏体外循环术治疗,术后通过实施护理干预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体外循环术的心脏疾病患者6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3例;年龄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44±12)岁;其中心瓣膜置换术3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2例,先天性心脏病1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例;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包括观察组33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性不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特殊护理干预,包括:(1)进行精神状态检查以对患者的认知功能、焦虑或抑郁程度进行评价;(2)对出现过分焦虑状态或者既往有心理障碍史的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及时沟通等心理干预;(3)对焦虑或抑郁情况严重者可给予对症的抗焦虑、镇静药物治疗,以保证充足的睡眠;(4)积极改善患者心功能状态并治疗病发症,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精神障碍状况。
1.3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且P
2结果
术后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精神障碍,观察组有1例,两组患者精神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性显著(P
3讨论
随着体外循环和心脏血管外科技术水平的提高,心脏手术后严重呼吸和循环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下降,但术后并发精神障碍仍时有发生,成为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
3.1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的原因
3.1.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特征及精神心理等[2]。研究发现60岁以上患者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年轻人的4倍以上,中年人远期精神改变较老年人显著减少。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各个脏器生理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大脑功能降低,对手术的应激能力下降,而且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这些都增加了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手术前多数患者有精神紧张、焦虑、夜间失眠等情感反应,这些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可诱发或加重术后精神功能异常。另外患者术后身体虚弱、伤口疼痛以及各种设备仪器的刺激和影响,都使得处于强迫卧位的患者产生烦躁、焦虑、恐惧心理,导致睡眠不佳,进而影响精神状态。术前存在诸如肝病、肾病、肺病以及内分泌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即可引起神经递质紊乱、高血糖等变化,加之术后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更易诱发术后精神紊乱。
3.1.2手术因素 近来研究表明手术时间越长,创伤越大,体外循环时间越长,则患者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越高。体外循环过程中引起微梗塞的栓子有操作中进入循环的气栓,手术中脱落的动脉粥样斑块、组织碎片,脂肪颗粒以及循环管路的附壁颗粒等。体外循环时间越长血细胞破坏程度越重,血液的携氧能力越弱,越易引起脑组织缺氧,引发精神障碍。
3.1.3 其他因素 手术麻醉过程中对人工呼吸的调控不当导致的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均可导致脑供氧或供血不足引起代谢障碍,从而引发精神障碍。另外如果麻醉深浅控制不当,以及术后抗生素等治疗药物选用不当,均可导致患者出现精神障碍。
3.2心脏术后精神障碍护理策略
3.2.1术前护理 术前多与患者交流,解答患者的疑问,耐心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法以及术后常规的治疗方法,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因精神紧张出现失眠的患者遵医嘱给予抗焦虑、镇静等药物保证睡眠,并注意保证营养的供给,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应激能力,
3.2.2术中护理 术中以低温(26~30℃)行脑保护,积极控制血糖在3.5~7.5 mmol/L[3],尽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及时发现并纠正术中水电解质紊乱和缺氧状态。
3.2.3术后护理
患者麻醉清醒后要耐心向患者介绍手术完成情况及目前所处的环境,进行各项操作前向患者作好解释,了解患者所想,解除患者的疑虑,条件允许时可让家属探视,减轻患者的孤独感。教会患者减轻疼痛的自护方法,如咳嗽时双手向中央挤压伤口等,对疼痛不能耐受的患者在明确原因后可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对疼痛的有效控制能减轻患者焦虑,改善患者睡眠。合理安排治疗措施,减少对患者的干扰。同时避免灯光直射患者。
术后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谵妄、和抑郁、焦虑。对谵妄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患者存在暴力倾向应用床档或约束带以保护患者安全,如患者产生幻觉,应不断告诉患者真实的状态,帮助患者认清现实;对抑郁患者要特别注意防止暴力行为的发生,抑郁有昼重晚轻的特点,早醒时抑郁情绪最重,护理人员应以温和接受的态度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对焦虑患者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表达不愉快的感受,共同探讨应对的方法。以上症状当通过护理无明显缓解时应及时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控制症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血气、尿量及生化指标等,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术后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是个体、环境、手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护理者可以通过术前心理干预、改善监护室环境、缩短手术时间及药物治疗等方式减少它的发生率,减轻它的症状,从而加速患者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王志萍,曾因明.术后精神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2003,24(1):10.
[2] 刘文亮,喻风雷,刘哲宁.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精神障碍(附38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3,5(1O):1374.
[关键词] 冠心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0-0085-03
冠心病是中老年常见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且多数患者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身体机能低下、抵抗力降低。住院治疗的患者病情较重,接受有创性治疗或侵入性操作都增加了患者病原菌感染风险,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为更好地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本研究对2005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住院患者1 894例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对临床护理策略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住院患者1 894例,男1 139例,女755例,年龄37~89岁,平均(61.93±13.46)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398例,Ⅱ级527例,Ⅲ级557例,Ⅳ级412例,合并高血压1032例,糖尿病83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79例,介入治疗492例,手术治疗583例,药物治疗819例。
1.2方法
医院感染依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1]。回顾性分析所有纳入患者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治疗方式、心功能、各类导管置入操作、人工呼吸机机械通气、责任护士年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医院感染情况
发生医院感染227例,医院感染率为11.99%,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9例,下呼吸道感染62例,胃肠道感染38例,尿路感染37例,皮肤软组织感染22例,其他感染19例。单部位感染102例,多部位感染125例。
2.2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
年龄≥60岁、病程≥10年、合并症≥2种、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分级高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对更高(P
表1 患者自身因素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n(%)]
表2 治疗因素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n(%)]
注:a各类导管置入操作包括气管插管、留置尿管、吸痰、鼻饲等;b有创治疗方式:静脉插管、气管切开、介入、手术等
2.3医院感染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带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赋值,以医院感染为因变量,合并症≥2种、糖尿病、人工呼吸机机械通气、抗菌药物种类≥3种、卧床时间≥15 d是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表3 医院感染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学基础之一,冠心病患者多合并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甚至同时合并多种疾病,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差,各系统功能障碍,免疫功能紊乱,对外界病原菌抵抗能力低下,而医院是各种疾病患者聚集的场所,环境带菌率高,根据病情需要接受各种无创或有创的治疗和护理操作,极易发生患者交叉感染或医源性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2-4]。由于冠心病患者身体机能低下,发生医院感染后出现病情恶化风险极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1.99%,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高龄、抗菌药物滥用、有创操作、侵入性操作和长时间卧床是以往医院感染研究中普遍认同的危险因素[5],本研究分析冠心病自身因素和治疗因素结果也显示,年龄≥60岁,接受各类导管置入操作尤其是2种以上的侵入性操作,接受气管切开、介入、手术等有创治疗,使用人工呼吸机机械通气及使用多种抗菌药物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以上无暴露条件的患者,同时结果显示,病程、合并慢性病、心功能分级、责任护士年资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等都与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密切相关,表明冠心病患者多种自身因素和治疗因素均对其发生医院感染产生影响,对其防控必须综合考虑各类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6]。多因素分析影响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众多的危险因素中筛选最具防范价值的因素,其中合并症≥2种、糖尿病、人工呼吸机机械通气、抗菌药物种类≥3种、卧床时间≥15 d,表明具备以上任一因素的患者都将视为医院感染防控重点对象,并应通过改善治疗和护理服务减少或避免危险因素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护理策略应根据医院感染风险制定有针对性措施。由于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慢性病的发生率升高,因此合并慢性病尤其是多种慢性病的多为年老患者[7],这一特点可与高龄患者防控相结合,对之实施加强护理,增加病房巡回次数;适当给予隔离,预防阶段尽量给予独立病房或更少床的病房,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加强营养支持,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尿糖高,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皮肤、黏膜极易发生病原菌感染[8],首先应加强血糖控制和监控,应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侵入操作应避免损伤气道、尿道、鼻道等黏膜,留置导管处应增加清洁护理频率,保持周围皮肤和导管清洁[9];有创治疗应注意切口处维护,避免病原菌侵入、繁殖、定植等发生,行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尤其应注意导管的通畅和清洁,避免病原菌经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发生血行感染甚至全身感染[10];针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以上强化护理基础上,应尤其关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既往常发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通气质量,提高患者抵抗力,加强气道护理,并视患者病情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抗生素应用是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的必须措施,但对于具备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谨慎选择抗菌药物,尽量在药敏结果指导下使用敏感药物,减少多联用药,缩短用药时间,避免病原菌耐药的发生;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低下,尤其是心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运动能力严重受限,床上活动及下床活动的能力有限,住院期间长时间卧床居多,极易由于局部压疮、呼吸道排痰欠佳、呼吸深度浅等诱发皮肤黏膜感染或下呼吸道感染[11],因此,护理策略应对卧床和互动能力不足的患者给予重点管理,做好健康教育,协助患者及家属经常更换,避免局部受压过久;在医生指导下协助家属经常抬高床头,教育患者应进行深呼吸锻炼;练习咳痰,教会家属拍背协助患者排痰;病情好转可鼓励患者增加床上活动和下床活动[12,13]。以上措施综合了影响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以独立危险因素为重点进行加强护理,同时应针对低年资护士经验不足的情况,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2] 刘慧,丁静,姚源. 老年冠心病病人多药耐药菌感染调查分析[J]. 护理研究,2012,26(23):2136-2137.
[3] 袁越,陈红方,刘峰,等. 冠心病病人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研究,2013,27(5):428-430.
[4] Helder OK,Brug J,Looman CW. The impact of an education program on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 incidence in an urba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an intervention study with before and after comparis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0,47(10):1245-1252.
[5] 潘灵爱,黄晓波. 冠心病患者发生重症感染的处理[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6):30-33.
[6] 刘英. 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现况[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33(3):688-689.
[7] 马万瑞,张金玲,王志忠,等. 2型糖尿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5):1003-1005.
[8] A Decoster, B Grandbastien, M-F Demory,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nosocomial-infection-related mortality assessed through mortality reviews in 14 hospitals in Northern France[J]. 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12,80(4):310-315.
[9] 白颖,王峰,闫广华. 942例住院病案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3):551-552.
[10] 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实时监测与预防控制[J]. 中国医院,2013,17(3):3-5.
[11] Andrzej Kübler,Wieslawa Duszynska,Victor D,et al. 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rates and extra length of stay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Wroclaw,Poland: Inter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ortium's (INICC) findings[J].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2,27(1):5-10.
[12] 孙维敏. 呼吸内科医院感染干预的临床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7):3818-381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疾病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75-01
大学生是时代骄子,但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心理健康状况以致出现心理疾病并导致各种不良后果。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大学生中16%到25.4%的人有心理障碍,其中因为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而且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人数正在逐年上升。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存在往往使他们心理扭曲,不能正常完成学业,甚至引发诸如校园暴力、自杀等各种极端事件。而在目前的大学生中,新生、毕业生和贫困生是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的主要群体。
一、三类学生群体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一)新生的心理疾病主要产生于生活不适。学生在中学时期一般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很少与外界接触,缺少独立生活的经验,进入大学之后,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学生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生活环境、学习竞争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在这个时候,一些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就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这些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觉得生活缺乏乐趣而导致休学、退学;因为不善社交而使个性变得孤僻、冷漠,严重的会患上抑郁症,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二)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产生于就业压力。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 “大众教育”,社会上技校生、“海归”派、进城务工人员和下岗工人的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形势。尽管学生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早已熟知,但严酷的现实仍然超出他们的想象,这让毕业生的失落感增强,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此时会做什么、能做什么、将来想要干什么。严峻的就业压力使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自卑胆怯、信心不足、患得患失、人云亦云等心理问题。
(三)贫困生的心理障碍主要产生于经济困难。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类学生在生活上会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差距;由于交不起学费和缺少生活费,他们必须为获得收入而奔波,所以,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沉重的身心负担。经济上的重负,使贫困生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为贫困,他们会在同学面前感到痛苦和羞愧;因为贫困,他们会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封闭,独来独往;因为贫困,个别贫困生还会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做出极端的行为。
通过对三类大学生群体心理疾病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高校和学生个体的前途和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和建设,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三类学生群体心理疾病的解决方法
(一)新生心理疾病的解决方法。在对待新生生活不适应和社交困难的问题时,新生应尽快把自己的疑惑告诉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而老师则应该在新生入学后及时通过开班会或者个别谈话等形式让学生懂得进入大学的学生们即将开始的生活是与以往不同的: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的呵护和溺爱,面对的是如何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行动;面对的是如何与同学相处、与老师相处、与社会相处;面对的是在没有人鞭策着学习的情况下如何学会自觉学习。老师要告诉学生,每个大学生都是这样从不懂到懂,从无所适从到应对自如的。学生懂得了这几点,有了心理准备,就能很快的适应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以全新的姿态、崭新的面貌、向上的精神迎接新的生活。
(二)毕业生心理疾病的解决方法。在解决毕业生因就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时,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大学生一要着眼现实,不盲目攀高;二要相信自己,不缺乏自信。具体说来,在毕业生找工作之前,学校应通过讲座、召开班会或模拟招聘等形式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状况,正确认识被自己认为是优势的含金量以及被自己认为是缺点的正面效应,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这样,学生在真正择业时才会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有目的、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做出正确选择。另外,毕业生还应该把择业看作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以这种准确的定位和平和的心态去应聘,相信定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老年人心理疾病的3种信号
■失眠是心理障碍的主要信号之一,神经官能症和焦虑症者主要表现有超过30分钟仍难以入睡,睡眠不安稳;抑郁症者主要表现为中途觉醒超过30分钟,睁着双眼盼天亮。如果白天老人有类似的诉说,家属就应多留心观察老人的言行变化,必要时需就医。
■担忧过度也是一种心理病态,老年人总是担心子女出门会遭遇不测,孙辈会走失或得病,事由往往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或认为自己长瘤子了、得绝症了,无法摆脱对健康状况的怀疑,体检的结果常常是没有器质性病变。此时,多沟通交流,给予情感支持和鼓励安慰,是所有家庭成员都应尽力去做的。
■独居、丧偶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更容易情绪低落,压抑悲观,尤其是刚退休的领导或骨干,突然觉得生活是灰色的,既无趣又无聊,不愿意多活动,甚至出现一些强迫行为,无法控制自己反复做同一件事。这时候,老人自己要学会“寻开心”,创造机会多与朋友、同事聚会,找到能让自己重新振奋起来的兴奋点。小辈们应尽量挤出时间回家看看,陪老人聊聊天。社区应多多关心辖区内老人的生活状态,抚慰心理孤寂的老人,让他们能够重温亲情。
向心理医生求助为良策
专家介绍,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会遭遇心理障碍。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主要因素有生活节奏、社会地位的改变带来的心理变化,孤独感、情感失落、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缺乏,某些躯体疾病带来的病痛,婚姻、人际、家庭关系的变故和矛盾等。此外,心理障碍也有家族遗传倾向,包括性格的影响。某些营养素或微量元素缺乏也会诱发心理状态不稳定。加强自我心理调整,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不啻为应对良策。老年心理障碍者大多伴有各类慢性疾病,必须坚持治疗。
日常生活注意自我调节
对更多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的朋友来说,关键还在于对老年性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
首先是适当的体育锻炼。比如每天练练太极拳、慢跑、散步等。每天睡觉前也应该活动活动腰腿,按摩一下足底等。美国《自然》杂志报道,1周3天,每次45分钟以上的快走运动,有助于维持较好的认知功能和保持愉快的心态。人体中最耗费氧的部位就是脑神经细胞,深呼吸可以提供充分氧气给脑部,促进脑神经细胞功能活化。―边走一边配合呼吸,可获得全身血流与脑循环顺畅的效果,自然就能预防健忘与痴呆,更能忘掉日常生活中的忧郁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