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VB程序设计;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265-02

一、引言

VB作为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达到信息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导致学生对这门课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分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炼的特点,可以作为学生在课后的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的辅助教学资源,基于微课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二、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VB课程的课堂教学按照知识点讲解、举例说明、分析总结这一模式来组织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能较好地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但因知识枯燥,学生被动地进行听讲并记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

2.学生基础薄弱。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很难适应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能顺利完成上机实验任务,因而产生畏惧心理,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学时限制。VB课程知识点多,包括界面设计和程序设计两个方面,但学时有限,所以每节课教师讲授的信息量^大,对于初学编程的学生来说,跟上老师的讲授进度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需要向课外延伸。

三、微课

1.微课的定义。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2]。微课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单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微视频,一般是教学重点、难点或答疑解惑,其教学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简短。同时,还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微课时间短,一般为5到15分钟,学生可以通过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利用时间碎片学习微小知识单元,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微课的特征。微课是一种迎合人们学习心理的新兴网络教学资源,具有以下特点[2]。(1)目的性。微课作为短小精悍的在线教育资源,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短的时间解决实际教学问题。(2)针对性。微课内容具有针对性,用于阐述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掌握一项技能,主题鲜明,内容简短,适合个性化学习和按需学习。(3)趣味性。相比较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讲解,微课视频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网络性。微课作为新型学习资源,借助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实施教学活动,能够适应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混合学习或翻转课堂等多种学习方式。

3.微课建设意义。(1)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是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反复观看某节微课,直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为止,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又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微课视频短小精悍,聚焦于单个知识点,学生可以下载到手机,自由安排课外的碎片时间观看,往往更能集中注意力,避免了长时间枯燥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疲倦感,提高学习效率。另外,丰富生动地微课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微课需打破原有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重组,这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观看微课之后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提问、评价和反馈,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四、VB程序设计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设计与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微课选题。在课后碎片时间里利用微课进行移动学习,就要求微课选题实用准确、内容生动有趣,形式短小精炼。可选取关键概念、教学重点、难点、课后拓展等内容,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讲解清楚,而且学习者很感兴趣,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

通过对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设计并制作了3种类型的微课:控件类微课、语法类微课和算法类微课,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可持续的个性化学习和使用。控件和语法类微课属于知识讲授型,每一个知识点均用一个微课来讲授,还未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可以快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习。算法类微课主要针对实际问题讲述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同学虽然学会了VB的语法知识,但在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比较茫然,不知从何下手。学生课后可以通过学习该类微课提高自身的编程能力,同时提升学习编程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微课教学设计。选题确定后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整个微课的灵魂,是展开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线索。因此,制作VB微课之前,整个教学团队对教学设计展开讨论。首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微课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实施过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自然而然地导入知识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展开教学,完成讲解。最后,并通过设问和课后作业环节,给学生以思考、消化和练习的空间,确保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3.微课教学课件的制作。根教学目标进行微课件的设计制作,为了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件中使用了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课件组织结构清晰、明确,沿着教学主题逐步展开,突出重点。

4.微课视频的录制。设计微视频严格遵循实用、简洁原则。由于VB程序设计课程操作步骤较多,更适合录屏软件录制微课视频。利用计算机录屏软件将屏幕显示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书写和点评、教师讲解的声音录制下来,实现微课教学过程的视频录制。在微课教学中,微视频承担重要角色,可以让学生系统化学习知识点和相关技能。依照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所有微视频时间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

5.微课配套资源的设计制作。微课教学资源除教学微视频外还有相关的配套资源,VB课程微课的相关支撑材料包括微课教学内容简介、多媒体教学素材和课件、练习测试及答案、学生的反馈等。所有这些都围绕一个知识点,构成一个主题明确的微课教学资源包。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视频,结合资源库实现自主学习。微课教学内容简介有助于梳理学生所学知识点,明确学习思路。微练习让学生巩固专题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对微课进行补充完善,使微课资源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结论

微课使传统课堂教学突破时空限制,使教学资料的展示更加灵活与生动,实现对传统教学的完善和拓展。微课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需求,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思考能力。另外,丰富生动的微课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2]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3]葛丽萍,计算机专业课程微课资源建设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6,18(1):15-20.

[4]陈晓红,蒋峥峥.微课在《V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15,(21):91-92.

[5]褚红梅,何华芬.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5,(12):89-93.

Exploration to the Micro-lecture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VB Programming

LI Gui-zhi,ZHOU Chang-sheng,LIU Ya-hui

(Computer Center,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Beijing 100192,China)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网络课程资源 《化工制图与测绘》

目前,基于web2.0、云计算等技术的“世界大学城”空间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空间教学资源的丰富多样在给学习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制造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有些课程结构不够优化;课程资源不平衡,可做、可训、可测、可思、可辨等职业教育特征凸显不够;资源静态的多、动态的少,可交互不够,无法组织,不适合活学活用[1];课程资源的主要使用者是教师,可学性不强;资源的再利用和可二次开发不够,应用推广不够;课程资源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有效合理的组织,没有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效结合,缺乏系统性、完备性和可接受性,难以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制约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云计算环境下,高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如何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关联?课程资源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组织?我们以《化工制图与测绘》课程资源建设为例,对高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进行研究。

一、课程资源建设调研

针对课程资源建设进行企业调研,明确课程定位及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化工制图与测绘》课程是高职高专化工类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涉及化工设备及化工工艺流程,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工学结合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岗位工作过程中识读和绘制化工工程图的能力。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探讨,我院化工技术类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群定位为从事化学品生产等领域的生产操作及维修岗位。化工生产岗位职责中任何一项典型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化工工程图样的识读与绘制,本课程在化工技术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处于主干地位,是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

二、课程资源总体设计

课程资源建设总体设计主要从课程教学系统的整体上对课程资源进行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学习情境设计、工作任务设计等诸多方面。分别从老师、学生及社会学习者角度对课程资源的使用要求进行研讨,组织专业课教师探讨课程资源体系开发框架设计,涉及内容包括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调研与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和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宏观上把握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情况。

1.设计理念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依托周边化工企业实训基地及学院生产实训车间,选择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化工总控工、有机合成工、化工检修钳工等工种的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吸收知识、练好技能,培养读图能力与手工绘图、计算机绘图能力。

2.设计思路

以学生经过训练后获得的能力为目标,以“能力点”和“知识点”构建《化工制图与测绘》课程资源体系,将课程划分为两个校内工作项目和一个下厂现场测绘项目,以完成齿轮油泵、氧化锌生产实训车间两个典型工作项目的全套图纸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两个项目工作过程设置为十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又划分成若干任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基本知识点贯穿始终,使学生学会识图、绘图、测绘技术。

3.课程资源内容及建设要求

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化工制图与测绘》课程资源及建设要求如表1所示。

表 课程资源的内容及建设要求

三、课程资源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要针对总体设计方案,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表现形式、导航方式进行具体设计,是课程内容与网络媒体具体集成的过程。

1.课程内容组织结构设计

图1 《化工制图与测绘》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组织结构指网络教学信息的组织与表现方式,它定义了资源建设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发生联系的方式,反映了整个资源建设的框架结构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风格。《化工制图与测绘》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2]。

2.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根据课程内容的总体结构,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及课程标准,明确本课程所需“知识、技能、态度”的基本要求(或标准),并以此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依据;开发出课程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原则;满足教师“主导性”及师生交互原则;满足泛在学习原则。

3.课程资源的导航设计

本课程利用“《化工制图与测绘》课程结构”图作为总导航,有利于学习者了解整个课程资源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化工制图与测绘》课程教学资源”导航可查看本课程的各项分类资源,如教学管理与评估文件资料库、课程资源库。

“工作项目”导航可查看本项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学习的相关知识,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目标等,使学习者对此项目有一个整体认识。

“学习情境”导航可查看本情境的重点难点、教学设计、评价考核、教材内容、知识点说明、技能点说明及本情境下的工作任务,使学习者对此情境有一个整体认识。

“工作任务”导航可查看本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及所有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任务工单、媒体素材、虚拟仿真、名词术语、习题、任务指导等教学资源,学习者可在此选择自己所需资源进行学习。

“教学实施”导航可查看各学习情境采用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职业资格”导航可查看相关国家职业标准链接,有利于学习者明确本专业的职业要求。

4.课程资源的优化和完善

应用上述标准对基于云空间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实施;运用制定的标准进行基本资源及拓展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采纳教师和学生的建议予以改进,再对课程资源进行优化和完善。

四、结论

1.课程资源建设基于工作过程

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从企业调研入手,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体系,依据完成“工作项目”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在完整工作过程中通过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获得与本专业就业岗位(群)所需的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建构知识体系,同时获得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系统化思考和团队合作等关键能力。

2.基于情境化和精细化理念开发和设计课程资源

情境化:基于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学情分析,以视觉、操作、实用为导向,使学生在体验情境过程中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职业能力。数字化资源呈现的形态有图片、虚拟模型、视频、动画、课件和仿真。

精细化:精华:主要指采纳的资源是典型的项目、案例及文化精华、技术精华。细分:依据培养目标,细化分解每一个知识点、素质点和技能点,形成原理库、视频库、案例库、习题库、训练库、方法库、标准库等。

3.注重数字化课程资源整体设计,资源层次清晰、相互映射

本课程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整体设计数字化资源,包括教学管理与评估文件资料库、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库中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资源整合中分别有与工作项目、工作情境、工作任务相对应的资源,资源层次清晰、相互映射。

参考文献:

[1]平培元.试论开放教育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策略.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4).

[2]曹咏梅.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化工制图与测绘课程设计与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

[3]徐佳,吴刚平.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与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07(9).

[4]唐永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6).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0(S)-0045-4

1 “‘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建设实践研究”的课题背景和意义

1.1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是本课题提出和研究的现实背景与需求

中小学义务教育实施多年。执行新课标前后,初中物理教学的状况显著改善。但是,基层物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普遍发现,以下一些教学困境仍然存在:同校、同年级使用同样的物理教材,不同班级或同一班级内部的学生的学业发展有时仍旧很不平衡。究竟何种因素导致学生问个体差异如此之大?教师授课方式的差异只是诸多原因其一,其它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还有许多。比如:针对已学但自己尚未学会的问题,部分学生缺少主动向教师和同学请教的积极性:许多基础差的同学在同一知识点上重复向教师提问、教师重复解答从而导致有限的“教学时空资源”浪费;某些班级学生数量过多,直接导致老师因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原因无法及时发现在物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难于及时帮助学生个性化处理解决……。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值得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迫切思考。我们从自身的物理教学实践出发,认为紧扣学校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信息科学的优势,科学开发教学资源、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就能够有效解决以上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是本课题研究的技术支撑与动因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材、教学案等都能够很方便地实现电子化,而一些机械重复的物理实验步骤可以制作成互动式的多媒体动画软件。此外,针对学生学习状态与能力的反馈测试及批改都可以实现无纸化和交互式及时通信反馈。因此有机整合网络技术、信息方法、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信息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自主协作的学习方式。并且能够帮助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本课题抓住这一契机,立足于本校和同类型学校针对特定地区教材“苏科义务教育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技术支撑与动因,以期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

1.3 目前我国教学资源库与国外资源库的差距是本课题研究的有力刺激与借鉴

国外课程资源建设起步早、内容丰富,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主要领域,其中既有适合教师和学生需要的课程资源(如书本、录像、录音等传统材料),也有新媒介(如光盘、数字资源)等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库作为各种关于课程的资源的汇集,其内容以及资源的组织必然具有逐步丰富和复杂的结构关系。而任何信息的有效使用的前提之一就是信息存储与调用、修改的有序性。因此,同一教育资源库的开发者们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开发标准,以统一开发者的行为,达到资源基本属性、结构的一致性,实现资源在特定区域内的广泛共享。图1所示为课程信息资源库的结构图,用户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资源信息库网站内容,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本地来维护和开发信息资源库。图中的注册信息库记录信息和用户来源、用户名、密码等信息,网络服务器提供网络平台来实现交互。资源存储库中存储用户所需的课程资源。

目前很多标准化(学术)组织都正致力于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标准化研究,起草相应规范,影响较大的有:IMS的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Learning Resource Metadata),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IEEE LTSC,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ornmittee)的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LOM,LearningObject Metadata)等等。在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从课程内容选取、课程文本资料、各种音频视频资料到教学进程中的流程各个阶段涉及的资源都尽量有序电子化;并且,形成的电子化内容不断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化进行反馈修改,循环完善,其课程资源库的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开放度极高,利用的效率也很突出。

与国外相比,我国课程资源建设起步较晚,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且学校由于缺乏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最终导致课程资源的内容有一定局限性,许多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而这正是对本课题研究的有力刺激与极好借鉴。我们将在考虑到这些问题之后着力于“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的良好使用特性开发,使之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特别是能够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改变学生被动接收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物理知识。

2 “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苏科物理”通常是指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2年审核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物理教科书,包括8年级上下册和9年级上下册,总计四册书。其实,“苏科物理”是个系列化的教材体系。因为除以上4册教材以外,还有配套出版的教学指导书与实验报告册,以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或授权出版的系列物理学科练习册。

而本课题着力研究并最终生成的“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预期其应该是以《物理课程标准》(2011)为依据,以“苏科物理”课程为基础,有效整合物理教学资源与物理教学互动过程而生成的网络信息平台,巨量的经过筛选的教学信息以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在此平台上储存并有序组织。一方面,它能够为物理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提供丰富的物理课程资源,能够促进初中物理教师之间教学业务的相互交流,促进教师个体或群体通过平台提升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丰富的课程资源可补教材之阙、揽最新素材,将物理、生活元素有机融入到物理课堂。而基础与能力不同的物理学习者可对应要求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素材。“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的平台对学生也是有序开放的,可以极大地调动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图2为苏科物理信息资源库网站的一个页面截图。图中所示,八年级和九年级的课程资源都已经存放到了网站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登陆网站查询和学习。左边有一项推荐资源栏目,一般会有一些知识难点和重点放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站中发帖和留言,还有相应的博客功能,方便师生交流。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资源信息库绝不是简单的传统的资料库。主要区别在于三点。首先是资料的媒体形式丰富,不限于纸质的,可以是传统介质的电子化,也可以直接开发为电子化形式的,如各种音频、视频资料;其次,资料内容的组织、调用、修改、检索都是非线性化的,高度智能化的,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对于学校而言,节省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的成本。最重要的一点是,借助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这种资源库良好的开放性、互动性使得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再受到课堂教学有限的时空资源限制,学生、教师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时候进行访问、互动。这实际上无限制扩大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时空资源,这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

我们的“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建设以来,访问量逐年递增,其中大多是学生,这说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有所提高:另外,老师和家长也经常访问该信息库,以便及时准确的把握学生关注的知识点和相关问题,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可以说“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好帮手”。

3 “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的建设和研究过程

3.1 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具体研究开展的主线

新课标实施以来,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活动一直持续升温。教育的发展与革新在理念性突破之后,最需要的是实际层面的操作支撑。如何完成“一线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做大量的技术性工作。“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其实就是为教学改革的操作提供技术性的工具与平台。

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一下几点一直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

1 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研究,强化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有关理念以及“苏科物理”编写思路的认识。

2 开展教学过程的子项课题研究,调研本校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其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能力形成过程是调研关注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形成“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的地方性建设方案。

3 恰当组织人力资源,建设“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的特色网站。

4 通过资源库的使用,构建“苏科物理”课程资源库特色博客群。

5 对师生进行使用资源库后的针对性反馈问卷调查,制定“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建设与完善的新思路。

因此,“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的建设,就是在现有物理课程资源来源的基础上,围绕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目的。拓宽和开发新的物理课程资源。所谓“新的物理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可进入物理课程,能够与物理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这样的过程,由于选择、组织和利用了各类物理课程资源,可将各类物理课程资源的最大教育教学价值最大化。

(2)“‘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的网站建设

图3所示的是“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建设的基本流程。

参与课题研究的各所学校将以上流程作为参照,并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前期对课程资源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类,将课程资源建立数据库,创造性地建设校本化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各所中学联动,以苏科物理专题的形式构建“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然后再统一进行管理服务,最后进行用户体验及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反馈给资源调查环节,进行新一轮的资源调查,以便收集用户更需要的资源。

最终。预期中建成的“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网站建设框架应该包括:集体备课素材库、物理实验教学素材库、物理竞赛辅导训练素材库、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应用素材库、物理试题库、中考专题研讨素材库、教育科研成果素材库等。

3.2 “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的网站中“教师个人博客”的建设主要着眼于“紧扣两个模型,密切关注、服务一线师生”的课题宗旨,使博客成为教与学的便捷工具。

博客资源库开发模型:以博客为中心,通过博客链结、RSS等功能,构建“开放”的物理课程资源开发视野,同时拓展成一个广阔的中学物理课程资源共享空间;物理教师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素材,加人富于个性化的创新,通过课堂实践、课后反思,将个人教研结果以课程资源的形式整理。通过博客留言、回复等功能,博客作者(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浏览者(可能就是物理课程资源的使用者1进行跨时空交流,促进双方对物理课程资源价值的利用及对物理教与学的深层次思考,促进物理课程资源的不断“生成”。

博客资源库管理模型:一是课程资源过程的管理:二是课程资源后对其更新、完善的管理。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型,希望浏览者(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能在基于博客的中学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中便捷、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或自己正要的物理课程资源,建立起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之间良性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起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生成系统,形成物理课程资源交流的良性循环。

4 “‘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课题”研究过程获得的初步结论

课后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两者不可偏废。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学习巩固,都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而“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的建立为初中物理教学的科学化与高效化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对学生学习而言,它是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与自学能力的好帮手;对老师教学而言,则是深化教育的好途径。因此,教师、学生对它的合理应用就是一种科学的高效教学途径。“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现已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系统。这仅是一个开始,我们还将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雷洪,高中物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精品课程 课程资源 资源建设 资源共享 动态监管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使得各高校课程资源申报与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十年以来,各地方为响应此号召,相继开设、启动大量的类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大量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得到扶植,通过多个平台得以展示,为展示我国教育教学品质、丰富课程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建立,这个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制订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信息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对精品课程内容的快速访问和个性化主动服务,旨在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随着2008年首轮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与评定工作的结束,精品课建程资源建设进入“后建设时代”,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开始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点通过2009年[3]和2011年[4]数据对比不难发现,见表1。

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为代表的课程资源建设工程不仅展示、提升了我国教育教学品质,提供了信息时代下的不同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手段,促成了专业之间、校际之间、省级之间乃至国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与文化交流,而且启发了高校教育教学参与者对教育资源建设的种种思考,推动了各级各类“类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工作。

作为高校一员,我校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课程78门,此外还完成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多个级别的教学优秀奖、微格教学评选活动的申报工作。面对不同时期各种级别、各种名目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学校相关部门不断摸索总结,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制作经验。

一、认真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区别对待各类精品课资源建设

依据目前社会上主要流行的“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主要类型,认真分析相关组织文件和资源建设技术要求,做好课程选择、制作手段确定、团队建设、内容取舍等一系列工作。

比如近两年开放申报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虽然都是基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但两者在面向对象、申报要求、制作规格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资源建设实施手段的不同,直接影响各高校的申报工作。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知识普及类课程为主,强调名校、名师、知名专业课程,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是以教学互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类课程为主,强调课程的整体性[5],见表2。

此外,随着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考虑到学科的均衡发展,相关组织、评审机构会动态申报精品课程的专业范围和申报数量,结合本校特长专业、及时应对变化,适时推出申报参评课程是增大入选机会的重要因素。

当然,不以评奖为最终目标的校级精品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及视频观摩课程等课程申报,或出于资源建设目的或出于商业目的,但准确把握申报意图、恪守制作标准都是确保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

二、做好课程资源团队建设工作

当今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不再像以往的课程资源建设,通过个别优秀教学人员的努力和经验,借助自身的能力实施。由于网络化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绝对的团队合作的工程。课程资源(尤其是类似于传统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这类精品课程资源)的填充、网上申报的操作、视频及其他媒体资源的制作、课程评价与反馈统计……一系列工作单靠一己之力是难以胜任的。更何况课程资源申报是一项短期工作,而后期的资源维护与建设则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不断地修正、补充、替换课程资源,才能保证课程生命力、保住精品课程的称号――这同时是对知识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的体现。

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今的精品课程的制作申报宛如同制作一部参加奖项评审的优秀的电影作品――要看题材、要看制作、要看导演的把握与控制、要看演员的表现、要看声效、要看票房。根据以往开展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经历看,一个较健全的制作团队需要专业讲师、网络信息人员、摄影摄像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观众等工作人员,甚至还要引进专家评审、数据分析等人员,而且上述人员绝不仅仅一名人员就可以胜任。

根据不同级别、类型的课程资源建设需求,合理安排人员,建立临时性课程资源制作团队是目前我校采用的方案。根据申报、制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要求,在前期基层申报的基础上,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团队,从课程选材、人员情况、素材设想等多方面参与评审意见,确定最适合申报人选,进入集中制作和修改阶段。团队内成员各司其职――教务人员负责组织学生、协调拍摄时间、聘请督导专家、资金管理等;主讲团队负责教学资料(含后期制作的媒体素材)的上传与审阅、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现代教学技术中心负责视频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审阅和加工修改、素材标准的解读;网络信息人员负责资源保障与临时性网络设置、确保课程资源的安全与快速上传、审核平台资源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数据反馈……

为确保团队的持久支撑,一般采用新老兼顾和专人负责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团队。即团队各职能人员构成均需要考虑到人员发展,采用老同志与新人(主要是指对此项业务的熟练程度)共同承担、逐渐向新人转移工作重点的方式。此举主要是考虑到精品课程5年内的补充修正和5年后面临的二次制作,需要年轻人员逐步取代原有核心人员的正常更替。专人负责是指针对某一类(或级别)的精品课资源建设尽可能安排同一组人员,以便熟悉业务流程、开展程式化制作,减少解释、培训、沟通等方面的重复工作。当大量课程资源建设同时展开,也可以采用校内人员把控、服务外包相结合的方式,缓解采集制作、审核等环节的工作压力。

三、引入必要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无论是对于课程主讲教师还是对于团队工作人员来说,参与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都在既定职责之内,而又属于工作量之外。为了保障参与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我校在多种“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尝试激励机制。

将资源建设工作与教研科研工作挂靠,让参与人员通过课程建设工作实现相关工作量兑抵,是目前部分高校采用的手段之一。由于我校实行聘期内教科研工作量承诺制,对于顺利完成精品课资源建设、并成功申报的核心工作人员给予一定数量的研时或是工作量折算――此方式对于新老教师均具有一定吸引力。

将获得精品课建设相关荣誉纳入教学优秀成果表彰范围,作为职称晋升、职务评聘大参考因素,此举可以有效调动年轻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由于课程资源建设往往都会得到一定数量的资金保障(或奖励),适当的经济奖励是各高校常采用的手段之一,但奖励依据、奖励额度、奖励范围需要严格限制,以免造成本职工作重点的转移。

由于当下多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视频素材要求课堂实景拍摄,如何组织好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减少教学人员差错往往困扰着制作团队成员。学生往往是课程资源建设团队中被忽视的群体。在当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情绪、反应、认知能力往往也影响教学人员的状态和最终的拍摄结果。我校尝试将推荐上来的精品课程作为临时加开的学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根据人数适当限定参与学生的手段,也采用过面向全校学生招募精品课录制活动参与学生的方式遴选参与成员,取得良好效果。

依据以往制作经验,高质量精品课程本身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而名师大家在教学组织、教学手段运用方面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其教学过程中的差错较少。对于教学经验稍逊的年轻教师而言,根据“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往往受到大家欢迎、一些通论概论等偏理论性的课程则排名相对靠后”的特点扬长避短选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失为明智之举。此外,保障一定数量的人员审阅素材(包括申报材料、教学素材和制作的媒体素材等)、预留相对充裕的修正时间是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环节,小到主讲人员的无意识动作、字幕同步性问题,大到板书和展示媒体材料的错误……有许多问题在首次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必要的修补、乃至重拍都是严谨负责的态度体现。

四、做好各类型课程资源的转换和平台共享工作,减少重复投入

由于精品课程在层面、推出时期、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同时期建设起来的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精品课程资源在展示手段和平台上存在较大差异。

由早期国家级精品课程录像采用MPEG2格式到目前采用H.264压缩格式的MPEG4格式的变化;教学课件由原先简单的演示文稿到目前网页型、Flash课件的综合应用;由单画面视频到多窗口视频再回到高质量单画面视频的往复……无不体现信息技术、声像技术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长中的发展。如何做好原始资源的留存、选择适当的转换工具、减少非知识更新引发素材修改工作量、统一素材风格都是制作团队技术保障部门需要考虑的。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格式工厂、PDF转换器及应运而生的MediaEditor等多种工具软件都为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

此外,“建好自身平台,实现与国家精品课资源接轨”是减少自身投入、简化资源传递流程、提高资源使用率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被广泛认可的两个国家级课程资源网站分别是“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http:///mooc/)”两个网站,涵盖精品课程资源由申报到展示的全部流程。而各高校使用的课程资源平台如BlackBoard、IClass、天空教室等[6]往往以展示课程资源、提供网络在线学习为目的,往往不能涵盖申报、评审、展示、后期建设、应用、反馈等每个环节。此外,由于引进部门、引进时间、引进时需求不同,往往校内多个相似功能的资源平台同时运行,平台之间缺少数据库共享、统一认证和资源传输的接口,形成“信息孤岛”。

为减少校内外平台、校内各平台间课程资源的使用障碍,共享数据库、建立统一认证、规范各类型资源素材的格式、打通平台间的数据传输转换接口,都是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加强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确保资源可用、实用、好用

高校信息化建设初期曾经走过的“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一度暴露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中,由于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态度扭曲、申报学校的技术保障不足、平台升级或数据更新一起的断链等原因,一部分精品课成为“死课”。归根结底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将它原本“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宗旨扭曲为“奖项评比活动”。

2012年教育部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再次明确指出“国家精品课鼓励各地和高校投入资金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引导高校和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培育、建设和使用”。对于“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不合格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取消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不得再次申报该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在精品课成评审结束、课程资源上传网站之后的几年中,教育部专门成立了机构对在线课程进行定期审查,对于不活跃课程发出整改通知,力求推进课程的后期建设和使用。

我校自2010年底开始,对BlackBoard平台(网络学堂)上的全部上网课程进行检查,发现“死课(没有任何更新记录、没有师生互动行为记录的课程)”率高达50%。这些课程占据了大量的存储资源和注册名额,耗费了管理人员的精力,影响到学校教学品质与学术形象。

为了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保障已有精品课程称号,校信息网络中心、教务处联合对平台中全部具有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逐一进行了分析,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教学资源的更新,实现全部课程视频素材的制作与”规划。同时坚决清除“死课”、取消相关课程负责人(或团队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称号,开始我校由精品课程申报到后期建设与应用的转变。

整改期间,教务处抓紧安排实施90余门精品课程的三年全程教学视频素材的制作规划,及时将完成的符合当时建设标准的视频资源送达负责人。期间建立分布在七个校区的十余间录课教室,建设两个与BlackBoard平台实现资源链接和单点认证的资源平台,方便教师及时、灵活地由资源平台向网络学堂中调用资源;网络信息中心每年年底对网络学堂中每一门精品课程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区别活跃课程、待改进课程和待取消课程,通过年底召开的全校研讨会公布数据、告知课程负责人。通过加大网络学堂的宣传力度和教学活动对该平台的依赖程度、努力推进跨校区网络教学应用等手段,发现资源问题,及时实施改进,推进新精品课建设团队的“新陈代谢”。2013年,既定目标完成,平台中活跃的精品课程达到90%以上,网络学堂已经成为我校传统教室授课以外的又一种主流教学形式。

在实施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的同时,锻炼了课程建设团队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使他们在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较自如地完成额外资源建设工作,加强日常教数学与网络资源的联动,改进教学手段、讲话教学技能。为后一阶段顺利完成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等新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以上是从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十年来的一些感触,希望上述拙见能够为后一阶段高校开展类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红.“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12).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09(10).

[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11(7).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21日.

[5]陈以海.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索.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8(1).

[6]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2年6月12日.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5篇

我们把知识管理理论应用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来,虽说这是较新的课题,但是随着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日趋深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台湾研究者金玉芝对教师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些观点和做法同样适用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金玉芝认为,教师知识管理能否取得成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关键因素:知识分享与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库的建立、知识分享激励机制、学习型组织构建等。我们基于知识管理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借鉴其理念提出如下的要素。

1.1强调专业知识的分享与创新

教师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实践性知识,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核心和重要内容。

1.2要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相结合

某地区要想均衡教育资源,让普通老师变优秀,让优秀教师更卓越,在发展校内外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同时,应结合学习型组织理论,改善心智模式、使得老师自我超越、团队成员建立共同愿景、以团队学习及系统思想等修炼为内涵,以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关键,促进学校成为持续性与循环性的学习有机体,使知识源源不绝地循环和创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创造与管理,从而达成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1.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密不可分。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助推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管理要依赖信息技术实现对整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统整、组织和管理。

1.4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库

教师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产生的知识,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独特见解和智慧的火花,如不及时进行整理和储存,将会造成很多宝贵的知识的流失,尤其是实践性知识。因此,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库显得尤为重要。

1.5建立有效的知识分享激励机制

知识分享的程度,直接制约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发展。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必须要培育出一种“分享”的文化,建立知识分享制度,实现知识管理的螺旋形上升。让校内教师间、校际间教师相互分享其专业知识,开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成功之门。

1.6增加师生互动实现知识更新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考察和调研师生的意见与建议,进行知识模块划分;在建设完成后,积极引导师生使用和反馈,不断改进和更新内容,是提高课程建设效益的必备行为。

2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策略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是教师知识管理的一种方式。我们查阅了关于促进教师知识管理的策略的相关文献,结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特点,提出几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策略。

2.1建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库

知识库是教师知识交换的主要媒介。知识库是知识储存、分享、应用与创造的重要系统平台。建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库,把知识以易理解和获取的形式呈现给有需要的教师。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管理者机构应把优秀的、有价值的教师知识,如教材的理解、教学方案、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方法等,以文件的形式外显出来,再通过系统化的整理归类,建置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库,供教师教学与研究之用。为了提高教师知识库的品质,必须充分发挥学科核心组和中心组成员以及校内外优质资源的作用,提升知识的价值,同时还通过教师、专家、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精诚合作,才能促进知识库的发展。在任何阶段,任何一个知识库都包含现时的知识,甚至还有过时无用的知识。因此,知识库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更新、充实。

2.2编制教师知识图示

建置教师知识库,是为了方便教师对所需知识的获取与分享。因此建立教师知识库的同时,还要结合教师知识图示的编制,作一致的规划与设计。知识图示是指知识的“库存目录”。主要用来整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专业知识的资源体系,以便实现对知识的挖掘和应用。它告诉教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的各类知识的分布位置。让学生可以按图索骥,找到知识的来源,如图书馆文献索引一样。

2.3建立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

知识分享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识分享是知识拥有者与需求者之间传递与交换知识的过程,是校内外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过程。要实现知识的分享,知识拥有者必须愿意贡献个人知识。同时,知识需求者也易倾听和学习。但是,由于存在着同行间的竞争,始终不利于知识的分享。因而,建立一种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是实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要更好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管理,必须培养教师与他人分享知识的习惯,并将其视为一种责任,通过这种分享机制的建立,使个人知识能能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快速扩散,知识只有实现了共享,才能快速的实现增值和创新。

2.4打造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专业团队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专业团队是指把校内外具有共同愿景的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专业团队。他们是基于平等、互惠、民主开放的原则,进行专业性的对话、反思、批判、实践,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促进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是建立在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使命感与承诺,共同参与教学情境的对话,不断地检视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专业对话,促进专业知识的分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专业对话可尝试打破时空的限制,开展各种网络教研。事实上,这种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活动,正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网站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并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认同与支持。

2.5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水平的策略

前文已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成效。努力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水平,便成为组织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水平,首先要强化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如可以通过榜样示范、专题讲座等方式强化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教师心中强化树立知识管理的意识。其次,可以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让教师掌握一些优秀的知识管理小工具,帮助教师选择适合个人、适合本专业的知识管理工具。第三,传授给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专家辅导、教学实践和反思等方式,帮助教师诊断自身的知识状况,逐步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水平。最后,还要培养他们与他人知识分享的习惯。通过知识分享,互促专业成长。

2.6了解师生需求,明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最终目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是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服务的。事实证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高低,取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是否是他们感兴趣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所产生的知识是否是他们所欠缺的、所需要的。因此,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兴趣与职业发展需求,便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组织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教育教学中的困惑,确定当前教改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确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内容,有目的性地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相关活动。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每个阶段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活动要做好系统的规划,避免随意性和无计划性。

2.7提升教师的阅读和反思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所产生的知识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整理,以书面方式储存在教师知识库中。教师主要通过阅读去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因此,教师的阅读能力决定了他对知识理解和应用的有效性。因此,提升教师阅读能力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获取知识后,要应用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内化知识,并主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思考与批判,不断使个人知识增值,进而从个人扩散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2.8充分利用优质资源

优质资源是指具有某方面专业知识的教师,一般指教育专家教授、教研员和专家型教师等知识拥有者。通过实践证明,运用优质资源的共享课程建设,效果好。但是要提出注意的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基于平等对话中开展的。只有通过平等的对话,才有可能营造一种知识分享与创新的氛围。使用优质资源很容易变成一种权威,压制了教师之间的平等互动,不利于知识的传递与分享。因此,我们可以把优质资源作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组织者,引导教师传递与分享知识,并在恰当的时候,对知识进行提升与归纳,把知识传递给需要的教师。另外,我们可以把学科核心组和中心组建设成为一个教师知识管理服务中心。其职责是主动为本学科教师提供各项教学与支持服务,如提供教与学所需的资源,以促进教学品质,提升教学效能;提供多元化与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9提升组织者的执行力

组织者在区域集体备课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组织者既是知识管理的支持者,又是专业引导者。因此,提升组织者的专业素养和执行力,直接影响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的成效。首先,组织者要想方设法为老师提供知识共享的“场”。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促使教师们自主发现自己已有的隐性知识,并使这种发现逐步由无意识发现转为有意识的发现。充分挖掘有价值的知识。同时,组织者要善于观察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团队成员的参与状态,善于调节交流研讨的节奏,营造一种和谐的、平等的学术交流氛围,以利于教师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分享。其次,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进行归纳与提升。组织者通过深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活动后,认真整理交流资料,把发现的零散知识整理汇集。这是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创新过程的关键,组织者要在专业上给予指导与提升。第三,组织者借助网络平台,不断将转化的显性知识上传到知识库,充实完善知识库,教师通过网络实现知识的共享,通过网络平台,营造寻找知识、挖掘知识、交流知识的学习氛围。总的来说,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管理目的在于促进本学科组织内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把各项策略有机地整合起来,努力实现知识的分享,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