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范文第1篇

[摘要]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的开展,是时期开展的迫切需求,也是高等学校本身的请求。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市场经济的迅猛开展和高等学校本身需求变革决议了高等学校管理者只要树立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才干引领高等学校不时行进,顺应形势和需求。高等学校管理者可经过更新观念、追求质量与效益的统一、树立科学易行的指标评价体系、实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综合变革、优化专业构造和扩展范围来进步办学效益,完成质量、效益的谐和开展。

高等学校是学问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肉体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人类和社会开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变革和开展纲要》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开展,要坚持走内涵开展为主的道路,努力进步办学效益”的指导思想,为高等学校的变革和开展指明了方向。回忆高等教育几十年的开展历史,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事业建立的极度收缩与资金供应的严重缺乏的矛盾中开展起来的,虽然近几年来国度增强了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投入,高等学校有了很大的开展,但与社会需求和高校本身愿望仍相去甚远。

一方面,国度的大量资金投向了少数重点高校,大多数中央院校仅能勉强维持;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高等学校融资功用有限,而仅有的少量经费又糜费严重。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的开展,使人才培育程度再上一个新台阶,是时期开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对高等学校管理者本身的请求。任何教育资源的应用和耗费,都是一个投入产出即效益问题,不讲效益的管理活动是没有价值的。高等学校投入宏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其效益的上下直接关系到国度人才的培育、学校职能的发挥和办学目的的完成。高等学校管理者只要树立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才干引领高等学校不时行进,顺应这一形势和需求。

一、效益的内涵

“效益”由“效”和“益”两字组成,“效”指效果、功用,“益”指利益、收益。“效果”,《辞海》的解释是“由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功用”指事物的有效性,“利益”或“收益”指对人的好处。因此,效益可了解为效果与利益。经济生活中的效益可简单了解为产出与投入、成果与耗费、所得与所费的比拟。实践上高等学校办学过程也可看成是一个消费过程,一个特殊的人才培育的“消费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其它消费过程一样,有投入,也有产出。从管理学的角度,效益是指管理活动的社会效果与价值,是管理质的表现。效益是管理的永久主题,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取得某种效益。效益的上下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开展。

以效益为主,就是指学校管理要把学校活动结果对社会的作用,作为权衡学校管理好坏的最终规范和追求目的。高等学校作为独立的办学主体,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成为其追求的目的。高等学校的效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水平,即办学的社会效益和学校品牌的价值;第二是资源应用的效率,即投入产出的比例;第三是学校开展潜力,即资金积聚程度,它是学校扩展再消费、坚持持续安康开展的根底。学校效益好,就会积聚更多的资本,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进步教学质量。

二、高等学校管理者为什么要树立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

(一)高等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其性质决议了高等学校管理者要树立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高等教育的实质决议了高等教育具有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政治属性请求高等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经济属性请求高等学校既要经过培育人才为经济建立效劳,又要运用教职工队伍、信息材料、实验与科研手腕、社会效劳等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物质消费和再消费,进步办学效益,扩展本身积聚,加快本身开展。

(二)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决议了高等学校管理者要树立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高等学校培育的各类人才是社会的珍贵资源和财富,是消费力最重要的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要素都是商品,大学生要成为高级特地人才既要支付取得资源——科学学问与专业技艺的费用,又要支付本身智力、膂力的耗费、坚持、开展的费用。大学生经过毕业后的就业以及就业后取得的物质利益来补偿,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高等学校只要经过耗费后的亏损来保证“人才产品”再消费和扩展再消费,因此必需以效益为主。

(三)市场经济的迅猛开展请求高等学校管理者必需树立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市场经济的开展赋予了教育浓烈而鲜明的产业颜色。方案经济形式下,作为事业单位的学校,往常正在被行政之外的另一只大手——市场主宰着命运。经济活动的实质特征是任何经济投入都追求最大产出。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作为家庭的最大投资,同样希冀有较大的报答——子女未来有面子的工作、较高的收入、较高的社会位置等等。学校的效益越好,报答率就越高,家庭投资的积极性也就越大。因循传统行政管理形式的高等学校将遭到市场无情的淘汰,而那些浸透市场理念,引入市场运作形式,确立市场竞争机制的高等学校则充溢着生机和活力。高等学校以效益为主,曾经是必然的选择。

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发展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新的阶段新的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其教学质量更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积极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创成人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提高在职从业人员的政治、文化和技能素质,完善社会人才结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需要的人才,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习对象的广泛性,并由此派生出学习基础的参差性、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

1.学习对象的广泛性。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从业人员,他们可能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分民族、家庭成份、性别、年龄、职业、党派、、经济条件、身体情况等,都可以参加学习,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年龄结构与普通高等教育对象有较大差异,同一班级的学生年龄可能相差很大,甚至跨越2-3个年代。这种学习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明显不同。

2.学习基础的参差性。成教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参加工作多年的,有刚刚高中毕业的,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以及个人素质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参差不齐。

3.学习动机的复杂性。成教学生的学习动机较为复杂,有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学习;有的是为获得一纸文凭,换一份好的职业或工作岗位而学习;有的是为实现家长的愿望而学习等等。

4.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成人学生一般都是带着特定的目的来参加学习的。他们往往将学习目的与所从事的职业、缺乏的技术知识相结合,缺什么就学什么,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5.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由于在职成人的情况远比普通高校学生复杂得多,各方面情况千差万别,特别是工作单位、工作时间、居住地区的差异,要求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形式必须灵活多样,以满足不同学习对象多样性需求。

二、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指导思想不明确。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成人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地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反观目前高校成人教育的现状,却不能不令人担忧。这首先表现在指导思想不明确或出现错误,有些甚至一味地追求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将成人高等教育视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的“经济增长点”。

2.师资队伍不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基本上是本校全日制教师。由于普通高校近年的连续扩招,他们的教学工作量越来越大,加上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很容易受到冲击,而且有许多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也与成人教育教学毫无关系,这就使得教师在思想上形成了对成教的不重视,成教教学甚至被视为一种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

3.教学管理不正规。由于成人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管理人员少、事情杂、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等矛盾和问题,而且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大多是全日制教学的复制品,没有切实按照成人学习的实际特点进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很难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缺乏有效监控或监而不控,管理漏洞比较多甚至一些学校明知有质量问题也睁只眼闭只眼,把关不严,存在比较严重的“放水现象”。

4.科学研究不深入。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专业及课程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创新需要理论的指导,而当前,各普通高校普遍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重视不够,真正的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并不多,研究也多不深入、系统。大多的理论研究成果都来自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往往忽视对成人教育教学的研究,这也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5.评价机制不健全。成人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从理论上讲,社会应率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做出评价。然而,一方面因为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以在职职工为主,毕业之后仍在原单位,不存在就业困扰,所以通过就业体现出来的人才质量评价方式自然被弱化。另一方面,由于保障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还不很健全,单位自觉为职工继续教育提供服务的意识还不强,目前在职人员的继续学习很大程度上还是个人行为,所以单位对职工通过教育获得的提高也就没有太大的评价动力和意识,使得社会对成人高教的质量评价得不到有效反馈。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因这样或那样原因,对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的评价还处在理论研究和相关评价指标的研讨论证阶段,还未能开始实施。

三、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有目标。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切实把教学工作置于中心地位,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和各项工作的终极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到整个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根据成人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求即时调整办学方针,尤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专业基础以应用为本,专业知识以求新实用为原则,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打基础。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的教学质量。为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根据教学任务提出聘任需求和具体的聘任任务,在全校教师中选聘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备较高业务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时从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选聘一些既具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完善教师队伍培训制度,对上岗前师资进行岗前培训,对在职的师资也要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注重师德建设,转变观念,逐渐建立一支素质较高、较为稳定、熟悉成教特点、乐于成教事业、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师资队伍。

3.强化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上水平。管理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特别是联合办学单位和各个教学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任务考核,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交流和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实现管理人员的优胜劣汰,逐渐形成一支熟悉成人教育教学特点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4.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教学管理有依据。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依据。要高度重视成人高等教育规章制度的建设,要依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制定、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监督的制度体系。这既是体现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5.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教学监管有力度。根据教学管理规定,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记录检查结果,提出奖惩意见和整改措施。如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规定以定期考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考勤;通过教学督导组的听课检查督促广大教师自觉遵守教学管理规定,严肃认真地准备好每一节课,高质量地上好每一节课;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和学生评教检查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

6.严把考核环节管理,教学效果有成效。对公共课程建设试题库、试卷库等实行教考分离,对其他课程的考核进行不同的考核改革,但从试卷保密、考试安排、考场安排、监考安排等方面都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保证考核的顺利进行,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对考试作弊的学生做到发现即处理,决不姑息。毕业论文(设计)是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考核,对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过程要求、答辩程序及评分标准等环节都要做出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的选聘,严把答辩质量关,以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最后质量关口,确保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7.加大理论研究力度,教育教学有保障。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显得非常贫乏,已经严重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应积极鼓励相关人员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不断完善成人教育教学理论,在思维和观念上创新,在制度和途径上创新,在手段和方法上创新,努力拓宽成人教育教学发展思路,使成人教育教学有理论保障。

8.健全检查评估机制,教育教学有评价。在借鉴普通高等教育检查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规模化的专项研究工作,并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建立由主管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和学生为主体的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检查评估体系,从而建立和完善成人教学评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评估,全方位地评价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肖玉梅.现代成人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范文第3篇

最近几年全国各大高校都相继迎接了本科评估,并且都相应的通过了各种考察。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司[2004]21号),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促进学校自觉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总体情况进行评判的一种方式,是对一所高等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校各项工作的一次全面评估,是国家行政部门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国家级、权威性的评估。然而通过这些评估和衡量的标准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从事的艺术设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也要通过一定的改进和研究才能让我们地方高校中的艺术设计教育走的更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要求》指出高校的首要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构筑核心竞争力,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以评估为手段,通过创新和对外开放等方式,实现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高等教育大国向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而针对《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要求》(高教30条)对于我们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更明确和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尤其是这几位专家提到的目前我们国家高校的教育模式对我们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目前的艺术设计本科教育从表象上看是在蓬勃的发展,招生人数是在逐年增加,不同的地方院校都在争相增加和开设这个专业。在目前大力提倡的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所输送的艺术设计人才是否能为社会所用?根据社会反馈的信息对目前很多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诸多的不适应。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现代艺术设计已从单纯地解决人类最基本的要求转向人类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技术的灵活运用,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其中对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中的应用型模式、研究型模式和创新型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9年以来第一次出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字样,逐渐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就非常重视。艺术设计教育在这几年也得到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是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比较强的专业,尤其是国家提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面临的挑战是生源持续下降,直到2010年高校数量继续增加,国外高校争夺中国生源力度越来越大,那么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选择和学校的选择就不是能不能上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这几年我们感觉到我们艺术生的生源还算比较稳定,但其实也还是体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因此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就是如何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以及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由于很多大学对教育模式还存在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同样在面对大批量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就有失妥当。最终设计人才一边被大批量、快速的生产着,而另一边社会巨大的设计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常常就出现毕业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能马上走上工作岗位不能胜任这份工作,问题就在于思想理论水平缺乏和实践技能的不熟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不把握好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就不能起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样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就没有得到完善。当前很多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强调学生传统知识技能的传承,一味的模仿其他高等学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不够。现有模式中存在的另外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对实践的不够重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让学生树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念,要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动手实践能力。

结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接下来应该做的是更加清晰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针与目标。同时办学的宗旨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是正确的。因为这是专业人才培养中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人才定位为前提。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教学研究与管理者要通过科学地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地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在不断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同时,促进专业的发展和提高。在原有的大批量扩招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质量监控这些方面进行实际的努力与行动,真正做到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宗旨。

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思想;体育文化

近年来,大学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继承、稳定、发展到变革,在不断的适应和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尤其是近一段时间,全国范围内一场关于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给发展中的大学体育带来了学习、认识、以至反思的大环境,为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事业提供历史性的机遇。,大学体育将以什么样的姿态继续发展,它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任务

1、提高教师素质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面向21世纪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而师德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根据各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对各方面投人的状况,教师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只能依赖于教师本人,自觉的在教学工作中的不断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不断探索。由此而言,体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科研,科研是每一位教师提高素质、职称评聘的一项基本条件,即使是评聘到位,也应有所要求,建立激励机制;二是集中学习,实施业务和外语的坐班学习制度,并制定出学习的方向和具体的提高目标;三是制定理论课演讲比赛、专题或系列讲座制度。

2、提高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认识,转变教育思想

我国学者曾根据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主要观点,确定了学校体育教育化、生活下、自然化的指导思想,提倡体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身体活动来教育人”,强调体育为教育服务,为实现教育的目的,如社会道德、基本生活技能、善用闲暇时间、公民态度的培养等而进行体育活动。反对为体育而体育,为锻炼而锻炼;认为增强体质是体质是体育的必然,不必刻意追求,而真正追求的是努力发挥体育在教育上的效能。由此可见,我们应重新提倡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学校体育中的教育作用,因为它体现了对人才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增加教材内容与教学时数,保证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完成

指导思想的确立,教育观念的更新,应体现在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活动,建设一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精神,有利于调动发展学生个性的、富有活力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教学机制。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考虑青年的身心特点,又要考虑今后步入社会个体健身的可行性。

2、教学方法与方式的选择

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实现方式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达到什么程度、靠什么实现?学生的主体又如何确立?难以把握,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在平时的教学或者是公开课的观摩中,常把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局限在教师能否准确的把握一堂课的节奏、教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具体表现在队形的变化、教法的变换,实际上这种“支配权”的自我感觉良好,往往是在损伤学生的主体而确立的。

4、扩大分数的评定与评价的范围

在选项课的开设中,有相当一部分院校采用两学年一选到底的教学形式,我们认为:除增加第二教材外,对在其它项目有特长的学生,应积极的引导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如有提高,可进行考核,并记人总分。分数的评定除技评和体能评价外,课外活动和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学习报告、学生在学习和教学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

三、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未来

1、大学体育未来的教育任务

(l)通过大学体育教育保持并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具备适应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智能和技能。(2)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教育化、生活化和自然化将成为大学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3)制订适应学校培养目标及院、系专业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有特色的教学计划和内容。

2、未来大学体育教育的新理念与研究方向

(l)体育是身体文化的组成部分要从文化的角度开发体育教育的新内涵。(2)应开发并增进与人类生存方式相关的体育,以适应未来的崭新的生活方式。(3)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应通过体育教育使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竺以更好地成长及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4)使学生理解体育的科学性。

3、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及未来走势

(l)增加体育课的教育和文化含量,把奥林区克精神和体育文化内容纳人到教育教学中。(2)建设四年一贯的课程,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3)制定适合有残疾学生,高年级学生和俱乐部成员的体育大纲。(4)加强课外辅导及不同形式的设计,充分挖掘具有个性特征的体育锻炼方式。(5)为适应教与学的双向活动组成相应的教学班开展参与式的教学。(6)充分发挥集中授课的优点,充实理论讲授内容。(7)改革成绩评定方法。(8)多学科交叉,综合开发,培养学生体能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两个问题.高等教育研究,1998(3)

[2]张峰.略谈教学时空观.高等教育研究,1998(3)

[3]庄灵.论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目标结合问题.北京:体育科研,1996(2)

[4]潘志深、王凯珍.论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中国学校体育,1994(1)

[5]日本体育学会.大学教育改革七保健体育刃未来像.日本:不昧堂出版,1992

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发展定位

[作者简介]朱小蓉(1967-),女,山西新绛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四川成都610100)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27-02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1世纪以来,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支持职业技术教育通过教育与资源的整合优化,实现办学层次、办学规模跨上新的台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新机遇,纷纷将区域内的中等职业学校、成人办学机构等教育资源整合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升格与跨越。据有关研究成果统计,全国目前共建有各类高等职业院校1200多所,与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数量基本相当,仅四川就有各类高等职业院校46所,也与省内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相当。这些数据表明,当今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广大考生高考之后选报大学较为重要的选项,更在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必将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强省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相比较,有较多的特殊性:办高等教育的时间短而规模发展又较快;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而承办实用性专业的类别较多;学科与专业建设普遍重视不够,而专业或行业特点较为突出。这些特点与问题的存在,就必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举办者,尤其是学院的党委书记、院长甚至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全面系统研究中国职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客观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符合自身区情、校情的办学理念,并将先进的办学理念融入办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未来办学的行动指南。

一、办学理念的科学内涵

中外一流的大学之所以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究其根本原因都源于这些大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合乎教育规律与时代特征的办学观念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不同,便会形成不同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也决定大学发展的方向和办学水平。内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马元方教授认为:大学理念是学校建设与发展最顶层的设计,理念不先进,定位不准确,必定引发学院建设过程中的诸多困难、问题、矛盾。大学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希望建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大学最顶层的设计,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方针。大学办学理念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规定这所大学的办学方向、办学方针、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建设目标等最顶层的内容。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全体师生的共同意志和行动指南,大学是以理念为导向的组织,大学的发展是在理念追求中发展,大学的改革也是在一定办学理念指导下的改革。大学一旦有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便能把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集中到办学的实践中来。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把办学理念作为评估大学办学质量的第一个一级指标,要求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以师生为主体的教育人本观,以质量为生命的教育发展观,以创新为动力的教育改革观,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的灵魂,校长是大学的旗手,教师是大学的支柱,制度是大学的路径,学科是大学的主题,品牌是大学的魅力。由此可见,要办成一所优秀的大学,必先凝练并始终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大学办学理念是这所大学赖以生存并走向兴旺最积极最核心的生产力要素,是引领一所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大繁荣的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了办学层次与办学规模的双跨越。这种跨越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贡献了力量,更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各类急需的技术型实用人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这种双跨越是在办学硬实力与办学软实力都还准备不充分,办学基础还较薄弱的状况下实现的,这就使得较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实现双跨越之后不得不在举步维艰的状态下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转,来不及对学院的顶层设计进行系统研究,对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路与实现举措等诸多问题更缺乏系统而科学的论证。

1.较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缺乏或不明确或不准确。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大部分是由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这些不同的行业职业技术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实施办学,对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等办学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缺乏系统 研究。这些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大繁荣背景下,匆忙实现办学规模急剧扩张之后,从院级领导层到中层干部都忙于急剧扩张之后的日常教学工作,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转之中,没有精力潜心研究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发展目标等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这样就造成实现了双跨越的高等职业院校要么办学理念缺失,要么办学理念不明确,要么办学理念与同类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雷同,要么对自身的办学理念定位不科学。办学理念缺失或不准确必然引发办学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问题与矛盾。

2.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办学规模扩张的教学需求而引发诸多问题。从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来看,21世纪初,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各省、市、自治区都十分重视本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这种宏观教育政策背景下,省、市、自治区所辖的地、市、州、县等地方政府按照教育资源整合的要求,纷纷将所辖范围内的中等教育资源、成人机构、行业技工学校等各类教育资源实施整合,合并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而合并之后的职业技术院校就办学条件来说,硬件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校园面积较为分散,面积普遍较小,实训设施功能普遍较为单一,图书情报资料数量少、质量不高,硬实力基础普遍薄弱。而这些高等职业院校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办学规模急剧扩张,较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规模从两三千发展到上万人甚至两万人,学科门类从一个学科走向多个学科,招收专业从几个发展到几十个。这些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经费多数是由所在地的地方财政出资,而较多省、市、自治区所辖的地市州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这样,办学规模急剧扩张之后引发了这些高等职业院校的诸多问题,教学用房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实验设备功能不能满足所办专业教学、实训、实习需要,新办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学生教学需要,图书情报不能满足教师与学生从事教学、科研与学习需要,办学经费不能满足改善办学条件需要,所办专业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些问题与矛盾在较多地区的职业技术学院还较为突出,学生及家长对此意见较大,用人单位对一些职业技术学院所培养的人才也有诸多的意见。这些问题社会关注,应当反思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与举措。

3.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之需而引发学生及用人单位不满。从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来看,在合并升格前各类学校所办的专业数量较少且传统专业居多,而在合并升格之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校针对社会人才需求申报开设了五花八门的新专业,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既没有应对这些新办专业的学历背景,又没有应对这些新办专业的知识背景,更没有应对这些应用型专业的工作背景,较多学校新办的应用型专业的授课教师是“赶鸭子上架”,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授课施行的还是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已引起学生、用人单位的质疑。由此可见,办学理念缺失或不科学必然引发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实践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办学理念缺乏或不科学导致较多高等职业院校盲目申报新专业;盲目上规模必将引发办学实践中办学的硬实力与办学软实力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大,要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只有做好高等职业院校的顶层设计,厘清办学思路,抓实办学举措,才能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推动和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办学目标。

三、先进的办学的理念对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者要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办学理念的地位与作用,组织校内专家、学者认真研究学校自身的办学历史,潜心研究自身学校现有的优势与特色,全面调研所在地区的办学资源与人才需求状况。尤其要认真分析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组织全校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从本校本地区的校情、区情出发,精心凝练符合本校实际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举措、办学目标。唯有如此,高等职业院校才能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办学指导思想,才能准确凝练出体现自身特点的办学理念,才能科学确立准确的办学定位,也才能找到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经过科学论证和长期实践的办学指导思想融入所属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学评价体系、考务管理体系、教育教学模式等系列的机制、体制、规章制度中去。高等职业院校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一所高校办学的行动指南。只有坚持符合自身校情的办学理念,学校才能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好专业设置,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建设好课程体系,发展好实训实验基地,安排好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知识与技能的正确关系,构建好考核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利用好校内第一教育资源与校内与校外第二教育资源,协调好办学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发挥好校内的办学优势与地方特色优势在办学实践中的作用。

办学理念是高等职业院校顶层设计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历史长短不同,所处地区不同,办学类型与层次不同,其办学理念都各不相同。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认真研究自身办学历史中的优良传统、优良学风、优良校风;认真讨论学校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学科与专业建设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社会服务面向定位;只有定位符合学校与区域实际才能科学制定符合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指导思想,才能推动和促进学校事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玉琼,刘毅,吴艳波.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

[2]何绍分.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地方学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7).

[3]马元方,谢峰,刘毅,等.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