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亚健康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亚健康;生活方式干预;高血压前期;体重指数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0-0126-02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在校大学生中的“亚健康”人群在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以及道德情感方面的亚健康都有所表现。生活方式干预是指用某些特定的方法或手段,去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1]。WHO在2003年指出生活方式对慢性病的发生和预防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生活方式将导致并促进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和阻止慢性病[2]。本文主要探讨对躯体亚健康、处于高血压前期并超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大连海洋大学在校大学生的体检结果,从中筛选出高血压前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在(120~139) mm Hg/(80~89) mm Hg之间(1mm Hg=0.133kPa)]、超重[25
1.2 方法
对上述处于高血压前期、超重的50名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平衡饮食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干预。一年后再进行血压及体重指数的测定。
健康教育:包括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及讲座。内容有行为、环境与健康;运动与健康;合理营养与均衡膳食;大学生常见疾病的预防;珍惜生命。
体育运动:运动干预包括每周一次体育课(2 h)、有氧运动项目慢跑(每周3次,每次30 min)、健身操(每周1次,每次15 min)。
平衡饮食:在满足身体生长发育,适应学习、生活的前提下,要求自觉限制动物性食物、糖、盐的摄入量。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同一对象进行受干预前后配对t 检验。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干预前后健康知识健康意识的改变
通过一年的生活方式干预,50名大学生对亚健康状态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对健康与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有所提升。健康意识、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基本形成。
2.2干预前后血压及体重指数的变化
对50名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总有效率为92%。与干预前相比50名大学生收缩压/舒张压平均下降了8.4 mm Hg/4.7mm Hg(P < 0.01),体重指数平均下降了4.1,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见表1。
表1 高血压前期并超重大学生生活方式干预前后血压及体重指数情况的比较(x±s)
3 讨论
3.1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健康教育,学生健康观念转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内因起主导作用,这是生活方式干预取得效果的重要方面。我校开设“大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3]。其目的在于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与安全知识,希望他们学会关爱自我、珍惜生命,增强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通过健康教育,在思想上明确了亚健康状态对身体的危害,主动自觉的参加运动,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使身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重新塑造了自我。可见,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3.2体重对血压的影响
本文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减轻体重的方式主要靠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来实现。结果是在其体重下降的同时,其血压也有下降。超重与肥胖可能与高血压病的发病及较高水平血压的维持、尤其是顽固性高血压的形成相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体重指数作为临床评价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价值[4]。因此,减轻体重是降低血压的有效途径。JNC7报告认为,体重每减少10 kg可使血压下降5 ~20 mm Hg;体重下降5磅以上,心血管危险可减少40%[5]。
3.3体育锻炼对血压的影响
要求50名受干预的大学生有规律地按计划参加体育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有氧运动增加氧的最大摄取量,减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体重。JNC7报告认为,每天有氧运动半小时,每周可使血压下降4~9 mm Hg,每周散步60~90min可减少冠心病死亡率50%[5]。
3.4平衡饮食对血压的影响
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在一年的时间内按平衡饮食计划,坚持日常饮食中所含营养素的科学组合,供给的热量合适、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理的原则,其血压均有所下降。这样的饮食安排基本上与JNC7提出的饮食计划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相符合。该计划提出,包括水果蔬菜、低脂低胆固醇、钾和钙的饮食可使血压下降8 ~14 mm Hg[5]。
3.5盐的摄入量对血压的影响
JNC7提倡限钠100mmol/d(2.4g/d)相当于氯化钠6g/d,可使血压下降2~8 mm Hg[5]。许多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正相关,“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膳食中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与每日盐摄入量
综上所述,WHO等国际权威机构以及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均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地缓解和改善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7,8],本文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本文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血压和体重指数明显下降的为46人,总有效率为92%。尚有4名大学生血压和体重指数无明显改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完整系统地接受干预,所以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前已述及,大学生中除了躯体亚健康之外,尚有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道德情感方面的亚健康问题。形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有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成熟的思想观念、不科学的饮食、不良的起居生活习惯及缺乏体育锻炼[9]。要全方位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由医疗保健、体育教育、德育教育等多部门联手制定全面的干预方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0]。
[参考文献]
[1] 吴丽萍,李亚洁. 行为转变理论在不良生活方式干预中的应用进展[J]. 护理学报, 2009,16(8A):12-14.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report of a joint WHO/ FAO expert consultation[R].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2003,916:141-149.
[3] 赵光珍,王太海. 大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绪论1-14.
[4] 李琛,谢江柳,张红霞,等. 体重指数与血压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13): 63-64.
[5] Aram V,Chobanian,George L,et al.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R]. JNC7, 2003, 1216-1217.
[6] 朱鼎良. 盐和高血压:两个无声的杀手[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 4(6): 445-447.
[7] 林华, 吴秋华, 柳剑,等. 生活方式干预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人群的初步研究[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8, 2(2):95-98.
[8] 翁黎刚. 健康行为干预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改善效果观察[J]. 医学信息,2011,24(8):4965.
[9] 张念坤. 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与干预措施[J]. 价值工程,2011,30(35):241-242.
关键词 社区 高血压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61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社区护理的主要对象[1]。社区是居民特别是老年人重要的生活和活动场所,是居民健康和疾病的重要背景。
资料与方法
对城区各个医院确诊有高血压病的病人发放“俱乐部会员证”,告知俱乐部开展的各项活动,欢迎高血压高危人群、病人家属及社区居民参加。
方法:①组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血压监测的指导、用药的指导、饮食的指导、运动的指导、心理护理等;②活动形式:讲座、录像、宣传栏、图书资料、宣传手册、个别咨询指导;③健康教育内容的实施:血压监测的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服药时告知患者及家属容易走进的误区(血压上升则服药,血压正常就随心所欲地停药或擅自加减药物剂量,更改药物等)。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药物类型和剂型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如短效降压药每日3次,第1次服药时间[1]应在清晨醒后即服,不等到早餐后或更晚,最后一次应在下午6:00之前,也就是在血压高峰出现前30~60分钟给药效果最好。不要在睡前或更晚时服用降压药。长效控、缓释制剂每日只服用1次,应清晨醒后即服用。这种服用方法对防止上午血压升高有重要意义,既能使白昼的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又不使夜间的血压过度下降,起到稳定24小时血压的目的。
讨 论
通过组建社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高血压病人的从医行为。从医行为是指病人就医后其行为与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从医嘱的行为活动[2]。高血压病人对医嘱依从性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目前疾病的治疗和转归。通过一系列的健康教育使高血压病人做到定期复查、按时服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减轻体重、情绪稳定、监测血压和脉搏、如有不适及时就医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使血压维持在稳定状态,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心、脑、肾、眼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通过建立社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高血压病人的服药依从性。由于高血压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有的病人害怕药物的不良反应,就自行减量或停药,造成血压反跳,病情反复,甚至引起心脑血管的严重并发症[3]。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强知识宣教,提高病人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并发症、预后和规则药物治疗的重要意义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帮助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促进高血压的有效控制。
通过组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实施健康教育改变了病人和社区居民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高血压病除与年龄、遗传等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有关。针对高血压病,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但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进行预防,即使发病也可以使血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通过讲座、录像、宣传栏、资料手册、咨询等方式,让病人、高危人群、社区居民明确引起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从而针对肥胖、摄盐过多、缺乏体力劳动、吸烟饮酒、心理压力过大等危险因素,进行减重、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等相应的干预措施,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有效维持血压稳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李芳,李雅兰,李琼,等.原发性高血压社区护理的研讨.当代护士,2001,2(2):35-36.
【关键词】 精神卫生;职业卫生;人格;回归分析;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05-03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部分针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严峻,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既有各种工作压力、人际与家庭关系和物质环境,同时也有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因素以及社会角色冲突等[1-3]。本研究通过分层随机取样,在贵州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获取代表性样本,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贵州省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取样范围,每个州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由各学校教务处负责召集教师,从每所学校抽取20~50名教师进行测试。共发放测试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72.3%。其中男252人,女276人,14人未填;小学87人,初中281人,高中159人,15人未填写;农村105人,城镇273人,城市147人,17人未填;汉族260人,布依族144人,苗族62人,其他民族65人,11人未填。平均年龄(32±8)岁,平均教龄(10±8.5)a。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分别表示没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
1.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5] 采用朱从书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46个项目6个维度: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职业期望。本研究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部分教师的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42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5级评分制,分别表示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一般、压力较大、压力很大。依据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组织与社会氛围等6个因素。修订后该问卷总体和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6,0.90,0.93,0.86,0.82,0.82,0.87。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6]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共包括88个项目,由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4个分量表组成,每一题都有“是”和“否”2个答案,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该量表在国内使用比较广泛。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 教师SCL-90总均分为(1.87±0.59)。以3分作为临界值,考察被试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得分为阳性的情况,结果发现,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强迫症状(8.7%)、躯体化(8.1%)、抑郁(7.6%)、人际关系敏感(6.6%)、偏执(5.9%)、敌对(5.9%)、焦虑(5.2%)、精神病性(4.6%)、恐怖(4.4%),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教学阶段中小学教师SCL-90得分和总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学校所在地教师SCL-90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教师得分普遍低于农村和城镇教师,除偏执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汉族教师普遍低于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教师,但只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中小学教师EPQ得分情况 见表2。
2.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 表3显示,职业压力中的P,N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值均
2.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为自变量,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P,N,E等6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F=87.628,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这一结果与国内同类研究结论[7-10]比较一致。提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特别关注。
以往有研究认为,不同教学阶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7,11]。但本研究并未得出类似结论,其原因可能和取样对象有关:本研究在取样时,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已经放假,调查对象是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由于中学一、二年级教师没有学生升学压力,无形中降低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出现较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中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侗族、土家族等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布人数较少的民族教师。可能与少数民族教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关。民族研究学者在有关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消极民族认同感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2]。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中,少数民族教师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多重问题,在此情景下能否构建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将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着手,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积极的认同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城镇和农村教师,与国内已有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贵州省地处山区农村和城镇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生活环境比较单调,除工作、学习任务以外,还有农田里的繁重劳动;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评职称、晋级、调资和调岗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在困扰着农村和城镇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中,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和组织与社会氛围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学生因素、职业发展和家庭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可以正向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3-14]一致。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15];而倦怠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16]。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教师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改善中小学教师竞争过度、互不信任、缺乏发展的职业环境,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进取、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
由于本研究存在取样数量和取样区域局限以及样本有效回收率较低的问题,故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4 参考文献
[1]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346-348.
[2] 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3] 郭成,阴山燕,张冀.中国近二十年来教师人格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5,28(4):937-940.
[4] 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5] 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50-54.
[6]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6:1-41.
[7] 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教育探索,2005(2):99-101.
[8] 任其平.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3):37-42.
[9] 杨建华,边玉芳,蒋芸.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21-222.
[10]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辽宁教育,2000,19(9):23-24.
[11]王金道.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74-175.
[12]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102-107.
[13]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14]邓为国,潘孝富,赫红英.学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7(6):78-81.
[15]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56-61.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的方法,选择广州某区基层镇级8间医院护理人员236人。没有年龄限制,女性。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基本信息+亚健康的基本知识+如何应对亚健康)对护理人员发放问卷,并且调查人员当面讲解问卷中的各项问题和填表要求后,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拟调查人员300人,实调查290人,发放问卷290份,实收回问卷260份,有效问卷236份。
1.3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将护理人员对亚健康的认知情况分为三个等级:“仅听说过”定义为听说过亚健康这一词,但对定义模糊,对如何处理亚健康问题不清楚或知之甚少;“初步认识”定义为知道亚健康的定义,对亚健康概念、应对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只是粗略的认识,不全面;“深入了解”定义为对亚健康这一词的定义清楚,了解亚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的一种健康低质量状态,并能熟练掌握病人亚健康的应对方法。
2结果
236名护理人员中对亚健康仅听说过的有17人,占7.21%;有初步认识的有196名,占83.05%;对亚健康有深入认识的23名,占9.75%。
3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护理人员对亚健康有初步认识的占大多数,为83.05%,然而对亚健康有深入认识的仅占9.75%,7.21%的护理人员对亚健康仅听说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①可能是护理人员参加工作后,没有认真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没有与医学发展步调保持一致;②是镇级基层医院仍有相当部分年龄较大护士为无专业护理学历人员,或者是后来参加成人护理专业学习人员,学习强度不够。③是与镇级基层医院基础相对较差,没有认真开展继续教育有关。护理人员对亚健康的认知情况普遍较差,建议卫生部门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护理人员对亚健康和健康的认知情况,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健康知识来促进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①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开展一些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识对护理人员的健康受益更大,做讲座不仅可以增加护理人员健康知识储备,更是给护理人员一个警醒,提醒护理人员首先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识。②提高基层医院护士亚健康基础知识。目前国内的各大护理院校教育中对亚健康知识相关教育很多,但护理人员在工作后较少有机会参加亚健康方面的培训。因此,为了尽快提高基层医院护士的亚健康知识水平,各级护理学会应为基层医院护士提供系统的亚健康知识教育课程,医院护理部要鼓励护士参与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亚健康学术讲座等,带动护士对亚健康知识和管理技巧的掌握,并为护理专业学生增设必修或选修亚健康课程。③护士需积极参与对病人的亚健康管理。大部分护士认为评估和诊断患者的亚健康主要是医生的职责。亚健康管理是一个持续质量改进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在临床工作中护士接触患者的机会很多,护士能及时发现患者除现症外其它方面的亚健康,但是要充分发挥护士在亚健康处理中的作用,只有给她们提供更多的参加“亚健康”学习的机会,才能提高她们亚健康的知识水平,更好地对群众开展健康教育。④规范亚健康患者的管理处理实践。制定标准化、正规化、系统化的亚健康实践工作指引,为提高护士对亚健康患者的评估能力,并建立亚健康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加强对亚健康的监督与指导。努力培养亚健康专科护士,促进亚健康专科的发展,提高亚健康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改善亚健康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基层医院护士进行亚健康认知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护士缺乏深入了解亚健康相关知识,在日常的整体护理工作进行的健康教育欠缺实质效果,仅停留在对亚健康知识初步了解,无法正确及时地对亚健康患者进行亚健康教育。
4结语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几年关于亚健康的一些文献资料,提出对亚健康概念、症状、根源、严重性的一些认识,以及当代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的现状,探讨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改善亚健康状态的必要性。
关键词:亚健康;大学生;体育锻炼;改善
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亚健康”像钟摆,是摆向“健康”还是摆向“疾病”,就看你怎么摆了;还有的说“亚健康”有点像“比萨斜塔”,看上去是斜的,虽然没有倒塌,但随时会有倒塌的危险。
1.亚健康
1.1 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是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个新的医学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对健康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今社会有一支庞大的人群,身体有种种不适,而到医院检查又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医生也没有更好地办法来治疗,这种状态被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指的是人体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次健康状态、灰色状态、潜病状态。亚健康状态虽然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但功能性已改变,有可能发展为病症。为区别于“第一状态”――健康和“第二状态”――疾病,人们把“亚健康”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
1.2 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心慌气短、心烦意乱、夜里多梦、睡眠质量不高;面色憔悴,双目无光泽,特别是眼下灰暗发青;指甲卷曲、月痕不齐、甲面白点;手心热、口干、全身倦怠无力,经常自汗、盗汗;突然感到视力下降,伴有目涨、头疼、头晕;食欲不振,情绪不稳定、易怒,情绪低落,犹豫不决;记忆力减退、焦虑,精神不振;注意力难集中,耐力下降,衰退等等。
1.3 亚健康产生的原因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用脑过度,心理压力增大,现代人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都是亚健康产生的原因;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的进步、城市人口生存空间随着人口、车辆的增多而相对狭小,噪音的增加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很多影响,使人心情郁闷烦躁;另外人体的自然老化,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都是导致亚健康产生的原因。
1.4 亚健康的严重性
亚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1/3以上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大多在20-45岁之间。亚健康人群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老人、孩子、高校学生……
城市老人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
高校学生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无精打采、两目干涩、食欲不振、抑郁寡欢、睡眠障碍、人际关系紧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发呆、沉默、周末不想出去活动。
2 亚健康现状
2.1 高校学生亚健康的类型
根据《中国身心健康量表》和教育部、WHO联合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分为四大类:躯体性亚健康(腰酸背痛、体力不支、食欲不振等),心理性亚健康(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焦虑不安等),思想亚健康(无责任感、情绪对立等),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空虚无助、孤独冷漠等)。
2.2 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
经调查发现,各地的高校学生亚健康发生率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大,均有65%左右的发生率。造成差距的原因可能与诊断标准、地区差异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关。
2.3 体育锻炼对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有数据显示,随着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的增加,其亚健康状态越不明显。同时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都对减少亚健康状态有积极作用,也就是说体育锻炼的各个因素均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亚健康状态的发生。通过比较不同运动量的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发现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减少。
3 体育锻炼对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作用
3.1 亚健康的治疗手段
亚健康的治疗不能仅仅依赖医疗手段,可以从矫正生活方式和提高心理调节水平方面入手。体育锻炼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器官、系统一种良性的刺激,可以促进身体结构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适应性反应和变化,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亚健康的运动疗法指的是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来防止和治疗人们的亚健康状态。
3.2 体育锻炼与亚健康
有学者认为,锻炼可以控制体质量,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减低紧张和抑郁,获得精神享受,建立自尊心,增加社会交往。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人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恢复动物天性,抵御各种异化机能,消除文明力量对自己的摧残。从生理学角度提高身体素质;流行病学角度提高抵抗力;生态学角度提高人体适应能力;心理上克服紧张、焦躁和不安;社会学角度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哲学角度做到返璞归真。
3.3 体育锻炼与高校学生亚健康
体育锻炼在预防和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锻炼,首先,可以改善机体健康状况。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避免机体发育不良以及智力、情感、个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健康状况。其次,可以培养高校学生乐观、积极开朗的心态。在各种体育项目中,在于同伴默契配合的过程或是与对手斗智斗勇拼搏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再次,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与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利于锻炼个人坚持实现目标、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战胜自我的品质。第四,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育运动可以协调人际关系,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二极体荣誉感,还能磨练学生的个人品质。最后,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体育锻炼有助于大脑恢复正常功能,加强神经系统对全身各部分的调节,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悦,是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的良药。
4 结论与建议
4.1 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的最佳手段
运动不仅能增强人体器官的生理机能,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有可能向第二状态-生病发展,也可以通过治疗发展成为第一状态-健康。因此,体育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重视体育课堂,同时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4.2 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健康的意义。
4.3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平时多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4.4 培养学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学生生活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1]吴洁,梁磊 . 亚健康成因分析及预防[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
[2]张路星,朱耀平 . 解读亚健康[J] .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
[3]高玉霞 . 城市运动与不运动老人亚健康状况[J] .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
[4]孟军堂 . “亚健康”与体育锻炼[J] . 太原科技,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