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务劳动实践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五一劳动节活动方案模板一
一、活动时间:20xx年4月28日-20xx年4月30日
二、活动地点:**区实验幼儿园多功能厅、操场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弘扬劳动光荣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的文化建设,丰富老师精神文化生活。决定在全园开展我劳动,我光荣,我健康,我快乐五一主题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教职工文化活动,努力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让教师度过一个激情、快乐的劳动节。
四、活动过程:
(一)劳动最美交流会
时间:20xx年4月28日
地点:多功能厅
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劳动者的美丽瞬间,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幼儿教师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大家走进幼儿教师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切身感受幼儿教师工作的辛苦,并在辛苦的工作中寻找劳动的快乐,体验劳动的光荣、劳动的美丽,掀起学先模、比贡献的热潮。
(二)健美操比拼
时间:20xx年4月30日
地点:多功能厅
内容: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师健美操大比拼活动,既展示了老师的活力,又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能展现教师扎实的基本技能。
五一劳动节活动方案模板二
五月,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季节,是体现劳动价值和劳动美的月份,为迎接我国第个五一劳动节,我镇宣传办、团委、工会、宣传文化中心、劳动和保障分局、教办联合举办镇五一劳动节征文比赛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参加对象:
凡在镇工作和学习的各界人士均可投稿参加。
二、征文要求:
(1)题目自拟,内容在1500字左右,体裁不限,以共创繁荣,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
(2)所有参赛文稿必须用A4纸打印(标题小二号字,正文用四号字,并在标题下注明单位及姓名)。
三、投稿办法:
自通知之日起至年4月25日前,学校的作品交镇教科文卫办老师,电话:社会(机关、厂企、群众)的作品交镇宣传文化中心,电话:。
四、展出时间地点:
获奖作品从年4月30日-5月8日在文化广场文化走廊展出。4月30日早上10点在现场颁奖
五一劳动节活动方案模板三
活动目的:
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劳动意识,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生活,幼儿园将结合每月一事,根据体验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以劳动最光荣为题,开展系列劳动教育活动。
活动对象:全园幼儿。
活动时间:5月1日--5月31日。
活动主要负责:各班正、副班主任、保育员。
活动口号:十个手指动动动,什么活儿都会干!
活动过程:
一、且歌且吟故事讲述篇
1、各班搜集各种有关劳动的图片在主题墙上张贴,进行宣传。
2、各班搜集适合本班幼儿的关于劳动为主题的儿歌、故事、歌曲,在活动中让幼儿念一念、听一听、讲一讲、唱一唱。
3、各班在家园栏里进行有关劳动内容的宣传,达到家园共育的教育目的。
二、小鬼当家劳动实践篇
(一)小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展我会自己洗手、我会自己穿衣服、我会自己吃饭等系列活动,让幼儿在日常的劳动中学会生活的自理,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
1、各班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围绕我会自己穿衣服、我会自己洗手、我会自己吃饭等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并开展活动。
2、每个人选自己认为做得好的一种劳动,参加班级组织的比赛,各班根据比赛结果,评选各种劳动之星。
(二)中班我是快乐小帮手1、各班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活动并开展。
2、各班利用晨间谈话,给孩子讲解几种劳动技能。(擦桌子、扫地、叠被子、分餐点、分饭菜)3、各班每天选出班级小值日,帮助老师、阿姨做好班级各项日常工作。(擦桌子、扫地、叠被子、分餐点、分饭菜、收发本子等)4、各班每周评选出本周的值日之星。
(三)大班劳动最光荣1、开展爸爸妈妈真辛苦调查活动。让幼儿调查自己的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回家后所做的事情,利用晨间谈话进行交流,谈谈感受,让大家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幼儿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的激情。
2、通过调查,了解父母艰辛之后,想一想,如何去做,并与家长共同商量,定好家务劳动计划。
3、让幼儿根据自己订制的家务劳动计划,开展家务劳动小能手!的家务劳动实践活动。每天在家做一些家务劳动,家长把孩子当天所做的家务记录
下来。(发记录表)4、周末让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劳动进行评价。(在记录表上进行评价)5、每周一各班评选出班级家务劳动之星,实现家园共育。
三、我能行活动展示篇
我能行劳动技能大比武:(分年级组进行比赛、每班男女各10人)
小班:穿衣服比赛。
城市家庭角色分工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中,传统的男女两性的家庭角色分工发生了变化,女性普遍就业走向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逐渐被打破,双职工(就业)家庭成为社会家庭的主体。2010年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18~64岁女性的在业率为71.1%,男性为87.2%;已婚有孩子家庭中女性在业率为70.9%,男性为88.4%。也就是说,在已婚有孩子的家庭中,女性的在业率也不低,而且,女性在家庭经济收入中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该调查显示,已婚有偶女性在承担大部分家务劳动的同时,其在家庭经济收入中的贡献已达40%。这种家庭模式中,女性实际承担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需要男性分担家庭育儿的责任。不可否认,男性参与家务劳动的比例和程度也在增加。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有83.5%的城镇男性和78.6%的农村男性认同“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而且,认同这一观念的男性在实际生活中承担家务劳动的时间和从事日常家务劳动的频率均高于不认同者。在实际生活中,有59.3%的城镇男性和57.3%的农村男性在工作日也承担了一定的家务劳动,比10年前城镇男性和农村男性的家务劳动参与率分别提高了36%和39.6%。
爸爸参与儿童照料的现状
爸爸参与育儿不仅仅是玩伴或者教育,还包括生活照料。网上有人总结了“新好爸爸的10大标准”,其中第1条就是“你会换尿片吗?你是否曾亲自操作过?”这仅仅是选取一个小小的镜头来了解爸爸参与儿童照料的状况。
很多研究显示,爸爸和妈妈一样具有抚育性,和妈妈一样可以参与到照顾孩子的活动中,尤其是妈妈外出工作时,爸爸应成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和以色列等国家均有报告说,爸爸比早先时候更多参与育儿工作。
但是,在所有的儿童照料工作中,妈妈仍是主要承担者。国外研究发现,爸爸在参与育儿时,更多的是与孩子互动或者陪伴孩子,而清洗、准备、喂养等身体照顾工作和为孩子规划养育、教育等方面仍更多是妈妈的职责。这一点与中国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孩子3岁以前白天的照料者主要是妈妈,大约一半的城市孩子在3岁之前白天主要由妈妈照顾,农村孩子由妈妈照顾的比例高达3/4。
2011年福建省的一项0~3岁家庭育儿现状与需求调查发现,0~3岁幼儿家庭中,作为生活照顾者,59%家庭是妈妈、2.7%家庭是爸爸、31.6%家庭是祖父母、6.7%家庭是保姆或其他亲属;而作为教育者,妈妈、爸爸、祖父母、保姆的比例则分别为75.5%、11.8%、10.5%、1.5%。可见,不论是作为照料者还是教育者,爸爸的参与率都不高。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参与育儿的比例有所增高,0~3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5.7%,妈妈占36.7%;4~6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8%,妈妈占57.2%;7~12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12.7%,妈妈占61%。
影响爸爸参与儿童照料的因素很多,学者们更多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做过探讨。可以说,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看,爸爸参与儿童照料既与宏观的社会政策和支持系统有关,如是否有正规、安全的托幼机构,是否有理性对待爸爸照料儿童的宽容与接纳的社会氛围;也与“中观”家庭环境和氛围有关,即家中是否有老人或其他人需要照料,家中有无其他人帮助照料(如老人、亲属或保姆等),夫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妻子对丈夫参与儿童照料的态度)、孩子的性别、年龄等;同时,也与微观的爸爸的个人特征有关,如爸爸的才能、性格、教育理念、性别角色的认知、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
在爸爸参与儿童照料中,也不乏有“全职爸爸”群体的出现。一部分是男性已经摆脱了经济上挣钱养家的压力和束缚,有足够的经济后盾和充足的时间,而且在理念上也比较认同爸爸参与照料对儿童的益处;还有的是家庭经济决策和夫妻工作方式权衡的结果,妻子的工作时间或工作方式不方便照料儿童,在追求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念支撑下,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男性成了儿童照料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爸爸作为幼儿(0~3岁)主要照料人的占已婚有子男性的9.6%,而女性作为幼儿主要照料人的比例为63.2%。
爸爸参与照料利大于弊
对于儿童来说,爸爸的照料与呵护,既有理性的知识传递,也有感性的安全感的渗入和性别角色的认知:一方面是能促使孩子适应不同性别和性格的照顾者并与其互动,有利于儿童心理认知和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也有助于其性格的塑造;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层面来说,爸爸妈妈不同的照料方式也有助于孩子将生活照料知识进行挪移、辨别和实践。重要的是,爸爸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如做一顿饭、冲一瓶奶、洗一次澡等琐事,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安慰,给孩子一种家的安全感;而且对儿童正确认识性别角色、消除性别分工刻板印象有直观的引导作用。
照道理说,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到了高中阶段,正确的劳动观念应基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也早该养成了,可惜,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曾向高一年级的家长做过调查:全班五十个同学,在家能主动地做一些诸如倒垃圾、洗锅碗、拖地板、洗自己的小件衣物等家务事的廖廖无几。更有甚者,有相当多的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对这些家务活不仅不干,不愿干,甚至认为这些事根本就不应该由他们干。有一位家长是这样描述他与孩子间的一次关于做家务劳动问题的争执的:一天傍晚他下班回家,忙着做饭,发现垃圾桶满了,就叫早已放学在家而现在正在听音乐的儿子去把垃圾倒了,连叫几声儿子都没睬,他跑过去把收录机关了后又叫他去倒垃圾,儿子居然回答说:“你自己的事干吗叫我去干!”
说到这里,这位家长气愤地说:“老师,您瞧瞧,这孩子一点道理都不懂,家务活全成了父母的事,与他无关,好像做父母的就该伺候他似的。”一些高中生在家不能积极主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学校里又怎样呢?通常情况下的初中生,特别是小学生,在家时有可能比较懒,但到了学校相对就勤快多了,相比较而言,高中生则不然,即使在学校,哪怕是在班主任面前,一些同学也不能表现出较积极的劳动热情。尽管这一现象涉及到诸多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但也不能不说这是其劳动观念淡漠,对待劳动本身有着一些不正确的看法所导致的结果。对于高中生在校时对待劳动的态度,笔者也做过一些调查,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就连有限的一点点值日工作都抱着:能溜就溜(轮他值日时,一放学就溜回家或溜到球场上去,让劳动委和小组长找不到他);不能溜就混(如被“抓”住,就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不能混再干(如班主任亲自检查,那没办法,只得认真干一回)的态度。在一次向高一年级学生的不记名问卷调查中,下列几个问题的统计很能说明问题:?(1)轮你值日时你是否溜过?约20%的填“是”;(2)轮你值日时你是否想溜过?约40%的同学填“是”;(3)别人溜了而你却留下来干,是怎么想的?有同学答:不干怕班主任批评;有同学答:我和劳动委、小组长不错,我不能拆他们台;特别是有一个同学答得最有意思:我倒不是怕班主任批评,主要是被班主任叫去谈话我很烦,反正轮我值日的机会并不多,干就干呗……从上述调查情况来看,即使是高中生,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劳动观念也是极淡漠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自觉性也是极差的,他们对待劳动本身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正确的看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曾就此问题与一些同行和家长作过探讨,有不少同行和家长都说:“现在的独生子女,大部分都是这样。”诚然,独生子女在家里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宠爱,这种宠爱对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不利,但把这个问题完全归罪于“独生”也是不公平的。除了家庭教育外,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他们的班主任,不该负起一些责任来吗?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做呢?
(二)“人才,人才”先要成“人”,然后才谈得上成“才”。如不能尊重父母、老师、同学,不能尊重他们的劳动,一味只要求他人为自己服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不愿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来服务于他人,这成什么“人”?
不成“人”,还谈什么“成才”?
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劳动方面)就大大地降低了。笔者家访中在和家长们谈及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时,就有不少家长说:“只要孩子能好好读书,我根本不需要他做家务,为他干什么我都愿意。”有一位家长在得知他的孩子贪玩,学习不刻苦时伤心地对笔者说:“家里什么事都不要他做,长这么大连手帕都没洗过,就是想让他集中精力学习,他学习不用功,我真不值得为他做这些事情。”在学校教育中,甚至也会有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劳动观念淡漠和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及劳动自觉性的主要原因。鉴于此,笔者认为要帮助高中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起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自觉性,首先应从思想上帮助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参加一些必要的劳动,这是他对这个社会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与他本人的“成人”、“成才”目标有着密切联系的。而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又应首先让时时刻刻通过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老师和家长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一 点。笔者在一次家长会上谈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时说过这样的话:“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应注意到,劳动与成才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才,人才,先要成‘人’,而后才能谈得上成‘才’。如不能尊重父母、老师、同学,不能尊重他们的劳动,一味只要求他人为自己服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不愿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来服务于他人,这成什么‘人’?不成‘人’,还谈什么成‘才’?”当然,要让家长、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劳动与“成人”、“成才”的内在联系,仅仅是开几次会,讲几次话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总是把家访中了解同学们参加家务劳动的情况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上。笔者在一次家访中从家长处了解到一位同学在家除了贪玩,毫无节制地看电视,做功课坐不住等毛病外,还有就是较为普遍的问题:懒,不愿做家务。于是,笔者就在班会上谈家访情况时重点批评了该同学的不愿做家务的缺点。不少同学(包括该同学本人)听后笑了起来,他们感到奇怪:怎么别的“大缺点”不批评,却在这“小问题”上做文章?针对同学们这种模糊认识,笔者总结说:“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动开始。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不是小事情,是成‘人’,成‘才’的重大障碍。我之所以在这样的‘小问题’上做‘大文章’,就是想提醒所有同学注意到这一点,从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开始做起,逐步地成‘人’,进而成‘才’。”类似的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使同学们在对待劳动问题的认识上或多或少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一次问卷调查中不少同学在“你最鄙视的哪种人?”的问题上都选择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这充分表明他们在思想上已把“热爱劳动”这一传统美德看作是作为一 个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了。
(三)社会缺少了你的那份劳动,社会还是那个社会;你若缺少了你应付出的那份劳动,你就不是那个你了。
一些同学思想上对劳动本身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也是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重大障碍。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在相当一 部分同学认为:我付出劳动,受益的是别人。特别是我付出象家务、值日这样的不能从中获得丝毫物质报酬的劳动,尤其是这样。因此,我当然有理由尽可能地节制这类劳动的付出。?这种想法,?实质上就是一部分同学的那种对待值日工作“能溜就溜,不能溜就混,不能混再干”的态度的思想根源。为此,笔者除了在所带的班级中开展“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活动外。还借助于“主题班会”、“辩论会”等适当的形式讨论甚至争论了一些有关劳动本身的问题。通过讨论、争论,使大多数同学在一些有关劳动的问题的看法上取得了一致,特别是对无物质报酬劳动的收益问题,相当多的同学都同意笔者在班会总结中的观点:社会缺少了你的那份劳动,社会还是那个社会;你若缺少了你应付出的那份劳动,你就不是那个你了。劳动,说到底是与付出劳动的你关系最为密切的事。尽管这里面有你的辛劳和汗水,但相应地也必然有你的甜密与收获。象值日、家务这类无物质报酬的劳动,最能帮助一个人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帮助一个人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自觉性,同时也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就有同学在周记中写道:“自觉、并认真地做好值日生工作,这最起码是一种道德自我完善……”。
如今的孩子个个技艺不俗:跳舞、绘画、钢琴、跆拳道、魔术……举凡一事,皆有能者。但若论及一些朴素的品质,比如热爱劳动、甘于奉献、懂得感恩、富有责任感,这些在中国人看来的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却较少被继承。倒是在西方育儿观念的触动下,一些父母开始反思,并有所行动――
这是青岛的台东步行街,三三两两的孩子正在向行人售卖报纸,孩子的家长只远远地看着,不许帮忙。每个周末,孩子们都会风雨无阻地来这儿当“报童”,他们曾花七个月的时间,用卖报挣来的钱,购买了2000余册图书,为山东平度店子希望小学建起了一间图书室,这是全国第一间由孩子劳力所得建起来的爱心图书室。
小小的孩子散播出大大的爱心,感佩之余,会让人不禁发问:是什么让孩子忘记身体的辛劳,努力坚持,又是谁给了孩子一颗“仁者爱人”之心?孩子们得到的仅仅是成人的夸赞吗?恐怕也远远不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爱心baobao”活动的发起人,台湾作家郜莹女士,跟她探讨一下孩子劳动意识及社会性的培养。
被轻视的家务活
“当中国父母忙着为孩子联系好学校、好辅导班,为孩子打理好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期孩子学有所成时,西方父母或许正督促孩子整理旧报纸、修剪草坪,鼓励孩子多些社会实践。”这并不是一句戏言。比起有着千年孝文化传承的当今国人,西方父母的确更重视孩子做家务的情况,德国甚至立法,要求孩子必须参加家务劳动,因为它代表了一份责任和义务。
电影《千与千寻》里主人公千寻被告知一定要在汤婆婆那儿找到工作,否则会跟父母一样被变成猪的情节,相信许多人也会记忆犹新。不劳动就会变成猪,这分明是在告诉孩子,劳动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而在许多父母那里,劳动的观念、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显然没被很好地传达。
孩子是从不缺少劳动的兴趣和主动性的,孩子一岁半以后,就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但这种欲望,常常因为父母怕麻烦、怕孩子受伤或做得不好,被横加阻拦。对孩子过分的爱和保护心理,置换了孩子应尽的责任,父母甚至认为不做家务没什么不好,学习好、有才华就行。不过这样做的父母,会很容易发现,孩子很自私、自理能力差,不懂得父母赚钱的辛苦,花钱大手大脚。
囿于学习与技艺等“才”的培养,而忽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有品格、有担当的“人”的树立,这样的目光是短浅的。家务活虽小,但却是树立孩子自立意识、劳动观念的关键。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懂得“不劳动不得食”的道理,建立家庭成员间的互助合作意识。要让孩子知道钱是爸妈用辛苦劳动赚来的,他将来也要靠劳动谋生。在这之前他要学会如何独立、自理,如何劳动。而做家务是锻炼劳动和自理能力的好机会,也是维持家庭和谐与整洁,每个成员应尽的责任。
劳动“宝藏”取之不尽
劳动能给人最简单的快乐。父母会惊讶于孩子独自修理小汽车,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的行为,让他认字时却常常心不在蔫。原因其实很简单,认字是被动的记忆,是孩子大脑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而修理小汽车是主动探索,是孩子用双手与外界事物做交流。手是孩子的第二大脑,用双手的力量,亲眼见证自己对事物的改变,能激发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孩子当然会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不仅如此,劳动中的孩子其实一刻也没停止学习。除了生活技能的掌握,孩子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现象,比如盛饭时握着勺子的手柄边缘会很沉而且不容易使力,握着手柄的中间就会比较轻,盛饭也更容易,杠杆原理就这样被孩子认识到了。有劳动习惯的孩子,会自觉把看到的现象总结出规律,以调整自己的做事方法,提高做事效率。其间锻炼的不仅是孩子的专注力与观察力,还有孩子的思考力、想象力与创造性。孩子在劳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这些个性特质,会在他20岁后做独立判断时再次呈现。
劳动不是小事,孩子心性、品格、态度、价值观,正是从这些小事中慢慢培养树立起来的。
热爱劳动的孩子会更自信、更有实践力;更谦逊、更懂得尊重别人;更有创造性、更不会墨守成规;更容易找到简单的快乐,更不容易违背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劳动的力量。
劳动能够塑造一个人的行为与心灵,当然也能够成就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帮助孩子将劳动升华
当孩子喜欢上了劳动,就意味着拥有了更多与社会交流的机会。没有谁规定孩子只有到成年才能走入社会,相反,让孩子多做些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眼界,还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以“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完善自我”为宗旨的童子军活动在美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深受青少年朋友的欢迎。孩子们通过推销饼干、柠檬水挣得零用钱,这些钱有一大部分会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当初蒙蒙妈也正是看重了“爱心baobao”义卖报纸为贫困地区小学捐图书的活动目的,才鼓励蒙蒙参加的。如今蒙蒙已经是这个活动中坚持时间最久的孩子了。其实看着别的孩子周末又上辅导班,又上兴趣班,蒙蒙妈也曾犹豫过是否让蒙蒙退出这个活动。虽然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考学时,学校会把兴趣特长作为一条录取标准,社会活动算不算特长,蒙蒙妈心里没底。好在郜莹女士一席话,打消了她的念头。
孩子总有一天会走入社会,在这之前,如果孩子对社会一无所知,或者没有获得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无疑会有一定的障碍。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还会增强孩子的责任心、爱心与使命感。
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存在的任务,应该是扩大自己的慈悲心,拥抱所有的生命与美丽的大自然,将自己从框架中解放出来。”
对孩子而言,懂得感恩与奉献自己,意味着孩子拥有了更高的眼界和更宽广的胸怀,这些可贵的品质比一切特长更有意义。
小贴士
把家务活变成“乐事”
想让孩子爱上劳动,就得在孩子心里种下劳动是快乐的种子。这就需要妈妈花点心思,把家务活变得跟游戏一样有意思,这样孩子就能在家务劳动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在劳动的启发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拓宽教学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讲,带有很强的实践性。主体需要在学习中实践,才可能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教师为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将思想品德的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首先要借鉴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激发正确的道德动机,使其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了《承担家务劳动》一课以后,可安排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按照课本上提供的方法和步骤学做馒头和炒白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野炊活动,以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督促学生的自觉行为,可为学生布置一些家务活,如收拾房间、洗衣服、拖地等。这类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利用家校合力帮助、督促学生。可以采用给每一位学生发放“我是家庭小帮手”记录卡,要求家长帮助做好记录,月末评选“好帮手”,进行表彰鼓励,这样既减轻了父母的家务负担,也使孩子们在劳动中学到了生活的本领,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主动承担家务活的好习惯。学生的实践活动可安排在授课之后,也可以安排在授课之前,如教学《参加公益劳动》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为老人打扫院落、房间、擦玻璃等。在课堂上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公益劳动?参加公益劳动后你有什么体会?然后学习教材内容,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认识什么是公益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产生热爱公益劳动的感情。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同学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公益劳动,并感受到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不仅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益处,也能使自己的身心获得愉悦。
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把思想品德课展示道德结论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究真理的过程,具有自主性和探究性。整个探究的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活忽略过程去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探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体验、感悟,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动情、明理和导行。例如上《团结协作》一课,教师采用分组制作食物拼盘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出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种种体会,比如做得好的愉悦、成功感;做得不好的焦急、羡慕感等。与此同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同样的时间,为什么有的组做得好,有的组做不好呢?老师马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通过思考讨论认识到:在集体中,完成好任务需要团结协作,如果不注意合作,事情就难以办好。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时间体会,对比得失,从中领悟团结协作的含义,总结出:与人合作完成某件事时,既要发挥个人特长,有分工,又要注意相互之间的配合,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完成好任务。以上结论的得出,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体验感悟,探究发现得出的,容易形成稳固的道德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