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新建筑技术

最新建筑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最新建筑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新建筑技术

最新建筑技术范文第1篇

鱼跃医疗以实际行动向社会大众证明,创新是不断动力,是立足之本。据悉,2021年鱼跃医疗新品会上,董事长吴群全新战略——创新重塑医疗器械。鱼跃医疗在本次会上共四款新品,是给一些质疑最有力的回应!

 

鱼跃医疗在本次会上共四款新品,分别为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便携式制氧机、家用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自动体外除颤器。与此同时,鱼跃医疗结合了大数据之下的智慧医疗,为智能制造搭载互联网基因,积极运用远程医疗、大数据等技术赋能产品,打造智慧医疗体系,助力实现健康中国。

 

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安耐糖Anytime”是由鱼跃医疗携手凯立特推出的持续性血糖监测产品;该产品可满足临床对患者的血糖管理需求,并可结合鱼跃现有血糖业务,打造指血检查+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综合解决方案。

 

便携式制氧机Spirit-3。该款仅重2.2kg的便携式制氧机采用国内首款更换式便携分子筛,稳定出氧,可在0-5000m海拔连续使用;

 

家用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HF-60M。该产品搭载7英寸触摸屏,血氧、脉率等多项参数实时监测,多项报警,气路电路分离设计、精准控温,体验全面升级,适用于近20余种急慢性呼吸疾病;

 

自动体外除颤器M600充电速度≤5秒,刷新业内纪录,心肺复苏反馈、儿童模式,专业提升救治率,联合物联网数据中心,全面整合急救资源。

 

一直以来,鱼跃医疗就很清楚,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前行,也只有创新才能在如今这瞬息万变的局势中有立足之地。本次新品会上,鱼跃医疗也集中展现了医疗服务与现代技术融合后产生的强大吸引力。

 

事实上,鱼跃医疗近年来在创新技术上均保持在国际领先水平。2017年,鱼跃医疗完成了对德国曼吉世公司(Metrax GmbH)100%股权的收购,将拥有40多年历史的除颤品牌—普美康PRIMEDIC收归麾下。鱼跃医疗还专门设立了海外事业部和国际事业部,在泰国、越南、韩国、沙特、波兰、俄罗斯、缅甸、马来西亚、印尼等多个国家地区设立专营店,并且全球销售网络仍在逐渐扩张和完善中。

最新建筑技术范文第2篇

1.1建筑材料实验课教材内容陈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许多国家标准、实验方法、实验规范都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实验教材原有的内容滞后于最新的企业生产。

1.2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缺乏独立性,学时少

建筑材料实验课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一部分,与理论教学相比,处于附属地位,缺乏独立性。实验课授课学时只是理论学时的1/3,实验只能对理论教学的某个概念、原理进行验证,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综合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只能实验结束后交一份实验报告,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3建筑材料实验课程师资薄弱,设备少

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设专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匮乏,学科梯队断层,职称不合理,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教师少。同时因为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实验室建设面临设备少,设备不全的客观条件。以上客观条件也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校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2.1修订新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修订新的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设计性实验是指老师给出实验目的及条件,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综合性实验是设计课本多个知识点的整合,但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叠加。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锻炼了学生对于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分析运用能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及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2根据大纲要求,编写新的实验指导书

针对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相关知识日新月异,许多国家标准、实验方法、实验规范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实际情况,定期查看相关新标准、新规范、新方法,定期更新实验项目,定期更新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做到与现实企业生产的同步性。

2.3合理分配实验时间,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根据修定的培养方案,教学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时间来完成,显然当前的教学时间是不能满足的,故我们进行实验室开放。通过合理分配实验时间,实验室开放,保证了每一个同学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杜绝部分同学眼高手低,激发了广大同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每一个同学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每一位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每一个同学都通过实验产生了成就感,提高了理论课的学习效率。

2.4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新设专业师资薄弱,设备少的客观情况,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一是去高水平院校聘请高水平的专家教授作为我们的兼职教授;二是与有建筑材料检测资质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合作,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为企业的经营项目和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参与科研,充实实践教学,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以企业承接的社会检测项目作为实践项目让学生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学生了解了学习该门课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2.5改革建筑材料实验课的考核评价方式

原有实验教学的考核只要求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考核方式单一,存在互相抄袭实验数据,考核标准不一致等情况。为了配合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依据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的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深层次地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思考、设计、分析以及创新能力,尤其重视实验操作、思考、创新能力的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最终的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包含纪律卫生、考勤、预习、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各个方面,综合各方面给出每个实验的成绩,综合每次实验得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分为操作和笔试两部分。

3结语

最新建筑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型公共建筑;管理节能;监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3-0009-03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迅速增长的大型公共建筑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办公、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大型建筑能耗的日益增长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尽管各级政府通过各项措施在积极解决这一问题,但大型建筑能耗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建筑能耗的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1 节能理论与国内外现状

大型公共建筑指单体面积超过2万平米并采用中央空调的公共建筑。目前我国有5亿平米左右这样的建筑。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的耗电量为70~300kWh/m2?年,为住宅的10~20倍,是建筑能源消耗的高密度领域,有很大的节能潜力,通过对其能耗与节能现状的分析可望为建筑节能探索可行途径。

建筑节能可分为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又称被动能源管理,是通过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低耗设备而取得的节能效益;管理节能又称主动能源管理,是指综合运用管理的理念和思想,辅以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和经济手段,对能源使用进行监测、控制和优化改进的方式以实现可持续的节能减排。

20世纪60年代,保罗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理念。目前,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节能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英国,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促进高能效技术在新建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德国的最新建筑保温节能技术规范规定:新建建筑必须出具采暖需要能量和建筑能耗核心值,并出具建筑热损失计算,制成建筑能耗计算表供参考。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的立法,其中包括建筑和设备节能的激励政策,能源部了新建建筑使用的国家强制性节能标准和非强制性的国家建筑节能示范性标准。

在我国,国家多部门提出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为目标,依据国家相关节能减排政策对建筑节能管理的要求,通过建筑能耗监测信息数据库,实现建筑能耗的在线监测和数据的分析展示,为各级政府提供即时、准确的建筑能耗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数据,从而达到政府对能源领域的宏观管理。

2 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

大型公共建筑物能耗监测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和通讯技术,以建筑能耗数据的动态获取和整合利用为核心,采用智能技术组建数据库、构建智能化的能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的即时准确的动态监管。整个系统由三大部分构成:主站应用层、现场数据采集层、支持设备层。主站应用层是系统控制中心,主要负责整个系统的能耗信息采集以及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等;现场数据采集层由安装在建筑物内的数据采集终端组成,主要负责对各计量装置数据的采集和监控;支持设备层是各类计量装置,如电能表和相关计量设备、智能水表、智能热量表设备等。

系统监测的主要项目包括:供配电系统、用电设备与设施(动力与照明)、中央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主要能耗设备等。

图1 节能监测系统逻辑架构图

3 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

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建筑能耗数据库,实现建筑能耗数据远程传输,对大型公共建筑能耗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二是帮助公共建筑实现能耗统计分项计量,力争能够对每个大型公共建筑进行“分项计量”,准确反映其能耗真实情况;三是对现有公共建筑实行强制能源审计,对其能耗使用情况进行诊断,并提出相应改造措施。

节能监管体系为三层架构,由三部分组成:现场采集子系统、数据中转站子系统及数据中心服务系统。

现场采集子系统安装在被监测的大楼内部,主要由计量表具、数据采集器及以太网网络系统三部分组成。

数据中转站子系统可将接收到的各能耗数据转换为符合住建部《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的分项能耗数据并最终上传给市级数据中心。主要进行的工作包括:数据采集包接收、数据采集网关命令下达、能耗数据分精度计算、支路能耗数据计算、分项能耗数据拆分计算、分项能耗数据合并计算、上传数据发送、数据展示分析、系统管理、数据同步等功能。

市级数据中心包括:数据接收与发送服务器、数据计算与处理服务器、信息展示网站服务器、节能服务专家系统服务器、数据库系统、硬件防火墙、数据备份系统管理员接口等。

4 应用前景

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通过建筑物能耗分项、分类多维度采集、统计、分析与管控等手段,有效提升过程管理的透明度,通过提供数据支持和辅助分析,大幅提高能源管理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该系统能够实现“主动感知、智能分析、优化调整、城际互联、辅助决策”五大职能。

为建筑物管理人员提供详实的能源使用情况信息,包括建筑整体、各用能单位、用能设备、用能类型、节能改造情况等,通过科学的台账管理,提升工作效率。

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对出现故障的设备及时报警,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对能耗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包括分类、分项能源耗用量、耗用费用统计等,以及时、准确掌握耗能情况。

能耗数据分析系统支持对能耗统计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对比分析,包括建筑能耗数据的分类、分项和年、月、日的对比、分析,从而清晰展示能耗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总结能源管理的不足,为节能运行提供决策支持。

计费管理与能耗审计。为了解决能源和环境的瓶颈,我们必须以实际的能耗数据为导向,以降低能源消耗为目标,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从行为、管理、技术全方位落实,才能真正完成建筑节能重大任务。政府可以建立统一的大型公建运行能耗监测管理中心,对全市大型公建进行实时监控,促进我国大型公建的节能工作。据测算,通过上述全过程管理方式,可以使这类建筑的能源消耗降低30%

以上。

建筑节能并不意味限制发展,正确的建筑节能观,应该以提高建筑物的能量利用效率,同时尽量降低建筑物的固有能耗,用最小的能源消费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David I,Stern.Energ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A:A multivariate approach[J].Energy Economics,Vol.15,1993,(2):30-38.

[2] Kraft J.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Journal of Energy Development,1978,(3):401-403.

最新建筑技术范文第4篇

《建筑创作》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外建筑界知晓的品牌刊物,无论是杂志的主体意识,导向意识、策划意识、读者意识、服务意识或是开放意识及创新意识都堪称一流。杂志在建筑界和社会的影响度、认知度还在不断扩大。

在过去的100期,《建筑创作》始终恪守办刊原则,紧紧跟踪国内外前沿的设计作品和建筑理论,并适时地向读者热情推荐,使许多建筑师捧读后获得不少收益和借鉴,对提高我国的建筑理念和建筑创作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天我们看到《建筑创作》又以崭新的面貌和令人瞩目的栏目展现在读者眼前,更是感到倍加振奋,与此同时,对她能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也感到十分欣慰。

《建筑创作》杂志是一本有个性特色的学术刊物。过去出版的100期,在突出学术性和原创性基础上,始终将报道重点集中在工程性及专业上,独到的工程实例和特有的细部设计是《建筑创作》真正的学术特色,对于每期项目的选择做到精心独特,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建筑创作》长期以来不拘泥于国际式的现代建筑束缚,相反在强调“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同时,挖掘和报道华夏建筑经典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使杂志十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对于推动本土建筑发展以及让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师与国际接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筑创作》的开放性特色体现在对作品介绍的广泛性和全方位上,检索过去100期的报告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刊登的题材涉及古今中外,内容广泛,优秀作品的地域涵盖范围遍布东西南北、国内国外,因而使《建筑创作》能够全方位和最大程度地开阔读者的视野。

《建筑创作》虽是学术刊物,却又注入了新闻概念,每期的内容,能够紧紧围绕建筑界的重大事件和相关建筑进行重点报道,以最新的工程实例,最新的方案作品,同时始终关注建筑师,介绍国内外著名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和创作理念,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新的科技发展信息传播给读者,可以说这本杂志报道的快速能力,是国内其他学术刊物所难以比拟的。

《建筑创作》质量精美的照片和制作精致的线条图,充分体现编辑队伍的雄厚实力,《建筑创作》具有一些数量多、综合素质高的文字采编、建筑摄影、电脑制作等专业技术队伍,其背后还有强大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后盾和技术支撑,因此编辑部有这样一批专家并由他们造就的刊物能够成为今天的品牌也是不言而喻的。

《建筑创作》长期以来从未间断过的“主编的话”栏目尤其精彩我每逢翻开杂志必先阅读“主编的话”,它既是导读,也是提示,还令人联想,充分体现杂志主编及其同仁对每期内容所倾注的心血。

最新建筑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建筑;设计倾向;当代;实验性;结构技术;分析探索

在建筑事业发展与进步过程中,一种新的建筑形式的出现,往往需要经过不断的实验和探索,最终才能形成符合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要求规律的新建筑形态,微建筑就是建筑实验中的一种新建筑形态,它在建筑事业发展与新建筑形态形成探索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微建筑在形成并成为一种新的建筑形态之前,也被称为实验性建筑,实验性建筑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应用和体现一些最新的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材料、技术措施等,并且通过这些应用来实现对于新建筑形态未形成之前的建筑理论以及方法进行验证实现。微建筑形态的形成,就是以一种“以小见大”的小型实验性建筑设计倾向为实验性方向,经过不断的实验探索,最终被验证形成。微建筑的设计倾向代表的是一种经济、可靠同时又富有生命力的建筑设计实验性倾向。本文将在对于微建筑定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建筑实验中的微建筑倾向与微建筑设计倾向中的结构技术实验性分析,实现对于当代微建筑设计倾向的实验性分析与探索。

1微建筑的定义特征分析

微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小”建筑的意思。在建筑领域中,微建筑首先在建筑尺度方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小。微建筑在进行设计实现过程中,以追求以一种极致的“小”为目标,但是在“小”的建筑尺度中却又包含着大量的建筑理念以及技术等信息。总之,相对于其它建筑形态来讲,微建筑就是一种从多视角以及多方位进行小的含义阐释的一种建筑形态。首先,微建筑从建筑形态上,就是一种小的、迷你化的建筑形态,而又正是因为这种小的、迷你的建筑形态,对于微建筑的建筑功能又局限于相对单一的使用上来。其次,微建筑虽然是一种小型化的建筑形态,但是设计过程中却是以以小见大、化繁为简的设计理念和方向为重心,虽然具有较小的结构形态,但是微建筑整体上却具有结构清晰、技术构造简明以及材料单纯等多种特征优点。

需要注意的是,微建筑虽然在结构形态以及体积上,与其它建筑形态相比更显迷你化,但是在建筑使用功能上,具有与常规建筑区别不大的使用功能。与常规建筑不同的是,随着建筑事业与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微建筑在生态意义以及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拓展使用、建筑设计建设方式上等,都与常规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相对于常规建筑来讲,微建筑在使用材料与技术手段、设计规范等方面的运用,都具有很大的实验性特征,是常规建筑建设中不一定具备并且适用的。

2建筑实验中的微建筑倾向分析

2.1早期建筑实验中的微建筑倾向

在建筑领域中,微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单纯的建筑形态来实现复杂的建筑功能需求,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推进,这也是现代建筑发展中所追求的显著特征。而建筑发展历史中,以单纯建筑形态来实现复杂建筑功能的设计要求,在实际建筑设计中也早有体现。比如,外国建筑中朗香教堂的设计实现,就是一种以单纯建筑形态满足复杂结构功能的建筑实例。在这种“微建筑”式设计理念的推动下,建筑设计中逐渐也实现了新的建筑结构形式与技术措施、建筑材料的设计应用,而与传统建筑形态与设计理念相比,这种异于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与过程,也是一种建筑的实验性过程,从这一建筑实验性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了建筑设计中追求单纯的实验性设计倾向,这也是微建筑设计倾向在建筑实验中早期显露的体现。

随着这一“单纯”实验性设计倾向与理念的推动,一些建筑学者也逐渐开始在设计作品中进行微建筑倾向的设计尝试与实验应用。其中,以柯布西耶为例,他在很多建筑设计作品中,都有对于微建筑设计倾向尝试与应用,比如假日别墅,如下图1所示,就是他建筑设计作品中对于微建筑倾向尝试的代表之一。到了上世纪80年代,微建筑风格作为建筑发展中的实验性探索方向,已经逐渐在工业设计中也有利设计应用体现,不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领域,并且逐渐成为具有后现代色彩特征的设计风格,而微建筑在建筑实验性发展与探索的过程中,其设计倾向也逐渐形成一种以小和单纯为主,同时具有明显的实验性特征的设计风格。

图1早期建筑设计中的微建筑尝试

2.2当代微建筑的实验性探索分析

随着早期微建筑实验性设计风格的逐渐形成以及建筑创新发展的推动,当代微建筑的实验性探索过程中,也不仅经历并且表现出了一种无限可能的微型设计趋势,而且在进行微建筑设计中,也相继表现出各种巧妙的建筑设计构思,并且一些行业领域设计中被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发展提高的推动作用,使得更多类型与更多数量的微建筑与设计理念在各个行业领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实验和尝试,比如移动式建筑设计、景观构筑领域和社区服务建设等领域,都有设计与应用尝试和实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微建筑实验性探索的发展。近年来,微建筑的设计理念,已经从各个方面对于传统建筑设计理念有突破和不同,并且很多微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方法,都带着推动建筑发展的实验性特征,尤其是材料技术的发展推动,使得微建筑设计中还出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传动地域文化微建筑案例,对于微建筑的实验性探索更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和影响。

3微建筑设计倾向中结构技术实验性分析

随着微建筑设计理念及实验性探索的发展成熟,微建筑设计倾向已经逐渐成为当代建筑实验过程中重要特征。对于建筑来讲,结构技术对于建筑形态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早期结构主义研究中,对于结构定义为包容各种关系的总体,而结构主义在建筑领域的出现,是在上世纪中期,主要表现为一些建筑设计师在其他领域的结构主义影响下,在现代建筑发展中提出应用,结构主义在建筑领域也逐渐被接受。现代建筑设计总,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就一直很密切,并且建筑技术的发展在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都有体现,比如建筑结构设计概念的更新、建筑结构形态的拓展以及建筑新材料的创新设计应用等,在这样的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互动推动下,具有明显结构技术倾向的新建筑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作为现代建筑实验中的重要特征,微建筑实验性探索过程中,结构技术的设计倾向也逐渐的明显和突出起来,并逐渐有应用实现。

比如,富勒加拿大博览会中的“美国馆”微建筑设计,就是设计倾向中的结构技术尝试体现。

4结束语

总之,随着建筑创新的多元化以及建筑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为了满足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建筑设计要求,微建筑的设计尝试会逐渐成为建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以技术创新推动微建筑创新,对于建筑实验性探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鼎宇,唐铮铮.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城市化设计倾向探析[J].中外建筑,2006(5).

[2]薛明,于淼.现代建筑史上失踪的关键词—阅读巴拉干作品所引起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3]曾晟,杨仕教,谭凯旋,孙冰.爆破振动对地表建筑稳定性影响试验[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2).

[4]韦峰.建筑自然通风在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