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经济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刘洪 国家统计局局长
现年60岁,山东青岛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先后在青岛市统计局、马列主义研究院、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从1974年开始在国家计委从事经济政策研究和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先后任政策研究室主任、长期规划司司长。1993年出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1997年4月,担任国家统计局局长。
邵宗明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高级统计师。1956年至1960年先后毕业于上海工业管理学院、上海财经学院。196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研究生班。同年在国家统计局参加工作。1973年至1979年在河北省邢台地区机电设备公司和河北省统计局工作。后调回国家统计局,历任副处长、处长。现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卢春恒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1963年毕业于河北财经学院。长期从事工业统计,历任国家统计局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1993年7月起担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翟立功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1970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先后在山西省储备物资局、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太原市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工作。1985年调至国家统计局,先后在政策研究室、中国信息报、中国统计出版社工作。1993年起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贺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1965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1965年至1971年任武汉城建学院教师。1991年至1995在任西安统计学院教授、院长。1995年出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数字化生存
刘洪看起来不像已经到了耳顺之年,但今年确是他的第5个本命年。他的秘书说刘洪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白天干不完,晚上带回家干。
1997年4月就任国家统计局局长以前,刘洪曾经有过在国家计委从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和长期规划工作20年的经历。他认为,这段经历对他现在的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因为宏观经济研究就是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比例关系,从而找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并在这个基础上预测今后5年、10年的发展趋势。而统计也是通过数据之间的联系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刘洪说。
这个世界时时在变化,而真正的变化总是从数字开始。有人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只有数字是惟一的新闻”。我们或许真得静下心来,听听数字的声音。事实上,人们也正在一天比一天感受到“用数字说话的力量”。更多的企业、更多的研究机构甚至更多的股民都在关注数字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数字为伍已不再是统计人员的专利。
“国家统计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国民经济核算中心’和‘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而且力争要成为重要的经济监测和咨询机构。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都可能是统计服务的需求者。需求的多元化要求统计信息更加快捷、更加准确。”刘洪告诉记者。
刘洪还说,刚刚上任的时候,每天都在和数字与报表打交道,有时也感枯燥,后来钻进去,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了。因为“你能从数字的背后看到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
7.8%的背后
1998年,国民经济的运行在国内国际的严峻环境下变得更为复杂。统计局的监测工作就更重了。为此,统计局将以前每季度一次的分析改为月月会诊,监测频率大幅度提高。
刘洪告诉记者,国务院领导从来没有把“保8%”与国家统计局的工作挂钩。国务院对统计局的要求很明确: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虚报浮夸。“他们说就以你们统计局的数字为准。我从来没有感到过‘保8’的压力。”刘洪说。1998年7.8%的GDP增长率是国家统计局在各地统计的基础上,根据平衡方法汇总、核算而得的。人们普遍认为这表明1998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基本实现。
刘洪告诉记者,7.8%这个数据是准确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地方的数字有“水分”,但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统计局在汇总及核算全国的数据时,运用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所获得的系数以及平衡验证方法挤掉了“水分”。
审计档案的不断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资源建设,审计档案数字化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内容。审计部门利用各种成熟信息技术集成,依托审计档案管理软件平台,对档案数字化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数字化档案室建设应运而生。
1.审计档案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扩展审计利用的广度
审计工作是一项特殊的职能活动,记录和反映这种特殊职能活动的审计档案内容丰富涵盖了各行各业。如:财政、农业、行政、资源环保、固定资产投资、金融、企业、社会保障、外资运用等等各项审计调查活动。审计工作的取证材料,既有文字的,又有声像的记录,既有书面证明、证据材料,又有实物证据材料。这些审计项目行业类别繁多,业务量大,更主要的是数据量巨大。无论是对纸制档案整理立卷档案还是查找借阅都是繁琐的劳动。目前,审计部门进行数字化档案管理主要是通过数字扫描和相应的技术处理,使审计案卷中产生的文字、图片变成数据资料,利用审计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档案数字化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和档案信息的多介质保存。档案数字化的应用代替了人工部分繁琐的劳动,便于扩展档案内容利用的广度,最大限度的,为审计人员缩短了审计工作时间,提高审计档案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2.数字档案对常规性审计项目具有高效的审计功能,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深度
审计档案质量的高低,不仅体现审计机关基础工作的水平,同时也能反映审计业务工作质量的高低。随着审计机关“金审工程”电子政务的应用,审计业务文书的拟稿、审计方案的拟定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写等都运用OA(办公辅助软件)和AO(审计现场软件)进行处理,因此,大量的数字信息的产生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多方位和角度利用服务。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即可设置各种不同的数据条件,运用审计档案管理软件中数字档案强大的搜索对比功能,为审计监督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参考资料。尤其是对常规性审计行业和审计项目可以依据上一年度审结的审计数据进行整体的查询分析,从中分析和确定审计重点及发现线索,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深度,减少审计风险。
3.数字档案中被审计单位资料档案库的建立,方便审计人员异地远程查阅
审计档案软件中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具有强大的资源储存和快速检索功能,它把大量的被审计单位的形成的年度报表、相关法规、资料及相关文件以数字化的形式按行业和单位性质再进行详细划分。审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既要向资料库输送资料定期进行电子数据信息移交归档,又可以通过审计资料库获得审计信息,做到审计成果共享,同时方便审计人员异地远程查阅,提高了工作效率,缓和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
二、数字档案在审计领域的应用正在向前发展
1.深刻认识审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发展
总书记曾经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这就要求审计工作适应科技创新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而作为审计档案工作者也要重视科技的发展趋势,“金审工程”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审计档案数字化建设也在努力的跟进;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不断采用新技术,信息系统日趋复杂,电子数据量急剧增长,审计收集的各类材料、载体多样性和门类纷繁性,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没有审计档案的数字化应用和审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只依赖于手工档案的立卷归档方式无异于新形势下的“刀耕火种”,就可能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必须牢牢把握住信息化的先机,重视档案工作的科技进步,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推动档案的发展和进步,使其更好的为审计工作服务。
2.审计档案管理软件的应用可实现网络远程归档
随着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的大型化,尤其是金融、海关、税务建成的全国联网的“信息网络工程”。审计人员面临的不再是传统的审计模式,而是全新的网上空间,针对这种情况审计部门已经在积极稳定的探索计算机审计和网络远程审计,通过网络连接来满足审计的需要,对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在整个审计监督过程中采集和掌握的数据都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存在,每一个流程都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同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真实的原始记录,只有保持整个过程的完整性才能体现档案的价值。因此,传统的纸制载体文件承办完结后归档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数字档案的归档要求,网络远程审计的实施可推进档案远程归档的发展,根据审计要求,将取证的审计工作底稿和电子数据通过“金审工程”中AO(现场审计管理系统)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经过三级复核后以数字化的形式上传至审计档案管理系统进行预归卷管理,真正实现“边审计边归档”和“审结卷成”。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 “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相关部署和任务,继续以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积极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实施“营商环境联建、重点领域联管、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的“三联三互三统一”工程,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二、 “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1.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落实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放管服”改革协同,为地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化服务。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协力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共同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等功能,统一电子营业执照运用场景。按照市级的统一部署设立地区“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加强政务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2.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制度创新,营造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公开”、抽查检查等信息在区域内充分共享应用,落实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标准、企业信用修复规则、实现信用监管标准互认结果互用。对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实施精准监管,对守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督和联合惩戒。落实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工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创造、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鼓励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配合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满意消费行动,共建区域内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推动经营主体自律,配合打造统一的消费投诉公示平合。推进消费领域社会监督。协同监管网络交易。充分发挥全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系统平台作用,注重整合辖区电子商务经营者基础信息、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等信用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实施分类监管。落实地区网络、合同案件查办协作机制,协同破解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难题。
3.合力打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配合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建设。在信息、业务、资源各方面配合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联动、效率共同提升。配合建设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促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培养计量技术人员,互派计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推动特种设备监管一体化。推进特种设备单位、人员、设备信息互查互享,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运用。
4.合力打造一体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全面建成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程监管更加科学,“党政同责”、“四个最严”、“四有两责”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履行,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遏制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杜绝和控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控制和减少较大及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继续巩固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成果,积极配合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继续深化食品安全“四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小作坊登记和小餐饮、小摊贩备案管理。保持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压态势,公开违法违规、虚假欺诈产品和企业信息。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推动实现顺向可追、逆向可溯、风险可控的地区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不断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 “十四五”期间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共同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和“十四五”期间各项重点工作。“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2800字范文稿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地缘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对于维护延长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增强提升国际塑造力影响力引导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社会前进动力,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强国建设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发展数字科技,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坚强基石。尽管我国是数字科技应用大国,却不是数字科技研发强国,很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因此,须加强数字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和布局,以数字科技大突破带动数字经济大发展。
一是采取清单制梳理我国数字科技的短板软肋,短期内寻找可靠的替代源和备份源,使“卡脖子”技术不因外国的封锁而断供。
与此同时,发起专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短板,补齐数字科技研发链。
二是面向数字科技前沿领域,设立国家或世界实验室,牵头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或工程,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全球数字科技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吸引和积聚全球创新人才。
三是支持数字科技试点应用,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智慧医疗等发展契机,推进数字新科技先行应用,为数字科技应用提供试验平台和应用场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数字基建,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在发展数字基建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由此,应科学决策、统筹布局,把数据中心、场景中心、区域中心、应用中心有效结合。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要有战略导向和规划牵引,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规划布局、互联互通等,引导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充分考虑本地发展情况和财力承受情况,尤其要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数字基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注意避免一哄而上,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是正确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需求为牵引,把应用场景建设置于数字基建的重要位置,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依托自身需求参与数字基建,并开放为社会使用,实现数字基建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合理跨区域布局数字基建,将数字基建同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形成产业链应用生态。
加快发展数字贸易,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强大引擎。随着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b2b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推动的企业间数字贸易将成为拉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强大引擎。须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先行优势,依托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数字贸易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效益与质量。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消费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利用数字技术“在线化、无接触、可传输”特性,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高端便捷的消费选择。加大主要电商平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收购或自建本土化网站,建设更多海外仓、展贸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等,带动更多中国产品与服务进入海外市场,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拓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二是培育壮大产业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制订实施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等,促进产业互联网带动的新型数字贸易快速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稳步推进数字货币,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抓手。当前,各国高度重视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实践,竞相加快央行数字货币布局。对于我国而言,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零售支付体系发达,同时,较早启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研究,加快了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落地步伐。展望未来,须顺应全球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动态应对、争取主动。
一是加快战略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币数字化与国际化工作,实现国际国内同步部署,强化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的联动发展,助力人民币更好承担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计价、支付、结算职能并发挥世界储备货币角色。
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先进地区整体落地,及时总结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运营与管理经验,有序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多场景推广应用进程。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与其他零售移动支付方式联动互促、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三是深化系统研究,加强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金融运行体系及国际金融格局影响的分析研究,包括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现实影响和预期影响、直接影响和关联影响等,推动数字货币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数字治理,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制度保障。数字经济正在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和运行规则,对传统治理方式构成巨大挑战,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为数字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互联网等一批新兴媒体经营模式的日益成熟,特别是整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开始调整,产业链下游的制造业利润向上游的资源业转移,这对于报刊业特别是以广告收入为主的报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因而报业出现了2005年的“寒冬现象”,广告收入持续下滑。2005年,我国杂志广告收入为18亿元,广播广告收入为34亿元人民币。2006年1~5月份全国广播电视创收收入累计338.40亿元,广告收入202.2亿元,付费数字电视收入1.90亿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付费数字电视业务发展迅速,比2005年同期增长75.93%。而报纸广告仅仅增长5%,在各类媒体中增幅最低。以上数据显示2006年受冲击最大的仍然是报纸。
面对严峻的现实,报刊业需要及时对自己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建立新的、适应形势变化的盈利模式,才能够从目前的困境中挣脱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批准,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传媒》杂志与湖南出版集团旗下的潇湘晨报社合作的“2007中国报刊经营模式创新论坛”在长沙举行。
全国60家媒体和媒体集团的社长、总编辑出席会议,共同讨论数字化趋势下中国报刊的经营管理。论坛聚焦“数字化背景下的报刊经营管理与创新”,为业界打造充分沟通交流的平台,探讨2007年数字化报刊发展的背景与布局,围绕纸质媒体如何制定自身在介质变革时代的经营策略、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化传统优势为品牌资源、化品牌资源为市场效益等问题,深入进行理论和实践探讨。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作为主持人主持会议,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致开幕辞。论坛上共有16位嘉宾做了主题演讲,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代表李东东副署长做了《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开创报刊发展新局面》的主题演讲,他在发言中指出,报刊业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束缚报刊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当前报刊业还面临着数字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挑战。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和改进政府的宏观管理,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另一方面要加强报刊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的《传媒的跨度经营》主要探讨了党报集团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怎样通过不同的配置推进发展和合理布局,并对目前大家十分关注的上市融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剖。他指出,从报业到传媒,从传媒到资本,从资本到创意,随意布局只会使资金断裂,错误的收购会使集团亏损。配置求融资,融资求反哺,只有发挥协同效应,才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期,真正做大做强党报集团。
周末画报社社长邵忠的演讲题为《数字化背景下的报纸经营,只有创新狂才能生存》,突出强调了报纸需要加强互动性,因为互联网不是技术性的东西,关键是互联网的互动性,因此传统报纸必须进行创新增强自身互动性,也只有创新才能生存。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陈夷茁则在她的《走质量效益型的党报集团经营之路》中为报业指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四个着力点:第一个着力点是完善所有权和经营权关系的制度安排;第二个着力点是广告体制问题;第三个着力点是转变利润模式,开源节流,创新经营机制;第四个着力点是培育新的增长点,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打造网络数字发展的新高地,努力实现跨媒体经营。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赵曙光在《数字化颠覆下的报业创新》中提出,对新媒体不仅要做到知己知彼,更重要的是为我所用,全面推进报业的转型,拥抱多媒体时代的今天,可以从内容创新、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互动性、发行营销的创新等十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世通华纳移动电视传媒集团副总裁崔斌发表的演讲中提出传统媒体的基本特征是依赖内容而存在,通过提供有吸引力的内容来吸引受众,把受众转化为企业的消费者,然后卖给广告主。
每位演讲嘉宾都从不同角度对怎样应对数字化挑战,转变经营模式做了深入阐述,与会的其他代表一致反映,本次论坛的嘉宾发言都很务实,而且论坛议题十分明确就是探讨经营模式的转变问题,所有参会者都受到了强烈的思想碰撞。
本次论坛不仅有精彩的嘉宾演讲,而且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玉山还在论坛上了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传媒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探索中前进的中国报刊经营管理一报刊经营管理模式研究主报告》,课题组经过近两个月时间,先后前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国内知名的报刊经营单位进行了调研,在搜集了大量一手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而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推进,人们的经济生活变得日新月异、异彩纷呈,经济报道越来越成为我们新闻报道的重心之一。而作为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地市报的经济报道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加大报道分量。不过,与地市报整体的新闻报道相比,经济报道尚面临着不少难题和需要突破的地方。
综观我们一些地市报的经济报道,大多是静态的工作总结、成就汇报式的。经济新闻做得太硬会远离读者,而枯燥无味、语言生硬、数字化、难懂是经济新闻容易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改进经济新闻的报道,使地市报的经济报道更贴近百姓?怎样才能做出可读性强并具有生活化倾向的经济报道?
变“眼睛向上看”
为“眼睛向下看”
从百姓的视角切入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把经济报道的“大问题”与读者的身边事结合起来,“大”题“小”做,从而使经济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生硬的经济报道通俗生动地呈现给读者。记者应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写作,透过普通人这个点来深化有主题的面,一方面赋予报道人情味,另一方面又突出贴近性,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一般来说,老百姓对经济新闻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的内容是否与读者有关。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才能拉近读者与报纸之间的距离,使经济报道产生亲和力、生命力。
现在,经济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玩中就包含有经济规律、经济政策和经济建设成果等方面内容。因此,经济报道想要增强可读性,就要求记者对市场上出现的纷纭复杂的经济现象保持足够的敏感。像彩电降价、空调热销、菜价涨落、煤气调价等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内在原因的,把这些老百姓密切关心的信息及时报道出去,不仅百姓感兴趣,对生产经营者及时了解信息、调整政策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我采写的新闻调查《26户个体肉贩状告红头文件赢啦》,就是从老百姓的菜篮子入手,抓住了一条新闻“活鱼”。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致使铜陵县城南市场26户个体肉贩罢市,老百姓买不到猪肉,造成不好的影响。我经过半个月的明察暗访,写就此篇。稿件刊出后产生较大反响,后来获安徽省政府新闻奖二等奖、安徽经济好新闻二等奖,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
经济报道一定要密切联系经济生活的实际,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选择报道主题和角度,增强贴近性、可读性。今天的读者群,对经济政策、经济信息有着更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多是从切身的利益角度去认识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的。怎样满足他们的需要,是经济报道工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可以说对经济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从群众切身利益的角度选择报道主题,不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就很难吸引和打动读者,取得好的宣传效果。
用讲故事的手法写经济新闻
用讲故事的手法写经济新闻,可以让经济新闻贴近读者。增强经济报道的解释能力,强调经济报道的解释功能。在报道分析经济现象的同时,向受众解释事件为什么这样。同样,经济新闻如果没有故事,不与社会生活关联,就无法贴近生活。对于原本专业性较强的经济报道来说,故事化这种手法是增强可看性的有效途径。现在大多数经济新闻的背景资料多是统计数字、抽象图表,大量的经济术语是枯燥乏味的,简单罗列“专业术语+数字+图表”让受众看了厌倦。如此让受众敬而远之的经济报道,又怎能取得好的宣传效果呢?在这方面,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就做得比较好,被业界称为“华体”。“华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常常能使枯燥无味的硬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易读性和趣味性。客观地说,新闻是一种选择的艺术。面对同一新闻,不同的记者因立场、角度等不同,报道时选取的视角也各有迥异。“华体”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抽象的概念和数据,尽量做得让“老太婆都能看得懂”,因而显得耐读、令人回味。我采写的《抠出来的效益》一稿,借鉴了这种手法。我从一家基层单位在厕所里安装一只新水表、一只新电表的故事展开报道,引出这家基层单位的立足内部挖潜,节约一度电、一滴水的事迹,突出了当时企业厉行节约,勤俭持企的大主题。稿件在《铜陵有色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出,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此稿荣获当年安徽省政府新闻奖二等奖等多项奖项。目前,中央电视台的经济频道,在制作经济报道时,非常注意挖掘经济生活中的故事,提炼成功或失败人士在艰难的市场竞争中独特的心路历程。这些报道因为有故事性,因而好看,能吸引人,从而把一些经济理念和经营谋略,在很轻松的观看氛围下传递给受众了。
挖掘经济报道的深度
新闻媒体在报道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时,不能只停留在对信息的简单披露上,而应对某一时间或某一现象进行一个立体、全方位的深度透析,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会有分量,才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怎样让铺天盖地的、包括政经、产经、财经、公司企业、经济评论等经济新闻报道中的硬板的数据变得通俗易懂,进而对读者具有指导性、服务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做每条新闻时花足心思,力求拿捏准每条经济新闻的民生节点。这就要密切联系“地”情实际,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党的方针政策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各地的实际不尽相同。作为地市报,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不能光说“普通话”,还要善于把“普通话”化为“地方话”。有了针对性,才能有指导性,报道才有特色。比如说,国家出台一项经济政策、法规,对地方有什么影响?与百姓生活有什么关系?就需要媒体从中找到接口,否则报道就不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一次,我在家休息,与自己同住一栋楼的几位住户同上门收水费的收费员争吵了起来。原来有几位住户一个月只用去4吨至6吨水不等,而收费员却收9吨水的钱,说这是有红头文件规定的基数。住户认为这不合理。收费员的理直气壮,居民的无奈,让我想把这件事搞清楚。我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终于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搞清。不仅水费如此,而且气费也如此。并且得出结论,水、气最低基数消费于法无据,而是一些垄断性经营的行业的霸王条款,其实是违法的。而当时,国务院正在全国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其中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同时要求尽快撤消所有与国家法律相违背的地方性法规。据此,我写了《水、气“最低消费”合理吗》的长篇调查报告,在《铜陵有色报》以半个版刊出,并在《安徽日报“经济周刊”》头条位置配评论发表,引起较大社会影响,推动了铜陵市取消水、气最低基数消费的进程。此稿获铜陵市政府新闻奖二等奖。
地方的经济新闻
应从全国和全球找背景
如果在报道地方性经济新闻的时候不注意从全国甚至全球的范围找到新闻发生的大背景,就会影响经济新闻报道的深度。也就是说,在报道一条地方性的经济新闻时,要将它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角度去找这条新闻的位置。只有放在这些背景中采写出的地方性经济新闻,新闻背后可能隐含的深刻意义才能更完整地显现出来,地方性经济新闻的启发性和借鉴性也就体现在这里,其新闻价值也就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此外,围绕经济政策动态、新法规的出台,可以做新闻调查,可以找专家解读,也可以解析对企业的影响。心中装着读者,尽可能多地从百姓关心的经济现象和实践中去寻找线索、发现题材,写出来的经济报道才能受百姓欢迎。同时,经济报道语言要出彩,不是要记者到汉字堆里找生僻、晦涩的词汇,而是将日常的生活话语用出新意,这样的报道才具有大众性、社会性,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