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传播与新媒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关键词:北京 网络媒体 新闻传播 意识形态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长期以来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战略高地。北京汇集了全国40%左右的出版社,20%左右的期刊社,10%左右的报社 ,综合实力遥遥领先其他省市。与此同时,拥有1700万网民的北京也是中国互联网起源、发展、转型的核心地区。1994年在北京中关村中国完成了互联网的全功能接入,正式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序幕;世纪之交,北京诞生了三大门户网站的两家――新浪和搜狐,网络媒体兴起,随后百度搜索引擎在北京诞生,一举改写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传统媒体格局,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门户时代”;社交媒体阶段,2009年新浪微博开社交媒体先河,掀起网络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
现状:我国网络媒体发展最快的地区
北京是全国网络媒体最集中的地区,除了多个门户网站的新闻资讯服务外,还有诸多中央、市属主流媒体开办的新媒体平台。PC端方面,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CNIDP)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类新闻网站访问量前5名里有3家北京属地网站;移动客户端方面,2015年新闻类APP排行前10名中有8个来自北京的互联网企业。
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北京市的市属报纸媒体的媒体融合尝试启动得较早,近年来更是纷纷正式设立和重组新媒体部门,改造采编流程,围绕一站两微一端思路重点发力。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新媒体发展中心,开展了京报网改造工程,其打造成集信息聚集、展示和用艄芾矸务互动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平台。在此基础上,配合两微一端等渠道,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的信息采集加工传播模式。集团重点打造“北京日报官方微博”和“北京晚报官方微博”、“北京日报官方微信”和“长安街知事”微信号,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新京报社设立了由社长任组长的“新媒体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全面实施“全员新媒体”战略,遵循“数字优先、网络第一”的原则,以新媒体部门的突围带动整个报社向新媒体转型。全体采编人员不定时地向新京报新媒体提供内容产品,全天候采集新闻及热点。北京青年报社则以微信朋友圈为切入点,在产品上进行差异化布局包,开办了旨在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的“团结湖参考”。
在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商业网站方面,北京除传统门户网站继续发挥强势作用外,还出现了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由媒体主导的传播方式,而基于数据挖掘向受众用户精准推送信息,获得了极大成功。
问题: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艰巨复杂
北京承载了全国最大规模的意识形态传播平台。截至2015年,北京拥有123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持证机构,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占据了全国60%以上的网络视频访问量。2015年上半年全国新闻网站访问量前10名里有7家北京属地网站;移动客户端方面,2015年新闻类APP排行前10名中有8个来自北京的互联网企业。2015年北京的论坛、贴吧等社交媒体平台占据全国论坛总流量的接近一半。此外,北京市的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敢为人先,全市所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均完成了“一站两微一端”的搭建,通过深度交流和多元服务来提升用户黏性。
目前,北京地区拥有93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含中央和部委所属单位),占全国总量的近40%。此外,北京地区共有5175万个新浪微博认证账号,近3500个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在活跃用户数排名前10的新闻客户端中,有8家在北京运营。根据CNIDP和相关数据,北京这些新老媒体平台的信息内容覆盖了全国近50%网民。网民在阅读新闻的同时,也积极参与信息的传播、评论,实现了社交媒体时代的强互动性,进一步放大了意识形态传播效应。根据人民网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北京出现了35起重大舆情事件,如北京近13年最强沙尘暴话题、史上最严控烟令实施话题、人大代表挖塌北京地下室事件、鸟巢豪车隧道飙车案等舆情热度非常高,北京成为全国热门的舆论场之一。由此可见,北京已经成为全国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
建议:构建现代网络传播体系,提升北京文化软实力
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先指出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和反映民意的作用,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北京作为首都和中国的“网都”,更要以最高和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舆论宣传平台和渠道建设,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
1. 推动媒体融合加快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在传播创新方面,应加速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和运营商的深度融合,针对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网上斗争新战场的动向,及时调整战略中心。要统筹主流媒体、商业媒体、政务媒体、自媒体适应新趋势。推进网上阵地规划建设,积极布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探索市属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媒介资源、生产应素有效融合,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形成包括网上政务、市属媒体公众号、社会网站、自媒体以及名人微博、草根微博在内的宣传矩阵。打造全媒体采编一体化平台,以“中央厨房”式生产,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屏传播、同屏共振,努力实现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2. 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繁荣健康网络文化
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当好网络内容建设和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排头兵。正确处理好“一元统领”与“多样共生”的关系,努力建设导向正确、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北京特色网络文化。正确处理“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努力为北京营造网络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正确处理好“专业生产”与“群众创作”的关系,努力提升北京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3.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凝聚放大健康理性社会共识
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议题设置的能力和水平。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把内容变成产品,把受众变成用户,对接网民心理需求。适应当前互联网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善于用鲜活的故事阐释生动的主题,用网民视角展现宏大叙事,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传播的互动性、贴近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对重大经济社会改革措施、重大公共活动等的报道策划,做好传播效果的预判、评估,因势设题、主动发声、顺势引导,提高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参考文献:
1.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
2. 佟力强等:《首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5)》,人民出版社,2016年。
【关键词】新闻自由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一、传统媒体新闻自由的实质、表现形式、实现程度和局限性
新闻自由作为一项政治权利和新闻本身存在状态的统一体,是新闻事业诞生、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
1、新闻自由的实质。从本质上讲,新闻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同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政治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种体现。包括新闻采访自由、消启、传送自由、报道自由和保护消息来源自由、受众收受信息自由、批评自由等。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自由无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2、新闻自由的形式。今天,新闻自由在世界各国己成为公民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部分。尽管各国政府赋予其人民或人民争取到的新闻自由内容不尽相同,但新闻自由外在表现形式基本形成共识,这种共识本身也是大众传播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著名新闻学学者孙旭培把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表现形式归纳为报道新闻自由、发表意见自由、批评自由和办报自由等四种。
3、传统媒体实现新闻自由的程度。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里,受众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自由充分地接受、选择新闻信息,是大众传播条件下新闻自由实现程度的体现。受众本身也是新闻报道对象,其地位日益被大众媒体所重视,媒体尽量为受众直接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较多途径。
4、收音机、电视机、报纸等传统媒介为受众享受新闻自由提供了物质上保障。因此,受众可以更容易拥有多种大众媒介,为其享受较充分的新闻自由提供了有力保障。
5、传统媒体实现新闻自由的局限性。一方面传统媒体是由点到面的单向传播,受众反馈渠道单一且量少,尤其受传双方互动性差。因此,传统媒体由点到面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受众有单方面接受媒体所提供信新闻信息的自由,媒体有传播新闻信息的自由,这就形成了受传双方享受不对称、不平衡的新闻自由。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由少部分人直接运作和控制,广大的受众被置于传播流程的终端,被动地接受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
其次、传播符号单一,不能多方位多层次展示现实生活。看电视、读报纸杂志和听广播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所以,传统大众媒介之间这种各自鲜明特性是其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的关键所在。
二、网络传播时代对新闻自由的变革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 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这表明互联网的新闻信自、传播功能及其巨大优势被承认。网络传播从内容到形式都全面超越传统大众传媒,网络传播是新一代媒体。在中国,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属性的展现最初被几大门户网站体现出来。门户的概念从根本上讲应该是网络浏览的指引,随后这些网站开始偏离门户属性,发展成为新兴媒体,即网络传播。
1、什么是网络传播。传播无非是信自、流通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信息的源头、信息流通的渠道、信息的归宿等几个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传播都不成立。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因此,本质上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即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主任诗兰指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特点:全球性、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方式。他认为网络传播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写阅读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在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传播。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
2、网络传播挑战传统新闻自由的技术优势、运行原理。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verett. M. Rogersv指出,新技术、新媒介为公众所普遍接受的5条标准为:方便兼容、可靠、可见,网络传播在方便、兼容、简便、可见上显出明显优势。可见网络传播飞速发展是有其一定背景支持的。这种背景就是互联网络本身的技术优势及其运行原理,网络传播之所以能够挑战传统新闻自由的根本保证正在于此。
3、互联网为网络传播提供简捷通道
互联网的出现为网络传播在全世界兴起、蔓延,提供了一条简洁的途径,正是由于互联网的特点,网络传播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和形态为世人所青睐,并成为新一代传播媒体,重新改写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自由。
三、网络传播对传统理念中的新闻自由变革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和新内容,由此,网络传播时代新闻自由无论是作为一项公民的民利还是网络传播本身的要求或提供的可能性,其与传统大众媒体的新闻自由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具体和深刻的变化。
新闻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一部分,是大众传播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新闻信息自身运行的一种良性状态。新闻自由作为公民民利的一部分,包括公民发表言论的自由、接近媒介自由以及知晓权等,但是在传统大众传播生态环境里,新闻自由往往更多地表现为统治阶级创办、控制媒介的自由和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自由;而广大的受众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形式上自由,但在具体的传播环境里,他们只有接受、选择被媒介传输新闻的自由。因此,在这样的传播环境里,新闻自由的形态没有完展开,而以新的传播媒介、新的传播方式为基础的网络传播大大改写了新闻自由展现的形态。“很多学者在讨论什么是信息民主化时,大家的理解是网络产生之后,新媒介给每一个上网的公民更大的自由度和表达意见的机会。
1、网络传播――分散式传播结构体系。网络传播容量是无限的,物质载体是无形的;网络传播空间是开放的、民主的,任何具备一定条件的人都可以进入,客观上人人平等,任何一台电脑都可以连网。作为全球性公共基础设施的互连网络,任何一个国家或跨国公司控制、垄断它是几乎不可能的,所有具备一定条件的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此‘安营扎寨”。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
传统大众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少数人、少数机构去运营,统治集团易于左右、控制或影响它们,由此形成大众传播一系列的特点;而网络传播由于互联网的本质,最根本的特点是全民可以参与,强大的社会控制系统、少数人运营作用被弱化。因此,网络传播这一特点为其改变传统大众媒体形成的新闻自由理念提供了必备前提。
2、传播主体多元化,传受双方界限被打破,受传角色界限模糊或相互之间任意转换。传统大众传媒的传播主体单一且须具有一定资格,新闻传播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居于信息流动的前端,但人数相对于广大受众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传播新闻、信息是这些职业新闻传播机构和个人的使命和权力。而网络传播诞生后,“传统的单一主体结构构成的新闻格局已经瓦解,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构成正式形成。
首先,许多网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电子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信息或新闻,他们已成为事实上的新闻传播主体。另外,在网络新闻传播里,传播主体又增加了随机上网的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新闻传播上,网民因其有利条件可以在网上第一时间报道,网上个人新闻传播在这个时候能起到独特作用。在网络上每个网民都有充当传者角色的可能和机会,把自己的意见、言论及发现的新闻线索随时随地传给相应的网上媒体或亲朋好友。因此,在网络空间里受众的知晓权、发表权能够进一步得到实现。这种变化在传统大众媒体独霸时代是不可想象的,网络媒体带来的这种变化更有利于打破人为的新闻封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
尽管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媒介’来表达观点,但大多数网民无论在信息技术、人力还是在时间、经济实力上都无法与专门网站相比,从而处于明显劣势。另外,网民上网的习惯使他们在寻找到较好满足自己需要的网站之后,有些网站则无人问津形成虚设。
尽管如此,在网络传播里,传统单一主体构成的新闻传播格局已经瓦解,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构成正在形成。这种趋势的出现与当代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一致的。网络传播提供的客观可能性大大加速了当代多元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向。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传播主体已大大多元化了,除了大众传媒机构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各传媒的网络记者外,任何有条件上网的网民都可能是受传角色的统一体,都可以把自己了解的客观事件的变动、看法直接传到个人主页。同时职业新闻工作者可以阅读网民的邮件、贴上的观点、消息,成为真正的受者;网民传送的作品、观点、争论会或多或少影响上网的新闻记者,这种信息传播境界是传统媒体可望不可及的。所以,在网络传播时代,传者、受者已没有严格的界限,网民可以享受到作为一名传播者的乐趣,真实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当然政府也逐渐探索管理网络媒体的办法,网民传播信息的渠道受到一定限制
3、网络媒体传播成本低廉,传播内容广泛而丰富且随时更新及补充。网络传播已成为一个由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组成的系统。网络传播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层次性,极大方便了信息、言论在互联网里及时快速的传播,大量的信息能够从不同渠道得以公开传播。网络传播实现了现实生活发生的新闻事件可随时、同步在网上传播;传者可随时更新、补充。保证了信息在第一时间里传播,无须大量的物质损耗,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网民享受如此新颖的传播万式标志了新闻自由的发展新阶段。
4、传受关系互动化且传受之间互动及时、方式多样。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多向传输信息的渠道,传受之间能够随时沟通交流,形成互动性传播操作环境,为传受双方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大众传媒模式中手段与反馈手段相分离的局面,受众能及时有效地发表意见,使传播过程达到良胜互动。交互性是网络传播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其信息传输方式呈双向互动交流方式
四、网络传播时代新闻自由发挥到极致
1、用户主动获取个人化信息。网络系统具有功能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浏览功能,浏览器大大方便了人们在网上进行搜索与浏览。利用信息检索技术,人们可以获得更具个性的新闻信息。另外,现在有的网络媒体推出一种信息推送技术即新闻传播主体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传送提前预订的专门化信息,包括网络广告。
2、随意安排使用时间。互联网有强大的记忆功能和存储功能。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体,网民在使用网络传播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获得了空前的新闻自由,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收大众媒体过滤后有限信息。这种自由度是对传统新闻自由的全面升华和超越,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都是一种进步,更有利于人类传播业的发展,有利于人类进步和发展。
3、网络传播时间的快捷性。新闻自由的含义还包括客观世界发生的新闻信息在时间、空间的运行态势。网络传播出现后,新闻、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自由度发生了空前变化。新闻信息在传播时间的快捷性、空间的广泛性是今天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性。网络传播的出现,在相当大程度上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
综上所述,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新闻自由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都达到了新的自由高度,“新闻自由”作为一种新闻传播理念、新闻信息自身运行的要求和作为公众的一种民利,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传播环境里,新闻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受众主动化意识增强和实际地位提高,传受双方互动关系的形成、新闻信息传播的多媒体。所有这些,既是网络新闻传播超越传统媒体传播的关键所在,更是网络时代新闻自由的具体展现。批评自由如今在互联网上更方便、大胆、无忌,公民的言论自由充分在网上体现出来。
因此,网络传播时代,新闻自由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网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发表意见权和知晓权的平等。
参考文献:
[1]李希光.网络记者.三峡出版社.
[2]陈虹.互联网:我们与世界同步.新闻与传播,2000(5):32.
一、网络传播负效应
网络传播很难用大众传播的概念来定义。首先,它的传播者不一定是专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网络上的传播者除了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还有很多是名不见经传的个人。其次,它的传播对象也不一定都是一般社会大众,如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服务更多地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所以,网络传播是指基于因特网上的一切信息传播活动,既包含电子邮件、网络聊天这样的点对点传播,也包含BBS上的群体传播,当然也包含由职业传媒机构所提供的大众传播[1]21。网络传播的类型主要分为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和网络大众传播。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传播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和QQ、MSN网络聊天等形式进行,群体传播主要通过BBS、博客、微博等进行,而各种媒介的电子版、媒体博客、门户网站等则属于大众传播形式。网络传播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化交流,打破了传统媒介传播中的不平衡现象,给予更多个体平等的传播权利,完成了“受众”向“网民”的转变,它将昔日的信息匮乏变为今天的信息过剩,营造了一个更为信息化的媒介环境。
(一)网络传播负效应现状
第一,从宏观信息环境来看,网络传播的信息流已经不是往日的“细水长流”,它使人们在信息的大海中变得麻木和弱智。网络媒体营造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真实的“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指的是大众传媒在人与现实之间插入的信息环境,“它不是客观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经过媒介选择加工后向人们提供的模拟环境”[2]127。谁控制了“拟态环境”,谁就控制了人们头脑中的现实世界。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大众媒介一方面作为“营利企业”,另一方面作为“宣传机构”,将广大受众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洪水”中,使他们丧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大众传播对现代人来说类似于一种“心理暴力”[2]172。人们被网络信息所支配,在海量信息面前浪费了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同时思考能力的退化使得人们在网络传播中处于被动状态。网络信息的优势在过剩的情况下就不再是一种资源,而是一种信息污染和浪费。第二,从公共领域来看,网络对公共领域的多样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成为谣言和虚假信息滋生的温床。2009年10月12日,一名自称“闫德利”的在博客上发文,自称有艾滋病,同时曝光数百名性接触者,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后经容城警方调查,博文是“幕后黑手”闫德利前男友蓄意诽谤之作,“艾滋女事件”告破。虽然案件水落石出,但是谣言对一个女孩名誉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在公共领域的一些非正式场合,公众就一些公共事务进行探讨,可以不顾忌任何审查制度,独立地评判个人、集体乃至政府的相关事务。网络传播拓宽了公共领域的疆界,产生了更多主流之外的公共空间,其虚拟性、匿名性特点,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过分开放的DIY舞台。在BBS、聊天室、博客、微博上,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而追踪、确定这些信息的来源却在数码空间中变得十分复杂。信息的真假难以分辨,人们对公共领域信任度降低,也成为一些和社会恐慌产生的重要原因。第三,从社会生活层面来看,网络传播的娱乐化倾向空前加强,侵蚀了人们健康的生活状态,各种“网络综合症”患者不断增加。受商业利益的驱使,为了在短期内吸引受众的注意,获取更多的利益,媒体没有过多的时间来思考信息产品的合理化,网络媒体变成了快速与新奇的傀儡,人们在网络虚幻乐园中流连忘返,甚至逐渐脱离现实世界,形成了孤独自闭的性格。网络游戏造就的新生代“容器人”就是网络传播严重娱乐化的典型例子。人们沉溺于网络,不仅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身体也不能幸免,如视力问题、“鼠标手”、“语言障碍”等都与长时间上网分不开。娱乐本身没有错,但网络传播对娱乐的异化,导致人们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中,造成身心俱疲,这就背离了使人精神愉悦娱乐的初衷。第四,从文化领域来看,网络信息“碎片化”和网络传播的恶意调侃造成大众文化的浅薄化。网络自从诞生就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介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阅读纸质的书籍或者报纸,而倾向于网络信息的获取。如今随着微博的出现,原本的长篇大论被压缩成140字的信息碎片,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更加简单、片面,这种“浅阅读”使得文化的传承渐渐缺失,人们开始浮于表象。从胡戈对《无极》的恶搞到古典名著被恶搞,网络恶搞形成一种影响力,颠覆了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在信息化社会中,各种标签和搜索引擎似乎给人们带来了信息检索的便利,但是,这些便利把人们都变傻了,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能够用一个标签概括吗?互联网正在把人们的思维能力撕成碎片。第五,从受众角度来看,新生代网络受众对他人隐私的非理性关注和推波助澜导致其逐渐演变成了“网络暴民”。“网络暴民”似乎有很高的觉悟,他们高举法律和道德的旗帜,拷问一切不合理现象;但是他们的“宽容”却是要置陌生人于死地,他们的“正义”则是极端主义的仇视一切[3]。诚然,没有网络传播的纵容就不会催生这样的“暴民”,网络传播赋予了“媒介审判”新内容,情绪的发泄、猎奇的心理也都包含在其中。这是网络传播生态环境异化的表现,并且这种异化正在持续升级。
(二)网络传播负效应原因分析
网络传播负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网络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因素来考察。从网络媒介自身的特点来看,网络媒体是新技术的产物,但是这种新技术里面也隐藏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交互性给信息的把关带来了不便,信息把关人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和政府延伸至个人,每个受众都是信息者,都可以决定自己想要的内容,这难免造成信息的泥沙俱下。同时,网络的匿名性特点减弱了信息者的责任感,法不责众的心理让很多人戴上“墨镜”,充当看客,这就导致了一些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产生及快速传播。从外部环境因素来看,经济因素、受众心理、公民素质、社会制度、政府等都对网络媒介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在此,我们着重从制度层面探讨网络传播负效应的原因,即政治控制。政府对传统媒体的管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但是对新网络媒体在制度控制上无例可循,照搬传统媒体的那一套,又是不现实的。因此,对政治控制不合理、不完善,是网络媒体负效应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媒介政治控制
(一)何谓媒介政治控制
媒介控制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传播媒介的控制。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政治控制由来已久,古希腊政治学者柏拉图认为,要确保信息传播的建设性作用,建立检查制度是必要的。他还专门制定了检查的规则,甚至认为对于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也要根据政治统治的需要进行删节,荷马史诗也不能例外[4]。当然,这是对政治控制最普遍意义上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控制已经具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含义。控制这个词汇总是给人一种霸道的感觉,也许没有人愿意被控制,但媒介不是一个绝对理性的概念,不可能完全坚持社会本身的信仰和价值观。施拉姆说:“孩子们花在媒介上的时间超过在校学习的时间,超过睡眠以外的在任何活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如果媒体不被限制,我们如何容忍。我们不愿意干预媒介的内容,不愿意监督媒介,不愿意规定它们的表现内容。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不喜欢审查制度,我们担心,自己是否在削弱政治思想上的自由市场。”[5]179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控制,因为没有绝对的言论自由,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媒介也是在党性原则支配下的舆论宣传工具和“灵魂的工程师”。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控制并非全然不好,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控制中我们才能够安心地享受自由。网络传播给我们提供了媒介历史上最大的自由和最多的选择,极大地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但这种民主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政治制度的约束,政治控制永远存在。今天我们看到的网络无不处于政治控制中,否则人们的自由和选择将无法实现,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说:“有时候选择不但不能使人摆脱束缚,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棘手,更昂贵,以至于走向反面,成为无法选择的选择,一句话,有朝一日,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
(二)网络传播中的政治控制
摘 要:网络传播的发展异常迅猛,这种超常发展表现在网络传播的传受两方面。与网络传播实践的高速发展形成反差的是,网络传播的理
>> 网络时代受众的角色逆转 网络时代科学传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网络时代对“主动”受众的认识 网络时代重大主题宣传的受众参与 米勒的网络时代文学观 浅谈网络时代的网络阅读 浅谈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 浅谈网络时代的编辑素养 浅谈网络时代的学校建设 浅谈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 浅谈网络时代审计的变化 浅谈网络时代的作文训练 浅谈网络时代的营销变革 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 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重构 邹韬奋新闻职业观在网络时代的意义 网络时代受众主动性探讨 网络时代的地震 网络时代的文学 网络时代的坚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浅谈网络时代的受众观 浅谈网络时代的受众观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靖东")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网络传播的发展异常迅猛,这种超常发展表现在网络传播的传受两方面。与网络传播实践的高速发展形成反差的是,网络传播的理论,尤其是怎样对待网络时代受众的问题并没有引起网络传播者的重视。本文回顾了受众观的发展,分析了网络受众的特点,及受众对网络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影响。关键词:网络传播;受众观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90-01网络传播自20世纪90年代方兴未艾。网络传播是目前最先进的媒介,它不仅集中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等各种形式的媒体,而且包括了人类的各种交流方式。这不是传统意义上新老媒体交替,而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碰撞愈演愈烈。所以,大众传媒更应注意到对网络媒体下受众观的调查,从而更好的研究网络媒介。一、受众观的发展传统认为,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受众研究从早期的“子弹论”和“皮下注射论”到后来的议程设置,不断完善着自身系统的完善。早期认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随着传播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受众所处位置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渐渐地发生着质的变化。现阶段,“受众”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的主导,处于传播研究发展演绎的各个阶段,任何传播研究都最终归结为受众分析这个核心要点上。二、受众观在网络时代的更新在网络媒体日新月异的同时,报纸、电视、广播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为了能在网络媒体面前不处于下风,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寻求自身在网络世界的发展。但在传统媒介接触网络的,还有一部分传统媒体从业者认为,只要把原来的刊物、影像完全复制到网络上就可以吸引受众“眼球”,利用自身采集优势在网络媒体面前仍然可以抢的先机。这种完全的复制,是纸质版的内容变成了电子版,在信息的海量上的到了发展,但与日益新颖,有着高互动性的网络媒体在吸引受众的角度上还有差距。传统媒介采编力量非常强大,对电子版也是倾力制作,无论是从信息量还是及时性上都是霸主地位,为什么与现代网络媒体在“争夺眼球”的竞争中还是处于劣势呢?这有很多的原因,其中关键是如何调整传播者传播方法,改变传播形式。要扭转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劣势,其实就是要促进传统受众观转变。基于这种原因,传统新闻学往往将研究重点放在传播者及传播内客上,对受众的感受考虑不多;而在网络传播中,受众的主动地位得到空前提高,面对各种接收方式,传统的新闻传播意识显得非常局限、老套。三、以网络论坛为例的受众观分析论坛之所以发展到当今如火如荼的程度是与其自身特点所分不开的,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了论坛的发帖跟帖当中,大家畅所欲言,在论坛当中没有绝对的传者,但对于某种观点、意见和看法,参与进来的的人都不同程度上的充当了受众角色。一是知识性。论坛当中网友的帖子当中不乏有知识价值很高的内容,使得广大网民得到有益教诲和启发。特别是专门的学术性、专业性论坛,在这样的论坛当中,每位网友都搜寻着自己感兴趣的资源。大家谈论学习心得、发表学术观点、互相借鉴启发。二是公益性。论坛当中对国家、社会、民生有益的观点,能被有关部门所采纳,起到积极向上的效果,并非仅仅是网友大发感慨而没有后文。一些网友论点能够顾全大局,均衡利益得失就很具有参考价值,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当众人共同探讨时必然会有一些论点是公平、公正、有益的。三是自由性。没有学历、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只需注册一个ID号就可以在论坛中发表、评论、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意见,或是支持原帖,亦或是保持沉默。正是由于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性,使得论坛的人气越积越多,网友可以随时随地的加入到思想和感情交流当中。四是趣味性。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当一种爱好成为大家共同的兴趣时,其所迸发出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正是由于这种共同的追求,使得网友参与到各种帖子的讨论当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寻求大家共同的兴趣,并在共同的兴趣当中寻求共鸣。
从本质上讲,网络媒介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具有广泛服务功能的超级信息服务网络。网络不仅是人类一种新的信息交流的方式,而且是人类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适应受众的这种多元化的需求,网络媒介也从向受众单纯传播新闻信息转向到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随着网络传播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受众对网络的需求将进一步得到满足,这必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而由网络特性所引发的研究风潮并不止于传播学领域本身,网络的虚拟社群概念、网络沉迷、真实与虚拟社会结构认知、个人角色行为等,诸多由网络媒介所引发的延伸效果,也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产生许多新的研究方向。
一、媒介融合对传播学专业的影响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具备“多元融合”的知识背景,新闻传播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要求从业人员既具有现代传播观念和全面深厚的知识结构,又具有熟练使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新闻采编能力。很多专家就媒介融合时代,如何把握“融合”的度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媒介融合要求当前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能应对传统媒体的采、编、播等任务,还要熟悉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熟练掌握新媒体传播的技能。以上研究虽然没有直接谈到网络传播技术方面的课程群或体系建设问题,但涉及媒体环境下传播学人才培养理念较多,进而影响到课程的设置问题,为本课题的研究间接提供了指导和参考。网络传播技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根据媒体形式的变化,将技术融合到新闻传播学科中,以“融合”应对“融合”,建立完善“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体系,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将会为培养应用型传播学人才提供更好的帮助。
二、“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存在的问题
传播学专业是山东省首批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虽然经过长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定位不够明确
由于历史原因,课程群中的部分课程仍旧按照理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并没有按照应用型传播学人才的发展目标来设计。主要原因是授课教师对传播学专业缺少一定的了解,造成授课内容难度大,学生学习困难。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传播学专业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大致理解,不必掌握过多的原理,够用即可。
(二)课程之间衔接不良,内容重复
由于课程大纲往往由任课教师单独编写,因此难免会造成课程之间衔接出问题。部分知识点在先修课中没有讲到,但在后续课中却需要用到;或者有些内容在先修课与后续课中重复出现。如,HT-ML语言既可以出现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也可以出现在“网站建设与管理”中,如果两者没有协调好就会出现衔接问题。
(三)部分内容不适应新媒体发展,有待更新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部分课程内容出现与当前实际情况脱离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备课时,按照教学大纲指导的内容进行准备,没有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而高校的教学内容往往滞后行业的发展,这样一来就造成学生对授课内容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所学知识对今后的就业没有帮助,产生烦躁厌学情绪。因此,应适当增加新的课程内容,如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对媒体数据进行挖掘、统计分析显得日益重要,可以在相关课程增加此类内容。
(四)技术与传播理论的融合程度不深
在多年的授课过程中发现,技术类课程往往容易脱离传播理论而单独存在,成为纯粹的技术。人们往往欣喜于一种新的媒体传播技术的出现或互联网应用形式的更新,却没有对其传播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没有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些日新月异的技术。从传播学角度而言,技术存在的价值恰恰在于利用它能为信息传播提供哪些服务,实现传播的目的,因此,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应该在传播学的专业理论框架下进行深度的融合。
三、“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体系建设方案
(一)建设思路
首先,传播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规格是面向社会生产一线,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能熟练运用多种媒体传播技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样的人才社会需求量更大,网络传播技术类课程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这一总体目标。其次,网络技术课程群的建设要调研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掌握当前行业采用的主流技术、发展动态,特别是行业为适应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形势,对用人提出了哪些新的标准,知道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再者,课程体系建设中应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在媒体高度融合的情况下,新闻传播工作者不仅要能提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还要深谙各种媒体形式的传播要领,而这些仅仅通过理论学习是不能掌握的,必须通过实践反复练习。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体系重构与优化过程要将整个实践课程贯穿到各个学期。
(二)课程群体系重构与优化
课程群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其重构一般采用“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方法,纵向来看将课程群分为基础课程、主干课程、方向课程三个阶段,横向上看每个阶段分为传播理论、网络技术理论课、网络技术实验课三个部分,这样总体上形成了“三个阶段,三条主线”的课程群结构。第一阶段为基础必修课,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学习网络技术课程打下基础。“网络传播概论”让学生了解网络传播的概念、传播方式及其相关理论,为今后学习其他课程做好准备;“计算机导论”是了解计算机的第一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及学科知识;而“程序设计语言”是今后学习网络技术类课程的必备基础,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编程能力,所以放在基础课阶段开设,同时还配备课内实验,实验规模较小,可以单独完成。第二阶段为主干课程,是课程群最为核心的部分。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的原则,无论今后学生的专业方向是选择前台美工还是后台编程方面,该阶段的课程设置都可以满足需要。此阶段的传播理论课主要是“网络传播实务”,该课程从新闻传播实务的角度明确学习技术类课程的目标,让学生从传播学的角度去把握技术类课程,而不是单纯的唯技术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侧重于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层技术。通过安排课程实习,让学生能够动手搭建计算机网络环境,为今后的网络传播应用建立基础。“网站建设与管理”让学生掌握网站建设的需求、设计、开发、部署、测试等完整流程。而“网页设计”与“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分别为网站的前端、后台的开发奠定基础,实际工作中需要前后台开发互相配合。第三阶段将侧重方向课程的设置。课题组通过到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以及青岛市软件园等开展行业企业调研,结合自己的办学情况,设置为网站前台和后端开发两个方向的课程模块。根据当前行业需求,开设网站美工课程,主要讲授色彩、字体、创意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内容。另外,还根据当前网络媒体的发展需求,开设“网络新闻编辑”课程,讨论网络新闻编辑活动的方方面面及新近发展,从理念、运行、事例到版面、图片、音视频以及新兴媒体等。这两门课都是在网页设计的基础上延伸。而在后台开发方面,承接“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网站应用系统开发”以及“手机媒体APP开发”两门课,为媒体行业培养后台开发人员。特别是手机媒体APP,随着近年来移动传媒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市场空间。“网络媒体经营与管理”为较高层次的媒介管理理论,可以作为该阶段学生的传媒理论选修课程。同时,该阶段实习任务设置为“网络传播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新闻专题网站的设计、开发和部署工作,可以为PC版,也可以是移动版,以此检验学生对课程群的掌握情况。纵向来看,三个阶段整体上又有三条脉络,分别为传播理论、网络技术理论课程、网络技术实习课程。传播理论从概论、实务再到管理,层次逐渐提高;实习从课内实习、课程实习,再到毕业综合实习,难度也逐渐加大。这样,在三个阶段形成了以网络技术课程群为中心主线,同时以传媒理论为辅助主线,而又同时兼顾实习实践能力培养主线,三线齐发的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体系的同时,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使得各门课程间有良好的衔接,同时增加新的授课内容以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