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无锡餐饮;转型升级;思路
2003-2012年我国餐饮业平均增速超16%,无锡餐饮业增速远远高于全国水平,快速增长的背后积累了诸多发展问题,如餐饮业层次结构失衡、餐饮业集中度不高、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高消费过热、公费消费膨胀、餐饮企业经营诚信和服务质量受到社会质疑、餐饮行业受“三高三低”(高投入低产出、高风险低收益、高税负低回报)困扰等等。这些问题给无锡餐饮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餐饮业的经营成本快速上涨而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如何提升餐饮业的盈利能力,提振餐饮业持续发展信心?高档餐饮消费迅速降温,铺张浪费人人叫停,产生了餐饮供应能力短期过剩的窘境,如何破解餐饮业供大于求短期矛盾,保持餐饮业的可持续发展?“八项规定”深入人心,公款消费有效遏制,部分依赖政餐消费的餐饮企业如何摆脱公款消费依赖症,实现餐饮业大众化健康发展?降价促销提销量,低价团购拼人气,餐饮业如何走出以降价为首先经营策略的低水平竞争态势,寻求实现餐饮业的科学发展之路?
餐饮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思考,不难判断,餐饮业又到了一个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破解困境、如何抉择发展方向?不妨回顾一下我国餐饮行业30年的发展历程,一条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清晰可见:20世纪70-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吃饭难的社会问题,餐饮产业放手发展,规模迅速壮大,实现了数量上的升级,逐步满足了社会的基本需求。20世纪80-90年代,餐饮业投资热情高涨,同时餐饮企业全面改制,全力推进了餐饮企业资产重组进程,餐饮业成功实现了“改制和扩张”为主要特征的转型升级;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连锁经营餐饮业迅速兴起,大批中国餐饮名牌、品牌涌现,特色餐饮、连锁餐饮受到大众消费群体的追捧,我国餐饮企业快速实现了“全球化、规模化、连锁化和品牌化“为特征的现代餐饮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结论显而易见,只有转型升级,方可破解无锡餐饮业发展困境,接受新挑战才会有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明天。通过对无锡餐饮现状的调研和分析,当下的无锡餐饮业应遵循“三个层面、三个重点”转型升级发展思路,全力推进餐饮业向跟高水平发展。
一、大众、政府和企业“三个层面”协同攻坚
无锡餐饮业的转型升级不应该是大众、政府和企业某一个层面的单相思,应该大众、政府和企业三个层面协同,攻克餐饮业存在的发展瓶颈,共同寻求餐饮企业转型升级之策。
1、大众层面餐饮消费理念更新和消费行为的进步是餐饮业转型升级的原动力。随着大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提升,人们不断对传统饮食文化和就餐行为扬弃,主动吸收先进的饮食文化理念,在自觉与不自觉的改变中引导和推动着餐饮行业发展,如注重现代营养知识的运用,科学养生知识的运用等等。政府和餐饮企业应该积极采集大众餐饮消费信息,加以分析研究,以推动餐饮
2、政府对餐饮业转型升级富有推动责任。餐饮业是无锡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着力点和重要力量,是无锡城市特色文化和形象的重要载体,政府一直是我国餐饮业转型升级的推动者。政府应掌握餐饮行业发展现状,顺应民生需求、支持产业发展需求,适时地对餐饮业发展实现调控。政府在地方经济政策和行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行业发展风险的防范、行业规划布局、行业发展服务、区域餐饮品牌的培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政府的缺位或越位都将直接关系到此一轮餐饮业转型升级成功与否。
3、餐饮企业是餐饮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餐饮业转型升级的实施者。无锡餐饮企业应主动适应政治、社会和经济等经营环境的新变化,认清并遵循餐饮市场规律,以满足餐饮消费需求为前提,在创新餐饮特色,培育餐饮品牌,创新饮食文化等方面大胆实践,探索出新一轮餐饮业正确的发展方向,实施和实现餐饮企业的新一轮转型升级成功。
二、饮食文化、特色品牌、管理模式“三个重点”实现突破
现代餐饮企业在许多方面需要转型升级,创新饮食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推行全新的管理模式是当先餐饮企业急需要突破的三个重点工作。
1、无锡餐饮应大胆创新饮食文化,为餐饮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个全新的理念高地,全力打造 “营养、节俭、风味、时尚”融合的新饮食文化风尚。在继承无锡地方传统饮食文化“饭稻羹鱼、情景交融、精细和谐、包容创新”的基础上,倡导个性化、特色化、休闲化和时尚化餐饮;转变传统节庆餐饮消费观,淡化节庆期间集中餐饮消费、过度消费等不良习惯,倡导常态餐饮消费方式;解放家庭厨房,提高社会资源效率,建立安全、养生、高效、方便的社会化家庭厨房餐饮服务新体系,通过倡导大众社会餐饮服务为特征的新时代生活范式。
2、无锡餐饮业应在餐饮特色品牌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无锡餐饮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餐饮特色品牌的打造需要餐饮从业人员长期不懈努力,需要政府的培育和服务,更需要消费者的支持。无锡餐饮特色品牌应该在个体和区域两个方面突破。餐饮个体特色品牌包括经典锡菜的遴选、无锡时尚、当家名菜的培育、无锡名厨的培养、无锡地方锡菜名店的认定等,区域餐饮特色品牌包括锡菜美食的振兴、特色餐饮美食街区开发、太湖船菜美食群的复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无锡太湖美食成为无锡的城市名片,从而推动无锡社会经济的和谐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景观;建构;文化整合;人本主义;泉州市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量和程度都在不断的提高中,有关旅游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很多研究旅游文化的文章都是从实证主义或者经验主义的方法来对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梳理或是建立在游客感知上的旅游文化的研究,从人本主义视角下的探索反而比较少。但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优点,它是针对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忽视人这个个体的倾向而提出的,它将心理学和哲学的方法引入了地理学,它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个体为出发点,重视主观经验、价值观和主观观点,它有利于增进人对自我认识的深度,并能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而对区域旅游文化景观的探讨打破了人们传统就旅游文化而谈旅游文化的习惯思维,不仅更加重视旅游者本身在文化景观塑造中的作用,而且旅游文化研究的重点就是旅游者所体验到的文化,便于把旅游文化的结构层次看得更清楚,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基于以上种种,本文尝试在人本主义的视角下对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过程进行一个探讨。
一、研究区概况
泉州始建于唐代景云二年,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闽南文化主要发源地,在宋元时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臣、商旅贸易者,使其经济、文化发展空前繁盛,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文化是由闽越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碰撞、交汇、融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一种地方文化。截至目前,泉州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99处,向来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美誉。此外,泉州有11个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涵盖泉州17个项目,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有3个项目被列入,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全省之首。泉州还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项。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构成了泉州市独特的旅游文化景观。
二、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
(一)旅游文化景观的相关概念
地理学上的“景观”表示的是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空间的重复性和异质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一般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我们通常研究的是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也称为人文景观,是居住在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景观都可以称为旅游文化景观,在人本主义的视角下是以游客的最终体验作为评价标准,即只有具有吸引旅游者的能力并且为旅游者所认可的文化景观才可称之为旅游文化景观。
(二)旅游文化景观建构的影响因素
1.自然基底
不论是文化景观还是旅游文化景观,究其根本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基底的条件下才形成的。区域的自然因素为文化景观提供了一个底色,每个地方的地形地貌、生物群落、水文、气候和地质等条件都给该区域的旅游文化景观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因此自然因素的地带性旅游文化景观也具有一定的地带性。所以我们可以在内蒙古草原看到蒙古包,到黄土高原领略窑洞的风采,还可以欣赏到云南的高脚楼,惊叹江南水乡高墙黑瓦的朦胧美,这一切都是因为不同的自然基底产生的。
2.文化因素
乔丹等人曾认为由于文化景观反映了创造景观的独特文化,因而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不同的文化集团拥有各自个性独特、色彩鲜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景观,也即文化景观是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叠加不同集团的文化特征所形成的。所以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过程受到旅游元文化、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等三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旅游元文化是指吸引游客前来游玩的旅游地文化,并不是所有的旅游地文化都可以称之为旅游元文化,只有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并且在一定游客认可的前提下才可称为旅游元文化,也即旅游元文化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定义的一种文化。现代文化指现代文明,即与传统文化相对应的一切文化现象,在旅游活动中一方面包括满足旅游者现代生活需求的各种现代设施和现代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包括旅游各利益相关团体运用的各种现代经营措施及经营理念。外来文化是指客源地的一切文化,其中客源地传统文化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由于客源地具有多样性,因此外来文化也具有多样性。所以一个地方旅游文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旅游文化与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不断相互冲突融合、相互影响作用直至转化形成为旅游者最终所体验到、感受到的并且为大多数旅游者所满意和接受的一种文化的过程。
3.旅游者个人主观因素
从人本主义的视角研究旅游文化景观就是以人为中心,将人的主观经验、主观感受带入研究中。譬如旅游元文化、旅游地旅游文化的最终评价标准都是旅游者,也即是否能吸引旅游者,是否为旅游者所接受所满意,最终能否被旅游者体验到。而每一个旅游者由于来源、出身、经历、学历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人感知,他们站在自己立场上,用自己的主观感觉去观赏、体验和解读旅游地。因此旅游者个人主观因素对旅游地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地位。
(三)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过程
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就是文化各种特质之间的协调,即旅游元文化与现代文化(介体文化)以及外来文化(旅游者本身文化)之间不断冲突、融合直到转变为旅游者所满意、所接受的旅游文化的过程中各种关系和现象的总和,也就是旅游文化整合的过程。关于文化整合,何晓明等人强调的是一个过程,文化整合是渊源和特质均不相同的文化相互吸纳、重新组合的过程。而王恩涌等人强调的则是一种结果,他们认为“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作为一个结果,旅游文化是否整合取决于旅游者对最终所体验到的文化是否满意以及文化是否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为一个过程,旅游文化是指旅游元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之间不断冲突、融合直到转变为旅游者所满意和接受的旅游文化的过程。
旅游元文化经过外在和内在加工后,最终形成被旅游者所体验到并且满意而且符合文化可持续利用的旅游文化。外在加工过程主要是旅游各利益相关者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原则对旅游元文化进行利用和管理的过程,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私营部门、公共部门、旅游规划者及当地居民。因为这些利益的相关团体他们运用的是现代的经营理念,并且常常使用高新科技产品来包装他们的旅游产品,因此他们常常体现现代文明。而内在加工就是旅游者带着外来文化的角度来体验、观赏和解读当地外在旅游文化的一个过程,因此内在加工主要体现的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而最终形成旅游者所体验到的旅游文化会有一个调整时期,即所形成的旅游文化是否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以及是否符合文化可持续利用的需求,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旅游文化的整合过程。
三、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过程
泉州文化也称为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大陆文化向向海洋文化过渡的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泉州地区尤以其民俗文化表现了闽南文化特殊的色彩和个性。历来,泉州依托着发达的海外交通,在吸取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很多海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长期以来,在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外文化的不断冲突交融,相互影响作用下,泉州市的旅游文化景观一直在完成它的建构过程。而种种的古今沉淀不仅构成了泉州独特的城市文化,也为泉州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文化景观包括有民间建筑、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等。
(一)民间建筑
在旅游者口中有这样一句话“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可见泉州各种民间建筑的魅力。古民居和庙宇建筑是泉州民间建筑的主要体现。很早以前就有闽越族人在泉州居住,到晋朝,大批晋人衣冠南渡带来中原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营造技术,唐代和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又使泉州民居形式受到海外建筑形式的影响,到近代大批海外华人华侨归乡又带来东南亚地区民居建筑的样式,这样多元交融下,泉州人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景观。例如,泉州杨阿苗故居,南安蔡氏古民居还有林路大厝等,这些建筑有浓郁的南洋风味,精美的雕塑雕花又是地道的中原风格,红砖红瓦则张扬了泉州人开放豪迈不拘的性格。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政府开始重视传统民居的保护,对一些损毁的民居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地方旅游团体联手相关政府机构开始对古民居进行一系列的包装,内涵上深度挖掘其历史文化,也加强宣传的宽度和深度,使泉州红砖红瓦的传统古民居开始走出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至于泉州各式各样的庙宇建筑更是遍地开花,泉州素有“宗教圣地”和“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称,较著名的建筑有开元寺、清真寺、关岳庙、天后宫、府文庙、清水岩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等都能在泉州这片土壤生存,而留下的各式各样的庙宇建筑就是泉州多种宗教、文化撞击融合的见证。近些年,政府加大了对这些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力度,譬如府文庙和清真寺现今都要收取门票费,宣传力度加大很多,大部分外地游客也比较认同这些旅游文化景观,他们观赏这些建筑,仿佛体验到的就是闽南文化,解读到的就是泉州人开阔宽容的胸怀和精神。
(二)民间艺术
泉州的民间艺术特别发达,也形成自己独特的旅游文化景观,其艺术欣赏旅游资源包括戏曲文化资源、雕刻文化资源和民间工艺资源等。泉州的戏曲艺术主要有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和木偶戏等,雕刻文化资源是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的重头戏,以惠安的石雕艺术和木雕艺术为代表;泉州的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主要有木偶、漆篮、瓷器、石雕、剪纸、制花、竹编、刺绣、糊纸、灯品、木版彩印画、永春纸织画、戏服戏具、永春花轿、香品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旅游资源构成泉州又一道靓丽的旅游文化景观,我们以南音为例探讨其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过程。南音被誉为“中原古乐,华夏正声”,在历史长河中与外来戏曲、泉南地方文化(包括方言、民俗、民乐、民间故事传说等)互相吸纳,融汇整合,终于形成了一种以泉州为中心的,在声腔乐谱和曲词内容、用语等方面都具本土化、大众化等鲜明地方色彩的独特乐种。由于泉腔南音历史悠久,老少皆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使得这个地域音乐的生命力非常强大,它与世世代代泉州人的语言习惯、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水融,不可分离。南音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融入了泉州地域历代相沿厚积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以及同当地人民的情感意识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是泉州人一道独特的旅游文化景观。近些年来,南音的传承一度出现困难,引起政府以及相关民间团体的高度重视,政府积极引导民间团体开展南音的保护工作,譬如重视接班人的培养,给予南音团体资金上的帮助,搭建更多交流表演的平台。南音因为具有太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长期以来并没有被大部分的外来游客所认可,因为他们听不懂,也无法理解南音所要传递的文化精神,所以其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过程一度遇挫。但随着政府和民间团体对南音的包装打造,这一品牌也逐渐走向国内外,走向更高的艺术表演舞台,大部分游客也抱着一种更加宽容理解的态度来欣赏体验南音文化,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来解读这一音乐艺术。现在在大部分外地游客思想中形成这样的概念“南音就在泉州,泉州就是有南音”,他们或许也从南音的旋律腔调中感受到泉州悠久的历史底蕴。
(三)民间习俗
泉州民俗丰富多彩,也是泉州旅游文化景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泉州民俗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既体现了浓厚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包含了各种色彩鲜明、个性十足的外来文化,泉州民俗这道旅游文化景观是在古今中外文化不断地冲突融合中完成它的建构过程。现在将民俗具体开发为旅游资源的有民俗村和民俗节庆两块内容,民俗村譬如惠女民俗文化村、百崎回族自治乡、晋江陈埭回族村、浔埔渔村等;民俗节庆主要有拍胸舞、彩球舞、唆锣谜、火鼎公火鼎婆、驴子探亲、车鼓舞、龙凤阁、笼吹等,这些都是城市和乡间节日喜庆常见的表演形式。
说起泉州民俗不得不提泉州的饮食文化,来泉州尝一尝泉州的地方特色小吃是很多外来游客的第一选择。对很多外来游客而言,可能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饮食却是共同的语言。在大部分游客眼中,从一个地方人的饮食习惯、饮食构成、饮食的礼仪、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技术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体验到一个地方人的精神文化。泉州饮食文化从汉代以前以“广谱产食”为特征的土著居民的饮食文化进入到汉唐时期中原汉食文化的强势入侵以及闽南饮食文化社会分层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到宋元明清时期以海菜为基调具有多元化特征的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到近现代以来以传统为基线,往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格局,是继承了闽菜的优良传统,又吸取了中原饮食文化的精华部分,再加以自己的历史经验而形成的一个经过历史洗礼有着深厚积淀的饮食文化。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使闽南饮食文化在食物原料、烹饪技巧、饮食方式、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和饮食礼仪等方面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带有鲜明的个性。现当代,人们更注重对泉州小吃的包装、宣传,譬如东街肉粽就赋以乡愁、乡思的内涵开发成一条礼品产业链,现在的东街肉粽除了保鲜期更长,而且包装更加上档次,是送礼的佳品;而泉州面线糊曾因为口味有点独特单一不被很多的外地游客所接纳,经过一系列的改善及包装,现在面线糊的口味变得多样化,食材的可选择性也更多,更能满足外地游客的需求,被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所接纳,面线糊俨然已经成为泉州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泉州特色小吃秉承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交融、相互影响作用下,在不断完善改进自身的进程中完成其旅游文化的建构过程,成为泉州一道独具风味的旅游文化景观。
四、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观建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观建构存在的问题
1.内涵挖掘不够,品牌意识较弱
泉州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样旅游文化景观的存在都有他背后深刻的历史渊源。但是现当代的开发中往往过于表面,品牌意识较弱,政府、开发商都没有真正将泉州市的旅游品牌搞大。譬如多元宗教文化、特色小吃、民居建筑等这些文化景观都没有真正走向国际,很多外地游客都不知道来泉州要观赏什么。
2.资源开发不深入,旅游产品单一
泉州市的旅游资源很多,但是当它要建构成文化景观时,就显得产业链不长,产品单一。譬如红砖红墙古建筑民居目前的开发仅仅局限在旅游观光这一层次上,开发产品结构单一,几乎没有形成相应产业链,几乎没有游客参与体验项目,大部分游客并没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旅游文化建构中,这无疑降低了该旅游景观的魅力和吸引力。
3.旅游市场机制不成熟,旅游要素设施不完善
泉州市旅游是在政府主导型的管理体制下,招商引资较少,市场运作不够,旅游发展规模必然受限。旅游景观管理部门混乱,经常出现多个部门参与的管理的现象,如文物部门、旅游部门,建设部门等,如果无法有效协调,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旅游的基础设施要素,比如饮食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有限,星级住宿酒店的规模仍然有待加大,特色旅游购物街道还比较少。
(二)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观建构的建议
1.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树立品牌意识
文化旅游者追求的绝不是一种肤浅的文化体验,如果无法将旅游文化景观本身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发掘出来供游客观赏、体验和解读,那这样的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就是一个失败的过程。树立品牌的意识,多搭建一些旅游文化交流平台,如“海丝”文化节、闽台文化交流节等,各相关部门要在各论坛、年会、展会上对泉州的旅游文化品牌进行大力推介,把泉州的旅游文化品牌做大做好。
2.开发联动旅游产品,增强旅游文化参与性
开发利用泉州文化旅游资源要突出“闽南”地域特色,打造好“海上丝绸之路”品牌。要建构成文化景观,应该将其产业链做大做长,包括旅游前期、旅游中、旅游后期的各种饮食、购物、工艺、服饰等打包推销,并且应开发出更多式样的旅游文化产品,使文化利用达到可持续状态。现代旅游市场要侧重开发参与型旅游产品,让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有利于激发游客参与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理,容易让游客直接进入旅游文化构建者的角色中。比如,依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摩尼教等宗教古迹旅游资源,建造宗教饭店、旅社、特色购物中心等给游客提供不同宗教背景下饮食、音乐、建筑上不同的体验,使游客深切感受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再例如,以惠安女文化为背景,深刻发掘惠女服饰文化和雕刻艺术以及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同时从餐饮、艺术、表演等方面入手,延长文化产业链,做深做精惠女文化旅游项目。这种动态文化旅游产品,既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文化体验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延。
3.完善旅游市场机制,完善旅游要素设施
要建立完善的旅游市场管理体制,各部门、各组织应该职责明确清晰,多协调沟通多配合,将旅游文化景观的外在加工做得更好。还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建成方便、规范的旅游基础设施,为团体、散客和自驾车游游客等各种类型的游客提供服务,方便他们进行旅游。比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与公交公司合作,开行旅游专线车,把市区及近郊众多文化旅游景点(及其他类型的旅游景点)联系起来,方便市民和外地游客。规范各种旅游标志的设置,为自驾车游提供导游、通讯、泊车、加油等完善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益军.基于旅游者体验偏好的泉州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1(1):107-111.
[2]忠桥.泉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191-192.
[3]赵荣,王恩涌.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陈岗.旅游文化:文化整合的过程与结果――文化整合的视角看旅游文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6):91-94.
[5]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6]王荣国.论闽文化底蕴与福建的文化旅游[J].厦门大学学报,1999(1):107-112.
[7]陈婕.浅谈泉州红砖建筑旅游文化开发[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11-113.
[8]李文实,黄民生.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及其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6):425-427.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原因 教授方法
对于英语的学习,传统看法是只要学会语音、语法和词汇,就算掌握了这门语言。但是,随着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WTO的加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交际。有的英语学习者虽然能够讲出一口语音标准、语法结构正确的英语,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不能正确理解对方的语用意义,听不懂对方话语中所表达的思想或看不懂文字层面背后的东西,以致在语言交流中产生误解。究其原因,就是在英语教学中忽略了文化素养的作用或对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创新和社会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意味着对人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对他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乃至创新能力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素质,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中英文化差异,使学生对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与习俗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汉词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我国很不相同,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词语,它的产生、发展、丰富和词义的演变与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对词汇的理解就涉及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理解时就会出现文化错误。
比如说,“dog”和“狗”这两个词,在语言意义上两者是相同的,表示一种动物。由于文化差异,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含有不同的意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有厌恶、鄙视狗这种动物的心理,所以常常用狗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在汉语中用狗指人就是骂人,如狗腿子、走狗、狗头军师、落水狗等。但是在英美国家,他们非常喜欢狗,并且认为狗是人类忠诚可靠的朋友,常常把人比作dog,却没有丝毫的贬义。英语中dog一词很受欢迎,并且往往含有褒义。例如:lucky dog表示“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表示“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人人皆有得意日”。
2.英汉结构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汉表达的结构差异体现在排列信息内容的顺序、表达中各环节间的关系、话语发展的趋势等方面。比如,英语中的时间、方位、地点表达的排列顺序往往是由小到大的,而汉语则相反。例:
英:at two o’clock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28th of May in 1998
汉:1998年5月28日下午2点钟
另外,英语的修饰要求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的开头,即“中心词”往往放在首位,然后围绕“中心词”逐步发展,形成先正后偏的现象。而汉语的表达习惯则是由表及里,先交代旁枝末节,最后点明主题。英语的定语和状语往往放在所修饰的词语后面,汉语则反之。
英:This is the book that she gave me.
汉:这就是她送给我的书。
二、形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当然,词序与汉语大体一致的句子在英语中也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好理解,无需比较。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如下。
1.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观念上的和心理上的差异会带来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如英美人交谈忌谈年龄、收入、信仰等有关的话题,他们认为那是个人隐私,不容侵犯。而中国人见面则问对方:“你多大了?”“你收入多少?”等。
2.不同文化的人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如英语国家对家庭及亲属关系的概念较笼统,但汉语中非常明确具体。如英语中的uncle在汉语中分别表示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而cousin则涵盖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姑表兄、姑表弟、姑表姐(妹)、姨表兄(弟)、姨表姐(妹)等12种亲属关系。
三、中西文化的教授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我们在平时应多向学生讲述中西文化差异,如习俗文化、思维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和体态文化,这样才能对中西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加自如地运用英语。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中西文化差异的掌握及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英语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好阅读课的教学。
1传统古文化都城中的旅游遗产
传统古文化都城中的旅游遗产有很多,以下从旅游资源遗产、人文理念遗产、文物资源遗产、城市历史遗产等方面出发,对于传统古文化都城中的旅游遗产进行了分析。
1.1旅游资源遗产
传统古文化都城中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遗产。在我国新城镇规划这一文件中指出了,古代城市群是新时期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化平台,并且对于新时期城市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助力。此外,部分古文化都城可以以丰富的旅游资源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更加有助于地区的统筹规划发展以及产业的合理分工和合作,最终能够再次就此事形成集聚效率高。此外,由于古文化旅游遗产具有很强的辐射效应,因此对于整体区域内的功能互补以及科学和合理的城市化宏观布局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1.2人文理念遗产
传统古文化都城实际上包括了从古到今居民的人文理念的遗产。通常来说拥有着丰富人文理念遗产的城市建设应当在进一步落实“文化城”建设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突出城市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差异性以及多样性。此外,拥有着丰富人文理念遗产的城市发展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来将城市建设成为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景观,这对于进一步塑造人性化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形象,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1.3文物资源遗产
传统古文化都城作为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然有着大量的文物资源遗产。古都保护、改造与发展的中心应当放到对于文化资源遗产的合理利用上,并且将这一工作的重点放到硬件设施的规划、维护、更新、改造等环节上。此外,针对现在许多古都存在着的对于历史记忆的保护的缺失,只有将其进一步重视起来,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有效地提高对古城保护的社会共识和参与的程度,最终能够起到促进为城市的发展创造空间的目标。与此同时,在文物资源遗产的应用过程中,有关部门只有进一步突出文物资源的特点和其所蕴含的古代文化形象,才能够真正吸引公众注意到古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1.4城市历史遗产
传统古文化都城的历史遗产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和保护。一般而言古代文化形象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都和其历史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意味着古都文化形象塑造与城市文化定位的进行需要建立在继承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此外,城市在弘扬历史遗产的过程中还应当以新闻报道和网络评论等新的媒介进行宣传,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让本地的古代文化形象更加丰满并且能够获得更多的认知度与赞同。
2传统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问题
传统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问题有很多,以下从文化空间基本概念、文化空间层次问题、文化空间差异问题、文化空间组成结构等方面出发,对于传统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问题进行了分析。
2.1文化空间基本概念
传统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首先应当从基本概念的解释入手。在对于文化空间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时,首先应当强调城市文化形象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许多研究者将文化空间视为一个多层次、立体、全面的概念,或者是将其描述为一种系统的效果。此外,较为常见的文化空间概念主要包括了历史文化、精神文化、教育文化、艺术文化、语言文化、旅游文化、传媒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大众文化等。正是在这些文化的互相影响下,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就开始被公众认可并且形成自身独特的综合印象,并通过独特的构件方式和通过城市氛围的形成来作用于公众的主观意识中,最终能够形成城市的文化空间基本印象。
2.2文化空间层次问题
传统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存在着层次上的问题。在考虑文化空间的层次问题时,应当首先从文化形象的角度来对于不同层次进行全面的定义。在这一过程中将城市文化形象定义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不同的层次。此外,由于人们形象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人在大脑中形成的,而文化空间层次则是这一前提下关于整个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整体印象。因此毫无疑问,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多层次解读在学术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空间的层次对于一般公众的认识、理解、记忆实际上并没有非常大的必要性。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社会生活实际上代表了城市历史的积淀,因此文化空间的层次问题实际上属于历史秩序的问题。
2.3文化空间差异问题
传统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我国现今许多古文化都城为了能够实现体现区域差异性,则通常会提倡多样化的文化遗产发展模式。此外,考虑到了古都文化的形象传播,许多城市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古代城市形象需要公共文化的现实,则会对于当地文化的空间进行高度浓缩和概括,从而能够让其与其他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一形成差异的方式实际上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与此同时,古代城市形象的本质和文化可以说是文化的有机统一,它体现了城市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伦理与价值观、宗教、文学、艺术、风俗、语言、饮食、服饰、建筑,正是这些因素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古文化都城文化空间上的差异。
2.4文化空间组成结构
传统古文化都城的文化空间的组成结构也有着各自的不同。由于完整的古代文化形象由内部和外部构成,两者的形象是不一样的。因此这意味着相互协调和相互影响有着很高的必要性。此外,由于文化空间的组成对象是古代都城本身具有的文化、历史资源,因此全面保护古代文化生态,加强古文化遗产的创新,推动古都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了近期许多城市令人瞩目的重要发展成果之一。
关键词:企业文化 管理 宣传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加汹涌澎湃,而作为当代世界经济主要特征的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企业之间的兼并进一步加剧,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了“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的21世纪企业新战略,而美国《财富》杂志则指出,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企业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是企业的核心动力,管理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领导与员工、员工与消费者、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等,管理支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等。企业文化是以精神和意识层面反映着人的气质和风格。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企业”+“文化”,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气等内容的复合体;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激发目标对象作出贡献;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从深层影响着每一个员工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性特征,对企业组织的影响,对组织成员的精神培养,对组织机体运行秩序的维护,对组织协作能力的巩固和凝聚,对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作用都将是巨大的。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力量,是巨大生产力的推动者。
1.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相互包容关联的关系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导入管理文化的内涵,致力于管理、制度和科技创新,将企业文化分为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按照依法治企、以德治企、文明建企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理念,努力打造高品质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轨道。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全方位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活力,以与时俱进和奋发有为的精神,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达成以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发展的共识,从而提升企业的形象,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互促共赢关系
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两大任务,企业文化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员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自主择业观念,以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双赢。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目标的一致性;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作用对象的一致性;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保证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导向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管理文化,属于管理理论范畴。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两者并存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之中,有不少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观念上的互补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均较计划经济时代有深刻的变化和很大的转变,企业管理功能受市场和人们思想意识以及企业实际的影响,不可能发挥出人们想象中的、理论上的全部功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企业文化则可以弥补企业管理功能中的不足并给予补充、完善。
2.协调上的互补性
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及时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不能用行政命令、强制压服的手段时,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协调、说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来改善关系,缓和紧张气氛,以达到保持企业内部的团结和谐。
3.吸引力上的互补性
亲和铸就企业魂,和谐造就企业人。在企业,员工是工作的载体,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价值(是否有用),工作对企业的作用(是否愿意奉献),企业吸引力、凝聚力强不强,员工是否对企业有依附感、归属感,除加强企业管理,为员工谋福利外,还需要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把企业精神作为凝聚人心的精神支柱,让职工对企业有自豪感、满意感,从而促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目标而努力工作。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定的企业文化,是特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功用性结晶,体现为一种多重内容复合的复杂系统,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以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为基础,以企业家的成功理念和企业成功经验相结合形成的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经营宗旨为基本内容。
四、将企业文化落实到企业管理工作中
1.企业核心文化全面渗透到各项管理工作中
企业核心文化要全面渗透到各项管理工作中,从而提炼出管理文化,如质量文化、安全文化、营销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等,可以讲,管理也是文化。现在,我国企业己经进入到文化管理时代,必须高度重视人性与管理的关系,注意培养人的价值观,让各种理念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凝聚员工意志、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的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员工有一个与企业宗旨相一致的事业追求,进而拓展企业与社会的交融,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将企业文化全面渗透到各项经济建设和管理活动中,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关系到我国企业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所以,抓好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建设好与坏的重要标志,就我国企业的状况而言,凡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企业,它的企业文化建设一定是抓得好的,如“白沙”文化、“海尔”文化、“bgs”文化、“联想”文化等。
2.抓好企业内文化和外文化的结合
在企业文化管理工作中,首先,要抓好企业内文化和企业外文化的结合,在坚持本企业文化的同时,要借鉴和学习外企业的文化。如大庆的传统文化:“三老、四严”及“铁人精神”。其次,要抓好本地文化和外地文化的结合,如“雷锋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而美国的“罗文精神”则是西方优良文化的体现。
综上所述,时代在前进,市场经济在不断深入发展,企业要立于世界众多的大企业之林,经济要不断取得较快发展,需要更多的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建立适合市场发展要求的企业文化,用巨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广大员工,拿起企业生存发展的法宝——企业文化,多在“优秀”这一点上做文章,真正创建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知名企业。所以,在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不能盲目,可以借鉴,但不照搬照抄;发展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的影响,对推动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尤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