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艺术的起源

民间艺术的起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间艺术的起源

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甲马;源流;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70-02

“甲马,纸马,不可混称”。楚雄某地农村的一位“乡通”(即巫师)这样跟笔者解释。据当时调查记录,那儿流行的纸马为六种一套,由灶君、山神、土主、门神、桥神、水火二神组成,称作“叫魂马”;而称作“甲马”约有二种;“顺甲马”和“倒甲马”。即:画面所绘的人在马之后者称“顺甲马”,其作用是“迎神”;马在人之后者则称“倒甲马”。用时,还必须同时将五张顺甲马来表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倒甲马”厉害无比,专用于驱鬼除祟。另一位“乡通”道:“甲马”是指专用于“追魂捉命”的“纸符”,其余都称“纸马”。可见,纸马应与甲马有所区别。

昆明郊区农村则将印有“甲马”宇样的称作“封门纸”,其它的各有各的称呼,“天地纸”、“月神纸”,“财神纸”,等等,无统称。 红河一带你“纸马”或“利市纸”,“领魂纸”,有36张一套,其中不包含印有“甲马”字样的纸马,互不重复。其它的则各有称呼,诸如“关圣纸”,“喜神纸”等等。

大理某些地方以前制作这类行当的“行话”称纸马是“纸马板板”,而不称“甲马”。滇东北七月十五日祭祖烧的纸称“纸马”。《水浒》第三十九回中描写神行太保戴宗在脚上绑的“甲马”,用完之后将数陌金纸烧送,这无疑是纸马中用于施行这种法术的专门纸符。《水游》并未指明宋代时此类纸符的统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凡书“甲马”字样的纸符,都必有马的形象,其中有喻其快的意思。熟悉纸马的人都知道,纸马在应用时,针对性较强,某种纸马在什么情况下烧送,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你去买纸马,你说:我要买纸马。卖纸马的人必认为你是外行。他会问:你要请哪种?意思就是,如果你要请财神,就买财神纸。依此类推,颇有对症下药的味道。

云南纸马分布很广,至今仍或明或暗地印刷出售,以供农村群众及一些市镇居民的所需。那么云南为什么今天还在如此兴盛地流传呢?大概这与云南地埋环境闭塞,长期以来发展缓慢,某些民族地区的历史进程远远落后于国内多数地区的缘故有关。即使在“破四旧”之后,民众的基本生活方式及精神状态并末有根本的不同,而近来的许多乡村地区又都恢复了传统的风俗信仰。云南曾有“天高皇帝远”旧说,偏僻的乡村中更对“现代化”知之甚少;而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还没有某种新的意识形态“神”一般的权威去取代旧的诸神众鬼。当然,另一万面,随着社会改革的深人,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正在起着变化,现代农村的青年中已极少了解“纸马”为何物者;一旦今天的这些老人们走进历史,云南纸马也将大多成为遗迹了。

云南纸马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除大理白族、楚雄彝族之外,都不用纸马作信仰的媒介。云南汉族自汉代始从内地迁人,同时也带来传统的汉族经济文化,汉族文化的持久和固守力,在云南汉族中表现极为突出;自明代以来,由于汉族大量移居云南,与各族人民杂居,汉族的经济文化广为传播,云南旧厅志、府志和县志都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

云南甲马的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发展,以及进入云南后在云南融合各民族文化发生的演变都是根源悠长的。云南甲马文化的发展也是经历了曲折又漫长的演变过程。云南甲马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表现了云南的民间民俗,它是经历沧桑而不泯的珍贵文化。

在中国古代经常会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必须要用牲币即贡品。甲马就是从牲币演变来的。远古甲马用于祈福、避邪。风俗流散全国。云南《保山县志》载其“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以夷制夷政治安恤”。我是云南人,对甲马文化影响下的民间民俗特别有亲身体会。

云南甲马版画是民间木刻版画的一个种类,主要用于神灵佛道,巫术信仰方面。甲马中所表现的神灵,是早期中国崇拜自然万物之灵的遗存,而且有着不同性格的面孔,堪称自然万物的肖像画。云南甲马没有严格的造型规范,呈现出一种粗犷率意的独特艺术风格,充满了浓郁的地方原始神秘色彩,所呈现的粗犷不造作的稚拙气息,体现了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普通劳动者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自身的精神追求和质朴情感,是本地原始自然崇拜的产物。有的学者考证云南甲马最早产生于唐代,曾经被认为是随着明代大量的军屯、民屯移民人滇,由中原内地传人的。不管云南甲马究竟起源于晃时,明代作为中国古代版画的鼎盛时期,明代的内地版画对云南甲马的影响是最大的。元明清时期是云南与中原地区交流飞速发展的时期,云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明初实行的大量军屯、民屯,带来了内地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

云南甲马版画所呈现出的疏放风格,一是由于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受到当地少数民族原始风俗的影响;二是继续传承了建安版画与早期金陵版画的疏放之风。云南甲马版画的疏放风格,是中国古代版画疏放风格的继续,对研究中国古代版画的艺术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甲马中有名目繁多的各种龙,如飞龙,飞龙娘娘、芭蕉龙、本方龙、五方龙、青龙神君、大黑龙、小黄龙、白龙、大王龙等等,龙的造型千姿百态,意趣迥然有别,都游离于“似与不似之间”,达到了“不似而似”的境界。中国龙的造型神奇华丽,作为皇权的象征,龙的艺术刻画都是精细的工艺过程。甲马中的龙,把这一切繁琐的华丽删减到只剩下简括的艺术符号。

甲马的画面较小,一般都在15x12公分左右,较小的为10x6公分。画面空间使画中形象必要简练,再加上雕刻工具的简陋 ,高度的概括和简练成了甲马造型的又一个特点。人物的表情动态都趋于特征符号式的一种意象, 细腻复杂的东西都被去掉,呈现出洗练的图案装饰风格。

甲马中的线条是一种直言不讳,干净利索、随意干脆的轮廓线,是用来框界出物体形象的一种手段。这些单纯轻松的线,经过简陋和笨拙的雕刻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生动变化,线的苦涩生硬,在迟滞的转动中,力量都聚集到了线上。天真的造型,朴拙的形式,形式和内容在自然和谐中获得完美。

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凤台 陈派 花鼓灯

花鼓灯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舞蹈形式,是中国汉民族民间艺术舞蹈中的典型代表。建国后,在北京怀仁堂演出时被总理亲切赞誉,称其为“东方芭蕾”。改革开放后,花鼓灯多次代表国家出访各国,将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东方芭蕾”传递到欧美、亚洲等国,在海内外掀起了一阵阵“中国热”,引起轰动。

花鼓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主要流传在淮河流域。如,安徽蚌埠怀远、阜阳颍上、淮南凤台等。从“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谚语里,不难看出,花鼓灯之所以在淮河流域传播,是因为淮河河道宽阔、水系丰富、且淮河两岸地处平原、民风淳朴,这种有利的地理位置可以很好的促进各地民间艺术与当地民间艺术的广泛交流,丰富了花鼓灯艺术的内涵,使其既有中原艺术特有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艺术特有的纤柔灵秀。花鼓灯在淮河流域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以冯国佩先生为代表的怀远流派和以陈敬芝先生为代表的凤台流派,笔者在这里主要研究的就是以陈敬芝老先生为代表的“陈派”花鼓灯。

一. “陈派”花鼓灯的地理坏境及起源

1.地理环境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河中游,古战场八公山的北面,良好的地理坏境促进了当地花鼓灯艺术的蓬勃发展。众所周知,安徽有很多民间音乐,如,黄梅戏、庐剧、四句推子等,由于地理坏境的优势,众多的民间音乐同时也滋润着花鼓灯这个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凤台县也因此荣获文化部颁发的“花鼓灯之乡”称号。而,由于淮河水系丰富、常年通航,使得南北方文化充分融合,这就更加丰富了安徽凤台“陈派”花鼓灯的内涵。因此可见,地理环境对“陈派”花鼓灯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起源

关于花鼓灯的起源,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定论,至于民间传说众说不一。有的说是起源于宋代,其理由是根据《风台县志》中的几句简短的记述:“花鼓灯历史悠久,从宋代就流传在准河流域的凤台、怀远一带”。也有人说起源于元代,是因为在解放之初挖掘的花鼓灯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自从元朝到如今,红灯又叫花鼓灯”,还有说始于明代和清代的,民间更有花鼓灯起源于夏代的说法。总之,关于花鼓灯的说法是多样的,但可以看出,很早以前花鼓灯就已经成为了普遍、完整的一种娱乐形式。

二. 花鼓灯的表演形式

1.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可以分为,单人动作,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配合动作,将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同淮河流域的民俗风情相结合,形成具有情节性的双人歌舞表演或集体歌舞表演。如“陈派”花鼓灯的兰花,有四种基本动作,分别是扇花、手巾花、步法、身段。

2. 花鼓灯的角色

花鼓灯的角色在演出的时候一般是固定的,“兰花”、“伞架子”和“鼓架子”是其主要的三种角色。“兰花”一般是女角的总称,也可称“蜡花”,别称是“包头的”,一般在花鼓灯中最优美、俏丽的段子都是由“兰花”完成的。“兰花”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花鼓灯班的整体水平。“鼓架子”是男角的总称,分“大鼓架”和“小鼓架”两种。“大鼓架”一般是力量的象征,主要表演一些顶人的动作,其演员必须有超强的力量。“小鼓架”一般较为灵活,善于翻跟头,表现出机智灵巧的一面。“伞架子”是花鼓灯的领舞和领歌者,一般起着指挥的作用。

三. 花鼓灯的音乐

凤台花鼓灯音乐通常包括三个部分:花鼓歌、花鼓灯锣鼓及后场小调。

1. 花鼓歌

花鼓歌就是花鼓灯中的歌,也可成为灯歌。旋律质朴生动,一般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在演出休息时的即兴表演。艺人们在演唱时可以不受局限,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内容具有不定性。但,就是这种内容具有不定性的即兴演唱使得花鼓歌的题材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充分的体现出了花鼓灯中的民间艺术成分。

2. 花鼓灯锣鼓

凤台的花鼓灯锣鼓主要分“下场锣鼓”和“曲牌锣鼓”两种,是花鼓灯歌舞的灵魂部分,“下场锣鼓”一般称为“长流水”,由喘气锣、闷锣、长趟锣等组成,一般在演出开始和演出中运用,于舞蹈密切配合,节奏活泼,变化较大。

曲牌锣又称“闲锣鼓”或者“番子锣鼓”,多是在玩灯时演奏的,节奏较为统一,变化不大。花鼓灯锣鼓是花鼓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以花鼓、大罗为主,而花鼓是整个乐队的灵魂,起着指挥的作用。

3. 后场小戏

后场小戏又称后场小调,是安排在花鼓灯演出中较后的节目,一般是为满足观众的需要,在演出后加的带有一定情节的表演,所以称为“后场小戏”。多采用一些民间小调作为其演唱的内容,而这些小调一般都是艺人向当地人学习的,如“陈派”花鼓灯的后场小戏,一般采用的都是在凤台周边流传较广的小调。

四. 花鼓灯的发展

花鼓灯在过去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一般没有专业演员,很多都是地地道道的劳动人民自发组成的花鼓灯队,在庙会、节日自发的进行演出。解放后,这个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陈派”花鼓灯的创始人,陈敬之老先生,多次被邀请在国内外进行讲学,他创作的各种花鼓灯节目也多次荣获各种奖项。

总之,花鼓灯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其特有的魅力征服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在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不但对中国的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于此。

参考文献

[1]赵丽,《论花鼓灯艺术的多元化构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当代绘画;民间艺术;特征;运用

一、民间艺术来源及其特征

(一)民间艺术来源

民间艺术的来源及其根本实际上就是最早期的原始艺术,直到如今,众多偏远地区还依旧是封闭与保守的少数民族,保留着古老的民族特色与民间艺术,散发着浓厚的原始民族艺术气息。从人类诞生之初对生存的强烈欲望并通过现实方法体现的早期装饰艺术,其自身就有着鲜明的时代特性,从产物的层面上看是实实在在的原生态民间艺术形态,并一直流传至今,对当代的民间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当今时代中,仍然能够直接或是间接的见到蕴含着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理念、民族感情、审美思想及艺术形式等,甚至还有许多具体的纹样及艺术词语。这种特性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中的其他社会方面发展转变过程里所体现的显著断代性有着极大的不同。现如今所见到的陕西、甘肃某些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中通常将大面积纸张剪成各种形态的线条并组成蛙造型,还有当地的民间刺绣艺术中的双鱼相连贵子图等,都能从中看到早期艺术的影子。

(二)民间艺术特征

民间艺术会让人产生的最直接反映就是多种多样的民间手工艺品,这相对于其他领域的艺术活动,更加能够体现出民间艺术的独特性。民间艺术实际上是艺术的审美方式与实用手工艺相互结合的一种产物,是广大劳动人们自身,而并不是专业美术设计者所创造出来的在乡村广为流传的大众性艺术,民间艺术饱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理想,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群众在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了本土的文化思想及艺术理念。民间艺术的审美形式及构造千变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很多造型与纹样能够追溯到华夏民族的源头及我国人类文明的起源。此外,民间艺术根据材料工艺可分为雕塑、刺绣、编制、绘画、印染、漆艺、剪纸、陶瓷、金属工艺、木板年画等种类,而根据实用性功能则可分为建筑、环境装饰、玩具、家具、服饰、文房四宝、节日用品等。

二、当代绘画创作中的民间艺术元素运用

(一)西方当代绘画创作中的民间艺术元素

当代绘画与传统民间艺术之间相互融合所形成的全新体现形式,不管是对当代绘画创作还是民间艺术都得到了提升,实现了共同发展。在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中弥漫着各种感性的思想、改革思想、反对工业文明及现代化主义思想、虚无缥缈的思想、对抗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等,这些新旧思潮之间得相互交织、相互撞击、相互影响,形成了当代艺术多姿多彩、分散凌乱的拼接版图,成为了当代乃至后现代西方社会艺术领域中崭新的主流绘画创作思想。其中对传统社会的回归也是西方当代绘画创作的显著特点之一,对现代主义的深刻反思和评判让更多人重新认知了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更加重视。文丘里是早期视觉艺术设计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曾表示,建筑设计师应该是保留传统的专业者,并提出了“对于艺术家而言,创新也许代表着从传统的或是现有的事物中不断反复地进行挑选”的创新性理念。文丘里用感性的观念始终坚持并继承性的积极运用传统元素,他明确指出,在当代社会中保持着过去较为传统的方法,其主要指的是“应用传统与合理融入新的元素来构成展现独特的整体”以及“利用当代的方法来体现传统元素”。在文丘里、斯特林等众多后现代主义杰出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中,大量的古希腊、文艺复兴以及古代罗马等早期的建筑元素及艺术符号被广泛运用,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结构、变换、颠覆、变异等多种形式的重新组合,运用这些传统艺术元素与全新方法的有机结合,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内涵。在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具象回归成为绘画创作的主要方向,其保留并运用传统的方法与建筑设计思想较为接近。在这样的绘画创作风格中,民间艺术元素被合理的划分成各种符号性质的元素,依次被加以使用,且进行解构后重新组合以及造型变换,而不是学院派的直接照搬与复制。在西方当代绘画创作中,存在许多模仿与抄袭的现象,有些是为了烘托气氛,有些则是为了体现某种精神与文化,还有些则是简单地通过单一的形或是观念达到所谓的“戏似”。对于大多数西方当代艺术创作家来说,在他们的作品中积极运用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实际上是审美思想的轮回,同时也是想要在创作当中努力寻找崭新的艺术符号及有效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现代流行艺术;传承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8-0102-02

一、民间艺术具体的现代遭遇及生存现状

新一代年轻人不愿意去了解传统艺术。在影片一开始,天鸣就不情愿地跟着父亲走在去往土庄的路上准备拜师学艺,在这里,天鸣说了一句:“我不想吹唢呐。”而且之后的独白介绍,父亲从小就渴望吹唢呐,因为没有师傅收他,所以将吹唢呐的梦想压到了“我”的身上。这一点就体现了当今的一种现象,传统的唢呐技艺没有对孩子进行提前的兴趣培养,只是一味地去逼迫孩子进行学习,与此相同的一些评戏、剪纸也是如此。这正是当今社会中民间艺术的一大遭遇。

当代人對民间艺术的一种歪曲的误解。天鸣在芦苇荡边勤奋练习的时候,经过了一行人。其中有一个人调侃了几句:“我才不当唢呐匠呢,剃头的、唱戏的、呜啦呜啦送葬的,有啥出息。”这正是对民间艺术误解的一大表现。现在越来越多人一味地认为唢呐演奏等传统民间艺术都只能在特定的情形才可表现,如:《百鸟朝凤》只能用于白事吹奏,用在口碑极好的人身上才行,一般人不配享用……但不得不说,人们的这种误解也不是空穴来风。

传统民间艺人们地位降低,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忽视。在天鸣小时候刚开始跟随师傅学唢呐的时候,焦师傅“坐在太师椅吹着唢呐,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的。”而如今“谁也不拿唢呐匠当回事儿。”当唢呐匠出活儿的时候会有专门的人来帮忙搬运东西,甚至还有“哪有唢呐匠自己拿唢呐的道理”的说法。去了某个人家出活儿,人家把你的地位捧得高高的,从饮食到住宿全部候着。而如今越来越不讲究形式,当天鸣到长生家里表演的时候,“接师礼”也不再行了,长生更是坦白道:“别太当回事儿了,随便吹吹就得了。”最后更是用一大笔不对等的金钱打发了唢呐班。可见传统民间艺人的地位越来越低,曾经的规矩也被破坏得一干二净。

传统的民间艺术不再有市场,为了个人生计曾经的传统艺人改行。影片中天鸣的师兄师弟们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请起了西洋乐队而不再光顾唢呐班,没有了维持生计的来路,于是一个个去省城打工,谋别的营生。以及在天鸣去省城找师兄弟回来帮忙的时候,在城楼脚下发现了一位上了年纪、体态佝偻的老大爷在纷繁的闹市中吹着萧瑟的曲子,路过的年轻人扔进一些钢镚儿,可见唢呐等传统技艺越来越没有生存市场,唢呐甚至都变成了一种讨营生的手段,不再是曾经高高在上、万人敬仰的一门艺术了。

影片中,师傅即将去世的时候,省城里的文化局局长亲自来找天鸣,谈将唢呐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的事情,师傅强调一定要支持。可见传统民间艺术已经被现代社会中的众多原因打压到需要国家强制管理并整顿的地步了,如果不及时进行保护就面临濒危的局面。

二、制约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因素

首先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比较落后保守。影片中天鸣的父亲的一句话就能体现:“一代只能传一个人,这个人必须天分高和德行好。”并且在很多相似的影片如《变脸》中我们都能看到很多传统艺术都只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甚至师傅一般收下弟子,在头一两年是不传授相关的技艺经验的,往往都只会要求其打杂,从而来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与品行。所以,这样的传承方式使得本来就愈发艰难的传统民间艺术更难得到新一代人的学习维系了。

再者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往往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例如影片中焦师傅在传授唢呐知识的时候,属于手把手一板一眼、照猫画虎的传授方式,只会教固定曲目的一些演奏技巧,而不会去探求其他方面的突破,更不会将这些艺术用文本、影音等形式保留下来。因此,就导致民间艺术不能与时俱进,吸引更多人的兴趣。

城市化的发展也是制约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因素。民间艺术往往多起源于地域比较狭小,交通不太便利,信息技术传播不太发达的地区,因为在这些地区,人们才会想方设法创造一些有趣的独特的技艺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逐渐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面对多元化的信息以及众多的娱乐活动方式,接受者们的审美趣好也随之丰富起来。因此,面对丰富多元的新文化与传统民间艺术的对比,人们的兴趣爱好自然就被改变了。

现代艺术、流行艺术的不断发展。在《百鸟朝凤》中,当天鸣组织的唢呐班在一次出活儿的时候,碰到了拿着西洋乐器的洋乐队,而正当他们竭力挽回局面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穿着豹纹性感短裙的女人演唱流行歌曲,人们更加被这种与之不同的表演吸引过去。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西洋乐器进入我们国家,如钢琴、萨克斯、长号等,越来越多的流行金曲也不断注入我们的耳朵里,这些新鲜的文化在更多人看来是优雅的、时尚的,导致了越来越少的人去关注传统的、不是特别流行的民间艺术。

现代教育对于传统民间艺术这一方面的缺失。如今的现代教育往往侧重于传授一些应试知识,而忽略了一些对下一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实践式教学,很少有课程会深入对民间艺术进行学习,让下一代的孩子们真正深入其中去领悟其趣味,真正想提起兴趣去学习它,不再是纸上谈兵地理解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面对民间艺术现代遭遇解决方法

首先作为政府等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制作一些民间艺术的宣传片,然后利用一些媒体、新媒体进行推广宣传。在一些市镇地区,可以定期举行一系列民间艺术节,请一些当地民间艺术传承人,进行表演展示,增强人们的直观感受。政府应建立鼓励机制,对传承人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还应当定期对民间艺术进行普查和保护。正如影片中展现的文化局将唢呐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进行保护,就是一种政策上的鼓励与保护。

作为教育机构,应当适当将民间艺术编入教材和课程中。可以将剪纸、皮影戏、相声表演等列入小学初中课程中,在音乐课上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愿意学习的传统乐器,从而让民间艺术得到有效传承,激发青少年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树立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作为个人,应当首先保持一种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意识,并且努力将这种意识运用到实践中。作为民间艺术传承人,本身也应该加强自己较高的责任感与自豪感,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使得更多的人主动被其文化所吸引,使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正如影片中即使唢呐艺术被现代艺术排挤,天鸣也依旧满怀着这份热爱坚持下去。

四、结语

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布糊画 工艺美术 民间艺术

滕氏布糊画是承德丰宁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滕腾先生发明的新型工艺美术画种具有浓厚的满族风情。滕氏布糊画吸取了众多民间工艺技法的精华来丰富自己,使其重新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成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经过多年的精心创作,其工艺技法也更加精湛完美,充满艺术魅力,如今滕氏布糊画已经是硕果累累,在艺术创作上也更加成熟,形式上更加完善,开创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滕氏布糊画艺术概述

民间艺术源于百姓的生活,在历史的传承中奠定了独特的造型特点和,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滕氏布糊画与民间的布贴画、麦杆画、贝雕画等不同。它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画特色和民间工艺美术的风格,还勇于创新,发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滕氏布糊画艺术的由来

滕氏布糊画是由 “补花”工艺发展而来的,具有浓厚的满族风情。这种“补花”的传统工艺,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宗源无据,只能由满族寻根于女真时期。滕氏布糊画对传统的“补花”工艺上进行了发展,吸取了多种工艺技法丰富自己,不仅仅使作品停留在平面布糊的装饰上,而是利用新的工艺技法使其重新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使这几乎灭绝的民间布糊画艺术重放光彩。

三、滕氏布糊画对民间工艺的发展

(1)创新民间工艺的设计理念

滕氏布糊画是一种民族风格鲜明、造型表现形式独特的艺术作品。作为新生代的工艺美术作品,滕氏布糊画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它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它能够以新的视角去发现和挖掘传统民间艺术的精华,找到滕氏布糊画艺术的发展之路。滕氏布糊画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加以综合提炼,进行再创作。并且,为使滕氏布糊画在品种上不断推陈出新,滕氏布糊画还在原来布糊画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工艺美术作品。并不是只停留在传统的布糊装饰画上。

(2)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的发展

滕氏布糊画独辟蹊径,展现出了自己对众多民间工艺技法的继承与创新的新工艺特色。它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画特色和民间工艺美术的风格,还勇于创新,发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滕氏布糊画打破了传统民间布糊画的“拼凑法”模式,创立了一种新的“堆积法”工艺美术设计。

四、从滕氏布糊画艺术看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1)民间工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逐步形成的,是民族本性及其表现方式的浓缩。20世纪后期以来,发展与保护民族民间的文化已成为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成千上万的民间艺术每天都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能源的浪费、资源的枯竭、传统艺术的衰落,这一系列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民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民间艺术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如何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

(2)民间工艺的机遇与优势

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不同国家也都在实施着对全球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这一切都说明了对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的重视。如何将民间艺术与时代结合起来,寻找具有现代意义的切入点,是非常值得认真思考并付之实践的一个迫切问题。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间艺术的同时,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照搬照抄,还要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和不同的思想观念。本课题通过对滕氏布糊画的艺术特点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的分析,结合民间艺术发展概况与存在问题的研究,探索滕氏布糊画未来发展的趋势,重新寻找民间艺术在未来发展中的定位。通过发掘、提炼民间艺术技法中的精华,使传统民间艺术重现活力;表现出新的功能及时代意义,使民间艺术能够重新自然地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去。

五、、结语

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历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了下来,蕴藏着绵延不绝的前行力量。滕氏布糊画将民间艺术技法的精华吸取后进行重新创作,创作出来的新作品具有中国艺术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滕氏布糊画的民族性、地方性特点使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总之,民间艺术不仅蕴含了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开启了有益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白庚胜 于法鸣主编.中国民间布糊画技法[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陈守义. 材质?构成?表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邓福星. 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轮[M].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