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年级小学生;生活方式;身心健康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追求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必然选择。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指个人在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上均能保持最佳的状态。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他们的身心健康应该得到更高的重视。

一、高年级小学生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饮食习惯

早餐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直接影响着高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吃早餐的小学生除了注意力不集中,解题能力下降,解题错误率高之外,还表现出易怒、烦躁,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增多。影响吃早餐的因素很多,比如睡眠时间,由于就寝时间晚起床时间亦晚而没有时间吃早点。睡眠时间短的学生早餐欠食率高;相反,正确的早餐行为、健康的饮食行为和充足的睡眠时间,不仅可以增进运动能力,还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休闲生活

(1)家务劳动。家务劳动对提高身体活动水平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家务劳动对增进高年级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的效应与体育锻炼相近,而饮食生活的规律性与参与家务劳动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家务劳动对高年级小学生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活规律具有促进作用。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热爱劳动观念的形成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议家长们应更广泛地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作用。

(2)看电视。看电视是一种消极休息的亚状态,它远比参加户外活动(指在学校和家里的户外活动,不包括体育课、业余体校或体育训练班时间)所消耗的能量少。儿童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缺少户外活动,能量消耗减少,再加上食品电视广告常常能够促进食欲,儿童在看电视时常常吃很多零食,造成热量过剩,导致肥胖。

3.体育锻炼

近年来,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断减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上课外辅导班、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以坐为主的静态活动上,这种不合理的日常活动分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近视率不断上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看电视不仅影响高年级小学生的运动指数,还会影响饮食行为;同时,看电视频率越高、时间越长,看电视时吃零食的行为发生率越高。

二、高年级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目前,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问题,并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甚至有教育专家仍然存在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有没有必要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很有必要,会使学生收益终生,并撰写文章对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发表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小学生生活习惯不是培养出来的,需以及守则、制度、法规、法律长期约束形成的。一些家庭和学校把学生的分数放在首位,对习惯的培养轻而化之,使部分孩子错过了生活习惯培养的黄金期。

2.生活习惯培养缺乏渐进性

生活习惯培养不可能一蹦而就,而是一个渐进化的过程。按照学生年龄层次、接受能力的差别的特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而当前大多数学校的生活习惯培养教育却呈明显的“一刀切”似地齐头并进,总是在同一时间将同一项的内容倾注给所有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理解水平、知识的类别,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地依序开展,导致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与学生需求不一致,致使生活习惯培养效果不明显。

3.社区教育对生活习惯培养缺失

小学生在社会中的生活大部分于社区之中,社区应为小学生提供体验、践行生活习惯的环境,适时地践行、巩固良好的生活习惯。但目前的社区教育的开展基本上为零,社区教育的缺失,不能为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提供连贯性和持续性的外在辅助条件,不利于巩固生活习惯培养的效果。重视社区教育通过整合与拓展各种教育资源,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立体的育人空间,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巩固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年级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注重调查,有针对性培养生活习惯

为了进一步摸清学生的生活习惯现状,学校可以对某些重点习惯进行有针对性地、更细致地调查研究。以“文明交往”为例,调查中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到超市买东西插队结账,和人打招呼时不注视对方,不太懂得用礼貌用语等等,这就为学校的具体生活习惯培养提供了方向。

2.“家校”沟通交往

学校通过“家长开放口”形式,密切“家校”交往,增进交流沟通。为增进家长对学校、孩子的了解,学期初学校把每周一天的“家长开放口”时间表及邀请函发到家长手中,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携带邀请函在“家长开放口”随学生一起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听课,与学生一起听课、就餐,体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通过此项活动,方便家长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密切“家校”关系

3.校内、外生活习惯对接

首先,学生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在校教师志愿参与社区“智慧讲堂”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最后,开放舞蹈室、乒乓球室、美术教室等资源,对于校内、外生活习惯对接的方式有很多种,上面三种是其中的一部分,学校可以安排更多的活动去丰富学生的生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饮食行为、休闲生活是影响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紧密的互动联系,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整体的,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而针对目前高年级小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校方和家长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去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河北省女教职工 体育行为特征 建议

1.研究目的

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体育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中国体育迎来了难得的机遇。这种机遇不应只体现在竞技体育范畴,还应该成为中国全民健身的助推力。竞技体育的精神应该通过奥运会感染每一个中国人,使得整个群众体育也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借奥运之势开展活动,借活动之机推行健身,借健身之潮使群众受益。女教职工作为未来知识分子的教育者、培养者和科研工作的实践者,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她们对教学、科研的投入。同时,作为孕育生命的母亲和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健康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事。但随着我国教育持续快速的发展,教职工正面临着不断升级的工作压力与激烈的竞争。女教职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被同时强化,她们面临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笔者通过对河北省女教职工的调查,旨在了解她们的体育参与特征,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女性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北省女教职工为研究对象(体育专业除外)。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查阅了大量关于体育行为、女性、女知识分子、女教职工的相关信息,共计论文200多篇。

2.2.2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研究的内容,结合河北省女教职工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河北省女教职工体育行为现状调查》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2份,有效回收率为89.3%。

2.2.3数理统计法

所有调查数据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获取相关数据。

2.2.4比较分析法

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统计数据比较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以中、青年女教职工为主,教师居多,其中73.8%的人已婚,89.1%的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职称结构均衡,65.1%的个人月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大多数调查对象对健康概念认识正确,体重较标准,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已经认识到健康受多方面的影响,但对于“体育锻炼”是维持和增进身心健康最佳方法的认识还不足。

3.2女教职工体育行为特征

河北省女教职工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1―2次的占总数的52.2%,49.9%的女教职工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在10―30分钟之间,74.9%的女教职工体育锻炼负荷在中等强度以下。河北省女教职工大部分都参加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但离我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也低于体育人口的每周3次以上健身频度的要求,可见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还不够,难以达到体育健身的目的。河北省女教职工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为散步、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女教职工在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中,将散步排在第一位,原因在于散步活动量较小,且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健身操能够使女性保持健康的体质和健美的体形,因此选择的人数也较多。影响河北省女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教学科研任务重、无闲暇时间、运动技能差。她们承担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为了自身的发展,她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使得自己的家庭更和谐,自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河北省女教职工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1―2次的居多,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多在10―30分钟之间,体育锻炼负荷以中等强度以下为主,锻炼人数不足35%。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为跑步、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教学科研任务重、无闲暇时间、运动技能差。

4.2建议

4.2.1学校领导应将女教职工的健康状况提到议事日程,建立定期交流的制度,了解和帮助女教职工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问题,缓解她们心理上的紧张和困惑。在社会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家务劳动社会化进程,开发减轻女教职工负担的家务劳动服务系统,如开发钟点工服务和家庭电器服务系统,以减轻家务劳动量。或者改进儿童服务系统,为女教职工解决婴幼儿抚育、减轻家务劳动等方面提供物质条件和保障措施,以解决其后顾之忧。

4.2.2坚持体检制度。在高校女教职工中应实行免费定期体检,建议至少半年做一次全面身体检查,使其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正确的了解。在体检的同时,应进行一些反映身体素质状况的身体机能测试,改变“没病就是健康”的旧观念,使其认识到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才能适应高效率、快节奏、高负荷的现代生活。

4.2.3利用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向女教职工介绍基本保健知识和健身知识。如在校报或学报上定期专栏刊登一些通俗易懂的健身和保健常识,或请健身专家和保健专家做专题讲座。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女教职工对体育的认识,使其了解坚持体育运动是有益健康的。

4.2.4充分发挥各学校工会的职能,组织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活动的内容、方法、参与形式要简单、灵活、多样,竞技性不要过强,以便于广大女教职工的参与,满足女教职工的不同需求,从而调动其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冯守东等.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状况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5):6-9.

[2]苏静等.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3,(5):27-29.

[3]何福根.知识分子健身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J].体育学刊,2004,(6):36-38.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范文第3篇

在这个家庭中夫妻俩恩爱和睦,一起承载家庭工作、生活的压力,虽然各自工作繁重,但二人能互相理解、尊重、关心、支持。生活上能同舟共济,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因此,夫妻二人很少因生活琐事而吵架,__喜欢养猪,丈夫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孩子上学的责任,支持她。

看着满圈健康的猪仔,__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逢人便说养猪好、养猪容易、养猪给她带来了财富,看着逐渐形成规模化生产的猪舍,有谁能想到在这些成就背后__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经历了多少艰辛。

今年41岁的__,其实很早在未结婚的时候就开始养猪了,她说,农民家的孩子,没什么文化,早些年家里生活困难,养一头猪也就为了能在过年的时候改善改善家中的生活,自己也就总拿猪当宝贝,总希望它能长的大一点、壮一点,好让大家的饭菜里能多一些油水,后来结了婚,嫁到了王堡村,养猪依然是她的爱好,看到猪能健健康康的长大,她心里总会感到很满足。而早些年养猪,只不过和其他农户家中一样,也不过是为了给家中添些油水,并没指望着养猪能赚钱。后来,遇到灾后重建,他们俩合计,孩子渐渐长大了,要上好学校,日子是守着几亩薄田、靠天过日子总不是办法,既然自己喜欢养猪,何不多养几只,或许可以补贴些家用,于是,从开始养的一两头,慢慢增加到五六头、十几头,猪多了,猪舍就得扩建,可是钱从哪里来?__和丈夫商量着,看能不能向亲戚借些钱或贷些款盖个新的猪舍,通过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和向亲朋好友借的钱,__硬是凭着对养猪的热情盖起了新的圈舍,养猪的规模一下子发展到五六十头。自以为对养猪十分的精通,可是,家庭式养猪和规模化养猪毕竟有很大的区别,仅防疫工作一项就让__有些力不存心,猪多了,容易群体生病的概率也就大了,她得一头一头的给没治猪打疫苗,猪病了还得自己给买药治疗,天天除了喂食、打扫卫生,还得像照顾孩子一样时时刻刻关注猪仔的健康状况,劳累程度可见一般,丈夫看着她每天为了猪焦头烂额的也很心疼。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__年地震后,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为__夫妇的猪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他们自己筹集两万多元加上灾后重建项目补助资金六万四千元,重新选址,建成新的猪舍420多平方米,配备了先进的冲洗设备,又购买了新品种种猪,现有能繁母猪十五头,实现了自繁自己养,不仅免去购买猪种的花销,又避免了外来猪种带有疾病的隐患。年出栏量达到两百头,仅去年一年的纯利润就有十几万。他们想着,有了钱要把养猪场办的更有规模,不仅要富了自家,更要带动全村人致富,带头成立了显龙乡王堡村生猪养殖合作社,使王堡村的生猪养殖形成规模化生产。

在他们的家里,虽然个人的年龄、性格、爱好志趣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现矛盾冲突,大家相互体谅,尊老爱幼,民主平等,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虽然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挂齿,这的确使他们的这个家庭更加和睦,更加美满幸福。

勤俭节约,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男女平等,夫妻和睦,互敬互爱是这个家庭的良好家规和家风。

把孩子培养好,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因此,夫妻俩不管多忙,也要抽出时间教育孩子。正确教育,不能骄纵、溺爱孩子,既教育孩子学知识,又教她学习怎样做人,要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宁静的家庭育人环境,让孩子能健康的成长。为了让孩子从小孝敬老人,尊敬长辈,对人有礼,学会感恩,他们夫妻俩首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感染他,教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中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意志,使孩子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 职工 体力活动

1、前言

老工业基地职工是一个特殊群体,通过对其体力活动水平测试,了解老工业基地职工体力活动状况,分析影响老工业基地职工体力活动的因素,探讨老工业基地职工体力活动与体质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开展老工业基地职工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促进老工业基地职工身体活动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老工业基地职工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辽宁省老工业基地部分企业为调查对象,如沈阳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沈阳三浦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锦州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锦州石化公司,发放800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 665 人,抽样调查对象中,有男性职工406 人,女性职工259 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以通过沈阳化工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Google 等为获取文献资料的主要来源,收集相关文献资料56篇;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查阅相关书籍、杂志及文献,为论文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2.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从 2016 年 1月至 2016年 11月,对以上企业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提前预设,主要包括体力活动内容的调查和工作单位相关健康促进的手段方法。

2.2.3 数理统计法

体力活动特征调查问卷的数据由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体力活动调查工具

3.1 调查问卷基本结构

本研究采用中文版本的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卷,使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计算手册》体力活动分级标准部分,主要对企业职工工作、家务、交通行程、闲暇时间 4 个方面的体力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每部分的活动都调查其步行、中等强度和大强度等体力活动的情况,每次至少10 分钟以上的活动才算。调查中让调查员指导解释问卷,帮助企业职工自填,使职工正确、有效的完成体力活动问卷。

3.2 体力活动的计算

体力活动量表能量赋值。代谢当量( MET)是反映机体代谢水平和能量消耗的重要指标,当人体处在安静状态时,代谢当量即为 1MET,1MET 约等于耗氧量水平(3.5ml/kg/min )。根据代谢当量表对体力活动进行每小时平均代谢当量(MET)赋值。体力活动的强度(MET-minutes/week) = MET 值×体力活动时间(min)×每周活动的次数。

3.3 体力活动水平的评价标准

依据体力活动水平的评价标准,参照 IPAQ 国际体力活动专家委员会的建议和我国的相关研究,拟定把总体体力活动按水平评价分三个等级,即轻微体力活动(合计的总能量消耗达到600MET-minutes/week)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合计的总能量消耗达到 600MET-minutes/week 到3000MET-minutes /week)、高等强度体力活动(总能量消耗达到3000MET-minutes/week 以上)。

4、 辽宁老工业基地职工体力活动水平的现状分析

4.1辽宁老工业基地职工体力活动水平等级情况分析

由于工业现代化的原因,现在职工的工作环境和以往的工作环境有了巨大的区别,目前职工的工作环境主要以办公室为主,进行体力活动的情况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对辽宁老工业基地职工体力活动整体状况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了解辽宁老工业基地职工体力活动水平等,要充分了解体力活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不断改善这些好的因素,进而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职工积极参加体力活动,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将总体体力活动水平划为轻微体力活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高强度体力活动三个等级。对调查结果进行计算后可以分析出,有 62.4%的辽宁老工业基地职工体力活动水平处于轻微体力活动水平,27.8%的辽宁老工业基地职工体力活动水平处于中等强度水平,仅有 9.8%的辽宁老工业基地职工体力活动水平达到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辽宁老工业基地职工体力活动一半还多处于轻微体力活动状态,体力活动明显不足。

4.2单项体力活动水平分析

被调查人员 4项体力活动调查结果表明(见表1),交通行程的MET-minutes/week 值比其他 3 项体力活动MET-minutes/week都高,闲暇时间的体力活动强度第二,而工作性体力活动和家务体力活动强度较低。男职工的体力活动分布与总体一致,而女的体力活动分布与总体有所不同,排在前两位的同总体,家务体力活动第三,工作性体力活动最后。在交通和家务体力活动强度上女职工比男的显著高。只有交通行程的体力活动随年龄的增长,活动强度在下降。

在不同年龄组性别中,最高是交通行程体力活动强度,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与其它 3项体力活动相比,交通行程体力活动在职工的总体体力活动中占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拥有机动车与职工的肥胖有关,并且机动车的获得增高了男性发胖的危险。由于城市居民没有室外家务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活动,其体力活动多为轻微体力活动或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在当今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家用电器化的时代,职工日常生活中通过家务劳动产生的体力活动大为下降,其总体能量消耗越来越少。本研究中,女职工的家务活动比男性的多,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我国女性是家务活动者的传统有很大关系。尽管如此,女的家务体力活动也非常低,只稍微高于工作的体力活动,这与传统意义中女的在家务中的体力消耗有了很大的不同。

5 、结论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范文第5篇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

笔者曾经在相关研究中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依据三个内容来界定:“农村”指户籍所在地,“留守”指目前居住地,“儿童”,依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是指18岁以下的公民。本文将“父母双方或一方回家平均周期”作为第四个内容。由于宁夏地域小,加上生态移民地区务工人员多是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局限性,多数移民选择在区内打工,回家比较频繁。因此,笔者将外出打工父母双方或一方两周以上回家一次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本文所指留守儿童是居于农村户籍所在地,父母双方或一方因外出打工,在两周以上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二)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本文调查对象为生态移民地区一—九年级义务教育时期留守儿童。笔者共发放调查问卷618份,回收有效问卷610份,其中508份为留守儿童,即本文的调查对象,102份为非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父母虽然外出打工,但每天都回家。本文调查对象中,男童占46.5%,女童占53.5%;汉族占9.5%,回族占90.5%;三年级以下儿童占15.1%,四年级儿童占34.3%,五年级儿童占25.6%,六年级儿童占20.9%,初中生占4.1%。生态移民工程是以县内、县外安置相结合,以县外安置为主。65%的移民在迁出县以外全区范围进行安置,35%的移民在迁出县内进行安置。本文县内安置地区留守儿童(以下简称县内留守儿童)占25.6%,县外安置地区留守儿童(以下简称县外留守儿童)占64.8%,其他占9.6%。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分析时,将分县内、县外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二、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一)家庭基本情况

1.家庭人口

调查对象中,家中有三口人以下的占1.0%,三口人的占5.5%,四口人的占23.4%,五口人的占32.5%,六口人及以上的占37.6%。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家庭人口在四口以上,五口人以上的占70%。父母婚姻为在婚的占88.8%,离异的占4.9%,丧偶的占3.0%,未婚的占1.1%,其他的占2.2%。

2.父母受教育程度调查显示

半数母亲未接受过文化教育,比例高出父亲28.6个百分点,父母亲未接受教育程度相差显著;母亲接受“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大学以上”教育比例分别低于父亲11.6、14.7、1.7、0.8个百分点,说明母亲接受文化教育的比例均低于父亲,二者接受小学、初中教育悬殊较大。总体来看,父母亲主要接受小学教育,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微乎其微。

3.家庭结构据调查

父亲外出打工的占57.7%,母亲外出打工的占5.1%,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占34.3%。可见,绝大多数父亲外出打工,担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近四成母亲打工,且多是和父亲共同外出。在劳务输出大省区,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居多。宁夏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母亲在家中留守,承担农业劳动和照顾老人及孩子。有个别留守儿童,因父母离异、丧偶,祖辈或同辈兄弟外出打工。总体上,留守儿童与母亲居住的占46.2%,由母亲承担父母角色;与父亲居住的仅占1.5%;与(外)祖父母居住的占31.6%;与兄弟姐妹居住的占17.3%;其他的占3.4%。留守儿童与母亲居住的最多,与(外)祖父母生活的次之,与父亲居住的最少。可以看出,近八成留守儿童与母亲、祖辈居住,与父亲居住比例最低,“父亲缺位”现象严重。由于母亲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外)祖父母年迈体弱,他们只能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无瑕顾及孩子的教育以及作业辅导,无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虽然如此,与大多数父母双方外出的劳务输出大省区相比,宁夏近半数留守儿童家庭具备基本家庭功能,他们能受到母亲的照顾。父母在本县城(市区)打工的占13.4%,在宁夏其他城市打工的占38.6%,在宁夏以外城市打工的占24.0%,回原来的家种地的占6.3%,不清楚父母打工地方的占17.7%。可以看出,半数以上父母在区内打工,不足三分之一的人员赴区外打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迁入区土地有限,个别移民返回原来居住地种庄稼,长期不能和家人团聚,以致子女留守在移民新区,笔者将这些移民作为外出打工人员范围。外出打工父母“两周”回来一次的占7.3%,“一个月”回来一次的占21.3%,“两个月”回来一次的占25.4%,“半年”回来一次的占23.8%,“一年”回来一次的占15.8%,半数以上留守儿童两个月内能与父母团聚一次。

(二)生活卫生习惯

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必要保证,是儿童强身健体的基础。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每天“既刷牙也洗脸”的占88.6%,“不刷牙只洗脸”的占8.3%,“只刷牙不洗脸”的占1.4%,“不刷牙不洗脸”的占0.4%,“其他”占1.3%,说明有8.7%的儿童不刷牙,不懂得爱护牙齿。最近一次洗澡是在“几天前”的占85.4%,“2周前”的占9.6%,“1个月前”的占1.6%,“2个月前”的占0.8%,“半年前”的占0.2%,“其他”占2.4%。综上所述,八成以上留守儿童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据了解,移民地区儿童基本没有午休习惯,一方面是监护人生活习俗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家中无人叫醒有很大关系。留守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占9.1%,“10小时”的占15.6%,“9小时”的占37.6%,“8小时”的占23.0%,“7小时”的占11.8%,“6小时以下”的占2.9%。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在9小时及以下的占75.3%,七成留守儿童每天睡眠不足10小时。

(三)营养获得

1.就餐情况

为了让贫困山区的孩子“吃饱饭、上好学”,2010年起,宁夏先后启动实施了“营养早餐工程”“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名学生每天4.6元标准,为中南部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提供免费的早餐、午餐。这两项工程的启动,惠及中南部贫困地区30余万中小学生,有效地提高了儿童身体素质,使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营养早餐工程”和“营养改善计划”仅限于宁夏中南部贫困地区,县外留守儿童搬迁到川区,则不再享受营养餐,三餐均在家中解决,县内留守儿童早餐、午餐仍由学校解决。调查显示,早餐方面,县外留守儿童“不吃”的比例高于县内“不吃”的13.7个百分点,县外在“家”吃的比例低于县内在“学校”吃的17.4个百分点,县外“小卖部”买食品的占3.6%。县内留守儿童在学校吃早餐较好于县外。无论县外还是县内,仍有少数留守儿童不吃早餐,这与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习惯有一定关系。由于学校的营养早餐只提供一个鸡蛋,因而少数儿童上学前在家补充鸡蛋之外的食品。午餐方面,近九成县外留守儿童在家吃午餐,县内留守儿童全部在学校吃午餐,二者相差12.1个百分点,另有7.9%的县外留守儿童不吃或自带干粮在学校吃,还有1.2%的儿童在饭馆或小卖部解决午餐,说明县外留守儿童午餐不如县内留守儿童。晚餐方面,县内、县外留守儿童比例相当,仍有少数儿童存在不吃晚餐现象,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家吃晚餐。总体来看,县内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早餐、午餐较好于县外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一日三餐比例悬殊,午餐、晚餐的用餐比例较高,早餐比例最低。值得关注的是,一日三餐中,县内、县外有少数留守儿童存在不吃现象,而且不吃早餐比例比较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2.营养摄取情况

从县内留守儿童在家和学校经常摄取的食物看,家中摄取“面”“奶制品”“水果”的比例分别高于学校52.8、20、42.7个百分点;学校摄取“米”“蔬菜”“肉/鱼”“蛋类”的比例分别高出家中48.2、20.9、16.4、32.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县内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中摄取食物有较大差别,县内留守儿童在家以面食为主,在学校以米食为主。从县内、县外留守儿童在家中就餐看,县内留守儿童摄取的“米”“面”“蔬菜”“蛋类”比例低于县外留守儿童,分别为31.8、8.1、5.2个百分点,说明县外留守儿童摄取主食、蔬菜、蛋类高于县内留守儿童;县内留守儿童摄取“肉/鱼”“奶制品”“水果”比例高于县外留守儿童7.2、9.6、8.6个百分点。县内留守儿童平常摄入的主食、蔬菜类食物比例低于县外留守儿童,县内留守儿童在家中摄取的“肉/鱼”“奶制品”“水果”略好于县外留守儿童,但摄取的“蛋类”最低。总体来看,留守儿童在学校摄取的食品种类比家中丰富,学校更注重饮食的营养搭配。学校摄取“面”“奶制品”“水果”低于家里,这主要是受食堂条件、食品保鲜度、伙食标准的限制。据调查,九成留守儿童喜欢吃家里的饭,而且半数是由妈妈做的。由于地域、生活习惯、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的营养获得也受到影响。与全区、全国农村儿童营养获得相比,留守儿童可获得肉/鱼、蛋类、奶制品三类蛋白质的比例分别比全区农村儿童低37.4、74.5、55.8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农村儿童低58.5、74.5、66个百分点。全国农村儿童蛋白质摄取比例最高,其次是全区农村儿童,留守儿童比例最低,这三个层次的比例从高到低呈梯度下降,而且全区农村儿童到留守儿童下降趋势显著。可见,留守儿童蛋白类食品的获得与全国、全区农村儿童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留守儿童营养获得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相关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关注。

(四)生病治疗状况

1.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状况

除了营养获取之外,医疗卫生也是儿童生存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查显示,79.2%的留守儿童打过疫苗,10.2%的“没打过”,10.6%的“不清楚”是否打过,这与国家卫生部门对儿童计划免疫要达到全面、无一例漏种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距离留守儿童家庭最近的诊所或卫生所(见图4),回答“在村里”的,县外留守儿童比例为90.9%,比县内留守儿童高21.8个百分点,说明大多数县外移民安置地区有医疗诊所,公共卫生医疗设施好于县内,九成县外留守儿童生病不出村即可医治;回答在“镇里”的,县内留守儿童比例为28.2%,比县外留守儿童高23.6个百分点,说明县内留守儿童生病需要到镇上医治的比例高于县外留守儿童。

2.生病治疗状况

从留守儿童最近一次生病情况看,在“本村诊所”就诊的,县外留守儿童就诊的比例为64.1%,比县内留守儿童高22.3个百分点,说明县外留守儿童生病在本村就诊比例高于县内留守儿童;在“镇医院”就诊的,县内留守儿童比例为41.8%,比县外留守儿童高出29个百分点,说明有四成县内留守儿童生病到镇医院就诊;“哪也没去”的,县外比例为14.6%,高于县内留守儿童5.5个百分点。可见,县内、县外留守儿童生病治疗方面存有显著差异,县外留守儿童享用村级医疗卫生资源高于县内留守儿童,县内留守儿童享用镇级卫生资源高于县外留守儿童。县外儿童生病主要在村里就诊,县内儿童在村里和镇里就诊。总体来看,大多数留守儿童生病能够赴村、镇诊所或医院就诊,说明大多数生态移民地区设立公共医疗设施基本能满足留守儿童的医疗需求,生病能及时就诊。仍有少数留守儿童生病未治现象,与社区宣传、监护人教育以及儿童自身权益保护意识有一定关系。

3.社会保障状况

对于“你参加了哪些保险”多选问题,县内留守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高于县外25个百分点;县内参加“商业保险”和“其他”分别低于县外7、11.6个百分点,说明县内生态移民地区公共社会保障服务好于县外。但是,县内留守儿童参与社会保障比较单一,县外留守儿童参与社会保障较为多元化。此外,县内33.7%和县外45.9%的留守儿童“不清楚”是否参加和“没有参加”保险。目前,宁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而留守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例非常低,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首先,留守家庭和儿童缺乏社会保障相关知识的了解,维护儿童医疗保障权利意识淡薄;其次是家长为子女办理了医疗保险,未和子女沟通,子女不知情的缘故;第三,生态移民地区社会保障服务没有跟上移民搬迁步伐,致使留守儿童不能公平地享受医疗保障机会。

(五)参与家务劳动和娱乐活动状况

1.课余时间活动安排上学之余

留守儿童参与的各类活动既表现了其生存状态,也反映了当地生活环境为他们成长提供的条件和资源。据调查,留守儿童课外时间参与活动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写作业、看书、家务劳动、照顾家人、看电视、户外玩耍、上网/打游戏。可见留守儿童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学校作业和家务劳动,在完成这些事项后,方能安排自己的娱乐活动。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参与家务劳动,其中“做家务”(包括照顾家人)的占82.2%,“干农活”的占14.2%,“帮父母照顾生意”的占2.8%,“其他”的占0.8%。可以看出,大部分留守儿童主要承担家庭室内劳动,少部分儿童参与户外或与外部交流劳动。

2.娱乐活动的安排参与娱乐

活动能使儿童获得大自然和社会知识,使儿童心情愉悦、开阔眼界、强身健体。据调查,县内、县外留守儿童认为村里“有”娱乐活动场所的分别为9.1%和51.1%,相差42个百分点;县内、县外留守儿童认为“没有”娱乐场所的分别为79.1%和32.8%,相差46.3个百分点,二者差别较大,县外移民安置点有娱乐活动场所比例远远高于县内,可见县内、县外留守儿童享用村里公共文化资源有显著差异;县内、县外“不清楚”的分别为11.8%和16.1%,二者相差4.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县内、外移民安置点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移民安置点文化资源设施比较匮乏,致使少数留守儿童无法享用公共娱乐资源。留守儿童参与各类娱乐活动(见图7),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看书、看电视、户外玩耍、和家人聊天、看电影、上网/打游戏,县内、县外留守儿童除了“看书”超过半数外,“看电视”“户外玩耍”“看电影”“和家人聊天”等活动均不足半数,可见儿童参与各项娱乐活动的比例并不高。县内留守儿童除了“看电影”略低于县外留守儿童外,其余活动参与比例均高于县外留守儿童。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县内生态移民地区公共文化娱乐资源不及县外,但县内留守儿童参与娱乐活动比例高于县外留守儿童。这是由于仅有三成留守儿童参与户外玩耍,其他娱乐活动主要在室内进行,村级公共娱乐场所利用率不高。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父母教育程度偏低

“父亲缺位”现象严重父母亲主要接受小学教育,教育程度偏低,而且二者接受小学、初中教育差别较大,母亲低于父亲。大多数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留守。留守儿童与母亲居住的最多,与祖辈生活的次之,而与父亲居住比例最低,“父亲缺位”现象严重。半数以上父母在区内打工,两个月内能与家人团聚一次。

(二)缺乏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

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发育大多数留守儿童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少数留守儿童没有每天刷牙和经常洗澡的习惯。刷牙习惯应在儿童学龄前开始培养,小学时期还没有良好的护牙习惯,不利于儿童身体消化和营养的吸收。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小学生要保证每天睡眠10个小时。半数以上留守儿童每天睡眠不达标准。有研究指出,儿童睡眠不足会对身心发育造成以下影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导致长不高;长期晚睡会造成儿童乏力、嗜睡、抵抗力下降等,影响各项身体功能;大脑功能恢复不好,会导致第二天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心情烦躁、情绪控制能力差等。

(三)一日三餐悬殊较大

营养获得偏低少数留守儿童有不吃早餐的习惯,个别县外留守儿童不吃或自带午餐,县外儿童也有在饭馆或小卖部解决午餐现象,留守儿童晚餐情况最好,午餐次之,早餐情况最差。县内留守儿童家中平常摄入的主食、蔬菜类食物比例低于县外留守儿童,县内留守儿童在家中摄取的肉/鱼、奶制品、水果略好于县外留守儿童,摄取的蛋类最低。县内留守儿童由于享受“营养早餐工程”“营养改善计划”,儿童在学校就餐情况好于家里,食品种类比家中多,营养搭配好于家里,县内留守儿童早餐、午餐情况要好于县外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蛋白类食品的获得与全国、全区农村儿童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留守儿童营养获得偏低。

(四)医疗保障知识缺乏

维护自我健康权利意识淡薄大多数生态移民地区公共医疗设施基本能满足留守儿童的医疗需求。县内、县外留守儿童生病治疗方面有一定差异,县外儿童生病治疗主要在村里,县内儿童在村里和镇里就诊。目前,仍有少数留守儿童生病未治现象。由于家长缺乏对基本医疗保障的认识以及对子女的教育,因而造成留守儿童自我医疗保障意识淡薄,缺乏维护自我健康权利方面知识,不能公平地享受医疗保障机会。

(五)承担家务劳动多

参与娱乐活动少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承担家务劳动,自由支配娱乐活动时间比较少。县内、县外留守儿童享用村里公共文化资源有显著差异,县外留守儿童好于县内留守儿童,但县内留守儿童参与娱乐活动比例高于县外留守儿童。由于村里公共娱乐场所不足,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娱乐需求,加上学习压力和家务劳动占用儿童大量课余时间,很少能参与娱乐活动,留守儿童参与娱乐活动权利的被剥夺,仍有少数留守儿童从未在村里享用文化娱乐资源。

四、改善儿童生存现状,保障留守儿童生存权利

(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针对目前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儿童生存状况的差异,政府在制定法规、政策时,要从统筹全区发展、着眼全局来考虑。对于地域、民族等差异性,不必生搬硬套,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运用政策,努力实现全区农村儿童均衡、统一发展。积极推进宁夏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卫生等相关政策改革,实现县内、县外移民地区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分配的公平和平等,努力为生态移民地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级教育、民政和妇联等机构应发挥引导作用,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机构,加强对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二)加大公共服务建设

保障留守儿童均衡发展第一,鉴于县内留守儿童在学校就餐和营养摄取好于县内留守儿童,而县外留守儿童受国家“营养改善计划”政策的限制,自治区政府应考虑依托相关部门,针对县外整村搬迁移民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实施“营养餐工程”,消除县内、县外生态移民地区儿童健康饮食差异,以保障全区儿童的均衡发展。据了解,个别有条件的县外生态移民地区,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已享受到免费的营养早餐。同时,学校要注重细化营养餐的配比和营养搭配,尤其要加强学生肉/鱼、奶制品的营养补充,提高学生的营养水平,保障儿童身体健康成长的合理需求。第二,加大生态移民地区尤其是县内村级文化娱乐资源的投入力度,保证县内、县外生态移民地区每个村都有娱乐场所,以满足村民娱乐文化活动,吸引留守儿童多参与户外活动。科学研究发现,儿童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右脑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开发,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功能,能帮助孩子提升运动、社交及认知能力,是儿童社会性培养的重要途径。第三,加大生态移民地区尤其是县内的村级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保障留守儿童平等地享有公共医疗卫生资源,使其生病能及时就诊。医疗卫生部门加强医疗保障宣传力度,尤其加强对儿童父母的宣传教育,争取将农村儿童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三)加强法律观念和权利保护教育

保障儿童生命健康权学校老师要加强《儿童权利公约》《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儿童法律观念和权利保护意识。学校应实施基础教育改革,注重学生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尽量减轻学校给学生带来的过重负担,尤其是减少课外作业负担,鼓励学生多参与户外活动,保障其参与娱乐活动的权利。加强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和医疗卫生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引导学生懂得重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维护自我生命健康权利,保障他们平安、健康成长。

(四)父母以儿童利益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