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币政策的缺点

货币政策的缺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政策的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货币政策的缺点

货币政策的缺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产价格持续攀升,物价上涨,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如此特殊的经济情况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已多次实行货币政策,但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是否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献综述

1.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在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认同货币政策的作用,而理性预期学派则提出不同意见。

(1)凯恩斯学派。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可见,凯恩斯虽然偏爱财政政策,但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之后,凯恩斯主义者汉森、萨缪尔森、索罗和托宾等人也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随着他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他们提出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

(2)货币学派。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第二个作用,是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继续用米尔的比喻,就是使货币政策这架机器运行”,“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动”。由此可知,弗里德曼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3)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曾提出过着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他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显然,卢卡斯完全否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2.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

对于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中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过分突出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认为,“给人的印象,货币政策得心应手,是极有利的工具。但实践证明,过分高估其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对外贸易大学的吴军教授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可以证明再经济衰退阶段的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

第三种观点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态度。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认为,“我国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是存在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具备的”。

二、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

弗里德曼说,“我相信,某一货币总量是目前可得的、最好的、货币政策的直接指示器或评价标准。而且我相信:与选择价格水平的做法相比,具体选择哪一种货币总量所带来的妨害则小得多。”可见,弗里德曼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是货币供应量。

在国内,李春琦等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时,多数也采用货币供应量M2作为评价指标。而崔建军(2006)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体现在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但其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用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来评价。

考虑到,在我国货币供应量是否应作为中介目标尚存争议,而且经过线性回归的检验,发现货币供应量与CPI的拟合程度不高。中国经济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市场已不再封闭。所以本文以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即“维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在近期调控中发挥的作用,评价货币政策的效果。

币值稳定,包括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本文通过06年和07年的CPI指数和人民币汇率走势,进行考察。而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则通过GDP增长率来评价。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

经过数据统计,在这两年中央银行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以达14%,创历史新高,冻结了商业银行大部分资金。年贷款利率也调至7.47%,比06年年初上升了1.89%,明显是要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虽然中央银行频繁地实行货币政策,但物价仍呈上升趋势,超过警戒线3%,这似乎与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

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顺差也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但现在汇率已上升了一定幅度,中央银行似乎无法控制。

再看GDP增长率,07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1.1%,第二季度为11.9%,第三季度为11.5%,第四季度为11.2%,仍成双位数增长,并没有放慢的迹象。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显着,应该能平抑通货膨胀,且不影响经济发展。虽然货币政策在这轮调节过热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但没有成功地维持币值稳定,人民币仍然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并且日趋严重,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着。

四、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很多,尤其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既有货币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有经济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为:

1.货币政策本身的缺点

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货币政策由制定、执行到产生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市场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发挥效用需为六个月到一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由货币政策所推动的货币供给很难达到县域地区。货币市场体系尚存缺陷,市场利率尚没形成,这也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效用。此外,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没有决策权。所以,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发达国家要长。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一般很少给中小企业贷款。所以,货币政策的作用影响不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能够按往常一样进行贷款投资。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据市场的大部分。调控不了中小企业,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减弱。

从货币供给性质来看,目前我国处于转轨经济,同时,我国奉行二级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居民个人都参与货币创造过程。因此,我国的货币供给同时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而不是纯粹的外生性,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有限,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所减弱。

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

本次的通货膨胀属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着。这次的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全面的物价上涨,自然引起工资上涨,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多,从而使通胀加剧。即便中央银行能控制货币的供给,但不管货币政策如何紧缩,人们都不可能将购买食品的钱存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人民币持续升值,外界对人民币产生升值的预期,也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都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抛出更多的本币,使货币供应量上升,流动性加大,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产生了反效果。

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利率的种类很多,有基准利率、同业拆借率、存贷款利率、银行间债券利率等,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政策的实行。

3.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情况

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货币政策要超出人们的预期,才能发挥作用。但现在人们对货币政策已有预期,中央银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没有考虑到预期因素,所以货币政策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此时,货币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警告,真正的调控作用较弱。

中央银行决定执行货币时,已经延误了时机。市场已存在大量货币,紧缩的货币政策很难控制住这种趋势。而且,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年存贷款利率都是小幅度的调整,到后期才增大幅度,所以货币政策暂时效果微弱。

五、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针对影响货币政策的种种原因,本文将从三方面提出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尽量减弱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首先,缩短货币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不能完全消除,但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时滞性可以减弱。这就要求中央银行提高对经济情况的预见,制定出有预见性的货币政策。而且中央银行的调控要适时,避免货币政策在经济情况发生转变时才起作用。而且,中央银行要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和建国初期相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较弱。我国的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没有决策权,执行货币政策要遵照国务院的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实行货币政策的时机。此外,还需商业银行的配合。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要深入县级金融机构,并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使货币政策得到更有效的传导。

2.改善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

继续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市场利率形成。这有利于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的完善则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更有效。因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票据,若利率能够市场化,则利率所反映的市场情况更加真实,有助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的货币政策也更有效。

如果财政政策不和货币政策相配合,这也会使货币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考虑到现在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财政政策似乎比货币政策更有效。通过政府补贴、减免税收、政府限价等措施可降低食品生产的成本,控制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价上涨的幅度。通过制定对出口的管制,取消部分出口产品的优惠政策,可控制住贸易的持续顺差。财政政策是一种直接调控的政策。所以货币政策应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会事半功倍。

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体系的重要部分。现在人民币被低估,对外贸易持续顺差,造成较多贸易摩擦,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而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日趋严重,政府可考虑放宽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以缓解通货膨胀问题。人民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扩大国内供给,而且也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对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有较大帮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美元走弱,升值是人民币必然的趋势。或许要人民币一次升值较多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冲击,但政府可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让人民币逐步升值,达到人民币真实的价值。

3.提高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

加强金融创新。目前,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但这些工具都有各自的缺陷。现在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中央银行很应该创造出适合当前情况的新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冲的力度。

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要考虑到预期因素,每次的货币政策能超出人们的预期之外,将使调控更有效果,也表明中央银行调控的决心,加大了警告作用。

加大货币政策的强度。中央银行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利率都是小幅上调,效果不大,反而使通货膨胀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增加调控的难度。所以,中央银行可以减少调控的次数,但加大调控的强度。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会造成经济的“硬着陆”。但以现在的经济情况,市场能承受得了较强的紧缩政策。相反,现在频繁地使用货币政策,效果不大,对市场的警告作用也不大。当货币政策产生累积效应时,也同样会导致经济的“硬着陆”。

中央银行也可以尝试使用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措施,加大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控制,同时督促商业银行承担稳定经济的义务。

六、结语

综上所述,2006到2007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因其自身缺点和环境影响等原因,所以效果不太显着。货币政策有效性偏弱,对宏观调控十分不利。以现在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央银行必须实行宏观调控以稳定经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迫在眉睫。所以,中央银行要根据现时中国经济的情况,分析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加深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和研究,克服货币政策的缺点,改善金融环境,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只有这样,中央银行才能充分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有效地控制本次的经济过热,维持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崔建军.金融调控理论[J].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孟建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发展[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X].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货币政策的缺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国

【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391-01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Kashyap和stein(1995)运用分散数据检验了银行信贷假说,得出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后,小银行拥有的贷款额下降,而大银行的贷款数量基本上保持不变的结论。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后者能够轻易的获取外部资金,所以小银行更容易受到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所以,他们认为只要银行面对的不是对其公开市场负债的完全弹性需求,银行信贷渠道就可以存在。这有力的回应了Romer (1990)对狭义银行信贷渠道的质疑。

Kim Sungmin和Won-Tai Kim(1999)以韩国为例分析了近几年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操作过程的发展。韩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势头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以1991年放松利率管制的提出为标志,这是放松利率管制四阶段过程的第一步。1996年底,韩国加入OEDC后,所面临的金融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改造买入市场结构,允许商人银行以经纪商和交易商的身份参与买入市场及精简支付系统和结算系统,引进了BOK-Wire系统,采用两个安全设备以保证支付结算的安全进行等。

Frederic S Mishkin(1999)从名义锚的角度考察了四种基本的货币政策机制的优缺点,即汇率目标、货币目标、通胀目标、包含隐形而非显性名义锚的货币政策。其中货币目标、通胀目标容易导致动态不一致问题的出现。通胀目标在实际运行得比货币目标和汇率目标好,但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决策者可能过度关注于低通胀,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包含隐形而非显性名义锚的货币政策具有通胀目标的优点,与通胀目标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正式的名义锚,透明度相对较低,这也是它的一个主要缺陷。

赵勇(1999)从与德意志联邦银行的对比入手,研究了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传导模型,若假定联盟内各国经济周期一致、金融市场完全一体化、要素市场具有充分流动性、影响产品市场的外生变量统一,则货币政策在联盟内各国间的传导基本上可视为被扩大了的一国货币政策国内传导,但其在现实中也与一国货币政策传导有所不同。影响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的因素主要有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独立性、透明度、协调性程度、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与ECB货币政策的配合协调度。

樊明太(2004)在简要考察中国金融结构转型中货币政策机制,包括货币政策的工具、效率前沿和规则及相应的货币传导机制变迁轨迹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分割点原则,实证检验、估计和分析了金融结构变迁对货币政策的适用工具和反应函数的影响,以及对货币传导的利率机制,即由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并进而到通胀率-产出波动前沿的影响。基本的结论是,金融结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货币传导机制的性质和作用程度。

王斌(2009) 从定性的角度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在货币传导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包括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着过渡性、中央银行的非独立性制约了货币政策传导、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执行障碍、作为传导中介的金融和资本体系市场一体化程度低、最终目标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障碍等,并对如何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在我国,金融结构及其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问题,是在对亚洲金融危机成因和中国扩大内需实践中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上突显出来的。与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目标的变迁相伴随,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发生着深刻的变迁。在中国,利率整体上的管制性、中央银行资产结构和金融市场结构的约束明显制约着有限的市场化利率对货币政策的独立反应,不过,这种独立的反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开始有所显现。在研究货币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的传导时,必须注意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变动的预期。金融结构不同,货币政策的工具不同,货币政策反应也会有区别,因此在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效应问题时,需要区分冲击效应和传导效应。

(二)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虽然逐步重视对宏观经济的间接调控作用,但非均衡的信贷配给现象仍然存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育不充分、各类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均很高、利率的非市场化形成机制等,造成央行的货币政策在货币和资本市场上的传导受到限制。所以迄今为止,信贷渠道仍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导途径。

信用途径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应满足以下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某些借款者依赖于银行贷款;二是货币政策可以改变贷款相对于其它信用形式的供给量。第一个条件说明银行依赖者的规模是信用途径的关键,显然这个条件无疑很容易在我国得到满足,但金融创新的发展迅速降低了银行依赖者的规模,银行信用渠道的作用将减弱。第二个条件要求中央银行能够间接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但在我国,正是银行中介的行为在特殊的经济转轨条件下的扭曲,各经济主体货币需求约束的动态博弈导致企业的慎贷行为和银行的惜贷行为,使银行信用呈现收缩现象,导致了信用渠道的受阻。

所以在短期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应着眼于促使信贷途径向均衡信贷配给转化。而长远观之,规范化的利率传导机制应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体。

(三)2007年美国次级贷危机爆发,并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由美国传导至世界各地,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成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对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国际以及国内的学者都有着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是综合性的因素共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尤其是美联储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失当的货币政策,成为了各位学者所指出的共同原因。货币政策的基础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如果说是相反方向的货币政策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那就很有必要研究这种变化,即由宽松到紧缩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哪些渠道具体影响到实体经济的以及影响的效力如何。这实质上就是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勇.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1999,第5期

[2] 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2,第9期

货币政策的缺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利率走廊 通货膨胀 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走廊(Interest Rate Corridor)的原理

利率走廊是央行调节基准利率的一种货币政策模式,即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存贷款,引导构建利率的上下限,形成一个区间走廊,而其中间部分就是央行希望通过调控实现的目标利率。在这个利率走廊中,上限为央行给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当商业银行清算资金不足时,可以向央行申请抵押贷款;这个利率走廊中,下限则是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央行通过设定和调节利率走廊上下限的利率,引导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并向央行目标利率靠拢,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的。

如图1,利率走廊原理可以表述如下:rd代表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利率,rl代表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再贷款抵押利率。D代表的是商业银行对准备金余额的需求曲线,在[rd,rl]之间,需求曲线D是向下倾斜的,因为随着利率走低,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就越小;而且需求曲线的利率也不会超过这个上下限,因为从逐利性角度来看,商业银行不会以低于rd的利率借出资金,也不会以高于rl的利率借入资金。S代表准备金余额的供给曲线,其垂直的部分R*由央行决定,且受到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当央行进行逆回购向市场投放资金时,R*向右平移。市场隔夜利率r*由S和D共同决定,即交点。这样,无论银行间准备金余额的供需怎么变动,其隔夜利率都会被限制在[rd,rl]形成的走廊之间。央行可以通过测算市场资金需求,利用公开市场操作调节目标利率与市场均衡利率趋于一致。

二、利率走廊形成的背景

(一)电子货币的出现于广泛应用,导致对准备金需求的减少

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并广泛应在经济中,类似储值卡、信用卡、电子钱包、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的负债形式发生了改变,电子货币的流通减少了商业银行对结算余额的需求,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这部分存款负债不受法定准备金约束。这样,就会导致通过调节准备金余额的传统货币政策效应大打折扣。此外,电子货币的兴起,也可能对总量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因为电子货币支付的消费和信贷的便利,必然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从而减少货币总量的有需求,进而导致传统总量货币政策效应的变化。

(二)电子支付结算,也减少了银行间基础货币的需求

当资金价格成本意见不一致是,需要贷款和放款的商业银行难以达成契合,这时央行的介入,就能撮合双方的资金交易,提高资源优化配置。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金充足的商业银行可以将其多余的资金存入央行,央行则可以降这部分资金贷给需要流动性支持的其它商业银行,余下没贷出去的差额部分则留在结算系统账户上中央银行再将其转贷给借款行。这就使得,有部分流动性的提供,央行基本不需要注入基础货币,就完成了资金在银行间的流转清算。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活动、商业银行和央行在电子支付、结算技术兴起之后,对准备金需求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对准备经的下降也就意味着,经济活动对货币总量需求的下降,从而导致传统的利率调控方式所产生的效应发生改变,没那么有效。在这种背景下,利率走廊的出现并替代传统的利率调控方式似乎成了一种必然选择,与此同时,电子支付结算技术系统的应用,能让央行更准确掌握市场的资金流量,从而更准确测算经济运行对资金的需求。

三、利率走廊的优缺点

(一)利率走廊的区间设定,更利于引导市场预期的形成

在市场利率形成中,既有货币当局的政策引导,同时市场直接参与者的预期也会导致利率的波动,是利率最终形成的组成之一。因此,市场的利率预期也是维持资金市场稳定的保障之一,在政策调控时应尽量避免导致市场预期的过大扰动,甚至传递错误预期。比如,央行的长期目标是维持相对低的利率环境促进经济活跃,但阶段性为了遏制虚拟投机会通过回购等手段收缩流动性,这可能会导致市场的误判,误以为长期政策变化,从而主动收缩生产产能。而采用利率区间调控则更直接和清晰,市场识别度高,更利于预期的稳定。

(二)与公开市场操作相比,利率走廊的利率调控更直接有效

在利率走廊模式下,理论上央行可以持续为商业银行提供抵押贷款。在影响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因素中,首先是银行的资金结算需求,其次是准备金。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同业拆借利率,但有一个前提是必须合理预判银行的资金的需求,如果产生误判,则央行的外生性干预会导致利率的额外波动。而通^设定的利率区间调控,一般情况下央行不需要主动干预,即使出现阶段性较大的流动性冲击,央行可以利用再贷款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补充,不造成利率的过大波动。

(三)利率走廊调控模式,更利于市场化利率的形成

在利率走廊调控模式下,央行作为流动性提供者,在设定利率区间之后,一般不用主动干预市场,商业银行在区间内自由发挥。而作为经济参与者之一的商业银行,本质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因此,商业银行不会一直依靠央行的再贷款来获取高成本资金,如果有更低成本的资金,它们肯定选择通过交易来获取流动性和利息收益。央行只需要通过公告的利率区间引导金融机构的预期,来引导市场均衡利率的形成,而并未主动进入市场干预。

(四)缺点,理论走廊下限的设定与实际操作的差异

在实际操作中,利率走廊模式并非完全能按理论预期发挥作用,因为央行很难通过设定存贷款利率给市场参与主体提供完全对称的机会成本。由于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几乎是无风险的,而同业拆借是有风险的,所以,考虑风险溢价,拆借利率应该高于央行的存款利率。因此,央行的流动性支持并不能完全替代同业拆借。

四、利率走廊在我国的发展和探索

(一)利率走廊在我国的发展

在我国,央行在2013年开始设立常备借贷便利(SLF)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的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进入2014年之后,央行有通过SLF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和试点地区的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有隔夜、7 天、 14 天三个期限。由于现阶段,SLF还是按需供给,市场多认为,我国未来的利率走廊上限很可能是SLF利率。而利率走廊下限的确定相对比较难。2015年一季度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有关于利率走廊的描述:转型期的货币政策需要兼顾“量”与“价”平衡,由于软约束等体制、机制问题,金融改革仍在逐步推进,现阶段完全转向以“价”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时机尚不成熟,现阶段数量目标依然有其功效。

(二)未来利率走廊的探索

首先,未来在我国央行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值还是实行多目标制?

从实践情况来看,目前国际上大部分实行利率走廊国家的央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即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会先明确通胀目标或者变动区间,一旦实际通胀偏离或即将偏离既定目标,央行就会通过改变利率来调节。这时,投资者就可以通过跟踪市场通胀水平来预测货币政策走向,从而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这样简单的行为,更利于稳定预期的形成。而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行的是多目标制,即维持经济增长、保持物价水平稳定、促进就业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不能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导致其他目标牺牲太多。在多目标机制下,市场参与者很难预测利率的变动幅度和变动方向,这样会导致利率走廊调控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其次,未碓诶率走廊下,短期利率到中长期利率的传导是否顺畅?

按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货币政策的变动导致短期利率的直接变动,并进而影响到中长期利率的预期。实际操作中,长期利率的影响因素众多,利率走廊调控机制能否有效影响短期利率进而引导长期利率的变化,从而顺利完成货币政策目标,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虽然,利率走廊调控模式,其应用就能发挥一定的告示效应,并给予市场参与者一定的预期引导。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央行必须保持政策的独立性、透明度和信誉度。

参考文献:

[1]孟建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与发展[J].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货币政策的缺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房价;VECM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由中央银行信号变化而产生的脉冲所引起的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引起实际经济变量变化的途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应问题是货币经济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也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其传导机制是否畅通。虽然国际学术界已有很多学者针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是针对某一具体产业部门传导机制的研究则相对匮乏。以住房市场为重点对象的研究则更为少见。实际上,随着近年来住房价格剧烈波动给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程度的加大,住房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方向。目前,国内针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已有研究集中于讨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的有效性及其相对重要性。对货币政策在住房市场中传导机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将首先搭建以住房市场为载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框架,随后构建VECM模型定量模拟货币政策传导结果。

一、理论框架

货币政策冲击首先影响到货币供给量和货币市场利率,然后对住房市场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到企业或家庭的投资与消费选择,最终作用于经济总产出。住房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即收入效应: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利率升高意味着所有负债都将上升。对于拥有住房抵押贷款债务的家庭或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考虑住房成本后的可支配收入下降,家庭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将受到负面冲击。间接效应是指货币政策必须通过房价和住房投资等住房市场变量的变动传导至实体经济,即住房市场作为一种载体,其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的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货币政策将导致房价和住房投资的变动;第二阶段,房价和住房投资的变动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影响到企业和家庭的投资与消费,作用于经济总产出。本文重点关注住房市场对货币传导机制的间接效应,可分为如下两步:

1.从货币政策到房价的传导。住房需求理论表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对住房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并导致房价下降。一方面,从住房的投资品属性来看,利率升高意味着存款、政府债券等收益增加,将导致包括住房资产在内的其他资产投资吸引力相对下降,住房价格也将下降到各类资产之间无套利机会为止;另一方面,从住房的商品属性来看,利息成本是购买住房的主要成本,因此住房使用成本随抵押贷款利率升高而增加,并抑制住房需求。国外很多实证研究表明,紧缩货币政策冲击将导致房价下降。国内相关研究中,张涛等(2006)运用协整方程研究了2002~2005年我国房地产均衡价格,结果表明抵押贷款实际利率每上升1%,则实际房价下降0.024%;王来福和郭峰(2007)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发现,实际利率冲击造成实际房价下降,并在滞后4季度后达到最大负向响应。

2.从房价到货币政策目标的传导。房地产作为企业和居民的主要资产,其价格的波动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两者的经济行为,使得实体经济层面的投资和消费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货币政策目标――产出及物价。这一传导过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tobin'Q效应渠道;(2)财富效应渠道;(3)资产负债表效应;(4)储蓄与租金效应;(5)信心效应;(6)拉动效应;其中(1)到(5)影响私人消费,(1)和(6)影响私人投资。具体分析可见(王松涛、刘洪玉,2009)。

二、模型、数据与实证研究结果

1.变量、样本的选择以及数据说明。由以上理论分析而知,要通过实证地考察房价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如上的经济系统中,这个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的宏观货币政策方面。其中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是表征货币政策变动的主要方面。尽管从1996年开始我国正式将货币供应量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将M0和M2作为观察目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M1逐渐表现出来可控性不足的缺点,而M2的可控性相对较强,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表明用M2代替M1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其对经济变量的解释(预测)能力远远高于其他货币变量(盛松成,吴培新,2008)。因此本文也采用M2表示货币供应量。另外,由于我国的利率依旧是有管制的可浮动利率制度,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故在诸多利率变量中,对房价最具有影响力的利率变量为抵押贷款标准利率(rate),本文采取该变量作为利率变量。

二是实体经济层面。本文采取投资和消费作为这一经济层面的变量,一方面因为这两方面是扩大社会总产出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这两方面来检验房价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的财富效应和tobin'Q效应。本文分别采用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invest)以及全社会消费品零(cons)售额这两个指标来表示投资和消费变量。

三是货币政策目标层面。由于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本文选取CPI作为反映社会通货膨胀,物价稳定的指标。另外,由于GDP只有季度数据,考虑月度数据的可得性,因此采取工业经济增加值(gdp)来反映经济增长的情况。

另外,关于房价变量,采用目前比较统一的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hp)来表示。本文采用2005年7月份到2010年12月份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样本。之所以选择此样本区间,一方面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最近房价的不断上涨以及货币政策的频繁变动,借此观察房价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比较合理。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基于VECM的分析讨论

(1)模型简介。根据Granger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型的形式。VECM的一般形式可表达为:ΔYt =aECMt-1+Γ1ΔYt-1+Γ2ΔYt-2 + … +Γk-1ΔYt-(k-1)+ ut(1),其中ECM 是误差修正项,即分量之间的协整方程反映了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而整个VEC模型则反映了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及变量滞后期的短期波动对当前变量的短期波动Yt的影响。系数向量a反映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的调整力度。因此VECM能用于考察经济系统中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及短期关系;(2)协整关系假设。我们考察Yt=(m2,rate,hp,invest,gdp,cons,cpi)这样的系统,通过对这七个变量组成的经济系统,来分析房价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3)脉冲响应分析。首先,房价对货币政策的响应。两个货币政策变量均对房价指数产生较大的影响,符合经济理论:其中抵押贷款标准利率(rate)的冲击使得房价在短期内产生很微弱的正向效应而后逐渐转为负值,到第10个月达到负向最大,随后影响虽然减弱,但长期存在,基本维持的0.001%左右;货币供应量(m2)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的房价指数在3个月内达到正向最大,达到0.0015%左右,随后逐渐降低,但是均为正值,长期维持在大约0.001%左右。其次是经济实体对房价的响应,房价的上涨在短期内使得居民消费有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在7个月时候达到最低,然后逐渐回升,长期内呈正向趋势;相比较而言,房价上涨对投资的影响不甚明确,一开始有负向影响,随后影响有正有负。整体而言,房价对实体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不太明显。最后,货币政策目标对房价的响应。房价的上涨对产出(工业经济增加值)波定性比较大,但整体上讲均为正向效应,长期看来房价对产出的影响呈正向,但是不太明显。而房价对物价指数的影响始终为负,在第4个月达到负向最大值,滞后有所减弱,整体来讲,房价对通胀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

三、结论

1.从房价的误差修正模型来看,房价短期波动分别打破与货币政策和通胀水平的长期均衡时,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系统均存在较强的反向的调整力度,但当偏离实体经济均衡时,系统调整机制不明显。这也证明了当房价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上涨而产生泡沫时,经济系统无法自动回复到均衡,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

2.从脉冲响应分析来看,有三个方面结论。首先房价对货币政策变动总体较敏感,具体地说,M2的增加,一开始对对提高房价有较大作用,但之后可能是因为预期效应的存在,作用逐渐减弱,因此M2应该不会是近几年房价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证中发现,市场化较高的短期利率对调控房价很有帮助,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且可以逐步考虑将全国银行间短期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因此传导过程的第一阶段效率整体较高,尤其是短期市场利率对房价的影响。其次,从实体经济变量投资与消费对房价的响应来看,房价对消费影和投资的影响不太明显,因此可推断,与投资相关的Tobin'Q 效应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效应渠道的传导效率均不太稳定。再次,从货币政策目标对房价的响应来看,房价对产出并没有长期明显的影响,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本文选用工业增加值而不是GDP数据,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文中选用的是近几年房价数据,其增长过快,确实有脱离经济基本面之嫌,因此需要进一步检验。但分析表明,房价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物价(通胀)水平起到明显作用。所以,第二阶段传导中房价――投资――物价渠道基本畅通,传导效率较高,其他渠道并不是十分畅通,尤其是对消费和产出的作用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梗阻,需要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房价在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较为显著,房价渠道的总体传导效率比较高,房地产市场已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前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货币市场、房地产市场及宏观经济三者之间协调发展。在政策层面上,一方面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房价因素,将房地产业纳入央行的重要的分析检测领域,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此加强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及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应根除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制度缺陷,保持其持续健康发展,使房地产业迅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以发挥其加速推动宏观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涛,龚六堂,卜永祥.资产回报、住房按揭贷款与房地产均衡价格[J].金融研究.2006(2)

[2]王来福,郭峰.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动态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J].财经问题研究.2007(11)

货币政策的缺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货币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央银行确立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只是具备了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静态条件。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经济变量动态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即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对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同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使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就必然要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涵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或间接调节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和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进而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及信用总量,使企业、居民不断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达到国民经济新的均衡的过程。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由货币政策变化引起的,并最终将这些变化渗透到宏观经济变量中去的连锁反应。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计划经济居于主导地位,政府主要通过控制现金投放和信贷规模来调节经济,是银行信贷渠道在起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中央银行根据变化的实际,适时出台相应的货币政策。从1993年开始,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又开始热起来,物价开始上涨,人民银行(2004)分析,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央行不断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2005年,仍面临着潜在的通货紧缩和投资增长速度反弹的双重压力,因此,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2006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超越了日本,为缓解外汇储备过高的压力,央行采取加息等紧缩的货币政策。实践证明,货币政策导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货币政策尚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深入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把握好宏观调控力度和重点,对于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因素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传导过程能否畅通,除了中央银行要选择好政策工具、操作工具,以及准确地把握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时机和力度外,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经济形势大环境

货币政策是由宏观经济大环境决定的,为宏观经济形势服务。当经济活动旺盛时,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也大大加快;当经济偏冷时,如出现市场疲软时,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也大大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大环境对经济主体的决策和投资选择影响较大,进而会影响到各类经济主体对货币流的态度,影响到货币政策传导的速度。

(二)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媒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从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货币政策目标的这一作用过程中,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传递和衔接。可以说,没有健全发育的金融市场体系,就不会有完善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三)其他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各种经济政策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缺点,相对而言,货币政策着重于总量的调节和稳定物价水平,而财政政策则更多地表现在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方面。由于现实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的是多方面的失衡问题,因此,货币政策必须与其他经济政策有效地协调和配合,才能保证货币政策传导的畅通和有效。

(四)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

任何政策的传导和实施效果都与政策制订者和实施者的权威有很大的关系。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政府管理金融的机构,既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又是执行者,同时还有对金融业实施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如果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相当的权威,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想保持货币政策传导的畅通恐怕是很难做到。

(五)商业银行的结构

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对象和载体,它处于货币政策措施与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中间位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首先作用于商业银行,传导给企业和居民,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等经济变量。商业银行能否受中央银行的影响,调整信贷政策和货币供给量,对于货币政策是否顺利传导至关重要,而这与整个市场中的商业银行布局结构及各个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有很大关系。

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使传导机制阻滞

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及货币中介指标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渠道来传导的,而在货币政策从商业银行总行向分支机构传导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化运作程度不强,导致货币政策信号被误解、扭曲和削弱,从而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近年来,随着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开始加强,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滞后,各商业银行仍然把存款业务作为主要工作,甚至为此搞不正当竞争;相反,对贷款营销重视不足,出现了“惜贷”的现象,使货币政策作用的力度减弱。

(二)利率管制阻碍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水平应当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在发达国家,利率是市场化的,银行可以自行根据自身的实力、信誉和服务质量以及针对不同信用水平的客户确定不同的存贷款利率。而我国事实上实行的是利率“双轨制”:一方面,我国存在着由货币当局管理的官方利率,主要是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央行利率;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着主要由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我国对利率变化实行严格管制,利率变动不能真实反映资金供求变动情况,几乎起不到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三)金融市场不发达,使货币政策的传导受到阻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必须依赖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媒介。而我国金融市场很不发达,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与传导缺乏市场基础。

首先,国债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不发达,造成利率信号失真。

其次,票据市场的滞后发展,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汇票和本票比较少,票据市场的业务量非常有限,影响了再贴现的政策效应。

再次,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结构不合理,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使货币政策通过资本市场的传导渠道被堵塞。

最后,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金融政策,使货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也使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调控货币市场的基础货币投放来影响资本市场的愿望落空。

(四)微观基础理性化的欠缺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正向传导和长久功效

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最终环节,其对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迟钝和配合不力,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正向传导和长久功效都缺乏承载和依托,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企业体制方面。目前,很大一部分国企改制有问题,产权不明晰,盈利能力不大,偿债能力不高,造成了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贷款,加大了金融风险;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现有3000多万户,对GDP的贡献已达50%以上,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对税收的贡献也占到40%多。在市场体制健全的社会中,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应该将银行资金等资源按中小企业对社会所作贡献的比例合理配置给中小企业,但现实并非如此,中小企业由于资本不厚,财务制度的规范性不高,缺少贷款抵押和担保,从而使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基本被切断,传导效果无以承载。

第二,消费者个人方面。一方面,由于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支出的预期性不断增加,因此不得不降低消费力度,抑制消费欲望,从而导致消费信贷发展不畅,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体系尚不完备,因此,面对正在到来的老年型社会,社会保障资金存在的巨大缺口,又会导致向中央银行持续性的变相透支,从而让货币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

(五)宏观经济环境欠佳,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开始好转,但是,整个经济尚没走出供大于求的困境,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饱和的症状,“消费无热点,投资无对象”的问题等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企业的负债率普遍过高,资信状况较差,商业银行不敢轻易放贷。

五、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对策

根据有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际,对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积极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高其对货币政策变动的敏感性,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

首先,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变单一产权为多元产权,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促进银行业的竞争。

其次,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可考虑通过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和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增强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再次,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开拓银行贷款的业务范围,区别对待客户,既要争取高端客户,也要帮助成长中的企业。

(二)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渠道调控作用

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应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形成完全市场化的市场利率确定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合理的利率结构包括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资金利率结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利率结构;加强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货币运行状况的监管,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体系,增强金融政策的透明度。

(三)进一步加大引导,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1、在发展货币市场方面,首先要扩大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尽快把众多的中小金融机构纳入货币市场交易范围,进行金融创新。其次要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再贴现工具规范引导票据市场的作用,促使其健康发展。

2、健全资本市场体系。首先改革企业上市的准入条件,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应减少对股市的干预,使股市价格能真正体现投资者对企业的发展预期起到投资导向使用。继续发展机构投资者,抑制资本市场上的过度投机,规范资本市场运作,引导理性投资,使资本市场信号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市场主体,提高货币政策的效能

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终对象,在我国,获得全社会信贷资金90%以上的国有企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风险意识虽然增强了,但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对宏观金融的调控信号,利率的变动仍然缺乏灵敏反应。因此,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理性的市场竞争主体,提高对货币政策变动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曾宪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3).

3、何伟刚.西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借鉴和启示[J].南方金融,2005(3).

4、谭祖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