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外礼仪文化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国外联合办学为我国外语专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契机。与很多西方国家相比,俄罗斯有着良好的教育传统,高等教育具有质量高、收费低的优势。目前在中俄合作办学中进行的许多尝试和实验中发现,由于主体来源、教育环境、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等多元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多元化,其人才培养过程必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研究中俄合作办学过程中的跨文化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 中俄合作办学发展的现状
苏联解体之后,中俄教育合作与交流中正在不断加强。近年来,两国教育合作与交流呈现出多渠道、多层面、多形式的特点。从1992年9月起,两国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定期签署《中俄教育合作协议》,根据此项协议,双方每年互换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进入21世纪,两国高层定期互访,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在多领域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加强。这些年来,两国在政府层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甚至中小学等都开展了广泛有效的合作。2004年9月,中俄双方签署了《中俄高等教育合作执行计划》,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是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两国高校中已有50对结为兄弟院校。2006-2010年,中俄互办“俄语年”和“中国年”加深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了解,为两国的经济和技术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黑龙江省19所高校与俄罗斯开展合作办学,举办专业39个,合作办学学生超过2万人,同时依托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河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中俄联合研究生院和省俄语中心,为我国培养并储备一大批国际化俄语专业技术人才。
三、中俄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
在多年的合作办学实践中,在教学模式,学制范围和师资配备上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探索提供了可靠依据。目前主要的办学模式有三种:
1.融合式。融合式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我方的教学模式和俄方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等都如课堂讨论、实践环节、案例教学等都相互融合;能充分发挥国内外大学双方优势,满足了学生渴望接受国外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同时又避免了在国外学习的巨大经济压力。但是融合型模式在中俄合作办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性,对于“零”起点的合作办学学生来说,很难达到能听懂俄罗斯教师上课的程度,增加了教学难度。
2.分段式。分阶段模式主要是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开展中俄间校系合作办学,一般采取“2+2”、“1+2+1”、“2+1+1”等分时段在国内外学习,学生在分段期限内修满国内外专业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从分段式模式看,由于该模式结合了中西方的教育优势,能直接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对国外的人文背景、生活方式有较深层次的了解,除专业知识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这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该模式适应我国高校的发展,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此种模式困难学生家庭来说,过高的学费会影响阶段式培养模式的实际运作。
3.交换。交换式模式就是通过聘请俄方教师来我方讲学,我方教师去俄罗斯学习、借鉴俄方的教学经验;或者双方学生到对方进行短期学习、实习(一般为3个月、1或2年)等手段,互相学习借鉴的方法。这种模式更适合以俄语为专业的合作办学。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更具有普遍意义和可操作性。
总之,这种中俄合作的最大特点是,可扩大中方利用国外教育资源的范围。不仅在师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等方面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而且扩大了毕业学生赴俄方留学的选择机会。同时也能真正做到教学理论与实践交际的相结合。
四、中俄合作办学中跨文化差异及应对措施
学习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与我们的文化差异。如果忽视了俄罗斯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仅会影响到对俄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在交际过程中造成对俄语的错误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错误”。从教育学的观点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1.价值取向差异
所谓教育价值取向,是主体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育价值进行选择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意向或倾向。俄罗斯是一个宗教法治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呈现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
2.思维方式差异
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思维方式也存在巨大差异。一般谈起对对方的印象,中国人对俄罗斯人会说:“俄罗斯人豪放,爽快”,而俄罗斯人会对中国人说:“中国人像谜一样”。俄罗斯人往往形成“直来直去”行为习惯,而中国人则形成“委婉含蓄”的行为习惯。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的障碍。比如外贸交际中,俄罗斯人到中国是拿钱买东西,而中国人是拿东西去卖钱。这种差异造就了双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认知状态和不同的处世标准。也正是这种障碍的存在,使得中俄合作和交流中困难重重。由此,在中俄合作办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培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跨文化素质”,尽可能克服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中俄教育合作与交流能健康有序进行。
3.环境影响差异
广义的教育环境影响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狭义的教育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教学环境、教育管理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等。这些环境因素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会带来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在跨文化的条件下,几乎所有的教育环境影响因素都在发生变化,无论从物质意义上的由好变差还是由差变好,都必然会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带来巨大陌生感、距离感。
4.语言交流差异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语言交流差异问题。语言教学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的语言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教者往往仅仅简单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来加以传授,强调受教育者语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而忽视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可以看作是文化内涵的影射,是文化内涵的载体。通过语言教育,能够引起受教育者对中俄文化差异的注意,逐步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实现跨文化教育功能的目的。
在合作办学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应主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教师应妥善处理母语体系在学习中的作用。人们历来认为,母语干扰应尽量排除于课堂之外。但母语文化体系是先入为主的体系,以一种新的体系取而代之是不可能的。正确的做法是通过语言文化共同和相异部分的对比,使俄语在对比中成为显性的、易于感受和理解的东西,即发生正向迁移。目前“零起点”学生对俄语的学习并非是从“零”起步,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语法规则差别越大,语言教学的难度则也越大。注意用母语体系先入为主,回事教学顺利而轻松。
(2)提供和创造语言交际情境。利用电化教学设备以及多媒体技术是给学习者提供真实语言交际情景的有效途径。情境性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流程,实施的教学手段是丰富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固定的:“情境性教学不只是存在于课堂教学的伊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只要有学习进行,就有相应的学习情境。在外语教学中,要使教学与训练、达标与发展、活动与体验得到完美的统一,使情境性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师在指导时则应注意讲解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在同一语境中的相同之处及其差异,使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均得到提高。
(3)开设有关俄罗斯文化知识的课程或讲座。向学生全面介绍俄罗斯的民族特性、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使学生对俄罗斯情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了解。俄罗斯历史上就被看作是一个欧洲国家,它的许多风俗礼仪与我们东方民族礼仪有较大的区别。我们去俄罗斯就要熟悉了解这些,只有这样,去了哪里才会知道如何应对或入乡随俗了。
(4)充分发挥俄语教师的文化传播作用。俄语教师虽然与中国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各具特色,但俄语是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对于该语言之外的一切民族的东西他们感受最深,甚至可以说他们本身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特性的体现。俄语教师可以弥补中国教师的不足,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5)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观看原版电影、排演俄语短剧、举办俄语国情知识竞赛语晚会,或阅读原版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品味和体验中俄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异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达到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的共同目标即外语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跨国经营; 文化差异; 冲突; 对策
1跨国经营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企业为谋求发展顺应世界大趋势,必须要进行海外经营。海外经营可以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从而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
2跨国经营企业内部文化差异根源分析
2.1 文化差异的根源。当跨国公司由一种文化背景进入另一种文化背景之中时,各文化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人们的习俗、观念、道德规范以及活动方式上。各文化间存在的差异使人们不能达到相互的理解,所以也就会产生文化冲突。跨国公司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管理,跨文化管理实际上是对文化差异的管理。
2.1.1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上下班时间、节假日、典礼仪式食品等。也会影响到企业对各项计划安排及商机的把握。日本索尼广告在泰国遭排斥:释迦牟尼闭目入定,但一会儿竟然凡心萌动,睁开双眼,随着音乐不停摇摆……此时广告语亮出“索尼,让佛祖动心”。这则广告创意相当不错,但却招致抗议。跨国公司如果忽视这些宗教因素, 在宗教上犯了为当地人所不能容忍的错误。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了。
2.1.2价值观念的差异。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不同,表现在对待自然、人性、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态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也就容易产生内部冲突。中国文化一般采取横向,直觉型思维,求稳,随大流,时间观念差,喜好奉承;西方文化一般采取纵向,理性思维,时间观念强,喜欢标新立异,乐于接受批评。跨国公司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差异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2.3 语言方面的差异。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跨国公司需要大量的跨语言的沟通,包括母公司与子公司管理人员、外国合作伙伴及外国消费者的沟通,克服语言障碍达到准确无误的沟通,对跨国公司而言是相当重要的问题。
3企业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冲突大致分两个层面
3.1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消费观念的不同,导致了市场冲突。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构成了企业文化。
迪斯尼公司在美国成功经营的基础上,跨出了海外经营的第一步,创办了东京迪斯尼乐园,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后,迪斯尼又在巴黎开设欧洲迪斯尼乐园。1992年夏,迪斯尼公园按计划开办了价值50亿美元的主题公园,但经营并不理想。迪斯尼乐园,用相同的管理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原因是:日本消费者还没有度假的习惯,新型娱乐方式满足了他们的欲望和需求;法国的消费者有稳定娱乐习惯,定期度假,乐园的开设并没有形成社会的消费热点。可见,企业跨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产生的冲突导致了市场进入的失败。
3.2企业内部员工由于所属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 不同文化背景的美国跨国公司的职员,若不赞成他的美国管理者时,有不同的反应态度。亚洲职员会保持沉默,因为亚洲文化看重资历,他不能反对上司;日本人会事后再与他的管理者交换意见; 阿拉伯职员会寻找更高的权威解决他与上司的分歧; 美国人会直接与他的管理者公开讨论这件事,因为他们注重平等开放。了解员工在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各种文化差异,跨国经营企业就会避免采取单一的管理方式而引起冲突。
4跨国经营文化冲突的不利影响
4.1文化冲突影响产品和服务及市场进入方法。肯德基早在1973年就进军香港,没多久很多家都停业,直到1975年所有进入香港的肯德基餐厅全部关门停业。肯德基因为没有认识香港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没有考虑香港消费者的文化、口味等都与美国不同。运用与美国相同的运营方法,提供不适应当地风土人情的产品,导致进军香港的失败。
4.2文化冲突导致市场机会的损失。习俗影响着跨国企业分析海外市场的消费传统、偏好和禁忌。例如,我国的药材樟脑丸主要销往东南亚,在澳大利亚也有很大的市场。以前我们用“RAB-BIT”“兔”牌商标出口澳大利亚,澳洲人特别忌讳兔子,因为澳洲盛产羊毛,重视牧草繁殖,而兔子大量吃草。因此,虽然我国的樟脑产品质量非常好,由于商标使用不当,影响了澳大利亚市场的扩大。
不同的宗教对同一种事物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而导致人们的不同需求偏好和消费模式,这是影响海外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例如,我国有个商人没有意识到伊斯兰教的斋月,是节日。在伊斯兰教的斋月飞抵中东国家,要与当地商人商谈、签合同。当地商人虽有合作意向,却无法与他签合同,他只好空手而归。文化冲突导致市场机会的损失。
4.3文化冲突影响跨国公司员工的管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者和员工,其价值观、工作态度及追求大不相同,文化壁垒加强了双方的沟通障碍,管理者认为其员工缺乏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员工认为其管理者自以为是。由此造成的信任危机,必然难以激发企业凝聚力,结果是企业目标不统一,经营管理效率低下。
5跨国经营企业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5.1跨文化理解,识别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发挥文化差异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并尊重东道国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认识、理解、尊重、信任、沟通、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跨国企业通过这个循环能够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和冲突,同时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
迪斯尼没有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跨文化差异,不尊重东道国文化。他们认为欧洲人不吃早餐而压缩了餐厅面积,法国人的习惯是中餐要喝一杯酒,迪斯尼公司在乐园内不提供酒精饮料。正因为迪斯尼没有尊重欧洲人的风俗习惯,最终导致亏损无法继续营业。
在跨文化管理中怎样去融合两种文化的文化优势呢。一方面要有本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吸引受众,另一方面也要适应东道国的文化才能被接受。
海尔针对美国的大学生经常自己租房子住特点,设计了实用的类似折叠桌的一种小冰箱。万宝路香烟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的时候,广告以中国人熟知的故宫为背景。拉近了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迅速确立品牌形象。这是利用了文化差异。使产品不但能够满足顾客的一般需求,还能够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使消费者获得溢价。此外,可口可乐在中国春节期间广告舞出中国龙,百事可乐送出千千万万副春联“百事可乐迎新春,七喜临门度佳节”。运用民族特色来宣扬产品,能形成独特的风格。发挥文化差异的积极作用。
5.2跨文化沟通。人们在面对文化差异时,总是以自己的文化为参照物来认识和评价其他文化。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及其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会造成沟通的障碍。尊重对方的文化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如曾在中国国内有名的“白象”牌电池出口到国际市场销售状况很不理想。经调查:其品牌就直译为“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还有累赘物、废物的意思,消费者怎么会购买呢。
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相互的信任。信任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加强跨文化的沟通能力,不但要培养员工的观察能力和面对面交流的能力,还要使员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鼓励文化间的学习交流,提高员工对对方文化的认识和文化敏感性,引导员工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不同文化彼此接触的机会越多,就有更多的分享思想和经验的机会。可能更好地理解并包容不同的文化。
5.3协同文化差异,建设具有协作精神“合金”企业文化。广州标致由于沿用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的法国标致的规章制度。并且贯彻实施其管理模式时,采取强制方式使中方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双方在工作上出现了难以协调的分歧。企业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没有明确的企业精神。没有提炼出符合广州标致实际情况的企业精神,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标致的管理层没有足够重视双方的文化冲突,没有意识到协同文化差异可以减缓文化冲突。
协同文化差异是一个较为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来自不同文化的管理人员表现出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要认真认识双方文化的差异,同时通过文化的诱导,使得每个职员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员清楚认识各种文化的优点和不足,达成跨文化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跨国公司的管理文化。最终实现企业内既有各种文化的共存共荣,又有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逐步建立起以公司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业,何倩茵. “广州标致”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J]. 中外企业文化, 2000,(01) .
[2] 刘安. 跨国经营中极易产生的四点文化冲突[J]. 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3,(02) .
[3] 蒋兆平. 跨国公司的文化差异与竞争优势[J]. 经济经纬, 2007,(04) .
[4] 董璐. 迪斯尼兵败巴黎[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1,(05) .
[5] 操凌嘉,丁艳平. 从肯德基(中国)看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 科技信息, 2010,(03)
[6] 陈艳红,黄军辉. 跨国公司的文化差异与国际竞争优势[J].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2001,(04)
近10年,体育舞蹈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2年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加入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我国与世界体育舞蹈接轨,越来越多的中国选手参加国际赛事,并夺得了骄人的成绩。人们逐渐被这项极具美感和观赏性的运动所吸引,参与体育舞蹈的人越来越多,已达上千万,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体育舞蹈也被正式批准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比赛项目。
但是,我国体育舞蹈的运动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选手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外,中外文化的差异对这一项目的发展也有深层次的影响。本文通过查阅有关体育舞蹈文化方面的资料,观看英国黑池舞蹈节、世界体育舞蹈锦标赛等体育舞蹈比赛视频,并咨询相关专家,从体育舞蹈的中外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和探讨文化对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的影响,为我国体育舞蹈的健康发展、普及与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一、中外体育舞蹈的特性
(一)西方国家体育舞蹈的文化特性
体育舞蹈(即国际标准舞)是源于西方国家的舞蹈艺术。1924年英国皇家舞蹈协会将民间的交谊舞进行整理,并规范了它的舞步、舞姿和跳法,形成了摩登舞系列;20世纪50年代又整理形成了拉丁舞,至此,历经100多年的发展,体育舞蹈(即国际标准舞)形成了统一的舞蹈,它包括摩登舞(也称标准舞)和拉丁舞两个舞系,共10个舞种,英国的黑池也成为“国标舞”的圣地。
这10个舞种风格迥异,每个舞种都有渊远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标准舞最初起源于民间舞蹈,后传入欧洲宫廷,是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社交方式,具有欧洲文化特征;拉丁舞则是非洲文化、印地安人文化和欧洲南部文化的结合体。它们将各国的艺术和文化汇集在一起,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1],完美诠释了西方文化和西方人的价值观,其音乐、服装、表演显露出西方文化多元化特征。
另外,西方人特有的“个体本位、富于创造”的文化特征也深深影响着体育舞蹈的发展过程,形成现今体育舞蹈独特的国际性、多元性、唯美性、教育性、娱乐性、交融性、韵律性、情感性、造型性、表演性、展示性、流动性、人文性、动力性、大众性、健身性、竞技性等诸多特点,并形成特殊的社会、物质、精神魅力。无论是体育舞蹈赛场,还是在电视转播中的舞者们都是那么的亮丽和高雅,他们超常的身体能量、高超的舞蹈技术、高雅的艺术气质、优美的韵律感、丰富的感情流露、忘我的表演意识强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西方国家体育舞蹈文化的每个细胞都充满着西方人特有的风格。
(二)中国体育舞蹈的文化特性
体育舞蹈进入中国,可以说是被动的。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存大同、求小异”的基本观念。人们追求“和谐”和“礼让”,崇尚“中庸”和“周旋”的理念,中庸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而且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思维定势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2]。因此,面对舶来品——体育舞蹈,其展现个性的舞蹈表现方式、热情奔放的情感宣泄、性感火爆的舞姿展现,对我们中国传统的中庸、含蓄,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一文化差异,也是我国每个选手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选手除了在技术和身体素质上缺少“力”与“美”的结合以外,也常常有对舞蹈风格的诠释不足,缺乏强烈情感的表达。甚至有的舞者简单地模仿外国选手的面部表情,曲解了情感由内到外自然流露的道理。
二、中国体育舞蹈的发展现状
体育舞蹈在我国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中国已成为亚洲地区该项目开展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现今体育舞蹈已经有相当的群众基础,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育舞蹈运动在中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传入期:20世纪30年代末,体育舞蹈的前身一交谊舞传入我国,开始体育舞蹈的启蒙期。
(二)基础建设期:20世纪80年代,外国选手纷纷来华讲学、表演、举办培训,体育舞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6年成立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组办每年1次的全国国际标准舞锦标赛赛事,运动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体育舞蹈迅速向全国推广。
(三)普及发展时期=2000年之后,我国体育舞蹈与世界交流增多,2002年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加入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国际交流加强,中国体育舞蹈迅猛发展。
目前,体育舞蹈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00万体育舞蹈运动爱好者,年龄涵盖少儿、青少年、中年以至老年。从2007年起,国家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生中推行了《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同年举行“奥运节拍恰恰恰,全国万人拉丁舞大赛”这些全民拉丁的大型活动,将全民体育舞蹈推至高峰。
由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主办的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从诞生到蓬勃发展的今天已是第17届,它正在走向成熟,吸引了更多的体育舞蹈爱好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实践着中国体育舞蹈的商业化经营道路。锦标赛可以为优秀体育舞蹈青少年提供一个文武兼修的平台,同时,为中国体育舞蹈后备人才的科学、规范化培养和选拔体制的形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尤其是中国体育舞蹈选手在世界体育舞蹈大赛中频频获奖,掀起中国体育舞蹈新的热潮,人们开始热衷于欣赏和讨论中国体育舞蹈和西方体育舞蹈的差距,不断认识并引进国外优秀选手授课和培训,了解他们的文化和舞蹈风格特点。总之,中国的体育舞蹈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三、体育舞蹈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不同的民族创造出不同的文化,由不同文化模式塑造出来的人在其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情感情趣、信仰体系、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
体育舞蹈文化如同任何一种体育文化一样,绝不会脱离它所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宗教信仰。体育舞蹈的各个舞种起源于世界不同的国家,有着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它涉及欧洲、非洲、印地安人等多民族的文化和信仰。
在历史上,西方文化信仰中,上帝是他们心中最高崇拜,祈祷是他们在感受上帝的召唤。西方现代派舞蹈代表人——泰德肖恩认为:“舞蹈是上帝和他的信徒行为最完美的象征”[5]。舞蹈中更关注“我与上帝之交谈的个体关系”因而其舞蹈最主要形式是独舞或双人舞,体育舞蹈也是主要表现男女之间情感的交流,多为舞者内心世界的衬托和外化表现。比如:摩登舞中舞者穿着公主式的长裙和王子似的燕尾服,像是在为人们展示一种典雅、唯美的神话故事。西方传统文化精神是“超越的浪漫精神”其基本特点是带有虚幻的意象,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使他们的艺术达到至纯唯美的境界。
古老而神秘的东方一直是多神崇拜。在《炎帝文化与现代文明》一文中谈到了中国“人与人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精神,个人依附群体,很少有孤独感”这种祖先灌注于中国文化血脉中的群体精神,构成了中国舞蹈以“群舞”为主的表现形式。如我们今天常见的成形作品《丰收舞》、《挤奶舞》、《采蘑菇》等,舞蹈中的身体语言,是八卦阴阳的整合,其文化内涵归其要旨画的是“圆”走的是“循环”。
体育舞蹈自传入我国,作为集体表演的舞种“艺术表演舞”成绩突出,体现我们整体配合的优势,但是我们在独舞或双人舞项目上却有不小的劣势,我国的体育舞蹈运动员用舞蹈动作来表达意境,在展现艺术个性方面稍有欠缺,我们应注重运动员艺术修养,鼓励创造能力的发挥,促进我国体育舞蹈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音乐文化差异
音乐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它的每一支舞蹈都是对不同音乐的演绎,都有着非常深厚宽广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舞种有不同的节奏和节拍,人体不同的部位也有不同的节奏和和节拍,美妙动听的音乐与人体优美的身体动作和谐统一起来,使体育舞蹈的舞蹈风格得以展现。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他们不只是乐曲风格的差异,更是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如中国的《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节奏平稳舒展,体现出阴柔美,追求“天人合一”和“和谐”的境界。而西方《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音域宽广,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追求“力”与“气势”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幽美”而西方音乐更讲究节奏,着重力度和美学,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
其实两者并不是矛盾的,著名摩登舞大师路卡在他技术高峰期,能够将内在的气息与身体肌肉配合达到完美极致的境界,诠释了内外和谐,气息与力量的完美融合[7]。许多国外专家授课时也在不断强调“以气息带动”“由内向外发”更体现了内在气息与外在力量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的舞者如果把东方音乐文化中的气息与和谐,同西方音乐文化中的力量与节奏恰当地结合起来,使二者都得到更好地诠释,将会提高我们舞蹈的演绎能力。中国也尝试将我国的优秀音乐改编适用于体育舞蹈,例如,由我国著名音乐《梁山伯和祝英台》、《十面埋伏》改编的舞曲创编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舞蹈,引起世界体育舞蹈家们的关注。
(三)服饰文化的差异
体育舞蹈服装、服饰的美是这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竞赛中还是训练时,运动员对自己的服装和化妆都是十分在意的,它是舞者个性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东西方的服饰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人物的服饰中看到,大多是身着宽松飘逸的服装,藏而不露,表达稳重、含蓄的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服饰多以显示人体美为目的,突出人体曲线,展现男子健美的身躯和女子优美的形体。林语堂曾经指出:“大约中西服装哲学上不同之点,在于西装意在表现人身形体,而中装意在遮盖它。”而西方学者莱辛说:“我承认衣服也有一种美,但是比起人体美来,衣服美算得上什么呢?”这就是西方服饰人体直观美和中国服饰人体装饰美的最大区别。
体育舞蹈中无论是摩登还是拉丁,服装完全展现并突出舞者的身体线条,尤其是拉丁舞中要求女士后背和膝盖以下裸露,充分展示舞者人体肌肉线条,体现出舞蹈的风格特点,更烘托出拉丁舞的特殊民族情调。
2004年8月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的8分钟演出期间,14名秀丽的中国女孩穿着艳丽的超短旗袍,拿着琵琶、二胡等中国民乐演奏开场,这一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服装与现代文明结合的典范。
(四)审美文化不同
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的产物。人的审美知觉在漫长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并通过种族的遗传而获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民族思维模式造就不同民族的审美文化。相比之下,在审美的过程中,西方更注重的是立体思维,追求思维的逻辑严谨性,重视概念的确定性,充满开拓的力度[8]。因此,体育舞蹈的动作是放射性的,强调突出较长的身体线条,男士突出人体肌肉线条,女士则突出人体曲线美,展现优雅而又性感的气质,舞蹈技能上注重“力”和“速度”,舞蹈表现力超强。
而我们中国思维大多是内敛的,向心的,中国传统艺术是有内涵的,对力和速度的表现力较弱。用服装和装饰来体现人体内在的气质。
体育舞蹈是以肢体语言来传递内心感受,审美文化的不同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体育舞蹈的发展方向和风格,除了学习西方优秀选手的技术,学习他们对“力”与“美”的展现能力以外,我们可否把中国审美文化中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也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是值得深思的。
(五)礼仪文化不同
中西礼仪存在差异,从根本上是文化方面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信仰。
礼仪,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人们在交往中的习惯也不同。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古籍中有许多是论述礼教的论著,如《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中国的古代礼仪讲究尊老敬贤、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等,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有很强的等级观念,讲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有很强的男尊女卑的观念[9]。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优秀的文化传统被保留,但是中国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社会的礼仪文化中,不同于东方的等级观念,西方更加强调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不同于东方的集体主义精神,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和个性的展现。从标准舞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到,它最初流行在欧美宫廷的贵族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宫廷礼仪,极具绅士风度和淑女风采。
在体育舞蹈中,舞伴之间请舞与谢舞、男士对女士的关注、舞者与观众的互动,以及舞者对自己行为、衣着方面的自律等,充分体现了其礼仪文化的特征。在西方,人们从小接受人人平等、互尊互爱等礼仪方面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也能在体育舞蹈中得到很好的展现。
因此,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的精神文明程度。我们应当发挥我们民族礼仪文化中优秀的元素,彻底摒弃不利于社会发展和人们个性发展的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的观念,提高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我国的体育舞蹈赛事中,甚至还出现比赛竞争对手之间的争斗、运动员休息室环境的维护太差等方面的问题,这反映了中国选手对体育舞蹈的理解的偏差。
体育舞蹈展现的是文化底蕴,如果想达到职业舞蹈水平,就需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音乐感知和深刻的生活感悟。因此,中国体育舞蹈不只是学习西方体育舞蹈技术,而且要追求体育舞蹈对自身文化修养的培养,挖掘它的艺术精神层面,加强艺术修养的培养,才能把握体育舞蹈的灵魂,获得优异的成绩。
四、促进中西文化交融,探索中国体育舞蹈的发展之路
全球化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也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近年来,黑池舞蹈比赛的夺冠、国家队的成立、参加国际赛事的增多、结合“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举行的万人桑巴大赛等等,从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体育舞蹈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追赶着世界体育舞蹈的步伐,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探索学习先进的体育舞蹈文化,促进中国体育舞蹈的发展。
(一)重视中国体育舞蹈的制度文化
在西方发展100多年的体育舞蹈运动,其人才培养体制和竞赛体制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值得中国体育舞蹈来借鉴。欧美国家的许多学生从(6~7岁)就开始接受芭蕾舞形体训练,并可以参加由体育舞蹈明星们举办的体育舞蹈培训班,受到较规范的启蒙训练。体育舞蹈赛事在英国黑池舞蹈节已举办了82届,世界锦标赛举办了55届,具有非常完善的竞赛体制。
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近年来大力推行体育舞蹈技术等级培训制度,出台了相关的体育舞蹈运动管理的法规性文件,组建了体育舞蹈国家队,还积极改革赛制,打造了上海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全国城市锦标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以及全国大奖赛等精品赛事。
但是,由于各地体育舞蹈发展状况不平衡,应进一步加强少儿选手的规范教学,顾及青少年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艺术修养和个性发展,有意识使他们了解体育舞蹈文化,关注运动员的情感表现,提高技术队伍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我们建立从少儿到青少年不同阶段的人才梯队,并要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使体育舞蹈成为中小学非常有价值的素质教育手段。
(二)关注中国体育舞蹈的精神文化
提高体育舞蹈水平应从舞者对体育舞蹈的音乐、思想、观念、品格、精神、心理等方面全面提升和发展。体育舞蹈竞赛中不仅要有超常的专项素质、良好的竞技状态、稳定的心理素质、扎实的舞蹈技术,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脱俗的精神境界。我们只有深刻研究并挖掘出它的文化内涵,才能把握其精髓,表现每一种舞蹈的风格,充分展示体育舞蹈特殊的魅力。如果运动队训练时往往只注重技术动作的练习,模仿高水平选手的新动作,新组合,忽视文化底蕴方面的培养,运动员无法细致地展现音乐和舞蹈的内涵,准确地表达艺术个性,难以达到舞蹈中灵与肉的合一。因此,教练员、评判员、运动员文化素养水平必然制约着体育舞蹈水平的提高,其中对体育舞蹈的传播者——教练员的文化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定期对教练员进行业务培训(包括舞蹈历史、世界文化、音乐、服装、化妆、舞蹈创编、外语、体育理论、训练学、解剖学等等)以及加强与国际的交流是提高教练员水平的有效途径。教练员应及时了解体育舞蹈技术发展的信息,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体育舞蹈专业技术能力、音乐素养和舞蹈编导能力,从而使体育舞蹈训练水平快速提高。
(三)加强体育舞蹈文化研究,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
体育舞蹈的10个舞种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如何更了解它们的文化底蕴,更好地与中国文化相契合,仅靠中国的体育舞蹈选手去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有很好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作为科研支持,除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自然学科的支持以外,对于体育舞蹈的文化研究也亟待加强。这样,我们的选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舞蹈的文化背景、修养要求,以及美学意义,从而更准确地演绎各种动作技术。
自1987年以来,中国体育舞蹈协会举办了多次教练员培训班,聘请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专职国际教练员,或先进国家体育舞蹈运动的专家、学者讲课,这开拓了体育舞蹈界国内外交流的先河。但是,这些交流和授课的内容大多是以技术动作的交流为主,缺少文化层次的交流活动。因此,在体育舞蹈界,国内外的学术及文化交流活动亟待加强。
此外,目前国内外体育舞蹈赛事很多,应多鼓励青少年选手走出去,深入了解世界的体育舞蹈,也让世界了解中国体育舞蹈。
(四)发挥媒介宣传功能,加强体育舞蹈文化宣传
社会传媒的高度发展使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得到及时的信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体育舞蹈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途径。体育舞蹈是一项极具观赏性、艺术性的运动,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杂志、书籍等传播媒介来宣传体育舞蹈文化,普及体育舞蹈知识™。例如,上海电视台举办的“舞林大会”的节目,与英国的“星随舞动”有着异曲同工的功效,通过明星与体育舞蹈专业选手搭档进行PK,吸引了全国人们观赏并参与选票。湖南电视台的“天天向上”栏目专门设置体育舞蹈专辑,由专家和选手介绍体育舞蹈的各项舞种。如果能够与各界传媒通力合作,加大对体育舞蹈文化的宣传力度,将体育舞蹈的文化知识和体育舞蹈的娱乐性更好地展示给人们,吸引人们关注它、喜爱它,发挥它老少皆宜、既可竞赛又适合表演的特点,提高普及率,势必会将中国体育舞蹈带向一个新的高度。
(五)重视体育舞蹈文化产品的开发,促进市场形成
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IDSF)自成立以来,一直为将体育舞蹈发展成为奥运项目而努力,也希望体育舞蹈可以通过社会化走向商业化。中国体育舞蹈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被社会理解并认可,体育舞蹈的教育、培训、表演、竞赛和体育舞蹈用品已经融入经济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
在中国,体育舞蹈有着广阔的商业市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首先,体育舞蹈拥有广泛的消费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喜爱体育舞蹈的老百姓越来越多,能够支付高额的消费资金;其次,和体育舞蹈有关的商品呈多样化、现代化、高档化发展,如服装、鞋子、音像制品等等,引发大众消费热潮,也增加了体育舞蹈的社会化进程;第三,体育舞蹈主打产品——体育舞蹈赛事,其规格越办越大,如国际赛、洲际赛、国家赛等等;第四,体育舞蹈的培训业和教育业蓬勃发展,众多的青少年体育舞蹈培训学校成立,体育舞蹈逐渐职业化。
体育舞蹈文化产品的开发,有利于体育舞蹈市场的进一步形成和其商业化运作的成熟,对体育舞蹈本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优势,开拓新的体育舞蹈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国体育舞蹈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的体育舞蹈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我们的选手已经连续两年获得黑池舞蹈节职业新星组的冠军,引起世界体育舞蹈界的注目。此外,中国的艺术表演舞在世界上也稍有成就,《十面埋伏》等优秀作品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揉进体育舞蹈中,汲取和运用了华夏文化的成分,为世界展示中国的社会文化与体育舞蹈结合,使世界人们通过体育舞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体育舞蹈的价值和魅力的体现,关键在于全面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挖掘我们民族的、专项的、个体的、个性化的创造精神和独具的感染力,比如,对特有的音乐文化、服饰文化和审美文化等的充分展示并和国际体育舞蹈有机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T.Hall)于1976年在其著作《超越文化》(BeyondCulture)一书中首次从交际和文化关系出发,提出了关于解释人类交际活动受文化和语境因素制约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跨文化对比、文学、翻译、写作等领域。请柬(InvitationCard)作为实用文体的一种书面体裁,被应用于中美两国民族在各自的文化圈内交流和两国跨文化交际中,并发挥着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实现礼仪交际的社会功能。请柬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非正式请柬是指用于亲戚朋友之间邀请信,其格式与书信类似。而正式请柬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有一定的书写格式和方法,主要用于招待会、举行婚礼、宴会、隆重仪式等正式场合。本文把该理论中关于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分类概念,国家文化在高低文化语境中的定位及其交际中的差别性特征这三个具体观点应用于中美正式请柬写作模式的探究,通过对选取源自1990.1.1-2010.12.31为时间跨度段的中美正式请柬作为语料进行对比研究,力求证明该理论对请柬写作结构和请柬写作策略有普遍的解释力以及对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二、理论框架
(一)高低语境文化具有语境性及其分类
Hall(1976)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一书中认为,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要受到文化和语境的制约与影响。他在该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Context)与低语境(LowContext)(1976:81-83)”。Hall(1988:96)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个人,仅有微小部分存于编码清晰的信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二)国家文化在高低语境文化中的定位
WilliamB.Gudykurmt根据Hall关于高低语境的解释,“将12个不同文化的国家按从低语境到高语境的顺序排列依次为:瑞士、德国、斯堪的纳维亚、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阿拉伯、中国和日本”(cf.唐德根,2000:181)。基于不同文化的国家对语境排列位置,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
(三)高低语境文化的交际性特征
M.W.Lustig和J.Koester把HC和LC文化及交际的差别特征概括(cf.贾玉新,1997:34)为8项(见表)。在本文中,笔者仅以前3项特征予以解读并运用于中美正式请柬的范例分析。通过表可以看出,高语境文化中,语境在意义传递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的传递并不完全依赖语言本身,而是更多地借助语境,并以含蓄和暗码的方式来传递;而在低语境文化中,语言的作用突出,交际信息主要是通过语言以直白和明码的方式来传递,语言在交际中处于中心地位。高语境中的信息编码和解码更多地依赖交际双方共享的文化规约和交际时的情景,而低语境中的信息的编码和解码则主要在语言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与前者相比要小。
三、基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中美正式请柬写作模式的分析及其解释力
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文化思维模式会影响语篇的写作模式。请柬作为实用文体的一种书面体裁,具有为实现特定礼仪功能的文体特征和相对固定的写作模式。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请柬除了体现相同的礼仪功能外,由于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其写作模式各异。本文以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视角,利用文献中的中美正式请柬为语料进行比较、归纳和范例分析,从请柬写作结构和写作策略两个方面来证明该理论对写作模式具有普遍的解释力。
(一)语篇结构——中式请柬的螺旋型叙事结构与美式请柬的直线型叙事结构
1.中式请柬语篇结构分析
由于长期在儒、道、佛教的浸润下,中国文化积淀倾向于含蓄和中庸。基于这种倾向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的。而中国文化积淀的倾向性和思维模式的螺旋型特点又决定了中式请柬语篇的叙事结构。笔者利用文献语料,选取1990.1.1-2010.12.31为时间跨度段中的35篇中文正式请柬,通过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总结并得出结论是:在中国高语境文化下,由于受中国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式请柬语篇的组织方式呈现出两类叙事结构,可分别表示为:(1)背景信息(包含暗示信息和明示信息)-宣布主题--暗示信息(可选)-发出邀请-确认邀请(可选);(2)明示性背景信息-宣布主题—暗示信息(可选)-发出邀请-确认邀请(可选)。具体到范例1,该请柬正文可分为4部分:“从盛世文明到以裹文事”是间接迂回的暗示性信息;“从谨定到宴会厅”是明示性的背景信息;“举行南方日报文艺部作者座谈会”是基于上文语境的宣布主题行为和“翘盼光临,千祈勿却”是发出邀请行为。由此看出,范例1的叙事结构是背景信息(包含暗示信息和明示信息)-宣布主题-发出邀请。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的视角来看,中式请柬的叙事结构蕴含了过多的语境信息,作者借助上文语境,以含蓄委婉的暗示信息来实现礼仪功能。而对语境的依赖度较高这一现象,却反映了高语境文化下的中式请柬的组织方式是受文化倾向性、语境因素和思维模式制约的。
2.美式请柬语篇结构分析
在基督教文化熏陶下的美国人崇尚独立,奉行“自我为中心(ego-centrism)的文化价值观”(胡文仲,1994:257),以个体性为基点进行直线思维,强调直述己见、明确具体的直线型叙事结构。笔者运用与中式请柬相同的语料检索方式和相同的语料分析方法(上同)对所收集的28篇英文正式请柬(不含以英语为中介语的所有英文请柬)进行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是:在低语境的文化下,由于受美国文化思维的影响,美式请柬语篇中采用叙事结构有别于中式请柬叙事结构,并呈现出显著的特征,可表示为:发出明示邀请—宣布主题-背景信息(明示)-确认邀请(可选)。以范例2为例,该请柬分为3部分:“从LadyAmeliaJones到Dr.JohnMarkham”是发出明示邀请行为,“atasoireeathome”是主题信息,而“OnFridayevening,thethirdofMarchatseveno’clock”为明示性背景信息,“Pleasesendreplyto”为确认邀请的信息。由此看出,范例2的叙事结构是发出明示邀请—宣布主题-背景信息(明示)-确认邀请。根据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美式请柬的叙事结构呈直线型,作者以语言为载体,直截了当地发出邀请行为和宣布主题,而非借助语境信息来传递邀请这一礼仪功能,这表明在低语境文化圈内美式请柬的叙事结构同样受美国文化观念和直线思维的制约,但也表明叙事结构对语境的依赖度低。
(二)语篇策略:华而不实与朴实无华
语篇策略是Enkvist(1978)提出的术语,指语篇作者根据交际目的对语篇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对决策参项(decisionparameter)所作的权衡。在具体请柬的写作中,当语篇的构架及主题确定后,语篇的策略表现为作者采用何种手段来实现交际目的。本文通过中美请柬语篇范例的描写与对比分析来证明该理论对语篇策略的选择有普遍的解释力,即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选择恰当的语篇策略是服务于语篇结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请柬的礼仪功能的需要。
1.中式请柬语篇策略分析
从言语行为来看:范例3实施了两项言语行为,即宣布主题(举行庆祝元旦“茶话会”)和发出邀请(敬请光临指导)。为实施言语行为所选择的策略:在中式请柬中,两项言语行为是借助于暗示性的背景信息(上文语境)来完成即通过间接迂回、含蓄隐晦的中国文化思维来宣布主题和发出邀请的。可以看出,中文请柬正文部分的写作策略是先从细节信息开始,最重要的信息置后,基于语境信息以间接迂回、含蓄隐晦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来完成特定的礼仪功能。从基调的角度来看:正式、庄重、礼貌和谦恭。为了彰显基调,作者选择的策略包括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在高语境下,信息编码和解码更多地依赖交际双方共享的文化规约和交际时的情景。作者使用的敬词和谦词如兹、敬、光临和敬礼等语言形式来显示礼貌,而频繁地使用这些词,既是中国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体现,也是在特定的书面体裁场合中为更好地实现请柬的礼仪功能的需要。而非语言形式是采用了线性的格式,但有别于美式的格式。
2.美式请柬语篇策略分析
从言语行为来看:范例4也实施了两项言语行为,即发出邀请(requestthepleasureofthecompanyofMr.HuWenzhong)和宣布主题(reception)。为实施言语行为作者所选择的策略:在该请柬中,两项言语行为是通过直抒己见,以明示的方式来发出邀请和宣布主题。作者在正文部分的写作策略是先从最主要的信息开始,明示性的背景信息置于主要信息之后,而且以直接的美国文化思维方式来传递特定的礼仪功能。更重要的是,美式请柬与中式请柬相比,对语境的依赖度要低,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明示性的语言来完成。从基调的角度来看:正式、庄重、礼貌。作者选择的策略也包括: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在低语境文化下,作者为了表达礼仪功能,注重语言准确性和明示交际,在请柬中未使用类似于中式请柬中含有隐含意义和文化色彩的谦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词汇request,pleasure,R.S.V.P.来显示礼貌,而非语言形式是采用了美国文化有的缩进式的线性格式。需要强调的是:中式请柬中存在着诸多敬词和谦词如令尊、敝人、寒舍以及常用套语、四字成语等,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礼仪功能的需要。事实上,正是这类词往往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容易引起交际障碍或误解。相比之下,美国人通常是以自身愉快的感受来显示礼貌,常用的词有pleased,pleasure等。
四、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建议
本文在分析中美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如何影响请柬语篇组织和策略选择的基础上,对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提出的建议为:首先,应用文写作不仅是单纯地考虑语法正确性,也要考虑适切性问题。D.H.Hymes(1971)指出要培养学习者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中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cf.胡壮麟,2001:357)。具体到应用文体裁来说,其写作是一种交织着浓厚的社会文化观念的语言思维活动。其次,应用文写作还要考虑框架结构和段落安排问题。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本民族与目的语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和语篇组织方式差异的基础上,进而培养学生以目的语文化的思维模式来谋篇布局。最后,应用文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语言对比的能力。RobertLado(1957)在其著作《跨文化的语言》中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并指出了对比分析的重要性(cf.ibid:377)。基于对目的语和母语的应用文范例的对比分析,来引导和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中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意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并逐步提升写作能力及其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差异;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经营与合资企业的浪潮席卷全世界。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不仅是资金、技术、人员的交流,还包括管理、文化的流动。企业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按照南希・爱德勒的观点,文化差异在组织内的解决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以一种文化支配、压制另一种文化为特征的“凌驾”方式;二是以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实现为特征的“折衷”方式;三是以重视彼此差异并在相互尊重、补充、适应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协调作用形成一种全新的、稳定的组织文化为特征的“融合”方式。通过整合方式形成跨文化企业自己的文化,是有效缩小文化差异的最佳选择。
一、整合同化理论
(一)跨文化企业整合同化的概念。整合同化理论(LAT)是指跨文化管理企业主动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对多文化环境与多元化员工的同化,建立具有独特性、主动性、发展性、层次性特征的管理组织与结构、管理过程、人力资源系统、企业文化氛围,促进跨文化企业取得经济与社会效益。
(二)文化整合的原则。在企业文化整合问题上一直强调要遵循实事求是、取长补短和促进经营的原则。取长补短原则是基于来源于不同社会背景的原有资产必然带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企业管理者应对这些不同的文化特质给予比较鉴别,去粗取精,保留一些优良的文化传统,注意避免不良的文化倾向,并且可以采取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只有企业文化能够现实性地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才能为企业内外部认同并谋求长久生存、发展。
(三)整合同化理论的特点。整合同化理论是共同管理文化模式的进一步推广与提高,它具有下述五个特点:
1、整合同化理论进一步阐明了理论三层次。从宏观方面来看,国际企业跨文化经营,东道国与母国之间文化可能有显著差异,需要进行适应化调整,达成整合与同化――这是第一层。从国际企业内部进行微观分析,企业组织内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不同文化氛围,对跨文化管理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如何完成组织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协同合作,达成灵活和谐的组织网络构建―这是整合同化的第二层次。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员工进入国际企业,如何使多元化员工达成共同愿景,增进组织智商――这是整合同化的第三层次。
2、整合同化理论是一个系统理论。对于跨国企业主文化、企业同部门子文化均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研究。
3、整合同化理论是在共同管理文化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总结出的理论,并与一些相关理论有相通之处。例如,莫朗以“最佳协和作用”来评价跨文化管理模式的有效性;阿德勒也在其“文化协调配合论”中,提出了跨文化管理中文化协调的方向、处理方法和有益建议等。
4、整合同化理论指出,成功的跨文化管理必须是跨文化企业作为一个行动者主动进行的。
5、整合同化理论是指跨文化企业的管理应该具有动态性与发展性。跨文化企业面向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多元化的员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因而客观上要求跨文化企业的管理具有发展性、动态性。作为学习型的跨文化企业必须根据现存的管理认知结构主动同化和组织新信息、新变化,如果新信息、新趋势不能被加以整合,那么便需要调节管理思想与结构、过程等。
(四)整合同化的过程。跨文化企业的文化整合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探索期、碰撞期、整合期以及创新期。图1中的两根曲线所表示的是四个阶段中文化冲突的大小。这两种曲线的形态都是可能发生的,即文化冲突的可能发生在碰撞期,也可能发生在整合期。(图1)
1、探索期需要全面考察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文化背景状况、文化差异问题、可能产生文化冲突的一些相关方面,并需要根据考察结果初步制定出整合同化的方案。
2、碰撞期是跨文化企业进行文化整合的实施阶段。也就是文化整合开始执行的阶段。这一阶段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出台。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是对于“障碍焦点”的监控。所谓“障碍焦点”是指文化整合过程中可能起到重大障碍作用的关键因素,它可以是某一个人、一个利益团体、某种文化背景之下的一种制度等。随着文化整合的进行,障碍焦点将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碰撞期由于不同文化的直接接触,发生冲突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只是不同的跨文化企业的冲突类型不同、程度有所差异而己。因此,在碰撞期中把握好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可能发生文化冲突的强度的关系也是监控障碍焦点过程中所必须注意的问题。
3、整合期是指不同的文化逐步达到融合、协调、同化的过程,这是一个较长的阶段。这个阶段中主要就是形成、维护与调整文化整合中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管理制度与系统。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整合一同化’’在这一阶段体现得最为明显。跨文化管理中需要采取深度访谈等方式寻找适合于不同文化的“共同愿景”、“中立点”。
4、创新期是指在文化趋向同化的基础上,跨文化企业整合、创造出新的文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开始点相对于前面三个时期来说是比较模糊的,因为很可能文化碰撞的过程就是开拓和创新的过程。而且应该说随着跨文化企业的成长与成熟,创新期的主题和过程会不断地进行下去。寻找出不同文化中的优点,摒弃不同文化中分别具有的缺点或不适应之处,促进一个创新的。充满生机的跨文化企业有机体文化的整合形成。在文化碰撞的基础之上创新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跨文化管理文化。
二、跨文化企业实施文化整合的对策
(一)加强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协调。跨文化整合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不同方面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协调和文化冲突构成了跨文化整合的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者并不是各自分开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力场,并不断地保持着动态平衡,即文化整合的趋势。(图2)
所谓跨文化协调,是指管理人员根据组织成员和顾客个人的文化倾向,而不限定其文化差异,来形成组织的战略、策略、结构和管理的过程。这种方法要求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构成多元文化组织(如国际企业)的民族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在管理工作中既不要忽略差异,也不要使差异减少到最小,而是把它们看作设计和发展组织的资源。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协调,克服文化差异障碍,管理者必须要调整现实力量的平衡,换句话说,现时的均衡必须要“解冻”,通过增加文化协调的
程度,弱化文化冲突的强度,改变力量的方向等途径到跨文化整合的状态。文化协调的动力是跨文化企业经营处于繁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之中,面对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正是这些压力和挑战转化为推动文化管理进行文化协调的强大动力。它们有: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追求利润最大化:降低交易费用;创建核心价值观;提高管理效率等。
跨文化协调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当通过协调解决了一些问题和矛盾时,又会引起另外新的问题和矛盾。尽管跨文化协调的过程是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但是总是有一定的阶段性。克服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差异障碍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跨文化理解。跨文化理解是跨国公司存在的前提,没有跨文化理解也就没有跨文化合作;第二阶段是跨文化参与。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员工参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生活在公司文化的氛围之中,通过周围的人物、事迹、规范、典礼仪式活动,向员工表明企业对他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利用群体的内聚力来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向,并从外界对第一阶段的成果进行行为强化;第三阶段是跨文化激励,即转化后的行为强化阶段。一种文化更有可能在它受到重视的地方发展和接受变革;反之,在不受重视的地方则变革很小且对变革有一定的忍耐力。企业要在对转化后的行为评价基础上,采取种种激励手段,强化积极行为,转化消极行为,使员工与新的文化和行为规范相适应,并使之得以稳定和保持下去,这样就会逐步达到跨文化融合。(图3)
(二)运用整合同化理论对跨文化企业进行战略转变。跨文化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要注意实行一系列的战略转变,以适应不同的文化。具体而言,企业可以从结构、过程、人力资源三个方面着手,实行有效的跨文化管理。
1、结构改变。结构变化就是重新进行设计组织,对组织中的部门进行必要的调整。组织文化的一般规律是,当一个人从一个团体调到另一团体时,就会设法使自己尽快适应新团体的文化;而当某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都调动时,这些人员就会带着他们原有的团体文化前往新的地方。由此,不论是对于新团体还是原团体而言,都会带来新的情景、新的挑战。运用整合同化理论对组织结构进行的适应性调整,将产生新的组织文化。
2、过程改变。改变过程涉及新的程序、不同的交流环节、不同的控制系统以及引入新型技术的方式等。
3、人力资源改变。国际企业要形成一定的组织文化,使组织内的个人、团体、职工能够具有大致相同的价值观,能在一起共同工作。因此,要形成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以保证进行有效的招聘、选择与提升。
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国际型经济人才文化适应性的表征因子。凡文化适应性强的人一般都具有下列特征,这些也足跨文化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的素质:①心理学上的移情作刚:②自觉忡:③能随机应变;④能容忍模棱两可的话;⑤尊重平等;⑥非口头的交际技能;⑦自尊性。
赵曙明等著述的《国际企业经营管理总论》中还提到跨文化企业管理人员除了应该具备专业知识、计划、组织和协调等从事国内管理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外,还应该:①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文化适应性,身体素质好;②具有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③具有业务专长、管理才干、工作经验及冒险精神和独立精神;④具备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⑤了解东道国的社会、历史、经济、立法和政治经济体制;⑥管理人员及其家庭移居国外的正确动机。
综上可知,对国际企业中个人的规范、价值、信仰和哲学应该进行整合同化,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管理。
(三)解决好跨文化企业的文化差异
1、树立解决问题的动力意识。跨文化企业合作双方首先要明确解决文化差异的必要度和决心,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长远的投资使用战略。不论合资双方来自哪个国家、地区,在其决定建立合资企业时,必然有其自己的目的和动机,而只有当双方基于其共同利益的考虑而制定出长期投资发展战略时,才会将合资企业视作其提高缩小彼此文化差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实现真正的两权分离。
2、培养解决问题的良好态度。合资企业内究竟能否成功地解决文化差异问题,还取决于高层管理人员对于搞好双方关系、克服文化差异的态度和努力程度。在具体工作中,双方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在协调好与母公司及己方下属间关系的同时,实现与对方良好的跨文化协调和配合。
3、选择恰当的管理方式。按照卡默伦和佛瑞曼管理方式分类的理论,企业中的管理方式可概括为三种:一是以“情”字作为企业合力来源,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组织承诺感”为主要特征的家庭式管理方式。该方式中,领导者扮演的是“大家庭中慈爱的家长”的角色;二是以通过明细严谨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及严格实施,将员工行为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纳入“法治’轨道为特征的制度式管理方式。该方式中,领导者扮演的是组织者、协调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三是以契约式的“经济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市场式管理方式(有些类似中国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办法)。该方式中,领导者扮演的是生产者、发包者和绩效验收者的角色。从中国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来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外方伙伴,倾向于采用西方较为通行的制度式管理方式,而中方(包括一部分东方的外方伙伴)则采用家族式管理的倾向较为明显(采用市场式的较少)。笔者认为,采取以制度式为主与家族式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既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又能与中国国情相适应,更有利于合资企业的发展。
(四)建立合理的企业文化整合保障机制。1、建立高效灵活、权责分明、运转有序的企业组织结构;2、优化企业家的素质;3、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4、正确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5、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三、中外合资企业文化整合建议
合资的中外伙伴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环境、管理经验和文化背景。来自不同国别或地区外方伙伴有各自的文化差异,因而不同的合资企业具有不同的管理风格。但是合资企业的文化冲突,最终将走向文化融合,也就是说,外来文化与中国国内企业原有文化相遇交汇,尽管一开始有一个以文化冲突为主的时期,但必定要从这个阶段过渡到以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引,即文化融合的阶段。
(一)加强有效的文化沟通。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是实现跨文化理解的必要前提。成功的实践经验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有效方式:
1、合资企业内可以确定一种通用语言(如英语或中文),以利于跨文化的直接沟通,减少误解。
2、通过制定一些行为规范,强调交流中双方互敞心扉、坦诚表白、不互抱戒心,也不回避与对方的不同观点,并尽可能用最简洁、明确的语言或符号表达真实的涵义,以降低信息含蓄度。
3、多使用任务单、备忘录、检测表、黑板报、公司演示文稿和广播等方式,简洁、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
4、设立“员工信箱”。员工可以将任何意见或建议投入信箱(信箱只
有总经理才可开启),以实现下情上达,员工畅所欲言。
5、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研讨会,就某些问题进行交流并达成共识。参加的人员除了各级经理主管外,还应有各类员工代表。
6、提倡不同文化者之间的理解,有利于公司文化的建立与完善。
(二)创建共同的价值观。合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合作”共存的形态。由于价值取向不同,会影响和导致在管理观念、管理行为和管理绩效等方面的差异、矛盾和冲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是缩小文化差异,建立公司共同文化的基础。创建中外合资企业价值观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企业兴衰存亡,关键在人。做好每个人的工作,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中外合资企业要推崇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群体意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企业文化主干。
2、人际亲密原则。企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尊重人,信任人,尊重职工的人格和要求,承认职工的贡献和利益。中外合资企业要以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指导,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培养员工的现代心理,形成和谐协作,心心相印,礼貌谦让的企业精神。
3、进取追求原则。在当代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不仅依赖于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而且更依赖于全体员工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中外合资企业要不断更新员工思想观念,培养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
4、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企业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外合资企业必须根据本企业的产品、人才、技术、管理、信息、市场、资源、地理条件和职业道德等各种优势和特点,创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
(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一般公司习惯于高薪留住人才,认为只要支付高薪,就会得到高回报。但笔者认为,公司的凝聚力、公司给个人更多的发展空间更重要。另外,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包括保险、住房等和出国深造或培训的机会等等,都是激励员工积极向上、不断进步、加强公司向心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