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传播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控制模式 分散控制模式 网络信息传播 学科信息门户 技术控制

[分类号]G20

网络信息技术是保证网络信息有效传播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渗透了传播的每个层面,正是这种网络技术才有了网络传播的诞生。因此,网络信息传播控制管理技术虽然较之因特网自身的发展而言,具有明显滞后性,但对于网络信息传播控制而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仍是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笔者集相关信息技术于一体,把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作为完整的体系进行分析,避免以技术看技术的片面性,从管理学角度重新审视技术,并依据各种网络技术控制对象和特点的不同,结合控制理论,构建多种同构模式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

1 控制

控制是管理工作的最重要职能之一,是控制主体向控制对象施加一种主动影响或作用,使控制对象保持稳定状态或者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过程。它是保证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没有控制就难以保证一切活动按照计划进行。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活动朝着组织目标的方向进行,而且控制系统越是完善,组织目标就越易实现。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目标决定控制方式,有什么样的控制目标,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控制方式。但是,由于系统控制中控制的目的不同、控制的对象不同、系统的状态不同,所选用的控制方式也不同。同一个控制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控制方式来实现;同一个系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它的控制方式。这种复杂的关系,决定了管理控制方式与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研究和了解控制的形式与模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控制方式与模式,对于有效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所探讨的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应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正如文献所述:以书目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控制,实际上是以文献信息流的书目控制为基础的多层次控制,属于传统的管理控制范畴。

2 控制模式

在全面考察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把网络信息作为一信息集合,并依据各种网络技术控制对象和特点的不同,尝试性地提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研究的总体框架,首次打破学科界线,把涉及到的相关信息技术按照技术类别以及固有的信息组织方法与模式,归结为“标记语言”、“网络协议”、“分级与过滤”、“计量评价”、“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网络安全”、“网络编目”、“数字图书馆”等技术集群,并与控制理论相结合,采取以类比象的方法,构建出“微观控制”、“宏观控制”、“直接控制”、“间接控制”、“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前馈控制”、“共扼控制”、“最优控制”等多种同构映射的对应关系模式,进行比较与分析,旨在直观地表述各种控制模式的作用特点,更加形象地揭示控制论的内在机能。如“标记语言”的定义为:就数据本身的信息对数据进行编码的方法,是一种数据流的文档结构描述语言。相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流或网络信息集合而言,其控制对象和作用原理是微观的,因此,本文作为“微观控制模式”进行研究。而“网络协议”虽然与“标记语言”有相同之处,即两者皆为一种技术规范,而后者的控制与作用的对象是整个网络信息流或网络信息集合,相对“标记语言”作用于文件而言,是宏观的、广泛的。所以,本文以“宏观控制模式”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另外,“直接控制”、“间接控制”、“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前馈控制”、“共扼控制”、“最优控制”均采取以上方法,依据各种网络技术控制对象和特点的不同,与控制理论相结合,采取以类比象的方法构建而成,并归纳总结了各种控制模式之间的关系,绘制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图(见图1),提出了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这些模式的构建,虽然也有可能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却能更加形象直观地表述出各种控制技术与模式的作用特点,有效地揭示了控制论的内在机能。

3 分散控制模式:学科信息门户

3.1 分散控制

分散控制是一种由若干分散的控制或决策者、操作者共同完成大系统的总控制目标的控制方式。在分散控制中,整个被控制对象或过程的控制任务由几个独立的分散控制器共同完成。各控制器没有上下级关系,每个分散控制器只能获得大系统的部分信息,也只能对大系统进行局部控制,完成它所分担的控制任务。在空间上分散的大系统或在空间上较集中,但各个控制通道的动态响应时间(或时间常数)差别较大的大系统,均可采用分散控制。

分散控制的问题有:①各分散控制器平行工作,没有隶属关系,难以进行有效的调整,只能实现大系统全局次优化,缺乏有普遍意义的解法;②控制器间通信的滞后和随机干扰等问题给分散控制结构的分析和综合带来困难;③一般难确定分散控制系统的结构问题。

3.2 分散控制模式

搜索引擎是以整个web信息资源作为搜集对象,旨在对网络信息集合进行搜索并建立索引数据库,以期达到对全部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组织与集中控制的目的。而分散控制模式――学科信息门户,是由信息专家和学科专家根据规范手册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和组织,形成某专业学科的信息导航系统,其优势远胜于用户自己定位、评价、过滤和组织信息资源,它致力于将特定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工具与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中,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入口。相对于搜索引擎面对全世界服务器上的网络信息进行集中式控制而言,具有分散、灵活、深入的特点,因此,本文以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中的分散控制模式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4 分散控制模式的评价指标

由于分散控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分散控制器平行工作,没有隶属关系,难以进行有效的调整,对于全局来说又只能实现大系统全局次优化,且缺乏有普遍意义的解法。因此,为了优化现有的学科信息门户,并为新的学科信息门户建设提供参考,需要对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组织控制提出一套评价指标。

4.1 门户的信息覆盖范围

理想的学科信息门户应该从仅收录因特网资源发展到囊括馆藏实体资源(包括二次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馆藏目录、联合目录等)的集成化系统,两种资源在同一界面实现无缝存取,整合为易检易用的有机整体,即复合图书馆。基于用户利益而管理的复合图书馆――用于管理与组织的人文科学复合图书馆模型(MALIBU)便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4.2 门户的资源选择标准

・内容标准。学科信息门户旨在指向原始的信息,而不仅仅是链接列表。信息应当是有效的、准确的和新颖的,其来源应是有根据的、可靠的。

・形式标准。可以从①易于导航;②用户支持的提供;③公开标准的利用;④技术的利用;⑤美观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当然,那些极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也不应仅仅因为形式而被排除。

・过程标准。过程标准需要考虑支持信息资源的程序和系统。要注意的是网上资源是易变的,其完整性是依赖于原始信息提供者、网站管理员及其支撑的技术,学科信息门户旨在指向那些实际可获得的、稳定的、维护较好的资源,其信息、界面和系统都应该是可靠的。

4.3 门户对资源的描述

对资源的描述是否采用国际通用的元数据、标记语言、分类法与词表?如澳大利亚的SBIG全部以DC为基础,Agrigate采用DC和澳大利亚政府查找服务(AGLS)元数据元素以及自己独有的元数据元素,并支持因特网内容选择平台(PICS)。INFOMINE的记录以HTML语言表示,主题标引使用LCSH,记录还可以转换成MARC格式的记录。

4.4 更新与维护

更新与维护是学科信息门户评价的重要指标,主要表现为:更新是否及时?是否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不断追加新的网络资源?是否及时剔除错链、死链?整个系统在结构上是否为一个活的系统?是否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变化及时对词表和分类体系进行调整?维护是否比较容易?软件是否可靠?

4.5 互操作性

学科信息门户要成为强大的信息资源发现网络,必须将众多的学科信息门户无缝链接,能够进行透明访问,实现在相似或不同的学科范围、一种或多种语言之间交叉检索和交叉浏览。出于这一要求,互用性成为学科信息门户及其软件包性能的重要指标。互操作要求协议、检索语言、元数据模式、学科分类和目录规则等采用一致性的标准或通用规范。

4.6 分类法与词表

网络信息检索中使用的关键词并非都是受控词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检索效率不高、检准率低的结果。以受控词汇为标准用语,就可以使标引和检索之间用语一致,达到最佳检索效果。因此,学科信息门户词表的设置与否对于本专业的深入检索影响很大,应建立符合该专业特点的主题词表和分类体系。

4.7 系统性能与安全

学科信息门户的运作仅靠图书馆的理念是不够的,要涉及到大量的实现技术。采用技术的先进与否也是学科信息门户评价的重要指标。另外,学科信息门户的安全性问题应该受到重视,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对资源进行备份与保存等。

5 分散控制模式的问题

学科信息门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搜索引擎检索结果冗余量过大、检准率不高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户对专题网络信息的获取。但是,因为学科信息门户主要甚至全部靠人工,使用受控语言来组织网络资源,不具备搜索引擎索引资源涉及面广、检索覆盖率高的特点,相比之下收集的资源相当有限。

5.1 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要真正建设好一个学科信息门户需要大量的相关技术支持,同时,根据学科信息门户的特点,除了利用已有的网络信息技术外,还需要及时开发新的技术来优化学科信息门户建设。如著名的SOSIG采用了自动标引、分布式编目等先进技术对资源进行科学的组织,利用“harvester”自动搜集软件为用户提供方便有效的检索。但如何将大量的新技术运用到SBIGs的建设之中,仍是当前学科信息门户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5.2 更新与维护

学科信息门户要真正成为因特网信息的导航工具,必须改变目前因追求高质量的检索效果而过于依靠人工参与的状况,充分利用网上自动漫游、自动跟踪、自动分类、自动标引和自动文摘技术,采用人机结合分类标引、主题标引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也可以鼓励用户推荐资源或参与维护。

5.3 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很容易被下载、复制,如何链接或复制资源而又不侵犯知识产权是建立学科信息门户要注意的问题。同时,学科信息门户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5.4 经费问题

目前,学科信息门户基本上是由大学或研究机构来建立、维持并直接或间接地由他们资助,其建设任务是其职员工作的一部分,在某些国家是以国家级别的形式来建设的,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尽管如此,多数学科信息门户还是没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持久性乃是一个大问题。

6 分散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

6.1 合作化趋势

当前,学科信息门户的建设出现合作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某一个学科信息门户的建设是由多个机构合作完成的,如SOSIC是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协会(ESRC)”与英国电子图书馆计划和欧洲委员会合作的;②相关专业的学科信息门户的合作,如AVEL已和EEVL合作;③跨学科的门户体系,即若干个学科的信息门户合作,并开展集成化的检索,如英国的CrossROADS和美国的Issac Network等。国内的CALIS系统在学科信息门户的合作建设与标准化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各校图书馆分别研制本校重点学科的导航库,利用统一的平台,统一界面、统一引擎,采用动态追踪网站技术或者其他新技术等。学科信息门户的合作不仅有助于资源建设的标准化,有利于资源的有机集成,还能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因此,合作化将是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6.2 资源集成化趋势

面对当前信息资源类型多样化的特点,集成各种资源必将成为学科信息门户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学科信息门户对资源的收录主要还是对网上资源的收录,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科信息门户也应该对不同渠道、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知识加以整合,建立基于网络、基于资源、基于学科的集成化系统,实现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和无缝存取。

6.3 服务个性化、人性化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更趋于个性化,这就要求学科信息门户必须针对用户的具体需要,在确保所提供信息高质量的同时,利用网络新技术,跟踪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主动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随着各种商业化信息服务的出现,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各种信息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更加精细,因此,未来学科信息门户必将更加注重服务的人文关怀,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尊重用户等,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

网络传播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 模式 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 传播

众所周知,目前有关信息传播模式的模型有很多,例如,以传播学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弗模式、格伯纳模式、纽科姆模式、施拉姆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思模式;以情报学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模式有:米哈依洛夫模式、兰卡斯特模式、维克利模式、热传导模式、“传染病模式”等。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弱点,即它们是针对一般信息传播的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亟需一种刻画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模式。

1网络信息传播概念界定

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定义,我国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

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是对网络传播过程的一个粗略的概括。它虽然不能完全展示出网络传播的纷繁复杂,不能明确反映出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外在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传播过程的,但是它通过一个简单的图例给我们展示了网络中信息是如何流动的,可以帮助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

   3.3.2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

鉴于网络传播的过程非常复杂,不可能对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概述。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他们提取网络传播中的一部分—从一个传播者到一个节点—来构造一个具体的模型。这一模式称之为“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可以看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管是信息的传播者还是受众,都受到一定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传播者选择信息、受众理解信息产生巨大的作用。

网络传播者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根据信息的类型选择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传播给受众。受众在接受信息后,在上述几个因素的作用下,对信息进行回应和反馈,并同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选择适当的网络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反馈和回应传递到传播者处。

这个模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确指出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同一个媒介——网络。传统的大众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较少,而且不太可能通过同一个渠道实现,效果较差。而这个模式反映出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可以通过同一个网络,实现彼此之间紧密迅速的联系和交流。

这个模型所解释的仅仅是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一段,描述了信息怎么从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处传递到—个节点,再从这个节点获得反馈。事实上,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信息到达节点后,除了产生反馈以外,还会经由一个节点发散、传递到其他的节点,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最终形成一个循环流通的网状结构。 .4郝金星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型 。

该模型初步阐述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考虑到了信息交流的双向过程以及与信息交流方式的结合。为了使模型简化,忽略了信息交流中的噪音和干扰因素。在该图中,粗实线是网络环境下的主要方式,而细实线则是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左边的直达箭头,表示了没有经过任何终结的“直接面对面”信息交流,最右边的经过“其他渠道”的信息交流表示通过信息的信息交流。“其他渠道”概括了目前除网络之外的所有可能的渠道——信息栈。

应该指出,由于信息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信息创建者也可以是信息使用者,信息者也可以是信息执行者。同一用户在网络条件下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创建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同样,者、执行者和使用者也可以是一个人、多个人或者一个组织。

4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通过对上述几种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分析,找出各种模式的利弊,以及相互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明确这些模式中有益的观点,进而提出“六度传播模式”为了便于理解“六度传播模式”,首先应明确“六度传播”的涵义。六度传播是指网络信息传播也表现为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简单地说,六度分隔理论认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旧因而笔者借助六度传播来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如图7所示,网络信息传播中每个传播主体既是传播者(c)又是接受者(r),同时每个传播主体又受到个体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所处的人员群体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这一方面影响传播主体作为传播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加工;另一方面影响传播主体作为接受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收。这样,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传统的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区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传播者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根据信息的类型选择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传播给接受者。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后,在上述四个因素的作用下,对信息进行回应和反馈,并同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选择适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反馈和回应传递到传播者处。因此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每个参与者都具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接收其他任意一个传播者的信息,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向网络中的任何一个接受者传递信息。

虽然网络信息传播给每个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用户可以匿名查找和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环境和道德的约束,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的人格特征,也通过自己的社会经历,获得了一定的自我印象,这些社会和心理因素会对每一个人产生作用,决定他们在网络上的兴趣和偏好,决定他们在网络上寻求什么信息,把什么样的信息输入网络中。

参与者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后,可以通过网络与大量的其他的参与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静态网页、bbs论坛、聊天室、视频和音频等。网络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根据自己需要获得或者传播的信息类型和自己对于传播方式的喜好而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另外,在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研究中,有对于噪音等破坏信息的因素的考虑。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噪音对信息的传递和解码所产生的影响不会像在传统传播过程中所造成的影响那么大。不过接受者获得信息也会受到网络基础设施、终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只要必要的硬件和软件需求得到了满足,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信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

网络传播模式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互联网络在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社会;而信息作为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关键因素。它以不同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中传播,会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根据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特点,把它的传播模式划分为“传统模式”和“新模式”,并着重分析和预测了“新模式”下信息传播的各种因素将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适当的建议。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1.37亿人,其中使用ADSL、Cable 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而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另外,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网络设备性能的提升以及上网费用的下调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用宽带形式在网络上从事学习、研究、工作、娱乐等事务。

网民大规模地从窄带网络向宽带网络迁移是我国互联网事业不断发展的标志。相对于窄带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中有了更多新的传播方式。在这些传播方式中,有些我们已经有所了解,有些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去深入探索研究。本文结合目前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对其作了深刻的分析。

一、信息在互联网络中传播的传统模式及社会影响

在窄带网络时代,人们上网方式多数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其一大特点就是速度慢。对于当时普通的33.6kbps或者56kbps调制解调器而言,计算机终端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信息传播方式以文字为主。因此,该时期网络上的信息载体以电子邮件、论坛、邮件列表和静态网页为主。这一时期的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呈现出专门化、区域化、非扩散性等特征。这是因为该时期的网民大多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社会阅历,上网尚未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网络速度限制,他们上网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取某种专门的信息,信息来源不多、渠道单一,而且信息多与其感兴趣领域有关,一般在获取信息之后即离开网络。在这一时期,信息在网络中呈现良性传播,即使存在部分恶意信息,但由于受到网络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限制,无法在大范围内造成社会影响,恶意信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自我失效1。

宽带网络普及之初,上述这种窄带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还一定程度上地存在,但是已经开始出现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相对于采用56kbps调制解调器上网的网民而言,宽带如ADSL、Cable Modem等上网方式,其接入速度可以达到512kbps以上。带宽的加大使网民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数量必然增多,而网络中提供信息的媒介也不断丰富。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如大规模门户网站的兴起、搜索引擎、点对点信息传播等。另外,硬件、软件、服务的完善,使得上网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普通百姓也能体会到互联网对其生活的影响。信息,无论是良性信息还是恶性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范围和速度都迅速增大增快,不再限制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领域,而是借助各种传播模式呈发散状传播。在这一时期,各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传播模式在考虑了其技术效应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其社会效应,加之国家立法的滞后,管理措施的不完善,网民的素质开始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恶意信息传播,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如各种谣言在网络中散播无法知道其真假、各种非法信息的出现等诸多表现。

本文之所以把以上窄带时期和宽带兴起初期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称之为传统模式是因为其本质上与其他媒介对信息的传播形式无异,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普通网民在互联网络中大多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上网如看电视、听广播一般。在这种模式下,网民被动接受大量信息。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搜索引擎,其提供的信息量巨大,但是不一定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也带来了“信息垃圾”、“信息过量”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同时,网民面对大量的信息,在选择信息的时候也处于被动地位;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大量的信息,无论有用无用,无论对错,无论真假。诚然,部分高素质人才能够很快从大量无序的信息中分拣出自己需要的部分,但宽带网络普及速度以及普及范围所带来的超额信息量常常会超出普通人的鉴别范围,从而导致信息的接受者无所适从。

归根到底,传统模式下网络信息的传播存在两个大的缺陷:(1)未能够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导致信息获取不准确;(2)未能在网络中发挥人的作用,人在网络中属于被动的主体。这两点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

二、信息在互联网络中新的传播模式及其社会影响

人们对互联网络中的信息获取要求日益提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的完善,近年来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传播模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个性化服务、聚合技术、博客、网络视频、问答搜索等形式日渐兴起。从技术上看,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网络速度的提升以及网络技术的成熟为这些新式的信息传播模式提供了优良的设备环境;从社会效应上看,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多及对学习、工作、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促使信息提供者提供更加优的服务。同时,网民们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体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信息传播的媒介中去,而不仅仅是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从人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转换成人与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信息传播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从传统模式中的以文字为主的信息模式转化为以文字和声音、动画、视频并存的模式。

互联网络中新兴的信息传播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两个问题: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再利用大量的冗余信息来满足信息接受者的需求,而是在把信息交与接收者之前,通过个性化技术、搜索技术、聚合技术等对信息进行分类,把接受者关心的信息送出;同时,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中人的主体作用,通过博客、播客、圈子、网络视频等方式,使网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为其他信息接受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

互联网络在这个时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也随之而有所变化。

首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以个性化服务为基础,利用每个人的差异来提供具有不同针对性的信息。搜索引擎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可以在越来越多信息前找到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简单的罗列;聚类技术可以按人们个性化要求把信息分类,只提供某些关心的领域;问答搜索提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避免机器判断带来的信息错误;网络点播为每个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订阅内容等。以上这一切都可以使信息接收者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有效信息。

其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博客、播客、圈子等web2.0元素的出现使网络应用愈发简化,以往许多需要用代码实现的环节现在可以在可视化环境中完成。这样,部分网民就彻底转换为信息的提供者,并且这部分人大多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之时也把自己的知识向网络中传播。点对点通信的广泛应用不仅使传统通讯模式下的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继续流行,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技术,例如点对点下载、点对点视频播放等。人们基于点对点通讯技术可以在网络中只获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也均是基于该基础上建立。它们的出现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中人的地位;人不再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寻找信息然后获取或者作为信息的主动提供者。

再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革新。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同时拥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特点。其特点之一便是网民的参与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互联网络中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是简单地把书本、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搬到互联网上,其只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而新型的传播模式有网民的大量参与,使得互联网信息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网民发表的信息大量存在于互联网中,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信息水平参差不齐、虚假信息借此散播、盲目跟风等时有发生的现象。但是,理应该是越辩越真,如网络中存在不同领域的用户,他们基于对自身利益的不同要求,发表了维护其自身利益的言论;但这些言论往往在经历不同领域的互联网用户辩论或者经历必要的信息引导之后能够得到去伪存真的答案。另外,在政治、经济、科技或者是日常生活等领域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研究和评论,且无论其正误。这样的环境能够造成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使各个领域的决策者能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的信息,对监督国家机关、社会机构的运行以及对公民整体文化素质和信息判别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下,由于信息的可定制和可约束,人们虽然获取的信息量比宽带网络兴起初期获取的信息量也许会相对减少,但因目前互联网信息量巨大,如何对各种信息作出有效鉴别,防范恶意信息对社会袭扰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早期的信息传播以文本方式为主,对转播的信息基于关键字的过滤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因此,对于恶意信息,其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其传播范围。但是,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发展到以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为主体的信息传播。现阶段基于这些领域的识别技术能力也有限,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如银行账号盗用、诈骗财产、散播非法言论、洗钱等还时有发生。在上网门槛越来越低的今天,网民的素质以及鉴别能力亟需得以提高才能处理网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社会,应受到某种制度的约束才能使虚拟社会得以正常运行。因此,针对网络中各种新型信息传播模式的出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仍需要加快步伐,制定出适合该发展模式的法律。

三、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其他传播模式的预测

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移动设备大规模接入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如果说现在的GPRS等2.5G的技术在接入互联网属于窄带技术的话,那么3G、WiMax等技术已经使移动设备流畅接入互联网络不存在任何障碍。基于移动设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信息传播将成为该模式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同时,精确获取信息、信息可定制化等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以人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也将更加突出。互联网络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虚拟的社会中也会融入更多的现实内容。因此,我们现在有必要未雨绸缪,针对信息传播新的趋势,分析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从技术上和法律上制定相应的措施,引导其良性发展,防范其危害社会。

互联网的每次变革伴随着的都是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要看到,信息传播模式越来越高效对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协作是非常有益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利用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以完成需要的工作,如事务办理、资料查阅、物流跟踪等。互联网络的大规模应用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也要看到,在各种信息中也夹杂着一些恶意信息,若任其传播将会对现实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我们对此应该区别对待和处理。总的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的革新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主要因素。技术本身并没有对错,但是用在不同人手里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网络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网络,以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也使中国的互联网络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

理论与实践,2004,(6).

[2]曾建平,网络传播个人化与虚拟社区的社会学思考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网络传播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构建

前言

进入21世纪,移动互联网快速兴起,互联网使用者数量逐渐上升,这为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同时也让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传统商业,移动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导致传统商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渐减弱,最终被移动电子商务所取代。针对传统企业整合营销现状,应不断开发新模式、新概念,除此之外,在移动互联网营销整合传播的过程中,要做好风险防控措施。

一、传统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现状

(一)传统企业营销现状

在移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今天,移动电子商务受到人们的青睐,它具有方便、快捷、满足消费者需求等的优点,从而使得传统企业受到冷落。移动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市场的交易模式以及消费方式,传统企业营销方式比较单调,达不到现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者的消费渠道由线下逐渐转向线上,因此,传统企业营销陷入困境。如今,一些零售龙头企业纷纷倒闭,一些大市场的经营也不容乐观,除此之外,传统的广告市场也日渐低迷,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电视广告时间大幅度减少;报纸广告所占面积以及花费降低;杂志广告刊登面积减少。这一系列现象表明,移动互联网下的市场营销对传统企业的市场营销冲击力度相当大,各行各业都受到移动电子商务的影响。

(二)传统整合营销传播现状

传统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一般通过广告、公关、促销等营销传播方式,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品牌形象以及消费利益的关系,然而移动互联网下的市场营销传播方式与传统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截然不同,它改变了传统品牌中心化的模式,不会只以故事来建立品牌效应。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海量的信息,根据本对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可以推出新的营销传播手段,并且数量很多,但是,从目前情况可以认识到,成功的营销模式很少,大多数传统企业采取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模式,结果只有投入,并没有产能;然而一些互联网企业通过与传统企业的合作,也大多以失败告终。因此,传统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现状并不乐观。

二、品牌传播策略的创新

(一)碎片化传播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社区甚至农村都具备了方便快捷的局域网络,消费者的消费途径也变得更宽、更多元化,并且商圈更多层次化,改变传统商圈的中心化。另外,消费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移动互联网下的整合营销传播未普及之前,人们都是到当地周边的商圈消费,如今可以分为多种消费渠道,比如,网上购物、去大卖场、购物中心等等。所以消费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消费渠道购买不同的商品,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商圈是被碎片化的。除此之外,消费者的消费路径也与以往不同,线上线下不再是平行进行的路径。营销传播必须要在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如何吸引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新方式,如今的整合营销传播,遵循的主旨应该是,努力让消费者知道、让消费者接近、树立良好口碑。在营销传播的大势下,势必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将传播的功能应用到企业的各级结构中,比如:销售、客服、售后等,努力打造良好品牌效应。

(二)内容传播策略

内容传播务必要保证内容的质量,保证高质量的内容是传播最基础的准则。消费者对于广告的注意力不是广告代言者也不是广告的形式,而是可以满足他们需求的信息。只要广告所传播的内容对消费者而言有吸引力,消费者才认为这个广告是有价值的,在移动互联网上,对该广告的搜索量也会增大,因此,传播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内容传播上一定要注意消费者更关注传播的内容而不是传播的形式;广告不能让人产生反感心理;广告中要传播出充分的真实信息;传播的内容信息要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影响力非凡的广告可以反复使用;传播的信息要具有针对性,向用户群展现出鲜明的品牌形象,内容即使需要更新,也要保持原有的品牌形象,并且不断丰富;广告标题要简洁明了,标题中要标明商品品牌,以及体现出对客户的利益保证,要及时更新产品的信息,帮助用户了解新老产品的区别以及新产品的改进;广告正文向用户表达的意思一定要清楚直接,内容要真实,也可引用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增加说服力。

三、移动终端传播新模式及新方法

企业利用移动终端传播模式,一定要根据企业本身的实质以及用户的需求点,把传播内容作为基础进行传播,在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媒体,信息传播效率大大提高,因此,传播的内容至关重要,一定要保证高质量的内容,移动互联网下的整体营销传播有很多新模式以及新方法:1.移动互联网、产品、金融三者融合,一些需要筹集资金的项目可以放到互联网上,让用户参与到该项目中来,成为共同受益人,这样可以帮助用户和产品之间互动。2.自媒体营销。微信、QQ等各种手机软件都可以作为一个营销平台,每一个关注对象都有可能成为营销对象,通过更新该营销平台的企业信息、产品信息,让关注对象对企业有详细的了解。3.移动广告模式。移动广告是移动设备进入移动网页时出现的广告。4.借助各行各业的平台营销。比如电子商务平台:天猫、淘宝等;视频播放平台:土豆、暴风影音等;分类信息网平台:赶集网、51job等。5.众包模式。把以往一些由专职人员做的工作任务,以比较灵活的方式外包给流动性的大众,从而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并且节约成本。6.C2M模式。C2M又可称作“客对厂”,在这一模式下,用户可以在购物平台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关系网。

四、风险及防范措施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移动电子商务无疑是一个好的机遇投资,但是机遇和挑战是共存的,企业对自身实力的认知、企业的学习能力、对移动互联网的理解和使用,这些都将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在移动互联网营销整合传播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风险及防范措施。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种风险:1.大电商平台的风险。目前大电商平台几乎占据了整个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因此其他企业要从自身情况考虑,打造属于自己的品质、品牌,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从而获得企业效益。2.互联网+的风险。如今互联网和许多行业都有合作,比如:外卖、旅游、教育、房产等等,在合作关系的背后,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像线下资源无法获取、难以独立发展、真实信息收集困难等等。3.广告风险防范。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下,广告欺诈也越来越多,虚假广告制作也比较方便,因此,要注意防范网络上的虚假广告。

五、总结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企业市场营销已经不符合时展,整合营销传播为市场营销带来了新模式、新概念,创新传播模式,注重传播内容质量,注意风险防范,这样企业才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取得长久发展。

作者:王鸿 单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雷.移动互联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构建探讨[J].今传媒:学术版,2012(08):71-72.

[2][美]汤姆.邓肯:《整合营销传播———利用广告和促销建树品牌》[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卫军英.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4]沈亚裴.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营销模式研究[J].消费导刊,2009(01):1.

网络传播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微时代;网络口碑传播;模式;效应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网络口碑传播模式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口碑传播模式的局限,以其信息来源及时性、准确性、共享性等优势获得人们普遍认同和喜爱。良好的口碑效应不仅有益于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而且有益于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潜在的价值评价体系和标准,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影响口碑效应传播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以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价值性的参考。

一、网络口碑的产生条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日异月新,开拓了全新的Web2.0时代,众多以网络为媒介或载体的信息共享平台应运而生,网络的传播活动日益繁荣,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具有众多优点,例如微博,一般用户只需申请和注册一个微博帐户,设置自己的相关信息,通过关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群体或个人,通过转发、点赞、评论等方式实现用户之间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具有强大的应用优势。网络信息共享平台进入门槛低、信息来源广泛、开放性强,它强调人人平等、重在参与的共享原则,鼓励人们创新和制造新的创意,突破了地域、时间、语言、国籍的局限,实现了信息的极大交流。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网上购物、网络产品和服务评价对产品的购买力和影响力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一般会员在淘宝购物时,由于对欲购产品的了解不是很全面、深入,所以在决定是否要购买之前,首先,会先浏览产品的用户评价,通过浏览其他购买者对产品的评价记录,再做出购买的决定,因此网络口碑对于产品的购买力具有直接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总而言之,正是由于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信息网络交流平台,之后通过用户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播途径,使网络口碑传播产生超强的口碑效应。

二、网络口碑的主要特征

网络口碑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这种信息主要针对于某些特定种类的产品,关于它的价值品牌、厂商来源等相关信息的互动交流,它与传统的口碑传播模式不同,不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主要是借助于互联网这个媒介和平台达到交流的目的。同时,网络口碑的高效双向交流、传播成本低、信息反馈迅速等优点与传统口碑传播模式大体一致,即网络口碑是对传统口碑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更好的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三、网络口碑传播的主要特点

1、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效率高

随着互联网在广大人民生活中的日益普及,网络逐渐已经成为众多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已经逐渐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交往方式、娱乐以及购物消费的方式,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影响巨大而深远。不同于传统的口碑传播模式,网络口碑传播在传播范围、传播速度和效率等方面显示出卓越的优势和特性,通过网络平台的建立,网民之间突破口、耳传播模式的局限,经过对其他网民信息的浏览、分享、转载和复制,使信息高速呈辐射状传播到虚拟空间的各个领域、网民的身上,传播的速度和效率是其他传播方式望尘莫及的。

2、传播渠道多、互动性强、参与性高

不同于传统的口碑传播模式,网络口碑传播模式传播渠道多、网民之间互动性强、参与性高,使信息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效的传播与交流,与传统的口碑传播模式相比,它突破地域和时间的局限,不分人种、不分国籍、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只要参与,都可以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而且,由于网络平台的辐射范围广,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同时,又因为网络的平台是一个透明、公开的信息交流平台,因此信息就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除此之外,如博客、维基、BBS等,由于参与网络交流的网民来自于不同的区域和领域,信息的传播渠道广泛,针对一件产品或问题每个网民都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或建议,实现信息与情感的交流,促使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3、传播信息载体多、时空延展性强

网络口碑传播除了在传播途径方面比传统口碑传播模式多之外,在传播信息的载体方面也比传统口碑传播所用的报纸、广告、电视、电影、海报等信息载体先进、优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口碑的传播不再单纯依赖电视、广告等进行产品信息的宣传和深化,它突破了声音和语言传播的局限,通过博客日志、微博视频、动画等多种载体进行信息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其多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发人深省的视频、真实感动的音频、真切含蓄的文字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这些对于网络口碑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网络口碑的传播与表达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除此之外,网络口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性都大大超越了传统模式,传统的口碑传播模式要求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必须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同步,使其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信息的传播,增强人们对产品的好感与好评度,然而,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制约,有些具有价值的产品信息很难得到完全的传播与保留,极大地阻碍了产品的宣传与推广。网络口碑传播模式在这一点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查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络的价值信息都会以各种形式被不同的人保留,通过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地域限制、时间限制、空间限制。

4、传播信息覆盖率高、效果可测性强、真实性高

网络口碑传播方式可以实现既定产品信息的高区域、高人群的覆盖率,参与的目标人群数目增多,所涉及的人群范围就愈益广泛和普遍,使信息实现全面地覆盖和交流。除此之外,由于网络平台是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发言的透明、公开的信息交流平台,因此,无形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监督机制就对于网民的言行形成一种有效的约束,使得那些缺乏可靠性、真实性的虚假信息不攻自破,提高了信息的真实度,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氛围。

四、微时代网络口碑传播的主要载体及特征

1、传播结构呈网状式,弱关系的传播占有优势

首先,微博的用户之间主要互相关注建立良好的关系纽带,再通过分享、复制和转载互相之间对自己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信息,每个人都有自己关注的群体或个人,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粉丝,这里所谓粉丝就是关注自己的陌生人或熟悉人,将这种互相关注扩大到更深、更广的领域就形成了一个广泛的交流网,这就是微博传播的基本形成原理。其次,微博在社交属性范围内,与其他的网络载体一样,基本都遵循着“六度分隔理论”和“拖扑关系”,“六度分隔理论”是由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米尔格拉姆提出的,它通俗来讲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不论哪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六个人的引导认识对方。而“拓扑关系”主要是指元素之间,相互空间上的连接邻接关系,即便没有具体的位置,这两者的结合就叫做社交网络。社交网络的构建使网络信息的交流实现高效的交流和共享。最后,在微博这个网络口碑的传播圈内,由于强关系群体朋友圈之间的信息相似度、重复率都比较高,因此弱关系在信息传播圈的发展优势比较强,再者由于用户一般都是以自身的价值需求和生活需要为主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侧重于选择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因而,这种主要以信息为传播桥梁而建立起来的信息网络对于口碑的传播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这个问题在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有明确的阐述。

2、“信息搬运工”地位日益凸显

由“六度分隔理论”和“拓扑关系”可知,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通过多种渠道、方式的传播,实现信息有效的传播与交流。微博信息的传播中,用户之间通过互相关注,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它突破了“两级传播”的局限,网络信息搬运工通过对信息的传播及转载,将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其他人再通过信息的搬运和转载实现信息的再次传播,周而复始,将微博信息实现广泛的交流和传播,起到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用。同时,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信息搬运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立足点对信息进行合理的评价,通过对信息的分级传播,在粉丝群范围的群体传播,使得微博信息转发和运营的成本有效地降低。

3、转发机制具有较强优越性及偶断性

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广大人民的注意力资源也成为商业竞相争夺的目标。当前网络上的信息来源广泛、信息量大而丰富,微博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侧重于传播自身的实体体验,用户在信息的转发方面一般都是自愿自发行为,只要是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就能得到用户普遍的转发和评论,且每一次信息的转发和评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用户如果觉得信息对自己生活有价值,比如一些热点新闻、生活常识、交通常识、交际方面等知识,只要用户本身觉得这些知识对自己生活有用,有想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消息的欲望,就会立即转发此条信息,比如汶川地震时期,微博对于地震救灾相关信息的传播具有强大的作用,它不仅激发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热情和意志,而且以其高效、快速、及时的信息传播特点,促使救灾工作顺利的进行和开展。然而,如若用户认为此口碑信息没有再传播的价值和意义,就不再对此信息进行转发和复制,使得信息的传播过程具有偶断性。因此在微博口碑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为了促使产品信息实现有效的传播和交流,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提高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确保产品信息的定位符合大众的需求,立足于广大人民的生活和自身需求,使其产生良好的口碑效应。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微时代下网络口碑的传播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口碑模式具有强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通过微博口碑传播实现商品及产品信息的多渠道、多层次、高效、快速的交流,作为企业本身想要在信息时代谋得发展,就要积极挖掘如微博等众多信息载体的运用潜力,构建自己的品牌特色,重视网络口碑的传播力量,结合传统口碑传播的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口碑效应。

【参考文献】

[1] 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 冯婷.网络口碑传播模式的透视及重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3).

[3] 刘霄.微博的传播学特征与经济学思考[J].新闻传播,2010(06).

[4] 吴敏.基于微博的媒体营销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