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范文第1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概念欲探索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就必须弄清楚“突发事件”的概念,《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事件定义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有些学者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社会活动中一类事前难以预测、作用范围广泛且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和危害的公共事件。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指在高职院校中,由于自然、人为等原因引发在校园内部的突发性重大事件,对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危害性和影响。

(二)应急体适能的概念体适能(Physicalfitness)最早来源于美国健康、体育、休闲协会,它是指人们所具有的或者获得的与其完成体力活动能力有关的一组身体要素。应急体适能是指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为了克服和应对重大事件所具有的应急知识和体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要通过书报杂志、学校宣传、广播电视等方式来获得相关知识和应急措施。与学生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得出,4所高职院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停留在书面教育和口头宣传,从未开展过类似于安全演习形式的体验式教育。调查发现,92.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针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当问及“突发事件降临时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了自救互救,其余学生则选择报警求助、逃离现场、依据学校制定方案执行。

(二)大学生对急救措施了解程度通过调查,得出被试者对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地震、火灾、溺水、交通事故、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昏迷)的基本知识和应急技能的了解程度并不理想。选择“了解一点”的大学生的比例最高,选择“一般了解”、“不了解”的比例不高,选择“非常了解”的比例最低。这说明大学生对应急技能的理解只达到“一知半解”的程度。

(三)大学生对应急体适能的需求程度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大学生是否应具备突发事件应急体适能,2.4%的人觉得不一定要具备,97.6%的人回答是肯定的,而无人作完全否定的回答。应对突发事件应急体适能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综合素质。

(四)体育教育是否增设应急体适能课程调查得出,高达84.7%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体育教育应该增设应急体适能课程,认为没必要或者不一定要增设的大学生比较少,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具备急救意识。在内容的选择上的调查情况详见表2,从选择的频度并累加的结果看出:自救、互救技能、逃生技巧、应对突发事件的身体素质、伤后处理措施所选择的频度都超过了60%。

三、结论与建议

(一)目前大学生应急体适能知识、技能缺失当代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急救技能匮乏,亟待提高。造成目前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低与多种因素有关,高职院校在大学生中开展必要的急救知识技能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足,所有高职院并未把应急体适能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多数大学生仅有的急救知识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零散地被动获取的。这势必导致学生应急体适能的不系统、不完整、不规范,更缺乏实践和操作。

(二)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应急体适能课程需求很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有必要掌握相应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了急救知识技能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体育教育应增设突发事件应急体适能课程。

(三)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技能的培养,缺乏体验性、实际操作性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对措施两个方面,对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大学生进一步调查当问及“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时,只有6.3%的大学生回答“能”而有66.3%的大学生回答“能,但不熟练”。具备运用能力的大学生比例过低。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突发环境污染 应急管理

突发环境事件尤其是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其中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不但包括常规性环境污染,也包括由于重大化学品、危险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和消亡过程中污染导致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类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具有发生突然、扩散迅速、危害严重、污染物不明及处理的艰巨性等特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包括重点流域、敏感水域水环境污染事件;重点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突发船舶污染事件等。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辐射装置、放射性废物辐射污染事件。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通常发生方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可分为:(1)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因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排放不当导致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发的污染事故。(2)毒气污染事故:实际是上面事故的一种,由于毒气污染事故最常见,所以另列,主要有毒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3)爆炸事故:易燃、易爆物质所引起的爆炸、火灾事故。(4)农药污染事故:剧毒农药在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因意外、使用不当所引起的泄漏所导致的污染事故。(5)放射性污染事故: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放射性物质过程中不当而造成核辐射危害的污染事故。(6)油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以及各种油制品在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因意外或不当而造成泄漏的污染事故。(7)废水非正常排放污染事故:因不当或事故使大量高浓度水突然排入地表水体,致使水质突然恶化。

二、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类

按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程度,《国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总体预案》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为四级:Ⅰ级(用红色表示)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Ⅱ级(用橙色表示)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Ⅲ级(用黄色表示)为较大环境污染事件,Ⅳ级(用蓝色表示)为一般环境污染事件。

三、突发环境污染的危害

1.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在瞬间排放出的大量具有危害性的物质,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

2.威胁生命和人健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所排放出来的有害有毒物质,特别是易燃易爆的有害物质,将直接严重威胁生命和人体的健康。

3.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由于其高危性的特点,一般均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危机城市生命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一般相当严重,可能危及城市的生命线。

四、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

1.应急管理的概念。应急管理是针对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首先,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和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2.应急管理的指导原则。在应急管理中,人们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些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来进行应急管理的决策和处置。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范文第3篇

作为新闻媒体日常报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其一个重要的方面。而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其突然性的特点,对于媒体来说,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也是对媒体日常工作和新闻报道总体水平的一项重要考验。同时,在资讯传播手段异常丰富的今天,谁抢占了突发事件报道的制高点,谁就会有效赢得受众!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新闻媒体能够构建起一套有效的新闻应急指挥机制,对于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明晰突发事件概念,认清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说起突发事件的概念,我国在相关法律中已有明确的界定,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例如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在2011年的温州“7.23”动车事故等。此类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都是猝不及防,无法预知。在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损失的同时,同样会给关注此事件的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冲击和震撼。同时,突然发生的灾难,也会造成人们对信息需求的饥渴,并成为短时间内社会关注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对于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有关专家形象的比喻说,突发事件是检验媒体能力的一块“试金石”,检验着媒体对新闻的掌控能力和报道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并且不断演进的情况下,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将是无可替代的,即媒体将扮演信息沟通者的角色。一般情况下,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过程就是媒体对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因为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如同处理危机本身一样重要。因此,媒体应对突发事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二、机制不畅,制约突发事件报道的有序进行

首先,媒体报道突发事件条条框框较多,影响报道效果。由于突发事件包涵着许多负面新闻信息,对其报道会引起社会诸多不良反应,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由于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国遂行和平演变图谋,突发事件报道稍微拿捏不准,就会为敌对势力所利用,这就导致这类报道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从而使传播效果难以把握,使新闻管理部门和大众传媒陷入两难境地。从而造成长期以来,对待突发事件的报道,新闻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即能捂就捂,能不报就不报的情况。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手机等自媒体的兴起,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已经无法再进行拖延,从而加速相关主流媒体和新闻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报道上,采取更进一步的开放态度。

其次,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媒体机制不健全,影响突发事件报道。如上所述,由于突发事件报道具有复杂性,因此,在既往的年代里,无论是从主管部门,还是相关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采取的基本是捂与拖的策略,并未建立有效的机制,制度与法律。然而在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信息传播手段日趋丰富的情况下,没有有效的制度和法律做保障,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主管部门在管理突发事件报道方面所面临的难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相关信息需要迅疾传播,然而一些媒体仍旧按部就班地进行,往往会导致丧失报道的最佳时机小国的出现,从而会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处理,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

条条框框的束缚,制度的缺失造就了当前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存在的不足。近年来,虽然国内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关制约因素仍然未得到彻底的清除,这就需要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构建一套完善的制度和应急机制。从而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出击,迅速抢占突发事件报道的制高点,从而赢得主动权。

三、构建完善的应急机制,抢占突发事件报道的主动权

首先,要有完善的领导体系。由于突发事件报道具有突然性和复杂性,因此,对突发实现的报道必须具备精准的判断和协调指挥机制。有鉴于此,建立高效的领导体系,是确保对事件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反应的重要环节。启动突发事件下领导机制,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做到管理的有序、有力、高效,发挥整体协调能力。

其次,制定突发事件报道应急预案,有准备之战。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损失程度,突发事件有重大突发事件,一般突发事件等特点。那么根据突发事件的程度,以及自身媒体的特点,对突发事件报道的规模、手段、方式等制定详细的预案,使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自身能第一时间启动预案,根据预案分级制度,动用相应的报道规模和资源,从而确保突发事件的报道高效运行。

其三,做好人员的统一调配和储备,发挥招之能来,来之能占的功能。做好应对突发事件,人员的储备必不可少,从信息采集,到,期间涉及记者、编辑、主持人等多个工种。因此,能够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第一时间,打破部门层级限制,建立以报道突发事件为核心的特别任务编组尤为重要。

其四,构建技术保障体系,为突发事件提供后勤支援。面对突发事件,抢新闻是当务之急。谁能抢先发出消息,谁就占领了突发事件的制高点。那么面对激烈的新闻竞争,技术保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时下,媒体的报道已经开始由今日报道发展到现在报道的阶段。因此,在今天的突发事件报道当中,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连线报道。就是这简简单单的连线,首先我们就要准备的就是通信传输手段的准备,如卫星电话,3G传输设备等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做好新闻的时时报道提供了基础,而这些技术设备的支持,就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以准备,以保证事件发生时,设备能够即启即用。

四、建立于政府沟通机制,确保获得准确信息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08-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京外籍人士的人数逐年递增,对外国人突发事件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管理水准。由于北京在教育上的优势,来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人数一直高居各省首位,2015年北京高校的外籍师生已逾十万人。因此,对高校外籍师生冲突事件的管理研究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主题“突发事件管理”、“外籍教师突发事件”、“留学生突发事件”等为关键词模糊检索出相关论文,在学者们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做系统的综述和简评,以期健全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相关机制,对外籍师生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界定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即紧急状态、危机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定义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教育部《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规范》(讨论稿)界定“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为来华留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遇到的由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伤、病、死亡事件,和由此引发的或涉及的经济、政治、行政、刑事、民事、治安案件等。袁海萍(2013年)认为,发生在高校内部或外部,由人为、自然或社会原因引发的,与高校人或事有联系的,由留学生主导的,影响、冲击或危害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及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的事件都属于高校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

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及研究成果,总结高校外籍生突发事件特征为以下几个方面:(1)突发性。事件难以预测,不以管理者意志为转移。(2)扩散性。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很容易带有传播者主观评价色彩的扩散。(3)事件主体为外籍人士。即使是个体事件,也可能波及面很广。(4)危害性。对个体以及学校教学、科研秩序带来极大的危害。(5)社会敏感性。外籍师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容易引起媒体兴趣及公众关注。(6)影响的国际性。由于外籍身份使然,其突发事件的影响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国际性。

笔者认为,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于社会、个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涉及到高校外籍师生的,难以预测性,发生得较为突然,并且有可能演变或激化,对高校(乃至社会)正常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外事无小事”,由于宗教、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高校外籍师生的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影响整个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甚至给国家形象造成不良的国际性影响,演变成国家外交事件。

二、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在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过程中引入了管理学中的危机管理、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社会学中的社会冲突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等。目前比较公认的是美国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的4R(Reduction,Readiness,Response,Recovery)危机管理理论,即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针对危机管理的具体程序,研究者建立了多种处理危机的模型和仿真系统,如伯奇和古斯的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阶段模型;芬克(Fink)的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四阶段模型;米特罗夫(Mitroff)的信号侦测和探测、预防、控制损害、恢复、学习五阶段模型。1994年周贝隆提出了“中国教育的危机”,使他成为中国大陆最早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及对策的学者;艾学蛟在《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中提出危机管理切割理论,运用预测法和切割法管理危机,构建危机管理的系统。

总体来看,国外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既有清晰的理论思路,也有完整的框架结构,研究成果颇丰。国外多数学者对突发事件管理的研究是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成果,借助于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理论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开展研究。尽管各国国情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多数学者认同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预警、危机准备、危机识别、危机隔离、危机处理、危机恢复、危机评价等不同阶段,并进行研究。可见,由于高校危机管理的突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要借鉴最新的研究成果,借助于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高校外籍师生的特点,交叉比较、分析和研究,不断地推陈出新,探索出科学的、系统的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理论。

三、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实践

美国学者Lerner等所著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被公认为实际应用领域的权威著作。该著作对美国校园中出现的一些“急性精神创伤”(Acute Traumatic Stress)开展对策研究和教育培训。此外,国外实践工作者建立“校园危机反应网站”(http://)来应对校园的突发事件;美国学习管理人员协会(AASA)1986年成立全学校行政人员协会(NASE),北卡罗莱州1979年创建了校长培训学院等机构对校园突发事件进行研究;在“9・11”之后,西方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危机管理。在我国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问题比较多的是高校的外事工作者,他们在实践工作中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如陈东风的《留学生突发事件“聆听工作室”个案整理》、刘玉东的《留学生突发事件案例的整理、汇编及应急预案探讨》等。

总的来说,我国高校一般都是外事工作者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多属于经验总结,而目前将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作为科研课题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的还比较少。

四、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和类型

张璐(2014年)认为,留学生的“文化差异、自我防范和法律意识薄弱、外部环境影响”是导致突发事件的主要成因。云建辉和孙康(2013年)认为,引起留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生理疾病、心理疾病、国际敏感问题、文化差异、留学生安全问题及意外事故。

教育部制定的《来华留W生突发事件处理规范》(讨论稿),依据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性质,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类、刑事类、治安类、意外伤亡类、精神疾患类、卫生类、重大国际类等七类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损害程度、对学校教学和社会秩序产生的影响程度,将留学生突发事件分四级:一级为特别重大事件,二级为重大事件,三级为较大事件,四级为一般事件。徐乾(2011年)认为,留学生突发事件可分为治安类、刑事类、生理疾病、心理疾病等突发事件。叶昕媛(2014年)根据突发事件的成因将其分为社会治安类事件、校园安全类事件、各类疾病受伤事件及文化差异引发的突发事件。孙方娇(2012年)认为,留学生突发事件分为病理型、生活型、外出型、社会型和政治型。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他们更多的是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类型。由于引起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因素很多,故我们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才能针对其成因及其类型进行更好的预防,采取更完善的应急措施。各高校可根据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相应类型,制定出不同的应急预案,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出最快速、最有效的处理。

五、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原则和策略

2013年教育部国际司和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组织编写的留学生管理干部培训资料中,明确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工作原则为:(1)加强教育,预防为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2)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3)加强保障,重在建设;引进技术,提升水平。(4)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分析总结,共享经验。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制度保障原则、诚信形象原则、信息透明原则、信息应用原则、积极沟通原则、快速行动原则、创新性原则、制度化原则等。

张广磊(2012年)从跨文化管理的角度,提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管理策略:加强留学生的汉语语言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外国留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重视文化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留学生的文化生活需求;为留学生提供跨文化心理咨询服务。刘芳(2013年)认为,应加强跨文化沟通,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冲突,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理解,将留学生的突发事件管理纳入校园危机管理体系,同时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多元化管理。还有一些外事工作者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建立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如陈静(2014年)认为应健全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建立跨文化沟通模式,疏导留学生消极的心理因素,通过完善的、科学的管理手段,预防留学生心理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发生。

笔者认为,就“突发事件管理的原则”研究现状而言,学者们的研究很多,但尚未达成共识;对“策略”的理解和方案的制订比较宏观和空泛,严密性和系统性不强,缺乏针对性与可行性;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些策略都与高校外事工作者的实务工作“距离”较远,不能据此进行有效的指导,还应进一步的优化这方面的研究。因此,着重分析外籍师生危机管理原则和策略,为高校外事工作者提供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的建议,仍然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六、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研究

段伟(2013年)对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做了分析和展望,认为已有的研究对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制的讨论较多,对留学生教育中的危机管理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目前尚未检索到以此为主题的学术论文。高校学生和来华留学生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应对留学生的特殊性予以充分的重视,不能简单地套用中国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机制去管理留学生突发事件。此外,由于人的主观成见、传统观念、社会因素和新闻媒体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学术界对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实证性研究匮乏。可以预见,外籍师生的危机管理机制研究必将成为高校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实际上也是目前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最欠缺的一个方面。因此,进一步加强研究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问题,健全有效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既是高校教育管理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的要求,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客观需要。

笔者认为,高校外籍师生危机管理机制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应在高校中常设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决策领导小组(主管外事的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外事管理专家、专业外事人员构成)、执行组(外事处长担任组长,专业外事人员为成员)、咨询组(由熟悉外事政策、跨文化交际与管理专家构成)、评估组(由熟悉外事管理工作的专家构成)。这四个机构的日常工作贯穿于预警监测、事发处理过程和事后评估反馈的全过程。同时,制定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预案中应明确工作职责、工作程序以及应对措施等。这样,才能有效的管理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段伟.高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留学生教育的危机管理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3,(3).

[2]袁海萍.高校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2).

[3]张广磊.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6).

[4]张红.关于重庆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

[5]李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心理障碍与社会行为问题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06).

[6]Lerner.School crisis response combat guide[M].Boston,Greenwood Press,1996.

[7]Office of Safe and Drug-Free Schools,Practical Information on Crisis Planning:A Guide for Schools and Communities[M].US Dept of Education,2003.

[8]周贝隆.从“危机”的禁忌谈到中国的教育危机[J].教育参考,1994,(3).

[9]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10]陈东风.留学生突发事件“聆听工作室”个案整理[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7,(3).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范文第5篇

这是一个让人紧张而又感动的故事,而对于广播人,这又是一次难得的实战机会,从中,我们总结出了交通广播应对各种各样突发事件时的应急预案。

一、培养全体人员时刻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的准备

1.思想和心态上的准备

交通广播有其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我们希望在路上遇到突发事件的受众会第一时间想到交通广播,第一时间向交通广播求助,这需要交通广播的各档节目日常注重进行此类宣传,并且用紧急援助的成功案例打造 “应急援助广播”这样一个独有的品牌。

2.基本救援资料与设施的准备

一旦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无疑时间就是特别重要的要素,这就要求交通广播的节目主持人、导播、记者应该有应急援助的职业素质,平时应该掌握常规援助部门的联系电话,能够做到随用随查。

二、遇到紧急事件各个岗位的分工与合作

1.导播不是接线员

一般来说,导播岗位是受理突发事件的第一环节,导播员应该对事件进行一个初步分析,哪些可以算做突发事件,哪些可以进行紧急援助,哪些适合通过广播进行求助。

2.节目主持人的功力考验

应对突发事件,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主持人拥有机敏的反应、冷静的思考、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必要的援助常识,合理引导求助听众的情绪,最短时间理清事情经过,制定援助方案。

3.记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赶往现场

突发事件往往牵动人心,现场情况如何,救援效果怎样,万千听众都在等待和关注。如若第一时间有记者能够赶往现场,便是对求助者莫大的帮助和心理安慰,对广播直播节目来讲,也是质量升华和画龙点睛之笔。

例如:今年2月中旬,京哈高速遭遇大雾,北京方向堵车20公里,上千台车都被迫在高速公路上过夜。第二天一早,就有听众向锦州交通广播求助;再比如,去年12月的一个寒冷冬夜,有听众向锦州交通广播求助,家里老人走丢了,想请夜班的出租车司机师傅根据体貌特征寻找老人。

这两件事情在时间、地点上都属于突发事件范畴,而且非常适合广播进行紧急援助,通过导播、记者和主持人的互相配合,使援助结果及收听效果都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