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与文化传播

网络与文化传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与文化传播

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第1篇

网络媒体的传播全球化、传者多元化、传播互动化三大优势是其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利器”的关键。但是,在网络时代,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也面临着危机。

首先,网络传播的掌控难度较大,超过了任何传统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的传播类型非常复杂,它集中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等几乎所有的传播类型。网络传播的传播方式非常复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传播方式在网络媒体上都可以实现,而且可以组合应用。网络传播的频率非常复杂,可以即时信息,也可以滞后信息,即便是当时得到有效控制的信息,也可以在几天甚至几个月后随机出现。网络传播的主体非常复杂,网络人人可用,中国传统的国家掌控大众传播工具的局面,已经在网络上被完全打破。网络传播的内容非常复杂。传播主体的复杂性导致了传播的内容的复杂性,即便在得到有效掌握的网络传播机构,其传播内容的来源也非常复杂。这些复杂性综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网络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可控性”。我国有关机构的管理经验只在于管理可以简单掌控的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还没有处理如此复杂的传播环境的经验。

其次,网络媒体的出现使网上的公众意识逐步减弱。网络传播的不可控性,使我国传播媒介上的主流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削弱。网络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张扬个性的地方,个人获取信息大多获取个性化的信息,个人传播信息也大多传播个性化的信息――网络媒体成为个人意识自由扩张的空间。目前的网络传播缺乏有效的监管,个人在网络传播中几乎不需要承担具体的法律责任,这使得个人意识在网络中得到了极大的放任。个人意识在网络媒体中的放任,意味着公众意识的淡薄。中国大量的有官方背景的网络媒体影响力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传播的主流声音太多。我国有关机构的管理经验主要在于管理“主流声音”、培育“公众意识”,对网络媒体个性化的信息传播和获取,缺乏管理经验,也没有进行非常直接有效的掌控。

再次,西方文化借助网络媒体大肆“入侵”,网络传播西强东弱。这是网络传播不可控性所带来的最大后果,也是网络媒体使我国跨文化传播面临危机的最具体的体现。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世界传播市场的不平衡状态就非常明显,可以说西方国家在跨文化国际传播中,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跨文化传播中,我国处在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我们有必要针对全球网络传播的特点、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以及中国的实际,增强网络媒体跨文化传播能力,以赢得网络传播的主动权。

1.强化全球化传播的观念。我国的宣传“内外有别”,分外宣和内宣。网络媒体在中国出现后,有关部门将网络媒体定义为外宣媒体。事实上,在全球化的网络传播中,“内”和“外”的界限已被打通。此外,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针对某个国家,而是面向全球。而就我国的网络媒体而言,虽然其主要定位是外宣,但其主要内容来自于国内的各大传统媒体,并不完全适合面向世界的宣传的需要。

2.认识网络媒体的重要性。网络媒体已经将我们带入全球传播时代,文化意识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甚至超过经济和军事的“软力量”。有关部门的确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建设了大量的网站。可一些地区和部门只是形式上重视,许多网站成了单纯的形象工程,实际上是永不更新的死网。

3.做大做强主流网络媒体。2000年,人民网、新华网和东方网等大型综合性新闻网站相继建立,中国真正意义的新闻网站(有官方背景的网络媒体)开始出现。目前,我国各省市区几乎都建成了综合性的新闻网站。作为新兴媒体,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并出现一批大型综合性新闻网站,这种速度在中国传媒史上绝无仅有。在欣喜的同时,我们还面对着这样的现实,我国主要新闻网站的实际访问量远远低于主要的商业网站,至于和境外的重要网络媒体相比,影响力更低。作为多媒体,网络媒体自身具有非常强烈的跨媒体需求。一个真正的大型综合性网络媒体,需要大量的文字、音频、视频资源。跨媒体整合新闻资源,是网络媒体的特性所决定的,我们有必要以组建跨媒体的网络媒体为切入口,来探索中国跨媒体新闻集团的建设之路。另外,还有必要充分利用市场杠杆发展网络媒体。目前,中国主要的新闻网站大都是通过行政手段催生的,没有市场的锤炼,这些网络媒体将很难发展壮大。尤其是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合作,不能简单地靠行政命令,而是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

4.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水平。目前,我国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整体新闻传播水平不高。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在我国主要新闻网站的编辑中,缺乏新闻经验的编辑已超过80%。即便是有相关经验的从业人员增加了,我们也需要改变从业人员传统的新闻传播思维定势,使素质提高到适应全球性传播的水平。

从业人员要充分研究传播对象的特点。在国际性传播中,受众对象比较单一,在全球性传播中,受众对象比较广泛。但目前的传播,又出现“窄播”的特点。因此我们要从不同的传播目的出发,来具体研究传播对象的特点,进而提高网络传播的实效。

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文化营销;全球化;多元化;对外传播

一、网络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营销影响

(一)网络传播中的文化霸权

网络科技已经成为传播全球多元文化价值的载体,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可以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但文化与经济科技密切相连并非孤立现象,是以经济科技为主导的国家之间的文化竞争,强势文化霸权的渗透,破坏了全球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互联网的全球性和多元性特点,强势向他国灌输西方价值观念,力图弱化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融碰撞。网络媒体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极力渲染自己的优越性,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造成了消极影响,极易影响年轻群体的思维行为方式,导致文化认同危机的出现。当前网络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商业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大肆宣扬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对世界的多元文化平衡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二)不同文化价值的矛盾性

西方文化消极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渗透,对各个国家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了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矛盾冲突的风险和压力。网络传播文化受众范围广,信息更新速度快,对社会人民大众的意识形态、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例如,西方网络媒体传播刻意制造他国负面信息,偏袒本国利益,利用先进的科技、经济影响,宣传具有严重倾向性和霸权性的价值观念。从社会层面来看,网络传播中的强势文化渗透直接影响了社会大众的主流价值观,对人们的言语行为和思维方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本土的文化处于萎缩的大风险,网络中信息污染与文化异质无形中侵蚀着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对社会安全和大众的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在网络传播的文化营销下,我们应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重视各个国家文化的主体性,彻底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霸权。

二、网络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营销策略

(一)建立平等对话交流视角

我们应以平等交流的文化视角,突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主体性,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中华民族文明的吸引力。我们与他国的文化交流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思想,消除对外文化传播的障碍,赢得国际舆论的支持。在网络传播交流中我们应坚持和平发展理念,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优秀精神内涵,让世界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进性和独特性,我们要始终站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对话的文化交流视角,在国际交往中赢得礼仪之邦的美誉和称赞。同时我们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在文化碰撞接触交融的过程中,我们理应注重吸收和借鉴不同文化的精髓,通过创新改造将其融入到中华文明体系中,依托于网络传播渠道,使中华文明能在世界范围内创造更大的影响力。

(二)强化民主网络媒介素养

在网络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经营中,我们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网民群体在西方文化的冲击诱惑下,能始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标准观念。尤其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网络受众群体极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产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和动荡,因此,为了坚定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应加强对网络受众新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宣传,通过良好的培训体系,使更多的人能了解媒介类型的知识结构,增强人们对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辨别能力、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使网络受众能自觉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对不良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能力,从而实现对各国文化的客观评价,从而能汲取精华,创新文化价值观念,让自己能始终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对于网络受众群体,我们要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凝聚民族精神和思想意志,使人民群众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

(三)打造文化国际战略品牌

我们要全面推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向世界展示东方文明传统古国的文化实力,通过精心的包装向外延伸展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潮流,创造出巨大的国家品牌附加价值。我们要将这种文化战略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品牌的文化含量,在产品中融入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通过独特文化传统的融入,使产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性文化品牌。我们要以产品作为冲击和抵御西方强势文化霸权的有利武器,使中华文明成为一股冲击西方文化的新文化潮流,走出国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中国文化战略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推动文化品牌的创新,在世界传播能突出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核心内容。对于优秀文化和富有吸引力的特色文化,我们要善于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并加以吸收改良,让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化理念成为能代表我国产品的文化品牌识别力和影响力,只有形成大量具有中华文明号召力的战略文化品牌,才能向世界更好地宣扬和普及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四)强化信息网络对外传播效果

网络科技的全球化多元化,可以让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理念自由跨越国界,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介之间的良性互动特点,做好对外宣传网络工作,从而塑造良好的国际舆论和国际形象,在最大的范围内传播我国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介的力量,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对于充满误解和偏见的报道,我们要予以强烈的抵御和反击,体现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让世界能通过网络媒介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在对外传播中,我们要彰显出人权民主的重要性,消除外界扭曲不实的报道和质疑,同时让世界各国能充分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繁荣图景以及民主、和谐的国家形象。

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第3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119-02

1 前言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国人有机会走出去引进来,全民学英语、重视英语学习的形势下,我国国民的外语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从咿呀学语的孩子到年迈的老人,都能说几句英语。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遍应用,文化的传播已不再是单一的书本文字形式,多媒体的应用使得学生有机会看图片、视频、电影,他们通过多种渠道与形式了解不同的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已不再是单一的语言教学,大学英语课堂已经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无限广阔的文化传播平台。如何在多媒体网络技术指导下利用好这一高技术平台,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加丰富、生动,更有效果,是近年来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本文探究的核心。

2 文化传播的定义和意义

“文化传播是文化元素、文化因子从一个社会传递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从一个民族传递到另一个民族的转移、扩散的流动现象。”[1]这种流动可以是因某种目的主动积极地获取的,也可以是被动地接受的。对于教育来说,文化教育往往是被动的,学生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甚至被动遵从异国文化。但是就文化传播而言,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其结果都是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的。“文化传播与文化交往对于人类生活的功用来说,它固然有增加知识、传播知识的一面,但从人类生存论的角度看,它更重要的是指示着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人类的意义与价值世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往得以实现和生成。”[2]因此,文化传播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大学外语教学的教师,传播文化是一种神圣的不可推卸的职责。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把文化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接触与显现阶段,一种或几种外来的文化元素在一个社会中显现出来,被人注意;2)选择阶段,对于显现出来的文化元素进行批评、选择,决定采纳或拒绝;3)采纳融合阶段,把决定采纳的文化元素融合于本民族文化之中(百度百科:文化传播)。

大学校园有接触西方文化的条件,也有宣传中国文化的有利条件。外语课堂应该是接触西方文化、评判和有条件选择采纳的平台,外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这个平台上把文化传播渗透于大学外语课堂,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3 多媒体网络技术下大学英语文化传播途径和策略

网络技术下大学英语文化传播的途径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使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材料丰富多彩,教学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教材不再拘泥于课本,教学模式也不再是照本宣科。视频、音频、图片、动画大量地呈现于课堂上,原版图书、影像也不再稀缺,同步影视也会经常带入课堂,学生所听所看所学都是活生生的、与世界同步的真实材料。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是接触与显现阶段,而教师课堂的教学渗透就应该是选择采纳阶段,这一阶段极重要又往往被忽略。

根据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的文化传播过程,笔者认为大学外语教学中文化传播应该采用图1所示途径:第一个阶段是接触与显现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等高科技,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第二个阶段是核心和关键,教师设计课堂活动,事先做好组织和安排,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学生情绪的调动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变得非常必要和重要;最后一个阶段是认知过程中的温习巩固,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感觉学有收获,给他们一个展示成果的舞台。

多媒体网络技术下大学英语文化传播的策略 “教育者是具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要素,是教育信息的传递者和导控者,同时也是反馈信息的接受者和处理者。教育者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向别人发送信息,并控制传播过程,把经过选择的知识、技能等信息转换为信号传送给受教育者。”[3]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惑解业,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也要传播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工具,文化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传播文化这个方面,外语教师应该首当其冲。作为语言教师,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文化的传播。但是传播本身不是布道,不能空洞枯燥和乏味,因此,教师在文化传播中应该注意策略和方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汲取的一点儿粗浅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与探讨。

材料的选择要保证文化传播来源的真实可靠,教学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既要原声原版,又要具有典型性、普遍性。

教师在进行文化嵌入的过程中要注意尽量避免个人情感和个人偏见,尽量客观和真实。

文化的选择依据很重要,为使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必要的讨论和辩论是课堂活动的内容。

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同等重要,既要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也不能忽略中华文化。这样可使学生做出对比和正确判断,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挖掘和研究文化根源,促进文化学习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实验室环境自主学习,接触到真实的不同的教育资料和资源。教师可以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他们机会去探讨与文化相关的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外语教学突破传统书本和黑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也发生根本的变化。

现代网络技术为文化传播活动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也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下通过E-mail、QQ群、微博、微信等交流工具和学生交流沟通,分享学习资源。

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教师要把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和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相互贯通。尤其是对于有文化背景的成语、习惯用语、俗语和谚语等的教学,更不能忽略其文化和历史的渊源。

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时间标度;网络结构;网络传播;动态演化

中图分类号O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4-0113-02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包含着个体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这些复杂系统都可以抽象为由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网络,如生物学领域的蛋白质折叠网络、神经网络、生态网络、新陈代谢网络、基因调控网络以及社会、经济领域的互联网、万维网、铁路网、电力网和各种合作性网络等。近年来,对复杂网络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复杂网络系统的结构特征;二是研究各种网络上的动力学行为。研究发现,物理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都有着某些特定的结构,网络结构对生物的演化和某些集体行为的出现起着重要影响。

现实世界的网络结构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小世界特征;二是连接度分布具有幂律形式。这其中国际上最主要的两项开创性工作是1998年Watts等人提出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和1999年Barabasi等人构建的无标度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是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较大的平均聚类系数的完全连通网络,它可以通过将规则网络的边以一定的概率重新连接得到。无标度网络模型是一个成长型网络模型,生长和优先连接是网络成长的两个关键机制。

早期研究人员对网络结构的研究侧重于静态网络的拓扑性质分析,即使是对某些成长型网络结构的研究,如无标度网络结构的研究,也主要是侧重于研究其达到稳定后的性质,较少考虑其动态变化情况。而对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行为的研究,主要也是把重点放在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对传播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上,较少考虑网络和系统状态的共演过程以及其中的时间标度问题。

在静态网络上研究传播动力学行为实际上是假设了结构变化比个体行为变化要慢得多。实际上,无论是物理系统还是生物、社会系统,时间标度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如凝聚态物理中纳米材料的生长,金融市场上市场变化和个体的反应,生物系统中个体、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这些过程中都存在时间效应。Kossinets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动态变化的社会网络结构,发现网络的演化不仅受其自身的拓扑特性的影响,而且与其所根植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Palla等人进一步研究表明,网络联结中个体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更有利于大的组织结构的稳定。

一直以来,传播动力学建模主要是在疾病防控和信息传输等领域作为检验理论和评价定量猜想的实验工具。近年来,疾病传播和意见形成过程中的动力学问题成了物理交叉学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物理学家们关注传播与流通问题主要在于其中存在的相变特征,这些特征与传统的物理学研究中的逾渗、自组织临界等物理过程中的相关特征存在着共性。

对于物理学家而言,研究复杂网络的终极目标是理解网络拓扑结构对物理过程的影响,而时间标度在复杂网络研究中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异质性时间标度对网络结构演化和动力学过程影响的研究中,张翼成等人研究了少数者博弈模型中异质性时间标度对演化结果的影响,发现个体在策略变化、记忆长度、反应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相变区域,其中的一些相变过程还可以通过解析分析得到。Roca等人研究了生物演化模型中异质性时间标度对集体行为的影响,发现在考虑了相互作用和选择过程中的时间标度后,系统的相变区域会有显著变化。Vazquez等人研究了计算机和生物病毒爆发过程中时间标度的影响,发现在引入非泊松分布的相互作用时间标度后,模型对病毒传播速度的预测更接近于实际过程。Vazquez等人研究了选举模型中异质性时间标度对公众意见和网络结构的综合影响,发现系统状态变化过程中相变点的位置与网络的平均连接度有关,而网络结构从完全连通变成两大不连通集团的过程中相变点位置与时间标度密切相关。Fort等人研究了病毒传播中的动力学问题,发现在考虑了时间的延迟效应后,他们所建立的物理模型能有效预测病毒的传播速度。Dodds等人研究了传染性疾病的扩散过程,发现记忆效应对疾病传播的范围有很大影响。Nardini等人研究了意见模型中意见扩散的动力学过程,发现不同的复制方式对意见扩散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从以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时间标度在传播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深刻影响已引起了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对相关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传播动力学过程的理解,同时对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病毒和谣言等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虽然有关网络传播的时间特征问题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系统研究异质性时间标度在网络成长过程中和成熟后所起作用的差异,研究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网络传播动力学过程中的时间特征问题尚很缺乏。因此,如果能够通过搜集现实数据,建立更接近实际传播过程的网络传播模型,那么,我们将能够发现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复杂网络中各类传播的时间特征和相关动力学,总结出复杂网络中的传播规律,从而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和模型的借鉴。

结合已有的工作,相关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研究网络结构演化过程中时间标度的影响。在成长型网络模型中引入节点的生长和消亡机制,其中随时间生长的速度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小世界网络模型中引入与时间相关节点间重新连接机制,考虑运用多种重连接方式的组合。重点观察不同时间段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在拓扑性质上的差异。

二是研究异质性时间标度对疾病传播、信息流通等的影响。将个体相互作用和状态变化过程中的时间标度引入到SIR模型、意见形成模型和生物演化模型中,重点观察异质性时间标度对传播和扩散的速度、范围,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和系统的稳定程度等的影响。

三是构建随时间演化的网络传播模型。将信息类型、环境变化、个体差异、人口变化等影响因素通过时间标度变量联系在一起,并赋予网络边一定的权重和传播方向上的差异。模型中网络结构和系统状态都是随时间动态变化的,重点观察结构和状态之间是如何通过相互作用发生演化的,演化过程中是否存在着相变,长时间演化结果是什么。

四是对特殊类型传播的数值模拟。借助所建模型模拟病毒传播、流行病爆发、谣言扩散等过程,重点观察随时间演化的网络结构对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的影响以及与时间的相关性,研究病毒、谣言等传播的阻断策略。

在相关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包括如何选择符合实际过程的节点成长与消亡机制,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学理论对传播动力学过程进行解析分析,如何设定好包含多种影响因素的时间标度变量以及边的权重的确定等。运用统计物理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复杂网络中的传播过程,其优势在于能使我们更好地从物理机制方面理解复杂网络系统中的传播规律,将传播过程中的全局性态和个体微观状态联系起来,使得所建立的网络传播模型不仅可用于传染病预防等研究,而且也可用于生物种群分布、新技术扩散、网络病毒传播、交通流问题等自然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在网络传播模型中引入时间标度变量不仅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更接近实际过程,通过数值模拟以及与现实数据的比较,还可以看到网络结构变化和个体行为变化之间更为深入、细致的关系,从而实现理论问题研究与现实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第5篇

1 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的传播特征

1.1 以用户为中心

在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对传播活动的参与与反馈更为重视,这有效的转变了传统媒体环境下受众被动接收的模式,充分的体现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对档案文化传播中传播对象主动化和个性化的重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视研究对象需求,并以此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信息服务。

1.2 大众化

一直以来档案文化传播主体都是以专门的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者为主,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论是档案利用,还是档案文化传播都开始利用新媒体手段,如网络、手机等,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且人人都能够接受档案文化信息,并进一步充当信息的者和传播者,不仅实现了档案文化传播成本的降低,而且有效的激发了公众的档案文化需求,公众对信息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而且还是信息 生产者,有效推动了档案文化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发展。

1.3 交互性与即时性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经由新媒介将档案文化传送给用户,用户又通过新媒介将传播效果反馈给传播者,同时用户也可借助新媒体将自身的需求传送给传播者,传播者针对用户需求为用户制定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主要是新媒体环境下,移动载体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有效结合,使用户能够通过多种形式来吸收和传播档案文化。

1.4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新媒体打破了不同媒介形式间的界限,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依托,有效的将文本、音频和图像信息融合为一体,实现了内容即时性和无限性的扩展。而且新媒体在档案中广泛应用,使各种新媒体档案应用形式不断涌现出来,能够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档案产品服务,增强了档案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档案文化传播形式更加生动和富有创意,获得了传统媒体环境下无法比拟的传播效果。

2 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途径分析

2.1 增强传播意识,提高利用新媒体传播档案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档案部门要培养传播意识,主动寻找发挥档案文化价值作用的领域和渠道。档案的凭证性是各国共识,不因意识形态而遭置疑,档案文化可信、朴实、真实、经得住考验。因此在各国文化交流中,档案文化传播对改变片面的甚至曲解的一国历史、引导正确的国际舆论、探索民族性格与心理、改善国际关系都起着积极作用。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的大众性特点,需要档案工作者要加快转变观念,能够与时展要求相适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知识水平,在档案文化传播工作中用好新媒体,并将利用新媒体传播档案文化转变为自觉行为。充分的利用新媒体平台,来对档案原生信息进行加工,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完成档案文化的传播,更好的发挥出档案文化的重要价值。

2.2 利用新媒体、新手段,广泛传播档案文化

档案部门需要加强与媒体和网络之间合作,为档案编研产品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有效的促进档案文化产品的。如一些具有特色的档案网络,不仅功能更具实用性,而且还具有较强观赏性,不仅有效的挖掘了档案文化价值,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档案文化传播的效果。同时还要充分的利用上网终端、网络及电视等媒体平台,选择不同渠道、扩大受众范围和及时关注反馈信息,为档案文化产品选择适宜的传播方式,并借鉴微信信息推送功能,将档案文化信息推送到手机用户,加快档案文化信息在公众生产生活中的渗透,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功能,实现档案文化信息的双向传播,使用户能够从档案所蕴藏的文化价值中受益。

2.3 提升档案文化传播工作者素质,熟悉并掌握新媒体知识和技能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还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的业绩关键在于档案工作管理者的自身建设,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新媒体对档案工作的新需求的任务刻不容缓。现阶段档案工作者思想比较保守,对新媒体的认识还保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没有深入的了解,就不能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档案文化传播的方式最大化的利用。所以针对此现象,应当对档案管理工作者进行相关的培训,首先,要对档案工作者进行新媒体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其次,要接受国际社会先进思想的洗礼,取长补短,主动进步,促进档案文化传播取得质的飞跃。

2.4 重视与用户的互动沟通,增强档案文化传播的交互性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所以,档案管理者应该及时的了解人们的兴趣,并积极的与其沟通、互动。借助新媒体的渠道搜集人们不同的意见,并积极整理和反馈,新媒体的交互性营造了一个开放式、共享性的交流氛围,让档案管理者与人们交流的同时,轻松开展了档案文化的传播工作,提高了档案文化的传播效率和准确性。

2.5 搭建档案文化传播新媒体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渠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媒体形态不再局限于报纸、电视等,大批的新兴媒体开始涌现出来,为档案文化传播创造了更多的新媒体平台,如网站、微博等。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网络这种便捷的方式来获取需要的信息。档案工作者可以建立档案网站,通过声音、文字、图像或视屏等将档案内容切实的呈现出来,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交流学习,这种方式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促进档案文化的信息化、网络化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