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防震减灾现代化

防震减灾现代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防震减灾现代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防震减灾现代化

防震减灾现代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综合能力

1.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及水平

1.1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

地震监测预报作为防震减灾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是地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国地震研究工作通过多年来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十五”、“十一五”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建成,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的建设正大幅度地向纵深发展。

21世纪,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国家经济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这对我国现在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一系列防震减灾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地震监测预报也不断出现新情况及新问题。

1.2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水平

地震监测的目的是实现对有显著影响和具有破坏性的地震进行速报,积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球介质及各种物理场变化的连续、完整和可靠的资料,为地震的预测预报和各项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地震监测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整个国际上,由于地震的孕育过程的极端复杂性,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目前的预报方法主要仍是根据多年积累的大量观测资料和震例而做出的统计性和经验性预报,这种预报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我们做出的对较大时间尺度内的中长期地震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对短临预报的成功概率还相对较低。

2.如何开展地震监测工作

地震预测预警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和影响的重要手段,现代防震减灾安全观特别强调要关注地震预测预警工作。

首先要关注震情监视工作,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为我们深入开展震情监视工作展示了更广阔的前景。我们必须不断吸收和引进高新技术,发展先进的震情监测手段和方法,更有效地监视地震动态。

其次,要正确安排部署震情跟踪工作,这是实现有减灾实效地震预测的关键举措。必须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更科学合理的震情跟踪工作机制。进而,要抓好震情分析和判断工作,这是实现地震预测的重要环节。通过强化震情会商制度,不断发展震情分析判断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地震预测由经验预测向物理预测的转变。最后,还要抓好地震预警工作。

3.如何推进地震监测体系的建设

3.1提高监测预报水平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地震科技进步使防震减灾事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起一个观测手段科学、技术先进、密度适当的地震监测技术系统,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共享数字化,对区域地震科技力量有效整合。

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扎实做好地震监测,确保监测资料的准确、完整、可靠性,加强震情的综合分析与跟踪工作;其次要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资料分析与处理水平,不断提高地震预测、预警能力;第三要加密监测网点建设,实施监测台网结构布局的合理性调整,依托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建设地震立体观测系统和预测预警系统,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第四要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地震监测设施是地震监测预报的基础,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地震监测设备可以最快的速度测定出震中和震级,政府部门根据准确数据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派出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到达确切地点进行抗震救灾,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3.2加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应急能力是防震减灾工作和地震应急工作效果的综合反映。应急能力差会造成救援队伍和救援物资不能在最快时间里到达灾区,延误救援时间,从而造成人员和财产重大损失。

在工作中,应在震情监测预报和加强震害防御的基础上,根据地震环境和防震减灾工作的特点,制订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地震应急预案。预案一要突出以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强调把震后消极被动的等待救灾思想转变为震前积极主动的综合防御,做到把一切工作做在地震没有发生时,化大灾为小灾,变被动为主动,投入较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二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与实际相结合,科学求证,正确客观地分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其他一般地区、地震环境形势变化和物质经济条件、行政决策职能和科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对策方案真正达到最大的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三要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把政府部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指挥和协调作用、减轻地震灾害的操作规程进行详细明确的分工和规定,使工作有序进行。

3.3在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今后的地震预测工作,是从协同观点出发,多层面地统筹考虑地震监测体系的建设,实现基础研究与实际地震监测工作的结合与进步,在已有采集的信息数据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并同时反过来用于指导地震探索实践。

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重点着力改善地震监测设施及地震预测分析处理、追踪的软硬件环境,加强对地震监测预报发展战略的研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机制。

地震监测预报是建立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基础,应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来抓。特别是监测预报的关键环节:监测技术的发展、监测台网布局的结构调整、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的研究等更要给予以高度的重视。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促进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扎扎实实地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J].国际地震动态,2005

防震减灾现代化范文第2篇

一、要充分认识我区多震灾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由于我区地处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从公元1474年起,我区及临近地区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高达60余起,频繁的地震发生,给我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遭受地震灾害重已经成为我区自然灾害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在*年*7.0级地震造成309人的死亡人数中,其中仅*区所属的大研镇死亡人数就高达86人,占死亡总数的27.8%。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全区国土面积全都处于大于等于8度的高地震烈度设防区。据专家预测,本世纪初,全球的地震活动将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区所处的*地区将可能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未来我区面临的震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任务仍将非常艰巨。

防震减灾工作是属于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几年是*区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区党代会上的各项奋斗目标的完成。努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不仅是我区所面临的震情形势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年*的7级大地震发生后,遭受地震巨大灾害的*各族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发扬优良传统,弘扬自强、广纳、超前、进取的“*精神”,抢抓机遇,努力拼搏,在国内外的大力支持援助下,使大灾难变成了大机遇,促成了大发展,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圆满地完成了重建一个新*的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腾飞,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牢固树立震情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巩固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的三大工作体系。

(一)、以地下流体监测和地电监测为主、宏观监测网点为辅,进一步夯实基础,巩固完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

监测工作是地震工作的基础,是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主战场。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我局现已拥有水质、地电、电导率等多项地震监测前兆手段,开通了*地震电台通讯的联网,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计算机联网和地震监测数据传输与共享。2008年,在*区党委、政府和上级的关心支持下,完成了*山观测站的搬迁工作,恢复和建立了数字化*地电台的观测和监测用房。并逐步建立和恢复了束河龙泉、义尚甘泽泉、七河共和完小龙潭、金江温泉、七河黄龙潭、大东温泉等六个地下水宏观观测点和宏观监测网。形成了以流体监测和地电监测为主、宏观网点为辅的我区防震减灾工作的监测预报体系雏形。从1993年地震局成立开始,我局始终紧紧抓住地震监测这一基础工作,狠抓监测管理和质量,在全省每年的地震监测质量评比中,连续15年保持佳绩。通过不断地实践,监测人员的素质明显提高,一批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地震科技工作者,已经挑起了监测工作的重担。*年,经过努力,引进实施了国家地震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川滇强化地电数字化地震测试项目,完成了川滇强化地电数字化*台的建设,使得我区的地震监测由模拟向数字化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地电数字化*台的建立,不仅夯实了监测基础,弥补了地电监测在*地区的空白,而且也必将对实现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产生重大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一如既往、自始至终、进一步夯实基础,不断巩固完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

(二)、要以开展工程震灾预防措施为主,加大地震、抗震科研成果的运用,通力合作,努力推进我区的震灾预防体系建设。

地震是群灾之首,而地震最可怕的是因地震造成房屋建筑的倒塌破坏而致人伤亡。国内外的多次地震表明,一座城市设防与不设防在地震后的结果大不一样。在大研镇因地震死亡的86人中,其中因房屋破坏直接造成死亡人数高达83人,占死亡总人数的96.5%,间接死亡3人,仅占死亡总人数的3.5%。尽管,目前实现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但在地震来临之前,积极主动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对减轻人员伤亡更具现实意义,防御灾害比救灾更人道,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为关怀。

因此,在未来*城市和农村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要继续努力加大地震科技成果和抗震技术的运用,提高城市和乡村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着重以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的震灾预防措施为主,依法、管理、规范抗震设防工作。多年来,地震、城建、抗震办等部门在开展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等工作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要积极主动与城建、规划、发展计委等部门加强联系,通力合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每一个项目的论证、选址、设计、图纸、施工等等方面严格把好关,各负其责。在我区稳步推进实施城镇化的过程中,结合以新农村建设、金沙江水库移民安置搬迁工程以及我省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为契机,在防御地震、抗御地震等基础薄弱的广大农村中,继续加大防震、抗震的科技成果和科普知识的宣传、管理和应用,进一步扎扎实实抓好城乡的抗震设防工作,努力推进我区震灾预防体系建设。

(三)、进一步落实好《*市*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创新工作机制,采取综合防御的措施,巩固完善我区地震紧急救援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早在1993年,*县委、县政府就制定颁布了《*纳西簇自治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县抗震防震指挥部各职能机构一览表》、《*县抗震防震指挥部组织机构一览表》(简称《预案》和《两表》),并成立了*县抗震防震指挥部,设立了常设办公机构。各乡镇的党委政府也十分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并积极采取综合防预措施。正因为如此,*7.0级大震突然来临时,依据《预案》在震后不到10分钟,县委、政府迅速成立*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率领全县人民展开了一场抗震救灾的斗争,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地震伤亡和损失,创造了人类抗灾史上的奇迹。*地震的实践再次证明,制定落实好多震区《预案》工作,不仅能够迅速有效地在震后实施紧急救援工作、抢救生命、减轻损失,而且对城市功能在灾后快速恢复和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区县分设后,根据我区的实际,区人民政府及时制定出台了《*市*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各部门、乡镇、办事处也制定了相关的《地震应急预案》。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常抓不懈,有备无患,落到实处,确保一旦破坏性地震发生,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启动《预案》,使地震应急救灾工作能够协调、有序、高效的进行。

*年,根据*区《预案》的文件精神和要求,我局结合实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强化防震减灾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在不增加机构、不增加人员、不增加经费“三不增加”的情况下,聘请了各乡、街道办事处的相关的人员担任我区的防震减灾助理员,即由各乡、街道办事处的民政助理员担任防震减灾助理员,明确了各乡人民政府乡长、各街道办事处主任为所属地的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地震应急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首创了新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继续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积极采取综合防御措施,组织和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进一步巩固完善好我区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等资源优势,深入持续广泛地开展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正确地认识地震、对待地震,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紧急避险能力,自觉地参与到地震应急救援中来。

三、要进一步严格按造“*”的要求,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防震减灾队伍,为依法管理防震减灾工作打下人才基础。

防震减灾是一项特殊而平凡的公益性事业。地震是当今科学的难题,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知识含量高,涉及面广的高科技工作。没有高素质的文化水平,没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防震减灾工作就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不能单靠增加人力,养活一只庞大而低素质的队伍去完成,需要的是一只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文化素质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强的精干队伍。由于地震工作具有连续、持续的工作特点,许多岗位,如值班、监测、电台等工作不可能得到正常休息。尤其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要安心地干好地震这一没有“油水”的“冷门”,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一只队伍的建设显得特别重要。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不仅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还要为防震减灾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更要进一步严格按造“*”的要求,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甘于清平、爱岗敬业的防震减灾队伍。不断地积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的活动,为依法管理防震减灾工作打下人才基础。

防震减灾现代化范文第3篇

1GIS概述

1.1概念。GIS简称为地理信息系统,又称“地学信息系统”。其是由外国测量学专家最早提出来的一种特定的重要空间系统,其是基于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基础上的,能够实现对地球表面空间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扫描的技术系统。1.2基本功能。GIS技术在当前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具有多种功能,如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管理、处理及空间分析等,并能够进行地图制图及进行二次开发、编程。

2GIS在城市防震减灾应急决策中的发展趋势分析

2.1GIS、RS、GPS技术一体化。通过在城市防震减灾应急决策中应用“3S”技术,其是以GIS来提供受灾地区的基础地理信息,并利用RS和GPS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更新,并分析原有地理信息,从而得到最新的地理信息,并对灾区的新情况和灾情变化趋势进行关注,监测灾区的实时动态变化情况。2.2灾害模型的建立、开发。GIS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最新的观测技术和分析手段来模拟地震灾害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在建设灾害模型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多个学科技术,以此来综合对灾害进行分析评价及模拟预测,这对于GIS技术在城市防震减灾领域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2.3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作为高级人机界面,呈现出较强的沉浸性、构想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具有较强的虚拟性,是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新计算机技术,其充分运用图形学、三维图形生成技术、仿真技术、人工技术和多传感交互技术等生成三级超现实虚拟环境。将虚拟现实技术与GIS技术有效结合,并在城市防震减灾应急工作中进行应用,可以模拟虚拟灾害现场的实际情况,更为直观地对灾害事故进行分析,并对应急措施的应急效果进行检测。

3GIS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分析

一旦城市或是与其相邻的地方地震发生时,必然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要第一时间来进行应对,确保震后救援工作能够快速、及时开展,确保地震所带来的灾害降至最低。在GIS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中,其主要是通过数字地震台网的自动触发接口,并采用实时侦测的方法搜寻最新地震信息,并自动启动灾情快速评估系统,迅速判断地震的规模、影响和损失等情况,并提出具体的救灾方案和调度方案,确保与指挥人员有效配合,从而完成各种地震救灾行为,全面提升应急救灾指挥与决策的技术水平,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过程中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3.1系统目标。(1)在GIS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中,通过将GIS技术与地震工程学、地震灾害学、决策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及信息通讯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建设经验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对了地震危险性分析、震害预测、评估和防震减灾对策等集于一体的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确保实现防震减灾的目的。(2)一旦发生地震,依托于系统和现场信息来对地震的规模、影响范围和损失等情况进行迅速判断,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救灾方案和调度方案,更好地协调指挥人员来开展地震救灾行为,确保地震应急救灾指挥和决策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以此来减少震时混乱及人员伤亡。(3)在日常生活中,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则可以作为地震宣传教育和汇报演示的重要工具,全面提升城市在防震减灾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体现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中的科技含量。3.2GIS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组成。城市防震救灾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伸缩性和可配置性,其是基于组件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防震救灾系统,框架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能够支持多种插件扩展,支持系统界面定制和业务流程定制。而且对于城市防震救灾系统来讲,还要求其系统构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易扩展性特点,能够提供明确简单的应用思路。当前城市抗震救灾系统具体设计时,将其具体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最下面为数据层,然后是应用层,最高一层则为组件服务层。(1)数据层。在数据层中,其主要组成为灾情信息综合数据库。即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惊驾、灾情基础数据库、灾情专题数据库和地名地址库等。通过基础测绘所得到的地理信息数据构成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在灾情基础数据库中,主要是将不易于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存储的且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跨部门应用的特定基础数据。对于抗震部门反映抗震管理特征的灾情信息则归入灾情业务专题数据库中,主要以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为主。而受灾地区地址自动生成的标准地址,并以标准地址自动生成的地图坐标等都属于地名地址库中的内容,其为灾区位置信息的快速空间空位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在数据层中,不仅包括这些核心数据库,其还包括一些辅助型数据库,如多媒体数据库及实时历史数据库等。即相关照片、平面图、网页、语音和拍摄视频等数据都存储在多媒体数据库中,这样能够更加全面和直观地对重点场所的情况进行了解。而各种地位监控信息则要纳入到实时历史数据库中。这些核心数据库及辅助数据库共同组成了城市防震救灾系统的数据层。(2)应用层。对于使用者而言,应用层是其能够直接接触到的部分,其所提供的信息多以空间信息为主,是抗震救灾工作人员重要的信息支持。应用层主要包括两个子系统,即抗震救灾辅助分析系统和地震灾区信息采集系统。在组件服务层中,对于抗震救灾系统涉及的基本服务和组件进行了具体的定义,而且系统在组件服务层中实现了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有效集成,这种集成并没有在应用层进行,从而实现了应用视图与业务逻辑的分享,进一步强化了核心功能的可复用性,为架构的稳定性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组件服务层。组件服务层中主要是为系统提供各种服务功能,如地图服务、空间查询服务、空间定位服务、地址匹配服务等,通过对地理信息相关服务进行二次开发后,同时向应用层及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服务,而且在其他应用系统中能够轻松实现地理信息功能。而且在组件层中实现对GPS和视频系统进行封闭,以此来降低应用层的复杂度,这样应用层中的不同应用模块都能够集成外部系统的功能。3.3GIS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功能。在GIS城市防震震救灾信息系统中,由于其主要是由抗震救灾辅助分析系统和地震灾区信息采集系统两个子系统共同组成,其包括六个功能模块,系统具有对所处城市救灾信息采集的功能,通过对地震信息、人口受灾信息、房屋破坏信息、灾后救济信息等进行采集,并对物资投放点等灾情和救灾信息制作成专题符号,并在地图上进行标绘,系统能够对标绘的信息进行分组进行管理,并利用动态形式进行演播,对地震灾害的发生和救援方案的实施进行具体的模板。

4结束语

当前GIS技术作为一项新型技术,其与空间技术实现了有效结合,并在多个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在当前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作为破坏性最强的一种自然灾害,因此对地震灾情进行预测、应急、监测和救助决策等方面纳入系统中进行评估和管理具有必要性。基于GIS技术的城市抗震防灾应急系统的建立,并在城市抗震救灾应急工作中进行有效应用,其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收集管理及灾害信息的预测管理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地震发生时,通过启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灾情状况进行检测,并对灾情发展趋势进行有效预测,从而为政府应急决策提供及时、科学和系统的信息依据,全面提升城市抗震救灾工作的水平。

作者:张浩 王海龙 夏忠 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地震台 黑龙江省绥化地震台 黑龙江省密山地震台

参考文献:

[1]贺润厅.基于GIS技术的城市防灾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

[2]党星海,韩博,赵丽洁,等.基于GIS城市防震减灾系统的设计[J].低温建筑技术,2012(10).

防震减灾现代化范文第4篇

一、工作目标

为认真贯彻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落实2021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精神,按照全省震情监视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省应急管理综合考核办法》防灾减灾救灾年度考核指标,完成2021年县震情跟踪和应急准备相关工作,防范地震风险,为县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的领导,以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为目标,提升震灾风险戒备能力,提升地震安全保障服务能力。承担防范化解地震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地震灾害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二)树立震情第一观念。按照“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总要求,以防震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讲话为遵循,强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落实全社会共享共治理念,落实属地职责,整合资源,加快防震能力建设,做好建党100周年地震安全保障服务工作。

(三)强化防震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上级部门的防震信息共享,落实我县年度震情跟踪交流协作,扩大震情信息服务范围,提升震后快速研判服务能力。

三、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县、乡(镇)工作合力,切实推进震情分享上报,现成立县震情跟踪工作领导小组如下:

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震情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部署,协调统筹各项任务落实,加强信息共享互通,及时报送震情,导控涉震舆情,组织开展专项督导和实地检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应急管理局应急保障股),办公室承担协调领导小组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四、工作内容

围绕全年常态、震后、重点时段震情跟踪工作,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震情会商和短临跟踪研判工作。执行震情会商制度,全面了解掌握我县和邻近县(市、区)地震趋势相关信息,为做好我县震情跟踪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如发生有影响或有破坏的地震事件、出现重大短临异常,及时报请市应急管理局、省应急管理厅、省地震局专家指导会商,并做好会商记录。

(责任股室:应急保障股)

2.及时排查宏观异常现象。及时核实跟踪各类宏观异常,对宏观异常及时开展现场核实工作,收集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确定异常的可信度,判断异常与震情的关系。对于重大宏观前兆异常,要及时上报省地震局,报请省地震局派出专家组进行联合核实。

(责任股室:局应急保障股、各乡(镇)应急管理办公室)

3.加强应急值班值守。落实与省应急厅、省地震局值班工作对接,按上级值班值守要求开展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遵守值班纪律。严格执行信息报告制度,如遇2.0级以上地震,按照突发事件紧急信息报送工作要求,30分以内完成信息初报,2小时内报告事件发生及处置的具体情况。做好重大活动期间和特殊时段地震值班和信息上报工作,确保震情跟踪工作到位。

(责任股室:局应急指挥中心)

4.加强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结合“5.12”防灾减灾日等时间节点,做好日常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强化与宣传、网信等部门联络,发现涉震舆情,及时分析研判,通过新闻发言人、专家接受采访等方式,进行热点回应;对县境内地震谣言及时澄清辟谣,做好舆情导控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相关工作情况及时向市应急管理局、省地震局报告,加强上下联动,做好权威发声。

各乡(镇)发现涉震舆情,应及时进行处置并向县震情跟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责任股室:局办公室、各乡镇应急管理办公室)

5.加强地震应急准备。理顺地震应急处置机制,规范应急流程,组织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培训及演练,提升救援队伍震后现场处置能力;开展中小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地震疏散逃生演练,提升群众应急技能。

(责任股室:局应急指挥中心、应急保障股、各乡镇应急管理办公室)

6.做好震后应急处置。各乡(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在辖区发生有感地震后,据属地原则,应主动立即开展灾情收集和现场应急工作,及时报告县应急管理局。县应急管理局根据预案和当地实际情况,派出现场工作组和救援力量协助事发地乡镇政府开展应急处置,必要时,请求市应急管理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地震局派出应急力量到现场指导处置。应急处置工作情况及时向市应急管理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地震局报告。

(责任股室:局应急保障股、局应急指挥中心、各乡(镇)应急管理办公室)

防震减灾现代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防工程;抗震;设计

我国很多的城市大多处在抗震设防的区域,地震灾害已经成为潜在的威胁。人们日常居住的场所大多集中在小区,一旦发生地震,人们就得选择人防工程作为日常生活的临时居住点。所以,人防工程的设计除了要全面以外,还要深入地进行研究,使设计更趋于完善。

1 人防工程的种类

人防工程大多建在地面以下,按建造方式和施工方法可分为:暗挖式人防工程和掘开式人防工程,暗挖式人防工程又分为:地道式人防工程和坑道式人防工程;按照建造方式分为:附着式人防工程即防空地下室和单建式人防工程;按照人防工程的功能可分为:指挥通讯类、医疗救护类、掩蔽类、后勤保障类和交通运输类等。

2 人防工程的抗震优越性的主要表现

人防工程比地上建筑有更强的抗震能力,唐山地震中有的地区地面建筑的破坏烈度十分严重,而人防工程只是出现了裂缝,还有的基本上没有损坏,烈度要相差3-4度。除此以外,也没有发现因地面建筑倒塌或者是构件坠落撞击,使人防工程的顶盖破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防工程在抗震性能上,以及同等条件下优于地上建筑。

在地层深部的岩石中发生地震波会传至地表层后,加速度逐渐加大,这时,在大部分的高层建筑顶部会产生“鞭端效应”,接着,高层建筑层间位移发生失控甚至整个建筑倾覆,从而产生了破坏。而人防工程的结构由于其所在岩土层的弹塑性产生抗力,在受力后,产生位移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加上土壤对人防工程的结构也起到振起阻尼的作用,使其结构受到地震的危害很大程度上低于地面建筑。与此同时,在强震的作用下,地基的承载力可能会下降,地基的饱和使砂层液化也可造成地面的高层建筑倾倒,从而遭到破坏。而人防工程的结构最大程度上只是可能发生倾斜,倾覆破坏是不容易造成的。

有关现代城市人防建筑平战结合的政策法规中要求,大多数人防工程的空间特别是高层建筑,其地下附建的大多是按等级设防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所搭建的人防工程,由于人防工程有地震波与防核爆炸冲击波作用相类似的结构设防机理,所以人防工程具有相应的较强的抗震能力及较大的抗震潜力。若全面在结构的设计上考虑适当的抗震特性,其整体抗震的性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地上建筑。除此以外,人防工程在因地震产生的煤气爆炸、火灾、建筑倒塌撞击以及综合防护的性能上具有独特优势。

由于现代城市的战备防护与平时防灾是相似的,具体表现在灾害预警、预测、人员避难、应急反应、救灾物资贮备和抢险救灾等方面。所以,现代的城市的战备防护功能与防灾减寄害功能要在组织、规划、管理和领导及工程设计的建设上也可达到协调统一。

3 人防工程的作用

人防工程可当作地震时临时的居住地,很明显人防工程的综合防护能力和内部的环境要优于室外的防震棚,冬季严寒等恶劣天气条件更是如此。人防工程可减少因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及不安定的社会心理。同时,人防工程还可以作为地震和余震期间的避难场所。人防工程为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部门和各级抗震救灾指挥组织机构来贮备抗震救灾物品可使居民心理上增加安全感并有利于减少恐惧的心理,保持社会安定。

4 人防工程在抗震减灾方面存在的问题

地震是复杂的自然现象,但至今都不能准确地掌握地震的自然规律,所以不能及时做出准确的地震预告。

国内的人防工程抗震从调研、设计和施工及法规的制定成就巨大。实践证明,人防工程的抗震设防可避免地面建筑倒塌时对人防工程的影响,因人防工程的实际抗震效能的设计、材料质量、施工和技术等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人防工程并没有完全达到规范中所要求的抗震设防标准。其设防标准主要依据地震的参数及潜在地震危险来精确确定,由于地震不可预测,所以其设防标准只能等到震后才能计算,可是却为时已晚。

现在人们在观念和心理上对人防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缺乏足够的信任。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占绝大多数,且密度很大,如遇强震,在“求生”过程中人员伤亡情况会随时发生。若在恶劣的气候里,大量居民惊慌逃离,不得不离开建筑,不得不在外面“风餐露宿”,因部分居民因对人防工程的抗震性能缺乏信心。

根国内外震灾的教训,城市遭受强震破坏后,虽然邻近地区和其它城市都会来抢险救灾,但是城市自身一定具备抢险自救的能力,不然也会错过救灾抢险的最佳时机,错过对遇险人员的救护及救助的时机,来提高效率。震后人们的正常生活遭到破坏,食物、饮水、医药和医疗设备入救灾工具缺乏,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抢险救灾减灾工作的展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人防空间存贮抢险救灾物资看起来很必要,可地震的预测还没有达到可以事先把生活必需品存起来的条件。

因此,人防工程既利于人们防震避难,又利于抗震抢险生活必需品的存贮,是防震减灾最切实可行的空间。人防工程特别是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能够充分发挥在抗震减灾中的最大作用,是要永远重视和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

5 人防工程的设计

按等级设防,人防工程在结构坑震性能上均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应该针对抗震设防烈度、地基状况和上部结构状况来设计计算结构,并加强其抗震的构造。

为防止人防工程的上部建筑倒塌,以堵塞人防工程的出入口,应采取以下措施,地下室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并预设备口;单元集合式的住宅,附建的地下室各单元的分隔墙之间可以设置管理门或者预留结构的洞口,平常的时间用填充墙来封堵,当某单元的出入口被地堵塞,可用平时预备的大锤砸开填充墙,使各单元相互联通。人防工程的出入口上部结合地面的一层建筑,在出入口设钢筋混凝土,搭建“抗倒塌棚架”,在出入口即使被堵塞的情况下,仍会有较好的通风。

地震中最易发生的次生灾害是火灾,其危害程度仅次于强震,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在地震中地面建筑剧烈晃动,遭到被坏和倒塌,从而造成炉火翻倒、煤气管道破裂导致燃气外泄或者电器短路等,从而发生火灾。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增强人们的防震防火知识和技能,人们常受到防震防火安全宣传教育,但实际上并没有实际经验。所以在设计中,可加强次生火灾的工程技术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次生火灾的发生。人防工程对其地上的建筑具有较好的防护性,由于火中空气是自下而上运动的,火不会自动向下蔓延,只要人防工程的顶板有一定的防火阻燃,并在其上覆盖土层来增加厚度,目的就是增强阻,避免了高温传导,所以可以保证在人防工程中人们的安全,而人防工程对因煤爆炸性火灾具有更特殊的防护性能。人防工程大多无炉火、煤气管道或者燃气罐等潜在危险,多为抹灰类简单装修,本身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可保证防火安全。

6 小结:

加强对人防工程设计的指导,落实建设平战结合。人防工程从中央到地方都得到重视,并设有专门机构来管理,配备技术人员和足够的经费,优于许多城市建设的项目。向有条件的设计院(室)建议,协调技术力量,建立设计专业组,以适应工作需要。按各个时期的防护要求适当地封堵和加固,使人防工程具有足够的防护能力,成为人们受到灾害时的掩蔽所或是工作的场地。对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节省投资,发挥效益,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设计人员要与时俱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更新,设计更好更实用的人防工程。

参考文献:

[1]张俊.关于对人防地下室抗震减灾作用研究的思考[J].安徽建筑.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