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服务商业模式

能源服务商业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服务商业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服务商业模式

能源服务商业模式范文第1篇

短短几年时间,IDC已经部分实现转型。如今的IDC业务一般分成两块,一是传统的托管服务,二是云计算服务。行业面临的现状是,公有云被更多地赋予“面子”上的意义,而实际上客户出于合规或者成本的考虑,更倾向于部署私有云和混合云这样的“里子”。因此,传统的托管服务日渐式微却不会消失,但它也给IDC服务商带来一个错觉――即云计算业务与传统业务区别不大。

一些IDC服务商在与客户的接触中发现,客户不愿意远离自己的服务器,所以有时候在能耗低的地方建设数据中心大家并不买账。云计算的客户集中在北上广及沿海城市,而电力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的确实内陆偏远地区,整个行业面临的资源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在云计算时代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

但问题不是用户因循守旧,而是云计算行业没有给大家带来足够的信心,在媒体公开的2014年十大公有云宕机事件中,原因也是五花八门:病毒攻击、系统bug、人为错误、网络中断、火灾、停电等等。

当然,所有服务商都没有承诺100%在线,况且用户自建IT系统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公有云服务宕机造成的影响大是由于故障波及的用户数量较大,对具体用户来说,公有云服务的稳定性肯定要高于自建IT系统。

云计算的优势在于通过将物理资源池化,突破硬件的性能瓶颈,还能提高整个社会的能源利用效率。无论是公有云、私有云还是混合云,资源的弹性架构是其核心竞争力,用户会毫不犹豫地实施IT架构转型,政府也在推动云计算的普及。因而IDC服务商在云服务领域的竞争力成为左右其未来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转云成为必然。

与IDC相关的

云计算服务模式

谈到云计算的时候,一般分为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公有云是IDC服务商最容易也是最先进入的领域。IDC进入公有云领域,一方面需要好的技术(目前主要是开源的技术体系),另一方面是商业模式(业务体系)。公有云的一大特点是重资产,规模效应是非常重要的业务特性,投资公有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构建大型资源池和多地数据中心来稀释总体成本。重资产以及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成为IDC服务商提供公有云服务面临的最大困难。

对于IDC服务商来说,私有云还有细分:一类是部署在客户数据中心的自建私有云,一类是客户自己建设云后交给合作伙伴运营和运维的管理私有云;最后一类是服务商为客户量身打造的一套物理资产隔离的云部署运行环境,即托管私有云。自建和管理私有云都部署在客户的数据中心中,托管私有云部署在云服务商数据中心中。

IDC服务商帮助客户建设云(第一类)这种业务模式和传统产业链条业务模式类似,通过产品、自行开发来开展这项业务,缺乏对客户的粘性。而管理私有云已经和客户的IT系统达到紧密的合作,由于云计算的复杂性和管理的难度增加,客户急需要云运维支撑。托管私有云需要服务商具备云咨询、云产品、云运维的能力,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分层,客户购买的是计算能力和服务管理能力,是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

IDC转云有哪些好处

首先是利润率的提升。传统的模式可以看作是“IT地产经济”,即向IT系统出租“商铺”收取“租金”,在形成市场规模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能够做到“躺着赚钱”,但没有哪个IDC能像阿里巴巴之于中小企业商贸那样处于垄断地位。在激烈的竞争中,IDC服务商需要提供高附加值服务,也即提升软性的层面来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其次是云计算优化IDC资源结构。对运营商特别明显,一些省的资源、带宽饱和,而另一些省的资源空闲,降价也无人问津。资源分布不合理的问题要靠云计算来解决。目前业界不仅做到数据中心内部的资源池化,还实现数据中心之间的资源池化,这样就解决IDC数据中心的扩容和效率问题。

第三是形成差异化服务竞争优势。在IaaS层面的竞争主要依靠价格战,但在PaaS和SaaS层面,IDC服务商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形成垂直领域的服务特色。传统IDC要应对互联网企业创新商业模式的挑战,要应对旷日持久的价格战,一定要通过“高维度”的竞争来实现“四两拨千斤”。服务水平决定价格水平,最后必然影响到利润率。

IDC需解决哪些问题?

对于大型企业用户,管理服务和云服务相辅相成才能满足其对IT的要求,所以在这里云服务商要包括这两个能力。对IDC服务商而言,云计算转型意味着从过去提供资源变成提供服务,这个转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意识上的转变是第一步,但关键是技术要跟上。大多数IDC服务商过去只关注风火水电和带宽,而云计算服务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关注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运维人员也是一大问题,在转云之后必需要掌握有关操作系统、应用、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相对于技术方面的转变,业务模式的改变对IDC服务商来说挑战更大。整个团队包括销售、技术、客服、运维等人员要充分了解云计算和用户的需求,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国外,类似GAE这种SaaS、PaaS通过集成的API对IaaS资源进行调用已经十分普遍,而在中国这种应用模式还比较少见(如SAE、BAE等)。IDC服务商完全转变为一个SaaS服务商并不现实,要以IaaS为核心向云的周边进行拓展。

运营管理体系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涉及人的问题永远是企业最大的问题。技术与业务转型的时候,怎么调整业务运营管理体系,将最终决定这个企业的服务水平。云服务的根本是内部的架构和内部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服务的好坏不是取决于技术,而是取决于后面的人。一个好的管理体系能将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因此要首先完善内部的管理架构和运营体系,打造优秀的云服务团队。

举个例子,很多客户担心云计算的数据安全性,因此打造数据安全可靠性高的平台是云服务成功的关键。云计算的数据安全是一个综合技术、人和管理的问题,用户最担心的不是黑客通过互联网劫持数据,而是数据中心的人拷贝一份出去,所以平台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做引领时代的大浪还是做安逸的沙子,关系自身的生死存亡。对IDC服务商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虽然“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转型已见成效,云触手可及。

能源服务商业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网络培训;网络培训企业;定制业务

在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作为传统培训的新模式,E-learning已成为公认的教育领域未来发展趋势。乔纳森D.利维预言道:“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在今后几年将有急剧性增长。因为中国有世界1/4的人口,社会性质属于同质化社会,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知识传播机会是非常好的,这么多人如果进行网上学习,这样的投资回报非常非常巨大。”[1]

从在线教育企业提供的业务和针对的客户这个角度来划分,笔者认为在线教育企业可分为三种经营模式:C2C模式、B2C模式和B2B模式,企业只经营平台和网站,用户自发上传课程内容并呈现出电商形态和社区形态的,目前像多贝网、传课网就属于C2C模式;正保集团、学而思网校、新东方网校是典型的B2C模式;而像EAP(Enterprise Ability Platform)企业网络学院、全景赛思、时代光华等为企业和学校打造培训平台和内容并提供售前售后服务的这类企业称为网络培训企业,它们的经营模式则属于B2B模式。结合本人多年在线教育行业的工作经验,感到网络培训企业的经营不仅仅面临师资和课程的压力,还有来自营销的问题和管理上的挑战。B2B模式的重点是内容和技术,其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下。

一、中国企业网络培训的现状

据IDC统计,自1998年以来,美国E-learning市场的年增长率是83%,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2001年美国SUN和DigitalThink公司合作,提供全球39,000名员工的Java、E-commerce、E-business等在线课程培训;美国2l世纪不动产公司运用Centra公司的实时在线虚拟教室系统,可同时对分布在全球的5000家连锁分店进行在线课程学习,有效提升了实际销售量。据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数据显示,2010年雇员人数超过500人的公司,90%都采用E-learning进行培训。这样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也同样广泛地应用于韩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各个企业的培训领域。

在中国,经国际大公司在国内十多年的推销、带动和示范下,E-learning的应用从2010年前的不愠不火到这两年的蓬勃发展。从实施E-learning的企业来看,国内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在金融、IT、能源以及交通等行业的多数龙头企业都在内部建立了E-learning系统。如中国银行与雅盾软件合作,成功导入nebo E-learning系统;联想建立了联想大学,上线E-learning系统对本公司的员工进行培训;华为公司的网上学校不仅为全国的员工提供培训,同时还面向客户提供培训等。可是实施E-learning的企业占所有企业的比例以及企业和员工对E-learning的综合评价离国外的应用水平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还存在着企业管理层缺乏对E-learning培训的充分认识、难以计算投资回报、E-learning应用模式单一、缺少高质量的课程内容、E-learning课程内容和数量难以平衡等等问题。因此国内从事网络培训的企业目前既存在着挑战又存在着机遇。

二、中国网络培训企业及其定制业务

通过对中国十几家B2B商业模式的网络培训企业的网站进行分析,它们的产品定位有平台技术服务提供商、E-learning学习平台服务提供商、E-learning公司课件供应商、企业课程供应商、网络课件制作厂商、E-learning服务供应商、网络培训服务商、组织学习方案服务商等等说法,都是基于E-learning技术上的网络培训,其核心产品不外乎两种:E-learning平台和网络课件,再在二者的基础上附加增殖的服务或者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二者的整体解决方案。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壮大,以产品、技术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网络培训企业已经开始通过细分受众的需求来设计和生产个性化的产品,相应在企业中出现“平台定制部门”及“课程定制事业部”等部门,是企业顾客对网络培训生厂商提供的服务进行挑选,以符合成本最低的情况下达成目标的个性化需求的反映。

产品定制模式是生产企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它在产品的式样、包装、功能、颜色等方面提出个性化的需求。如各航空公司在购买飞机时,对飞机的外观涂装、发动机型号、座椅类型及布局、多媒体娱乐系统的功能都有不同的要求;再比如汽车行业早已实现了同一车型、多种配置的销售生产模式,并且提供了一定的个性化服务,但依然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2]美国最新预测的“改变未来的十大科技”中,“个性定制”被排在首位,个性化定制将成为互联网经历中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模式。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实现定制化销售及生产,企业完全按照用户自身要求、个人喜好制定个性化产品,最后交付给用户的也是独一无二的产品。

笔者认为,网络培训企业基本属于B2B商业模式,它的定制业务更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意义。在线教育被业内人士看做是互联网金融之后的又一个热点,虽然吸引众多目光,但模糊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让投资者望而却步。戈壁基金的谢士俊认为,团队要专业,商业模式要创新,最好还要跨市场,虽然线上教育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线下的同类培训机构,但线上教育的商业模式很容易就会被后来者复制,这意味着线上新的竞争很快就会产生,因此线上教育必须和教育内容、市场相结合,这才是竞争力的关键。

随着网络培训企业定制业务的发展,定制业务多元化的市场、个性化的需求,教育内容多样性及灵活性的要求,标志着定制业务商业模式不可复制的显著特征。网络培训企业为客户开展的定制业务,是以完全满足企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终极目标。因此提升定制业务的管理水平,满足每一个客户的需求,才能有效保持网络培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能源服务商业模式范文第3篇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在2009上半年遭遇重大挑战。尤其是危机发源地的美国,由于美元贬值,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冲击,造成了离岸发包业务的萎缩,直接导致对美外包业务的大幅减少。

2009年四季度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有所好转,美欧、日等发包国经济复苏迹象显现;国家“4万亿”投资和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的经济刺激作用日渐凸现,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向好,内需市场增长,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因而呈现了前低后高的发展态势。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服务商一方面加紧修炼内功,增强自身差异化、集群化、规范化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则在并购和国际化运作中寻求机遇和突破。

回望2009,无论是东部沿海,还是中西部地区;无论是改革开放前沿的珠三角,还是老工业基地的东北,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格局。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大连为核心的“环渤海产业群”,以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长三角产业集群”;以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三角产业集群”;以西安、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为代表的“中西部产业集群”;以大庆、哈尔滨、沈阳为中心的“东北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五大集群”全国布局初显。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布局的不断深化,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国内需求的持续拉动效应,保证了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领域长期走向好的趋势。

软件外包领域,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行业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对较高的利润率正在吸引大量服务商、风险投资商等产业主体的进入。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从根本上离不开IT技术,saas、Paas、Iaas、云计算等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带来用户外包需求的增长,不断驱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BPO与ITO双向渗透趋势明显,“整合式外包”在创新、成本、灵活性等方面更具明显效益,将成为未来市场新的增长点。IBM、HP、Tcs、wiDro等全球商正在把重点放在业务咨询和技术实施能力更紧密结合上,并扩大服务类别和集成性的外包业务。尤其是在银行、保险、医疗、能源等领域,更多的外包项目把软件开发、ITO和BPO捆绑外包。传统的单一软件外包服务商需要根据资源能力逐步拓展服务领域,从开发向技术支持、咨询、业务信息管理等外包领域不断延展,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能源服务商业模式范文第4篇

在IT服务产业蓬勃发展,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不同的服务商之间,服务商与软硬件产品厂商之间,服务商同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业务联系愈加频繁,加上新的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使得大家对IT服务的质量、价格、规范、绩效等方面关注度不断提高,发生争议和分歧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在此类问题上,业内尚缺乏一套明确的服务规范来界定服务的标准、化解各方的矛盾。虽然一些协会、联盟、企业了相关的标准,但始终未成为业内共同遵循的规范。

巨大的产业规模、庞大的从业群体、层出不穷的新服务业态日益呼唤产业标准的出台,中国IT服务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需要标准、规范和国际对接。正是顺应这一需求,2009年4月,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基础标准、信息系统建设、运维、服务管理、治理、服务外包等标准纳入首批计划。2010年初,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编制了《振兴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方案》,对2010-2012年的标准工作给出了规划性指导,将建立完整可持续改进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目标正式列入国家标准计划,中国IT服务业标准年大幕初升。

全产业链协同推进标准落地

标准的制定将有效地引导和规范中国IT服务市场的成长,推动产业国际化进程,对产业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知道,标准的预言、立项、起草、意见征集、审查、和实施,需要经历较长的时期。尤其是在实施阶段,只有各类产业主体的合力推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标准的落地,使中国IT服务产业真正迈入标准年。

从政府端看,标准是政府管理行业的有效抓手和原则规范。政府可以在组织指导、管理监督方面推动标准的落地。同时,在政府层面,不仅需要中央部委的参与指导,更需要各地产业主管部门,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共同合作,多强联手协同推进服务标准化工作的落地。

能源服务商业模式范文第5篇

2010年,中国云计算应用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高校、研究机构、媒体,都纷纷加入云计算产业生态圈的打造中,积极推动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内搭建“公共云”、“私有云”的典型案例日趋增多,涌现出一批如北京祥云工程、上海云海计划、苏州风云在线、中国移动大云平台等项目。除了大型的云计算中心建设,还有众多以SaaS、虚拟化等模式存在的云计算相关应用服务。在政府公共云项目的大力推动和厂商的积极宣传下,201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167.31亿元,同比增长81.4%。

中国政府已经洞察了云计算的实质,认清了云计算产业的核心价值,把握了云计算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在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彰显了巨大的决心,并将云计算定位于要长期培育的新兴产业。

云计算发展的主要障碍

要想让云“飞”起来,必须有一对赖以翱翔的“翅膀”――标准和安全。在我们准备热情拥抱云计算时,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现存的诸多障碍,如用户认知不足、标准缺失、数据争议、可用性和稳定性担忧、用户锁定、服务质量难以规范等等。其中,标准和安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最迫切需要的。

云标准之翼对于云的起飞至关重要。没有标准,云计算产业就难以得到规范健康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集群的发展形式。标准的内容不仅包括技术标准,还包括服务标准。它需要解决云建设过程中从规划设计到系统建设,再到服务运营、质量保障等环节的各种问题。

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尚未形成一套业界共同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在数据接口、数据迁移、数据交换、测试评价等技术方面,以及SLA、云计算治理和审计、运维规范、计费标准等运营方面,都缺少一套公认的执行规范,不利于用户的统一认知和云服务的规模化推广。

安全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云服务能否得到用户认可的关键要素。除了可能发生大规模计算资源的系统故障外,云计算安全隐患还包括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适用法规,以及用户的隐私保护、数据、迁移、传输安全、灾备等问题。中国的云计算产业要发展就必须在数据加密、迁移、备份以及位置控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保证云服务的易用性、可用性、稳定性、安全性,增强用户使用云计算的信心,让他们愿意为云计算付费。唯有如此,才会有更多的云计算服务商实现云上的盈利,从而开发更多的应用,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云计算的实现,既需要依托硬件基础设施作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借助成熟的虚拟化技术来整合IT资源,推进云计算落地。目前,国内不乏拥有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公司,但是缺乏虚拟化等云计算的核心技术。国内已经上马的云计算应用,大多是国外大型IT公司与国内地方政府和厂商合作的结果,尚缺乏完全自主创新的云计算核心技术。因此,就整个云计算市场来看,其产业链的制高点仍旧为外资企业所占据。中国的云计算提供商想要在产业链上游也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同时开拓,尤其应注意虚拟化技术的提升,以此加快走向云计算的步伐。

此外,与云计算有关的服务器和存储成为目前阶段政府云计算产业投资的重点。然而,许多地方政府在投入了巨额资金建设起云计算中心后,却发现缺乏有价值的实际应用。云资源利用率不高、应用未落地等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云计算产生巨大推动效应

云计算本质上是一种通过网络来交付计算资源的新兴商业模式,其目的是实现计算资源利用率的高效化,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云计算具有极大的产业带动力量,包括芯片、服务器、PC、网络设备、存储等硬件设备提供商,平台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软件提供商,以及IT服务运营商、外包服务商、电信运营商、个人用户等,都将成为其生态系统中的成员。

囊括了所有IT产业从业者的云计算将重组IT服务产业链。这一庞大的产业链环环相扣,如同一个金字塔模型。从国内市场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同企业在金字塔的不同级别均有动作:处于金字塔基座位置的是基础设施层,能够提供计算、存储、带宽等按需的云基础设施服务(IaaS),这是所有应用和平台的基础,也是云计算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基于基础设施之上的是为应用开发提供接口和软件运行环境的平台即服务(PaaS);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应用层,提供在线的软件即服务(SaaS)。2011年,随着国内云计算应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整合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相关产业链主体均会在这一轮IT浪潮中找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加速自身业务优化升级,助推整个IT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云计算的驱动下,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将层出不穷,各种融合式创新将不断涌现。未来的云计算用户将大大降低IT成本,他们不再需要建设专门的IT设备、关注技术问题,而只需将精力和资金集中于核心业务、注重IT应用即可,因为通过云计算终端能够获得任何想要的计算资源。而传统的IT服务提供商要想在未来的云计算时代不被边缘化,都必将逐渐转型为云服务提供商;云计算将进一步缩短产品推向市场所需要的时间,使传统的IT服务交付模式更加灵活高效,IT供应链管理更具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