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餐桌文化与礼仪

餐桌文化与礼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餐桌文化与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餐桌文化与礼仪

餐桌文化与礼仪范文第1篇

摘要: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也正是这些礼仪困扰着我们很多人,餐桌礼仪文化是最重要的非语言文化,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比较;差异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礼仪文化又是构成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当我们进入21世纪,就要不可避免的参与跨国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正是国际文化交流中非语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世界之大,各地文化风俗、人文地理都不相同,而我们通过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能提高外语学习者对西方文化、语言的了解,以便交际。

1、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座位安排、餐具、进餐方式等都直接反映了当地人的社会生产模式与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一种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同时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能有效避免失礼于人。

1.1就餐气氛的差异

西方人的饮食讲究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西方人一上餐桌就会静静的享受自己的盘中餐,即使要分享食物,也会用小盘分好,各自食用。进餐时与客人交谈的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咀嚼食物时不要说话,即使有人与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之后再回答。而中国人则相反,一坐上餐桌,往往会滔滔不绝,互相夹菜,互相劝酒,以显出彼此的热情与关心。这种闹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内心的愉悦,温馨和睦,一团和气。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就从根本上反映出了其文化的差异。

1.2座位排序的差异

中西方人在正式宴会上都讲究座位的安排。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圆桌,一般情况下,坐北朝南或者正对门厅的座位为上座,两边为偏座。通常是让年长者、位高权重者或主宾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与上座相对,其余客人则按重要程度做偏座。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所以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作为了排座的标准。总之,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正相反,右为尊,左为次。西方餐桌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别坐两端,客人位于两旁。以男女主人的右手为上,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在安排上将尊重女性、女士优先作为排座标准。

1.3餐具的差异

西方人用餐习惯使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这两种不同的餐具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乐于冒险。在他们看来,食物是人们暴力之下的产物,金属的刀叉代表着一种进攻,一种强硬。同时,西方的分吃折射出西方人的独立,强调个性的尊重与平等。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用餐时只有把两根筷子一起配合,才能运用自如,准确无误,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精神。筷子带来的合餐制,也突出了中国人牢固的家庭观念。在使用餐具时中西都有不同的规范。比如中餐进餐时不能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更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西餐中使用刀叉时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进餐中需要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用餐。用餐结束后,将叉子背面向上,刀刃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中。

1.4进餐礼仪的差异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对‘美’的精神追求,不但要求食物的味美,而且更要享受进餐的过程。不但要衣着整齐,坐姿端正,还应轻言细语,耳边通常还伴随着柔美的音乐。在进餐过程中,人们不允许在喝汤时发出声响,不允许吸烟和劝酒。不能用自己的餐具替他人取菜,不要将盘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不能将骨头或者不吃的食物放在台布上,应该放在盘子的一角。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入席后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开始动筷子,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新菜上来的时候,客人们也会相互夹菜,以示关心。

1.5餐桌上离席的礼仪

西方人用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来你要先跟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离席出去听电话。用餐结束时,人们首先将腿上的餐巾拿起,随意叠好,再放回餐桌的左侧,然后起身离座。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客人才能离开,告别时还要向主人致谢,更为正式的,回家后还可再以电话或致谢卡致谢。吃中餐时,接听电话虽然也是不礼貌的表现,但是中国人对此细节并不太在意,手机响了直接出去接或者就在座位上接。用餐结束后会等主人来宣布结束,感谢宾客们前来用餐。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其它客人才慢慢离开。

2、结论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我们只有多了解中西方文化,深入去探索文化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机的融合,才能真正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以及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解,这对我国文化的传播、文明的发展已经国际地位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维萨.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M].刘晓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餐桌文化与礼仪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日本;餐桌文化;中国

前言:由于中日之间有着一定的隔阂,所以很多人提到日本就会出现反感的态度,甚至排斥所有日货和日本文化。但是实际上即便是国家之间有着政治上的误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也有着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餐桌文化就是其中一点。日本的餐桌文化和中国的餐桌文化有着相同之处,但是也有着不同的地方,所以只有相互了解和学习,才能够在未来的交往过程中更加顺畅。因此本文重点针对中日餐桌文化的差别和相同之处进行分析和了解,以此找到相互之间值得学习的地方,为日后跨国文化的交流提供便捷。

一、中国的餐桌文化

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两个国家之间餐桌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来自中日两国人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出世哲学,所以中国的餐桌文化主要就是:在中国,就餐之前,客人需要等待主人邀请了之后才能够坐下,并且不能够立即就餐,需要等到所有人到其之后才大家开始共同就餐,不论哪一种就餐形式都需要遵守以上的要求,即便是有人迟到也要等。而在中国就餐过程中,菜肴上菜的顺序就是第一道是汤,紧接着才是主食,例如:白饭等。然后是酒,最后一道菜一般都是水果,主要就是利用水果促进消化。除了汤之外,餐桌上其他的菜品都使用筷子。筷子也是中国餐桌上最为主要的就餐工具,所以在就餐的过程中不可以玩筷子,更不可以使用筷子敲击其他物品,或者是拿着筷子对人指指点点,也不可以把筷子插入碗中,在中国这是祭祀死人的方式,会被认为非常不吉利。还有就是不能够用筷子在一盘菜中不停的翻动,所以在中国吃饭的过程中都是看准了想要夹取的食物之后,直接夹走,而当使用筷子夹到一块食物的时候,还需要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这也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在就餐完毕之后,需要把筷子放回筷子座上。而在饮食结束之后即便是需要剔牙也需要捂嘴,当然尽量是不要剔牙。

二、日本的餐桌文化

日本人在用餐的时候礼仪非常复杂,所以一般人在不了解日本餐桌礼仪的时候,想要继续就餐还不出现错误,最好要注意入乡随俗,留意别人是如何做的,这样也能够避免出现差错。日本人一般在用餐之前习惯性的高声表达自己的感受,主要意思就是很欣赏这顿饭,这样才可以继续用餐。日本人也是使用筷子,但是在用餐的过程中不会给客人夹菜,不论是家里人还是好朋友一般都是自己吃自己的。一般硭翟谌毡居貌托枰把餐桌上的菜都吃完,这样才是礼貌的方式。同时在日本用餐的过程中一般就是吃饭的声音要非常大,这样才表示这顿饭非常好吃。在日本用餐的过程中,主要的餐食包括:一碗米饭、一碗味增汤、两三道菜,配菜越多,这顿饭就越体面,但是客人在用餐的过程中需要每一道都品尝,不能够集中只吃一种菜。在用餐结束的时候,日本习惯说谢谢款待,准备这顿极美味的饭食。

三、中日两国料理上的差异

(一)料理的食材

在中国一般北方的主要食材是小麦和高粱,面食一般就是馒头、花卷和清蒸的事物,还有油条等油炸食物,南方则是以米为主。烧麦和饺子不分南北,两个地区的人们都比较喜欢。中国人在春节还有吃饺子的习俗,主要就是由于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所以人们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意思。人们经常把不同的食材作为馅料放在饺子中,以此寄托希望。中国人也比较喜欢吃肉,还有动物内脏和软骨都可以作为主要的食材。

在日本人们在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就是米饭、汤和咸菜,很多家庭在早上也比较喜欢吃面包。日本人喜欢海产品这和他们的地理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生鱼片是很多日本人家非常喜欢的食物。日本人还比较喜欢吃面条。除夕夜或者是立春的时候日本人会吃荞麦面,意味着寿命延长和家运吉利。日本人很少食肉,特别人动物内脏,他们觉得比较肮脏。

(二)烹饪的方法

在烹饪方法上,上文已经提过,中国有菜系,还有东北菜,所以在烹饪的过程中煎炒烹炸样样需要使用,一个好的厨师需要掌握的做饭技巧非常多,同时中国在烹饪的过程中还喜欢使用调料。但是日本在做菜的过程中则没有这么复杂,很多时候是生吃,并且在调料方面也仅仅有简单的酱油、醋和糖。

(三)用餐的工具

在用餐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都喜欢使用筷子,但是却各有千秋,中国的筷子是平头的,日本的筷子是尖头的,中国人一般是筷子和勺子同时使用,但是日本人却只使用筷子。

四、中日餐桌文化的不同之处

中日两国餐桌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差异,首先在用餐之前,中国人讲究的就是食不言寝不语,所以在用餐之前几乎是不说话的,随着时间的发展,现在人们用餐虽然讲话,但是很少向日本一样需要高声表达某种感情,一般都是客人谦让,主人礼貌,这样开始用餐。同时在餐桌筷子的摆放上,两个国家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日本人的餐桌上,筷子是横着放的,中国人却是竖着放的。日本人的筷子头是尖的,据说是为了吃生鱼片的时候比较方便。日本人在吃饭的过程中都是一人一份,把饭、菜、汤放在一个托盘中,即便是家人用餐也是这样,所以即使是吃鱼也是一人一块。但是中国却不是这样,中国人喜欢热闹,喜欢大锅汇,所以很多菜品都是大盘子,放在中间大家一起吃,这也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讲解的就是团员,所以肯定不会在用餐的过程中进行过分的区分。同时在日本吃饭的时候都不会给客人夹菜,但是中国却喜欢给客人夹菜,觉得客人吃的越多,主人就越高兴。在中国桌上的菜要满才好,这样才不用担心客人不敢吃,但是在日本却是所有的菜都吃光了主人才高兴。

五、中日餐桌文化的相同之处

中国和日本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著名的礼仪之邦,很多人都认为日本对于礼节方面的重视程度和中国相比较,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样的在餐桌上也是一样,日本人对于餐桌的文化也非常的重视。自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很多中国学生都来到日本留学,日本在华的留学生数量也明显增加。所以日语热以及日本文化的追捧出现在中国人群之中。但是社会在发展,各个国家也在进步,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每一个国家中的文化,文化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所以不仅仅是中国,其他国家经过长久的发展也自然积累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文化。中日两个国家在用餐的时候都喜欢把米饭作为主食,并且在饮食的过程中喜欢配汤共同食用。同时中日两个国家在用餐的过程中都比较喜欢喝酒,两个国家都认为喝酒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友谊。同时在喝酒的时候日本人和中国人都喜欢互相敬酒,并且说一些客气的话,这样也是代表对友人的祝福。还有就是日本在使用筷子的时候也不会把筷子插在碗的上面,这一点和中国很相同。在吃鱼的时候,两个国家也有着同样的文化,就是不能翻鱼,这也意味着翻鱼就是翻船,会给家里带来灾难。

六、中日两国餐桌文化的禁忌

(一)中国餐桌文化的禁忌

中国发展至今有很多文化都被其他国家所借鉴,这也能够看出我国的强大,而在众多文化之中,食文化就是非常著名也是受众各国追捧的一类,这一点无可厚非,甚至对于各个国家都有着比较特殊的影响。中国的饮食目前比较著名的就是菜系,鲁、川、粤、苏、闽、浙、湘、徽,而在近年来有传说东北菜系也成为中国菜品的主流,在这样的影响下,自然很多学者开始关注饮食背后的文化内容,而最为突出也是最为浅显的就是餐桌文化,有饮食肯定就有餐桌,所以中国的餐桌文化也成为各个国家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中国的餐桌上,共同吃饭的人,需要长辈先入座,并且按照顺序排列位置,同时在用餐的过程中不能够嘴巴含着饭大声说话,特别是不能够把饭喷出来,这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同时在用餐的过程中不能够翻菜,也不能够集中吃一种自己喜欢的菜,吃饭的时候要互相谦让。并且中国人在吃饭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发出非常大的声音,也不能够对菜品进行肆意的点评。中国人在招待客人的时候一般不能够做奇数的菜,这样也是不好的一种兆头。同时在中国用餐的过程中敬酒需要关注到对方的年龄和身份,如果比自己大或者是自己想表示出谦卑的态度,酒杯就不能够比对方高,如果非常高这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同时中国还有一句话叫满杯酒、半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倒半杯酒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这些都是中国餐桌文化的禁忌。

(二)日本餐桌文化的禁忌

在日本用餐的过程中,看到菜肴之后不能够表现出非常嫌弃不想吃的样子,即便是自己不喜欢的菜品,也需要对其进行赞美,并且表示非常好吃。同时在日本用餐的过程中不能够互相夹菜,也不能够剩饭,这些都是不礼貌的行为。同时日本人在吃寿司的时候,习惯用手拿着寿司直接放入口中,并且在吃面条的时候一定要发出声音,如果没有声音则会被认为这碗面条不好吃。日本人一般不吃肥肉和内脏。同时在盛饭的过程中也是一勺就好,而客人则是需要吃第二碗,这样才是有缘分,忌讳只吃一碗。同时日本人不能用筷子接别人递过来的食物,因为日本人只有在收骨灰的时候才这样做,这也是非常大的禁忌。

七、结语

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在本文的研究中,中日两个国家在餐桌文化上有着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于两个国家的特定文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在餐桌上的文化自然也变成了自己国家固有的一种形式。而两个国家在餐桌文化上还有这相同的地方,这就是两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似之处。所以随着两个国家交往的不断密切,两国人共同出现在一个餐桌上的几率也大大提高,所以在整个用餐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对方的餐桌文化,这样才能够尊重国家文化上的传统内容,同时也能够通过用餐的过程建立起更好的两国关系。

【参考文献】

[1]韩浩月.中国餐桌上的文化与情感[J].饮食科学,2016(10):1.

[2]高立霞,李艳.从教育文化视觉下初探中国餐桌礼仪之变迁[J].青春岁月,2016(11):232.

[3]于嘉新.刍议法国餐桌文化与中国的区别[J].经营管理者,2014(34):401.

[4]吴寒,姜黄燕.浅析中西餐桌文化差异[J].青年作家,2014(20):175.

[5]王婧妮.从《唐顿庄园》到西方餐桌文化[J].文教资料,2014(06):56-57+59.

[6]李国雄,李梦瑶.“家校合一的餐桌文化”对农村寄宿生品德教育的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5):8+30.

[7]潘学范.从就餐礼仪看德国餐桌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3(23):220+222.

[8]苏文俊.试析中西餐桌文化差异[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7):354.

[9]赵彦.中西方餐桌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13.

[10]王亚红,张定军.发掘不同餐桌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13):245.

[11]侯宇,刘建,冉亚维.中西方国家的餐桌礼节与文化的对比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3(08):218.

[12]邢丽莎,魏耀章.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方餐桌文化对比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203-204.

[13]陈永玲.谈家庭餐桌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2(32):16.

餐桌文化与礼仪范文第3篇

四川周期间,五粮液在宝钢舞台进行的酒道表演,优雅的姿态,古朴的滋味,酒文化与精神相结合,将中国白酒文化的礼仪之道展示得淋漓尽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友人驻足观赏,观者沉浸其中,不禁感叹“原来饮酒也可以如此优雅”。中国白酒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饱含着民族的感情,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在宝钢舞台的四川周专场文艺演出中,游人还可以欣赏到五粮液的舞蹈表演《香醉人间五千年》,娓娓道来酿酒的故事。国外友人被中国的白酒文化深深震撼,并对五粮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去五粮液集团看看。

四川周期间,在上海,如果你走进巴国布衣或俏江南等“川味”餐饮场所,你将会看到五粮液的宣传展示。这就是四川周期间的“品尝川酒川菜、畅享世博盛宴”活动。五粮液文化浸染着上海这个城市,散播着它的独特传统文化魅力。

2010年世博会成为中外文化荟萃和交流的平台,世博会伊始五粮液就在四川馆进行产品展示和白酒文化宣传,义不容辞担任起传扬白酒文化的民族重任。6月11日,五粮液还在上海外滩的半岛酒店举行了“献礼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晚宴,邀请200余名联合国官员、各国驻华代表、相关国际友人出席。当晚主办方巧妙地运用五粮液为基酒,借鉴当今世界各地流行的饮酒文化,创意了“冰冰有礼”等多种时尚的白酒饮用方法,深受大家好评:“没想到中国白酒也能这么喝,这是中国饮酒文化与世界流行饮酒文化的巧妙结合,令人看到了中国白酒文化时尚的潜力,五粮液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四川宜宾,有着4000多年的酿酒史,演绎着独具韵味的人文历史,被誉为“中国酒都”。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为酿造五粮液提供了极佳的生态环境。五粮液独特的酿造工艺,距今600多年一直在沿用的明代窖池,独特的“陈氏秘方”,酿造出的精华五粮液,谐调地调动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三种美感的最佳享受,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境界。

餐桌文化与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32

一、教师应转变文化意识培养的思路

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学一味强调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把语言与文化载体截然分开。在语言文化教学中,文化差异是重要的切入点,若是教师不重视文化差异,学生就很难感受到英语国家之于母语文化的差异,更不要提能够树立文化意识。学生生活在中文的母语文化环境中,不通过对比很难实现文化差异的自我察觉。很多教师缺乏文化意识,不注重文化差异,只进行修辞、语法、生词的讲解,常出现课堂之中从来不进行英语文化知识讲解的现象,又或者存在英语文化讲解中并不把英语国家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讲解的现象,因此学生难以产生英语文化意识。

1.正确对待文化教学

第一,众所周知,英语文化教学是一个非常艰巨而长远的过程,这也决定了它是很难出成果的。因此在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全能手,不仅要对英语文化内容与内涵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能够灵活、通俗而贴切地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基础,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将文化教学融入每天的英语基础教学过程中去。这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现实中多数教师的自身素质难以达到这些标准,因而造成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不足的现状。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有意识地添加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我们要改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不足的现状,首先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英语文化教学的态度。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在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方面,文化教学并不是多此一举的,相反它是达到目标的必要途径。有了这种对文化教学的正确认知态度之后,就需要教师在英语课堂之中主动添加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根据课本与考纲的安排,有意识多方面搜集课文载体背后的文化知识,灵活且通俗易懂地融入与学生的英语教学互动之中。

2.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

想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首先就要求教师有这方面的实力与能力。教师自身是否具备深刻了解汉语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储备,是否具备深刻了解跨文化交际时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储备,这一点至关重要,即所谓的“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相比较之下,文化素养较高的教师具备驾驭语言与文化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技能及艺术,遇到语言问题时能正确分析其文化语境,更加能够匹配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灵活地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以吸收新的文化知识,逐渐形成完善的文化认知模式。但是文化素养较低的教师由于其个人的文化储备非常有限,即便是有意识地想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会无意地割裂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意识地主动提高文化素养并且把它当作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将文化意识培养融入日常课堂教学

中学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多种途径与方式,有意识地将文化教学渗透于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唯有如此,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避免学生犯一些常见的语用错误,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热爱这门语言。

1.充分利用教材,将文化培养渗透于课堂之中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如北师大版分为八个模块二十四个单元,每单元一个话题,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真实丰富的语言素材,涉及的话题广泛而全面。例如中西方节日及历史;生活方式;情感表达方式;餐桌礼仪;金钱观、价值观;国家发展历史与社会进程;汽车文化;科幻小说电影;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西方电影、导演及演员;体育运动与明星;音乐、艺术与文学;社会和政治等等。教师可以这些文化素材为载体,充分利用和发掘、营造文化差异的对比氛围,在学生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培养文化意识,生动且有趣。

(1)收集每个单元话题的相关文字、图片或者影音资料,为学生有甄别地展现英语国家人文历史与风土人情。以Module 4 Unit 12 Culture Shock 为例,在课前我上网查阅了许多关于中西方餐桌礼仪、交际礼仪以及生活方式思维差异的资料,比如餐具的使用、小费制度、表达感谢与歉意的方式、公众场合的礼貌以及与中国人礼仪方式的相关对比等。将一些事例以图片或者视频呈现给学生,既生动又有趣,使其在了解和感受英语国家文化不同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利用词汇进行渗透。经研究表明,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也最能体现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中西方历史社会文化的差异造成英语中有些词汇不能与汉语词汇准确地一一对应。恰当地理解其代表的文化意义是准确运用这些词汇的首要前提。例如,dragon(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被用作民族图腾来使用,并且绣在衣袍上象征封建时代的帝王,具有祥瑞、繁荣、权利和长寿之意。但是英语文化中dragon是邪恶、罪恶的代名词,因为西方文化中魔鬼撒旦就被称作dragon,一些影视文学作品中把龙看作是恶势力。所以我们要区分中国的“龙”与英语文化的dragon,在学习时切不可望词生义,引起交际误会。要想切实把握这些差异和难点,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词义差别存在的根源,注重两种文化对比,从而逐渐使学生自觉树立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自身英语文化素质。

2.从多个方面、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景交际,将口语文化渗透其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通过交际对话、英语角、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有意识地将文化渗透于英语学习过程中。中西方在称呼、问候和告别、礼貌及禁忌、感谢与答谢、赞美等方面的表达都有所不同。例如中国人在遇到他人赞美时常常要谦虚推辞一番或者不好意思,而英语国家的人会欣然接受并道谢。教师应当常常引导学生进行口语对话交际,长此以往学生会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口语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2)贯彻新课标的精神,给学生布置研究性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新课标倡导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布置一些实践探究性任务,选定一个话题方向,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确定具体的课题,制订小组计划和探究进程,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教师起指导帮助作用,最终得到结论与成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要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能力,只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还远远不够,需要教师、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英语文化的氛围。例如通过让学生开展英语角、英语话剧表演、原声电影配音比赛、演讲比赛以及情景模拟;通过观看英语原声影片、原声纪录片、原声文化历史片以及阅读英语文学书籍、英语报纸杂志的途径等,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与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白石.对高中英语教学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研究与反思[J].中国知网, 2006(5).

餐桌文化与礼仪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文化差异;差异比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13202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文化交际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境旅游、涉外贸易、出国留学、跨国公司求职、参加国际展销会,甚至观看国际电影和电视节目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因此,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熟知说英语国家的人们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选择符合英语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才能保证交际的有效进行。

2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

2.1 问候语的差异

英汉文化中的问候语结构类似,但二者的问候内容却相差甚远。英语问候语直接明了,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是中性的。英语常用的问候语有:Hi/Hello!(你好!)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How are you?(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说英语国家的人通常以谈论天气、兴趣爱好、旅游度假、电视电影等为话题,进一步进行交流来促进人际关系,在交谈中忌讳谈论、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和年龄等涉及隐私方面的话题。而汉语问候语强调客套超于事实,中国人打招呼习惯于用“吃饭没?”“去哪呀?”“多大啦?”甚至“每月能挣多少钱?”等,体现对别人的关心。不熟悉汉语文化的外国朋友会把中国人礼节性的问候误解为干涉个人隐私的无礼行为。因此,认真学习和正确运用英汉问候语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在与英语国家人们初次交谈时要做到“七不问”——不问对方的收入、体重、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呀?”,不问“吃饭没?”。这样才能避免谈话陷入僵局,实现有效交流。

2.2 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美人喜欢直来直去,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运用语言注重准确性。他们认为,一个人应该直接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应该含糊。在一个竞争性很强的社会里,只有自己有信心,说话做事果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谦和是一种美德,对处事武断的人持批评态度。中国人习惯“三思而后行”,力求谦虚谨慎,运用语言注重含蓄性。英美人收到礼物时,会马上打开礼物看看,脸上露出欢喜的笑容,并对送礼者道谢。面对别人的赞美,他们总是欣然接受,并大大方方地道声“Thank you!”。在交往中,如果不赞同对方的观点,英美人总是有礼貌地表示反对,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汉语文化的中庸之道对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人会把收到的礼物放一旁,待客人离去后才悄悄打开。面对赞赏,中国人习惯连连摆手,连声说“哪里,哪里”或是“过奖了,过奖了”。中国人不喜欢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当被问到是否要喝点什么或吃些什么东西时,总会客气地推辞“不用了”。与英语国家人交往时,不管别人帮了你什么忙或者夸奖你,都要有礼貌地说声“Thank you!”。

2.3 价值观的差异

英美人非常强调个人自身的价值,追求个体自由和个人利益,不允许任何其他外来因素的干涉。他们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都很强,他们认为: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英美国家的人很少接受他人的帮助,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说明自己无能。如果一个小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他会自己很努力地站起来,而不希望有人“多管闲事”来扶他。他们关于“个人私事”的观念,就像国家的“领土权”一样,边界线内的一切都属于本国,别人不得擅自闯入。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集体利益至上,富有爱国精神和为集体献身的精神。

2.4 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语言在其各自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词义渊源,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1)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很多人也就相应地误解为“李老师=Teacher Li”。(2)dragon(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在《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在汉语中,龙是一种吉祥物,常用来指才能优异的人,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由于英语中的dragon(龙)和汉语中的龙文化内涵截然不同,在交流中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望子成龙”若被翻译为“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a dragon”,会令英美人闻之色变。但如果把它翻译为“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somebody”,就让人很容易理解了。(3)在英语文化中,old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英语国家的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他们不喜欢被称为“老人”,也不愿意因为年纪大而受到他人的帮助。而中国人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对人的一种尊敬。中国人常常主动帮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然而,如果不了解英语文化,我们也主动帮助英语国家的老人,如:给老人让座,扶老人过马路等等,很容易遭到拒绝,令双方陷入尴尬的局面。

2.5 餐饮文化的差异

(1)西方人在就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在餐桌上非常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失礼。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营造出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2)英语国家的餐桌礼仪要求人们在就餐时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胳膊肘不能放在桌上,而应尽量靠近自己的身体,这样就不会侵犯邻座的领域,也不会侵犯餐桌上大家公用的地方。(3)在餐桌上决不能把碗和盘子拿起来,无论什么食品都不能用叉子整个叉起来咬,要切成小块,一切一块地叉起来吃。无论吃什么东西,都尽量不弄出声响,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懂规矩。(4)不能在餐桌上出现影响他人用餐行为,如打饱嗝、抽烟等。然而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体现出人们的豪爽和惬意。(5)英语国家的人认为,在吃饭时如果刀叉碰响了器皿,而任其发出声响不去终止,便会带来不幸。所以如果和西方人一起就餐时,要尽量避免刀叉与器皿碰撞发出声音。万一碰了杯子发出声音时,也要赶紧用手捂住,使它停止作响。(6)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就餐的时候,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也不主张为别人夹菜。在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劝酒划拳、不醉不归,频频给他人夹菜更是体现交情的深厚。(7)西方人喜欢看到客人把盘内的食物吃得精光,这表明他准备的菜肴可口好吃,如果没有吃饱,可以夸赞菜肴的美味并多要一些吃的。中国人用餐完毕后习惯把盘里的食物留下一些,如果吃得精光会让人误解为自己还没吃饱。

2.6 肢体语言的差异

肢体语言常因所属的文化不同具有不同的含义。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若不了解不同文化对肢体语言的不同解释,往往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反感,造成交际的不愉快终止。如:(1)中国人轻抚婴儿或轻拍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父母会抱怨这种行为,因为西方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尊重小孩。(2)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时,眼神之间的交流时间长而且次数频繁,以此表示听话者的专注及对说话者的尊重。他们认为缺乏眼神交流就(eye contact)是缺乏诚意,瞧不起对方,或是逃避责任,令人反感。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被长时间的注视。(3)以手势指示时,英语国家的人极为讲究掌心的朝向(orientation of palms),他们认为,掌心向上是一种无威胁性的手势,表示礼貌和诚恳。掌心向下是权威的支配性的手势,容易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在清点人数时习惯手心向下握拳并伸出食指,这种手势最容易激怒西方人。(4)英语国家的人走路时胸部和腹部高挺,大摇大摆。他们在社交场合和工作场合,不论事情如何紧急,都避免跑步,认为这是不雅的。

3 结语

中西方由于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因素,各自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其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际。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与英语文化的人士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惯,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信息转化,才能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青龙,叶荭. 博通英语西方文化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王德华. 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J].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2.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林纪诚. 语言与文化综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