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随着国际交往的目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各种专业技能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探究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内涵,分析了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高职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教学方法与实践。

1 引言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关于文化,各国学者都阐明了各自的观点。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zylor)是最早提出文化定义的学者。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文化与交际是密不可分的。交际是人类在相互交往中使用的一定的符号并赋予自己独有的含义和反射意义的动态及系统过程。关于交际,学者贾玉新把它概括为:“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的活动。”关于交际能力,不同学者就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965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前者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具有的关于自己语言的知识,后者指在具体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使用。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ymes)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书中阐述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能分辨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2)能分辨实际可接受的语言形式:(3)能分辨得体的语言形式;(4)能分辨一种语言形式的常见程度。1990年出版的《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关于外语能力的暂行规定》已经列入交际能力的内容,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和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

2 关于跨文化交际

美国学者larry等人把跨文化交际定义为“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不同足以改变交际事件中的人们之间的交际(larry,l996)”,而我国学者贾玉新、关世杰等人则将其分别表述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贾玉新,1997)和“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进行的交流”(关世杰,1996)。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行为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心理和不同社会环境之间人与人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一般是通过两种行为完成的:一个是语言行为,另一个是非语言行为。语言行为是文化交际最重要的方式,它是指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通过语言信息实现交际的目的。而非语言交际行为主要是通过行动、空间、时间或沉默来传递文化交流的信息。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方式。民族的思维方式,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区域性和社会性;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如果交际的双方不了解或是违背了这些文化规约,常常会导致懊悔不已,大发雷霆,甚至大动干戈。

3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层次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除了学习专业技能,还应该顺应时代,掌握必要国际交际能力。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文化的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礼貌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他们在交往中采取的礼貌策略也不尽相同。顾日国根据《礼记·曲礼》内容得出,“中国式礼貌的一大特点”是“贬己尊”,中国人用礼来约束自己的礼貌行为,不管做什么,不做什么,都要考虑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以免“失礼”。同时,中国人更注重“面子”,“面子”与“礼”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面子反映的是社会角色,体现了等级和权势的高低。再如在对恭维语的回答方面,中国人的表现是谦虚、内敛,而西方人却大胆地接受并且致谢。在与外国友人交际中,我们要避免以自己本土的礼貌礼节来评判对方,切莫把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礼貌礼节生搬硬套到对方身上,那样只会导致失败的交际。

在美国,一个男孩看到喜欢的女孩会大胆坦诚地盯着对方看,认为这是表达情感的正当方式,而女孩也不会认为男孩子无礼或是不道德。相反,在中国,如果一个男孩子盯着一个女孩子看,会被认为是非常没有礼貌的或是居心不良。阿拉伯文化非常注重目光的接触,他们喜欢面对面的交谈,不习惯肩并肩的谈话方式,因为那样目光接触会受到限制。

中西方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

中国人与英语国家表达问候的方式有明显差异。中国人见而打招呼时经常说:“吃了吗?上哪儿去?”其实这在英语文化中并不是问候,而是真正的问题。英美人问候多用“good morning!”、“hi”、“hello”等,与此同时,人们常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寒暄。高职学生在和外国留学生或外籍教师的交流中,如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将直接影响交际质量,构成跨文化交际失误,引起误会、不快,甚至是冲突。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4 方法与实践

引导学生观看外语原版影视作品。欣赏这些影视作品,关键就是要将自己置身于外国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慢慢浸泡。一部好的外文影视作品能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社会文化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外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包括审美观)等,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外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等等。

阅读经典的外语文学作品。目前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无尽的语言源泉。我们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学到各种各样而又自然地道的语言和简洁洗莲、生动逼真的表达方式,还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情况和问题,从而增加知识,扩大视野,自觉地了解外国文化,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

开展外语角活动。学生通过与外教和外籍留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更好的了解外国人的交际特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等。

5 结语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在外语教学中,就必须注意文化差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误会甚至冲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真实科学的教学资源,从词汇,语法以及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着手,将文化知识以及语用融人到外语教学中去,唤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而言之,语言学习中始终伴随着文化因素,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因素而受到制约。高职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应以学习和积累文化知识为起点,以培养和提高交际能力为途径,以真正的文化理解为最终目的,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适应全球化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贾玉新.跨语言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4] 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范文第2篇

201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2010年修订的STCW78/10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国内法规都要求有关航海培训机构通过运用科学规范、公平公正、高效便民的技能培训模式,使船员在实践上真正达到适任要求,从而确保船舶航行的安全。与旧法规相比,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等最新国内外法规对驾驶人员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船舶操纵学科为例,对于下列项目:船速与载重量等内部因素对操纵性能的影响、风流等外部因素对操纵性能的影响、进港时的减速过程、船舶交通管理区域的船舶操纵、大风浪中的船舶操纵、碰撞与搁浅等应急操纵、锚泊作业以及靠离码头操纵等,驾驶人员必须从“仿真培训或实践培训”中获取海事主管机关认可的实践能力。[1]2011年6月,中国海事服务中心受交通运输部的委托在洛阳召开船员考核模式改革专家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现行的船员考核模式对于切实提高船员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必须立即实施改革。于是该中心决定:从2012年起,逐步推广基于计算机仿真的多媒体考核方式。由于船员在上岗前必须首先参加海事主管机关组织的船员适任考试,为了适应将来新的考核模式,航海教育机构必须着手对船员开展计算机仿真航海实践培训。

2实船、模拟器与计算机仿真船员培训的比较

2.1实船培训存在的缺陷

实船培训是培养船员专业技能的最佳方式,它还能培养船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心理素质。但问题是:(1)实船培训面临着安全风险大、租船难、成本高和效率低等问题;(2)消耗能源并排放污染,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时代要求。[2]

2.2模拟器培训存在的缺陷

虽然模拟器能够仿真各种典型通航环境和船舶,从而能确保培训的质量。但问题是:(1)硬件配备需要投入巨额资金;(2)模拟器建设涉及知识产权与专利问题,软件与模型各自封闭;(3)模拟器培训所能容纳的船员数量有限,培训效率低。

2.3计算机仿真培训的优势

提高船员技能的最佳方法是:让船员处于与船员实际工作环境相似的环境之下,并设置类似实际工作可能碰到的问题,培养船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计算机仿真船员培训模式恰能提供水上实践的真实操作环境,能让船员获得与实际情况几乎一致的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有利于培训的逼真性、针对性;其次,伴随着航海科技的快速发展,驾驶人员对船舶发出的指令都将通过电脑操作来实现,而不再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因此它代表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需求。

3计算机多媒体航海场景的创建

3.1计算机多媒体航海场景的创建思路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多媒体航海场景:增设二维动画场景、三维动画场景、(声响信号的)音频、视频、号灯与号型动画等表现媒体,运用这些媒体制作丰富多彩的实践性知识单元,包括“操控船舶”的训练单元。计算机提供虚拟船舶、电子水道图、航行环境等实景演示,船员通过键盘鼠标操作场景中的有关对象,从而实现人机双向交互。也可运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参加远程培训。[3]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支撑,创建具有全功能仿真的二维及三维立体可视化软件系统界面。船员通过键盘与鼠标操作便可获得以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呈现的航海场景,尤其可获得与实船操控功能几乎相同的仿真操作机会(在计算机上“开船”),实现真正意义上计算机仿真船员培训模式。

3.2平面与立体动画实践场景的设计

①平面动画实践场景设计:例如由计算机动画表现出船舶在电子海图上有四种走法,船员凭借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各种走船方法的利弊,点击鼠标选出正确选项;又如在某一水域的电子海图上划出四块区域,让船员根据地理地貌物标等特征识别哪一块是锚地。[4]②立体动画场景设计:例如计算机演示动画(如图1)“一船横越另一顺航道船前方”,要求船员判断两船会遇时的避让行动是否正确,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③有关号灯号型动画的场景设计(如图1):点击电脑上的有关提示窗口,将显示号灯与号型图片,要求船员据此判断是何种类型的船舶,如屏上显示一个圆柱形的号型,应该判断出是“限于吃水的船舶”。

3.3有关音频与视频实践场景的设计

音频:通过操作电脑屏幕上的按键图标倾听“汽笛”,如”五声短而急、一长一短一长一短声、一长声、三短声”,按先后顺序作出判断,答案分别是“怀疑与警告你的意图和行动、同意你船追越我船、周围船舶请注意、我船正在向后推进”。[5]视频:录制典型地段视频,主要用于对船员在主要、重点和险要航段上的培训,掌握本航段的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如:播放水面开阔、两山对峙的三峡库区,船员通过观看航段地貌,自然推导出“容易起雾且峡谷风大”的气象特征。录制典型的通航场景视频,用于培养船员的航路选择和操船避让技能。

4智能化船员培训效果检测体系的创建构想

(1)现行船员培训效果检测体系的局限性现行体系主观性较强,不同的教员对同一个船员的评价结果存在着差异,甚至差异很大。因此在对船员进行培训效果检测时,对船员的知识、技能和操作的掌握程度不能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公正评判[6](2)创建的技术路线首先改进能模拟人类判断力的计算机软件,然后让计算机把船员的操作指令、次数、时间和效果与机内预先设置的评价标准相对照,从而自动记录和评分。(3)创建航海智能化专家系统(标准答案)(1)创立航海领域的知识库、创建能获取并运用该知识库的机构;构建符合国家海事局培训要求的、符合航行规则要求的、符合船员通常做法要求的、符合船舶通航环境要求的并经计算机优化了的船舶操作方案的数学模型,从而得以作出智能化评价标准;(2)以评价标准为依据构建数据库子系统,即具有模仿专家思维功能的航海智能化专家系统。(4)运用智能化模糊综合评价技术在航海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易定性分析而难用量化数据表达,为此应采用模糊数学集合理论,依据船员培训时被计算机录入的各种表现的优劣程度来确定评价值。即以最优表现为基准值1,稍差的为0.99;各种表现依据欠优的程度得到相应的评价值,从而建立表现与评价值之间的隶属度函数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展开计算,最后得出船员的培训成绩。(5)智能化船员培训效果检测体系设计:由图2可见:综合运用航海智能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模糊综合评价技术,把船员实操步骤及结果与航海智能化专家系统(数据库子系统)比较,运用智能化模糊综合评价技术得出船员培训效果的实际评分。(6)智能化培训评价体系典型案例剖析以考题“丹徒水道航路的确定”为例(如图3),测评船员在江苏定线制水域的走船技术。深水航道宽度为500m,两侧界限分别用左侧标(黑浮)、右侧标(红浮)标示,在深水航道内设置了上、下行通航分道和分隔带,分别占航道宽度的五分之二、五分之二、五分之一。计算机根据船员所摆船位的合适程度打分。如果能把船位控制在靠黑浮一侧200m宽的分道内的最合适位置,以距黑浮100m处得满分,99m处得99分,依次类推,0m处得0分。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移动智能终端;数字校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22-03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我国许多高校正在向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迈进,逐步实现用户在校园生活、学习中的网络化参与和交互,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创建与发展。当前,移动智能终端与移动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技术支持工具,使得在数字校园中无缝学习、泛在化学习得以实现,更为数字校园的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以及师生网络参与的实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数字校园概述

(一)数字校园的内涵

由于我国对数字校园研究起步较晚,数字校园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校园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在孙丹江,黄洪伟老师的《构建数字校园 提升办学效益——谈我校构建数字校园的探究》一文中认为,“数字校园”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学生学习、家校联系、办公管理等工作全过程中运用校园网实现学校办学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以数字化的方式来体现我们的工作、学习、交流与管理的校园生活[1]。赵国栋教授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来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工具的过程,可称为“教育信息化”、“校园信息化”或“数字校园”[2]。杨铁军老师在《“数字校园”智能化的探讨》一文中,认为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指导,超越传统的管理模式,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向社会化、终身化的虚拟大学发展[3]。

(二)我国数字校园发展现状及分析

我国对数字校园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目前,我国数字校园的出版刊物和书籍较少,主要有江东兴教授写的《数字校园初露端倪》,初步诠释了数字校园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提出构建数字校园的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目录服务与协同工作,并以清华大学为例介绍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情况[4]。2007年,刘青云老师发表的《数字时代打造数字校园》一文中,讲述了数字校园的内涵和意义,数字校园的组成及功能和数字校园的建设趋势[5]。2012年赵国栋教授在《从数字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究》一文中,提出了“数字校园6E理论”重新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观点[6]。当前,我国数字校园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建设与部署模式、数字校园中的新媒体与新技术应用、应用与评价、管理体制与机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绿色与生态数字校园7个方面。2012年李奕发表的《三代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展望:从机会均等到质量提升》一文,将数字校园划分为三代,他认为目前我国还处在第二代数字校园建设中。他认为数字校园将是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它的出现将深刻地改变整个校园的生活方式,乃至人们受教育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7]。

二、移动智能终端概述及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也随之在社会中普及开来,人们开始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来进行学习、交流、办公、参与活动,等等,移动智能终端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学习、交流、办公,让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丰富多彩。移动智能终端即具有多媒体功能的支持音频、视频、可视化、数据等多功能终端设备。目前国内外在校园中使用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主要有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持智能设备、智能手机、ipad、电子书、电子阅读器等。

由于移动智能终端携带方便、轻巧、快捷能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支持等特点,被许多高校陆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早些年,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开展了移动学习的项目研究。在这些研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这几个国家的手持智能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美国在2001年启动的Palm Education Pioneer Projct项目奠定了北美地区移动学习教学应用研究发展的基本方向,主要体现在提高人手一机拥有率、开展可扩展的高可用性手持式设备教学应用软件研究、为教师提供教学材料和资源以方便他们将手持设备整合到课堂中[8]。在2002-2005年间WHIRL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手持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频繁、高效的测评活动方面具有激动人心的效果。据调查,当前,美国已有超过2亿的学生使用智能终端设备获取资源和解决问题。智能终端设备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尤其是2010年ipad的出现,使得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关注,并逐步引入课堂,但目前还未普及。目前,在数字化校园中,智能终端设备已被高校师生广泛应用于学习、工作当中,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教师办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强大的工具支持。

三、移动智能终端对我国数字校园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举目成就,如移动智能手机、电子书、ipad、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和快速普及,使得全世界信息化、数字化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它对我国数字校园的发展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要我们能够客观地权衡利弊,正确审视技术带给我们的不利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克服它或者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使我国的数字校园能够健康、快速、稳步发展。

(一)移动智能终端对数字校园发展的积极影响

1.泛在学习、无缝学习成为可能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很大成果,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都拥有了强大的校园网络、数字化图书馆、开放课程资源、远程教育等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然而,这样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却会因为时间、空间、地点许多因素影响到它的利用率;但移动智能终端设备ipad、平板电脑、电子书、智能手机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使校园生活和学习更加方便、快捷,由于它携带方便、轻巧,学生学习、教师办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运用多种方式获取知识进行学习,泛在化学习、无缝学习已不再遥远。

2.适合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亦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并且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不同学生原有认知程度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移动智能终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实际情况,自主进行学习和知识建构。此外,还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进入学习网站、开放课程、讨论社区等资源库进行学习,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有利于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学习者、教师的要求。首先,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将传统单一的以书本、粉笔、黑板为主要教学工具、以固定教室为教学场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学、学习工具、教学形态多样化的网络环境支持下的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学习软件、网络学习平台、讨论社区等展开多元化的交互协作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启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实现自我发展。面对课堂、网络、社会空间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学习资源,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得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能够充分利用。由于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轻巧,携带方便,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和资源获取,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多参与高校活动和决策。同时,智能终端设备也方便了教师和管理者随时随地地处理业务,教师、管理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处理高校业务和科研管理,真正实现了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科研信息化。

4.移动智能终端更加便于师生进行网络参与,实现数字校园民主

赵国栋教授认为“数字校园民主”是指在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中,以教育民主化思想为指导,以各种基于校园网的新技术媒介和工具为手段,在学校管理、数字和校园生活等方面推行和实施决策民主化、管理民主化、师生关系民主和教学民主化的综合过程[9]。在校园网络参与过程中,移动智能终端为我们提供了轻巧、可携带、快速、方便的网络参与工具,使得网络参与变得及时、方便、多样化,更有利于实现数字校园民主。

(二)智能终端对数字校园发展的负面影响

1.移动智能终端界面对学生视力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了新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当前,在高校中,电子书、ipad、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正逐渐被学生和教师们所使用,并且具有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不难发觉,这些设备的长期使用,影响到了我们的视力,会导致视力下降,所以,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科学用眼。

2.移动智能终端质量和安全问题给高校师生带来身体上的伤害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智能终端设备也已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普及,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但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些设备由于质量问题出现致死、辐射、死机致使资料丢失,遇到由于网络病毒侵入致使移动智能终端系统瘫痪、资料泄密等问题。因此,提高紧惕,防止隐患的发生是必要的。

3.促使网络成瘾、游戏成瘾

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iPhone及ipad等这些终端设备,尤为智能手机、ipad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无论是在吃饭时、坐地铁时,还是无聊时,通常这些终端设备就成了我们的玩伴,玩游戏、聊天、看电子书、看视频等,适当地使用,它可以调节我们的心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和快乐;但是,如果我们使用不当,沉溺于网络或者游戏,这将对我们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

4.容易造成校园网络舆论危机

校园网络舆论危机是指与校园内部相关的热点问题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在网络上形成的大范围的关注、讨论,对高校师生权益造成损害或者对高校的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10]。据调查,在高校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至少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高校的讨论社区、论坛中,交流与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通过微博、社交网站传播到网上。这就使得在高校中突发的、尤其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很容易造成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给学校声誉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力度,并予以高度重视。

四、文章总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效融合,才有了校园的信息化、数字化,数字化校园民主的出现才有了可能。我们不能否认,在校园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移动智能终端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促进了泛在化学习、无缝学习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它是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快速发展的催化剂;也使得高校管理人员、教师的工作打破了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促使其向泛在化和无缝化目标前进。但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必须好好把握,客观、正确看待它带给我们的双重影响,这样才能确保数字校园的稳步、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丹江,黄洪伟.构建数字校园 提升办学效益-谈我校构建数字校园的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0).

[2][10] 赵国栋.谈数字化民主、数字化学习与交互式视频课件[Z],2013,7.

[3] 杨铁军.“数字校园”智能化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3).

[4] 王运武.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

[5] 刘青云.数字时代打造数字校园[J].今日科技,2002.

[6] 赵国栋.从数字校园到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究[J].北京教育,2012,(06).

[7] 李奕.三代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展望:从机会均等到质量提升[J].中国电化教育,2012.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移动语言学习 智能手机 大学英语教学

1.引言

移动学习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中已经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模式存在。例如,在日本,移动学习已经走在世界的前端。日本网络大学2007年4月成立,是仅通过互联网提供全部课程的大学,提供100多个课程,可提供学士学位。在国内,2002年5月,北京大学启动了国内首个校园无线局域网建设项目。2004年9月,英特尔联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宣布推出“中国无线大学计划”。2005年9月召开的中国大学无线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和台湾大学等高校的无线校园网络发展思路和模式引起关注。2007年,上海电大移动校园在移动学习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有关公司共同研制了“移动英语学习系统”,向真正的“移动语言交互教学”迈出了第一步。在香港,移动学习也正在学校中被采用,名校培正中学推出“手机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来实时回答教师的问题,促进互动学习。可见,智能手机等智能便携设备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对教学和学习产生影响,学习技术朝着移动化、便携式和个性化方向发展。这些趋势会导致语言学习模式更加多样化。其中,移动学习有效又灵活,可以克服时间、地点的局限。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无线智能移动便携设备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使用智能移动设备支持学习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首先,笔者知网上搜索到的关于移动学习的论文中的大部分研究内容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阐述移动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实施方式,概述综述类文章最多。例如,张燕等人阐释了移动学习的内涵和发展途径,提出加强和完善移动学习资源建设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推动移动学习教学的模式研究。其次,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研究的学术论文也比较多,例如,余胜泉等人研究了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利用智能手机、tablets等便携设备来促进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研究很少。

在海外,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较多。例如,Markett等人研究了使用手机短信服务(SMS)激励英语课堂互动;Cui & Wang认为,手机已经非常先进和智能化,智能手机可以拥有几乎所有个人电脑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Stockwell探索了基于移动通讯技术的智能词汇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的结论不尽一致,这也表明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潜力巨大。这些先锋研究催生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分支:移动语言学习(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移动语言学习是一种应用智能移动通讯设备来进行和强化语言学习的新途径。

2.本论文的研究焦点与实施方案

本研究聚焦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作为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工具的应用潜力、利弊、挑战和发展前景。

2.1参加者

江苏常州某高校65名大学一年级新生和六名大学英语教师参与本研究。这65名大学生同属于一个教学班,大学英语是他们的必修课。6名教师主讲大学英语,有5年以上的大学英语教龄,对多媒体电脑辅助外语学习(CALL)有一定研究和应用经验。

2.2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两种研究方法:对6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6名老师进行采访。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及学生对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辅助英语学习的态度和看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功能进行英语学习的频次和使用方法等。其中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开放式的,学生需要做出简要回答即可,研究者对这些回答进行归类、归纳、总结,用于进一步分析研究。对教师的采访内容包括教师对智能手机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可行性、目的、看法,利用手机进行大学英语学习的潜力、优势和挑战等方面。对教师的采访时间不少于20分钟,采访过程录音的方法,之后研究者整理出6位老师的主要观点。

3.数据分析与讨论

3.1大学英语教学中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和态度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5名受试者全部拥有手机,其中56名同学的手机为中、高档智能手机,如iPhone,三星,HTC等,软硬件配置强,完全满足多模态外语学习的需要;另外9名学生的手机为普通非智能手机。70%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熟悉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16名同学认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进行语言辅助学习会干扰学习。全部同学认为他们使用手机是为了进行通讯交流、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上网等娱乐活动。32名同学在调查之前就意识到了智能手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功能和潜力。21名同学已经下载和安装了手机英语学习应用软件,如电子字典、英语电子书、英语音频资料等。调查显示,手机是大学生的必需品,但是,在课堂上学校和教师会要求上课时手机要静音或关机。部分同学回答说对手机有些沉迷,在课堂上也会偷偷使用手机发消息或玩游戏。同学们认为手机铃声会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是一个干扰因素;如果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学生就会滥用手机。被采访的教师也认为,课堂上完全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是不可能的,英语教师要对手机的使用加以引导,利用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来辅助英语学习。

3.2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功能进行英语学习的频次和方法

为了获取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英语学习的频次和使用方法,对问卷调查的问题选项设计为三个:经常、有时、从不使用。数据见表一。

在使用手机练习听力方面应用最为广泛,许多同学下载听力音频材料利用课余零碎时间听,有些同学通过听英文歌曲练习听力。阅读方面,许多同学登录英文学习网站阅读文本资料或者下载英语电子书和文章阅读。词汇方面,使用手机练习词汇能力的同学较少,问及原因时,同学们说这方面的手机应用软件比较少或软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说明这方面的软件开发有巨大潜力。口语方面,个别同学反应通过用英语打电话或使用手机的录音功能录下自己的朗读声音,与课文录音进行对比,纠正发音和语调,这个策略是很好的,但是遗憾的是,有这种意识和行为的同学太少了(仅占7.77%)。写作方面,只有三名同学有时使用手机功能进行了英语写作能力的练习,方式是通过使用英文书写短信与他人交流。从表一中看出,使用手机进行听力和阅读训练的人数较多,说明手机在这方面有其优势或应用软件和资料较多。在其他方面,手机应用程序较少。

3.3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英语学习的潜力、优势与挑战

结合对六位教师的采访内容和与部分同学的交谈,笔者总结出以下要点。

3.3.1潜力与优势

*手机人人都有,功能强大,便于携带。可以用手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学习。

*使用SMS、QQ、飞信等平台,学生可以实时地和老师、同学交流,及时获得老师的指导、反馈等。

*智能手机提供了一种更加轻松舒服的学习条件和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语言氛围。

*有助于给学生自主学习机会,使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和节奏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互动积极性。

*手机应用于英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传统的语言教学课堂不再那么枯燥。

*教室和宿舍如果安装了无线路由器,智能手机几乎就像一台电脑一样支持语言学习,成本低廉又方便。

*利用其无线功能,智能手机能提供虚拟课堂功能。

*利用互联网功能,智能手机可以是一种便携、有效的语言学习工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网络学习资源。

*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英语语言移动学习的应用程序和系统开发在学术上和商业上有待进一步研究,潜力巨大。

*通过开发利用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创造移动学习环境是语言教学模式的创新。

3.3.2挑战

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用于教学和学习还存在以下挑战:

*目前,高校基本上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有的学校还禁止大学新生带电脑。

*在使用智能手机指导移动学习活动和教学方面,教师现在还没有多少专门的研究或培训。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无线化。无线校园网的建设需要更快推进,使新技术更快地得到应用。无线校园网的营运模式需要更多研究。

*适应于手机等移动设备较小屏幕显示的英语应用资源和软件需要更多开发。

*SMS只能最多发送160个字符,对学习文本传送来说是个瓶颈,SMS使用成本较高。

4.结语

十几年来,信息通信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还不能说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教育学和教学法(ICT Pedagogies)获得了同步进步。现在的年轻一代生活和学习的世界已经和十几年前大为不同。年轻人不仅在使用新技术方面不同,而且因为新的信息通信技术,他们应对日常活动事务和学习的方式也不同了。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及应用为各类学校、各类课程的老师提供了真正的机会来重新认识日新月异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影响和潜力,因此,教师和管理层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支持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能因噎废食。只要英语教师、教育管理者、技术专家之间形成真正的对话和合作,无线通讯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整合就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Cui G. & Wang, S. Adopting Cell Phones in EFL Teaching and Learn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Exchange,2008 (1).

[2]Markett,C.,Sanchet,I.A.,Weber,S. &Tangney,B. Using Short Message Service to encourage interactivity in the class room.[J].Computers & Education, 2006(3).

[3]Stockwell, G. Vocabulary on the Move: Investigating an Intelligent Mobile Phone-based Vocabulary Tutor.[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07( 4).

[4]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发教育研究,2009(1).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范文第5篇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频射识别(RFID)技术的车辆自动识别系统,它同时可以实现BRT站台的站牌电子化,智能化。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与其它自动识别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识别距离远、速度快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本文所设计的车辆自动识别系统就是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对车辆身份的自动识别与信息采集。该方法弥补了传统车辆信息采集中的许多缺陷,方便了对车辆的管理,适应了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需要。从乘客的角度来,我们利用无线射频通信,让公交车停在指定位置的停靠点;利用语音播报及LED显示,使站台上的乘客提前知道即将到来的是几路车,具体停靠的站点;我们还利用传感器技术,限制司机所停靠的位置必须是离站点30厘米以内,方便乘客上车。

[关键词]快速公交;射频识别;电子站牌;准确停靠

中图分类号:TU98.4 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92-01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交通堵塞、群众出行不方便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大中城市的交通问题已经逐渐影响到社会正常运营。为改善交通拥挤状况各城市都在大兴土木,道路越修越宽,交通设施占用的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多,终有一天会超过城市所允许的最大容量。为避免城市交通陷入拥挤―修路―再拥挤―再修路的恶性循环,2005年10月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一时间,“城市公交优先”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是,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们对出行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经济、安全、舒适、快捷的出行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居民追求的目标。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常规交通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出行的要求,公交服务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现在运力不足,运行速度不高,准点率低,公交车型陈旧,公交线路不合理,公交吸引力低等。所以,在这种大背景的推动以及世界诸多城市建设快速公交系统的大力影响下,我国各大城市开始把快速公交系统推到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前台,北京、杭州、天津等地已相继建成,合肥的快速公交已经投入使用,而且在不断的完善中。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距离从几厘米到几十米远,而且依据读写的方式不同,可以输入说千字节的数字信息,具有极高的保密性。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此外,由于射频识别技术受外界的干扰较小,其识别准确率也比传统的基于视频图像处理技术要高。因此,FRID技术已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应用,以美国、日本和欧洲为首的发达国家对FRID技术的应用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车辆自动识别系统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

2.设计原理

2.1 设计思路

系统结构:本系统主要由录放系统,LED显示以及射频信号的发射与处理组成。(图1)

首先将准备放音的内容预先录存储到语音芯片中,当站台接收到从公交车发送来的数据后,单片机1根据收到的有效公交车名数据,然后向语音芯片发送对应的语音播放地址,启动语音芯片送出音频信号,语音芯片将音频数据滤波后经功率放大器驱动扬声器播放语音,完成语音播放。同时与单片机2通信,驱动数码管显示相关车辆及停靠信息,从而实现车辆自动识别与乘客引导。

2.2 RF无线通信

典型的RFID系统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安装在公交车的发射端,另外一部分就是安装在BRT站台的接受端。有源标识卡不断主动向外发出无线电信号(1秒钟发送3次),并且能够传输较远距离,该无线信号是有编码的,每个标识卡的编码是唯一的。标识卡发出的无线信号如果是在读卡器的有效测量距离内,则该无线信号通过读卡器上的天线被读卡器接收并解码,然后可以通过 TTL232接口将信息发送给单片机进行处理。

2.3 语音录放模块

语音自动播报电路如图,由于需要预录取相关的公交车信息及提醒语句,电路中必须加入语音功放电路。语音功放电路包括:语音芯片、音频功率放大器、扬声器等。本论文选用ISD4002语音芯片和自带功率放大的音响,语音电路接口设计原理图如图2所示。

2.4 LED屏显示电路

单片机驱动LED数码管有很多方法,按显示方式可分静态显示和动态显示,按译码方式可分硬件译码和软件译码。静态显示就是显示驱动电路具有输出锁存功能,单片机将所要显示的数据送出后就不再管,直到下一次显示数据需要更新时再传送一次新数据,显示数据稳定,占用很少的CPU时间。动态显示需要CPU时刻对显示器件进行数据刷新,显示数据有闪烁感,占用的CPU时间多。这两种显示方式各有利弊:静态显示虽然数据稳定,占用很少的CPU时间,但每个显示单元都需要单独的显示驱动电路,使用的硬件较多;动态显示虽然有闪烁感,占用的CPU时间多,但使用的硬件少,能节省线路板空间,本设计采用动态扫描的方式驱动三个级联数码管。对各部分电路进行焊接调试,系统能够很好的识别无线射频的信息,并且LED和语音模块都能正常工作,达到的预期的目标。

3.创新特色

智能公交系统目前正处于迅猛发展时期,市场前景广阔。智能公交系统包含众多子系统,也涉及到很多交叉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而在所有子系统及其所需功能中,公交车定位和报站系统又是整个公交系统的基础。本设计通过对无线射频技术特点和应用现状的研究,结合我国目前城市快速公交现状以及公交系统智能化的要求,提出一种新型智能化公交自动识别方案。在应用领域,如果一个设计的移植性差就意味着失败,这些可扩展性都是由数字电路系统的特点来决定的,特别是射频接口发射功率、发射频率和MCU 控制程序可以修改,对应不同的系统可以设置不同的程序和参数;系统硬件模块也可以针对不同的系统做相应的修改。

4.应用前景

在世界诸多城市BRT建设的影响下,特别是国务院出台81号文后,国内许多城市开始把发展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推到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前台,纷纷开始规划和建设BRT线路和系统。北京市编制了中心城公共汽(电)车线网规划,并首次把BRT作为公共汽(电)车线网的一个功能层次,融入公交线网整体结构中,与常规公共汽车线网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有很好的衔接换乘关系。杭州开通了首条全长28公里贯穿城市东西走向的BRT线路,并计划2~3年构筑起2至3条快速公交(BRT)线路以形成体系规模。此外,上海、广州、西安、南京、成都、重庆、济南也都在积极筹备建设BRT,有些城市目前已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

总的来说,国内BRT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本设计所提出的BRT公交车准确停靠及乘客上车自动引导系统能够有效解决BRT公交的准确停靠及引导乘客有序让车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市民乘车效率,减小了交通隐患。市场前景广阔。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364012)

参考文献

[1] 雷思孝,冯育长.单片机系统设计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5.

[2] 李伯成,喉伯亨,张毅坤.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 赫建国,郑燕,薛延侠.单片机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4] 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5] 窦建华.电子设计自动化―电路仿真与PCB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6] 张辉宜,陶永.智能公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仪器仪表,2007,11:46~48.

[7] 颜世强,李树广.公交车自动报站系统的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4,17(6):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