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音乐教学校本研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过笔者和项目组对某市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调研,发现各个学校的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开展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调研中,中小学在完成音乐校本培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校本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化
目前基于学校的音乐教师校本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教研组内教师自学自研、新老教师结对、公开课研讨、优秀骨干教师讲座等,这些形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而确定。从校本培训的发展来看,这种已显单一的培训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年轻一批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自身具有良好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如果还继续按照传统的校本培训内容和手段来培训,必然会造成“供需不足”的局面。再次,同校或者同地区教师的交流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鉴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性质,必然是以实践课为日常主要工作,对于理论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只有实践或缺少理论深度的实践,从长期来看,发展空间必然会受到限制。
2.校本培训过程缺乏学术性
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中,无论是本校内的,还是校际间的,通常的交流和培训都是就课论课,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前沿发展,虽然有些学校会涉及,但大多是表面的、肤浅的。校本培训的实施过程要有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专家、学科专家、培训专家的指导,使培训更具学术化、科学化。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对先进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把握和对自身教学的反思,需要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高师教师合作完成。因此,传统的校本培训过程虽然重视挖掘校内培训资源,但在培训的学术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校本培训考核的片面性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考核多数是以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的:对于自学式培训的考核,大多数学校规定一学期或者一周完成多少数量的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以篇数来衡量完成的质量。这种量化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很机械,另一方面必然会造成质量的缺失,并随着时间流于一种形式和过场。许多学校只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如出勤率和到场率进行评价,还有一些中小学只把培训停留在相互间的经验交流上,对于培训效果的考核体现不充分。因此,在考核过程中,不妨邀请高师音乐专业的专家,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整理的案例等引导、提炼,并对最终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考核。对于研讨小组的考核,同样可以由高校音乐专业的专家辅助,申报成课题,并对成果予以考核,这样能大大激发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中小学音乐教科研的发展。
二、 加强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策略
以教科研活动为主要形式,基于本校开展的“自培自研”,是目前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虽然这种形式的培训对于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校本培训的相关专家认为: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是校本培训向纵深持续发展的关键。因为专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而校本培训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因此,构建一种在高师引领、支持下的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就很有必要。
1.进行“一对一”的研讨
这里的“一对一”的概念,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在校本培训中新老教师结对、与优秀教师结对有所差别,主体不再是一个学校内部的音乐教师,也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音乐教师,这里特指高师音乐专业教师中的某个人或者一个研究小组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一对一”。在形成“一对一”的模式后,不管高师音乐教师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共同的探讨目标,达成共识后,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过程。高师音乐专业教师提供的不只是单一的教学方法指导,也不是口传心授去教中小学音乐教师如何去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针对既定的教学目标,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高师音乐教师一同来设计教学过程。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将设计的内容付诸课堂教学时,高师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记录问题。在课程结束后,中小学音乐教师从自身上课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高师教师从听课角度提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双方进行讨论,并且提出解决办法。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将两种理论和实践操作不同的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提升了高师音乐教师的课堂实践性,又加深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认知性。在这种形式下,双方既是实践者又是反思者。
2.共同组成课题研讨小组进行课题式研修
以解决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组成有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课题组。高师音乐教师在课题组里担任组织、管理、协调的工作,对问题进行提炼并设计出相应的方案,最后共同执行。就如同普通的课题模式,课题是从中小学音乐课实践中提取,目的是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学更加优化和完善。高师音乐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的角色,管理设计、督促监控每个阶段具体的实施状况,同时又和中学教师一起参与实施。课题研修模式一般具有概念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收尾四个阶段。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针对性强,所选的每一个课题都是本学校音乐课堂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所研究的成果很快就能应用并产生效果,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法、专业技术甚至教材编排都会带来变革,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共同参与网络学习
这种形式要求要有网络的技术支持,所以一般由研究者提供相应的网络支撑平台和技术支持。通过网络,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共同参与。在网络学习中,二者不存在教授与被教授的关系,都可以成为“老师”或者“学生”,同时“老师”的担当者,不只局限于高师音乐教师,也可以聘请中小学音乐教师中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这一领域的专家来担任。在网上获取了理论知识和实例分析之后,中小学音乐教师就可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和想法,及时地反馈到网络上,形成良性循环。高师音乐教师根据提供的资料和讨论的结果写成书面分析报告,对于研究和总结教学环节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网上就某一专题可以形成特别的讨论小组,专家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在组内展开深入的探讨。这种模式有助于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屏障,促进专业发展。
4.积极开展互助互学
高师音乐教师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互助互学建立在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课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承担设计教学的任务,高师音乐教师也可以参与和支持教学设计工作。在授课的过程中,高师音乐教师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边听边分析,采取录像和记笔记的手段。在课后的讨论与分析案例中,做到分析全面、透彻、有深度,切实有效地帮助授课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获得教学上的双赢。互助互学不仅在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之间展开,也可在中小学音乐教师之间展开,不同的是课后一同分析讨论后,互换角色上同一课,这就是互助互学的特色所在。互助互学实际上搭起了教学合作及增进教师深度交流的桥梁,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 丁钢.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创建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广西教育,2004(1).
一、切实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做好培训规划设计
各省(区、市)要对“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摸清需求,并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进一步明确“国培计划”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要根据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的不同要求,科学设计培训项目,确保按需施训。要重点关注未参训教师的需求,扩大培训覆盖范围。
二、进一步加大实践性培训比重,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要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开展主题式培训,实践性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0%。要将师德、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和信息技术列入必修课程。要切实改变以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大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切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各地要加强专家库建设,重点遴选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一步加大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在培训项目师资团队中的比重,应不少于50%。
三、积极推动培训模式创新,不断增强培训实效性
要积极变革远程培训模式,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紧密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要积极进行教师培训选学探索,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探索将国培学分纳入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教师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激发教师参训动力。要加强教师训后跟踪,通过网络研修、课题研究、定期回访等模式,对教师进行有效跟踪指导。
四、严格项目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提升培训专业化水平
各地要切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师厅〔2013〕1号)要求,认真做好参训学员选派管理、项目招投标、项目组织实施、经费使用管理、培训质量监管等各项工作。要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学员电子档案,实行参训学员统一管理,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师资团队的培训过程监管。要严格培训质量监控,细化网络匿名评估,推动第三方评估,加强训后实效评估,及时公布检查结果。
要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中西部项目”置换脱产研修经费安排55%左右,短期集中培训安排20%左右,远程培训安排25%左右;“幼师国培项目”置换脱产研修安排40%左右、短期集中培训经费安排35%左右,转岗教师培训安排25%左右。严格培训经费使用管理,项目经费专款专用,经费须直接拨付至中标的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挪用,食宿安排厉行勤俭节约,不得安排与培训无关的参观考察活动。各地要落实必要工作经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附件1
2013年“示范性培训项目”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特殊教育教师和体育学科教师培训,启动教师高端研修,推动远程培训模式变革,开展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设置以下子项目。
一、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对担任兼职教师培训者的6 000名中小学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技能专项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教学和组织实施能力。开展骨干教师高端研修,将集中研修与教师工作坊相结合,将“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培训300名“种子”教师,辐射带动不少于3万名教师。
二、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对1 800名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校本研修指导能力。要对从事盲教育、聋教育、培智教育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为全国每所特殊教育学校至少培训1名骨干教师。
三、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5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其中,对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能力;对5万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远程培训,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高骨干教师的保教能力和园本研修能力,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四、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5 000名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双语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其中,对100名农村兼职体育教师和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探索兼职体育教师培训模式;对1 000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骨干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引领各地开展教学点教师培训。
五、培训团队研修。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高等学校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16 500名专职培训者进行针对性培训。其中,对1 500名高等学校、省级和市级教师培训机构骨干培训者进行10天集中培训,对15 000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进行50学时培训,提升其培训项目组织实施能力。
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采取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对5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变革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建设网络研修社区,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七、骨干班主任教师研修。对1 000名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包括150名骨干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研修,提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八、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研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制定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指南,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包括文本、网络课程和微课程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各地实施“国培计划”和教师培训工作服务,提升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水平。
附件2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采取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转岗教师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园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一、置换脱产研修。各地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置换脱产研修模式,细化项目实施流程,落实“双导师”责任制,增加教师返岗实践环节,实现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有机结合,推动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改革。要积极利用网络研修平台,探索“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的机制,切实发挥“种子”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严格参训学员遴选标准,落实参训学员公示制度,切实选拔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训。
如何创新校本研训形式,拓展研训内容,扩大研训影响力,凸显它在学校发展中的综合带动作用?本文试以长沙市育才学校的校本教研为例予以探讨。
一、研训方式的网络化
网络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即时互动性。它对于现实时空的超越与突破,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人际的分布与结构,结成不同的精神群落。网络研训正是利用这种优势,引导教师同在一个网络平台交流、学习。在网络研训中,教师研修活动的边界大大扩展,不同的人共同研究,共享成果,实现了跨区域共享、互补。在网络平台上,每一个教研参与者都可以针对研讨的内容随时利用网络畅所欲言,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
开设网络视频课堂。自2010年始,长沙市芙蓉区建成全省首家教育城域网,开辟了一个优质教育资源在线共享平台,全区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进行研讨、交流。长沙市育才学校率先在全区开展了“整合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堂”和“聚焦课堂、同课异构、互动研讨”的网络课堂活动,别具一格的视频研训,成为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全新平台。
建设学科专业网站。数学组结合学校的特点,提出以数学学科为基础,资源建设为载体,侧重通过学科网站的开发与利用来实现网络教研的目标。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全体数学教师在电子集体备课模式、电子期刊、网校等几个项目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同的收获,数学网络研讨的课题获得了湖南省优秀成果奖。
丰富班级建设网页。为了发挥网络平台的育人功能,我们搭建了一个家校、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班级网页”。在这里,我们开设了“班集荣誉、最新纪事、留言专栏、最新作品、活动摄影”等板块。通过网页的丰富与更新,师生受益,家校牵手。
创建教师个人博客。在网络研修中,学校人人建立了教师个人博客、个人网页,以网络作为教师的研修平台,促进教师自主研修。博客大体分为“我的荣誉、网上随笔、留言天地、我的作品”等几个大板块,教研室定期检查,保质保量。
开发网络资源。我们在校园网站上建立了“育才学校课程整合课件集”,不同学科的教师向校网和局资源网提交原创课件、教案3000多个。
二、研训主题的课题化
校本研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研训活动如何吸引教师参与,如何提高校本研训的实效?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研训的主题一定要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一定得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真实且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亦即研训必须做到“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正是从这种理念出发,我们建立健全了“研训问题化—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的教研机制,提倡教师做“微型课题”。学期初收集教育教学问题,集中筛选,找出带有普遍性和本质性的问题加以持续关注和认真研讨,将疑难问题转化为课题,制定解决方案,确立课题研究,避免了课题的“全、大、深”。
在长沙市级课题《高效课堂,和谐发展》的带动下,育才学校各学科组均提出不同的研究主题。数学组根据中小学衔接活动中学生暴露出的计算质量差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如何进行计算教学”的研究;英语组根据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差异大的现象开展了“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组针对学生不爱写作,写作就头痛的问题开展了《丰富习作教学,让学生乐写》的实践操作研究;科学组针对学生科学学习习惯不够好的情况,确定了《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主题;信息学科针对大班额现象,确定了《如何做好大班额的信息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主题;综合实践学科的研究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相结合的实践研究》;美术学科的研究主题是《儿童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研究》,体育学科的研究主题是《如何培养小学女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音乐学科的研究主题是《加强课堂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三、研训活动的开放化
在互动中交流,在开放中提升。我们通过开放课堂、网络交流、创设培训基地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搭建交流平台,多次向区、市、省乃至国际各兄弟学校展示学校校本研训特色和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经验,将校本研训引向更大的对话空间。
多学科主题研训的开放。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推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主题研讨。我们创新校际交流形式,分别向省、市、区各级进行了多门学科的主题研训开放教研活动。其中,数学、语文、英语、心理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实践等学科还进行了多次特色研训活动展示。
新型学科主题研训的开放。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的特色项目,育才学校“小雨点开心屋”也是长沙市第一个小学心理咨询室。2008年5月,我校面向部分家长、长沙地区各兄弟学校、社会各界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放活动。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示范作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之路,2009年6月和2010年4月,学校成功主办了市级综合开放活动并顺利承办海峡两岸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
开放的形式,开放的平台,专家的指导与引领,同行的交流与分享,不断打造着学校学科组的团队研训实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研训主体的联动化
为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优化和巩固研训成果,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学校始终坚持和多所兄弟学校开展校际联动活动,强强联手、合作共赢。
育才学校先后与长沙市雨花区天华教育集团、砂子塘小学、长塘里小学实现校际联合,就“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等各种主题开展了深入而有效的研训活动,取长补短,教师们获得了快速的成长。此外,我们与英国牛津郡汉博纳曼娜小学校际连线,学生就我国传统节日、育才特色活动与英国小学生进行了网络连线,书信交流。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办群众满意的教育、创磨口窗口小学”为核心,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认真落实中心校工作要点,转变观念,深化校本教研和校本研修工作,突出抓好学洋思、新课改工作,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内抓教学质量,外树学校形象。
二、工作总体目标与要求:
1、贯穿一个主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当质量排头兵。
2、体现两个重点:一是六年级教学与复习;二是培养学生多种好习惯,注重“合格+特长”。
3、促进三个提高:⑴通过养成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⑵通过扎实有效的教学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⑶通过内抓教学质量,外树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4、 落实四项工作:⑴学校管理规范化。⑵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素质。⑶提高教学质量。⑷重视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
一、 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 德育工作
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要高标准完全完成这项工作,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1、构建德育工作机制。做到四有(有领导小组、有德育计划、每月有安排、每周有重点教育专题),四坚持(每日常规有检查评比、每周汇总,每月按《班级管理细则》综合考核,每期评选优秀班级)。重视班主任队伍工作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班主任工作考评机制。
2、 利用重大节日、国旗下讲话、少先队活动,开展感恩教育、信心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并落实“五个一”活动,积极开展“三理”教育。
3、开展“养成做人好习惯”活动,通过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行为、纪律、卫生、路队、学习、礼貌等习惯,由德育领导小组、值周教师进行检查评比,对学生的各种习惯作出评价,在班内对表现好的学生插小红旗,评选文明小学生
4、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制度,学生的评价由自我评价收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组成,多方面对学生作出合理评价,肯定成绩与进步,激励学生成长。召开必要的家长会,对表现好的学生向家长发出喜报。
(二)规范管理,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1、推行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积极落实工资二次分配方案。
2、建立健全两免一补机制,作好档案管理,利用好有限资金。
3、开齐开足课程,重视体育音乐美术工作,组建特长兴趣小组。
4、加强教师、学生管理,促使良好的“三风”形成。
5、加强过程管理,经常性对教案复备、作业、三清等常规工作的检查,重点作好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和补考制度。
6、以养成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多种学习习惯:预习、写字、作业、复习等。
7、加强毕业班管理和尖优生学习管理,搞好课堂教学,落实培优补差制度。⑴对尖子生、优秀生、及格生,实行目标责任制,分解到教师,责任到人。⑵锁定尖优生培养对象,抓好边缘生,强化培养。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定期进行阶段性考试和考试分析。⑷做好资料收集与使用。⑸落实“三清”制度。⑹加强学科试题研究。
8、建立一套学习竞争制度,人人有学习目标,竞争对象;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定期进行检查。
9、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语文尝试进行阶段性“四个百”活动(记住百首古诗词、百句名言警句,百个歇后语,百篇习作);数学实行每月百道习题竞赛活动。
9、制定远程教育制度,用好各种远程教育设备资源,实行签名学习制度,力争使每个教师都会用设备,促进教师成长。
(三)、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立足实际开展活动。
2、落实13344教研活动管理制度。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理论书籍,及时了解课改新动向,并作好记录。
‚教研活动定时间、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
ƒ上好三种课:公开课、课改研究课、汇报课。
„立足四项研究:研究教材、课程标准;研究学生实际;研究教学方法;研究考试评价。
…人人有优化课堂教学专题,有方案,有总结,有交流。
3、强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角色,立足学生学会、会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落实学科教学、辅导及评价的指导性意见,积极探索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4、抓好“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
(四)落实校本研修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记好报告册,写好教育叙事、自评自结、教学成果。
2、作好反思与交流工作。
(五)做好后勤工作,抓好安全管理。
一、了解与搜集鄂温克族的资料
首先了解了鄂温克族的历史,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据1990年统计,共有26315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左旗)、陈巴尔虎旗、黑龙江的纳河县等地。
鄂温克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有辉河、莫日勒河和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没有文字,信奉萨教,也有信奉喇嘛教和东正教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鄂温克民歌是历代人民创作的本民族的“百科全书”。鄂温克民歌《内胡楞》,勾勒出鄂温克民族近代的历史足迹和勇敢彪悍的民族性格。
《希温与娜吉》是一首反映鄂温克人原始狩猎生活和古老神话的民歌。近代的鄂温克民歌反映了他们被征调,前夕和征战的动荡生活,反映了他们在各种天灾人祸中遭受的苦难,反映了他们渴求自由幸福的愿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如《海兰察之歌》、《我们大家实在可怜》等。
鄂温克族民间歌曲包括:扎恩达拉嘎、努克勒歌曲、萨满调,犹豫鄂温克三种人群在历史进程、地域、文化上的差异,鄂温克族民歌实际上存在着两种风格。1、农区和牧区的鄂温克歌。2、敖鲁古雅地区的鄂温克歌。民歌衬词用“噢好日岱哎呀呀”等。努克该勒歌曲的结构方整对称,节奏性强,和舞蹈动作紧密配合。鄂温克努克该勒歌曲如《仿照喜鹊的嘴》、《姑娘们的舞》等。
二、发挥地区优势,开发本地鄂温克民族资源
以课题为纽带开发乡土资源是走进鄂温克旗音乐的切入点。在市教研室和旗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三少民族走进课堂研究》总课题,并在总课题的统一部署下形成了《歌》、《俗》、《舞》、《服饰》子课题研究小组,并制定了严谨的课题方案和课题计划。
鄂温克旗是全国唯一的鄂温克自治旗,人口虽不多,刚刚26315人,但它的资源丰富,土地辽阔,以鄂温克民族为主题民族,为了发挥本地鄂温克主题民族音乐的优势,由音乐教师为研究小组,以当地鄂温克学生和南北辉鄂温克学生会说民族语言,为语言小老师,因南辉、北辉属于是当地鄂温克、语言环境好,受当地环境影响,南、北辉的孩子都能说出非常流畅的鄂温克语言,还有另一种鄂温克是来自外地,从小没有语言环境,那么这次校本教研在语言方面就利用南北辉乡的学生做拐杖,在进行学唱鄂温克歌曲中他们充当了小小老师解决了语言方面的障碍。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全方位的贯注鄂温克的各项活动,在所有的活动中你最喜欢什么项目,每年6月18日是鄂温克“瑟宾节”,在这节日里你都发现了什么?无论体育项目,还是音乐方面,服饰表演中你都看到了什么?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更加重视和了解鄂温克这个民族。力求多渠道的挖掘乡土文化和资源。本次的调研,是结合当地鄂温克的民族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重点把散落在生活中常有乡土气息的鄂温克族音乐、舞蹈整理并开发出来,整合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校本教研中,使学生在原教材的基础上领会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促进学生对鄂温克音乐的了解和拓宽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视野,同时也提高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对鄂温克民族特色音乐的理论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乡土音乐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了解现状、深入生活、克服困难
目前,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近十几年受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比例比较小,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港台、流行音乐推波助澜,使得流行音乐充斥中小学音乐课堂,而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追星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爱好者却越来越少。小学生只知道超级女声,歌坛流行新秀,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更令人心痛的是多数学生都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甚至对教材中民族民间音乐排斥态度,针对这种现状,做为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拯救民族民间音乐而且能很好地去传承民族文化势在必行,重任在肩,挖掘民间音乐义不容辞,至此首先教育者认清现状,明确音乐文化必须靠后天有组织有目的的音乐教育行为才能习得的道理。
为了更好地开展民族民间歌曲的教学工作,了解我们当地鄂温克族现有人数,会说鄂温克语言的学生有多少,会唱“原汁原味”的鄂温克民歌有多少?还有教师了解鄂温克族的居住和人口、民俗习惯,服饰文化等,但在教学中也会出现很多思考与困惑,如: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课堂必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担负起直接传承文化的重任。教育者中有把它提升到民族文化全新建构的高度,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才会跨越重重障碍,做为音乐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责无旁贷。
再者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渴盼教学形式的改革。封闭式学校管理再也不能搞封闭式教学,学生必须关心社会,关心地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状态,把民间音乐请到音乐课堂,让部分特长生深入南辉、北辉访问民间艺人都应该称为课堂教学的新形式。
四、运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里很少会涉及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和内容,也较少接触到民间文化。而民间的音乐对于学生来说是既陌生又比较好奇,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里融入民间的一些艺术和文化,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更多的知识,产生对地方民间音乐的兴趣。地方音乐是书本以外的延伸。书本音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有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每个人都有一颗好奇心,特别是孩子都比较喜欢稀奇古怪的东西,总有一种想体验陌生事物的欲望。情景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能够先感受后表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并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恰当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所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鄂温克服饰道具的展示、试穿等活动,而且在表演环节中穿着鄂温克民族服饰,给他们创设一个声像结合的欣赏空间,还将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演唱的鄂温克歌曲和一些鄂温克古老的民间歌曲带到课堂当中为他们欣赏,同时还搜集到了用鄂温克语演唱歌曲的歌碟给他们听,这样类似的举动,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求知欲。
五、研究实验的成果
1、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而教育则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水平,首先必须提升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我们在实验研究中,重视校本研修工作,用科研提高效益,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我们几个音乐教师人人参与教育。搜集资料、图片、制作课件等。并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及反思,在三少民族的研讨课中,几位音乐教师分别选择了鄂温克的民间歌曲《仿照那喜鹊的嘴》、《歌唱海兰察》、《鄂温克祝酒歌》《驯鹿》等,并在课堂中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促进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一个浓厚的研修的教学氛围。
4、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的全面些,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用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出示了鄂温克族的服饰、手工艺品、体育项目等,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活泼生动的画面了解了鄂温克民族的生活,风土人情及民族的服装和舞蹈,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树立了用现代技术提高教育效率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