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事系统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社会计算;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36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061- 03
1 引 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通过对知识进行管理以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对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进行深入探讨,以寻找和构建行之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PKM)是指运用一系列的工具和技巧,对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存储、检索及创新,是解决人们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信息问题的有效途径。个人知识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因素,即个人对知识管理的意识、理念以及进行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2.2 社会计算
2005年O’Rell提出Web 2.0的概念,社会化软件、网络社区、社会计算等专业术语及相关学科由此产生并快速发展起来,尤其是社会计算,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目前对社会计算没有一个统一且明确的定义,它是一个交叉学科,除理论研究外,其典型应用也是热点问题。社会计算的应用主要包括以文字为主的论坛、Blog、微博,分享照片的Flickr,共享视频的Youtube,知识库Wikipedia,社会书签Del.Icio.US,社会网络FaceBook以及其他开源社区等。社会计算与传统计算的特点对比详见表1。
社会计算是可以应用在信息管理领域的技术和服务理念,由表1可知,社会计算具有去中心化和自下而上等特点,这使得知识的产生和传播转移到系统边界,用户可以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彼此间的交流、分享和协作,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因此,对基于社会计算理念和技术应用的个人知识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寻找和构建行之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社会计算环境下个人知识的转化过程
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工具来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与转换,以满足个人知识获取和知识动态创新等需求。结合社会计算理念、技术和知识转化SECI模型来探析社会计算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对研究隐性知识的影响因素具有积极作用。
SECI模型存在一个基本前提,即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探索创新,都必须处于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而现实情况也正是有了社会的存在,才有了文化的传承活动,因此,用SECI模型来描述个人知识转化是可行的。SECI模型分为社会化(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外在化(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组合化(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内在化(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4个阶段。社会计算的典型应用就是利用SECI模型将难以搜索和表达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与转换,从而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绩效。社会计算对SECI的支持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社会计算运用其理念和技术可以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组合化、创造产生新的隐性知识”这一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利用Wikipedia、百度百科、社会性网络服务等技术可支持个人的信息收集和交流,也可提高隐性知识在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此外,通过社会化网络交流,还可消除由于个人价值观念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障碍,从而减少知识传播的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外在化是一个用显性化形式来描述隐性知识的过程。在外在化过程中,利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获得的隐性知识以思维导图、文档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加以描述和表达,随后进行存储,便可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效率。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还可实现个人知识的系统化存储,从而减少搜索成本。组合化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介将显性知识进行组合的过程。在组合化过程中,利用RSS、网摘、社会化书签等工具对知识进行分类,以实现相关显性知识的聚合和系统化。这些工具不仅可提高知识的系统化传播效率,还可对系统化的知识进行处理从而将相关知识推送至感兴趣的主体,以创造出更多的新的知识。内在化是一个对组合化产生的新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最终升华为个体隐性知识的过程。在内在化过程中,运用博客、网摘、学习型社区等进行讨论及交流协同学习,可提高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效率,从而提高个体的社会竞争力。
在上述4个过程中,社会计算的应用不一定完全存在于某一特定过程中,在社会化过程中也可使用博客、论坛和学习型社区来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从图1可以看到,社会计算的理念和技术应用能够很好地支持SECI模型,提高隐性知识的转化效率、知识的传播效率以及个体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效率。由此可见,社会计算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是积极的。
4 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4.1 三维体系结构
根据社会计算对SECI的支持,可将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描述为三维体系结构,此结构中的每一维都不可或缺,且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如图2所示)。
个人知识管理过程是交互的,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存储再到知识释放,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个体对知识的获取、吸收、传播和创造。因此,个人知识管理过程是迭代的,社会计算提高了该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显化效率、知识的分享效率和新知识的创造效率,也较好地解决了目前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只注重知识积累而忽略知识能量释放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4.2 工作过程
社会计算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工作过程如图3所示。
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工作过程可描述为:用户在遇到某一问题后产生知识需求,他首先将会在自身的知识存储中进行搜索,系统则会根据用户的查询条件发出检索命令,若查询到相应的显性知识则返回给用户,反之则继续进行检索直到满足用户需求,最后对知识进行释放。系统一方面将补充的知识存储到用户的个人知识库中,另一方面将搜寻的知识返回给用户。
在知识搜集过程中用户可利用IM工具、电子邮件或直面交流等多种沟通方式与专家进行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获取和学习更为深层次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不断扩充个人知识库,个人知识库的日渐丰富又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
4.3 系统框架
社会计算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如图4所示。
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可增强个人知识创造能力、丰富交流方式、提高知识共享效率。框架中描述的功能有助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由此可见,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具有较大优势,具体可归纳为:第一,社会计算增强了个人的知识创造能力。社会计算在组织上的去中心化特点将使得知识不断被理解和创新。第二,社会计算丰富了个人知识存储形式与组织形式。个体需要积累大量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学习,这些信息不仅应存储于个人电脑硬盘中,还应通过在线存储方式与他人共享。第三,社会计算提高了知识释放的效率。
5 结束语
社会计算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基于社会计算环境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框架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计算的技术和理念,并通过合理创造、共享并运用个人知识储备,将隐性知识充分转化为可运用的显性知识,从而促进个人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框架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关 键 词】 工控系统;信息安全
一、工业控制系统架构与安全威胁
工业控制系统是类似互联网技术的一种通用信息技术,是由计算机设备与工业过程控制部件构成的网络化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部门和基础设施中。抽象的工业控制系统一般具备五层结构;
最底层(0层)为工业过程基础设施,第1层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远程控制终端(PLC/RTU),第2层为中心站与PLC远程终端组成的局域网规模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第3层为中心站与RTU远程终端或DCS组成的广域网规模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 SCADA),第4层则是包括SCADA或DCS在内的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
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与因特网安全既有共性之处也有异性之别,共性在于都要防病毒等恶意软件和黑客入侵,异性在于两者体系结构截然不同,一是工业控制系统是高度集中的纵向多层次结构,传输内容与因特网不同,全部是直接控制工业设备的指令信息;二是安全问题,因特网大多集中在信息交互层面,而工业控制系统则大多集中在物理层面。
工业控制系统一经应用,就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主要表现为三类:
1、来自自然环境因素和系统本身脆弱性。2003年8月,北美发生大停电事件,起因于俄亥俄州电厂高压电线触及路旁树枝而造成局部跳电,但监控电厂运行状态的软件有设计错误,关键时刻并未报警,致使操作员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跳电以至负载失衡扩散,造成邻近电厂接连跳电,导致空前大停电,影响5000万人生活,造成1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来自病毒等恶意软件和黑客的攻击。2000年,美国一男童通过网络侵入亚利桑纳州罗斯福水坝的 SCADA系统,并能控制水坝闸门提升,该水坝储水一旦被泻出,足以淹没下游的菲尼克斯城,幸好被工程师及时发现,才没有导致灾难发生;2011年1月,美国和以色列联合研制名为“震网”的电脑蠕虫病毒,成功袭击了伊朗的纳坦兹铀浓缩工厂等核设施,延迟了伊朗核计划的顺利实施。
3、来自信息对抗层次甚至是国家级的信息战攻击。1982年6月,美国中情局通过利用美国给前苏联的控制软件中的缺陷,对前苏联的输油管线系统进行了一次灾难性的打击,编程软件在人为设定的时间间隔后出现故障,使得管线压力超过管道焊接点焊缝能承受的最大压力,结果导致前苏联西伯利亚一条天然气管线发生爆炸,据称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非核爆炸。
业界专家对由工业控制系统支撑的基础设施可能遭遇的攻击表示相当担忧,并将其前景描述为:将来某一天可能会发生“数字滑铁卢”或“电子珍珠港”事件。
二、扬州市工业控制系统调查现状
按照工信部《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扬州市自去年1月起,在全市范围内启动重点行业重要工业控制系统基本情况调查,今年又将扬州市第五水厂申报为全省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管理试点,江苏省专家组对五水厂工业控制系统进行现场调研并针对安全隐患提出具体整改建议。
统计显示,全市2市(高邮、仪征)、1县(宝应)、3区(广陵、邗江、江都)和2园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化工园区)24个企业共计1213个重点工业控制系统,主要分属化工、电力行业和城市公用事业服务领域。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可编程控制器(PLC)和我国浙江浙大中控公司生产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在扬州市工业企业应用广泛,其中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可编程控制器占全部调查企业工业控制系统总数的87%,占全部调查企业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总数的95%以上;浙江浙大中控公司生产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占全部调查企业分布式控制系统应用总数的半数以上。
调查发现,扬州市多数企业对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认识与防护能力相当薄弱。对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问题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标准规范缺失,技术防护措施不到位,安全防护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不高;绝大多数企业工业控制系统主要软硬件依赖进口,技术受制于人;广泛使用无线电通信,存在安全隐患;借用公共电信网络和因特网组网,增加了安全风险,威胁着工业生产安全和社会正常运转;部属、省属驻扬单位以及民航、水利等重要系统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属地化”管理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关机制;工业控制系统设备的源头厂商管理无序,迫切需要加强监管并严把进口关,通过源头治理、政企协作、形成合力,实施有效有力地防范保障。
三、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的几点思考
切实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须从国家战略层面和企业战术层面双轮驱动、双管齐下。
1、国家在战略层面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标准规范。
(1)推进工业控制系统防护体系建设。加强对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规划,组织力量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调查研究,深入研究设计工业控制系统防护体系框架结构,制定安全防护整体策略。
(2)建立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技术标准体系。借鉴国际上已经建立的相关标准(如ANSI/ISA-99《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的安全性》等)抓紧制定我国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的技术标准规范。
(3)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的研发。推进官产学研四位一体、引导全社会科研力量关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领域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重大课题,吸引社会资源深入研发安全防护手段和技术产品,逐步以国产化替代进口。
(4)建立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预警机制,提高信息战防御能力。针对工业、能源、交通、水利以及市政等领域生产设备的特点,集中组织攻关,完善预警、响应机制,削减或化解可能被信息战所利用的脆弱性,提高工业控制系统信息战的防御能力。
2、企业在战术层面注重细节管理、员工培训和行为规范。
伴随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及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工业控制系统产品越来越多地采用通用协议、通用硬件和通用软件,以各种方式与互联网等公共网络连接,病毒、木马等威胁正在向工业控制系统扩散。必须明确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切实落实以下具体要求:
(1)连接管理。断开工业控制系统同公共网络之间的所有不必要连接;对确实需要的连接逐一进行登记,采取设置防火墙、单向隔离等措施加以防护,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不断完善防范措施;严格控制在工业控制系统和公共网络之间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以及便携式计算机。
(2)组网管理。工业控制系统组网时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安全防护措施,切实加强对关键工业控制系统远程通信的保护;对无线组网采取严格的身份认证和安全监测,防止经无线网络进行恶意入侵。
(3)配置管理。建立控制服务器等工业控制系统关键设备安全配置和审计制度;严格账户管理和口令管理,定期对账户、口令、端口、服务等进行检查,及时清理不必要的用户和管理员账户,停止无用的后台程序和进程,关闭无关的端口和服务。
【关键词】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外壳;认知教学;InterModeller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8―0018―04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把《人工智能初步》作为其中的选修模块,此模块主要包括了三部分内容:“知识及其表示”,“推理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风格认知水平,课标在“推理与专家系统”内容的教学要求是:学会使用一个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并能用它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
一 专家系统及其外壳
专家系统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其内部含有大量某个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模拟人类专家推理的过程来处理现实世界中需要专家做出解释的复杂问题。它一般由知识库、推理机、工作内存、解释器和人-机界面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知识库包括规则库和数据库。规则库一般是以产生式表示的集合,里面存有大量的“ifthen”语句,这是专家系统的核心之一;数据库则是存放输入的事实、各种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的工作区,可以理解为陈述性知识。推理机是“控制协调规则库与数据库的运行”的程序,其任务是模拟领域专家的思维过程,控制并执行对问题的求解。它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和控制策略实质上是属于产生式系统。[1] br>
图1 专家系统的典型结构
专家系统外壳是一类用于建造专家系统的特殊软件。通常是由一些已经成熟的专家系统抽去具体知识演化而来。和具体的专家系统相比,它保留了原系统的基本功能、骨架(知识库及推理机结构)、外壳,把领域专用的界面改成了通用界面。课标正是基于专家系统外壳操作简单、功能完善、通用性强的特点,提出了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的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利用专家系统外壳,通过构建相应的知识库来创建一个专家系统。
二 专家系统教学的认知教学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关于人类认知过程尤其是高级思维过程的研究,为专家系统研究者编制体现人类思维的计算机程序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专家系统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又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鉴于专家系统与认知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以及认知心理学在当前教学中的作用,认知教学理论理所当然地成为专家系统教学的理论基础。[2]
认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首先,教师通过一系列关于某种概念、定理、观念、定律等的描述,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然后,通过一系列程序性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懂得“是怎样的”即明确它的特点和特性;接着,教师再通过一系列启发性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种概念、定理、观念、定律等是如何产生的,在何时、何地能够使用,并且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在一些复杂的环境中对它们加以运用,使学生在大脑里对这些新输入的知识加以重新建构,从而培养起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很强的认知能力。
结合“专家系统”内容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认知教学理论中的知识(尤其是程序性知识)表征与习得、专家与新手的比较(认知学徒教学法)、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教学法等可以在专家系统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知识的表征与习得
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征方式,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推理、决策或者解决问题等活动都是典型的程序性知识。一般认为陈述性知识采用以语义网络为基础地表征,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为产生式系统,通常以“ifthen”形式表示条件这-关系,即先确认当前的情境和条件,然后产生相应的行动。所谓“产生式”,就是这样一些“前提-结论”的结合规则。它表明了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做出这种活动的条件,众多的产生式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复杂的产生式系统。
高中《人工智能初步》课程的专家系统知识教学正是遵循了这一理论,教师首先是要求学生选择建立一个专家系统的主题内容,比如动物识别专家系统、疾病诊断专家系统等等。在选定主题后,学生的首要任务则是把收集来的各种知识表征为层级的命题网络结构的陈述性知识,便于理解与记忆。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基于产生式的程序性知识,便于推理与编程。
实际上一个完整专家系统包含的知识库是很复杂的,包含了多条产生式。推理机所能推理的知识层级也不仅仅如图示的三层,而是可以推理到许多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那些贴进学生生活、易于理解的陈述性知识作为专家系统的内容,要始终把知识控制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设计的产生式系统开始时不应过于复杂,条目数应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从一两条产生式开始,逐步递加,最终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专家系统。
2 认知学徒教学法
高中阶段的专家系统学习主要是利用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来进行。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设计相应的知识库来开发不同的专家系统。学生利用专家系统外壳工具,通过了解由某一领域专家建构的专家系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来体验专家系统的开发过程,加深学习体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和专家系统构成了一种专家与新手的关系,刚开始学专家系统的学生(相对新手)、课程教师(相对于学生为专家)以及专家建构的专家系统(相对于教师为专家),如图2所示。学生开发专家系统的过程也即相对的新手向相对的专家转化过程中,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依赖程度有显著的变化,不断的将内容的陈述性表征转变为体现产生式规则的程序性知识。
图2 专家系统教学过程中各角色之间的关系
基于“专家-新手”研究提出的“认知学徒教学法”可以在此提供很好的教学思路。它是一种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的活动工具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中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人工智能中通常称为“基于解释的学习”(explanation-based learning)。“学徒制”概念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突出学习内在固有的依存于背景的、情境的和文化适应的本质。利用这一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依据表面特征,以零散的、孤立的储存知识的方式向专家在任务情景和问题解决时使用“组块”的方式转变。
3 问题解决教学法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系主任梅耶教授提出的关于解决问题教学的三个标准:第一,当你选择好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后,就要把解决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表征和计划步骤分割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较小的操作单元,教会他们全面地接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编码;第二,解决问题时要集中注意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应当让学生找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充满解决问题过程间的差距,分析矛盾之所在及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第三,针对特定问题,教给学生特定的问题解决的技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专家系统中采用问题解决教学,实质上是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案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和创造能力。
构建专家系统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某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它具有强烈的目的指向性。同时,构建专家系统的过程本身又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如图3所示例。学生将陈述性知识转换为程序性知识之后,在头脑中已初步形成了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逻辑,接着就要将程序性知识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信息即编程过程。专家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劣构或非结构化问题,涉及到的问题空间很大,问题状态很多。学生构建专家系统的过程,是一个搜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通过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正向搜索策略和逆向搜索策略的使用,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专家系统教学的重点就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换,相对应的是分析问题和确定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上,而利用专家系统外壳从而开发出一个简单的专家系统这一结果本身则相对是简单。
图3 专家系统教学的过程
三 专家系统的教学应用
在2003年“人工智能初步”纳入新课以后,我国先后出版了5套《人工智能初步》教材并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供高中阶段的教学使用,这些教材中都介绍了专家系统外壳工具,如InterModeller[3],ESES,E2glite。这里以InterModeller一个具体的案例来阐述以认知教学理论为基础的专家系统知识教学的具体过程。
1 选择内容,确定开发工具
不同的专家系统用于处理不同领域的知识。在构建一个专家系统前,需要进行任务分析,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专家系统外壳。根据现有专家系统外壳的功能及可获取性等因素考虑,在此我们以专家系统外壳InterModeller为例,给出用专家系统外壳来建立交通工具分类专家系统。
2 分析问题,转化知识
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可知交通工具的一些基本特征,如从车轮数目上看可为4轮车和2轮车,按所使用的燃料动力源不同又可分为汽油车和柴油车等。通过对众多知识的收集与整理,画出图4的知识语义图,为的是便于接下来知识库中规则的编写。
图4 交通工具分类语义网络
3 求解问题,构造知识库
根据已画出知识的语义图,在InterModeller专家系统外壳知识库中编写图5所示的产生式规则。
图5 交通工具分类的规则实例
上面构建的只是专家系统的原型,如果要构造一个完整的专家系统,就要不断的扩充知识,增加规则,将其完善。InterModeller知识库的规则编写方法并不局限于产生式规则一种,学生还可以通过画决策树来编写知识库。学生也可以在InterModeller的决策树模型中画出决策树结构图,即可实现知识库的构造。
4 问题解决,运行调试系统
学生根据所完成知识库的构造后,即可运行InterModeller专家系统。根据上述知识库所建立的专家系统如图6所示。
最后,学生和老师、其他同学以及领域专家讨论交流,对自己构建的专家系统不断的进行调试和修改,直到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专家系统为止。
图6 交通工具分类专家系统运行界面。
四 结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教学中,开展“利用外壳开发专家系统”的教学,对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为了完成该任务, 学生需要编制规划、制定知识获取策略,并具体付诸实施, 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学生还得明确与系统有关的所有变量或相关的因素, 并且将这些变量和因素转化为问题求解过程, 得出相应的结论。在进行一系列问题求解分析之后, 运用产生式规则来表示知识。 该过程中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分析、思维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在专家系统运行时,学生可以向专家系统提出诸如“为什么(Why)”、“如何(How)”、“如果……会怎么样”等问题, 系统接受用户的问题指令后,可以根据推理的逻辑进程, 即时将答案呈现给用户,这个过程如同教师与学生在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学生还可以充分体验人类专家的求解思路和推理风格。完善的专家系统还可以让其他学生去运用和体验,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正如美国著名的学习论专家Jonassen所指出的:那些自行设计专家系统的学生将会在这种活动中受益匪浅, 因为这是一个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4]
参考文献
[1] 张剑平.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4-28.
[2] 杨银辉.《专家系统及其设计》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27-34.
[3] 周跃良,张燕.人工智能教育的理论基础及教学组织[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0):10-13.
关键词:交强险;除外责任;醉酒驾车
一、问题的提出
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07193起,造成29866人死亡、128336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8.7%、10.5%、16.7%和22.9%。从公安部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6年7月1日正式施行以来,不仅有效分担了机动车驾驶人的责任风险,对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进行了及时的救助与赔偿,大幅度的减少了直接财产损失,而且还改善了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中,对驾驶人醉酒驾车引发交通事故时,保险公司应否赔偿受害人的损失问题争议很大,并且各地法院的判决也截然相反。
二、探析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
1.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条例的立法宗旨:《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遥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制定本条例。由此得知: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的立法宗旨不仅在于通过分散风险的方式转移被保险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更主要的在于弥补交通事故受害人的损失,使交通事故受害人得到及时、确实的基本救济。机动车强制保险的立法宗旨和制度设计都紧紧围绕保护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这一中心,也是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最终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所具有的社会管理效用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责,促进道路交通安全,进而维护社会大众的安全与权益。
2.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的性质与归责原则:我国的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实行的是无过错赔偿责任原则,即无论被保险人是否在交通事故中负有责任,保险公司都应当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对受害人的保护,无论交通事故受害人在交通事故中是否有过错,均能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另一方面也兼顾投保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体现公平.陛原则。
3.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的价值功能。将受害人的保护置于首要位置,是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立法宗旨,这反映出我国政府注重人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它不仅看到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同时更注重后天的法律调整,使各方当事人实现真正的平等。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立法依据就是注重当事人实质上的平等,于是便又通过立法加强对弱势受害人的保护,这也就是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的价值功能所体现的人文关怀。通过上述对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价值功能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保障醉酒驾车受害人的合法权利,使其获得应有的赔偿,不应当把醉酒驾车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作为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的除外责任。
三、相关法律适用分析
醉酒驾车发生交通事故事故的情况,笔者认为保险公司应当在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并有权向这类事故的致害人追偿承担的赔偿损失。
1.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明确了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的基本原则,“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依据此条的规定,保险公司须对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保险赔偿责任,而且是交通事故中的第一赔偿主体。同时,《保险法》第五十条规定,保险人对于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规定或保险合同的约定,直接向第三者赔偿保险金。另外,《条例》的第一条规定,实行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有两个目的,一是保障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依法获得赔偿,二是促进道路交通安全。其中的“依法”就是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
关键词:杭州市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学术和实用意义
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态势,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隐患和契机,同时也是撬动世界经济的杠杆。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与出口,对消费需求的重视严重不足,这必将导致经济增长原动力的倾斜,抑制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一直是构成我国最终消费的主体,但是其发展已步入正轨,发展潜力有限。因此,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民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扩大消费内需的关键在于发展城镇的消费需求,刚起步的消费市场才是未来我国消费市场的重点和热点。其重要性不仅体现于庞大的市场规模,也体现于巨大的市场潜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没有离开消费的生产,消费为生产提供最终的动力”。在经济学 GDP 分析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作为总需求构成因素之一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持久的推动力。最终消费是由居民消费和集团消费两部分组成,居民消费又可分为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两类。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民经济基本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社会产品日益丰富,居民生活消费选择空间不断加大,消费对生产供给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越来越明显。
消费作为国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在经济生活别是对经济的增长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从需求方面看,消费对经济具有直接与间接拉动作用;从供给方面看,消费能够创造出生产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从而创造出社会生产力;从均衡性角度看,消费又起着“自动稳压器”的作用,防止国民经济大幅度地波动;从结构方面看,消费结构变动是产业结构变迁的根本动因,可引导产业结构不断地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从理论上讲,消费结构问题是消费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一定时期人民群众消费状况的重要标志。居民的消费结构,不仅仅涉及消费领域的问题,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是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还是处于不良运转时期,关键问题之一就是看居民的消费结构是否合理。进行消费结构的分析研究,对了解居民自身的合理消费、社会消费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变化以及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平衡市场供给与需求,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杭州市区城镇的情况来说,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自 1995年杭州市以来,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跨越性的提高,当前正处于从初步小康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杭州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水平,特别是消费结构较以往发生很大变化。细致地研究近几年来杭州市居民的结构变化状况,系统地把握消费结构变化同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准确把握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居民消费具有指导意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微观方面,可以为企业、商品生产者组织生产、合理决策提供现实参考;宏观方面,可以为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
1.2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① 研究的目的
1)利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了解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消费支出结构变动的特征,寻求影响杭州市区城镇居民消费变化的因素。
2)通过恩格尔系数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研究分析
3)根据消费变动的原因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到合理化结论,为政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依据。
② 研究的内容
研究是以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为考察和分析对象,研究的时期主要是 1995 至 2008年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状况。主要研究内容:
1)概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和内涵,消费结构变化及发展的一般趋势和意义,论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运用恩格尔系数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特点进行分析,找出消费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
③ 技术路线
1)首先是对消费结构的综述,描述国内外的消费结构的研究,再对消费结构概念和应用的阐述。
2)然后是对杭州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统计数据和家庭消费数据样本进行分析,根据需要选取建立消费函数、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的方法,对杭州市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变化和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的主要因素。
2)再是对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研究方法的一个总结。
3)最后从实证论的角度,论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针对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行性对策建议,给出政策制度的合理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消费结构的研究综述
西方对消费结构的研究较早,17 世纪末,乔治金对曾对工人阶级生活消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当时消费结构被称为“预算分析”或“收支研究”。他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国家消费支出的构成情况,还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英国家庭的生活消费支出结构。最早提出“消费结构”这一概念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爱德华迪克佩蒂阿格兹收集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资料,并首次提出家庭消费结构消费支出的分类方法。弗里德里克勒普拉尔对消费结构的研究主要是调查每一家庭的生活收支情况,目的为了社会改革服务【1】。 研究消费结构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国统计学家和工程师恩斯特恩格尔,1857 年他在研究当时欧洲大陆居民几十年的消费数据,特别是居民的食品消费与总消费以及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后提出: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比重就越大;反之,一个家庭收入越多,其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比重就越小【2】。这就是世人所熟知的著名的“恩格尔定律”。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时,把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中的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进一步区分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和生产奢侈消费资料这样两个分部类【3】;此外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把消费品区分为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费品和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4】。这实际上以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消费结构。恩格斯也曾把消费资料划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揭示了人们的消费结构从低向高发展的历史进程。列宁则更明确地指出过:“一定的消费状况是比例的要素之一”,他还概括了需求上升规律,即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较高,工人的工资也较高,满足的需求也就较多【5】。这些都是对消费结构的阐释。当代西方消费经济理论是在古典消费经济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消费结构理论、消费水平理论、消费品的供给和分配中的政策和技术问题等等。近现代许多西方学者对消费理论提出了各种假说,如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等,为消费结构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把家庭作为消费决策的基本单位,分析消费结构。其中,希尔提出“家庭文明”分析,斯梅尔塞等提出家庭消费支出功能分析,威廉威尔斯和乔治古伯尔利用“家庭生命周期”对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体现了消费结构在家庭消费中的变化趋势。在研究方法上,恩格尔定律被提出以后,它的适用性得到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同,随着经济学家对消费结构变化的不断研究,按照恩格尔定律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衣着消费支出类似食物消费支出的变化规律,称之为恩格尔定律的引申定律。在研究各国居民生活水平时,经济学者经常使用恩格尔系数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也是定量研究消费结构的开端。最近几年,消费结构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及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线性及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是用收入水平、价格水平等做解释变量,只能反映总支出和价格变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对一些潜变量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如地区因素、收入分配因素、预期因素等潜变量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无法显现出来。因此,一些国外学者提出用面板数据的方法研究消费结构,即用 PanelData 方法分解潜变量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晨、马蒂尔斯和塞维斯特,该方法在消费结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使消费结构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1.3.2 国内消费结构的研究综述
我国对消费结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迅速。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教授在 1963发表的《关于消费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消费构成,一方面是由他们的需求结构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消费基金的物质构成决定的。”这里的消费构成等同于消费结构。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开始对此高度重视,消费结构的研究真正活跃起来,对消费结构的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开始进行,从“六五”起到“九五”国家都将消费结构方面的研究列为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983 年由尹世杰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填补了我国经济科学一个空白,开拓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在这部著作中,尹世杰教授专门分章系统研究了消费结构问题,是我国进行消费结构理论研究的开端。
八十年代中期至上世纪末是我国消费结构理论发展的十分重要的阶段,在这十几年里相继出版了几部专门研究消费结构的专著,包括中国社科院杨圣明教授于 1986 年所著的《中国消费结构研究》;山东大学林白鹏教授于 1987 年所著的《中国消费结构学》和1993 年所著的《中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关联研究》;尹世杰教授于 1988 年所著的《中国消费结构研究》和于 2000 年所著的《中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这些著作把中国消费结构学的研究推上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并且基本构筑起了我国现有消费结构理论体系。杨圣明教授在《中国消费结构研究》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了消费结构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书中建立了数学模型和对消费结构的预测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林白鹏教授《中国消费结构学》中把消费结构作为一个要素放在社会再生产这个大系统中研究,指出:“消费结构的变化的不同阶段是生产力一定发展水平的反映,在社会主义国家研究消费结构有特殊意义”。在《中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研究》中,林白鹏教授首次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领域联系起来研究。他认为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经济要素,产业结构只有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
尹世杰教授的《中国消费结构研究》一书是以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为着眼点,以消费需求为始点,以经济、社会、文化等影响消费结构的诸因素为内容,以消费结构合理化为目的,并以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和提高消费质量为终点,建立了自己的消费结构理论体系。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居民消费结构出现的新情况给予了理论指导。他的新著《中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更反映了当代消费结构研究的最新成果,开创了消费结构研究的新局面。在对现阶段我国消费结构定量的研究和预测方面,江西财经大学的董福荣教授从中国家庭消费结构方面入手;山东大学藏旭恒教授从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关系方面研究,在他所著的《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中,研究了消费结构、消费倾向、消费的收入弹性以及和利率价格的关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范剑平研究员以及孙凤研究员分别从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和消费行为数量研究方面作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使得我国对消费结构学的研究理论系统逐步发展和完善,为推动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3 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长期以来得到论证,居民消费是拉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大量文献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对经济增长均有很大影响但是力度不同的观点。在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方面,国家统计局课题组通过对中国居民购买力水平的实证研究,得出“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是扩大内需的关键”结论;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经过实证分析,得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内需的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刘缉川在《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研究》一文中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对人力资本具有创造作用,消费还是防止经济萧条的稳定力量。
常欣在《供给与需求结构双向调整》中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已由“资源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经济的增长。敖琴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中认为,占全国人口总数三分之一的城镇居民消费占了全国居民消费的 70%左右,城镇经济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水平。城镇居民消费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变化将直接引起市场供求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关系到城镇自身乃至全社会的发展。从消费结构与经济持续增长关系的角度,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刘树信《改善山西消费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思考》一文,研究了山西省消费结构改善拉动经济增长,论述了应该如何按照消费的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张泽一的《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论述了消费结构是如何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问题。
黄丽馨的《广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实证分析》,在文章的论述中提出了消费结构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思想。在家庭消费结构方面,高荣升《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与特征研究》中对比考察一些典型国家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通过借鉴和参考这些国家的经验,以实现我国家庭消费结构的优化。余金凤《论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优化》指出家庭消费结构是整个消费结构的基础。我国经济要持续保持适度增长和协调发展,必须始终保持国内消费市场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拉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优化家庭消费结构。由于众多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消费结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成形,其主要内容包括消费结构的类型、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指标和途径、消费结构的差异、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以及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等,为我国消费结构理论研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章 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
消费结构理论是消费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结构的研究将宏观经济中的消费理论与消费实际联系起来,为宏观消费问题提供了实证研究的角度、方法及应用。
2.1 消费结构的基本概念
致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经在上海海洋大学度过了近4年难忘日子。在本文完成之际,我要向这几年里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老师和朋友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在这即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的时刻,我由衷地感谢给过我指导和帮助、鼓励和欢乐的师长、朋友和家人。
在校学习期间,我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了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宽厚豁达而正直随和的为人风范,令我敬仰,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从治学态度到治学方法,从做学问到做人,都给了我莫大的启迪,让我受益终身。
我要感谢我尊敬的老师们。四年来,老师们悉心教授了我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郑奕老师,本文从选题、构思、成文都倾注着老师的心血。在此,谨向我尊敬的导师致以诚挚的感谢!其次,我要感谢陪伴我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的同学和朋友们。他们不仅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帮助我克服了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个个困难。这些珍贵的情谊我会永远珍惜。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家人。他们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给我了极大的支持,他们的教导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他们的关爱让我充满了勇气与信心。
我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老师,朋友和家人支持的结果,在这里我忠心祝愿他们生活幸福、身体健康!
感谢!
参考文献
[1] 董福荣. 中国家庭消费结构透视[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 51-52.
[2] 林白鹏. 中国消费结构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7, 26-2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 448-449 .
[4] 马克思. 《剩余价值学说史》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 4 .
[5] 《列宁全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 44 .
[6] 杨圣明. 中国消费结构研究[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 .
[7] 尹世杰. 中国消费结构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8] 刘缉川. 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3.2 .
[9] 常欣. 供给与需求结构双向调整[J]. 科学决策, 2002.5.
[10] 敖琴.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J]. 农业经济, 2005.4 .
[11] 刘树信. 改善山西消费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思考[J]. 经济问题, 1999.7 .
[12] 黄丽馨. 广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实证分析[J]. 改革与战略, 2000.4 .
[13] 高荣升.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与特征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14] 余金凤. 论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优化[D].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15] 尹世杰. 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111.
[16] 程岩. 信息经济的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J]. 情报资料工作, 1993.5.
[17] 尹世杰. 消费经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8] 刘方域. 消费经济学概论[M].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 117.
[19] 厉以宁. 消费经济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157-160.
[20] R. Stone: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and Demand Analysis: An Application to the Patern ofBritish Demand", Economic Journal, vo1.64 , 1954.
[21] L. R. Klein and H. Rubin: "A Constant-Utility Index of Cost of Liv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18 , 1949-50.
[22] 范剑平.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J]. 宏观经济研究, 2000.6,32-35
[23] 吴风庆.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与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2000.9.
[24] 叶宗裕.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新应用—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J].管理新说, 2003.1.
[25] 易丹辉. 数据分析与 Eviews 应用[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10.
[26] 《杭州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7] 《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06,2008.
[28] 陈秋玲,曹庆瑾,阿丽. 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上海大学:2010.
[29] 藏旭恒. 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0] 金世和. 消费经济学[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
[31] 王建华. 消费者需求分析引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 227-230.
[32] 万金发. 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1.
[33] 尹世杰. 优化消费结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