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族民间舞蹈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及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下才、形成的独特的舞蹈艺术样式,它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成长,日益精深。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一最直观的形式表现出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深状态。因此,研究中国民间舞蹈的传承对探索中国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将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意义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倡导民族民间舞蹈的自然传承方式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族人民文化艺术的结晶,在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舞蹈本身的艺术,在古代,我们没有专门的记录方法,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古代舞蹈家一招一式的教与后代来记录这个古老的艺术。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文化艺术不断的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和心灵,我们在接受和学习新的事物的同时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也就失去了本身的吸引力。

二、引民族民间舞蹈在民众的自娱性活动中传承

古代,舞蹈通常是人们在节庆日和日常劳作时用来表达内心喜悦的一种方式。通常并不需要有专门的师傅教授,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时间久了自然也久掌握了。这种民间舞蹈因为主要是用来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是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因此很多时候也存在这自编自导的情况。当然,也不乏会有新鲜元素的融入,将新鲜事物与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舞蹈形式。这是一种民族自身的传承方式,是我们无法阻止和改变的。我们要做的是记录他们的变化,在变化中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中国民间民族舞蹈的传承过程更是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中国古代舞蹈文化最原始的素材,同时也让民族文化在社会的日益发展中不至于流失。对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我们要在尊重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使得我们能够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享受更多的视觉盛宴。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继承方式

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很多种,但主要有一下几种形式。

第一,通过教学将民族民间舞蹈得以更广泛的发展。将民族民间舞蹈融入到艺术课堂的教育中。通过专业的教育教学机构针对各民族的不同的风格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以培养一批专业的舞蹈学生。现在社会岁然告诉发展,各种舞蹈形式也鳞次栉比,但是在全国的重大舞蹈比赛中还是将民族民间组合单独列为一项。这就是要求我们要更加注意继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第二,将民族民间舞蹈以表演的舞台表演的形式进行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要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其传承与发展。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以舞台为依托,用舞蹈的方式表现就就要求演员具有全方位的个人素质,能全面深刻的展示舞蹈的精髓。近几年比较受欢迎的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作品如,《云南印象》和《母亲河》等都是比较原生态并且能全面表现民族自身魅力的作品。通过舞台形式的表现也能让这种民族艺术形式更广泛的深入民众心里。

第三,发展群众广泛参与的广场舞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注重物质文化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广场舞也营运而生,成为城市以至于乡村的常见舞蹈。广场舞主要是一些非专业人士娱乐休闲的方式,主要以锻炼放松为重要目的,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融入到广场舞中不但能锻炼身体同时也能将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更加深入的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

四、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个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国家,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舞蹈文化也是如此。随着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展,国外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世界各地开始关注中国、了解中国,随着奥运会申办成功,中国的民族文化开始流传在世界各地,作为以舞蹈为形式的民族文化载体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使民族民间舞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观众的品味、符合文化的传播。我们应该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品,让世界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民族文化,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更大的繁荣。

五、结语

总之,中国五千年璀璨文化中这颗闪烁的明珠,它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它是我国人民拥有的文化财产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应该传承和发展,并沿着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演变。作为舞蹈工作者应更深入地研究、探讨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方向,保护好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遗产,编辑出体系完整的民间舞蹈教材,创作出更多受观众青睐的作品,从而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让这颗闪烁的明珠放射出更多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谢阳.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07(06):158-159.

[2]周易波.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新与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0,04(12):212-213.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记忆;文化传承;彝族;艺术档案;保护模式

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 、艺术研究 、文化交流 、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1]参照《艺术档案管理办法》,民族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包括:文学创造,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2]彝族民间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包括音乐、舞蹈、戏曲、曲艺、雕塑、绘画、传统工艺品等档案内容。

1 彝族艺术档案社会价值定位

民族艺术档案具有多样性、本土性、唯一性、丰富性、成套性、历史性、形象性、群众性等特征,其中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本土性。彝族艺术档案是能反映彝族文化原始材料和展现彝族文化的实物与过程的历史记录。彝族艺术档案中包含有彝族的历史渊源、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染织服饰、民间工艺、习俗礼仪、歌舞戏剧、等民族记忆,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学和民俗等多种社会价值。

2 楚雄彝族民间艺术档案保护开发现状

近3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楚雄地区彝族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加上大众传媒的普及,社会成员流动的增强,使得拥有悠久历史的彝族文化不能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维护和支撑着彝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也正发生急剧变化,彝族传统社会的农耕文化日趋衰弱,使得传统歌舞活动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变。

2.1 彝族歌舞类艺术档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各种娱乐形式不断丰富,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得艺术档案的传承、保护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广大农村,一些颇有造诣的彝族艺人年事已高,加之后继无人,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急剧消亡。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弱,许多民族艺术处于濒危状况。

2.1.1 羊皮鼓舞。羊皮鼓舞作为一种祭祀性舞蹈有着严格的程序。其传承方式以家族式传承为主,在传带授徒中要举行一个严格传徒仪式来筛选后继人才,许多学徒在这个仪式中落选。羊皮鼓舞的重要传承活动场所――土主庙,大多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其文化功能逐渐丧失。根据普查资料显示,目前,楚雄市辖区内尚有土主庙500余处(含遗址),场所较为完整,尚能正常活动的土主庙仅有10余处,对彝族羊皮鼓舞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彝族羊皮鼓舞逐步淡化,已经濒临灭绝。目前,楚雄市境内能够独立完整主持彝族羊皮鼓舞活动的艺人仅30多人,基本掌握舞蹈动作的也不足百人。 [3]

2.1.2 葫芦笙舞。彝族葫芦笙舞曲目众多,目前,楚雄市收集整理有《开场调》《霄夜调》《吃白酒调》《天亮调》《关龙调》等103个曲目,每个曲目各有不同的舞蹈动作,形式上较多保留了原始古朴的艺术特点。葫芦笙的演奏一般多名艺人共同完成,在民间,葫芦笙舞表演队伍称为“班”,大多由一个村组里的人组成,在楚雄市境内经常受邀到各种场合开展活动。传承队伍仅存5班,人数约40人,掌握基本演奏技巧,能够演奏出部分曲目的还有150多人,这部分人大都年龄在50岁以上。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作为传承载体的讨亲嫁娶、起房盖屋等喜庆场合也在大量的减少,加之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彝族葫芦笙舞也面临逐渐消亡的危险。

2.2 彝族工艺美术类艺术档案。

2.2.1 三街刺绣。彝族先民主要属南诏国的彝族族群,由西迁而来,汉族先民多数是由中原地区迁入。由于三街村先民族源繁多,三街村传统工艺刺绣品品种也就十分繁多,应该说三街的刺绣是三街多民族文化渗透、融合的地方产物。三街刺绣品作为艺术实物档案可分以下几种:服饰如围腰、肚兜、马夹、儿童衣裤;随身饰品如钱夹、烟袋、香囊、挎包、裹背等;床上用品如被面、床单、被套、枕头套等;鞋类如女式拖鞋、男式凉鞋、虎头(绣花)童鞋、裹足鞋、方口鞋、鞋垫;居家装饰如刺壁画、刺书、电视机绣花套、沙发绣花套等。三街刺绣品作为产品在国内主要销往楚雄、昆明等地,国外销往缅甸、毛里求斯。销售方式以自行批发零售为主。单价则根据不同的品种而定,高者可达300元,如壁画;低者20元,如鞋垫。[4]

2.2.2 云龙美工。云龙镇民族民间艺术多姿多彩,随着滇剧、花灯、踩高跷、打捌钱、洞经古乐、书画艺术等各种艺术门类的不断传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到了民国初年,民间工艺的制作极为盛行,经世不衰,至今流传于古镇的民间工艺品制作的种类还有:根艺、编扎、石雕、盆景兰艺、泥塑彩绘、刺绣、木雕、锻造等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影响较广,在楚雄州内外均有较高的声誉。在云龙镇,各个门类的民间工艺品制作,有普遍的群众基础,且骨干队伍稳定,传承后继有人,作品独具地方特色,民族风情较浓,深受各地客户的喜爱。各级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和指导,进一步挖掘产品的文化含量,开发适应不同需求的产品。

2.2.3 彝族雕绘。传统民居的大门都是用木雕刻的,墙上画有壁画。楚雄市口夸村的汝兴寺内花窗、格子门,雕龙刻凤。口夸村建有南、北两座山神庙,墙上的土地、山神像彩画而成,汝兴寺内还塑有观音、送子娘娘、龙王、山神、土地、韦陀、庙马等塑像。位于楚雄市郊苍岭镇紫峨山的布里塔土主庙,土主塑像生动传神,历经数百年而完好,其工艺精湛,在整个云南都不多见,是彝族民间艺术水平的实证。

楚雄市达诺村现存三幢四合院传统民居,始建于清末民初,门面上有各种式样的艺术雕塑(木雕),插头上雕有龙、凤凰、金鸡、莲花、麒麟、绣球等吉祥物。距王建章旧居200米处有其古墓,坐西向东,面水而立,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占地约210平方米,墓高4.3米,宽7.4米,为青石仿三重檐木结构建筑砌筑,中间设有殿堂,占地4平方米,三面石壁上镶有五块大理石碑,门前立有两棵高浮雕龙抱柱,门框上有石联。檐下、两侧雕刻有龙、凤、马鹿、大象、狮子等瑞兽,以示守灵魂。殿堂距地面1.1米,修有五级台阶。整座墓十分壮观,雕刻精美,且保留了当时一些知名人士的祭文。[5]

3 彝族艺术档案的保护模式

民族民间艺术档案能改变传统档案馆馆藏单一的纵向记录方式,突出艺术档案的多样性优势。面对彝族民间艺术档案保护的严峻形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楚雄州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实施纲要》,楚雄州、市文化部门,对彝族民间艺术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抢救保护措施。一方面加大了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队伍。另一方面,开发与保护并举,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加大对该地区的旅游开发,融入民族文化特色,开发与保护并举,形成旅游业与传统文化宣传保护共同促进的良好态势。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模式。彝族艺术档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保护、利用,可以为彝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000年,经楚雄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楚雄市彝族习俗传袭所,专门负责对市辖区内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理和弘扬、传承、展示工作。2003年,楚雄市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议案,每年财政列支15~2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2006年成立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文化的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

开展彝族葫芦舞、大三弦舞、羊皮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制定具体的保护规划,真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模式,逐步使保护和传承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2013年底,十二兽舞、羊皮鼓舞作为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名民间艺人申报为羊皮鼓舞云南省民间舞蹈传承人,3名公布为楚雄市市(县)级羊皮鼓舞舞蹈传承人。[6]

3.2 传承人队伍建设模式。信息网络技术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得原有民族文化传承人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被打破,独立的传承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传承人队伍建设可以定期开展传承活动,培养传承队伍,申报公布各级项目传承人。2014年在楚雄市十二兽舞传承较好的树苴乡建立彝族十二兽舞传承点。通过不断努力,收录、整理了彝族葫芦笙舞曲100多首,两名葫芦笙舞艺人申报为州级传承人,同时在州立民族小学、大过口民族完小分别组建了民族歌舞传承队,并请当地葫芦笙演奏艺人传授技艺,形成了民族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良好局面。

结合彝族传承文化保护区,建立彝族原生态歌舞文化传承点,集中开展传承活动。在彝族聚居村寨组建彝族葫芦舞文艺队,切实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培养工作;积极组织民间文艺队伍参加火把节、马缨花节等传统节日的原生态歌舞展演活动;在彝族聚居乡镇的中小学组建彝族葫芦舞传承队伍,培养彝族歌舞后继人才。2013年,彝族葫芦笙舞申报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布一批市级传承人,并申报一批州级传承人。2014年,楚雄市制定彝族葫芦笙舞传承保护规划,培养一批葫芦笙舞传承队伍,指导开展传承活动。

3.3 旅游开发模式。民族艺术档案具有的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生动性等特征,为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各地旅游经济的开发,提供了信息资源,是地方旅游的支撑。在旅游开发中,利用民族档案对民族文化深入挖掘和整理,可使趋于衰退与消失的民族文化得到复活、振兴,民族文化精华得到锤炼、发扬。民族文化旅游地可借助新理念新方法,依据民族档案的记载,重建、修复和增添新的风景点,让景点重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古蕴,展示出一种绘山川灵秀、育人文精华的旅游文化时尚。[7]

紫溪山西部彝族文化园,园区内建有彝族土主庙、葫芦笙纪念塔、彝门、迎宾石牌坊、摩祖师殿、六祖殿等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成为彝族文化展示区,同时建立了板凳山民族文艺队、紫溪彝村文艺队、西坝河大号队、彝山民族小学彝族文化传承队等队伍,为紫溪山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

3.4 档案资源开发模式。

3.4.1收集整理建设。现存彝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分散保存不仅破坏了彝族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影响了其资源构建的系统性。将民族档案文献征集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珍藏,有利于其资源建设的完整性,更好地发掘利用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彝族民间艺术档案的征集方式可参照收集整理毕摩经卷的方式。以每本200元(40至60多页)的价格,以原件格式抄录他们保存的舞谱、画卷等。

3.4.2 编研出版建设。加强彝族艺术档案的研究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档案,建设传承、展示基地。档案部门可以开展彝族十二兽舞、葫芦笙舞、羊皮鼓舞相关彝族饮食、服饰、祭祀等民间文化习俗及彝族民间歌舞艺术研究、收集、挖掘、整理、录音、录像及出版工作。可以整理出版彝族歌舞艺术研究丛书及录音、录像资料,并开展彝族歌舞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使艺术档案的传承、保护和继承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还可依据彝族舞蹈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完善档案,并对档案加工提炼,打造原生态歌舞艺术精品,使其登上现代艺术舞台。

3.4.3 数据库建设。通过广泛开展走访调查工作,认真组织采访、座谈、记录、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把采访调查所拍摄的照片、音像、录音及收藏的实物规范立档,建立数据库。2015年,从楚雄市民族文化专项经费中列出资金重点扶持,进一步挖掘、搜集、整理十二兽舞相关资料,建立档案数据库。在注重原生态传承的同时,认真提升其舞蹈艺术水平,积极参加每年彝族马樱花节、彝族火把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原生态歌舞展示活动,切实加大保护宣传力度。

3.5 文化产品市场化运作模式。各级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和指导,进一步挖掘产品的文化含量,开发适应不同需求的产品,注重拓展旅游工艺品市场。

3.5.1 民族工艺品刺绣。手工刺绣品的制作是一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实用性和观赏性都很高的工艺,它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世代相传,渗透、融合各民族文化并名扬彝州。三街手工刺绣可以作为当地富有民族特色、文化内涵深厚且具特殊意义的旅游纪念品,带动山区乡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也可培育出当地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顺应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对三街剪花、自画、刺绣工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刺绣厂的建设可以形成分工合作制,集团化计划生产,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范文第3篇

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的意义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不断吸收着外国民族音乐的精华。古代音乐中的古琴曲《流水》、编钟与乐队《梅花三弄》、古曲《春江花月夜》;中国民歌中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京剧音乐选自《打渔杀家》的《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曲艺音乐中京韵大鼓《丑末寅初》、苏州弹词《新木兰辞》以及民族器乐曲中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广东音乐《旱天雷》、河北吹歌《小放驴》等都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精品。根据音乐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把学习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优秀的外国作品作为教学目标,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十项基本理念也将学习弘扬民族音乐,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和爱国情操放在音乐教育的重要位置。这就进一步说明了音乐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开阔形象思维、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培养创造性人格有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的意义所在。

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承

(一)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兴趣除了来自对音乐的热爱之外,还取决于音乐老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教学情境。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了解他们对本节音乐课内容的知晓程度以及要给学生传授的知识等,然后搜集有关民族民间音乐的视听资料,做到课前准备充分。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们的生活,反映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在准备高一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中的《独特的民族风》的时候,对于课本当中的民族歌曲,学生可能没有多大的兴趣,教师要从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入手(羌族、彝族、藏族等),可以尝试请少数民族同学为大家演唱一段自己民族的歌曲,或者跳一段舞蹈。此时,可能有的同学还比较的胆小,放不开,教师可以先为大家表演藏族或者蒙古族的民歌和舞蹈,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学生一看老师表演起来了,自然情绪就提起来了。之后,教师就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讲授知识,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渗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学习。

(二)灵活多样的“教”法与“学”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音乐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选择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被动地去接受,不会参与到学习中去,只能依赖教师单一的讲解,缺乏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提问法、故事讲解法等。如在欣赏一首作品时,对于采用“先听后讲”还是“先讲后听”,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如在欣赏江苏民歌和河北民歌《茉莉花》时,教师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提问之前先营造一个氛围,创设问题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将音乐学习的过程转变成自觉的、积极的探索过程。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音乐知识和能力,在他们欣赏两首《茉莉花》后,教师可以让其学唱两首歌曲,再让他们谈谈两点《茉莉花》的风格对比,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参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中去。必要时教师可以举办一个小型的民歌演唱会,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热情。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如在讲授高一《飘逸的南国风》这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浙江民歌《对鸟》和湖北民歌《幸福歌》了解民歌的基本风格以及地方风格。这样,学生从这节课中可以知道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如南方民歌的歌词比较含蓄、内在,旋律多表现得流畅、细腻而抒情;西北民歌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花儿”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者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要要求学生课余搜集南方民歌的音响、再次聆听《弥渡山歌》,感受体验音乐情绪,分析《弥渡山歌》的旋律特点,探讨人们的生活环境对音乐风格产生的影响,并将南方民歌与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作比较,探索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研究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写出感受,在下堂课上课时与大家一起分享。由于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他们用看、听、唱、思、辩等方法来分析和总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通过自己的实践,学生会更加热爱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也越来越深。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让学生主动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为了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音乐,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把平时搜集、整理的各民族民间音乐资料融入其中,通过音频、视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感知各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实践证明,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恢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在自主的、独立的、积极的音乐课堂活动中学习和感知音乐,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音乐知识的过程中更加喜欢我们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让民族音乐之花在音乐课堂中开得更加光辉灿烂,我们要通过音乐教学使青少年真正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者。

三、音乐教师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当韩国将“端午节”申遗成功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保护本土文化的重要性,要想保护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首先要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要将我们的本土文化弘扬、发展。在学校音乐课堂中,学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音乐教师要将点点滴滴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让他们了解和热爱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并且能够形成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这时,我们的音乐教师就至关重要了,在整个音乐学习与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将学习内容进行筛选,选择最适合学生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这样才能激发起同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其次要紧密围绕学习重点进行教学,挖掘深层次的知识,并将它清晰、简单地表述,让学生能够很快理解与消化。教师最后还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并且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对音乐课堂中学习的民族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增强他们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范文第4篇

民族舞蹈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是我国各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拓展,新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导致民族舞蹈文化一度陷入边缘化的境地甚至濒临消亡,促使国家、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纷纷采取措施来保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间舞蹈教学,实现民族舞蹈教学与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完美结合。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结合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期能传承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一、我国民族舞蹈概述及其特点

(一)我国民族舞蹈的概述

舞蹈是人类在漫长发展历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门艺术,它来源于人们最自然的生活。在人类语言产生之前,人们就通过相应的动作来传递消息,进行交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通过不同的动作姿态来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形体艺术。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下,形成了充分反映本民族风格的舞蹈,造就了我国灿烂的文化。

(二)我国民族舞蹈的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都有自身的语言、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这些民族舞蹈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历史条件等方面都不同,各自成为一个系统,具有不同的内容、风格等。因此,要想通过舞蹈教学全面掌握这些舞蹈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必须全面分析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还要以此为基础,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掌握风格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舞台上展现出更多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舞蹈作品。

我国的民族舞蹈常常是将歌、舞、乐三者完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承方式。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表现出本民族的特点和思想感情。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舞蹈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提炼、完善,使民族舞蹈更具有生命力。同时,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舞蹈兼收并蓄,产生了新的舞蹈形式,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

二、现阶段民间舞蹈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虽然通过鼓励民间舞蹈教学来传承民族舞蹈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但民间舞蹈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

当前,部分教师依然坚持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过分注重对舞蹈动作的练习,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舞蹈动作,就能掌握民族舞蹈文化。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对舞蹈动作的分解、练习,注重动作之间的流畅性,忽视对背后知识的讲解,如文化等。即便在课下或空余时间,也让学生对动作进行反复练习,评价一个学生舞蹈掌握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舞蹈动作是否到位、是否流畅、是否与教材一致,使原本十分有趣的舞蹈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民间舞蹈学习变得与普通课堂学习毫无二致,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当前,部分教师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时“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未能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进行调整。民间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课,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特点,对其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同时,与语文、数学等课程相比,我国的民间舞蹈教学起步晚,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再加之教材市场鱼龙混杂,缺乏权威性,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三)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国家在现阶段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了相应投入,培养了一批民间舞蹈教师,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但是与快速发展的舞蹈教学相比依然不足,同时,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老教师的知识往往比较陈旧,过分依靠传统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基础。新进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对学生的情况不够了解,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而且其他方面的工作也会占据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开展民间舞蹈的正常教学。

(四)忽视创新教学方法

现阶段,民间舞蹈教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创新。教师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示范,然后将它们进行分解,逐一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学生完全模仿教师的动作,即便掌握了动作要领,也未能理解背后蕴涵的文化,忽视了自身的主动性。

三、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进行民间舞蹈教学,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

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舞蹈文化,我们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对舞蹈背后所蕴含文化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理解舞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广,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注重让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认真练习,更要注重讲解舞蹈背后的文化精髓,即舞蹈属于哪个民族、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舞蹈意义等,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其含义。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性格特点,我们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舞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客观基础和学习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同时,也要针对不同的年级阶段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只需要让他们掌握民间舞蹈的发展情况、保持基本队形等基础知识;对于中间年级的学生,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初级舞蹈动作的练习,增加其柔韧性和灵活性,培养他们的整体协作能力,初步掌握文化知识;对于那些高年级的学生,要让学生懂得民族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实现文化传承。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当今信息化、科技化趋势更加明显,舞蹈教学要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通过多媒体加强练习,了解民族舞蹈文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邀请专家技术学者对教学进行指导,引进新型教师,为民间舞蹈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范文第5篇

阿坝师专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核心聚居区,境内藏羌文化底蕴深厚,遗存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遵循教育规律,结合自身实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形成了“传承、创新、特色、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构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创新的有力支撑平台,培育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之沃土,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抗震救灾、异地复课及灾后重建的艰苦卓绝的办学条件下,阿坝师专始终紧密结合地处民族地区的实际,利用师生来源多样、民族广泛的优势,扎根藏羌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紧紧围绕以创新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以构建民族大团结、大和谐为基本点,以传承创新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主线,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开展独具阿师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铸就了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气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上级的高度肯定。2010年度学校获得省教育厅、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三等奖。

创建校园文化建设支撑平台

震后灾后重建,学校从选址、规划设计到建筑施工,均考虑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硬件保障。学校灾后重建的育人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现已拥有了省内领先的教学实训场所———水墨桃源大剧院,建有音乐厅2个及配套的公用舞厅、练功房数个,建有锅庄广场,配备一流的音响灯光设备。学校与汶川等县开展县校合作,积极参与“四川国际旅游文化节”、“中国乡村旅游节”等大型活动,充分利用水磨镇及周边城镇的旅游资源及配套娱乐设施,为民族文化艺术深入研究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开展搭建了良好的硬件平台。为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的文化研究底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软实力。学校搭建了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大平台。一是学校依托藏羌民族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以及自身雄厚的民族文化研究实力,产学研有机结合,坚持传播、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文化底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组建九寨神韵艺术团、熊猫合唱团、健美操队、啦啦操队、旅游工艺品设计团队等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传承创新活动,为师生施展才能条件,提供平台;三是邀请校内、校外专家传经送宝,切磋交流,为师生的教与学搭建了足够的展示、提升平台;四是学校民研所和四个科研团队主动与有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共建学术研究机构,联合举办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打造学术交流的高层平台,加强与各学术研究团体的战略合作,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地域性、民族性、唯一性的特色科研成果和有较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为此,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为学校授牌———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发展中心。

着力推出特色精品成果

学校始终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将民族文化艺术的创新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建设相结合,推出了大型藏族音乐剧“格萨尔王”和大型羌族情景诗画乐舞“云朵•萨朗姐”等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其中,“云朵•萨朗姐”是学校倾力打造的一道民族文化艺术大餐,已于2012年6月在水墨桃园大剧院公演,目前已对外演出数十场。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行内专家的高度评价。该节目以羌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瓦尔俄足”,即羌族民间“妇女节”为创作背景,以羌族的母亲文化即萨朗文化为主线,赋以诗画乐舞的演绎形式,再现古羌文化之神韵。“云朵•萨朗姐”等文化艺术精品的推出,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以及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但提高了学生评判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确立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使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引者。

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学校开展了民族歌舞大赛、民族原生态歌舞展示、民族服装秀、校园歌手大赛、校园舞蹈大赛、健美操大赛、演讲比赛、技能大比拼等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这些活动是校园文化成果的集中展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的最高级别展示。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民族大团结、大和谐的集中体现。学校为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融合、交流和谐发展,把民族艺术文化如:国画、民族歌舞、藏族祥巴(版画)、羌族萨朗(歌舞)、羌绣、藏族唐卡等作为学生创作和展示的题材,形成了“人人创作、人人展示,天天展示、周周更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各民族师生间的交流、融合,使得广大学生了解了各民族的民族文化特性,消除认识的偏差,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在校内的共生共存、繁荣发展,构筑了和谐、团结的校园。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寓教于乐,产生了自豪感,提高了审美情趣和能力,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牛津、剑桥的学生说:“他们在学校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被熏陶出来的。”这个“熏”字体现的就是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使深入其中的学生们深刻受到大学精神的熏陶和洗礼,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育人效果,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了对其理想人格的塑造。笔者认为,一个学生在学校花费许多时间学到知识不可能全部运用或者渐渐被遗忘,而真正有效和持续的运用于一个人的,正是在学校体验到的那些“艺术和习惯”,这些“艺术和习惯”正是校园文化。

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上下工夫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把文化与艺术、文化与美学深度结合,鼓励和倡导各民族师生在人文、风俗、礼仪、思想中进行交流、学习、提升和传承,使全校师生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及相互之间的交流,传承创新了优秀民族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涌现出艺术精品,在各种比赛中获得荣誉。十一五以来,学校学生已在国际比赛中获得1项金奖和1项第2名,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101项(其中14项一等奖),在省级比赛中获奖296项(其中59项一等奖)。学校教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成功申报了6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其中《羌族释比经典》荣获国家政府奖提名奖图书奖。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从历史沿袭风气所造成,浸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p#分页标题#e#

拓宽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坚持对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生锻炼的舞台,老师创作的平台,学校展示的窗口”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展示技能,为学生的素质提升拓展提供了舞台。如大型羌族情景诗画乐舞“云朵•萨朗姐”的创作过程中,舞美、灯光、音乐均是由音乐舞蹈系师生设计,台词、编剧由民研所和中文系师生编写,演员由各系的学生组成。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了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民族文化和才艺方面更有一技之长,为服务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始终坚持将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服务社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归宿。校园文化精品走出校门,到旅游景区、到革命老区、到羌山藏寨、到田间地头;到沿海城市,甚至多次到北京巡回演出。既扎根民族地区、立足校园,又不断向社会送去精神文化食粮。学校充分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走出校门,使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服务社会,惠及人民群众。如,实习的学生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将藏羌民族文化带到实习学校,丰富了课余文娱活动,深受师生欢迎。毕业后的阿师学子将在学校习得的藏羌锅庄、民族舞蹈、等传统文化等带到工作单位,带到家乡,带到祖国大江南北,成为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使者,丰富了当地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文化发展繁荣,成为了民族大团结、大和谐的桥梁和纽带,发挥了文化示范和引导作用。

积极开展走出去工程,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十一五以来,学校已经与美国北密歇根大学、鲍尔州立大学、詹姆斯•麦迪逊大学等数所美国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已经在国外开展了近10次文化艺术展览和演出,已经在校内开展了10余次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将学校传承创新的文化艺术精品,如藏族祥巴(版画)、羌族纳啵艺术品、羌族萨朗(歌舞)、羌绣、藏族唐卡等带出国门,展示给世界。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