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方色观;色彩构成;艺术灵感;戏剧影视美术
试析匈奴骑兵四方色马阵的文化内涵以及对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启发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骑兵在白登之围中,对战马进行编阵,以围迫汉军:
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於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U马。
匈奴骑兵的东西南北四方马阵对应青白赤黑四种不同颜色,之前的学者们曾对匈奴四方色马阵提出过三种猜测:
第一,匈奴四色四方马阵是受中原朴素哲学五行五方色观念的影响。
第二,草原匈奴民族在劳动实践中独立形成的方色观与汉民族不谋而和。
第三,匈奴的四色马阵对应早期匈奴的四个部落,白狄,青狄,黑狄,赤狄。
这三种观点在考古学上都难以得到证实,仅限于推测的层面。因为匈奴民族在世界考古史上仍是个尚未破解的谜题,虽然中国是记述匈奴历史最早、最完备的国家,《史记》《汉书》《后汉书》《魏志》《晋书》《魏书》等匈奴同时代史书,均有专门章节记述匈奴历史,但古代文献着重强调了匈奴强盛时期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关系,而匈奴的渊源来历,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的记载却寥寥无几。《史记•匈奴列传》中匈奴人“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匈奴社会靠语言约束,没有自己的文字,关于匈奴的史料完全依赖于汉族史家的撰写,只有到了匈奴发展到一定程度对汉族邻居足以构成军事威胁,才会被汉族人记载,所以早期匈奴的思想文化的演变仍然是个迷。学者们只有依靠为数不多的史料去分析,因而匈奴四方色马阵的形成原因在考古上没有定论。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历史上匈奴曾用不同颜色的马匹分类,编成方阵,围逼汉军,这种在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战阵还没有被历史影视剧的创作所采用,是一大遗憾。我认为历史上匈奴四方色马阵的悬疑与神秘感,能给戏剧影视美术人带来新的创作空间,激发更多的艺术想象,所以有必要对匈奴四方色马阵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通过本文浅略的分析,希望能唤起影视美术设计人的注意。
一、匈奴四方色马阵具有的深厚思想文化内涵
匈奴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在迁移时不断向外征服扩张,因而在匈奴部落内包含了许多其它民族,匈奴族的方色观念很有可能受到了被征服的华夏族的五方色观念的影响。《史记,匈奴列传》关于匈奴的起源有这样一段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司马迁这一位严谨的汉代史家,以华夷一体,同宗共祖的观点来解释匈奴的来源,从这一观点出发,匈奴族的四方色马阵也许正体现了华夏族的五方色思想观念。中国古代传统五方色观念《周礼•冬官画缋》里说:“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种东方青,西方白,南方赤,北方黑,的对应关系在远古时期就已形成了。《吕氏春秋•大乐》中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太一生阴阳,阴阳一变一合,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阴阳对应黑白,木以苍为盛,火以赤为熊,土以黄为宗,金以白为贵,水以黑为玄,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白青黑红黄五色。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色与五行一样,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方色也反映了中国古天文学观念。上古时代,古人把天空分为东西南北四宫,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如龙,称东宫为青龙;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觜、参,形如虎,称西宫为白虎;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形如鸟,称朱雀,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形如龟,称玄武。之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衍变为镇守天官的四神,可辟邪恶、调阴阳。由于春天草木欣然,故以木配之;夏天气温热如火,故以火配之;秋天草木金黄,故以金配之,冬天气温冷如水,故以水配之,每年调整节气的时段以土配之,称为土季。由此可知,四色,四象,四季,四方,五方色与五行相配,可以类指万物万象,并形成为用五分法揭示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性质、状态或过程的抽象哲学范畴。
匈奴骑兵以东西南北青白赤黑,四色马阵围逼中央的汉民族,这种战阵的方色安排绝不会是偶然巧合,反映了匈奴人对于天地宇宙的崇拜与汉民族十分相似,他们的色彩观念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对于四色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宗教目的性,色彩已经转换成他们思维的认知符号和图式,是一种对内心视象的信仰文化体现。也许匈奴人也信奉物质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四方色围逼中央,反映了边缘的游牧民族,想借助宇宙的神秘力量,征服位于中央的汉民族的愿望。中国古代方色观有着丰富的含义,哲学的、宗教的、天文的……包罗万象,为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中的色彩分析及处理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匈奴四方色马阵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影视美术设计的启发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U马。
这白青黑赤的四种不同色相,是四种不同的马匹,白马、青马、黑马、枣红马,身上的天然颜色。大自然鬼斧神工,天然的色相更具有微妙的变化,不是调色板上的颜色可比拟,比如白马方阵中的马匹,它们白的程度,不可能完全统一,有的白纯一些,有的白灰一些,有的白冷一些,有的白暖一些,有的白偏青,有的白偏红,这样白与枣红,青,在视觉上既有对比差异,又有近似协调的感觉。白色和黑色,阴阳两极相撞,对比十分鲜明。青色马的青色,不是饱和的蓝,也不是饱和的绿,是介于蓝绿之间的一个灰色,例如唐玄宗的一匹青马,名为玉花骢,会让人联想到美玉的色泽,或天青釉瓷的颜色,像是雨过天青,云彩的颜色。而红马也不可能是鲜红色,而是偏灰的枣红色,青灰色和枣红色的饱和度都较低,放在一起显得融洽柔美,古朴沉浑,青灰色和枣红色分别含有绿和红这一对补色的元素,在稳重自然中又有跳跃冲动。黑,白,青,赤,四种不同颜色的方形组合,使人联想到蒙德里安的《红蓝黄构图》也是方形的组合,色相间微妙的联系,恰到好处的搭配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和享受。但四方色马阵的优势在于,它不是一幅静止的画,而是一个运动的色彩构成魔方。历史上的白登之围是一场气势磅礴的战争,对于影视创作来说它可以化为一出大型的方阵舞,对于观众来说就可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每一匹马都有所不同,在运动中,皮肤光泽色度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整个马阵的形状也在变幻之中,四个不同颜色的方块可以组成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四个马阵的包围圈可以变成十字形、菱形、回子形……四个马阵在匈奴单于的指挥下,依次运动,一齐运动,奔跑追逐,扬蹄逼近,匈奴马的动态,匈奴骑兵的动态,匈奴骑兵的战衣与汉代骑兵的战衣的不同,面部情绪的不同,战场的光线,地平线天色的色调,匈奴四狄军旗的不同颜色,不同图案,有诸多历史元素可以利用组合。美术设计的任务就是把创意和历史巧妙的结合,营造古战场运动变化中的形式美。
四方色马阵,这种同时具有丰富色彩和形式的古代战阵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极少见的,值得影视戏剧的美术设计珍视。色彩是最能刺激人的感受的,但在大多数历史影片的古战场复原中都缺乏对比鲜明的色彩。古战阵缺少变化,缺少新意,是因为缺乏设计上的色彩感和形式感,这是由于美术设计缺乏历史知识的原因造成的,在冷兵器时代,古代战场上士兵必须能清楚的分清敌我,色彩是最醒目的视觉符号,因而敌我双方的颜色绝不可能都是一片黑。一般的两军对垒,即使色彩的不同做到了,也只有两种颜色,而四方色马阵,却有四种颜色,加上汉族与匈奴族不同的战衣,不同的马具,不同的武器,不同的军旗,色彩,材质,机理的对比,会非常丰富多样。
在历史大剧的创作中,古战争的复原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影片的成败,一场战争的成功表现,每个士兵的砍杀动作,每一声呐喊,每一次流血,每个人的铠甲,每个人的坐骑,都关系着整体视觉效果,都应该是有考究的,必须精道的配合蒙太奇的节奏、音响效果、色彩处理,战争场面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才能得到最大化,才会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暴力美感效应。凡是成功的历史大片,战争场面都其具有独特的形式,如美国大片《特洛伊》,军阵形状的变换,无数挺起的盾牌,滚落的大火球,造成的形式感,中国大片《赤壁》草船借箭,战船在水雾中变换队形,万箭齐发,草人摇摆,造成的形式感等。
匈奴骑兵的四方色马阵正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形式,它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的暴力美学特征,能产生不可估量的视觉冲击力。四方色马阵运用到历史影视剧的创作中,不仅可以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影视戏剧的审美价值。考古学者读史料是为了找寻证据,美术设计师读史料是为了找寻灵感。我认为对于四方色马阵这个历史元素的挖掘,会给美术设计带来不一样的艺术灵感和创意构思,会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大的发挥空间,会给历史战争剧带来新的看点,影视美术人不应该忽略这个精彩的历史元素。
参考文献:
[1]马利清.《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探索》
[2]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3]白凤岐.《匈奴人的原始信仰》
[4]彭吉象.《影视美学》
[5]《周礼•冬官画缋》
[6]《礼记•曲礼上》
[7]《易经》
中国汉字具有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当中,汉字也逐渐被赋予了历史和时代的印记,记录了文化深层的思想内涵。汉字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工具,非常完美地承袭了上古历史和文化精髓,而汉字本身也成为一种具有文化灵魂的记录符号。通过时展,汉字的字形和结构也在逐渐变化和发展,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和观赏价值。汉字所具有的观赏性和文化传播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正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转换和变形为汉字注入不一样的风格和灵魂,使其别具一格呈现出不同的美感。经过漫长的发展,以及上古文化的洗礼,汉字书法艺术已经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衍生出更多的书法艺术品。
2 中国书法艺术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
2.1 中国书法艺术在建筑装饰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书法艺术在建筑设计当中也可以作为点缀,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就书法艺术而言,其本身所具备的独有的内容涵义是一种精神象征,而字形又会令欣赏者感受到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在书法作品当中,作品的含义和书法的字形往往会达到一种协调统一。如果要在建筑当中选择一幅书法作品作为装饰,那么就必须考虑到书法作品透过内容和字形所传达的意境,是否与建筑的内饰风格协调一致,运用得好可以为建筑内饰锦上添花,透过书法作品彰显出建筑的魅力,彼此相得益彰,令身处建筑内的人身心愉悦。
书法艺术在景观设计上同样有着非常良好的装饰作用。在园林当中或建筑周围往往会放置一些造型奇特的石头作为点缀,但是,如果仅仅将石头置于此,虽形态奇俊,但是与周围的环境无法真正相容,其独有的雄起也就会缺乏主旨。此时,如果将书法艺术运用其中,结合其所处环境在奇石上题词或镌刻诗词,那么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令奇石的形态与书法艺术相得益彰,体现美妙的景致。
2.2 中国书法艺术在标志与会徽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最初的设计者就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对汉字的字形进行的设计。之后,随着使用需求的增长,人们所表达的意境也越来越复杂,汉字才逐渐向表意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汉字具有良好的图形化特质,是进行图案设计的天然素材。在标志和会徽的设计中,汉字的表象和表意功能相结合,往往能够很好地突出图案的主题元素,使其内在精髓得以顺利表达。此外,由于时代的发展,汉字还具备不同的字形,这不仅为汉字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以汉字为基础进行的标志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例如,甲骨文、隶书、小篆等字体,根据设计标志的不同需求可选择不同的字体作为设计基础,这样设计出来的标志不仅好看,具有辨识度,同时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2.3 中国书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书法艺术与服装设计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细致地观察分析后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相通之处。众所周知,书法艺术是通过线条的虚实变化、行走腾挪来表现书法家的心胸和情感,而服装设计也正是基于线条进行的一场视觉盛宴。几乎所有的细微点缀和变化都是服装设计师通过线条的改变和点缀来实现的。所以,对于书法艺术和服装设计来说,线条是进行创作的媒介,是实现思想和创意的基础,是承载灵魂的殿堂。所以,在服装设计中引入书法艺术,可以丰富设计师对于线条的处理方式,使服装设计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变化和美感。而服装设计师也可以借此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将书法艺术的韵致透过线条建立起一种媒介,在服装和书法艺术之间搭建起一座审美桥梁,使书法艺术飘逸洒脱的特质体现在服装设计当中。利用书法艺术对于汉字字形的变化处理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表现效果,服装设计师也可以进行效仿,使服装设计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呈现出新颖别致的美感。
3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发展方向使社会各界人士广泛讨论。就过去的发展经验来看,很多所谓的新生事物最终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被替代。步入新世纪,随着各项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书法艺术的发展之路又将去向何方,这是必须面对和讨论的问题。
纵观漫长的时代变迁,时代的兴衰史同样也是书法艺术的一部变迁史,书法的兴衰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物质生活决定着人们对于艺术和思想的重视程度,一般情况下,越是在太平盛世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研究和热爱越兴盛。反之,如果时代动荡,民不聊生,人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解决不了,对于艺术的研究和传承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就目前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稳定增长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稳定富足,大多数人都不必为基本的温饱所担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研究热情就会更加强烈。因为书法艺术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富足的情况下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休息和放松的方式。只有使多数人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在书法艺术的研习上,使其与研习者的精神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同时也是一种锻炼工具,其独有的书写特点能够使联系着的精神和形体高度协调,起到调整气血、修身养性的作用。
传统的书写模式本来只是笔和纸的相作用的关系,但电脑的使用使得这种传统的书写方式发生了变革。文字书写不再只依赖于纸和笔,相对于传统的办公模式,人们似乎更推崇方便快捷的无纸化办公,不仅方便而且高效,更便于信息共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书法艺术是不是就会被新的科技产品所淘汰呢。事实刚好相反。就目前的观察情况来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热衷程度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在持续升温。这是由于电脑输出仅仅是对于文字和书法字形的一种机械复制,但是,书法艺术的精髓是通过书写者脑、眼、手并用所呈现出的一种或潇洒,或庄重的美感,这种美感是灵动鲜活的,不会因为技术的发展就被完全替代。未来,基于电子设备对于书法艺术的机械复制,书法艺术将会成为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欢迎和推崇。
【关键词】:陶瓷,书法,艺术魅力
引言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书法是笔含墨的艺术。艺术都是相通的,陶瓷与书法原本属于独立艺术,然而艺术间不乏契合。陶瓷同书法艺术的契合给欣赏者感觉无疑是锦上添花。对两者成功的驾驭,在于对两门艺术的解读和深掘,而后达到综合艺术的完美和统一。
1陶瓷与书法的历史渊源
中国制陶起源很早。自古相传“神农氏作瓦器”,“昆吾氏作陶”。而汉字起源同样是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上面常见有作为记事的符号,似可视为汉字的滥觞。可见古代陶瓷和文字的起源,从一开始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上面多带有篆书雕印文字,陶器上的文字也成为后人研究战国文字和制陶业的宝贵资料。秦兵马俑身上多刻印有工匠的姓名,如“咸阳午”等,字体有的是篆书,有的则近似草隶。三国、两晋时期是青瓷器普及和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陶瓷书法艺术进一步提高与形成典范的过程。唐代楷书、章草、大草、行书等书写体系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由于饮茶之风盛行。书法装饰便出现在茶壶、酒坛上,有楷、有草,均有大书法家张旭、怀素、颜、柳之风韵。多写名人诗句或“酒”、“茶”文字,酣畅淋漓,圆润遒劲,纯真自然,配以不同的器物造型之上,极具古朴、简约之美感。宋代书法是我国书法发展的一次高峰,书法艺术方面趋于完善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反映在陶瓷造型中已有“大巧若愚”的自然之韵。陶瓷上的书法装饰在这一时期自然也就成为其明显的特征,且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耀州窑用书法装饰的酒具、茶具,其书法亦颇有“苏、黄、米、蔡”之韵。以至元、明、清各代书法装饰陶瓷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形式和艺术美感,这有其精神上的必然和谐。
2 0世纪6 0年代以后,随着陶瓷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毕业论文随着人们对陶瓷艺术视野的扩展。陶瓷和书法的结合样式也越来越多地出现,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艺术品位也越来越有所提高,书法也逐渐地成为陶瓷装饰中所独具魅力的种类。众多陶瓷书法作品,或以笔写,或以刀刻,或以釉上,或以釉下,各具风采盎然。近年来各地陶瓷艺术家利用各地不同的材质和工艺,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广东佛山的现代陶艺、山东淄博的色釉刻瓷,江西景德镇的陶瓷书法刻划和堆字等。这些作品充分利用书法的形式美和陶瓷材质美在文化内涵和形式上的联系,和谐而自然地结合起来,为陶瓷书法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境界。
再从陶瓷发展的历史来看,从原始陶器到彩陶、彩绘陶,再到后来陶与瓷的流脉和传派,陶瓷艺术的奥秘既深藏在历代传承的手工模式之中,更神奇地深藏在从配料、拉坏、成形、装饰到烧制的个体经验之中。因此,陶瓷与书法一样,它的原则、法规、模式、风格、内涵也都受到整个中国文化内涵与形态的制约。
简言之,我国自古以来陶瓷工艺与书法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历史悠久,关系密切,是当时文化、艺术及至政治、经济状况的具体反映。
2陶瓷与书法的艺术特征
陶瓷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从其实质来讲,有相通之处,硕士论文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内涵,有着和谐的审美情趣。
首先,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陶瓷造型通过各种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空间的虚实、体量大小关系、轮廓的起伏等,构成陶瓷的造型美。
其次,从审美特征来看,两者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书写者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汉代的杨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道明:“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中国作陶的祖先似乎一开始就赋予了陶瓷以艺术和精神文化的涵义。“陶者,淘也,依山取土,以水滤土,和水成型”,一个“陶”字竟是思想的象征,于是有了“陶冶”、“”等由“陶”字而生的人文意味,也有了陶瓷作品作为精神与文化象征的本质。在窑炉面前,每一个陶瓷艺术家都充满了希冀和期待。他们在用泥加火的特殊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灵魂。陶瓷艺术家在陶瓷创造过程中把精神与语言统一起来,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创造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的作品。他们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他们关注的不再是空洞的作品主题,而是自己的思想寄托。再次,从表现特征来看,陶瓷与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共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的情节性的事件,而长于表现一动作瞬间,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和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两者都讲究和强调变化。清人陈介祺在其《习字诀》中主张“练字不如练气”,正是受到陶文与金文布局结构的启发。因为有些陶文、铭刻的书法多是随同器形装饰上的需要而自然变化,并不拘泥于行列的整齐;字体大小也不规矩一致,如此反而使人感到迭宕多姿、妙趣横生。我们知道“秦砖汉瓦”这一脍炙人口的成语,其所表达的含义,不仅表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臻上乘,更主要的是说明了“秦砖汉瓦”的创造性和富于变化性。陶上的图案、文字既表现了淳朴的时代风格,又富有天然的艺术情趣。刻的无论篆书或隶书,多在一圆形或方形、云形轮廓内变化其形体,介乎文字与图案之间,别有一种圆浑典雅的神韵,令人百观不厌。
总之,对陶瓷艺术和书法艺术两者特征的深入、完整的理解,有助于艺术家们在创造过程中加强陶瓷的表现性和抒情性,从而创作出更加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3书法装饰陶瓷的文化内涵
尽管自古以来不少陶瓷作品中都不乏有书法题诗铭款,但书法的布局位置往往放在主体画面的背面或留白的地方,显然是处于一种从属的辅助地位上。这一方面是受社会审美标准的影响,一味强调工艺而忽略艺术性,另一方面,受陶瓷工艺和材质局限,所以书法的附属性就表现得很突出。
关键词:标志;书法;造型;意境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77-02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在国际化的沟通和交流中标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标识从最早的图腾、符号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标识设计源于现代的西方商业社会,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功能、语意和表现形式上都深受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但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情趣,也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怎样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设计当中并有所发展,建立起地域和传统风格化的设计思想,是现代的设计师们面临的最大课题。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书法则是由汉字之美得以产生的一门艺术。将传统书法艺术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领域当中,使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书法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将书法艺术应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中不仅是品牌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设计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WTO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的标识设计进入到全球范围的激烈竞争当中。这就要求设计师们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上来全方位的把握中国设计的发展方向,在设计中确立民族化与世界化相融合的指导思想,在符合时代潮流的基础之上保持中国特有的民族特色。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融入传统书法艺术,能使中国的标志设计在实现与世界化、国际化接轨的同时,立足本土的文化传统展现独特的民族特色。从而增强中国品牌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如,大连一品形象设计有限公司为大连非得生物产业有限公司的产品“非得海参肽”设计的标识(图1),把“非得”两字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是“非得”的品牌文字,又似胖胖的海参形象,用简洁的设计语言叙述出一个信息流畅,中外共识的视觉形象符号。
(二)设计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化的文化环境成为影响现代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的设计文化通过频繁而且紧密的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在一起。在标志设计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以国际主义设计为主要发展方向,同时要注重多元化、多样性的并存。将传统书法艺术融入到标志设计当中,能够形成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建立中国新的设计文化结构。
二、书法艺术在现代标识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把书法艺术作为创意元素,可以很好地传达出民族文化意象的视觉信息,形成充满文化内涵的具有强烈个性的视觉形象,显示出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书法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创新应用,主要表现在“形”、“意”、“势”三方面。
(一)“形”的利用
标志设计的方法有多种,如几何形、自然形、人物形、动物形、花木形等。使用汉字作为标志设计的主体元素是对图形设计的一种新解和时尚,汉字的直接、可读和准确的特征,为信息的传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书法既具有汉字的文化性、时尚性和可读性的特征,同时还具有表形表义的双重作用。它的“形”是用独特的工具笔、墨、纸、砚书写的线条,线条把书写空间分割成不同形状的块面,体现一种“精神”内涵:气韵、神采和情趣。现代标志艺术“以形传意”的特征,使它有了融合汉字书法艺术的“形”,来传递标志的“意”的必然。它不是对书法艺术的“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在此基础上,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立象以尽意”、“以形传神”让汉字书法艺术成为设计师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设计出有生命的蕴含民族意味的现代标志。如,韩玉春先生为杭州市政府设计的标识(图2),该标识以书法形态的“杭”字为核心设计元素,直接点明了杭州的名称,“杭”字创意成多孔拱桥的形象,线条生动,富有张力,表现出自然、大气、洒脱的韵味,字中有形,形中有意,动静结合,体现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
(二)“意”的传递
书法艺术是一种书写的艺术,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独特性、自发性与偶然性,书法家在对书法线条的表现中,有意无意的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使书法有了个性化、人格化和社会化的特质。它不仅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更要求表达人文的意境,不仅是一种基本的记录手段,更是富有个人才学和情感的高级艺术形式。将书法艺术融入标志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字体设计。运用抽象绘画、图形设计和构成艺术的处理形式,结合着书法艺术的线条美、墨迹美、空间美和意境美,才能完美组合成书法艺术标志。设计师在标志设计作品中利用书法的笔墨意韵,可以很好地传达他们对标志设计理想的追求和思考。如河北本土最大的自主火锅品牌釜洋斋的标识(图3),以苍劲流畅的书法笔触勾勒而成,造型巧妙,既象延绵不断的山峰,又如大气蓬勃的海浪,给人以奋进的激情和无限遐想。书法笔触的浓淡干湿和飞白,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标识既蕴含着民族餐饮文化厚重、古朴的气息,又体现出企业与时俱进的灵动与创新的意境。
(三)“势”的传承
书法艺术里的“势”,是指书法作品所蕴涵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同时这种“势”能够传达整个书法作品的精神。实际上,书法艺术中的“势”就是指线条的力度和书法的神采。这与现代标识设计通过研究视觉形象大小、数量、位置的精心配置和重组得到视觉张力的美感异曲同工。这种书法的“势”和设计的“视觉张力”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实际存在的“力”,而是观者通过眼睛看到图像,反应到心里的一种感觉。能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甚至比来自内容的东西更具有力量。气“势”之美一直被看作书法形式美的灵魂,书法技艺的集中体现。将书法艺术中的“势”传承于现代标志设计中,则标志设计作品更富于人文气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如北京残奥会标识(图4),把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准确地传递给了全世界。它以“之”字造型为主体,以书法的笔触勾勒,仿佛一个向前跳跃的体操运动员,书法笔触的飞白加强了运动的动势,线条极富视觉张力。
综上所述,“形”、“意”、“势”是传统书法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应用的几个启示点,是迸发新创想的火花,要求设计者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和对书法艺术内涵气韵的深刻感悟力。我们要延承自己的特色,就要挖掘传统书法艺术的精华,将其精粹自然而又清新地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中,以现
关键词:书法艺术 陶瓷书法 运用
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是两门独立的艺术,自古以来就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不同书体的汉字,同所装饰的材料、器型合成一体,形成了以文字装饰为主的艺术形式。伴随着陶瓷艺术的丰富和发展,陶瓷艺术和书法的结合样式也越来越多地出现,表现也多样化。陶瓷书法艺术充分利用书法的形式美和陶瓷的材质美,在文化内涵和形式上联系,和谐而自然地结合,为陶瓷装饰领域开拓了新的境界。
一、陶瓷书法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汉字的产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一块瑰宝。它发展至今一直承担着汉民族思维和交流最重要的书面符号的角色。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然后形成文化。有了汉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汉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早期主要表现在书写技法方面,其实用性占主导地位。陶瓷书法,是指以书法为陶瓷装饰主体,是以陶瓷为载体,以书法为其主要艺术形式,通过陶瓷工艺技术制作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经化学反应而成的陶瓷艺术。陶瓷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质、艺术形式与艺术效果。在瓷器上出现书法艺术,开始于新石器时期陶器上的刻符,也称作为陶文。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中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陶文。在河南豫西地区商代早期的陶大口尊的口沿上面就刻有陶文记号。唐代的长沙窑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长沙窑上诗文的装饰填补了装饰画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布局死板的空缺,突出了文字艺术和书法艺术在陶瓷装饰中的成就。
二、书法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
书法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和其他制作手段材料是有所不同的,除了书写之外,表现形式更具有丰富的立体感,工艺手段也比较复杂,创作风格多样,可刻,可雕、可堆,有釉上、釉下,微书等独特的创作特色。陶瓷书法中采用的油料和宣纸上的书法墨汁是不一样的,釉上装饰中的料是一种呈粉末状的油料,需要将乳香油、樟脑油与颜料充分混合,这一过程俗称搓料。经过搓料之后,再与笔含料(即打料)。除以手写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釉上装饰和釉下装饰之外,还有一种艺术形式叫做陶瓷书法雕刻。所谓陶瓷书法雕刻是指以陶瓷这一特殊材料作为载体,采用钨金
刀或金刚刀等工具将书法刻划其上的一种装饰技法。
其表现方式主要为纯粹书法装饰、书法与绘画配合的装饰、 书法与陶瓷装饰风格的巧妙结合。
三、书法的审美特征在陶瓷装饰艺术中表现的美感
中国书法艺术的内在美主要体现的是点与线的搭配,笔与墨的浓淡和章法的稀疏上。所以在研究陶瓷书法时,不能只局限于其实用价值的使用功能,更应该重视其内在体现的审美感受。陶瓷书法的内涵是含蓄的,它将文字的实用性融合了陶瓷装饰的艺术性,将书法的每一笔画都给予了生命力与灵性,使它们之间构成特殊的节律,并通过艺术家的书写,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绘画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在陶瓷书法艺术中,文字有时脱离了实用性,只是作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装饰语言符号出现,为艺术家自身的意图和个性充当了完美的角色。
四、陶瓷书法的创新之路
陶瓷与书法艺术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在陶瓷上与在宣纸上表现的书法相比,由于材质和制作手段的不同,其最后表现的艺术特征也各有千秋。笔墨书法表现出的是艺术家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境界,是一种直观的艺术表达。陶瓷书法则不一样,因为材质的不同,工艺上的表现手法也不一样,可以表现得更加立体,层次更加丰富,形式多样。如景德镇的青花书法、宜兴的刻字书法、色釉书法等等。陶瓷书法作品是艺术家个人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的汇集,是一种主观意愿的呈现,一种很个性的思想目标。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艺术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给陶瓷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生机。中国的陶瓷艺术家们在保持传统文化特征的同时,也应顺应时代,利用先进科技对陶瓷的工艺、材料和制作工艺手段,进行全新的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国际化。所以说,陶瓷书法是具有民族性的艺术,是具有地域性的,也是具有世界性的艺术。陶瓷艺术史与中国历史文化共同发展并紧密相连。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奴隶社会的原始瓷器,从仰韶文化到民族文化,龙山文化,陶器上所展示的图案绘画,无不是一种象形书法的再现。不管是绘画还是书法,都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陶瓷书法是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的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审美观、设计意识、文化内涵为当下的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呈现出别样的特点,也为今后的陶瓷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所有的艺术创作都需要理论的支撑,对书法艺术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研究可以使从事当代陶艺的艺术家更加注重于作品创作内涵的表达,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为继承传统文化、对当代陶艺作品形式的表达提供创作的资源和灵感。
参考文献:
[1]余锋.论陶瓷诗书画.北京:远方出版社,2005
[ 2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道义.书法装饰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范安迪.守望与拓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5]陈吉安.笔法正源.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 6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