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突发事件紧急程度

突发事件紧急程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事件紧急程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突发事件紧急程度

突发事件紧急程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应急疏散设备;可靠性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106

1 前言

轨道交通的突发事件往往是随机性比较强,所以其所带来的危害性与紧迫性也很强。一旦发生轨道交通安全事故便会导致轨道交通车站的的乘客大量滞留。根据轨道交通网络的运营部署,发生轨道交通事故时所产生的客流突变会由车站向外逐渐扩散。这种扩散的形式往往是由点至线、由线至面,从而导致整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运行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当发生轨道安全事故时,有关部门若能进行有效的应急措施,那么会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此类事件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影响[1]。因此,轨道交通部门进行应急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滞留的旅客采取有效及时的应急联动疏散至关重要。所以,当发生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时,只有及时高效的疏散大量滞留的乘客到疏散目的地,才能不断的提高轨道交通应急疏散处置能力。在发生轨道交通事故时,应急设备以及疏散设备是此次疏散人群、保护公共财产的主要方式。轨道交通应急疏散设备的可靠性决定了此次应急救援的成败。因此,轨道交通应急设备的可靠性研究成为了当今探讨轨道交通安全与否的热点话题。

2 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特点

当发生轨道交通突发事件时,有效的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的识别是轨道交通部门进行及时高效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首先我们需要对轨道交通突发事件进行分类,根据其发生的范围、大小、原因、场合对轨道交通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认识[2]。我们根据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不同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技术突发事件,另一个是不确定因素突发事件。技术突发事件往往是由于轨道交通的设计不合理、可靠性水平不高或者在运行时的操作不当所引起的突发事件。而不确定因素突发事件是由于外界的自然环境变化(如地震、火山、泥石流、气候的变化等)所引起的。大量的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实例表明,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特点主要有:①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具有紧急性。轨道交通安全部门所面临的安全值到达一定的临界点时就会爆发轨道安全事件。这需要建设单位对突发性的事件快速的下达准确的决策以便控制事件的发生。所以,处理好这类事件需要建设部门具备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沛的物资以及足够的时间;②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具有很高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不可预测的情况。轨道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没有明显的前兆。这给有效处理突发事件带来了很大的难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往往不能用硬性的规划来处理问题。因为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变化莫测的,所以对突发轨道事件的信息处理不充分、不全面、不彻底将严重影响事件的处理;③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由于引发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事故的发生会影响正常的交通路线的运行,即会对相应的轨道项目带来项目的中断,或者不同程度的影响原计划的执行,对轨道项目的有效实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 轨道交通应急设备及疏散设备的介绍

轨道交通的应急预案设备往往由应急设备及疏散设备组成。

应急设备。我们通常所说的轨道交通应急设备主要分为:列车应急设备,即应急疏散门、紧急报警装置、灭火器、紧急开门装置等;车站应急设备,即事故救援应急设备、车站机电应急设备装置等。发生轨道突发事件时,工作人员以及乘客对应急设备的正确使用可以起到缓解事态紧迫、争取救援时间的作用。

疏散设备。轨道交通车站由平台层、站厅层、连接走廊的平台和车站各类大厅构成。常常提到的疏散设施主要有楼梯、通道、自动扶梯以及用于紧急疏散的安全出口等。只有合理的设计这些安全设备,才能确保疏散行动的成功进行。我们从疏散通道、转门、出口来进行说明。疏散通道由楼梯、自动扶梯以及行人通道组成的。在发生轨道交通安全事故时,慌张的人群会使各种通道造成严重的堵塞,这不仅减弱了疏散通道的疏散能力也容易引发踩踏事故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3]。因此,疏散通道的最优化处理可以高效的进行紧急情况的疏散。且通道的设计宽度以及设计数量都需要结合实际的客流需要。轨道交通车站内部转门的设计就是对车站客流限制的有效工具[4]。但是由于转门设计的数量以及宽度有限,导致了在紧急疏散过程中的流通量大大减少,容易造成疏散队列的堵塞,因而成为了合理疏散的阻碍。除此之外,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疏散好坏也由车站出口的物理性质,即出口的数量和宽度决定。

为了增强轨道交通应急疏散设备的可靠性,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对应急设备以及疏散设备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设计各种应急疏散设备时需要采用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试验及最优化的数学建模的理念,把轨道交通的设计推向最合理化。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受害者可以迅速准确的找到并利用应急疏散设备进行逃生和救援。例如安全出口的指示灯要放在明显的疏散通道上,并采用良好的保护措施使其在恶劣的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从而避免遇难人员找不到应急出口耽误了救援的最佳时机。

4 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疏散系统的建立需要符合国家、城市、社会群体对其建设的需求。合理的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资源配置可以使轨道交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并达到应急处理、协调指挥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对在建的轨道交通进行有效的规划,进而高效的运行城市轨道交通指挥系统。在对应急疏散设备的安装、检测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对其进行定期的复查,以免发生意外事故。这样才能提高轨道交通应急疏散设备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01-08)2014(02).

[2]许文超,周磊山.基于GEM算法的地铁车站乘客疏散能力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3,26(01):24-28.

突发事件紧急程度范文第2篇

1.1目的

做好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水系统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工作,确保在星沙范围内发生供水突发事件时,能够严密组织、协同作战,及时有效地调集社会各方面的救援力量,最大程度地减少供水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供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2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对供水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城镇供水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实行分级管理。在区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供水突发事件应急机构的作用。

(3)健全防范体系。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可能发生的供水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对已发生的供水突发事件迅速处置,尽快恢复正常供水。

1.3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供水条例》、《长沙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预案。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星沙供水区域范围内发生的下列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1)供水水源或供水设施遭受生物、化学、毒剂、病毒、油污、放射性物质等污染;

(2)取水外河、内河、取水管涵等发生垮塌、断裂致使城市水源枯竭;

(3)地震、洪灾、滑坡、泥石流等导致取水受阻,泵房(站)淹没,机电设备毁损;

(4)消毒、输配电、净水构筑物等发生火灾、爆炸、倒塌、严重泄漏;

(5)主要输供水干管和配水系统管网发生大面积爆管或突发性灾害影响大面积及区域供水;

(6)调度、自控、营业等城镇供水计算机系统遭受入侵、失控、毁坏;

(7)传染性疾病暴发;

(8)破坏、恐怖活动等突发公共事件导致水厂停产、供水区域减压等;

(9)供水水源严重污染、供水水质出现问题,影响城市正常供水。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区供水应急指挥部

区管委会成立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水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区供水应急指挥部),由区管委会分管副主任担任指挥长,星沙供水公司经理担任副指挥长,区建设发展局、产业环保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社会事业局、财政局、消防大队、总值班室,县城管局、发改局、交通局、卫生局、水利局、公安局、安监局、民政局、电信局等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

2.2区供水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

(1)指导和协调星沙范围内供水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

(2)拟定、修改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负责供水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4)负责供水突发事件信息的接受、核实、处理、传递、通报、报告;

(5)指导建立供水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并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

(6)完成区管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2.3区供水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职责

区办公室:负责供水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

区总值班室:接收、、上报供水突发事件报警、预警信息,指导和督查供水突发事件应急工作。

区产业环保局:负责供水突发事件的环境污染监测及排查工作。

区人力资源局:依法协助做好供水突发事件因工伤亡人员的有关善后工作。

区社会事业局:负责供水突发事件社会救助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保障城镇供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资金,并监督使用。

区、县消防大队:协助停水后的城镇紧急供水工作。

县城管局:接收城镇供水突发事件报警、预警信息,组织协调供水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行动;组织开展供水突发事件调查工作。

县电力局:负责供水突发事件电力保障工作。

县环保局:协助供水突发事件的环境污染监测及排查工作,做好水源污染的应急处置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协调供水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物质的交通运输。

县卫生局:迅速组织和指挥医疗救援队伍开展供水突发事件伤员抢救工作,及时向区供水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报告情况;紧急调派医务人员、医药物资、医疗设备,协调使用急救场所。

县水利局:负责对水污染事故进行供水水源紧急调度,尽快消除水污染影响,在非正常供水情况下,负责统一调配城镇自备水源。

县公安局:负责供水突发事件安全保卫、交通疏导、人员疏散等工作。

县安监局:参与供水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置。

县电信局:保障供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通信畅通。

2.4区供水应急办

区供水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区供水应急办),办公室设在星沙供水公司,由星沙供水公司经理易美奇兼任主任。

2.5区供水应急办职责

(1)贯彻落实区供水应急指挥部的各项工作部署,组织编制和实施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导、监督供水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2)负责供水突发事件日常监管工作及供水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处理工作;

(3)检查督促区县有关部门(单位)和专业技术机构的供水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工作情况,研究、协调解决供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4)向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区应急办、区供水应急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报送城镇供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5)根据区供水应急指挥部的要求,组织、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相关的通讯、交通、物资等保障。

(6)完成区供水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2.6专家组

区供水应急指挥部下设专家组,作为指挥部的咨询机构。专家组由供水工程、卫生防疫、水质检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2.7专家组主要职责

(1)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和有关情况,为应急决策提供咨询或建议;

(2)参与供水突发事件评估调查,对事故处理提出咨询意见;

(3)受区供水应急指挥部指派,对事故发生地实施技术支援。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监测系统与日常监管

区供水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供水安全状况调查监测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供水质量安全监测信息。

区产业、县城管、卫生、安监、水利、星沙供水公司等部门(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供水水源、出厂水、管网水的水质日常监管,建立健全供水安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报告系统,对可能发生供水突发事件的,应及时向区供水应急指挥部报告。

3.2预警预防

区供水应急指挥部对有关可能导致供水突发事件的信息,应密切关注,及时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应对措施,并按照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和预防工作,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单位)。必要时召开会议,听取有关专家意见,研究防控措施。事态严重时及时报告区管委会,并向区县有关部门(单位)、应急救援机构和专家通报情况,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3预警级别

3.3.1预警分级

供水突发事件按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四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标示。

(1)一般供水突发事件(Ⅳ级):造成1-2人死亡,或造成1万户以下城市居民连续停止供水24小时以上的。

(2)较大供水突发事件(Ⅲ级):造成3-9人死亡,或造成1万户以上2万户以下居民连续停止供水24小时以上的。

(3)重大供水突发事件(Ⅱ级):造成10-29人死亡,或造成2万户以上3万户以下居民连续停止供水24小时以上的。

(4)特别重大供水突发事件(Ⅰ级):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造成3万户以上居民连续停止供水24小时以上的。

3.3.2预警确定和

Ⅳ级预警由区管委会确定和,并报告市人民政府,Ⅰ、Ⅱ、Ⅲ级预警由区管委会报请上级政府确定和。

4.应急响应

4.1事发单位报告

供水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或相关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区供水应急指挥部或区应急办,30分钟内口头报告,2小时内简要书面报告。

报告供水突发事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供水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供水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供水突发事件的简要经过;供水突发事件原因的初步分析判断;供水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供水突发事件报告单位和报告时间。

4.2启动应急响应

(1)接到供水突发事件信息后,区供水应急办立即核实其真实性,无法核实其真实性的应在30分钟内指令相关人员前往现场核实。

(2)事故一经确认,区供水应急指挥部应立即向区管委会报告,由区管委会视情况启动应急响应或报请市政府处理。高级别应急响应启动时,低级别应急响应同时启动。

(3)区供水应急办迅速通知专家组和专业抢险队做好集结准备,并根据区供水应急指挥部指令赶赴事故现场。

4.3指挥和协调

区供水应急指挥部指挥或指导现场救援工作,所有参与单位应当按区供水应急指挥部和本预案的要求做好各项处置工作。

当供水应急力量不足时,区供水应急指挥部可向区管委会提出支援申请,经批准后,由区应急办通知被调用单位,组织实施支援。应急支援力量应服从区供水应急指挥部的统一调度。

4.4紧急处置

供水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及归口管理部门应做好先期紧急处置工作。

(1)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水污染扩大。

(2)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恢复生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好标志,采取拍照、摄像、绘图等方法详细记录事故现场原貌,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

迹、物证。

(3)迅速派人赶赴事故现场,负责维护现场秩序和证据收集工作。

(4)服从政府统一部署和指挥,了解掌握事件情况,协调组织抢险救灾和调查处理等事宜,并及时报告事态趋势及状况。

4.5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供水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事故发生的级别,由现场指挥部确定社会力量的动员范围,按规定的组织程序、决策程序进行动员。

4.6事件的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

按国家相关程序成立的事故调查组对已发生的供水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检测和后果评估。

4.7新闻报道

区管委会办公室负责供水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对供水突发事件和应急响应的信息实行集中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信息渠道、信息分类、新闻保密和新闻等应符合中办发〔2003〕22号文件和《关

于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

4.8应急结束

Ⅰ、Ⅱ、Ⅲ级应急状态的结束由区管委会报请上级政府决定并,Ⅳ级应急状态的结束由区管委会决定并。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理

5.1.1应急结束后,区供水应急指挥部应:

(1)整理和审查所有的应急记录和文件等资料:

(2)总结和评价导致应急状态的事故情况和在应急期间采取的主要行动。

(3)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报送区管委会和应急办。

供水突发事件调查报告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查明的事实;事故原因分析及主要依据;得出事故结论;提供各种必要的附件;调查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经验教训和安全建议。

5.1.2区管委会对在供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依法征用的物资、劳务等予以补偿。具体由受损单位或个人报告,经有关征用部门证明、区应急办和财政部门审核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后,报区管委会审批。

5.2社会救助

由区社会事业局归口管理。

5.3保险

区供水应急指挥部指定专人负责为事件影响人员及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保险和衔接理赔工作。

6.应急保障

6.1医疗卫生保障

供水突发事件造成人员伤害的,县卫生局应组织医疗卫生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

6.2队伍保障

区供水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单位)的专业人员、专家参加城镇供水突发事件处置。

6.3技术保障

供水突发事件技术鉴定工作应由有资质的安监检测机构承担。供水突发事件发生后,安监检测机构受区供水应急指挥部或区应急办委托,立即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测,为供水突发事件定性提供科学依

据。

6.4物资财力保障

区消防大队、县药监局、星沙供水公司应保障供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所需设施、设备和药品、医疗器械等应急物资储备;区财政局负责保障供水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资金。

6.5通讯保障

应急响应期间,区供水应急办应安排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保证随时接收上级的指示和事故发生地的事故信息;区供水应急指挥部成员及其相关人员应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

应急响应通信能力不足时,由区供水应急指挥部通知县电信局、移动公司根据有关方面提出的要求,采取临时紧急措施加以解决。

7.监督管理

7.1宣传与培训

区供水应急指挥部应加强对供水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并负责供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培训工作。

7.2预案演练

区供水应急指挥部应组织开展供水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并对演练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有关企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本单位供水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7.3奖励与责任

区管委会对在城镇供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不认真履行职责、且造成严重损失的,有关部门(单位)依法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触犯法律的,

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突发事件紧急程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突发事件 应急处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52-02

高等职业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引起一系列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特别的对于生源状况不太好的高等职业学校,以扰乱教学秩序为主的突发事件更是频繁发生。因此,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维护和确保学院的稳定,保障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学生突发事件是由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对学生人身安全、学校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学校和社会稳定等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危害的各类紧急情况。它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等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分类

1.按照事故原因划分

(1)安全事故(火灾、公用设施故障中断、建筑物倒塌、学生集体活动中发生的挤压踩踏、交通事故等);

(2)公共卫生事件(食物和职业中毒、传染性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

(3)(打架斗殴、学生运动、闹事等);

(4)自然灾害事故(洪水、台风、山体滑坡、破坏性地震等)。

2.按其影响大小和危害程度划分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1)一般性突发事件。它指的是在学校发生,对学生人身安全、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学院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紧急情况。

(2)重大突发事件。它指的是在学校发生,对学生人身安全、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学院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重大危害或出现人员伤亡的紧急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它指的是对学生人身安全、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学院和社会稳定造成特别重大危害并产生恶劣影响,出现跨学院甚至向社会蔓延扩散的态势,或死亡3人以上的紧急情况。

三、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1.指导思想与处理原则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扎实、认真地做好预防和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处理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

(1)应严格按照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处理突发事件。

(2)应坚持“责任分包制”。

(3)应遵守“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则。[3]

总之,突发事件应急的处理应理清程序,抓住重点。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针对不同的情况,按照不同的程序随时进行处理。事前,要以预防为主,对出现可能影响学生及社会稳定的言论或事态,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把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事中,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防止事态扩大造成更严重的不良影响和财产损失;事后,要查明原因、追究负责人的相关责任,吸取教训,力争避免发生类似事件,如若不能避免的则在下次处理过程中尽量减少损失和负面影响。

2.组织机构

为了贯彻以上思想,按照应急处理的两个处理原则,必须成立一个责任明确而且行动迅速有效的团队,形成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将防患和应急处理工作纳入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建立一个有力的应急处理体系。

一般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应由总指挥(或组长)、若干副指挥(或副组长)和若干成员(组员)构成,并设立突发事件处理部门(小组)、宣传部门(小组)、安全和后勤保障部门(小组)等。

3.处理过程

(1)监测预警工作

监测预警就是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源”,对学生实时监控,对于可能影响学生及社会稳定的言论或事态要随时掌握,以便及时处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例如,某高校部分高年级学生对食堂伙食严重不满,为表示抗议,准备联合其他同学进行“罢餐”,甚至有“绝食”抗议的打算,就在“罢餐”准备刚开始的时候就由学校在同学当中设立的“信息源”报告给校方,校方立即采取措施,联合相关班主任等一起做好这部分高年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对食堂伙食及时做了调整,从而成功的避免了“罢餐”事件的发生。一个有效的“信息源”必须包括由学生、校保卫人员和教师三者共同组成,缺少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事态的及时控制。

其次,要对引起突发事件的一些常见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源头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常见因素有学生宿舍管理不善问题、学生食堂伙食差问题、学生看病难问题等都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例如,学生看病难问题,特别是在夜间,一些突发性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那么患病的学生就有生命危险。

再次,要做好对师生的危机意识[1]和应急处理的培养。人永远是第一要素,在平时就居安思危,学校可以开展各种预防突发事件知识培训,也可通过编制安全知识教育手册,普及救险脱困、防盗等安全知识,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团、协会、学生会等各种学生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以讲座、展览和晚会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宣传安全知识。例如,某高校每年的4~5月都会开展“安全文明月”活动,集中对安全文明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取得了很好的预防效果。

(2)事中处理工作

1)及时报告。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当“信息源”在得知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要立刻向自己的上级报告,再由上一级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向上一级报告。一般对于一般性突发事件由二级学院(系部)协同有关部门处理即可;对于重大突发事件,需学校(院)协同有关部门处理;对于特大突发事件必需由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协调处理。

2)控制势态。应急处理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教师、校保卫、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其他同学做好前期处理(如:保护现场、抢救伤员等工作),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在情况紧急的条件下,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可及时拨打救急电话(如110等)。

3)进行现场调查取证。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获取事件的最新进展,并根据事件的发展态势及时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

4)做好宣传。这就要求建立有效的突发事件信息处理机制,及时公布信息,一方面可以防止出现“谣言满天飞”的情况发生,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理;另一方面以起到把握舆论导向、稳定社会公众情绪的作用。例如,2003年2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大学的餐厅发生爆炸事件,炸伤了几位用餐者。事件发生后一个小时之内北京大学校园网就播发了来自校方的公告,宣布两所大学共有9人受伤,这就大大缓解了紧张恐怖的气氛,高度透明的信息让流言和谣言的传播缺少了空间和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人们可能发生的恐慌心理。[4]

(3)善后处理工作

1)学生突发事件调查工作,依据有关规定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一般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由学院组织调查;特大突发事件,由学院协同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调查。

2)实施责任追究。要强化稳定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相协作,确保学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指令的畅通。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稳定工作保障条件和保障水平。如果在预防、处置校园突发事件中和善后处理工作中者,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情况者,逃避责任者,阻碍工作人员执行公务者,以及其他不利于预防和处置工作者,追究其相关责任。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起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以预防为主,及时、合理的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 强、刘建平.论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突发事件紧急程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安全稳定 突发事件 应对策略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含义与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要求学校管理者要紧急应对的事件。

与一般公共事件相比,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迅速扩散性及危害性等特点。可以说,发生在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都是突然间爆发的,其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发生都是偶然的、无法确定的,而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迅速地蔓延扩散,破坏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对学校与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本人依据专家学者的研究,认为高校突发事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一般来说,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地处内陆平原的高校容易遭受洪水、雷暴等自然灾害;而位置处在沿海及山岭地区的高校则容易遭受台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如2016年九月第14号台风“莫兰蒂”从厦门市翔安区登陆,厦门大学遭受重创,满目疮痍。因此,每个高校要针对自身所处情况做好不同自然类型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预防、防控与应对,重点是要做好应急预案和日常演练工作。

(二)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

高校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是指校园内突然发生的直接伤害到教师、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或因学校设施设备的损坏,致使师生遭受意外、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事件。如校园内学校发生火灾导致学校和学生生命及财产遭受损失的事故、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学生在校园内被打、被抢劫等事件。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学校日常管理不到位、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

(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高校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间频繁地接触,很容易感染并传播各种疾病,校园内极易爆发流行性、传染性等疾病疫情。此外,高校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还涉及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学校食堂、超市、直饮水等设备场所,一旦监管不到位会导致师生大面积的病毒传染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如2012年如皋某职业技术学院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高校公共卫生类事件发生初期不易查觉,而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W校应高度重视对此类事件的预防与控制。

(四)利益诉求类突发事件

利益诉求类突发事件可按照诉求的性质分为政治类诉求事件和其他类诉求事件。高校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充满激情,喜欢参与,具有从众心理。当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国内社会存在矛盾、敌对分子煽动破坏时,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参与没有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相关手续的非法集会、游行时,都会导致政治类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当师生员工为自身的各项(非政治)利益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诉求时,如教师对薪酬的不满,学生对学校环境及食堂饭菜的不满意等,这些都会引起突发事件的产生,对学校的安定造成不良影响。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依据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类型与特点,可以将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概论为: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三个过程。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

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必须要做好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工作。

首先,要完成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通过分析信息,判断所发生的突发事件是否为需要采取紧急应对的事件;其次,要依据信息分析制定出相符合的应对目标,根据目标设计出合理的处置方案;最后是应急处置方案的落实与实施。预警工作中要及时向师生员工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警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与途径。此外还要做好人员和物资的安置工作,以及各应急岗位人员分配与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当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未能达到预期目的,面临事件爆发时要紧急实施应对处理方式。应急处理时要成立专门的事件指挥和处理小组,及时判断出该事件的严重程度,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冷静地梳理出事件的处置思路,有效制定该事件的应对与解决措施,从而控制好突发事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与负面效应,降低事件所造成的危害。

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决策者要把握全局,明确处置小组的人员分工,排除外界不实信息的干扰与阻碍,分清事件处理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和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事件给师生带来的损害,降低学校的损失,增加师生员工对学校各项管理的理解与认同感。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

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事件的善后与恢复工作。要针对事件所涉及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帮扶与心理干预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追究与处理等问题是突发事件善后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做好相关人员所受损失的补偿与赔偿工作。要明确补偿与赔偿的具体明细,弥补受害人各项损失。其次,要制定和完善灾后心理心理干预体系,减轻师生员工因突发事件而引起的恐惧和烦躁,帮助他们将情绪调整到正常状态。在突发事件责任追究与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时要根据不同情况严格把握好相关处理政策,采取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的处理原则,合理而恰当地进行处罚。

此外,要在协调安抚好事件相关人员的基础上,妥善做好突发事件的灾后重建工作。要及时修复重建事件中损坏的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及生活设施,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有效消除突发事件的残存隐患,减轻师生员工的心理顾虑,并有针对此次突发事件对师生员工开展有针对性地说服教育,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理解与认识及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向良云.高校校园危机治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课题[J].科技信息,2008,(30).

突发事件紧急程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模型研究;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75-02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工农业生产大省,近年来也多次遭受突发事件:宁安市突发洪水并引发泥石流事件、大兴安岭地区北部暴雪山火双重灾害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鸡西七台河等地煤矿频频出现大规模矿难等。针对各种危害严重的突发事件,黑龙江省政府确立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全面考量突发因素,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标准管理,组织各类型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和分级

美国将其定义为“由美国总统宣布的、在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下,在美国的任何地方发生的需要联邦政府介入,提供补充性援助,以协助州和地方政府挽救生命、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及财产或减轻、转移灾难所带来威胁的重大事件。”我国政府对于突发事件所给出的标准定义是“突然发生,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简而言之,突发事件可理解为包括战争、动员、紧急状态的各种突发的紧急事件。对比国内外学者对突发事件的定义范畴,国际上通常将恐怖事件、国土安全等列入突发事件研究对象,而我国则将其作了一定的范围限制,仅指自然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分类与分级:

2006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事件分为如下四类,表1所示:

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和蓝色进行预警和分级管理。根据“重心下移”的分级管理原则,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分别由发生地省级、市级和县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

二、应急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应急管理定义:为了降低灾难性事件的危害,基于对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所产生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的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地应对、控制和处理的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应急管理内涵:包括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预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即通过管理和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化;第二层是在假定突发事件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突发事件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第二阶段,准备的目标是保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主要集中在发展应急操作计划及系统上。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预案编制、建立预警系统、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第三阶段,响应的目的,是通过发挥预警、疏散、搜寻和营救以及提供避难所和医疗服务等紧急事务功能,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四阶段,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情况分析、预案实施、展开救援行动、进行事态控制。恢复工作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突发事件影响地区恢复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继续努力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要求立即开展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事故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长期恢复工作包括重建和再发展,以及实施安全减灾计划。恢复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影响评估、清理现场、常态恢复、预案评审。

三、中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

中国应急管理的内容可以称为“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应急管理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二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统一指挥、各方协作、任务明确、责任清晰、主要结合本地特征的应急管理体制;三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运行机制,对突发事件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四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法制,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和分类制定应急预案,从而形成响应应急预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最终形成针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今后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应可以做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有章可循、依法办事。

一个完整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当包括四个方面:机制、体制、法制及在此三者基础上构建的应急预案。体制是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现实系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而机制是促进体制运行的一套可操作规范和方法;法制是应急管理体制的法律保障;而预案是在体制、机制、法制基础上构建的应对策略。

四、案例分析

根据国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主要采用整体观照、统计学和总结归纳概括等方法,结合黑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经验、特点,进一步分析、总结可以得出以下黑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分为六个子系统:1、信息采集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包括各类应急保障信息的采集,经常发生突发事件的重点地区防御信息采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完成海量数据的采集,已经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综合信息采集;2、信息分析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包括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数据信息分析,以及与突发事件的历史数据对比分析;3、信息预警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包括对数据的分析情况进行预警,同时对突发事件的影响作出预评估;4、决策处理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包括根据预警分析情况,针对突发性事件迅速开展决策分析工作,并能够对决策过程的结果进行预判;5、危机处理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包括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信息应该及时公开,提高信息传播的途径,针对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信息,并及时对反馈信息进行整理;6、评估处理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包括对突发性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为重建、恢复提供保障,并对结果进行评测,得出此次突发性事件的评测数据,为以后的突发事件提供数据分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