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相关知识

审计相关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相关知识

审计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一、现阶段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新要求

在国际治理的措施之中国家审计是属于免疫系统的,构成了国家治理的组织结构,通过预防、提示、抵制等主要方式,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有效抵御经济运行机制中存在的各种病毒,依照法律实现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从而积极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国家审计项目管理就不能只是简单的制定计划,而是应不断重视加强建设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创新审计项目生成的途径、办法,从而保障审计任务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并紧扣政府中心的工作与社会热点,使得审计项目计划最大化的实现目标,获得最终的认同。

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点所在,国家审计主要是利用国家权力发挥制约监督作用,保证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必须加强规范化的建设,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但是当前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过程存在缺陷

在审计项目计划的整个管理过程中,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是第一步,对整个审计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指定的审计项目计划是否科学,直接关系着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程度,是否仅够服务大局、围绕工作中心,对党、政府、群众在信息方面的需求满足程度以及履行法定职责的深度。但是现阶段,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思考很不成熟,研究也不够充分,也就难以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无法更好的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制定审计计划是审计项目管理的先决条件,这一计划的科学程度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当前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主要存在两方面缺陷:

第一,项目立案之前未能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计划制定前的调查研究对制定合理科学的审计项目计划有重要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管理多数时间专注于项目实施,未能加强重视对项目的研究调查,制定计划时存在“拍脑袋决定”的现象,一直计划缺乏突出的重点,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第二,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思考角度不够全面。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制定计划能力仍需提高,当下是信息爆炸时代,政府进行宏观管理需要搜集大量信息,尤其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大量及时性、有建设性的信息为审计计划制定提供依据,但是由于实际工作中,太过强调计划的覆盖面积,虽然拥有一定效果,但在宏观方面的政绩实在不尽人意,没有很好的紧扣政府决策服务与监测经济运行工作。

(二)执行项目计划管理过程中未能做到精细化。

作为监督部门,审计部门最终得出的是审计信息,这些信息的生成依赖于审计人员的智慧,而人这种要素无法简单的用有形的东西予以衡量评定。

因此,在执行审计项目计划的过程中坚持精细化、科学化的计划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在执行审计计划过程中还未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和审计标准,在这种无法可依情况下,审计人员的实际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整个审计项目计划的落实时间就会存在随意性,从而也就不利于审计效率的提高,无法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监督跟踪,最终也会对项目评估结果造成影响。

三、提高项目审计计划管理效果策略研究

(一)优化审计项目计划结构,完善审计管理和监督

建立全面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协作机制,可以提升审计项目计划实施管理的能力,化解存在的潜在风险。在强化国家审计的同时,对项目计划实施过程加强监督,强化审计项目计划创新性研究,保证项目计划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十分重要,从战略布局的高度来关注审计项目计划运行,及时揭示项目计划潜在问题,以便更好加强监督和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和效果。

(二)加强审计需要调研,认真分析判断编制计划的可行性

加强审计调研需要对重要信息进行整合以及评估,全面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加强分析,了解国家制定的宏观发展目标,对项目计划能够形成的社会影响、对项目的可行性加强调研分析,找准项目计划的切入点以及侧重点,主要保持审计工作与人民、政府的需求一致性。

加强对编制计划的判断分析,须建立于我国实际情况符合的选项制度,在前期审计调研过程中,从审计机关人才储备情况、工作性质中判断分析审计情况,逐渐建立审计项目输出库,对重点设计问题进行持续重视和关注,以便更好实现审计工作的目标。

(三)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在项目计划管理中加强过程控制,首先需要在对审计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过程中,建立起规范化的审计计划,以国家的审计标准为参照,对审计技术和组织方式进行创新,维持审计管理高效、有效展开。其次,整合审计项目的计划也体现了精细化管理,加强绩效审计与合法审计、财政收支真实的结合,加强金融审计、财政审计与责任审计的结合,加强预算审计与决算审计的结合,创新审计整合方式,能在整合审计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审计项目管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四)突出重点,准确掌握制定审计项目计划的关键因素

从1921年开始,美国审计发展了90余年,在这期间经过了凭单检查、综合审计、项目评估、宏观管理等历程。而我国只有短短2、30年的发展时间,我国现在的审计基本属于综合审计向绩效审计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审计员转为教练员的过渡期。因此,我国审计项目计划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作出有效处理,掌握促进发展的关键因素,充分发展审计项目计划。

为国家宏观经济与地方经济服务。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要紧扣国家经济工作中心任务,围绕党、政府工作中心,坚决执行、落实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按照审计工作的总体部署与要求进行实践。准确掌握审计对象状况,充分实现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充分调查审计对象,对审计对象的总体情况做到准确掌握、了解,从而充分分析审计对象的实际状况。同时做到对审计对象的实时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同行业审计对象的一些状况,如资产合计情况、人员情况,明确不同行业审计对象在这些方面的差别,确定审计对象在全部审计中的比重。

四、结语

审计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审计视角; 广义内部控制; 狭义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的理论渊源可以从两方面考察,即审计与管理。在国外存在着两个比较明显的研究倾向:其一是从管理学的视角研究内部控制问题。其二是从审计学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问题。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从审计学立场研究内部控制者日盛,并且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现有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基本内容大多是作为独立审计的客观基础而存在的,这正是内部控制迄今为止所以在审计研究领域特别受重视的一大原因。

从审计角度看内部控制面临着许多问题。国家审计署、中国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分别关注相关的问题,二OO八年五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由此引出注册会计师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出具审计报告,那么对基于审计视角的内部控制的一系列概念进行界定就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是进行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基石,以防止使用术语的混乱和冲突。希望我们的研究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各项指引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支持。这对改善我国内部控制现状,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具有深远意义。

一、内部控制

(一)广义内部控制

人们普遍认为,内部控制概念最早是由审计师提出来的。我国阎金得、陈关亭(1998 )认为“内部控制’第一次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使用,是在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文告中出现的。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发起组织委员会 (COSO)”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应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这应该是目前为止最为权威的广义内部控制的定义,即包括财务、经营、遵循风险及其他风险管理的控制(缪艳娟,2007)。我国2008年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可见基本采用了美国COSO中内部控制的定义,我们认为这应是广义的内部控制,为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了基本标准。

(二)狭义内部控制

狭义内部控制的定义笔者认为应借鉴美国上市公司监管委员会(PCAOB)的第五号审计准则(ASNO.5)《与财务报表审计协同进行的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所定义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狭义的企业内部控制定义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主要是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其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包括下列方面的政策和程序:一是保存足够详细的记录,准确、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交易和资产处置情况。二是合理保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编制财务报表的要求记录交易,发生的收入和支出已经过企业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授权。三是合理保证及时防止或发现未经授权的、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取得、使用或处置的企业资产。这一狭义内部控制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在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时专门针对财务报告领域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

(三)二者关系

狭义内部控制与广义内部控制的定义相比, 前者仅包含了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相关的部分, 而省略了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的目标, 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目标中也仅保留了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对财务报告的要求这类与财务报表编制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广义内部控制是对狭义内部控制概念的扩展,明确内部控制不应仅局限于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可以这样理解,广义的内部控制上升到了公司治理的高度,而狭义的内部控制可以和美国PCAOB所提出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具有相同的涵义,主要用于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时定义其所涵盖的范围。

二 、内部会计控制

(一)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最早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程序委员会 1958 年《第 29 号审计程序公告》提出,1972 年的《第 54 号审计程序公告》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组织计划以及关于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和财务记录有效性的程序和记录,并对下列事项提供合理的保证:一是交易经过合理的授权; 二是公司对交易进行了必要的纪录,以确保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公认会计原则保持一致;三是资产的使用和处置经过管理层的适当授权;四是 在合理期间内,对现存资产与资产的会计记录之间的任何差异采取了恰当的行动。” 2001年我国财政部颁布实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包括: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狭义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狭义的内部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公认会计原则保持一致。在内容上,二者都包含了所有交易和收支活动的会计记录控制和授权批准控制以及对资产的保护。但是,狭义内部控制是从现实生活中投资者需求的角度来关注内部控制,并吸收了COSO报告及其它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它不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简单重复,而是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超越。从上面定义可以了解到狭义内部控制包含了控制环境这一非常重要的内部控制组成要素。其成功地吸收了COSO报告关于控制环境及其重要性的研究,明确了公司的董事长和其他管理层作为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财务报告层面的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这相对于内部会计控制概念而言是一个大的发展。内部会计控制是注册会计师站在会计信息最终结果的角度上进行的分析,是一种专业化的、适用范围具有严格规定的、防护色彩很重的概念。而狭义内部控制强调了控制环境对财务报告可靠性及其过程的作用,不仅仅是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也就是说,直接影响财务报告的控制不应该只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控制环节的所有其他要素一起构成了防止财务报告出现问题的内部控制。

三、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与审计理念和审计程序的发展密不可分。内部控制受到关注并得到极大发展,只是因为审计人员发现其可以降低财务报表审计的成本,于是不遗余力地去推动它,以便更好地利用它。

2002年安然事件后,美国国会颁布了SOX,要求管理层评价内部控制,并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2003年美国SEC《最终规则》,同意贯彻SOX的要求;2004年美国PCAOBAS NO.2,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供指导。2007年PCAOBAS5,取代AS2,更清晰地指导注册会计师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根据AS NO.5第3段: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特定日期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评估报告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为了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审计人员必须计划和执行审计程序,获得合理保证,确定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在管理当局评估的特定日期存在重大缺陷。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了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正在制定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一系列操作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我们认为在借鉴美国ASNO.5中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定义为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企业在特定时点(以下称审计基准日)管理层针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做出的自我评价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需要做出说明的是此时的内部控制是前文谈到的狭义的内部控制,如果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所有方面进行评价, 其可行性受到一定的制约,即超出了其专业胜任能力,因此评价范围应具体有所指, 才真正具有实际意义和可行性。

如果我国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采用广义内部控制会被认为我国指引甚至比SOX法还严,而且所扩大的监管内部控制的外延也是注册会计师不能胜任的,会使其暴露在高风险的境地,同时难以落实和界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使用狭义的内部控制突破了广义的内部控制面面俱到实际却流于形式的缺陷,强调突出财务报告层面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责任及范围,直接指向资本市场上越来越严重的上市公司经营失败、公司舞弊现象,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加强独立审计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为了便于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或监管规定对内部控制有不同的要求,以明确各责任主体及评价主体的责任,本文从学术角度对内部控制不同术语的含义进行了规范界定。文中所谈的广义内部控制是宏观地把握内部控制,运用于公司治理层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分为定期评价和专项评价,定期评价的对象应该是针对广义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微观的、片面的、静止地看待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有关的结果。狭义内部控制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是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实现与财务报告相关的控制目标的过程,强调是一个过程。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广义内部控制不能进行审计,由于其可行性受到制约,只能对狭义内部控制的特定时点进行审计,但这并不等于注册会计师不能对广义内部控制做鉴证业务,可以做审核、审阅等业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缪艳娟.英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会计研究,2007,(9).

[2] 潘秀丽. 对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会计研究,2001,(6).

[3] 张龙平,朱锦余. 关于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评价理论思考.审计研究,2002,(1).

[4]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

[5]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6] COSO. 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

mework.1992.

审计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

中图分类号:TV5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很难选择一个适宜的土体物理力参数

深基坑项目建设中,其所能承受的土体压力是影响支护结构安全性能的好坏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由于地质情况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变化,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使得要选择一个适宜的土体物理力参数来精确计算实际土体压力,以目前的技术来看还是一个大难题,尤其内摩擦角、含水率和粘聚力这三个重要参数在深基坑开挖后更是一个可变值,这样就提高了准确计算支护结构实际受力的难度。

2、边坡修理不达标

在施工过程中,挖土时存在多挖或者少挖的情况,这是管理人员管理不够细心以及机械操作手的操作水平不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机械开挖后的边坡表面的平整度和顺直度不规则,而人工修理时又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作深度挖掘,故经常性会出现挡土支护后出现超挖和欠挖现象。

3、施工过程与施工设计的差别大

由于深基坑施工用到深层搅拌桩,如水泥掺量不够,就会影响混凝土的支护强度,进而使得混凝土产生裂缝。另外,在实际施工中,偷工减料的现象也时常发生,深基坑挖土设计中常常对挖土程序有所要求来减少支护变形,并进行图纸交底,而实际施工中往往不管这些框框,抢进度,图局部效益,造成偷工减料现象的发生。传统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是按平面应变问题处理的。在未能进行空间问题处理之前而需按平面应变假设设计时,支护结构的构造要适当调整,以适应开挖空间效应的要求。这点在设计与实际施工方面相差较大,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4、土层开挖和边坡支护不配套

由于挡土支护的技术含量较高,施工组织和管理都比土方开挖复杂。所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大型工程一般都是由专业的施工队伍来完成的,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两个平行的合同。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协调管理的难度大,土方施工单位抢进度,拖延工期,开挖顺序较乱,特别是雨天期间施工,甚至不顾挡土支护施工所需要工作面,留给支护施工的操作面几乎是无法操作,时间上也无法去完成支护工作,对属于岩土工程的地下施工项目,资质限制不严格,基坑支护工程转手承包较为普遍,一些施工单位不具备技术条件,为了追求利润而随意修改工程设计,降低安全度。

5、理论计算受力与实际受力不符

现实中,设计人员按极限平衡理论来确定安全系数及设计计算支护结构,这虽然从理论上讲是绝对安全的,但这样会加大支护结构的建设成本,且不一定就完全适应工程;而有的工程虽然选择规范中较小的安全系数来设计支护结构,但却能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

二、深基坑支护实施措施

1、转变传统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理念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摸索出岩土变化支护结构实际受力的规律,为建立健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对于岩土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设计和施工方法仍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土压力分布还按库伦或朗肯理论确定,支护桩仍用“等值梁法”进行计算。但计算结果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悬殊较大,既不安全也不经济。因此,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工程设计不应该再采用以往传统的“结构荷载法”,而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逐步建立以施工监测为主导的信息反馈动态设计体系。

2、重视变形观测,并注意及时补救

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的内容包括:基坑边坡的变形观测、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变形观测等。通过对监测数据可以及时分析并及时了解土方开挖及支护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偏差便可以及时了解基坑土体变形状况、土方开挖影响的沉降情况以及地下管线的变形情况等。对设计中存在的偏差,在下部施工中及时校正设计参数,对已施工的部位采取恰当的补救和控制措施,为此,要求现场变形观测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及时,要求变形观测人员严格按照预定设计方案精心测量、认真负责,保证观测质量。如果在实际测量中确实发现异常情况,就需要及时研究采取措施以防止其恶化。而一旦出现大的变形或滑动,立即分析主要原因,做出可靠的加固设计和施工方案,使加固工作快速而有效,防止变形或滑动继续发展。研究和应用已有的基坑工程行业的和地区性规范以及当地的工程经验。对于重大复杂的基坑工程目前国内采用专家论证的形式,对保证工程安全、降低造价是有效和现实的一种方法。

3、全程控制基坑支护的施工质量

工程施工前,有关人员需要熟悉当地的地质资料、本次施工设计图纸及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另外,降水系统应确保正常工作。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改变锚杆位置、长度、型号、数量,钢筋网间距,加强筋范围,放坡系数等。设计方案变更时必须重新经专家评审。基坑支护施工单位要与挖土施工单位紧密配合,坚持分层分段开挖和分层分段支护的施工原则进行施工。土方开挖的顺序和具体开挖的方法必须与设计的工作情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减少开挖过程中土体的扰动范围,缩短基坑开挖卸荷后无支撑的暴露时间,对称开挖,均衡开挖,合理利用土体自身在开挖过程中控制位移的能力。

三、深基坑支护施工的结构类别

高层建筑工程的发展,使得基坑的深度和体量不断得到增加,支护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优化,目前,深基坑支护技术中常见的结构类别有以下几种。

1、钢板桩支护

钢板桩支护技术的施工相对简单,投资经济实惠的支护方法,因此在建筑深基坑支护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支护技术是属于连续支护,应用于基坑深度超过5米的支护施工中。钢板桩支护技术用到的主要材料是带锁口或钳口的热轧型钢材,将钢板结合起来建成钢板桩墙,用于挡土、水。钢板桩的截面为梯形,形状类似于U型钢。钢板一般长6m~9m,宽3m,厚25mm。施工支护时,应先定位,定位后用打桩机打出第一个定位桩,而后一正一反沿放线扣合,形成对基坑有效支护。但是由于钢板桩在施工过程中会影响周围环境,其使用情况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2、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支护

深层搅拌支护是用水泥作为固化剂,将能进入土深层的搅拌机将水泥和地基土进行强制性拌和,使两者相互搭接,形成有效的物理化学反应后硬化、达到基坑支护墙的强度要求,这样形成的支护结构既可挡土又可隔水。对于粘土、淤泥、淤泥质土等,只要开挖深度不深,平面无论什么形状,这种深基坑支护技术均适用,施工经济。

3、地下连续墙

地下连续墙最主要的优点是整体刚度大、止水效果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软粘土和砂土等各种不同的复杂施工环境和条件,在施工时需要将基坑底面以下的深层软土墙体插入很深的这种情况下,尤其适用。

4、土钉墙支护

土钉墙支护是一种边开挖边铺设钢筋网的施工支护技术,它通过喷射混凝土,形成加筋土重力式挡墙结构,用于挡土。这种深基坑支护技术不适用于地下水以下或未经人工降水处理的土层,而适用于地下水以上,或经人工降水后的粘性土、杂填土。

5、内支撑和锚杆

内支撑和锚杆作为基坑墙体的主要支撑结构,刚度大、变形小的特点对于控制基坑变形,保障基坑稳定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适用于较深基坑,或对环境要求高的地区,能有效控制墙体变形。

审计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增值型 内部审计 实现途径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概念及作用

所谓增值型内部审计,其是指某组织以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增加机构的价值为目的,通过对内部审计的特殊地位、资源和方法的有效利用而开展的一种新型内部审计活动。从目前来看,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实施内控的有效手段,其价值增值功能的实现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为此,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实时的更改了内部审计的定义和目标,将其定位为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一种管理活动,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的功能正在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从理论上说,内部审计的价值创造主要体现在保护企业资产、减少组织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增加组织获利机会等方面,其具体如下:

首先,内部审计可通过对企业风险策略的左右,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在风险管理中,管理层对风险管理是负有主要责任的,但内审人员可在管理层的风险决策方面为其提供建议、质疑或者支持,甚至可在董事会的质询下单独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由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其可在全局角度对企业整体运营情况和各环节运作状况进行客观、公允的把握和反映,以形成对企业风险和机会的全面、集中评估,从而达到充分控制、监督、指导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目的。

其次,内部审计可完成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形成对企业价值增值活动的再监督。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层执行风险和控制的措施,并向董事会报告其工作状况,董事会为了证实管理层报告的真实性,授权审计委员会对其进行鉴证,审计委员会利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管理层的风险、控制的管理与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将检查、证实的情况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由此便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程序,从而间接为企业增值提供服务。

最后,内部审计较社会审计更具有针对性、及时性、主动性,且更具责任感。随着社会审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倾向于将自身的审计业务予以外包,在此压力下进行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可通过对企业价值增值过程的重点关注和直接参与,取得较社会审计更为针对性和及时性的优势。而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天然形成的主体优势,因此较社会审计更具直接性、主动性以及责任感,更利于发现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潜藏问题。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具体实现途径

从实质上说,增值型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途径可被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其二是为企业减少损失。就前者而言,其主要是通过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及建议来得以完成;而就后者而言,其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控制的评价来确保该控制对防止企业价值遭受损失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内部审计活动的领域是由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三部分组成的,本文以下也将以此为据进行相关探讨。

首先,内部审计可使企业内控体系得以完善,减少企业价值损失。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施内部监督、考察或考核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内控体系的再控制。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的内控情况进行测试评价,指出企业内控制度的缺陷以及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而针对该缺陷或偏差,内审人员可再通过其产生原因的找寻、分析,对该缺陷或偏差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及建议,从而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其次,内部审计可协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由于内部审计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其与企业的其他部门或外部审计机构相比,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上更为全面、更为主动,更能从深层次挖掘问题,因而所提出的防范控制建议也更有效,更具说服力。在风险管理中,内审人员可通过广泛、具有针对性的审计调查,对企业中所存在的具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企业所面临的经营财务风险,进行经常性的调查、分析、评估、预测,查清问题的实质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而形成对企业决策者的信息支持。

最后,作为内审发展的新领域,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正日益收到关注,许多管理先进、理念超前的大中型企业已将内部审计引入至自身的公司治理中去,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经验或案例证明,公司治理是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公司治理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来自于审计机制的失效。为此,处于经营发展期或成熟期的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成立审计委员会或类似于该职能的机构,以体现对企业经营财务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公司治理的支持。审计委员会作为企业董事会中最重要的委员会,其履行的是对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再监督的职能,其需要对董事会和股东负责。从美国通信巨头世通(WorldCom Corporation)到能源巨头安然(Enron Corporation),任何一个公司治理失败的案例从根源上讲都会与其内部制衡机制的失效有关,因此审计委员会作为委托关系中受托责任的一种控制机构或机制,其应通过监督和评价职能的履行,来促进受托经营目标的实现。以此同时,为了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审计委员会应高度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的建设和发展,使其成为公司治理中最具价值的资源之一。

三、总结

由上述可知,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的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其并非单纯是一种新的审计形式,而更多的是一种审计新理念。由于现代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企业治理结构转变等原因,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上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中的积极作用正日益显现出来,其通过直接价值或间接价值的创造,企业价值链相关环节的优化,实现了由间接性监督控制到直接性创造效益这一功能的巨大转变,为企业价值的创造增添了又一源动力。

参考文献:

[1]刘远梅:论内部审计如何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J]. 现代商业,2009(06)

审计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董事会独立性 盈余管理 审计质量 审计收费

一、引言

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审计收费的实证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最初是从研究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开始的。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展到对“低价揽业”(low-balling)问题,非审计服务收费对审计独立性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在公司治理方面主要是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如董事会特征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等。这些方面西方学者都有过实证研究。自2001年由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为国内学者实证研究审计定价提供了契机。在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中,审计定价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如何合理确定审计收费,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Carcello(2002),Griffin,Lont&Sun(2008)研究结果显示董事会独立性与审计费用之间是正相关的 。而Kalbers

&Fogarty(1993)研究发现董事会结构和审计委员会的特征与审计费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Tsui,Jaggi&Gul(2001)更是指出好的公司治理减少了审计质量的要求。国内学者刘明辉,胡波(2006)借助公司内部治理框架,运用2001年至2003我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考察了成本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独立董事会对审计费用存在显著影响。而李补喜、王平心(2005)对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之间关系进行研究表明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本文认为,由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建立时间不长,制度不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可能并没有发挥出监管者说期望的效果,因此假设:

假设1:审计收费与董事会独立性不相关

伍利娜(2003)基于simunic审计收费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出于“保牌”区间与上市公司年度审计费用显著相关。刘运国、麦剑青和魏哲妍(2006)利用2003年我国沪深两市1183家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研究结果发现审计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审计费用与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而与调增的盈余管理正相关但不显著。本文认为,盈余管理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企业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这些动机是基于报告盈余基础上的。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会计事务所面临的诉讼风险越大,若事务所考虑了盈余管理的这种风险,则审计费用就高。所以假设:

假设2:审计收费与盈余管理之间正相关

Ferdinand A.Gul(1999)针对香港上市公司的审计市场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无论是大规模审计客户市场还是小规模审计客户市场都存在着六大和非六大的审计收费差异。漆江娜、陈慧霖(2004)用中国资本市场数据对四大在中国的收费和质量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四大审计收费显著高于本土事务所,上市公司尤其是大公司愿意为高品牌事务所支付高费用。张小会、王培兰(2007)以200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选取959家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是否由国际四大和国内十大审计对审计收费产生了显著性影响。理论上只要市场能够感受到不同审计师之间的质量差异并存在对审计质量的不同需求,则高质量就应该能够高收费,因为被市场感觉到的高质量对客户具有经济价值,需要高质量委托人通常都愿意为高质量而支付高价。因此假设:

假设3: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考虑到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很多公司经营困难,业绩下降,这使得管理层增加了盈余管理的动机,而同时很多会计师事务由于客户经营遇到困难而降低了审计收费,所以会对结果的显著性产生影响,本文选取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5年至200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选样的对象,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和研究的需要,选样遵循以下原则: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这主要是考虑到金融业企业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衡量与非金融业企业存在重大差异,从而有可能对审计收费造成影响;剔除当年度新上市(距年度报告日上市时间不到1年)的公司,原因是研究需要用到上年财务指标以计算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而新上市公司上年财务数据会引起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的误差;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经过上述调整,最终得到3360个样本,其中2005年1141个样本,2006年1111个样本,2007年1108个样本。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实证分析用到的软件为stata11。

(三)变量定义 本文选取变量如下:(1)被解释变量。选取AF(上市公司支出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为被解释变量。(2)解释变量。第一,董事会独立性。选取BODING(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为董事会独立性的替代变量。第二,盈余管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截面Jones 模型估计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能够有效地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采用修正琼斯模型来度量盈余管理。NDAi=α(1/Ai)+β(REVi-RECi)/Ai+γ(PPEi/Ai);ETAi=α(1/Ai)+β(REVi-RECi)/Ai+γ(PPEi/Ai)+ei;DAi=ETAi-NDAi。其中,NDAi为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非操纵应计利润,REVi是公司i本期末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末主营业务收入差额,REVi是公司i本期末应收账款与上期末应收账款的差额,PPEi为公司i本期末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价值,Ai是公司i上期期末总资产,ETAi是经过上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期望总应计利润,由以下公式得出:ETAi=TAi/Ai;TAi=NIi-CFOi。其中,其中NIi为公司i当年净利润,CFOi为公司i当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Francis、Maydew 和Sparks(1999)指出,在不能明确预测盈余管理是将利润做高还是做低时,使用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衡量盈余管理更为合适,因此使用经过上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ADAi来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第三,审计质量。通常,“四大”等被用来作为事务所品牌和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big41为虚拟变量,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为国际四大,则取1,否则取0。(3)控制变量。本文在以往类似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控制变量。发现公司规模在实证研究中解释性最强,认为公司规模与审计定价正相关(Simunic,1980;Francis,1984; Cobbin,2002,伍利娜,2003),因此用总资产的对数作为公司规模的变量。当年是否增发股票也会影响审计定价(Hay,Knechel&Wong,2006),而且验证二者之间为正相关关系。Palmrose(1986)认为审计意见对审计定价也是有影响的,邱从龙(2008)把审计意见分为三种类型即标准无保留意见、非标准无保留意见,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先前学者一致认为组织复杂性对审计费用是显著正相关的,组织越复杂其审计费用越高,组织的复杂性通过控股公司数量的平方根来表示(Mitra,Hossain&Deis,2001;王平心、李补喜,2005)。公司上一年度的亏损和资产回报率(ROA)作为审计风险的衡量,并影响审计收费(Simunic,1980;Cham,Ezzamel&Gwillian,1993;伍利娜,2003),其与审计定价正相关。王小平和余谦(2004)研究表明LEV(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与审计定价正相关;蔡吉甫(2007)发现公司CUR(资产负债率)与审计定价正相关。根据上述分析,选取控制变量如下:SIZE为公司年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rem2为虚拟变量,如果上市公司当年审计报告为非标准意见,则取1,否则取0;SQSUB为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数量的自然对数;po为虚拟变量,如果上市公司当年发行股票,则取1,否则取0;LEV为上市公司年末负债总额与总资产的比值;CUR为上市公司年末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loss2为虚拟变量,如果上市公司上一年度亏损,则取1,否则取0;ROA为上市公司年末资产收益率。

(四)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上面关于盈余管理程度、董事会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关系的假设,模型设定如下:AF=?茁0+?茁1ADAj+?茁2BODINGj+?茁3big41j+?茁4ADAj+?茁5rem2j+?茁6SQSUBj+?茁7poj+?茁8LEVj+?茁9CURj+?茁10loss2j+?茁11ROAj+ej。 回归分析中,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选用了固定效应模型。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描述性统计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取了绝对值后ADA的均值为0.0737,标准差为0.0717。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平均为35.13%。样本公司中由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占比例为5.6%,获得非标准意见的公司比例为9.8%。

(二)相关性分析 (表2)是有关变量的Pearson相关分析。从整体看, 检验模型中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分析 (表3)是多元回归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有8个变量对审计收费有显著影响。盈余管理在10%的水平上显著,符号为正,与预期一致,支持了本文的假设。董事会独立性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证实了Kalbers&Fogarty(1993),Menon&Williams(1994),Tsui,Jaggi&Gul(2001)的研究发现而与我国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发现不一致,从而支持了本文的假设,董事会独立性不是事务所决定审计费用所考虑的因素。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四大,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高质量的审计与审计收费正相关,与以往的研究一致,支持了本文的假设与以前的研究相似,控制变量上市公司规模和控股子公司数量是影响审计收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它们都和审计收费正相关。ROA(资产收益率)在1%的水平上与审计收费显著相关,但是符号为正,与预期相反,这表明在中国审计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收费时考虑的不是资产收益率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而是基于维护与被审计公司业务关系的角度出发,当公司的ROA较低时,采取较低的审计收费,在ROA较高时收取较高的审计收费。CUR(流动资产比率)与审计收费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与现有大部分结论不相同,但与赵立三等(2007),邱从龙(2008)的研究结论一致。非标准审计意见、当年增发股票在1%的水平上与审计收费正相关,与预期一致。LEV(资产负债率)和前一年亏损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审计风险和审计收费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此外,考虑到董事会独立性(BODING)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而盈余管理(ADA)和审计质量(big41)的显著性水平都不高,借鉴Larcker&Richardson(2004)指出的,调查更均匀的子样本以对被观察的对象作进一步的调查。因此,在考虑公司规模的大小的情况下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参照以往的文献(Larcker&Richardson,2004;Reynolds&Francis,2001)分析了规模效应。并以资产的中位数为准,将样本分为大规模和小规模两组,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两个样本的回归结果有所不同。对于大规模公司,盈余管理在1%的水平上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而对于小规模公司,只在10%的水平上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董事会的独立性对于大规模公司和小规模公司仍然均不显著。审计质量似乎只对小规模公司显著,而对大规模公司并不显著,这与Francis&Stokes(1986)对澳大利亚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审计质量似乎与被审计公司的规模有关系。

四、结论

通过对上述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以及细分样本后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前面的假设是相符的。董事会的独立性对于整体样本、大规模公司和小规模公司仍然均不显著,说明我国独立董事并没有很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责,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为了达到法律要求而设立的“花架子”,并没有肩负起监督和指导上市公司的职责。审计质量似乎只对小规模公司显著,而对大规模公司并不显著,本文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四大和国内大型事务所对大规模公司的审计市场争夺激烈,因而四大采取了降低收费的策略,所以表现为与审计收费没有显著关系;二是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大规模公司的审计上与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没有明显差异,所以四大不存在明显的溢价,而对小规模公司,国内事务所在审计时没有像国际四大一样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因而四大仍然表现出较高的审计质量并取得审计收费的溢价。但总的来说,四大仍然有显著的审计收费的溢价。董事会独立性的启示是,仍需要继续改进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职能,从具体制度入手,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使独立董事愿意并且能发挥自己作为独立董事的职能,而不是沦为一个摆设。对“国际四大”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敢于同“国际四大”展开竞争,推广诚信制度,树立品牌意识,提高自身的审计质量。本文的局限一是数据的缺陷。由于只选取了2005年至2007年3年的数据,所以代表性仍然不强,还有待大样本数据的检验。二是对修正Jones模型的运用,对于修正Jones模型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中国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是否需要做更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改进也有待检验。三是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除了通过操纵性应计利润之外还有其他各种方式本文都未能反映出来。

参考文献:

[1]蔡春等:《公司治理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3]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12期。

[4]刘运国、麦剑青、魏哲妍:《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5]李爽、吴溪:《审计定价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初步证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赵国宇、王善平:《盈余管理、审计收费与审计独立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7]吴淑琨、刘忠明、范建强:《非执行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9期。

[8]刘明辉、胡波:《公司治理、成本与审计定价》,《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2期。

[9]Dechow,P.,Sloan,R.,& Sweeney, A.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 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6.

[10]Klein, A.Audit committee, 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

[11]Peasnell, K. V., Pope, P. E., & Young, S.Accrual management to meet earnings targets: UK evidence pre- and post-Cadbury.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