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科普教育

中小学科普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科普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科普教育

中小学科普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科普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 科学发展 创新精神

美国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国家,也是获得诺贝尔奖人类最多的国家,这与美国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密切相关。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基础教育设施相对落后,人们的科学素养总体较低。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应当从儿童抓起。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在《科学与艺术》一文中如是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1]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美术自然也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知识本身就具有科学性,美术新课程中也有许多同科学息息相关的内容,加之年幼的孩子大多喜欢美术,所以,如果能借助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进行科普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艺术与科学的紧密联系,美术教师“能否正确把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儿童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与实施”。[2]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机渗透科普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将科普因素从小学美术教材中发掘出来

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普教育并不是要求美术教师无中生有或生搬硬凑一些科普内容到美术课堂教学中,而是要在美术教学中发现和发掘可以进行科普教育的因素,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与科普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将科普知识与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机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细心的美术教师很快就能发现现行的小学美术课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科普内容。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为例,每一册中都能找到跟科普有关的课题,如:《想象中的飞机》(苏少版第6册第6课)、《来画虫》、《我做的虫》(苏少版第4册第12、13课昆虫单元)、《机器人伙伴》(苏少版第3册第2课)、《向动物朋友学习》(苏少版第11册第9课)、《奇思妙想》(苏少版第9册第4课)《飞机》(苏少版第8册第14课)、《吹气投篮》(苏少版第7册第14课)、《海洋生物》(苏少版第10册第11课),等等。

另外,有的课虽然看似与科普没有任何关系,但实际教学中仍然可以从中发掘出部分科普因素,例如在《雪》(苏少版第2册第1课)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增加有关雪的科普知识,让学生了解雪是如何形成的,观察雪的外形,掌握雪的特点。课前,美术教师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也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显微镜下呈现出的千姿百态的雪花的形象,让学生从新的视角领略到雪花的美妙,美丽的雪花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雪的世界,在审美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与雪有关的科学知识,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渗透相关的科学知识

欣赏是美术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可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和自然美景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科普知识,不露痕迹地进行科普教育。

例如:在教学《我爱树木》(苏少版第4册第7课)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现树木,需要带领学生观察欣赏校园里的树木,增加学生对树木的感性认识。在观察欣赏各种树木的造型之美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树木的年龄,树木的生长规律和树木的种类等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树木相关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引起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关注。

问题可以引发思考,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让学生欣赏树木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些科学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如何才能知道大树的年龄?为什么“树怕剥皮”?果树在生长过程中为什么要剪枝?等等。知之深则爱之切,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加深对树木的了解,增进对树木的喜爱,也会更乐意、更自觉地用审美的眼光欣赏周围的树木。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图片和影像资料对学生进行视觉上的刺激,促使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科学。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知识,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这样既能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又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在科普美术创作实践活动中进行科普教育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世界日新月异。现代美术的种类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科普美术就是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兴的美术领域。作为科学与美术的结合体,科普美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始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引导学生进行科普美术创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科普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训练儿童用绘画的方式表达科学技术。作为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在课外兴趣组活动中引导学生创作科普美术,让少年儿童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科学实践活动。

针对儿童想象力丰富和表现大胆的特点,小学阶段的科普美术创作活动主要是科学幻想绘画的创作。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幻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科学与艺术发生与发展的源泉。小学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幻美术创作时,要鼓励儿童大胆设想,大胆创造,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新材料、新方法,描绘新内容。评价作品时,对于那些构思大胆、富有新意的作品,即使表现手法拙劣也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因为,儿童绘画的技能技巧是可以在不断地训练中逐步提高的,而创新精神的抹杀却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2.关注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

“科学美术创作者应当了解当代科学的基本思想,探索新的主题思想和崭新的表现手法,必须从现代科技成果及其所带来的思想、生活诸方面,即从科学本身去发掘,寻找线索,甚至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材料进行创新农现。”[3]因此,辅导儿童进行科学幻想绘画,美术教师首先就要关注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例如: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崇尚绿色、注重环保”成为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理念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科技研究领域,也使低碳、节能、环保成为了科幻绘画的主旋律。如果美术教师能让学生关注如何摆脱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短缺等问题,再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幻想绘画的创作,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充分理解儿童的科幻作品

科学幻想绘画作为科普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少年儿童非常喜欢参加的一种科普活动,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儿童艺术创作的灵感,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倡导科学和艺术的融合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美术教师辅导儿童进行科学幻想绘画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理解儿童的科幻绘画作品,对儿童科幻美术中的每一点创意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要学会蹲下身子,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例如:曾经有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旁边的孩子都嘲笑他画错了。见此情景,我走过去,俯下身子问他:“你为什么要画绿色的太阳?”孩子轻声地说:“我希望夏天的太阳不要那么热,给它穿一件绿衣服就好了。”于是我立刻表扬了这个孩子的创意,其他学生也因此受到启发和鼓舞,能够放开思路,大胆想象了。

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处于儿童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想象力最为丰富。教师要注意保护童心,用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们那些大胆出格的作品,这样才能唤起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和创新意识,使儿童科幻美术作品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综上所述,美术教师要努力在美术教学中发掘科普因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在欣赏过程中巧妙地将欣赏内容与科学知识讲解相结合,在科普美术创作表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做到这些,就达到了科普与美术教学有机渗透的境界,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科学素养都会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提升,美术教学内容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天津科技,2004,(06):38.

中小学科普教育范文第2篇

一、“有效音乐课堂”构建中教师的职责

首先,教师应该重视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通学校教育主要是为了学生能以优异的成绩升入更高一个等级的学校。所以,知识的学习往往采取灌输式的、结构化的。这样对学校某些学科的知识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对于音乐这门学科,是非常不适合的。音乐课程的模式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式,音乐的元素性知识也不能用概念、原理、规则等来进行讲述。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把灌输式改为启发式,把概念性讲解改为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当然,方法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详述。但是,无论什么方法,我们都是要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课堂模式。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即动态的音乐课堂。教师在教学的最初,会按照泰勒教学原理首先预设一个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法的筛选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案。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完全依照教案进行教学,往往达不到最好的有效性课堂。教师的音乐课堂应该变为动态的音乐课堂。即观察学生的学习有效性,然后对教案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有效音乐课堂”构建的基本结构

有效音乐课堂构建首先要设计动态的多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21世纪,我国进行了大范围的课程改革,音乐课程改革也包含其中。它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有效的音乐课堂必须是一个有着多维度教学目标的音乐课堂,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遵照学生的发展、个性以及自我需求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

有效音乐课堂的构建还要基于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本身。教师的自身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音乐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如果拥有较强的专业素养,那么他在教学课堂中就能灵活的掌握教学进度、观察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更好的调整教学内容。所以说,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是音乐课堂有效性的根本保障。那么对教师进行不间断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不间断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是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时代不断发展,新学术思想不断涌现和使用的现代社会中一直保持教学的先进性。

有效音乐课堂的构建还要依靠有效的评价机制。定期的测评则是对教师的一种监督和督促,也是给予教师自我认同和肯定的方式。在评价中,我们不能只看重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要关注的有:教师的自身特征、教师的自我品质、教师对工作的态度等等。从学生层面上讲,评价机制还能帮助研究者更好了了解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比率。但是,如果我们过分看重学习最后的结果,比如以期末考试成绩来确定一个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那就太片面了。我们要用多维度的评价体制,在认知、情感、满足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评。

中小学科普教育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中国高等教育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在改革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学也做了大量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高校现行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学内容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了高校体育课教学如何围绕终身体育,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把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与体育基础理论教学融为一体。

中国高等教育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在改革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学也做了大量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注意到有些院校的体育课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如,从过去学生毫无自主,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到现在学生想学什么就选学什么。前者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也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后者则可能造成学生盲目地选择内容,并不考虑自己身体的需要。而且这两种做法都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有这么一位老人,本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家拖地不慎扭伤腰部。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运动损伤知识,即刻就做了按摩,并做了悬垂运动,结果致使脊髓严重受伤,造成下肢瘫痪。由此我们不免深思,高校的体育目标不应该是阶段性的,应该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因此,笔者认为高校体育课做如下改革较为合理。

一、合理设置体育课的内容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偏重于体能的学习和训练,体育基础知识的讲授每学期只有一次课,这从过去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各部分内容比例便不难发现。

近几年,部分院校对体育课进行了改革,学生入校后可以在体育课所开设的项目中任意选择一项进行学习。这种形式比较受学生欢迎,因为这种方式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所开项目也基本上以技术技能的教学为主。一直以来高校体育课理论内容比例是很小的,而且理论课的内容也主要是基本的技术、战术和比赛规则。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即使是有些锻炼身体的效果,也只是在校期间的短期效果,对学生终身锻炼的作用不大。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包涵运动生理、运动医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力学、运动心理、体育管理学等多门学科。高校的体育课程应围绕体育学科体系来设置,使学生能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体育运动相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并能借此指导自己现在及将来选择促进和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笔者认为体育课内容既要有学生必须掌握的体育运动相关的基础知识,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兴趣爱好。只有将体育健康理论知识与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高校体育教学中获得更大的终身利益。

二、灵活的开课形式

为了适应上述体育课内容的设置变化,可以将体育课内容分为两部分,并分别采取必修课和限选课的形式开课。第一部分为必修内容,以理论知识及基本的身体锻炼方法为主,诸如一些主要运动项目对身体的作用;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及简单的运动损伤后的处理及治疗;主要健身手段等内容,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加强科学锻炼身体的意识。第二部分为限选内容,学生可以在学校开出的若干个体育项目中选择一项既适合自己身体条件,又喜爱的项目进行学习,开设内容既要有传统的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项目,又要有具有时代气息的健美、形体、舞蹈等项目。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一到两项能够终身练习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而且必须取得体育必修及限选两部分学习的学分。

目前,高校体育应试教育模式的主要根源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滞后造成的。要真正落实开放式体育教学,关键是转变观念。因此,学校体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变应试教育“为考试而考试,为达标而达标”的局面,首先,要从学校体育管理者和教师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思想转变,充分认识到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把重智轻体真正转变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来。要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观念,使高校体育为培养学生“三基任务”,为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服务;其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放式体育教学才能收到实效,要把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身受益相结合,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观;最后,体育教师要有创新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科学的体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体育成绩的考核是否全面、客观、公正,是否真正反映一个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实际水平,往受到同学们的关注。可见,考核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制定的标准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学生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是每天坚持不懈锻炼的结果。如果只是通过每周一次体育课来获得体育锻炼,其锻炼价值是微乎其微的。学生应通过体育课学到的知识、技能来指导日常课外以及今后的体育锻炼,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难美类与技能类项目中的评分特点也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大学生的考核模式,“三级评定考核方法”,即个人、小组和教师三者共同参与评定工作。体育课的考核工作应该建立以体质健康为中心,体现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体育知识面,终身体育意识的综合性成绩考核制度,每次课不拘泥于有多大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主要看教师是否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的;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效果评价,主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质是否增强了。将每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与长期体育教学效果,即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结合起来,从而使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四、教材与师资建设

到目前为止,中国各出版社发行的高校体育教材数不胜数,但几乎所有的版本都是以体育各项目的技术、技能教学为主,而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所占的比例不到10%,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应尽快编写出涵盖体育有关学科、能够指导学生终身从事科学的体育锻炼的综合性强的体育教材。我们的体育教师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体育教学大纲及体育教材的限制,忽略了体育理论基础的学习和教学。因此,学校应创造条件让他们继续学习和深造,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努力钻研,丰富自己的体育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既然把教师职业看做是专业性职业(专业),而其专业化程度尚不高,那么其专业的发展就应具备专业性职业发展的一般特征。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就是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业工作,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对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应与终身体育融为一体,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启伟,等.竞技体育创新原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l—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1.

中小学科普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班教学;普通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43-02

一、小班教学的概念

(一)理论依据

自17世纪夸美纽斯(Comenius)从理论上对班级教育进行系统论述以来,赫尔巴特(Herbat)、凯洛夫等著名学者就教育过程、课堂的类型与结构等教育环节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早期学者认为,班级教学相对于个体教学来说,具有高效、规范和程序化等特点,有利于教育的扩大和普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个体的社会化。因此,班级教学在早期往往颇具规模,多则数百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深入,近代学者就教育的任务、模式、目标等进行了新的研究与探讨。

20世纪中叶,教育学界兴起了以强调个体自主性的建构主义思潮,倡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创新精神、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对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其中,赞科夫在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一般发展”的概念。所谓的“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学科方面的“特殊发展”而言的,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道德、个性等多方面系统化的发展。赞科夫认为,教学必须担负起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个性的双重任务。这一发展性教学理论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强调教学主体个性化与个别化的思潮影响下,小班教学(smaller class teaching)应运而生。

(二)定义

1902年,美国教育学家莱斯(J.M. Rice)首次对班级规模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论证,认为二者之间联系较小。1982年格拉斯(G.V. Glass)和史密斯(M.L. Smith)以教学效果、学习氛围以及教学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等为参数对班级规模进行了评估,认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小班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班级人数低于20人时,优势非常明显。自此,有关班级规模的实验研究便在美国大规模展开了。1996―1999年威斯康星州的学生保障计划(SAGE)和1985―1989年田纳西州的星计划(STAR)实践了小班教学模式,证明班级规模的缩小与学生成绩、教学态度、学习态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认为小班教学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肯定了小班教学的优势。1989年,斯莱文(R. Slavin)首次对小班教学的规模进行了严格的界定,认为有效的小班教学人数应严格控制在20人以内。

综合已有理论与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与传统的大班教学相比,小班教学是在班级规模缩小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系统化课程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为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实行多元化评价标准的教学模式。

(三)在我国发展小班教学的意义

1.我国大班级授课制存在的问题。经过1999年至今十余年的高校扩招,我国大学在校生人数已居世界前列,教育培养规模与之同步扩大,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在这一教育模式下,通常采用大班级授课制,目前看来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师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教学进度整齐划一,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较弱,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制度单一,注重学生的知识发展,而疏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

2.小班教学针对传统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小班教学在建构主义、“一般发展”论等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形式与教学资源进行了优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班级授课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小班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加灵活多变的舞台,使之有条件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其次,小班教学能够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实施诸如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人人参与。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综合发展的教学目标。再次,小班教学能够贯彻考核和评价制度的多元化,综合评定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为同步实现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和社会实践化过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小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结合本学院的特色,本小班教学的具体实施教学思路为:充分发挥小班特点,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自发积极性,使之思考、提问;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参与小组讨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有效交流;突出Learning by teaching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小班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但紧扣课程大纲并与专业相关,通过讲授化学领域的里程碑工作,着重启发和训练掌握学生科学思考和创新的方法。课程教学中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多层次的教学内容

1.经典基础与前沿技术相结合。由于化学是一门基础厚实且不断发展的基础学科,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相当重要。本小班教学坚持教学内容首先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熟练掌握学科经典基础知识,为接触新的理论提供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穿插前沿知识的专题介绍,在介绍中注意与原有知识基础的融会贯通,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基础内容,我们开设了两节课的新能源利用专题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不同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等新能源的获取和利用中仍然必须遵循经典热力学规律。小班教学方式让这样的专题组织更加灵活,讨论更加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共发展。化学是实验学科,本小班教学也安排了具有综合性的实验课。例如,“磷酸铁锂的合成”实验包括硫酸亚铁铵的合成、磷酸铁锂的合成、纽扣电池的装配等分实验,综合和溶液反应、固相合成、材料合成与器件制备等综合知识。这些综合实验课使学生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及时融合所学内容,培养了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力争将较为抽象教学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积极思考。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展开头脑风暴,主动打破自我界限,进行开放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我们主要采取教师授课、专题研讨、学生代表讲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专题研讨中,由教师提出讨论课题和化学中心问题,学生围绕专题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自主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例如,结合电子科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老师的科研特点,我们在普通化学的小班教学中进行过一次电化学能源器件讨论课。学生通过课下的准备,每人制作了一个有关这个专题的PPT,涉及的内容包括一次电池与二次电池的比较、能量型电池与功率型电池的比较、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专题讨论中同学们作为主角积极提问、发言和回答问题,老师在其中起到把握讨论方向和提问的作用,很好达到了教学目的。

同时,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和意见综合,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明确和外显自己的思路,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营造互助学习的气氛,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多元化的考核制度

小班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设置了以课堂提问、制作PPT、完成设计型实验项目为主的考核制度。

PPT的命题由教师把握,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点的考察,并明确PPT范围。要求学生根据所列题目结合兴趣自主选择内容,对该领域进行提纲契领的概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课程的复习和钻研中。

设计型实验项目则充分注重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任务式命题,采用“目标+环节+报告”考核方式,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来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小班教学的实验中开设了一个“未知有机酸分子量测定”的实验,要求学生综合滴定知识,从标准碱溶液的标定到待测标准溶液的配制,最后测定出所给有机酸的分子量。

三、结语

在普通化学的小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共同探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心得体会,探讨适合学生一般发展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归纳、总结课程知识点和主要内容的同时,科研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学习兴趣也非常浓厚。与同期大班教学的对照组相比,该届小班教学学生在试题难度增大和题量加大的情况下,期末考试成绩仍然保持与以往三届类似平均成绩和成绩分布。

由于我国在读高校学生规模比较大,目前在实行小班教学制的各高校中班级人数大多在30人/班左右。诚然,如前所述,部分学者主张小班教学的规模应控制在20人左右;但是实践证明,小班教学的理念、内容、目标、方法、评价等各个环节的优化,影响更为深远。

参考文献:

[1]肖川.高校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2]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中小学科普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有效学习;主体性;主动性

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学习主体性

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角色的转换,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教师不能片面地认为学生的认知就只能停留在某个层次上,而是要对学生充满期待,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断督促学生进步。虽然学生的基础较差,但也要善于发现亮点,如对优秀的作文、作业,进行传阅时,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讲解,用耐心和细心去指导学习困难的同学,对他们取得一些小的进步,进行鼓励。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克服心理学习的障碍,引导学生对语文科的热爱。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窗口、发现的基石,是打开科学之门的金钥匙。一个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无法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如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在教学中,要善于采用以问题形式为核心,用听、说、读、论、写结合为一体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获得真正的成果。一是课前准备要让学生充分熟悉文本,组内互换交流阅读心得;二是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谈感受,教师控时引导。以“问题形式”为核心,调动学生读、谈、论、写的自主合作能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把文中观点和作者本人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提问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问题的准确性,语言要精练、准确,不可模棱两可,存在歧义,使学生无法弄清题意,无法进行解答;二是问题的探索性,要在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生活,提出富有思考价值、探索价值的问题,并留出更多思考的空白;三是问题的启发性,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进而解决问题;四是问题的全体性,在提问时我们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做到“兼顾差异,面向全体”,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灵活性

1.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中最为流行的学习方式之一,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较差的原因,团队合作更是容易取得成功的途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在学生间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的基础上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学习过程,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与喜悦。合作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更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个性的展现、潜能的挖掘,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个体行为,成为精神上的享受与情感上的愉悦。

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方向。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传输媒介质的飞跃,将原本用单一的文字来表述的内容转换成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图片、动听的音乐与精彩的视频,将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这样更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与思维转移到教学内容本身上来,而且能够准确而形象地传递文本信息,具有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的特点,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

3.课内外结合。解决学生厌学的主要方法还是要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要延伸到课外。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上成学生的乐园,使学生陶醉在你那充满激情和绚烂多姿的课堂设计里,让他们在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里感觉到学习的快乐。同时,还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的语文学科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还可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日新月异,让学生观察农村发生的小事和国内、国际大事,激活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东西。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悦,学有动力,学有成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