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小实验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课堂效果;实验教学;主观能动性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工作有重要的指导及支持作用,在江南大学也是作为食品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进行安排。该课程学科内容抽象,知识更新快,实验性较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因此,生物化学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实验,正如B.A.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逻辑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语言的素养。”[1]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正是这样一种劳动,它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发展,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为主要目标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在整个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该文以教学活动开展的时间顺序为轴线,针对课前,课中及课后所涉及的各主要环节,围绕提高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展开以下几点讨论。
1课前:准备
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教学活动所涉及的两方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准备。就教师方面来讲,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及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是最首要的内容。首先,在内容上,教师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储备,充分了解自己教习课程的学科特点。只有在真正熟悉掌握了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教师才能有效地决定什么样的知识是需要在课堂上详细讲解的,什么样的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课后学习与归纳的。理论课程的教学是这样的,实验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而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好好准备,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下功夫仔细研究,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来分配内容,并就课后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方法上给与合适的指导。就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来讲,可以引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是生物化学领域科技前沿的综合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自主设计相关实验验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强化对其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方法上,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保持一定的要求,能具备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背景来调整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即需注意自身教育技巧的提升,要切实付出个人的努力,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及教育方法存一份追根究底的专研精神。作为教师,要铭记自己的读书与学习不能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程,必须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1]。对学生来说,需对即将接触的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尽可能与已具备的知识体系建立良性链接,方能增强其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继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预习则是其一。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仰赖学生的自主性外,更需要教师督促、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预习激励机制。课堂的随机提问是一个方法,但最理想的状态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来说,由于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繁多且复杂抽象的学科,其知识点的系统和逻辑性强,学科发展迅速,研究的新方法不断出现[2],所以,在实验课程上,教师要注意梳理理论知识点,提纲挈领地介绍实验原理涉及的背景知识,做好对实验技能进行引申与衔接的铺垫,尽量以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或感兴趣的内容为起点进行扩展。此外,在课程进程上,需要理论科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实验课的安排要紧密跟随理论课的进度,让学生在理论课上被激发的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实验验证的兴趣能在消退之前能付诸实现。
2课中:“理论联系实际”-发挥
能否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除了需要充分的前期准备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取决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落实前期的准备工作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对学生的反应有回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接受情况实时调节已准备好的“理论上”的教学进程。在进行具体实验的讲解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以更形象的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如,播放教学录像等,触发学生的关注。同时要考虑实验室硬件条件,比如:在播放录像时要保证无论是影像还是声频的清晰度,否则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在内容上,由于所做的生物化学实验多为生物化学学科体系里已经很成熟的经典实验,所以,在进行实验介绍或引入时可以根据相关实验的初始文献的构思设计,将实验内容按一个科学问题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锻炼学生科学思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此过程在保证学生获得既定知识的基础之上,既可使其对真正的科学研究窥得一斑,又有可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可有效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实验也可适量增加互动环节,创设丰富的情境,进而建立多元化、系统化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程序。另外在课程中最好能做到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因为“揭示未知跟已知间的深刻联系,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的教育诀窍之一。”[1]但是,仅仅是留下问题亦不可取,合适的做法是在选择问题时要平衡、考虑到学生的感兴趣程度与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的关系,并对解决方法给出一定的铺垫或指导。
3课后:总结
对教师来说,每堂课程结束之后要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整个环节进行总结,包括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对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实验技能的把握是否准确,课堂展现形式是否合适;分类列举需要改善或改变的方面和继续保持发扬的方面,作为对下次课程进行准备的基础以及自己教学水平及能力提升的激励。要认真对待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反馈,考虑学生的需求或意向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内容进行结合。同时为了使课堂知识或实验技能得到发展或进一步深化,鼓励学生利用课堂学习的知识取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糖酵解”实验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讲解的糖酵解的发现、研究思路去设计“三羧酸循环”的实验内容、细节并出具详细的实验设计步骤计划书。这个过程需要同时调动学生在理论课程上学习的知识和在实验课程上逐渐养成的科学实验思维,能够锻炼他们在计划安排事情、查阅资料、制订和论证实验方案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较为复杂实验现象的能力,最终达到拓宽基础、开拓视野、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培养之目的。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另一个关注点,实验报告是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已进行的实验内容、所得实验结果的整理与汇总,可以反映学生对当堂实验课程的掌握程度,尤其是结果的呈现形式可以反映学生的对结果的理解及其思维模式。教师在批阅实验报告时,除了要注意及纠正其内容上可能出现的是非对错的问题,也要关注实验报告在撰写上的规范性、条理性,重点考察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的分析讨论。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也可以以此来评价实验课程所安排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地调动作用,及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适用性,用于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综上,当整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帮助学生加深、强化对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提升其实验操作、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等目的。
作者:杨芹 单位:无锡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在组织形式上,以其中一个自然班为例,全班43个人,分成三个小组,每组少于15人,在学期中间进行了三次讨论课,每次为时3个课时。每次讨论课上,承担主要讨论任务的小组与老师环圈而坐,其他两个小组在外圈旁听,也可自由参与讨论。课程设置以《茶花女》的讨论课为例,程序包括:1.每组在老师开出的必读书目中、组员自己协调选择一个作品。2.提前布置阅读任务和课后讨论的任务,提供资料检索途径,提示思考题,鼓励提出新问题。3.要求每位小组成员准备一个话题,进行5分钟的陈述发言,并准备回答提问。这种组织形式的主要目的,首先是以一种变通的形式,将大班分为小班,以适应小班研讨的要求;其次是为了规避一般的小组讨论事实上总是由基本固定的几个比较积极的学生代表发言的弊端,而是要求每个人都参与进来;第三是促使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阅读。作为一名外国文学教师,我通过调查、教学以及与同行的交流发现,学生们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非常少,这给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这是无法在短期内改变的现实,因此与其在学期初给学生布置一个长长的最终总被忽视或搁置的书单,不如强迫他们认认真真地阅读几部作品,而讨论课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了。
二、关于《茶花女》的讨论
讨论课在我的主持、引导和规范之下,基本沿着以下路线层层推进,同学们发言愈来愈踊跃,气氛也越发热烈。
(一)陈述和问答阶段
围绕我之前布置的思考题,包括如何理解各个人物形象,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爱情悲剧的原因,小说的思想主题,小说的艺术特色等,同学们准备了相关的内容在课堂上陈述。发言顺序本来是确定的,但由于我允许插队,最后基本呈现相同主题集中发言的格局。每位同学发言之后,我和其他同学针对其发言提问,我尤其鼓励不同的意见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的陈述成为起点和切入口,讨论很快既发散开来又得到纵深挖掘,同学们也越来越活跃。譬如关于阿尔芒形象的理解,就有肯定与批评的不同意见,有同学认为他在当时物欲横流、虚伪堕落的社会里能爱上一个,并付出全部的真心和努力,难能可贵,有同学则指出正是阿尔芒的肤浅和偏见,才使他忽略了玛格丽特在即将被迫离开时的痛苦和异常,不去查明背后的隐情,反倒深信这个烟花女子始终无法摆脱奢靡的物欲而背信弃义甚至残忍地报复她。关于玛格丽特的牺牲,也有赞同与批评的不同声音。有同学认为玛格丽特心地善良、人格高尚、对爱情既全身心投入付出又有着超凡脱俗的理解,她最后为爱情而牺牲是自然而然的事,但也有同学指出玛格丽特一改之前对于腐朽的贵族阶层的蔑视和反抗,屈服于阿尔芒父亲所代表的虚伪道德,轻易地放弃了自己和阿尔芒的幸福,是对自己不自信、对情人不信任和不负责的表现,最后关于笼罩着自己苦难的光环也只是一种幻觉而已,但也有同学指出玛格丽特即使抗争也得不到幸福,因为如果阿尔芒的妹妹遭遇不幸,她不可能心安理得,阿尔芒也不可能对她毫无怨言。这些不同的观点都在逼近小说主题的复杂性,是非常有益的交锋。
(二)拓展探究阶段
前一个环节结束时,同学们对《茶花女》的思想主题和人物形象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也产生了许多有益的思考。在这个阶段,我从前面的讨论中进一步提出了三个问题,大家进行了一场更具发散性、同时也更深入的讨论。第一个问题是悲剧能否避免。前面有一位同学把《茶花女》与琼瑶的小说《彩云飞》做了比较,批评玛格丽特的懦弱。我抓住这个切入口,让同学们思考玛格丽特的悲剧能否改变?如果能,需要什么条件,如果不能,原因何在?因为与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分析,大家的发言就更加自由,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说法,但经过一番互相质疑辩驳之后,基本上大家都认为玛格丽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在当时那样一个社会,根本不存在让一个得到尊重并维持爱情的环境。事实上在许多其他的社会阶段和文化传统中,这种歧视与迫害是同样根深蒂固的。所以琼瑶规避了这个难题,《彩云飞》里面的唐小眉虽是卖唱女子,但并未沦落风尘,这是她在情人父亲面前抗争的资本,正如她所说:“是的,我是个歌女,我用的歌声去赚钱,这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你以为凡是歌女就都不正经吗?就都不纯洁吗?殊不知道我们里面有多少女孩子都洁身自好,都清白纯真,都比你们这些穿着西装,扮成道貌岸然的上流绅士更纯洁,更干净!”唐小眉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当我最后概括说,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学作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逃避了人生中无法解决的困境和悖论,营造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经典文学作品则承担着人类的精神之痛,即使是悲剧也表现了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时,许多同学都接受了这个在此之前他们没发现也不见得认同的观点。接着我又问了同学们另外一个问题:阿尔芒以后会怎么样?结果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认为阿尔芒会为了玛格丽特孤老终生。这个直觉惊人地正确,但好像又没办法讲清楚道理在哪里。于是我让同学们重新阅读了小说的结尾。很自然而然的,接下来的讨论里出现了批评作者的声音。小说的结尾是“我”陪同阿尔芒回到了家里,他得到了父亲和妹妹的爱和照顾。爱上一个,使阿尔芒与他的父亲站在了对立的位置,这一点对阿尔芒的意义是相当重大的,帮助其完成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必经的精神分析所谓“弑父”的过程,同时也是他对自己所属中产阶级的反叛过程,但是反叛是为了更彻底的回归,玛格丽特被牺牲掉了,阿尔芒与父亲和解,中产阶级的子弟实现了双重回归,最终无疑会成为一个坚决维护家庭神圣价值和中产阶级道德观的人,换句话说,跟他父亲一样的人。由此看来,玛格丽特的牺牲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具有必然性。理解这个观点比较困难,但又是一个有意思也比较深入的思考,大家都觉得很新奇,很受启发,所以讨论课后有不少同学继续向我请教,后面课程学习到司汤达,我讲《法尼娜•法尼尼》的结局,讲《红与黑》的结尾和玛蒂尔德的结局时,又重新论证了一番,并结合美国经典电影《爱情故事》,引导大家思考阶级文化和价值观的虚伪性和剥削性问题。这个观点可以从小仲马的生平得到佐证。小仲马是大仲马的私生子,童年的创伤体验与青年的享乐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加上亲眼目睹其父如何受累于风流债,使他在创作中思考社会道德问题,维护家庭的神圣价值。但是小说又是一个歌颂真挚爱情、控诉社会不公的悲剧。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矛盾的呢?我引导同学们注意小说的叙事形式。事实上小说是由四个叙事者以第一人称形式讲述的。作为作家的代言人,“我”既是个局外人,承担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功能,同时又是客观社会环境的观察者,自己身上也打下了文明的烙印,多少用一种世俗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爱情悲剧,极力赞颂玛格丽特的牺牲。但是小说又让阿尔芒亲自接抒发他的挣扎、矛盾、犹豫、痛苦和追悔,更衬托出玛格丽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为爱情放弃自身幸福的牺牲精神;玛格丽特的日记又直接展现她的善良无私和高尚人格,将爱情的悲剧与个人的自我忏悔和救赎结合起来;朱利的信函描述了玛格丽特为爱所承受的苦难,使其人物形象更进一步升华,正如她所说,玛格丽特的房间是“圣洁的神坛”,“如果天主看到了她生时的苦难和死时的圣洁,她无疑是可以进天堂的”。叙述角度的转换,不仅使故事情节既真实感人又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读者对玛格丽特的观感也跟着叙事者一样在发生变化,抛开了一开始的鄙夷、肤浅的怜悯、拯救的念头、猜忌和怀疑,完全为其人格魅力所折服,并给予真挚的同情和尊敬。可见,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开的,叙事者的转换是贝尔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让这个小说在作者所创设的环境之中超越了作家自身的思想局限。
(三)归纳总结环节
最后我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进行了概括,但对大多数问题都保留了开放性的空间,而且肯定了同学们的工作和贡献,强调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大家不仅要学会回答问题,最重要的是学会提出问题。讨论课结束时大家都有意犹未尽之感,后来有同学告诉我他们课后还继续讨论了很久,让我很欣慰。
三、师生双主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物理学专业 电工学实验 教学效果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电工学实验是非电类理工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电工学”的实验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工学”的内容在不断的丰富,但由于专业基础课课时的减少,“电工学”的实验课时也相应地减少。因此,如何在较少的实验课时里传授大量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已经成为电工学实验教学面临的一个挑战。对于不同的专业,电工学实验的课时及实验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本文针对本校物理学专业,探讨了如何提高电工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1 结合专业特色,合理选择实验内容
物理学专业电工学实验是通过教学实验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电路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验内容应该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由于本校物理学专业在开设电工学课程之前已经开设了“电磁学”理论及实验课程,又考虑到目前电工学实验课时少的特点,我们选择了如下四个实验内容:戴维宁定理的验证、一阶电路实验、改善功率因素的实验以及两地控制一台电动机实验,其中前三个为基础性实验,后一个为综合设计实验。这样选择实验内容,既突出了专业特色,又覆盖了广泛的知识点,综合训练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鉴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了节约实验室资源,对于直流电流中电位及其与电压关系的研究、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叠加定理的验证等这样一些基础性实验可以利用multisim,pspice等进行电脑模拟实验,放在课后进行。而对于复杂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实验以及三相异步电动机Y-起动控制实验可利用3dsmax、flash等动画制作软件进行课堂演示。
2 充分利用理论教学,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通过实践而学”的教学理论,而电工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因此在电工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发挥该教学理论的作用,教师应善于利用理论教学,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例如,戴维宁定理的理论性非常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详细介绍和推导该定理的内容之后,部分学生仍对该定理的正确性持有怀疑态度或未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该定理,此时教师就应适当启发引导学生形成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验证该定理的实验兴趣。
3 整体把握,有效安排实验时间
由于实验教学资源的限制,电工学实验教学需将理论课大班分成多个小组单独开设。为了实现教学质量最优化,电工学实验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相呼应,其进度要保持一致。另外,在实验内容的顺序安排上应该遵循从低到高、从基础到综合、从知识的学习到能力的培养,逐级提高的原则,先安排戴维宁定理的验证、一阶电路实验和改善功率因素的实验这三个基础性实验,再安排综合设计实验两地控制一台电动机实验。同时,基础性实验实验课时可适当压缩,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应适当增加综合设计实验的课时。在理论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将每个实验的原理介绍清楚。通过预习报告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掌握好每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课前教师应准备好实验器材,学生进行实验前要强调注意事项,如果有必要可以在课堂上先对实验进行演示。这样,通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可以大大节约实验时间。而且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之前已经有“电磁学”理论及实验课程作为基础和铺垫,学生在进行电工学基础性实验时会更加游刃有余。但对于综合设计实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要稍作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对学生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根据实验室所提供的元器件独立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路线,选择仪器设备,提出实验预案,在教师的同意后,安装调试,独立操作,直到完成实验任务。这样一来,综合设计实验所耗费的时间就会比较多,应合理安排,保证该实验有充裕的时间。
4 加强实验管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电工学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多,且做实验的学生人数也多,除了物理学专业,其他工科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这门课程,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若管理不好,不仅会加快实验器材的损耗,而且会严重影响正常实验教学,因此实验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可对学生及实验台以及实验仪器进行编号,每次实验都对号入座,不得擅自更改。并附有仪器设备清单和使用记录,每次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及完成实验之后都要对该实验台的器材进行清点和检查。对于出现故障的仪器仪表,学生应该及时通知教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及时维修。同时,教师还可以当场边检测维修,边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排除故障的方法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5 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客观公正评价体系
目前,我校物理学专业电工学课程成绩的考核主要由两部分组成:70%的期末考试成绩+30%的平时成绩。其中出勤、作业、平时表现以及实验都计入平时成绩,比例由教师自己把握。由于考核比例不明确,实验成绩不突出,评定方式有失公平。首先应该修正并细化明确考核比例,建议修改为50%的期末考试成绩+30%的实验成绩+10%的作业+10%的平时成绩。其中实验成绩应该综合考虑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及自主综合实验考试。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态度和实验操作熟练度。此外,可通过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考察。当然,由于实验报告会不可避免的发生抄袭现象,因此该部分考察成绩比例应适当减小。自主综合实验考试的开设就能有效解决该问题,每个学生的题目都不一样,通过抽签来决定。考试内容从平时开设的几个实验里面稍加修改,提高难度,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场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电路图确定、仪器设备选择、安装调试等,直到全部完成实验任务。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判断实验成功与否和数据是否合理的能力;又考察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一学期以来实验综合能力素养的检验。如此对实验成绩进行考核,基本上能较为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真实实验水平和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和考察。
首先,我们要实现并完成德育目标,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细致、全面。在深入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不仅包括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能力,更包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教学目标中有思想目标一项,结合我们数学课的特点,一般都设有德育目标和美育目标两项,让学生体会数学学科的魅力,在获得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的同时,能够在数学图形的多变中获得美的熏陶。
其次,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德育目标的渗透,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
一、在导入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德育目标教育。例如,在等比数列教学时,介绍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过程;讲函数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大师欧拉的非凡数学创造力和顽强的毅力等等。
二、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一堂数学课中,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同时,完成德育目标。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在反映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定理与逆定理的关系,性质与判定的互逆,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
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美,数学问题中处处体现了严谨、简洁、对称、统一、奇异的美,对数学美的追求常常是数学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充分揭示数学美,不断发现、创造数学中美的素材,把自己发现、创造数学美的经历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对数学美的感受力、审美力,激发兴趣,以美启智,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个课题《y=Asin(ωx+ψ)的图像和性质》。在讲授这节课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函数之间的变换图像制作成Flas,并配以鲜明的颜色,教师通过按纽控制本节课的三个主要函数变换,每一次操作,学生能够通过直观鲜明的图象变化,开动脑筋,准确迅速地总结规律,这样我们在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一举三得。
三、在巩固练习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安排巩固练习中,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练习题,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四、在知识反馈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广泛的应用性,应用性同时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对于职业中专的学生,更要强调数学的应用性。如学习了排列组合的知识后,结合摸彩票中大奖的可能性,让学生看清问题的真面目,减少盲目性。另外,在学完函数的图象一节后,让学生去证券市场或上网观察股票即时走势指数图。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有趣味性。其内容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德育目标顺理成章地实现。
关键词:数学;复习;实效性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体系的有序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结合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复习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并由此造成了学生知识不稳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以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为目的改善自身的教学理念。
一、系统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传统的复习教学一般是教师直接将单元知识要点以习题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锻炼做题能力来巩固知识点,但是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做完就忘的习惯,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整理知识脉络,梳理知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因此,教师在复习知识内容的课堂当中,应将知识梳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进行考虑。
例如,在《数和数的运算》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将数和数的运算放在第一个复习阶段,将整数、小数、分数放在第二个复习阶段,然后对整数、小数和分数进行细分的这个过程放在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就是教师再进行细分。如整数可以分为整数的意义、自然数、计算单位、数位、数的整除等部分;小数可以分为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分类等部分;分数可以分为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分类、约分和通分等部分。这种有层次感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自身的知识梳理。如果想要学生加深知识印象,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游戏,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知识梳理树,然后要学生上来画出树的知识点枝干,这样既达到了学生学的目的,也让教师的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二、再现知识,补缺查漏
教师做好知识点的梳理,学生也很好地吸收教师传授的新知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也会渐渐地淡忘以前的知识要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课的教学当中重复以前知识点的教学,给学生加深记忆,同时也能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
例如,在《四则运算》这个单元中,四则运算的主要内容是整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定律又分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四则运算公式多,是学生很容易忘记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在复习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插入整数、分数、小数等知识点。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在复习四则运算的时候对以前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加深了印象,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分类整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深化知识点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复习课不仅需要关注于教师整理,还要落实到学生的知识复习。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学习,而深层次的学习则依赖于教师把复习内容综合灵活地教授给学生,学生在探究教师的复习内容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更容易将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进行举一反三。
例如,在《简便运算》这门复习课当中,我结合运算定律和运算形式的知识点给学生出了一组尝试练习题:①
4/5×20-8×4/5 ;②3/9×3/55+3/9×
2/55;③2-4/11-7/11;④4/7+3/8+3/7;⑤3/8+7/12+5/12;⑥72/(24×3/5);⑦11.46-(5/7+2.46)这组计算题目的难度较小,同时包含了我们经常用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运算定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发现一种运算定律可以运用到多个题目当中,在“1.25×4×0.8×25”当中可以同时用到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如算术题2-4/11-7/11和11.46-(5/7+2.46)这两个题目就运用到了减法的正反运用。
四、综合训练,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