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和平面设计的区别

计算机和平面设计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和平面设计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和平面设计的区别范文第1篇

1839法国画家保罗・德拉罗什当看到达盖尔用银版法拍摄出的照片时,感慨的宣称:“从今天起,绘画死亡了。”然而绘画等艺术也并没有像保罗所说的那样消亡了,相反连摄影也被卷入艺术领域,绘画曾几度陷入危机和低谷,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迫使艺术家和研究者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或者艺术是什么?人们开始对艺术的真谛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寻求。摄影从开始的侧重于纪实功能逐渐被艺术家用来表现艺术观念与理想追求的表现形式所替代,这正是当下摄影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如今,摄影已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一款数码摄影工具,连手机最基本的功能都是拍照。然而,摄影并非就是去拍照这么简单,摄影从产生发展到现在,器械的演变和技术的革新也只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

随着摄影器材、摄影技术的革新,数码摄影的出现,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标志着摄影进入新的时代,成像原理数字化,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字摄影。数字摄影技术的进步是随着电子科技水平、计算机的进步而逐步形成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日趋成熟、个人电脑的普及应用使得数字图形处理技术的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数字图形处理技术逐步渗透到多种邻域,并且开创了许多崭新的设计行业。艺术家们也在计算机大规模普及后,开始更多地去尝试着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艺术创作。

二、数字图片技术引发了视觉革命

如果画作被视而不见,广告艺术不能引人注目,再多的内涵和诉求也难以奏效。而数字图片的出现,给了设计者们创造和再现的空间。数字图片技术赋予了设计作品新的血液与活力艺术家在计算机开始大规模普及后,开始更多地去尝试着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艺术创作。

我们更多的把数字图形成为CG,CG是Computer Graphics的英文缩写,核心意思为数码图形,是数字摄影技术发展的产物。CG通常指的是数码化的作品,服务于从纯艺术创作到广告设计,二维和三维主要服务于平面设计。

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设觉设计和产生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都是一次视觉艺术上质的飞越,CG的概念也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在不断的扩大。家用电脑和网络技术等新媒体媒介的普及更为数字图形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沃土,也为更多的具有菜花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不需要文字说明,单凭图像就能够准确传达其意义,但在更多时候,作品也需要用文字来引导受众解读,图像与文字传达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不仅体现在文案说明和文字标题上,也表现为文字直接进入设计结构中。这就是数字摄影在招贴海报中的应用。

艺术具有审美的作用,也有传达视觉信息的功能。视觉传达强调功用性,就像美学理论强调审美价值一样,都是艺术作用的组成部分,不必厚此薄彼,也不能以偏盖全。尤其是平面设计中,要防范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流行病。因此,既要研究视觉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明确它的性质和局限,从而充分发挥其功效。视觉信息到处有,随眼看去,所见即所得,但未必都是有价值的信息,也谈不上有效传达。正如充耳的嘈杂声不能算音乐,满眼的形与色也不是艺术信息。

视觉传达功效与艺术审美并行不悖,可以把审美与功效并称为艺术效应。它们在美术和平面设计中各有偏重,同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不能混淆二者的区别。设计艺术尤其需要注重功能、心理效应和实用目的。

视觉艺术不是照样全录、照本宣科,需要考虑吸引注意、准确达意、强化特点、加深印象等等。一方面是如何去准确、有效的传达视觉信息,包括形象、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整体关系,诸如形态、结构、意象、气氛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视觉效应;另一方面要考虑接受对象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反应,要兼顾可观性质和主观反应两方面的问题,统筹考虑预期的心理效应和设计目标。

三、数字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密不可分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当代平面设计与摄影的关系是很难分离的。它们是相互作用和依存的。平面设计的诸多因素中,除文字图形之外,影象便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以分开来谈,只不过不同题材需要不同的道具而已,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各个国家和研究机构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成果泉涌,优秀作品不胜枚举,数字图像在世界各地广泛的普及。科技水平的卓越发展,图像处理软件的更新换代很多方面影响着平面设计的为了,我们的设计作品应顺应潮流同样前卫、富于创意、并有前瞻性。而有效结合技术设计和艺术类设计之间的关系者就是设计师,平面设计师有着创意和实现创意的责任。

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Freehand、PageMaker、Fireworks,诸多图形处理软件涌现出来,不断的更新换代,被广大的设计爱好者们所亲睐。当设计者们利用软件对图形、文字、特效等方面进行反复的创新、重组、修改,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和商业活动都是随着数字摄影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的平面艺术形态。这些新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平面设计的发展。

计算机和平面设计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剪纸表现形式;创新应用

剪纸艺术在我国由来已久,其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时间,该艺术形式主要是利用写意的造型和构图对事物进行表达,配合纸张颜色的选择进而传达出不同的意思。当前我国对于民俗的重视度越来越高,而剪纸这门艺术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广泛地流行,因此也成为了国粹艺术当中的一员。当代的平面广告设计师利用剪纸艺术的平面空间特点,将其与平面广告设计融为一体,进而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

一、当前我国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

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就是通过画面、构图、肢体动作、语言以及意境等向人们传达出艺术作品想要表达的深意。剪纸艺术属于一门特殊的艺术,其主要分为彩纸和单色纸剪裁两种,其中单色纸的剪裁技巧较多,可以分为阴刻和阳刻两种,将这两种剪裁方式或单独、或组合进行裁剪,进而获得更加丰富的视觉感官享受,目前应用单色剪裁方法的剪纸主要采用的是红色的彩纸。而彩色剪纸则不单单利用剪裁方式,而是将剪裁和拼接相互结合,利用不同纸张所剪裁出的细节形成整个画面,这种剪裁手法借鉴了我国国画当中对于意境的渲染手法。另外还有一种方式则选择白色空白宣纸进行剪裁,然后利用毛笔为剪纸填充各种颜色,可利用工笔画技巧使剪纸的意境更加悠远,使用的方法不同会使剪纸呈现不同的效果[1]。

二、当前国内将剪纸艺术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当中所具有的问题

1、应用单一的问题

随着现代人对于民俗符号认可度的提升,也使得剪纸艺术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当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很多广告的内容仅仅是单纯利用剪纸成品进行拼接,使得整个画面当中只是简单地含有剪纸作品,而未利用剪纸艺术烘托出广告设计的新意,导致该技术在平面设计当中显得应用方法单一。

2、色彩单一的问题

剪纸艺术当中大部分作品均采用单一红纸作为裁剪的媒介,因为早期的剪纸是在过年或过节时才剪裁和张贴的,而红色则寓意着“红红火火”,因此深受剪纸艺术家和爱好者的欢迎。但是如果在平面设计当中也仅采用红色的填色方式,则会使整个广告设计的版面过于单调,大红色的过多运用会使观看者的视觉出现疲劳或眩晕感,不利于广告宣传目的[2]。

3、版式的单一问题

剪纸是一种利用剪刀在纸张上作画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实际作品创作过程中剪纸所采用的材质并不相同,而且为了与剪纸内容相符合,人们往往也会选择不同材质的纸张。虽然利用计算机进行平面广告设计时,能够对插入的元素材质进行模拟化处理,但是当前平面广告设计当中却很少有设计师注重对元素材质的搭配。导致在应用剪纸表现形式时,画面中所有元素均为同一材质,使得观看者容易出现视觉疲劳的问题。

4、创意度不足的问题

剪纸艺术和平面广告设计均是需要创作者本身的创意进行支持,但当前我国平面设计人员得到创新意识缺失严重,其对于剪纸艺术表现形式理解过于单一,也导致了广告作品设计时所能采用的素材种类单一,整体版式过于单调,并且无法使剪纸艺术中的各类元素充分发挥出来。

三、剪纸表现形式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设计理念

1、图形运用中的创新

图形是平面广告设计的核心,也是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之一,因此图形对于人类感官的影响十分明显。首先可以利用剪纸表现形式当中的剪影应用在广告设计当中,剪影的应用可以有效破坏背景画面的平衡,进而对剪影本身进行突出。我国广告设计时的创意被镂空式的剪纸所束缚,因此应该跳脱出这一困境,利用剪影的方式对作品内容进行表达。例如2014年青奥会当中足球的广告设计就是一个足球运动员射门前的剪影,其背景颜色为红色,而人物则分别用橘黄色和白色来表示,球员剪影上还具有阴刻手法的中文字,进而使剪纸艺术与平面设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3]。

2、色彩运用中的创新

想要对平面广告设计中剪纸表现形式的色彩进行创新,首先也必须从传统剪纸色彩当中跳脱出来,根据广告本身的主体对颜色进行大胆的挑选。目前我国的剪纸广告设计当中绝大多数均采用“中国红”,其虽然是我国传统色彩,但是也不能满足左右的广告需求。为此,设计人员应该进一步了解广告主题的作用。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消费者人群设计不同的主体,每一种主体的颜色应有所区别。例如在针对各年龄段消费者进行广告创意时,对老年人群广告的颜色应该以低对比、色调柔和为主,避免对老年人产生视觉刺激;而对于青年人则可采取色彩更加丰富、对比更加强烈的颜色;对于中年人群则应该以深沉的色调为主,用以烘托中年人沉稳的气质。

3、构图运用中的创意

构图就是对广告版面上所有要素的排布进行调整,进而使其能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指将文字、图形以及色彩等组合在一起。在实际设计当中可以选择自由式、对比式以及跳跃式等多种方法,其中自由式主要是将传统的剪纸元素与现代剪纸元素相结合,进而突出传统艺术现代使用的宗旨;对比式则是通过颜色、形状、文字等的剪影对比体现出广告设计的宗旨,例如某防晒霜广告即是利用太阳下防晒霜落下的剪影作为核心,将使用者形象放置在剪影当中,突出商品的防晒作用;跳跃式指的是利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剪纸部分作为构图原色,从而给观看者一定的想象空间[4]。

四、结语

剪纸表现形式在现代广告设计当中应用广泛,相关设计者应该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更好地利用现代平面设计理念与剪纸表现形式进行结合,从而突出广告的设计意义。

作者:马卓娅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魏钦.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1.

[2]周姣.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以剪纸为例[J].艺术科技,2015(12):102-103.

计算机和平面设计的区别范文第3篇

笔者从艺术设计教学的造型学角度出发,对民间艺术品类做形态意象、分解构成等造型方法和规律的分析,对应造型艺术教学中的形式法则运用,通过分析比对,揭示出潜藏于民间艺术造型形意之间的手法和规律,将富有本土化、原生态的造型语言和成型规律引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当中,让成长于新世纪的一代新人,看到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价值所在。是造型规律的探究,亦是对文化遗产中的造物、造型智慧的认识和发扬光大。

传统民间艺术品类繁多,表现形式各具特色,不同的品类有其不同的形成渊源和艺术特色。我们以民间皮影艺术为例进行分析,是否也能看出民间艺术的元素构成、性格塑造和动作设计等诸多方面的巧妙之处呢?

一、皮影艺术的特色和造型规律解析

皮影戏,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和广泛的地域分布。曾作为佛教教义传播普及和戏曲故事演出形式广泛地流传于民间,是集剧本、人物角色、道具场景造型和音乐唱腔为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深受民众的喜爱。其造型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与画像石刻、佛教传播的变相和地方戏曲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民间剪纸、木版年画等其他品类之间也有着相互影响、借鉴和派生的关系。其戏曲内容及完整的艺术效果,是通过灯光、影幕(亮子)、音响、唱腔和艺人们操控影人表演来完成的,演出影戏的皮影人,既是戏曲表演的道具,又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品。

皮影戏是以皮影人作为道具来完成其戏曲演出的,所以,皮影人的造型、制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造型艺术所应该重点关注的。皮影造型有着制作成型和角色造型设计的双重而统一的含义,成型多体现于制作工艺,而角色造型则侧重于人物身份、性格的塑造理念。影人制作的材料多采用加工了的牛、羊和驴皮刻制而成,故有“皮影”的称谓。一个完整的皮影人,通常是由头、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等形态部件来组成,少则有四五个,多则十几个部件来剪裁、刻制、上色描绘、上漆、组装等工序来完成。民间艺人将影人的头部称为“头茬”,作为人物角色形象的重点来刻画,其角色身份的区分多体现于此;将身段的部件称为“花轮”,如胸部、上肢、腰和下肢等部件形态,链接部件的节点称为“骨眼”,是影人整体链接和动作展开的关键。影人的头部大小在5厘米左右,头部与身体的比例在1/6左右,高度多在20至35厘米之间,有个别地区的影人高达60多厘米。影人的造型特点讲求平面化、装饰化,与汉代画像石、民间剪纸艺术相近,以侧影体现形象和动态。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以戏曲人物的生、旦、净、丑角等变化众多的角色形象。在影人制作中,艺人们将头部单独制造,和身段链接处留有槽口,可以进行头部与身段的互换,可以变化出更多的角色形象。在民间皮影演出的戏箱中,少则三四百件,多则五六百件皮影人物和道具,有着极为丰富的影人角色造型。

另外,皮影的系列造型中还配有极为丰富形象的场景和道具,如山峦树木、桌椅、幔帐等,为曲目故事的叙述表现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形象,也形象地记录下广泛的社会生活景象。

皮影的细部刻画、描绘都与影人角色的塑造统一,龙袍凤冠、盔甲旗靠,纹饰雕刻,色彩描绘都系统体现出民间艺术求全、求满的审美情趣,也是“花中套花”、形体共用等艺术表现手段的具体体现。在影人、道具的部件形象轮廓中,通过雕刻、色彩的描绘,产生出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二、夸张概括的艺术造型手段与以少胜多的智慧

皮影人物角色的造型是影戏艺术的主体,与现代影视动画的制作没有本质的区别。分析影戏艺术角色的造型特点,其平面化、程式化、装饰性和组装式的节点链接,都与“经济、实用、美观”的设计原则和现代造型构成理论不谋而合。

一件影人的制作,由一个头部,一个胸部,两个上臂、下臂和手,再加上两个腿部构件,通过节点连接就组成了一个影人角色;骑马武将影人的下肢不再用构件制作,而是将下肢融在马的身体中,在马的身上雕刻出腿部的形象;一个持帐侍女,只在腰间做一处连接,减少配角的动作变化。凡此种种,都可看出皮影角色形象的造型或说是成型,都是控制在整体形象轮廓之内的分解构成,用皮子剪刻出来的部件也就是构成一个整体形象的形态元素。而连接的节点是整体构成的组装,也为演出时的动作展开设计了轴点。尽可能地减少了构件之间的重叠,是出于影戏演出的透明要求,也是造型平面化、轮廓化的体现。

这种构件组装、节点变化的影人制作方法,是否为现代影视动画的制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呢?在现代的二维动画片和Flash网络动画制作中,这种部件衔接,节点转动的设计方法是相同的。

头部、身段的分解造型,元素共用的构成,有效地成就了影戏角色形象和动态的多变,也节约了影人制作的工时费用。几此种种,不能不说是民间艺术造型中惯用手法,那就是以少胜多。将民间艺术的造型经验与现代艺术创作规律比较,就会发现其中诸多相同、相通的造型创作理念。不论这种“节减”的原因出自对材料、工时的节约,还是对传统图式传承发展的需要,在造型艺术和民族文化的体现上都闪耀着聪明智慧的光芒。

三、平面化造型和动作设计与影像视觉效应

皮影角色造型的种类繁多,地域风格也不仅相同,但影人造型的平面化构造是统一的。在民间剪纸艺术和民间木板年画等诸多品类中,都能够见到这种求全、求美的意蕴追求和手段运用。

剪影式的轮廓形象,最强烈地作用于视觉识辨,这也是标志设计和平面设计所常用的方法。我们在检验一个动态是否完美时,也常将具体的形象略去,涂成一个剪影来审视检验形象动态的合理性。皮影艺术的创作艺人是否主动地运用了这些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影戏的造型和演出中充分地显现出这些造型法则和视觉规律。

影人角色的大小与演出幕布(亮子)的大小尺度,以及观众的距离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人们可以在幕布上,识辨出角色的身份特征,其视觉空间距离是有效的。人物角色造型与剧目、音乐、唱腔道白形成完整而统一的感官传递。

在传统民间戏曲艺术中,非真人演出的形式中,主要的有皮影戏和木偶戏。这两种非真人演员来表演的戏剧形式,与现代国际动画组织定义的“卡通电影”概念是何等的相似。如果说皮影戏侧重了二维的视觉效应,木偶戏则是三维立体动画原生态的创作。有人将皮影戏称之为动画电影的鼻祖先创,应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动画艺术从20世纪之初到90年代之间有过曾经的辉煌,大量的动画影片运用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和艺术处理手法,被全世界公认并广泛赞誉为“中国学派”。其根本体现在艺术语言的独具特色上,那确实是几代中国艺术家广泛地吸取传 统民间艺术形象意蕴创作出来的“浓墨重彩”,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之具体体现,从文学剧本到艺术造型以及电影语言,多方面体现出中国艺术的传承和创造。遗憾的是由于和经济体制的诸多因素,造成中国动画艺术的滞后和以日本动漫为主的多渠道文化入侵,这种局面的成因显然不是中国艺术语言缺乏感染力。当我们历经了计算机技术的革命与普及,沉浸在电脑技术的便捷高效之后,如何发展创造中国特色的艺术语汇,当是迫切而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

众所周知,有着日本的“动漫之父”之称的手V治虫,幼年受到中国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制作的动画电影《铁扇公主》的影响,而走上动画创作的道路,在其不懈的努力实践中为日本动画电影的表现建立起一系列程式化、节约化的制作模式。这种模式具体体现在角色动作之间的节省,打破了动画电影中一个动作每秒24帧画面变化的限制,如眨眼睛仅用三帧画面来完成,在景深变化中运用变化较大的镜头语言等,使影视动画既有一定的连续性又有效地降低了动画制作的成本投入,并以此为突破与美国迪斯尼的动画大投入、大制作的生产方式抗衡,争得国际动漫市场的份额,突显出日本动画以低成本投入来表情叙事的风格特点,使日本的动漫产业跃居世界之大国。凡此例证,是否应该促使我们反思拥有自己形象语言的重要呢?

皮影角色人物的动作情态是靠艺人们灵活熟练的操控来呈现的,与幕布空间、灯光、音乐、唱腔道白一起形成感人的戏曲艺术形式。其视觉传递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影人的动作变幻来叙事上,那动作的形成则在影人的造型构造中预先设计好,在演出操控时就有了“唱、念、坐、打”的传情动态。这种影人构造中的节点设计与演出时动作的形成和多变,是一种高明的整体设计理念,与现代动画的角色设计理念是一致的,无非传统的皮影艺术是以舞台整体的空间来体现,而现代动画则是运用了电影语言的蒙太奇手段,将远、中、近的镜头画面和平视、俯视以及推拉摇移的变化串连起来,形成视觉传递的综合效应。两者的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皮影戏的停顿、“亮相”与电影镜头的“特写”只是表演形式上的不同,其视觉造型、传递规律是异曲同工的。

四、皮影造型艺术规律在现代造型设计中的转化运用

数字化通常是国际化和现代化的体现,当今的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领域无不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平台。然而,在各种软件技术基本普及的艺术设计教育和创意产业中,离开了艺术表现规律的尊重,其先进的技术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高效和规模化,因为艺术语言的表达并不是按下键钮就能生成的。当我们的艺术教育以技术为主线的方向行进了多年之后,蓦然发现我们所培养的人材与相关产业适用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为艺术设计教育和数字化艺术整体水平的体现并不是单纯的技术学科。在很大程度上说,失去了“本土方言”的艺术作品,也不会做到真正的国际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打拼在国际平面设计领域的靳埭强、陈幼坚等人的作品中见到,将具有深厚底蕴的优秀民族语言符号整合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的成功。

民间皮影艺术的造型、动作设计和演出形式都具有平面化和平展性的特点,其形象构成的部件组装与分解构成的规律,可以举一反三地塑造出系统的形象造型。在艺术设计和教学的实践中证实,这比我们从真人写生入手的理解构造和设计动作变化来得更具有实效性。

我们试用皮影人物角色的部件构成和节点设计的原理,来设计一个卡通动漫角色的形象,并运用节点变化来派生其动漫角色的动作变化。这种平面化造型和平展化的动作变化,在网络动画、图画书和插画设计中,是经常用到的。其构成元素(部件)与影人一样,不是写实的形象,而是近似于真实物件的形态,这些形态组合构成则是依照了真人的关节。其面部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展开,是角色在文学或戏曲中传情叙事的视觉传递主体。与皮影戏里的影人动作比较,影人的动作情态是靠皮影艺人的操控,而二维的动漫角色设计则将部件元素排列。两者所表现出动作情态的感人,都在于抓住角色形象的典型动作特征。

应用案例,同样运用了部件构成的方法,分别设计了广告招贴和系列角色形象。这些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制作表现,都是运用了计算机矢量绘图的软件CorelDRAW来完成的。在图形软件的平台中,基础元素图形的创建绘制和排列都是方便快捷的。当然这是软件程序所带来的表现效率,但是,没有艺术处理语言的关注,没有本土文化土壤的滋养,再先进的软件技术也不可能自动生成出感人的艺术形象来。恰恰是在掌握了计算机软件之后,回望传统民间艺术之美,探究民间艺术的表现规律,才会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在语汇和表述上的生动,感受到民间艺人创造智慧的高明。

计算机和平面设计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工建筑;理论分析;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期背景下的水工建筑设计内容浅谈

水工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布局和平面设计。水工建筑总体规划布局一般包括水电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主泵房及其配套的配电室、变压器室、水闸的启闭机室、桥头堡,等等。配套设施包括水利水电设施周围的维护、管理用房、生活用房、活动场地、绿化等内容。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水机、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分析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还要考虑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安全性、使用尺度、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2 浅谈新时期背景下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2.1 新时期背景下理论分析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理论分析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是最为常见的设计策略之一,在以往的水工建筑设计中应用这一设计策略主要是利用多学科和多种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在计算研究和分析之后来进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了更多并不是通过计算就能得出的设计效果,加上当前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时展的需求必须要求设计人员对这一设计策略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传统的设计策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新型科研成果于这一设计策略之中。例如利用太阳能技术提高水工建筑的环保性能。通过气候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其对水工建筑发展造成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在提高设计效果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这也是这一设计策略升级和转型的重要方向,值得我们每一位设计人员去探究。

2.2 新时期背景下实验研究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实验研究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是水工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设计策略之一。这是因为水工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水工建筑的施工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应结合理论分析式的设计策略为基础,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目的明确、设计有效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相应的科学结论作为设计依据。但应用这一设计策略必须弄懂假设和常变量等概念,对于确定的研究问题,就应成立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假设并研究,既结合观察的实际和有关水工建筑的知识与理论,就实验所研究问题提出一定的具有假设性质的说明与看法,并将研究价值作为问题研究时的暂时性答案。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观察周围的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而作为设计人员就这些疑问进行相应的思考,就是对自己的假设、定理的有效检验和证实。

假设和定理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假设是设计人员在对问题研究之初提出的具有假定和猜测自能告知的看法,因而必须确保假设具备科学依据,具有相关事实与理论的支持,这是由于水工建筑设计中任何科学假设都必须经过实验来验证。就好比我们打开电脑时显示器不亮,可能是主机没有供电,也可能是显示器没有通电,更有可能的电脑的显卡有问题等,这些假设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直接检验出来的。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同一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假设,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掌握水工建筑的相关知识理论,并在必要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专家,确保假设的科学性。

在水工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实验对假设进行证明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常变量,即常量和变量。水工建筑发展历程中采取设计和研究的实验式设计策略的功效最大。应用实验研究式的设计策略能反复实验和研究不明问题。例如我们在模型搭建时往往进行的物理学和力学等实验,通过实验研究水工建筑的整体与局部就环境和条件不同的前提下能否达到预期摄像的效果。由此可见,这样设计策略是理论分析策略的良好补充和辅助策略这一,将理论分析式的设计策略的局限性放大。

当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验研究式设计中应融入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在水工建筑应用软件中设定具体的水工建筑,从而定位常变量的理论分析研究而得的技术参数,通过电脑迷你实验将实际环境在实验中进行预先模拟,尤其是现实与虚拟有机结合技术在当前水工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不仅能降低水工建筑设计研究成本和应用难度,还能打破传统的水工建筑设计的局限性。因而在应用这一设计策略时应紧跟时展的需要和工程实际,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软件,确保水工建筑设计的时代感、环保性、科学性和经济适用性。

2.3 新时期背景下原型观测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在水工建筑业,有着一定数量的成型完毕且运行状态良好的水工建筑。在水工建筑设计中应用原型观测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主要是为了针对上述两种设计策略难以与实际情况全部相同的情况下,此时就必须借助参照实例就原型开展实地观测。此外,即使采用上述两种设计策略能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而采用这一设计策略则是对上述情况得出的结论正确性与否进行检验,与此同时,还应对水工建筑即将预埋的各种观测设备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找寻出水工建筑建设的潜在规律,为提高设计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新时期背景下工程类比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在应用上述设计策略之后,工程类比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也是一项重要和普遍设计研究方法。目前在水工建筑中我们主要是采用对建造项目相近的工程条件,把运转状态良好的已经建成的工程的相关尺寸和参数进行套用,当然这里要考虑到只是相近而不是完全一样,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因为工程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土壤状况,水流等等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这个方法在现实应用中要与实际相结合的运用。

结语

总之,探讨新时期背景下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设计人员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结合工程实际和时展的需要采取理论分析式、实验研究式、原型观测式、工程类比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并将这些设计策略进行有机结合,以着力提高设计质量,为提高工程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郭光华.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3).

计算机和平面设计的区别范文第5篇

专业显示器相对家用显示器而言,指的是用于各行业满足其特殊要求的显示设备。早在电脑脱离实验室和高校、走进千家万户之前,专业显示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影视制作、设计出版、医疗影像等行业之中。尽管大多数读者并未见过它们的真容,但这些显示器令人咋舌的价格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在今天1台电脑两三千元,1台全高清液晶显示器也仅要数百元的时代,专业显示器的身价也几乎没有丝毫下降。

专业显示器贵在哪里?从指标上来看,大部分我们所关心的参数,如分辨率、亮度、对比度、响应时间等,专业显示器几乎都不比家用显示器出色,某些指标还颇有不及,那么为何行业用户还要选择这些产品呢?这是因为专业显示器按照面向行业的不同,各有其独门绝技,而这些是普通显示器根本无法提供的。在本期文章中,CHIP将结合专业显示器中的先进技术,为广大读者介绍专业显示器“贵的道理”,并前瞻专业显示器的发展。

专业显示器的分类

与家用显示器不同,专业显示器依用途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不同业务领域的专业显示器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用于动画和3D制作的专业显示器对响应时间有一定要求,而用于图像处理的专业显示器最看重是否能够真实还原色彩,用于遥感等领域的显示器对分辨率要求很高,而医疗领域的X射线成像显示器不要求色彩,但必须能够显示更多的灰度。根据这些需求,厂商的设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图形图像类专业显示器

图形图像类专业显示器是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专业显示器,我们口中的“专业显示器”也大多是指这类产品。图形图像类专业显示器的生产厂商也较多,包括艺卓、NEC、三菱、三星、戴尔、惠普、苹果、优派、华硕、LG等在内的多家厂商都有图形图像类专业显示器的产品线,其中既有久经考验的高端系列,比如艺卓的Color Edge,也有价格相当亲民的产品线,如戴尔的UltraSharp和惠普的ZR系列等。对于图形图像类专业显示器,响应时间一般没有过高的要求,但对色彩的准确程度、色域和色深等与色彩相关的参数要求很高。

静态显示专业显示器

静态显示专业显示器的用途包括出版印刷、医疗、广告、科研等领域,它们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通常是重视显示质量,对分辨率、亮度、对比度、色阶等要求较高,对响应时间则没有太多要求。以医用显示器为例,它们一般是以像素的数目来划分等级的,下面又可细分为门诊用、手术用和成像用等各个种类。在高端医用显示器领域,更为知名的厂商是巴可(Barco)这样的专业方案供应商和艺卓、NEC这样的研发实力较强的显示器企业,而低端领域则有不少国产品牌投入竞争。用于X射线成像术的显示器甚至不需要彩色显示,但它们通常都能显示10bit以上的灰度,亮度和对比度也更好,方便医生查出小的病灶。用于最复杂的X射线术的显示器甚至可以显示1000万像素,比如EIZO的Radiforce GX1030和巴可的Coronis Fusion 10MP。值得一提的是,要求不算高的静态显示方案,完全可以使用图形图像类显示器来替代,比如各大高校和研究所常用的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图像显示多采用EIZO的FlexScan系列和NEC的MultiSync系列显示器。

动态显示专业显示器

顾名思义,动态显示专业显示器是为移动的画面,包括动画、影像等所优化的显示方案。这方面应用的显示器不仅仅包括液晶显示方案,还有等离子显示器、投影(包括正投和背投)等等,甚至OLED显示器也已经加入其中。发烧友津津乐道的专业监视器也基本属于动态显示专业显示器范畴。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动态画面,采用液晶技术的显示器通常都搭载了灰阶加速电路、倍频刷新率等功能,而针对长期开机造成的残影、温度升高、亮度波动以及多显示器组合的亮度均匀性、色彩一致性等调节也有充分的应对技术。

高端的动态显示专业显示器则需要兼具多种专业显示器的优点,比如用于广播电视领域则上升为“监视器”,它们的价格远非一般个人所能承受。比如索尼的BVM系列,一台BVM-L231的售价就高达21500美元,相当于200台家用全高清液晶显示器。

专业显示器的特征

尽管专业显示器设计的侧重点不同,但仍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它们包括更先进的面板和相关电路,更大的色深和色域范围,更准确的还原能力和调校功能等等。

广视角面板是必选项

由于液晶面板都存在视角问题,由此导致的颜色偏差是专业显示器的大敌,因此几乎所有的专业液晶显示器都采用了广视角面板。而提及广视角面板,就不得不说到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取向)技术与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内切换)技术两大阵营。从一般应用的角度来看,二者各有千秋,很难说谁更加适合于专业显示器领域,但目前与色彩相关的专业显示器有倾向于采用IPS面板的趋势。比如上一代EIZO ColorEdge 系列最高端的30英寸级产品CG301W使用了PVA(Patterned Vertical Alignment,VA升级版)面板,而它的替代产品CG303W则使用了IPS面板。这可能是大屏高分辨率显示器需要的24~30英寸级别的专业用IPS面板比VA面板可选择型号多的缘故,另一个原因则是IPS技术利于像素精细化。

从应用层面来讲,PVA液晶面板在黑场、对比度和响应时间方面较占优势,因此各类VA技术的专业显示器对应文本处理、CAD制图、平面设计、动画等用途较为适宜。而IPS液晶面板的色彩还原能力较强,像素的精细化也更容易,因此基于IPS技术的专业显示器多用于图形图像、超高分辨率显示等用途。但二者的划分也并不严格。

更大的色彩深度

专业显示器的色彩表现能力要远远强于家用显示器。专业显示器的色彩表现能力主要体现在比普通家用显示器能够显示更多的颜色上,而且能够真实还原来源的色彩。出色的色彩表现能力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面板、控制芯片和校正系统。

目前的高端专业显示器几乎都支持显示10bit色彩,也就是R/G/B三色总共10亿种色彩,这需要专用的10bit面板。而普通的高端家用显示器面板则仅支持大约8bit,1677万种色彩;而千元量级的显示器产品的面板则仅支持6bit显示,也就是26万种色彩,显示连续过度影像时色斑都难以抑制。只有可显示的色彩数多,才能获得更加贴近于真实色彩的显示效果。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只有显示器、显示卡和软件同时支持10bit色彩显示时,这样的专业显示器才能真正发挥威力。一些低端专业显示器可以利用抖动技术,在8bit色彩的基础上近似显示10bit色彩,而对于一般应用而言,8bit面板已经足够了。

为了显示更加准确的色彩,专业显示器一般都直接搭载了更多颜色的色彩对照表(Look Up Table,LUT),位数为12 bit~16 bit,而非使用LUT管理软件。艺卓和NEC等公司更使用了3D LUT。3D LUT可以直接关联调节R/G/B的色调,比传统的LUT R/G/B独立调节更准确一些,特别是提升了令屏幕显示自然灰色调的加色混合(红、绿、蓝的组合)能力。

更宽广的色域

专业显示器能够显示的色域也远远超过普通家用显示器,特别是对于出版、印刷和图像处理等领域,广色域的专业显示器可以带来更准确、更好的显示效果。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Adobe RGB色域已经成为专业显示器的“试金石”。2010年各大厂商推出的新品中,高端产品普遍可以支持显示97%~98% Adobe RGB色域,而中低端产品也可以做到覆盖100% NTSC色域。广色域表现的提升得益于面板技术和光源技术的进步,通过采用色彩更好的滤色片、亮度和光谱特性更好的光源等技术手段,专业显示器的色域还可以进一步扩大。

面板技术和光源技术的联系相当紧密,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技术进步显得相对缓慢。比如为了得到更宽广的色域,可以采用改进的加厚彩色滤色片方案,但带来的问题是光的透射率会随之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增加光源的亮度,或是提高电极的开口率,由此会进一步带来亮度均匀性等问题。另一个方案是采用更新的广色域光源,如RGB三色LED系统,但它的调校也是目前专业显示器非常关注的难点问题。

更准确的显示

准确地显示每一个信息是专业显示器最为看重的能力,这也是专业显示器与普通显示器的重要区别。对于普通显示器而言,红花更红,绿叶更绿,自然能够讨好用户的眼睛,但这正是专业显示器的大忌,忠实于原来的色彩才是最重要的。

准确的显示必备的硬件条件除了前文提及的广视角、大色深和广色域外,专业显示器自身的校正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很多高端专业显示器在出厂之前都经过Gamma调校,使曲线更加平滑,从而显示准确的颜色。另外,出色的处理能力也是专业显示器必备的能力,比如EIZO的高端专业显示器普遍配备了16bit的内部色彩处理程序,而NEC等品牌也使用14bit的内部色彩处理程序,这可以令显示器在低色调区的错误率大大降低。

专业显示器另一个重要的指标是亮度和色彩的一致性。由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需要通过导光板导入,在液晶显示器的不同部分,亮度并不均匀,即使是用于专业显示器的面板ΔE值差别也会超过10。为了令显示器各个部分的亮度和色彩一致,专业显示器大多搭载调校功能,比如艺卓在CG系列显示器中使用了数字均衡器(DUE),通过在显示器的3D LUT中选择4081个RGB灰阶色调调色板,用16bit内部色彩处理器通过运算平衡,可将ΔE值降到3以下。

亮度漂移也是专业显示器极力要避免的。一般从显示器开机到亮度稳定可能需要长达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此外由于光源老化、温度变化等因素也会造成亮度漂移,专业显示器的应对方法是通过校正使背光处于设定的亮度水平。校正的依据是在显示器内设置背光传感器,然后通过传感器的数据对背光进行实时调节。

软件和硬件校准功能

除了在硬件配置上符合专业需求外,很多专业显示器还拥有相应的校准软件让用户来进行精细的校准,而不是依赖于专业人士。包括对亮度、黑色度、色温、颜色坐标和伽玛值等的用户指定和厂方设定值的调校,这些都可通过软件直接调用显示器内部的LUT来完成。一些新的型号,如EIZO的CG245W和CG275W等,还支持自动校正功能,它们内置了校准传感器,可以在计算机关机时或是在不同操作系统下进行校准,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专业硬件配置和接口

很多专业显示器需要专用的显示卡来支持,特别是用于特殊用途的专业显示器,其专用显示卡往往为某一用途所优化,比如可以输出超高的分辨率、支持10bit以上的色彩深度或是针对渲染软件优化。此外,专业显示器通常配有传输干扰更小、速度更快的接口。在CRT时代,专业显示器一般使用BNC接口,而到了液晶显示器时代,DVI接口、色差分量接口则成为专业显示器的选择。近一两年内,高速、干扰低的DisplayPort接口以及HDMI接口也开始被专业显示器所采用。

专业显示器的未来发展

专业显示器应用了很多家用显示器尚未应用的先进技术,但同时又显得“保守”――某些在家用显示器和平板电视中应用的技术,专业显示器却迟迟没有普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LED背光的应用

LED背光几乎已经成为液晶平板电视的标准配置,家用显示器也有不少采用了白光LED。但目前专业显示器大部分依然采用了CCFL背光,为何LED背光在专业显示器中尚未普及呢?首先,白光LED的光谱特性与CCFL相比并无本质差别,在连续性方面甚至还不如后者。而RGB三色LED模组价格相当昂贵,这使得它很难在万元以下市场中推广。其次,在对色彩要求最严苛的图形图像领域中,对准确性的要求远超过于对色域扩张的需求,而目前的校正体系依然基于CCFL,针对LED光源的优化还远远不够,特别是RGB三色LED亮度衰减和光谱特性的变化并不同步,易于产生白平衡波动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校正的难度。

LED背光,特别是RGB三色LED背光对色域的贡献有目共睹,而LED背光模组的亮度均匀性也远非CCFL可比,其对比度也更高,专业显示器厂商早已把目光对准了这一领域。比如早在2004年,NEC就展出了使用RGB LED背光的专业显示器解决方案;2005年,采用RGB LED背光的高端型号――NEC SpectraView 2180WG开始上市销售。此后,采用白色LED背光的三星XL20,采用RGB LED背光、号称可以达到131% Adobe RGB色域的惠普Dream Color LP2480ZX 和LG的W2420R以及LaCie的700系列(包括20寸,24寸和30寸)也相继上市。不过,它们都是至少两三年前的产品,目前在这一领域,LED背光再次陷入了沉寂。如果能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LED背光有望重新“雄起”。

OLED的实用化

OLED技术早就被视作液晶显示技术的接班人,近年来索尼等厂商在这一领域不断获得突破性的进展。2011年初,索尼宣布推出两款采用OLED屏幕的高端BVM系列监视器――BVM-E170和BVM E250,它们使用的是索尼最新开发的OLED面板,索尼独家的顶部微腔发光(Super Top Emission)技术使面板具备了高开口率,可有效增加发光效率和亮度。由于OLED本身具备的快速响应优势,所以没有动态残影,快速移动的体育类节目也可流畅观看。此外,OLED显示是主动发光,可呈现纯正的黑色,并且没有可视角度问题。索尼的控制电路优化设计使得屏幕的色彩均匀性非常好,通过校正控制和寿命提升也增强了长期使用的稳定可靠性。这两款监视器支持10bit色彩、1024灰度等级、动态对比度1 000 000:1、分辨率为1920×1080像素、宽高比16:9,并配备HDMI、DisplayPort、3G-SDI、SD-SDI和HD-SDI等接口。它们的售价分别为131.25万日元和241.5万日元。

尽管大屏OLED依然是天价产品,但它实用化的速度已经不可小视。能够在最高端的广电监视器领域应用,说明它们的成熟性和可靠性已经毋庸置疑,或许目前唯一的阻力就是价格。

超高分辨率面板

针对出版印刷、医疗、遥感、航空管制等领域的专业显示器总希望能够有尽可能高的分辨率,相关面板的研发近来已经逐渐加快。比如在此前夏普展出的64英寸4K2K显示器面板(4096×2160)可以支持10bit色深,对比度达到2000:1,三菱电机的56英寸QFHD面板(3840×2160)等也受到专业用户的欢迎。桌面尺度下的超高分辨率记录则依旧被ID Tech的DD-IPS面板所保持(22英寸、920万像素,相当于204ppi),东芝的一款面板也是同样规格。紧随其后的是奇美刚刚展出过的QFHD规格,27.8英寸的IPS面板,尽管分辨率不如前者,但在亮度和对比度(600lm、800:1对比度)、可视角度和响应时间方面比前两者好得多。

液晶面板的分辨率在手机屏幕方面有着更大的突破,比如iPhone 4使用的3.5英寸屏幕分辨率高达960×640(326ppi),几乎已经超越了视网膜的分辨能力,这块IPS液晶屏幕由LG Display提供,在可视角度和反应速度方面都不错,但色域仅有70% NSTC。更加给力的是日立推出的4.5英寸IPS屏幕,拥有1280×720(329ppi)分辨率,对比度高达1100:1,亮度为500lm,但也仅有70% NTSC色域。这充分说明液晶显示技术在分辨率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分辨率还能进一步提升,比如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发的纳米金属膜滤光系统,可以在像素大小达到iPhone 4像素尺寸的1/8时仍能完美地显示R/G/B三色。

深入认识专业显示器

虽然本文介绍了各种影响专业显示器应用的方向,但是专业显示器的“专”并不局限于狭义的显示效果方面,包括使用环境、使用模式等方面,都是专业用户所关心的内容。在未来的一段时间,CHIP将针对专业显示器的不同特征,逐步全面介绍各款专业显示器的使用价值和特征,了解一个更为广阔的真实视觉世界。

CRT时代的回忆

CRT时代留给我们最深的回忆是“珑管”。几乎所有的专业显示器都围绕着索尼的“特丽珑”和三菱的“钻石珑”设计和制造,特别是前者占有的市场最大。特丽珑和钻石珑不但色彩鲜艳,而且图像失真小,像素也可做到更加精细,深受广大专业人士喜爱。此外,当时的专业显示器可谓“一专多能”,无论在色彩、分辨率、像素精细程度还是尺寸方面,专业显示器都要超出普通家用显示器甚多,因此很多电脑发烧友也是专业显示器的追捧者。不过,当时这些昂贵的产品价格动辄在数万元以上,因此还带动了洋垃圾二手专业显示器的热销。

特丽珑显像管和索尼显示器是CRT时代的佼佼者。在日本爱知县一宫市的索尼一宫公司之中,各个系列的专业显示器走下生产线,漂洋过海,运往世界各地。此外,索尼还为戴尔、IBM、SUN等公司代工专业显示器,并由此造就了IBM P260、P275以及戴尔P991、P1110等一批使用与索尼G系列相同显像管的经典产品。当然,最好的显像管只有索尼自用,这就是90年代到21世纪初最为高端的图形显示器GDM-F系列。F系列的绝唱――索尼GDM-F520使用超精细特丽珑纯平显像管,栅距达到0.22mm,分辨率高达2048×1536@85Hz;GDM-FW900(此型号为康柏、惠普和SGI等公司做过OEM)则是当时少见的宽屏CRT显示器,它采用了中心0.23mm、边缘0.27mm的栅距,分辨率为1920×1200@85Hz。

四角地磁调节、RGB及灰度多级调节、色温控制以及专用的校正软件是那个时代顶级显示器的特征。这方面除了索尼之外,三菱、艺卓(EIZO,前身为Nanao)、饭山(iiyama)等公司也做得相当出色,但受限于显像管的品质,它们都没有能够推出和索尼F系列一争高低的产品。随着LCD登上舞台、CRT逐渐没落,索尼停产显示器用特丽珑显像管之后,三菱也关闭了钻石珑生产线。它的最后一代显像管――宽色域钻石珑显像管和RDF-225WG显示器尽管也是技术成熟、效果出色的产品,但迫于专业液晶显示器的强大压力,尚不等为我们所熟识,就匆匆退出了这个市场。

分辨率的极致

随着CRT退出显示器市场,专业显示器昔日的老大索尼也宣告退位,改为与三星共同开发液晶面板,力争电视市场,同时在监视器市场仍保持有所作为。在CRT逐渐退出市场之时,取而代之的液晶显示器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为大部分专业用户所接受。尽管专业型液晶显示器也已经应用了广视角技术,但与大量应用的珑管CRT专业显示器相比,在响应时间、色彩准确度、可视角度等方面仍然全面落于下风。

尽管早期的液晶面板不很给力,但于无声处听惊雷――2003年,ID Tech(International Display Technology),一家由日本IBM和奇美(CMO)合资的液晶面板厂商推出了一系列DD-IPS液晶面板,在专业显示器领域里刮起了一阵旋风。其中22英寸面板的精细度超越了以往任何一款产品,像素宽度仅有0.1245mm。此外,它的色彩表现力也非常好,可视角度也能够达到170°,但响应时间略差,只适合显示静态图像。利用这种面板制成的显示器,如优派VP2290和IBM T221可以显示920万像素,也就是惊人的3840×2400分辨率,至今也只有使用专业的2D显示卡,利用多个DVI芯片并行输出才能发挥它的实力。此外,同样的面板技术还被引入第一代移动工作站产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当年IBM ThinkPad A31p上的FlexView屏幕,开创笔记本电脑专业显示的先河。尽管在DD-IPS之前,LG-Philips展示了20英寸、3840×2400分辨率的产品,但并没有真正上市。DD-IPS液晶面板的出现令人们对液晶的偏见一扫而空,尽管VP2290和T221的售价高达近10万元,还是有不少用户采购了这款产品。值得一提的是,15英寸、分辨率高达2048×1536的DD-IPS面板,至今还被很多发烧友用来改装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可见这一技术的魅力。不过,由于DD-IPS的成本太高,阳春白雪的ID-Tech终于难以为继,在2005年被索尼所收购,成为索尼移动产品所用的低温多晶硅(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液晶面板的生产基地,至此一代面板王者也就此划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