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突发事件的心理疏导

突发事件的心理疏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事件的心理疏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突发事件的心理疏导

突发事件的心理疏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心理干预

近年来,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2004年2月13日,云南大学马加爵在打麻将与同学发生纠纷后,杀害四名舍友,并将尸体藏于寝室柜中;“非典”时期教育部了限制高校学生离校通知后第二天北京飞往长沙的 7136 次航班上 231名乘客中有90 %是高校在校生;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宿舍楼起火,?4名女生为了逃生,从6楼阳台一跃而下, 4人均当场死亡。火灾原因初步判断为寝室里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并将周围可燃物引燃所致;2010年4月5日晚,北科大三年级女生、21岁的陈蕾从旁边教学楼的9楼纵身跳下,身体摔成了三截,当场死亡;2011年12月份19日,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绝大部分学生因不满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集体罢餐……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等院校,面临着频频发生的种类繁多的突发事件,对学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安、压力与伤害。及时有效地处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仅关系高校的秩序和声誉,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只有建立起正确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采取恰当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高校管理部门才能有效的提高应急管理能力,预防和应对学生突发事件。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由突发事件的定义引申,可以把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定义为: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着相当联系的事件。此事件由于受到高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事前难以预测,影响广泛,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大学生起主导作用,同时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在较短时期内骤然发生并容易迅速演化为较大的规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甚至危及高校形象和声誉,对学校甚至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冲击、威胁或危害。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分类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当一种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引起突发事件时,初期易被忽视,而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如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造成一些高校学生心理的恐慌和教学秩序的混乱。

2、政治类突发事件。此类突发事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学生聚集性强,事件扩散速度快、社会影响大,而且多种矛盾交织,事件虽然可以预见,可一旦爆发,仅仅靠学校自身处置难度极大。

3、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5、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于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学生食堂卫生、食物质量、教育质量、教学收费等问题,引起学生不满而罢餐、罢课等。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

一是群体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往往是众多有共同利益诉求或共同心理倾向的一定区域内的学生群体,主体结构比较单纯。二是影响的广泛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沟通极其活跃、频繁,影响波及的公众人数按参与学生数呈几何数递增。三是演进的不确定性。引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诱因可能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但事件可能发展为由众多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四是复杂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由其本身矛盾的复杂性决定的,本身就是一个突变的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五是诱发因素的多样性。从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看,诱发原因多种多样。六是组织行为的隐蔽性。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信息传递快捷多样,利用网络通信,将信息迅速隐蔽传播,信息很难及时掌控。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因此做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预警机制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高度树立消除隐患意识,见微知著,做好学生的各项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把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解决在萌芽状态,处理在基层、在校内。

1、收集信息,掌握动态。收集信息、掌握动态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要多渠道收集,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多渠道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全方位收集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性格特征、家庭、思想状况等信息,多方面了解学生动态。

2、日常疏导,及时化解。学生要保持健康的人格、心态和思想状态,日常疏导对于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卓有成效。如果发现有突发事件爆发的端倪,应该及时疏导,本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将矛盾的症结找到,逐步化解,及时制止,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3、关心为主,活动为辅。高校学生大多为住读生,远离家庭和亲人,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更应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他们的成长,更应提倡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润物于无声处。同时,还要以活动为辅。在大学生中开展人文团体活动,有利于身心的调节、同学的团结,同时可以培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细胞。使他们融入大学的团体生活中来。

突发事件的心理疏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既存问题 针对解析 可行对策

在国内民办高校风行扩招扩建的物质实体井喷式的冲击的浪潮下,与之适配的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的构筑却显得相对滞后拖沓,尤其对校园范围内的群体犯罪性事件、意外自然灾害侵袭、社会突发事件附带影响以及学生群体心理精神健康疏导等层面还显得疲乏无力,从而也导致了现阶段民办高校系统内的一系列因突发事件无法及时有效处理解决而产生的丛生复杂的矛盾问题。而从保障民办高校持续稳定运转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切实迅速地处理解决以上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集中性问题

1.1 犯罪性事件迅速增加

随着社会结构的渐次调整以及社会系统的个人单元化趋势迅速呈现,民办大学的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导向以及利益诉求也体现出多元化、非理性、复杂型的独特属性,因而也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犯罪性事件逐年增加。其中盗窃类犯罪相当之猖獗,基本上占据了所有犯罪性事件总数的80%,而且盗窃的对象也转变为硬通货性质的现金、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不仅导致了被窃学生的财物损失,而且也在校园范围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1.2 自然环境与社会系统的双重制约

一些民办院校由于地处自然环境相对复杂恶劣的远郊地区,所以很容易遭受诸如塌方、洪涝、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事故的突然袭击,这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的侵扰袭击,不仅威胁损害了师生群体的生命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高校学习生活的正常有效开展;民办高校由于紧密临近人群流转集中的社会系统,这就使得一些社会性的突发事件诸如集体性食品中毒、传染病蔓延等社会性危害事件也极为容易侵入扰乱民办高校运转系统,进而导致了诸如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休学、校园秩序混乱等不堪后果。

1.3 精神畸变问题丛生

在校大学生由于遭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集合压力,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普遍低下,所以在心理肌体长期处于负载超标的背景下,逐渐诱发了精神层面的畸变发育,代表性的衍生后果就是抑郁症、自闭症以及狂躁症。由此而产生了诸如投毒残害、酗酒伤人、离校出走、自杀凶杀等始料不及的突发性问题。

二、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更新探索与可行性措施

2.1 进一步建立健全严密完备的突发事件预警防控机制

一方面,民办高校的相关领导管理层需要通过一系列诸如突发事件防范宣传、集体模拟演习操练活动以及参加专家学者专题讲座等途径手段的创设开展,从而使得师生群体及时迅速地树立突发事件危机防范的先觉意识;另一方面,相关院方领导管理层需要持续加强相关法制法规、德育操守、急救求生等常识技巧的宣传讲授,稳步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法制理念、道德取向以及社会实践生存技能,进而为突发事件预警防控机制的创设推进营造协调扎实的客观条件。

2.2 持续强化突发事件协管处理的部分组织创设配备

民办高校的相关领导管理层需要及时有效地创设组织突发事件处理解决的适配体系,细致具体分配决策组织、执行组织以及咨询反馈组织的各自权属责任,做到合理划分、责任到人。

决策组织的相关成员应当全面负责指挥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策划规制、制定颁行相关方正政策、分配安置执行管理人员到位以及及时果断处理解决突发事件;执行组织的工作人员则需要切实严格落实实践决策组织的相关方针政策,做到及时排查、迅速处理、全面解决;咨询反馈组织则务必实时接收师生群体对于突发事件的咨询,并及时向决策组织进行问题反馈,从而保障决策组织的方针调整。

2.3 有效完善突发事件的心理健康交流保障体系

首先,民办高校应当及时创设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体系,负责学生心理精神健康信息的收集处理,并对接受心理健康问题咨询、治疗的学生进行全面持续的跟进疏导,;其次,通过一系列心理精神健康的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团队辅导、集体活动的开展推进,迅速有效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倡导、树立防范未然、生命可贵的理念,从而进一步巩固提升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第三,校方需要积极建立与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合作交流关系,适时组织学生群体接受专业心理健康医疗机构的集体测试与针对训练。

三、结语

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作为一项具有基础式、组件化、长效性的综合型工程,在整个民办大学的运转系统中发挥着辅助协调的关键效用。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途径方法改进拓展,及时合理地进行规范、人性、灵活的应急管理,最终有力助推民办高校运营系统的稳定、协调、长效推进。

参考文献:

[1]莫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0(6).

突发事件的心理疏导范文第3篇

中小学突发事件一直都是政府、社会和学校敏感的话题,为了了解湖北省汉川市中小学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四月份时,笔者随汉川市2013年党外干部培训班第四调研小组一行四人,对市实验小学、实验中学和实验高中以及城隍中学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座谈、走访及查看资料等形式,对四所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分析,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状况堪忧

笔者对当地农村四所学校中小学校园安全状况作了调研,除城隍中学外,其他三所学校均有40个以上的教学班,在校学生均在2000人以上,在职教职工近200人。此次调研在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进行学生书面问卷共120份,教师书面问卷30份,其中男女各占50%,从问卷情况来看,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态度,83.3%的教师、92.5%的学生通常反应比较镇定;43.3%的教师具有防范校园突发事件的意识并经常关注校园突发事件;40%的教师认为发生校园群体中毒、群体传染性疾病等公共卫生事件对自己影响最大;40.8%的学生认为校园发生的群打殴斗、爆炸、绑架、暴力伤害等恶性事件对自己影响最大;68.3%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上存在的安全问题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调查结果令人堪忧。

近几年,这几所学校都曾遭遇过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其成因或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关系。这些事件在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协调与配合下,经过学校耐心、细致的努力,均得到了较为妥善的处理。但对学校的正常秩序造成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从调研情况来看,学校领导和教师安全管理的压力很大,防范校园突发事件的弦绷得很紧,各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细致的防范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对于确保学校师生安全以及学校正常运转起到了较好的保障作用。但也不难看出,一些学校在应对校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方面仍然处于被动地位,思想上存在误区,管理上存在盲区。

一些个案颇能说明问题:高中学生邓某,男,父亲去世,与母亲、继父一起生活。由于邓某染上灰指甲病,治疗去甲包扎后医生要求其回家休息。数日后,病假尚未结束,邓某就离家来到学校附近租住的宿舍,没有到校报到,家长也没与学校老师联系。三天后,继父与母亲找到邓某租住处敲门,邓某因不愿见继父与母亲而不应声。父母欲离开时,在楼梯间与邓某合租的宿舍同学相遇,合租者称邓某在房间里。门打开后,发现邓某已从窗子翻出,在攀附着下水管道下滑的过程中,不幸从四楼落下,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这是一个原本可以避免发生的真实案例。在本案例中,如果家长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内心所需;如果家长在孩子离开的当天就及时与学校沟通,通告孩子情况,寻求学校的帮助,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孩子心中对家长的不满与对立,就不会酿成如此悲剧。

中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自我意识渐醒,希望自主自立,但自我约束、自制力较差,有的逆反心理很强,时常与家长、教师情绪对立。多数学生经教育有所转变,但仍有少数学生不能持之以恒,很容易顶撞批评自己的老师或家长,他们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缺乏理想信念和明确的人生目标,一旦遭受挫折,就容易冲动而导致意外。

由此可以看出,重视学生的心态和情绪变化,适时给予学生关心,并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能够有效预防学生因不良情绪的爆发而可能产生的突发事件的。

二、应对突发事件有待改善、提高的方向和建议

1.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见性指导意见不能缺乏。学校历来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校园的安全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社会安全问题。从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多数中小学应对突发事件的思路是将重心放在事件发生后的处理上,而对突发事件的防范还不够重视。因此,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见性非常必要。

(1)小学阶段突发事件预见性指导技巧。小学突发事件多发生于学生课间游戏、行走时的碰撞。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性活泼好动,对危险缺乏畏惧感。身体受到创伤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多为独生子女,很容易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摩擦引发为学生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如不能防微杜渐,很容易使冲突升级,而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小学阶段应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教会他们礼貌待人,养成良好习惯,将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的诱因消化在萌芽状态。

(2)中学阶段突发事件预见性指导策略。初高中学生易于冲动,容易讲义气而不顾后果,其突发事件多因学生之间的矛盾而引起。学校领导、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知晓重点学生的交往人群,关注他们的细微动向和情绪变化,及时介入突发事件的前兆,将突发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

(3)留守、单亲特殊学生群体突发事件预见性指导意见。引发突发事件的诱因还有缺少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或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一月、一学期甚至一年都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一般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他们只能顾及到孩子的吃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品德培养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因父母离异,在孩子的心理上产生挥之不去的阴霾,而变得性情孤僻,行事极端。这些学生如得不到及时地抚慰和疏导,很容易诱发离家出走等突发事件。针对上述问题,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应通过比较专业的心理指导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开启学生的心智,让爱滋润这些学生的心田,让阳光照进这些学生的心房,势必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率。

(4)校园周边不定性诱因突发事件预见性指导途径。学生和校外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缺乏家庭管教的社会青少年也往往将眼睛盯着学校的学生,这些往往成为学校突发事件的重要诱因。对此,学校领导、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以坚决手段阻断学生与校外不良青少年的联系,不让他们有隙可乘。必要时,要取得公安部门的支持,依靠公安部门排除校园周边的安全隐患,用法律手段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2.应对突发事件的系统性教育不可缺失。开展全方位系统性的安全教育是预防校园突发事件的首要环节。首先,要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对预防突发事件重要性的认识,要使他们真正明确,重视突发事件的事后处理而忽视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不但成本高而且后果严重。其次,要定期对学生进行防范突发事件的教育。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宣传橱窗以及发放告家长书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第三,适时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保障学生校内外安全。第四,定期开展针对各类常见突发事件的实战演练,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

要开展各类启迪学生心智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阳光心理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完善学生的性格,这是预防校园突发事件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磨砺学生的意志,可以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使之感受到同学的友善、团队的力量、生活的乐趣、生命的宝贵,从而有利于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突发事件的心理疏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08-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京外籍人士的人数逐年递增,对外国人突发事件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管理水准。由于北京在教育上的优势,来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人数一直高居各省首位,2015年北京高校的外籍师生已逾十万人。因此,对高校外籍师生冲突事件的管理研究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主题“突发事件管理”、“外籍教师突发事件”、“留学生突发事件”等为关键词模糊检索出相关论文,在学者们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做系统的综述和简评,以期健全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相关机制,对外籍师生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界定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即紧急状态、危机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定义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教育部《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规范》(讨论稿)界定“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为来华留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遇到的由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伤、病、死亡事件,和由此引发的或涉及的经济、政治、行政、刑事、民事、治安案件等。袁海萍(2013年)认为,发生在高校内部或外部,由人为、自然或社会原因引发的,与高校人或事有联系的,由留学生主导的,影响、冲击或危害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及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的事件都属于高校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

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及研究成果,总结高校外籍生突发事件特征为以下几个方面:(1)突发性。事件难以预测,不以管理者意志为转移。(2)扩散性。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很容易带有传播者主观评价色彩的扩散。(3)事件主体为外籍人士。即使是个体事件,也可能波及面很广。(4)危害性。对个体以及学校教学、科研秩序带来极大的危害。(5)社会敏感性。外籍师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容易引起媒体兴趣及公众关注。(6)影响的国际性。由于外籍身份使然,其突发事件的影响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国际性。

笔者认为,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于社会、个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涉及到高校外籍师生的,难以预测性,发生得较为突然,并且有可能演变或激化,对高校(乃至社会)正常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外事无小事”,由于宗教、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高校外籍师生的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影响整个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甚至给国家形象造成不良的国际性影响,演变成国家外交事件。

二、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在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过程中引入了管理学中的危机管理、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社会学中的社会冲突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等。目前比较公认的是美国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的4R(Reduction,Readiness,Response,Recovery)危机管理理论,即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针对危机管理的具体程序,研究者建立了多种处理危机的模型和仿真系统,如伯奇和古斯的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阶段模型;芬克(Fink)的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四阶段模型;米特罗夫(Mitroff)的信号侦测和探测、预防、控制损害、恢复、学习五阶段模型。1994年周贝隆提出了“中国教育的危机”,使他成为中国大陆最早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及对策的学者;艾学蛟在《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中提出危机管理切割理论,运用预测法和切割法管理危机,构建危机管理的系统。

总体来看,国外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既有清晰的理论思路,也有完整的框架结构,研究成果颇丰。国外多数学者对突发事件管理的研究是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成果,借助于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理论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开展研究。尽管各国国情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多数学者认同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预警、危机准备、危机识别、危机隔离、危机处理、危机恢复、危机评价等不同阶段,并进行研究。可见,由于高校危机管理的突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要借鉴最新的研究成果,借助于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高校外籍师生的特点,交叉比较、分析和研究,不断地推陈出新,探索出科学的、系统的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理论。

三、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实践

美国学者Lerner等所著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被公认为实际应用领域的权威著作。该著作对美国校园中出现的一些“急性精神创伤”(Acute Traumatic Stress)开展对策研究和教育培训。此外,国外实践工作者建立“校园危机反应网站”(http://)来应对校园的突发事件;美国学习管理人员协会(AASA)1986年成立全学校行政人员协会(NASE),北卡罗莱州1979年创建了校长培训学院等机构对校园突发事件进行研究;在“9・11”之后,西方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危机管理。在我国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问题比较多的是高校的外事工作者,他们在实践工作中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如陈东风的《留学生突发事件“聆听工作室”个案整理》、刘玉东的《留学生突发事件案例的整理、汇编及应急预案探讨》等。

总的来说,我国高校一般都是外事工作者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多属于经验总结,而目前将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作为科研课题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的还比较少。

四、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和类型

张璐(2014年)认为,留学生的“文化差异、自我防范和法律意识薄弱、外部环境影响”是导致突发事件的主要成因。云建辉和孙康(2013年)认为,引起留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生理疾病、心理疾病、国际敏感问题、文化差异、留学生安全问题及意外事故。

教育部制定的《来华留W生突发事件处理规范》(讨论稿),依据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性质,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类、刑事类、治安类、意外伤亡类、精神疾患类、卫生类、重大国际类等七类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损害程度、对学校教学和社会秩序产生的影响程度,将留学生突发事件分四级:一级为特别重大事件,二级为重大事件,三级为较大事件,四级为一般事件。徐乾(2011年)认为,留学生突发事件可分为治安类、刑事类、生理疾病、心理疾病等突发事件。叶昕媛(2014年)根据突发事件的成因将其分为社会治安类事件、校园安全类事件、各类疾病受伤事件及文化差异引发的突发事件。孙方娇(2012年)认为,留学生突发事件分为病理型、生活型、外出型、社会型和政治型。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他们更多的是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类型。由于引起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因素很多,故我们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才能针对其成因及其类型进行更好的预防,采取更完善的应急措施。各高校可根据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相应类型,制定出不同的应急预案,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出最快速、最有效的处理。

五、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原则和策略

2013年教育部国际司和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组织编写的留学生管理干部培训资料中,明确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工作原则为:(1)加强教育,预防为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2)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3)加强保障,重在建设;引进技术,提升水平。(4)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分析总结,共享经验。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制度保障原则、诚信形象原则、信息透明原则、信息应用原则、积极沟通原则、快速行动原则、创新性原则、制度化原则等。

张广磊(2012年)从跨文化管理的角度,提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管理策略:加强留学生的汉语语言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外国留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重视文化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留学生的文化生活需求;为留学生提供跨文化心理咨询服务。刘芳(2013年)认为,应加强跨文化沟通,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冲突,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理解,将留学生的突发事件管理纳入校园危机管理体系,同时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多元化管理。还有一些外事工作者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建立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如陈静(2014年)认为应健全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建立跨文化沟通模式,疏导留学生消极的心理因素,通过完善的、科学的管理手段,预防留学生心理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发生。

笔者认为,就“突发事件管理的原则”研究现状而言,学者们的研究很多,但尚未达成共识;对“策略”的理解和方案的制订比较宏观和空泛,严密性和系统性不强,缺乏针对性与可行性;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些策略都与高校外事工作者的实务工作“距离”较远,不能据此进行有效的指导,还应进一步的优化这方面的研究。因此,着重分析外籍师生危机管理原则和策略,为高校外事工作者提供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的建议,仍然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六、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研究

段伟(2013年)对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做了分析和展望,认为已有的研究对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制的讨论较多,对留学生教育中的危机管理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目前尚未检索到以此为主题的学术论文。高校学生和来华留学生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应对留学生的特殊性予以充分的重视,不能简单地套用中国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机制去管理留学生突发事件。此外,由于人的主观成见、传统观念、社会因素和新闻媒体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学术界对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实证性研究匮乏。可以预见,外籍师生的危机管理机制研究必将成为高校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实际上也是目前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最欠缺的一个方面。因此,进一步加强研究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问题,健全有效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既是高校教育管理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的要求,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客观需要。

笔者认为,高校外籍师生危机管理机制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应在高校中常设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决策领导小组(主管外事的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外事管理专家、专业外事人员构成)、执行组(外事处长担任组长,专业外事人员为成员)、咨询组(由熟悉外事政策、跨文化交际与管理专家构成)、评估组(由熟悉外事管理工作的专家构成)。这四个机构的日常工作贯穿于预警监测、事发处理过程和事后评估反馈的全过程。同时,制定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预案中应明确工作职责、工作程序以及应对措施等。这样,才能有效的管理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段伟.高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留学生教育的危机管理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3,(3).

[2]袁海萍.高校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2).

[3]张广磊.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6).

[4]张红.关于重庆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

[5]李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心理障碍与社会行为问题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06).

[6]Lerner.School crisis response combat guide[M].Boston,Greenwood Press,1996.

[7]Office of Safe and Drug-Free Schools,Practical Information on Crisis Planning:A Guide for Schools and Communities[M].US Dept of Education,2003.

[8]周贝隆.从“危机”的禁忌谈到中国的教育危机[J].教育参考,1994,(3).

[9]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10]陈东风.留学生突发事件“聆听工作室”个案整理[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7,(3).

突发事件的心理疏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突发事件; 预防管理; 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5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94- 02

1 引 言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断变化,高校的一些突发事件扰乱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也威胁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安全。

更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对高校应急管理进行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有了一定的共识,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应对突发事件,为高校建立预防和应急管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总体上看,目前还是以分析研究为基础的,在体制和机制的确立上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应对策略和采取措施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对建立研究机构和机制仍然缺乏。内容的研究项目将进一步深化,同时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研究工作需要加强。

2 内涵及本质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恶性事件、暴力恐怖事件和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发生群死群伤等重大事故、防火、防毒、防爆以及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师生心理问题、实验室药品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突发事件,大致理解为有害事件在大学中出现,狭隘地理解为威胁到学校活动或破坏学校的功能的人为事件。这个初步的分析可以知道,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学校内部条件或外部变化,在大学内突然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事件,大学生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以高校管理的意志为转移的,后果严重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危险的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的最本质特征是突然发生的事件,经常让学校感到意外或处理困难。然后会给学校现有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秩序造成一定的干扰或影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影响力。

3 产生的原因

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相当复杂,有时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引发。高校在遭遇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时(如地震、台风、洪涝、火灾等),如果对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工作组织不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障不到位,对受伤害学生的善后处置不当的话,就会激起学生的不满而引发突发事件。

(2) 社会性问题的辐射和影响。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使得各个方面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学校若不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疏导,很有可能演变为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秩序。

(3) 高校内部管理与服务问题所致。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提供服务过程中,若因管理和服务问题而影响了学生的切身利益时,容易引发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例如对当下学生危机处理不当,后勤保障工作不到位,从而导致学生伤亡等问题,都可能引起突发事件。

(4) 大学生心理情感问题引发。大多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还在发生着大的变化,尚未完全定型,意志性格处于后期形成的过程中,尚不十分稳定。他们情感丰富,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观点容易片面,情绪容易激动;他们理性与冲动并存,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师加强教育和管理。

4 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

高校突发事件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妨碍了高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必须在分工负责、责任明确的基础上,积极预防、有效控制、妥善处置。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切实进行预防体系的构建。构建预防体系是高校公共安全建设的重点,也是有效预防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关键。做好预防、及时缓解和钝化危机,应着重考虑两方面:①思想认识体系的构建,使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正确认识校园危机,确立起共同的危机管理价值理念和行动原则;②工作体系的构建,提前制订周密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达到使危机损害最小化,同时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做到常态化,提高对管理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完善预警机制,加强预测。应建立预警机制,加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同时分类设定的分级预警信号,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预警信息网络,抓住监测点,一级抓一级,从底部到上部,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趋势,关注了学生的精神状态,以确保快速、畅通的信息传递。学校加强对情况和思想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质量,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预防,早解决,把种种迹象的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要注意提高危机管理的科学性和响应系统的灵敏度。

(3) 创建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构建和谐的气氛。构建和谐校园,并不意味着学校不能有问题出现,而是要及时解决矛盾与协调矛盾。事实上,社会矛盾在任何地方,任何单位是客观存在的,要关心,要介入管理,这样做的实质是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因此,我们要以鼓励领导和教师干部深入班级、宿舍,和学生交朋友,积极开展教育以及和谐班级、宿舍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心理辅导,努力解决同学之间的人际矛盾,努力创造团结友爱的学校环境。

(4) 坚持处置原则,妥善做好各项工作。处置突发事件,要坚持统一领导,正确处理好发展稳定的关系;以保护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秩序为最高原则;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坚持思想教育和依法办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置;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为主的原则,及时准确信息,满足师生的知情权;在坚持慎用警力、警械和强制措施的前提下,果断妥善处置,谨防激化矛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教育疏导、分化瓦解为主及时果断处置。

(5) 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化解高校突发事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①要建立舆论激励机制,就是强调思想上的正确引导,通过广泛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的危害性;②要建立活动激励机制,就是要统一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突发事件演练,参与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的整个过程等活动;③要建立榜样激励机制,就是要建立和畅通学生与学校的联系机制,做好跟踪服务,交流经验,展示楷模;④要建立主体激励机制,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为长期、稳定的防卫观念。

总之,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学生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高校突发事件诱发因素不同,所呈现出的反映形式、参与规模、影响程度等不尽相同。在政府及外部客体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创新工作保障的情况下,高校如果应对及时,处置得当, 真正发挥好引导、鼓励、激发、促成和推动等作用,就可能预防和处置好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稳定大局,构建和谐校园。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