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审计后续审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内部审计功能;审计;拓展
内部审计功能是指内部审计在特定条件下功用、效能和作用的总称,是内部审计的职能与作用的结合以及内部审计职能与作用之间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如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政策、内部审计方式与方法、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等。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域拓宽到任何组织,从而摆脱了国家审计从属的地位,这充分表明我国的内部审计己从国家审计的辅助地位走上独立行使监督职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
其次,内部审计的职责进一步拓宽,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此时,内部审计不再侧重于监督控制,而是着眼于服务,从而提升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管理服务。
最后,内部审计的范围扩展到“经济活动”,使内部审计的外延大大扩展,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此时不再单单局限于积极兴利。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内部审计核心功能、功能作用的内容和功能的服务对象做了倡导性调整,并合理确定我国内部审计功能及其相关方面在现阶段和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方向。
一、积极营造利于内部审计功能扩展的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较先进国家内部审计的确认功能能够充分有效的发挥,咨询功能能够广泛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拥有一个适合内部审计功能发展的良好的审计环境,特别是与内部审计功能发展紧密相关的公司治理结构、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模式和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因此,要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功能,首先必须营造一个适合我国内部审计功能发展的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对策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和审计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受公司治理结构等多种因素决定,而审计委员会又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关键一环。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选择适当的审计委员会设置模式。
二、积极拓展我国内部审计功能的作用领域
确认和咨询是当前内部审计的两大核心功能,在国外,无论是确认功能,还是咨询功能,其功能的作用内容早已不仅仅局限在财务资料方面,而是扩大到了内部控制和经营活动领域,并进一步扩展到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拓展我国内部审计功能的作用领域。
1.风险基础审计和企业风险审计的意义
在组织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庞大,组织结构和组织的内外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有限的审计资源如何有效满足这些变化的需要,是摆在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必须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在内部审计中,积极开展风险基础审计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积极向经济效益审计发展但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还主要停留在以财务活动为内容,以揭示错误和弊端为主要目标的财务审计阶段,这不仅与国外内部审计较先进的国家相距太远,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新职能的要求格格不入,也不能满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对内部审计的真正需要。因此,考虑我国的具体实际,我们必须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积极促进内部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发展。
三、加快内部审计的发展,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条件
1.加强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的意义
职业化的内部审计的特征,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工作更具客观性,更广泛的服务性。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不仅是对我国传统内部审计的一次革命,也为我国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提供了一个契机。职业化是强化内部审计功能措施的核心明确了内部审计职业化的特征,我们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以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内部审计的职业地位,加速内部审计的职业化进程。
2.积极建立、健全我国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体系
在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道路上,首要的措施是积极建立、健全我国内部审计的职业规范体系。完善的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体系应该由内部审计立法、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和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等规范措施组成。
3.大力制订并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准则
内部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执业行为的规范,又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权威性标准,这一制定能促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4.必须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细则,以增强审计职业道德的可操作性。细则一定要注意紧密联系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要有实质的内容。加强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主要属于自律范畴,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培养内部审计人员严守纪律、检点言行,教育应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切忌呆板机械。系统构建内部审计职业道德的社会机制。审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急需相应的社会机制来维护、发展和完善审计职业道德的必要条件。我们不应该把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孤立起来,而应以发展内部审计事业为立足点,把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内部审计规范、内部审计标准和内部审计原则等的建设看作一个整体,这既有利于内部审计职业道德的发展完善,又有利于整个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5.注重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
认真确定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内部审计人员持续的保持专业所需的胜任能力,因此,只要是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各种法律法规、专业知识、技术手段以及技能技巧等都可以也应该成为内部审计的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的组织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参与,积极配合。特别需要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所在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内部审计师三方做出各自的努力:内部审计协会应积极倡导,并制定关于内部审计职业制度和措施;制定全国性的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大纲;组织全国性的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教材的编写、选定、组织、检查和考核全国性的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活动。内部审计所在各企事业单位应积极响应并支持内部审计协会关于内部审计师职业后续教育的各种活动;考虑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结合单位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实施计划;督促、鼓励本单位内部审计师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等。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 管理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或“公司”)是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整车上市公司。2011年,上汽集团整车年销量超过400万辆,继续保持国内汽车市场领先优势,第七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151位,比2010年上升了72位。
上汽集团审计室职能上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及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并向其定期汇报工作,行政上接受公司管理层的日常领导。成立至今,上汽集团审计室一直致力于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研究。面对公司的高速发展以及外部的监管要求,近年来,上汽集团审计室积极转变观念,对审计业务实施了重大调整,由以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审计为主的传统型内部审计,转变为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主导的新型内部审计。
一、完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即有效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各类条件的总和,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保障,一般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导向、审计行业的发展和主管部门的支持等,企业一般无法实施控制;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内部资源配置、运行体制保障、审计职能赋予、质量控制手段和外部资源利用等,企业可以加以控制并不断完善。
上汽集团十分关注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2007年以来已两次对部分主要企业的审计环境开展调研工作,2012年初对下属全部60家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实施了一次全面调研,调研内容包括:(1)内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2)审计独立性;(3)审计业务开展;(4)审计工作质量控制;(5)利用外部专家服务以及与外部审计的沟通。
调研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及整车(乘用车)板块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比较理想,目前这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开展较为顺利,工作成果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他板块企业受审计环境因素的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总体相对薄弱,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较难满足既定要求,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影响。为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应当首先从完善内部审计环境入手,不断优化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内部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工作流程、工作底稿以及内部督导三个方面。
1.完善工作流程。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是审计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近几年,上汽集团审计室吸收合作外方(如通用汽车、大众汽车以及菲亚特等)并消化其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及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与以往的工作流程相比,现有流程主要优化了初步调查、中期沟通、启动/结束会议、后续跟踪等环节,实践证明上述这几个环节对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有很大帮助。
(1)初步调查。在审计方案制定前,通过收集/查阅相关信息(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以往的内部审计报告等)、访谈、现场会议等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拟审计领域的基本情况。在对收集信息进行初步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的优劣对审计活动的最终效果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充分、有效的初步调查是科学制定审计方案的前提。
以往我们对初步调查环节虽有关注但不够重视,也未将其固化为一个必要的审计流程。在与合作外方的几次联合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美国通用汽车等跨国企业非常重视初步调查,前期会安排很多访谈、现场会议等,有时候初步调查所花费的时间甚至要超过现场审计。而我们以往即使开展初步调查,也仅仅是收集、查阅一些基础资料,也正是因为工作不到位,致使我们忽略了其重要意义。通过多次实践,我们发现充分、有效的初步调查和风险评估有助于优化现场审计程序,缩短现场审计时间,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2)中期沟通。即与被审计单位确认审计结论时发现,并由其反馈管理层行动计划的过程。良好的中期沟通将有利于保障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以往我们比较重视与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但是与具体负责实施的相关管理层及员工的沟通比较少,一般都只是口头形式的,并不要求对方书面确认,而且也不要求书面反馈相应的行动计划。由于沟通方式的不恰当,导致时而出现在正式出具审计报告后被审计单位仍对审计发现提出异议的情况,进而影响审计发现的后续整改。同时,由于未事先确认相应的行动计划,后续整改的效果也缺乏保证(朱宪,2012)。通过不断优化、改进,现已建立了规范、有效的中期沟通流程,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每一项问题均单独出具统一的沟通单,明确问题性质(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增值建议),描述所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建议,同时要求管理层(一般是部门负责人)书面确认审计发现。一旦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确认了审计发现,马上要求其补充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包括具体整改措施、责任人以及预计完成时间等)。改变了以往在总体审计报告完成以后,再要求被审计单位制定整改行动计划的方法,提高了缺陷整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朱宪,2012)。通过优化中期沟通流程,加强后续整改跟踪,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率显著提升,相关问题基本均能按期整改,由此可见中期沟通流程的重要性。
(3)启动/结束会议。即分别于现场审计开始前和结束后与被审计单位召开的工作会议,是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沟通的有效手段。启动会议主要是向被审计单位介绍审计内容、目的、程序、时间安排以及总体评价标准等;结束会议主要是向被审计单位介绍审计结果。启动、关闭会议均要求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管理层和所属各部门负责人参加,除了所有信息充分沟通交流外,启动会议要落实重点审计事项的被审计责任人的人力时间配合工作;结束会议要落实审计结果的整改计划,由于所有审计结果整改责任均需单位主要领导承担,所以,关闭会议需要由单位主要领导逐一审核所有缺陷的内容、原因,整改计划的内容、措施、时间、责任人,若整改计划需要诸部门协同实施时,更需要单位主要领导落实决定牵头责任人和协同人,避免产生可能的整改责任推诿、扯皮现象,以确保所有整改计划能有效实施。
(4)后续跟踪。即对审计发现问题后续整改情况的跟踪审计,只有完成后续跟踪,一个审计项目才能最终关闭。近年来,上汽集团审计室一般每半年定期跟踪已实施的审计项目的后续整改情况,由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发现问题后续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并要求其将结果上报集团相关审计项目负责人复核。对于未按期整改事项,我们还通过发出正式整改通知书的形式,进一步督促企业完成整改(朱宪,2012)。后续跟踪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最终保障,缺乏有效的后续跟踪,将导致审计项目的失败。
2.优化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所作出的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一方面是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提供证据,证明已经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和企业审计工作手册的要求执行了审计工作。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载体,是实施内部督导的基础,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审计目的,设计并使用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底稿,以确保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
为确保工作质量,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标准工作底稿。上汽集团审计室针对不同审计类型逐步建立了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在内的各类标准工作底稿,其中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设计有审计报告文件夹索引、审计报告格式、审计报告意见征询记录、审计任务清单、审计计划、审计进度跟踪表、董事会议题清单、任职期间主要工作摘要、保值增值计算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前任审计调整事项明细表、历年指标完成情况表、内部控制检查记录表、缺陷等级认定表、问题沟通单、法律法规遵守情况说明以及廉政工作说明等一系列标准底稿。建立标准工作底稿,一方面是为了指导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具体的审计工作,以保证其所实施的审计程序能够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监督,提高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工作的效率及效果。
为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上汽集团通过创建审计作业系统,推进审计工作底稿的信息化。目前,审计作业系统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设置复核功能,强化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二是,通过设置底稿关闭功能,有效控制审计工作底稿的随意变更;三是,通过设置检索功能,方便工作底稿的查阅(朱宪,2012)。
3.强化内部督导。督导应当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近年来,集团审计室抓好审计计划制定、工作底稿复核等常规内部督导工作的同时,还运用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以确保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目前,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均要求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进度跟踪表(甘特图),定期向部门负责人汇报项目的实施进度及进展情况。通过对项目进度的实时跟踪,使督导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审计实施的重要问题,有效控制工作进度和方向,确保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朱宪,2012)。
三、实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即由相关人员实施的、旨在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企业内部审计手册,以及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是否达到既定要求的活动。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其中内部评估由公司内部人员负责实施,外部评估由公司外部独立第三方负责实施。
1.内部评估。上汽集团是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下属二三级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近一百家,需要在下属企业和总部两个层面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
(1)下属企业。从2007年开始,上汽集团建立了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实时监控和考核机制,要求企业每月上报审计工作月报,汇报各类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对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跟踪情况(跟踪主要经济指标,目的是及时发现风险,以便进一步安排审计工作,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机制)。同时,上汽集团通过年度工作评价,建立了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考核制度。在实施考核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机构独立性、工作覆盖面、贡献度(审计建议等)、月报及时性/准确性等。通过上述措施,集团所属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及工作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内部审计工作也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充分重视。
通过与合作外方的业务交流,我们发现定期实施对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也是其加强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均建立了相应的质量评估手册。下一阶段,上汽集团审计室计划建立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定期评估机制。目前,我们正在学习、研究合作外方的质量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质量评估手册,明确评估内容及方法。
(2)上汽集团总部。近年来,上汽集团通过不断优化审计工作流程,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同时加强审计项目督导,为后续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资产重组,2012年上汽集团对《内控手册》进行集中修订。同时,审计室也对《企业内部审计手册》进行了全面修订,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制度,重点明确审计质量内部评估的程序及要求。上汽集团实施的质量评估活动主要是针对单个审计项目,计划分为两大类:一是项目评估,即每个审计项目完成之后,由项目负责人对已实施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自我评估;二是周期性评估,即由审计人员不定期抽取部分已实施完毕的审计项目样本,进行交叉复查。
在实施项目评估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1)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2)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及时性;(3)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性、完整性;(4)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5)审计发现的客观性、恰当性及有效性;(6)审计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同时,我们还将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审计项目评估的评分标准,通过评分结果直观反映审计项目的实施质量,评估结果最终还将应用于对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
2.外部评估。外部评估由组织外部的合格独立的检查人员或检查小组负责实施(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但目前在中国,外部评估还不是强制要求,而且定期实施外部评估的条件尚不完全成熟。鉴于此,现阶段企业首先应当致力于改善内部审计环境、优化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内部评估,在提高自身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适时引进外部评估机制,进一步检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近年来,上汽集团审计室通过自我探索,积极吸收并消化合作外方的先进理念及经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下一步在帮助企业完善内部审计环境的同时,将进一步推进对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估,并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督促企业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S].中内协发〔2003〕20号,2003-04-12.
[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S].2005-05-01.
[3]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S].2012-04-17.
[4]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S].2012-04-17.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实践
内部审计的质量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体现了内部审计的规范程度,关系到内部审计的效果。只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机构才能充分履行审计职能,为实现组织目标保驾护航,为提升组织价值出谋划策,并有效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
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年8月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第2306号具体准则解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分为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由此可见,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是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作为该机构的成员,是审计质量管理的基础力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客体是内部审计的管理质量和业务质量,即审计机构对每一项具体的内部审计工作可控制的内容和范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手段为制定和执行相关制度、程序和方法。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保证内部审计活动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本组织内部审计工作手册的要求;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达到既定要求;保证内部审计活动能够增加组织的价值,促进组织实现目标。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分为三层次含义:一是保证审计活动在内部审计准则的框架下运行。二是内部审计活动必须履行审计职能,即促进组织实现目标、增加价值。三是内部审计活动本身必须科学高效。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企业对内部审计要求越来越高。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履行职能,同时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体系,这对企业建立内部监督激励机制,乃至对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进程及成熟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技术手段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审计人员的知识面狭窄、审计环境不理想等。要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彰显影响力,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赢得必要的空间和支持,只能以审计成果说话。而可靠的审计成果来源于良好的审计质量,即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就是审计质量控制。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实现审计目标的需要
在内部审计实践中,难免会由于审计方案制定的偏差、被审计对象个体差异、审计情况的错综复杂、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审计复核缺位等原因,造成审计程序完成质量不高、审计证据不充分可靠、审计结论欠准确。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则能较大程度地改善以上情况。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
根据笔者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调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主要能够做到以下方面:
(1)审计职责及权限基本明确。企业均制定了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对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报告关系进行界定,明确了审计机构在履行审计职责时享有的权利,如要求资料权、审计检查权、调查取证权等。在内部审计制度设置方面基本能满足需要。
(2)审计计划管理基本到位。内审机构能按照企业工作重点和要点,以及内部审计的战略目标,制定年度计划,对项目种类、单位数量、时间要求等予以确定,并按照要求报送相关领导批准。
(3)审计方案基本在审前制定。绝大多数企业均能进行审前调查,据此制定审计方案,保证审计人员进场前对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工作的随意性。
(4)审计报告按照程序签发。企业审计报告的编制基本能按照审计组起草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有关领导签发审计报告的程序进行,签发程序基本合规。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普遍不高。在国有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完全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管理的很少。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日常工作由经营层人员分管,虽然审计报告的最终签发者为公司董事长,但履行的程序往往是一般公文签发流程。这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客观有效性。
(2)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财务审计范畴,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管理、人事薪酬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审计比比皆是,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够满足工作的要求。目前,内部审计人员大多由财务人员转岗而来,知识结构有待更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略显不足。同样,受专业能力限制,内部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比较薄弱,思维方式、审计手段单一落后,在专业领域知识匮乏等等,都制约了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3)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目前,除《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对审计质量控制予以表述外,各省市内部审计协会依据各自情况自行制定审计质量管理办法。以江苏省为例,2008年江苏省内部审计协会制定了《江苏省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并于6月1日施行,同年,南京市内审协会出台了《南京市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办法》。但从笔者对上述办法执行情况的调查来看,一是内部审计质量检查和考核基本依赖于被审机构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自我检查和考核,而本辖区内部审计协会对各单位审计工作质量的检查考核不够。二是审计质量的责任不明,缺乏相应责任追究制度,往往使质量检查考核流于形式。三是审计质量控制标准难以量化,在操作中存在空白。督导和检查人员如何对审计方案制定的质量;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可靠性、相关性;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质量;审计建议的可行性等内容进行检查,检查手段有哪些,操作路径几何,在制度中均无解读,影响了审计质量检查的公允性和规范性。
(4)质量控制措施难以执行到位。1)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难以到位。审前准备要求内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深入的了解,根据审计目标、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涉及业务的复杂程度、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等因素,编制恰当的审计方案。由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审前调查质量、审计人员的业务经验和判断、方案审核水平等原因,审计方案编制的质量往往受到限制。没有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审计质量自然难以令人满意。2)在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难以到位。审计证据是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并以此为依据做出审计结论和建议。审计证据的获取受到抽样方法、要求的审计风险水平、成本与效益的合理程度等因素影响,而对上述因素缺乏科学的判断和分析,直接影响到对于获取审计证据的正确决策,进而影响审计质量。同时,在审计质量控制中还规定了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应由内部审计机构中比工作底稿编制人员职位更高或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担任,但是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由于审计人员编制的限制,难以做到严格的分级复核,即便做到了复核,复核质量也难以保证。3)后续整改的监督落实难以到位。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及时、合理、有效。后续审计是确保审计成果,形成审计效应的最好途径,也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环节。但是多数企业或者由于主观不重视,后续审计走马观花,搞形式主义,或者由于审计力量不足,无法有效开展后续审计,或者由于后续审计结果对企业缺乏约束力等原因,使得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审计质量大打折扣,审计目标难以实现。
五、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
(一)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识
内部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审计质量意识,要从风险、责任、考核、业绩等多方面对内审人员的质量意识进行强化。内部审计机构要努力营造审计质量控制的氛围,构建审计质量控制文化,创造审计质量控制条件,树立审计质量为先的理念,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开展和完善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二)提升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本、合理运用人力资源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保障。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以及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更要具备经营管理知识,还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及技术方法有一定了解。因此,内部审计机构要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后续教育、专题培训、讨论交流、联合审计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审计人员多方位的培养,使其更好地符合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要求。
(三)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和机制
企业要建立涵盖内部管理的基础制度并制定相应规范性手册,使审计工作的实施和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建立审计质量指标体系以及审计质量责任制,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及其工作质量的考核,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审计质量控制有落脚点和着力点。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建立审计机构互评或聘请中介机构对审计质量进行评估的制度,通过互评找差距,通过专家会诊,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审计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过程管控
在外部环境和制度都健全的情况下,落实审计质量控制的途径就是依靠审计人员自身。审前,审计组应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深入地了解,并召开审计方案讨论会议,对审计分工、审计程序、审计手段、审计依据予以明确,使得审计组成员熟悉并能运用恰当的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审中,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对审计工作进度、审计重点全面及时地把控,根据审计现场情况,调整审计方案和人员,对重要事项开专题小组会议,并可向审计机构主要领导汇报并征求意见。对于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内容、途径、形式,以及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力争在现场即明确并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或返工。审后,审计报告应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以及个人的意见,对于确未查实的或者与审计人员所掌握情况有出入的事项,应予以再明确,并追究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建议采取的整改措施,审计机构应当明确后续检查的时间、人员、方案,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例如,发现确系被审计单位主观执行不利的,应向有关主管部门进行汇报,确保审计整改的效果。根据审计项目情况,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适当地安排事后讨论与交流,审计人员互相沟通心得体会、总结经验方法,帮助审计人员逐步成熟和独立,以加快审计质量控制由强制到自觉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执行分析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龙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项目的方向,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实施项目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第二,它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它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好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现场实施有的放矢,审计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因此,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现场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业务操作,重点把握好两方面的质量控制。其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为内部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提供了依据,是项目质量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三点:一是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为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根据取证的要求不同,对取证方法有所侧重,以规范审计取证行为。三是要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进行签名或盖章,确认其来源真实,证据有效。无法获取签名盖章的证据,应当了解原因,并在底稿中注明原因和日期;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其二,审计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编制工作底稿时,应遵循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保证认定事实客观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准确、审计建议合理专业。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复核审定和最终审定控制。审核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审计底稿为基础,问题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对审计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但必须在报告中揭示的情况,责成审计组继续深入检查,将工作底稿补充完整。二是审计报告是否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引用法规条文是否有效、准确。三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原则,问题定性是否正确,评价是否到位。四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帮、促为出发点,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对被审计单位目前或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五是审计报告结构是否合理,报告的层次是否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用词是否恰当,审计报告作为专业文书,应切忌用华丽辞藻或修饰的方法等。
5.审计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
做好以下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以后项目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认真开展项目总结。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项目组长要认真组织开展项目总结,提出本次项目开展中的不足并指明今后类似项目中应注意的事项。审计总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后续审计质量控制。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已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和及时的过程。为保证后续审计的质量得到控制,首先,应将后续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部门的书面章程中得到明确。其次,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是否得到控制,加强审计人员对风险接受程度的准确判断,以规避审计风险,保证项目质量。
6.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其他配套措施
(1)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审计项目督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审项目质量的高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于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审计项目的督导缺乏实质内容,仅仅是对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做象征性复核,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达到项目质量控制得要求。因此,应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明确审计项目的督导工作应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保证对项目各环节督导的质量控制。
(2)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绩效考评的目的本身是奖勤罚懒,但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实际运行的情况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采用矩阵式组织方式,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审计人员受本科室和项目组的双重领导,而这双重领导出于各自利益出发,可能会将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选入项目组,这势必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加大审计风险。因此,内审部门应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05年5月.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2005年8月.
摘要: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内部审计人员应进行后续教育。但要保证后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科学安排教育内容,灵活选择教育方式,并强化其领导和管理。
关键词: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内容方式管理
后续教育,又叫“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和补充,以拓展和提高其创造、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职业道德水平,完善其知识结构的教育。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五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后续教育制度”。这无疑将促进内审人员素质和内审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安排后续教育的内容
内审人员后续教育的内容,是内审人员进行学习的客体,是其丰富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实现学习目标的基本保证,其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在确定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内审人员的职业特性,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明确内审人员需要学习什么。其次要考虑内容的实用性,保证学有所用,学能以用。第三要考虑不同内审人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工作经验、所在行业或单位的特点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阅历、不同行业的内审人员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后续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后续教育产生广泛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号召力,才能保证后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总体上来讲,目前的后续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知识的教育。目前在国际内部审计工作各个环节,已经普遍运用了计算机审计手段,并将一些审计软件、计算机测试技术运用到审计实务中。但在我国仍有很多内审人员不熟悉计算机的应用,能利用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应加强对内审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一般知识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和借助计算机审计软件来开展内审工作。通过培训,造就一批能运用计算机审计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使内审工作跟上时代步伐,以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和质量。
2.审计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和内审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对内审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审的作用从局限于监督与评价逐步向风险管理和促进单位发展转移,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方法不断创新。内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并及时运用于内审实践,才能适应时展和内审要求的需要。
3.相关政策法规的教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越发展,法制就越健全;而审计工作本身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业务工作。如果内审人员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不仅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而且还会增加审计风险,影响内审工作地位的提高和内审作用的发挥。因此,内审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切实保证依法开展审计工作。内审人员应熟悉掌握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审计法规、会计法规、税收法规、财政金融法规等。
4.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七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严格遵守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忠于职守,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保密。”中国内审协会也颁布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但在内审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不依法认真履行职责,不坚持原则,随意泄漏所知悉的资料,甚至、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内审工作的质量。因此,在后续教育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5.相关管理知识的教育。现代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侧重于促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求内审人员掌握现代管理的相关知识,也只有这样,内审工作才能够上台阶、上层次。内审人员应掌握的相关管理知识主要包括会计知识、战略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
总之,后续教育的内容应突出两个字:“新”和“实”,必须内容新颖和实用,内审人员应做到自己缺什么就去学什么,学了什么就要能够在工作中用什么,充分保证后续教育的有效性。
二、灵活选择后续教育的方式
后续教育方式的选择是否灵活、合理,直接关系到后续教育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也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选择教育方式,既要考虑其对内审工作本身的冲击,单位经费的保障程度,还要考虑内审人员的素质高低,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笔者认为,为保证后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除采用传统的集中统一培训上课这种模式外,还可采用以下方式:
1.由内审协会或审计学会牵头举办研讨会,针对改革中的审计理论和实务问题,组织同行业和同学科中理论基础好、学术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内审骨干力量进行深入探讨,并将成熟的讨论结果采用合适的途径传播。
2.组织内审人员到内审工作有特色的地区或单位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也可出国考察,以不断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3.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本行业或本地区举行报告会或专题讲座,介绍审计理论、审计实务或审计法规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前景。
4.充分发挥网络快速传递信息的优势,努力办好内审网站。
5.办好内审刊物,鼓励内审人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
6.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各类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