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基础化学;分层递进;数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14-01
在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阶段中,大多数院校在招生阶段中所录取的学生分数线都是在本科以下,且在文理区分上表现的不够明显,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层次上参差不齐。而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学生之间表现出来的差距则更加明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基础化学的掌握对于制药、食品等偏理专业的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学质量。如今在高职教学中,为了解决基础化学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问题,大多数院校已逐渐在相关化学专业教学中采取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一、分层教学
1、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包括文理差异、高考成绩的差异以及入学考试成绩之间的差异等,而这些差距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开展基础化学教学课程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之间化学水平的不同差距对其进行分组,但应符合一定的分组原则,如每组学生中都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并将学习成绩好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自我互动学习小组,以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基础化学较差学生的学习成绩,补足其化学基础的薄弱项,同时对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讲解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2、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学。在提高高职学生基础化学的学习质量问题上,教师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分层教学的运用方法上教师应首先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如对学生的化学基础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及对学生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以此帮助教师在开展基础化学教学实践时,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如对于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应对教材内容仔细钻研并认真地讲解,且还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对基础知识进行一定的巩固,还有助于学生加深拓展,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是基础化学中的主要学习内容,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实验教学。但是实验教学相较于课堂学习来说比较系统化,在授课时教师不仅要对实验器材进行一定的准备,还要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的考究,因此教师的工作量较大。此时,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就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如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可对实验进行预试,且在预试的同时选择一些化学基础较好且对实验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参与,从而使其了解实验仪器的准备、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的结果等。由于参与预试的学生较少,教师则可对其进行仔细的讲解,加之在课堂上的又一次讲解,使这些学生充分的掌握实验过程,在实验课堂中则可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帮助同组的学生进行实验的指导与纠正。
二、递进训练
1、基本技能训练。在基础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及基础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例如对于化学实验中一些常规的基本操作可进行常态化的技能训练,且对于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师应给与严格的训练,对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也应进行反复的强调与重视。在化学学习中,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规范有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与实验效果。另外,由于一些实验的操作规范比较难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对规范原则进行口诀编制,以此更加便利学生的操作与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要点。
2、对实验进行综合训练。单纯的基本技能要点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在教学时应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一定的训练。如教师在进行同一类型的实验时,可首先对实验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行一定的讲解,并介绍产品的生产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时,教师可对同一类型的实验进行简单的讲解,从而教会学生在学习时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由此对于同一类型的实验学生也可以进行正确的操作,而教师则主要在学生完成实验之后,对学生的实验进行分析与评估,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实验知识。
3、开展创新型的设计实验。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实验要点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加深学生对化学理论与实验两者之间的联系,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新颖的自主设计实验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验设计中,学校可开展与化学专业相关且可操作性较强的竞赛项目,如天平称量、溶液浓度测定、蒸馏提取等,这些实验都是与所学化学专业相关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与兴趣进行选择性的实验设计。通过竞赛性的实验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帮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在高职基础化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加强对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以充分发挥其在基础化学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科学探究型实验,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各国教育普遍重视的热点问题。因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创新人才的竞争上,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决不是像应试教育那样,凭借老师的讲解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在面对实际问题中,锻炼出来,假如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充其量是一句口号而已。那么,在具体的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呢?
一、做好演示实验以及学生的验证性分组实验
初中学生才接触化学,一切从零开始的。他们没有实验的技能,需要一点点锻炼开始。因此,在教学之初,老师要给学生做模仿,认真的做好演示实验以及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从模仿老师的实验操作开始,逐步进行简单的操作,再通过反复的训练,最后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后,就可以设计实验,进而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实验教学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打好实验的基础极为重要。
1.培养实验的基本技能
观察能力是化学实验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之一。初中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常常选择好看的,奇异的现象看,这是少年人的好奇心,不是真正的科学观察,更谈不上观察能力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知道怎么观察事物,从什么角度观察,观察的一般性顺序是什么,以及分清观察的重要与要点。对于重点,要全面、仔细的观察。化学实验的器材比较小,老师在做实验的时候,后边的学生常常看不清楚,这就需要老师掌握教学技巧,比如,让后排的学生围到前面来观察,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放大让学生看清楚。
学生的分组实验也要认真要求,尽管新课改大力提倡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去自主的完成科学探究,但初中学生才学习化学,根本没有什么基础,对于实验的设计,操作都是空白,因此,让学生做一定的验证性的分组实验,逐步提高实验技能是必须的。学生在进行分组实验时,老师要做好指导作用,发现违反操作规定的立即给予纠正,必须清醒的知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从点滴做起,否则,无法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还应该让学生知道知其然。比如,为什么要在假如固体的时候,试管口向下倾下?酒精灯为什么要先在试管底部来回加热后,才能固定加热等等。这些都是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打好了基础,才能做好以后的科学探究实验。
2.养成实验先预习的习惯
学生在分组实验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步骤。这就需要进行适当的预习,这些内容没有必要老师反复讲解,让学生自己阅读就行了。在进行具体实验的时候,切忌个人学生做旁观者,必须要人人过堂,看似简单的操作,具体到做的时候,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做好,只有通过了锻炼,才能提高技能。比如,倾倒液体,不少学生倾倒在试管的外面,有的学生在倾倒的时候顾此失彼,不是将标签忘记了对准手掌,就是将试剂瓶的盖子正放在实验桌上,如果不进行反复的操作,学生一时达不到要求的,那么,为今后的进一步的实验带来困难。为了使分组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必要布置学生在实验前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要预测一下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实验的一些现象。
二、切实做好科学探究实验
新课改大力提倡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有助于陪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能更好的落实新课标,更好的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仅能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还能掌握探知的方法,有助于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树立了严谨的科学作风,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尽管初中学生探究的问题在化学上早有定论,但,他们能够体验到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的过程,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技巧,锻炼了创新的意识是其他教学方式,尤其是灌输式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当然,每次科学探究不一定成功,有时候会出现意外,比如,学生在做CO2气体倾倒灭火实验的时候,有可能上面的那支蜡烛先灭,这就要帮助学生分析,弄清楚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学生,为什么将CO2直接倒在上面那支蜡烛的正上方?如何处理好实验中的生成性问题,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技巧之一。
总之,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的关键在于重视实验,重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忽视实验,试图去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那是缘木求鱼。因此,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化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提高自己的实验教学技能,从而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彩虹《影响学生进行化学探究学习的因素与建议》化学教学,2006年第2期
关键词:高职 化工专业课程 研究性学习 选题 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自然、社会和现实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作为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参与、尝试、体验中学会主动学习,能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习观念,被国内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普遍认同并广泛加以实验研究[2]。在我国,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本科及高中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相关指导性文件。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
1、研究性学习切合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针对具体职业而言的,学习专业课程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其学习目标包括有机合成的基本理论、典型产品的合成工艺、精细有机物的合成方法和常用合成设备等。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维持性”为特征,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忽视了学生的“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需求[3]。教师只能部分地呈现有机合成的基本理论,介绍典型产品的合成原理,从理论上讲解有机物的合成方法。学生只能被动的倾听、练习,没有办法感受真实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不能获得有机合成的整体知识。研究性学习,通过开展与课程相关的项目研究,学生主动查资料,学会如何获取知识;通过设计合成路线,能够知道什么是生产工艺;通过主动深入企业,能够清楚什么是生产技术。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有机合成知识的获取开辟多种渠道。
2、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欢迎,企业支持
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是坚持学生的自主性和项目研究的实践性,需要学生主动与企业广泛接触。首先,研究项目的确定必须来自于当地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教师需要经过对企业的调查,才能找到与课程相关的典型产品合成的研究项目,学生需要下企业,亲身感受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才能有目的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项目;其次,学生必须与生产与技术岗位的工人师傅接触,才能搞清楚典型品种的合成工艺;第三,学生必须深入到车间,才能懂得典型的生产设备及其操作技术。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学生在研究的活动中产生的愉快反应会激励他们自发地学习、科学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掌握生产技术,进入职业角色,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也将成为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4]。同时,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频繁地与企业接触,让企业充分了解学生,为企业挑选人才创造了机会。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得学生欢迎,同样也得到企业支持。
3、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广阔的空间、时间
高职教育的背后是企业支撑,化工高职面向的是当地化学工业园区的化工企业,专业教师与这些企业或多或少的都有联系,这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既没有普通高中所要面临的升学压力,也不需要像本科生那样在学习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1、选题原则
(1)属地性原则。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把知识和技术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5]。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伴生发展关系。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离不开属地相关企业的支撑。所以,研究项目应在通过对属地化学工业园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化工企业生产产品的实际情况产生。
(2)全面性原则。《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以单元反应为体系,单元反应包括:卤化、磺化和硫酸化、硝化和亚硝化、还原、氧化、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氨基化、烃化、酰化、水解、缩合和环合。教师在确定选题指南时,应根据属地有机化工合成产品的实际,尽可能涵盖所有的单元反应。学生自主选题时,应避免重复,确保所选的研究项目覆盖所有的单元反应。
(3)专一性原则。《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是一门专业课程,学习《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一是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理论,二是懂得典型产品的合成工艺,三是掌握精细有机物的合成方法,四是熟悉常用的合成设备。《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尽管各单元合成条件不同,但合成工艺基本上大同小异。学生选题时,只要自主选择一个项目,通过系统研究,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
2、项目来源及选题
(1)项目来源。《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项目属仿真课题,应由教师事先确定。
教师首先根据课本相关章节教学目标确定选题方向,然后从当地化学工业园区的化工生产企业的产品中确定研究项目,编制并《选题指南》。选题指南应包括: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目标、研究方法与手段、合成产品与企业休息、企业技术人员休息等。 转贴于
(2)学生自主选题。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研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由2-3人组成课题组。选题之前,教师应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了解有机合成的生产组织、工艺流程、合成设备及产品用途等,激发学生研究欲望,为学生自主选题创设情境。每个课题组的学生在参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选题指南自主选择一个项目进行研究。
3、研究项目举例
根据《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单元反应,从当地化学工业园区化工生产企业的近百种产品中,筛选了20种产品作为学生研究的项目:如合成有机中间体,“2,5-二溴-3-甲基吡啶”;合成防治麦类锈病的“邻氨基苯磺酸”;合成油溶性的偶氮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合成金属钝化剂“N,N’-二亚水杨基-丙二胺”;合成有机合成中间体“对甲氧基肉桂酰氯聚丙烯酰胺”;合成农药地亚农的中间体“2-异丙基-4-甲基-6-羟基嘧啶”;合成化学抗菌剂“2-巯基吡啶”等等。这些研究与项目几乎包含了《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中的卤化、磺化、硝化、重氮化、酰化等所有章节的内容,同时又是当地生产的产品,学生研究时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课程研究性学习,采用三种学习模式,即开放课堂学习模式、项目研究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进行。
1、创设情境阶段
长期以来,高职教学与中小学一样,基本上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习惯于这种模式。实施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过渡到研究性学习,必须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引导,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意义;二是精心组织参观考察,让学生了解该课程与化工企业生产的关系;三是下达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和研究目标;四是开放学校资源平台,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
2、研究准备阶段
首先,建立研究小组,一般2-3人。其次,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研究兴趣,从教师编制的课题指南中选题。第三,研究小组根据选定的题目查阅文献和资料,主动与聘请的企业指导教师联系,自主咨询和参观,根据教师的开题要求完成开题报告。第四,教师利用课堂组织开题活动,交流设计方案。
3、研究实施阶段
合成有机化合物,其原理基本都一样。首先是研究反应机理,然后是研究合成工艺,最后是选择合成设备。研究反应机理,需要化学基础知识,学生必须学会从课本、从参考书、从互联网等媒体中查找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研究合成工艺,需要化学工程方面知识,学生必须学会从课本中学习一般的生产工艺。然后到企业去,从实际化工生产中了解、分析、总结所研究合成产品的生产工艺。选择合成设备,学生必须依靠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与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一起研讨合成产品所需的反应设备。
研究实施阶段,一要注意书本知识和实际生产知识相结合,需要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经常下企业,深入车间。通过自己观察、向工人师傅请教获取实际生产知识。二要注意课堂辅导与班级交流相结合,教师要善于引导,利用课堂,向学生提供包括研究程序、学习信息、学习资料等学习服务。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设计,如反应机理、合成工艺、生产设备等,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及时做好学习评价工作,以促进研究的深入。
4、总结评价阶段
《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研究成果,就是每小组提交一份《××有机产品合成工艺说明书》,教师必须统一编制说明书格式,包括反应原理、反应机理、设计基础条件(原料规格、产品规格)、工艺方案选择及论证、工艺流程示意图、设备选型、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环境保护及重要参考资料等。研究结束,要组织答辩和评价。研究性学习,及时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非常重要。通过终结性评价,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系统化,学生能够锻炼化学思维能力与应用技巧,能够培养和增强化学应用意识和统筹全局、合理安排布局的意识,以及能够具备应用最优化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因为是以研究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的,不满足于书本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允许学生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实践情境中,探索新的问题解决方式。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研究中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敢于研究、乐于研究、善于研究的研究主体,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充分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魏成菊 高职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之我见.高教论坛,2009年11期。
[2]缪雪晴 林道荣 吕效国 大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与实施.高等函授学报,2009年第2期。
[3]周光礼 朱家德 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关键词】高职 机电一体专业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76
在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实验教学不容小觑,其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将知识由理论层面转为实践层面,还能提升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许多不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拥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必须依靠系统的综合性实验。下面作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高职院校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最佳模式,希望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在这样的市场中生存下去,企业只有依靠不断的进行产品以及技术的创新,这样就会需要大批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不但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拥有较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自然会得到企业的青睐。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实验设施以及场所,不过实验却往往限制在演示以及参观的层面上,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不是很多,就更谈不上创新设计的实验了,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动手能力、现场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很低。借助建立不同机电设备以及系统的功能模块来开展实验教学,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机电领域技能型人才。
二、完善实验教学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人性化了。今天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完美融合了机械原理以及微电子技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下的产品,都普遍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其一定是机械制造的产品;其次,其生产的过程应用了电子技术,让产品具有更高的可控性。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拥有高效运作流程的封闭体系,包括多种基本元素,各类元素之间分工合作、彼此衔接,进而实现系统的预设功能。当前,综合性的实验方法已经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且对生产与制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方法令很多技术又焕发了全新的活力。基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学的技术具有很高综合性以及很强实践性的特点,作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教学。
1.科学安排实验流程。
实验应该紧紧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各学科的重点以及难点为中心,从单一至融合,从容易至困难;实训则需要按照实训室的情况来安排,教学规划中需要清晰列明不同阶段学生应该做哪些训练、如何进行、完成哪些目标、最后达到何种技术程度等,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设置可以进行量化的实训内容。另外,还需要设计一些和专业课程紧密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建立起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应该如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里实际应用的初步认知,从而为后续的综合系统设计做好铺垫。高职院校可以将实训项目划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三个模块,这种循序渐进的流程模式可以大幅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
2.更新实验内容。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实验中已经有很多不符合时展的要求了,像是微机原理对应的实验,还沿用着单片机系统,必须先以汇编语言写好后台程序,然后人工将其翻译为机器码,最后再重新输进单片机系统之中。这样的实验方式不但耗时很长,极易出错,而且还很难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后台程序的编码有问题;也可能是翻译成机器码的时候出错了;也可能是输进系统的时候出错了。学生如果进行这样的实验,还需要学习多种系统的操作指令,将其输进单片机系统之中。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来说,电脑类的课程主要还是应该从应用层面入手。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淘汰该实验方式,把汇编语言不经任何处理的输进计算机,让计算机将其翻译为原始的机器码,之后再运行相应的程序。如果计算机在翻译的时候发现程序中存在错误,那么它就会给出错误提示,用户只要找出汇编程序中相应的错误并将其修改过来就可以了。这样自然能够大幅提升实验的效率,让学生可以在相同时间内做更多的实验,从而有效巩固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再也不用在无谓的找错以及改错上浪费时间了。
3.给学生实验设计的自由。
实验应该逐渐从教师演示转为学生设计。其实,由学习理论知识至实验设计,是学生由接收知识至应用知识的转变过程,此过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任务驱动倡导在应用的过程中学习,这和今天的教育关注现场以及案例教学的特性是非常吻合的。首先,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设计并安排任务;之后,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独立摸索并完成这些任务。对于实验来说,其终极目的就是要以现有的设备与装置为基础进行系统设计,让实验对象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式正常运行,并且系统保持稳定;最后,评价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并总结任务完成全过程的得失。通过实践,学生真正理解了专业中各学科的知识,并理清了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了解决专业方面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了实验教学的目标。该实验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4.丰富实验形式。
一、重视实验辅导,保证学生化学实验效果
尽管初中生具备一定化学学习基础,但是其知识储备量还不够多,实际操作能力也不够好,甚至很多学生在进行厨房小实验时,不知道实验要用哪些材料,不明白实验的目的,不清楚实验的操作要点,也不懂得如何深入剖析实验的表面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化学厨房小实验是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因为学生无法从中学到有用的化学知识。由此不难看出,为了充分保证学生进行化学厨房小实验的效果,教师要重视并做好实验辅导。
例如,在让学生进行铁生锈实验时,教师要告知学生这个实验要用到的器材主要有铁钉、蒸馏水、试管和塑料瓶,实验的目的是弄清铁钉生锈的影响因素,告诉学生实验过程中有些安全注意事项,并敦促学生及时进行实验记录,强调在实验结束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和小论文。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形成过度的依赖心理,在明确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或小组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从中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此外,教师有必要在进行实验辅导之前,以实际教学情况和需要为依据制定好实验研究计划,适当增减实验次数,合理挑选实验器材,以充分保证化学厨房小实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安排有趣实验,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热情
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做好化学厨房小实验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要求学生做好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有趣的化学厨房小实验。
例如,“铁树开花”实验:选择几条长度相等或者相近的细铁丝,把它们的下端都拧到一起,然后插到木制暖壶塞中,并将其一起放到表面光滑的玻璃中间,再把铁丝的上端分开,使之变成类似树枝的样子,然后选取若干棉花团,并将其蘸上酚酞试液、绑到铁丝上面,等到简易的“花树”制成后,将浓氨水滴入玻璃,迅速盖好玻璃杯,不用多久,棉花团就会渐渐由白变红,仿佛之前那株平平无奇的“铁树”开满了红花。实验原理:浓氨水呈碱性,也有挥发性,而酚酞是一种重要的酸碱指示剂,当挥发的氨气和棉花团蘸上的酚酞试剂相遇,酚酞会变红。涉及初中化学知识的有趣化学厨房小实验还有很多,如“焰色反应”、“番茄电池”、“喷雾作画”和“白糖变黑雪”等实验,这些小实验有较强的趣味性,加上操作步骤十分简单,学生基本上都很有参与热情,愿意自己在家动手进行实验。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化学理论。
三、开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一般来说,在课堂中开展化学实验时,都是教师在讲堂进行实验演示,学生坐在座位上观看实验过程,这样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同时,即使有学生自主实验环节,学生也基本都是直接按照教师教授的步骤来完成实验操作,这样学生没有积极思考,不知道如何通过个人努力独立完成化学实验,因此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化学厨房小实验是一种探究式实验,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授学生如何借助专用的化学药品、器材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后,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式化学厨房小实验。同样都是制取二氧化碳,但是,将实验材料更换成生活中常见的吸管、汽水瓶、食醋和鸡蛋壳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思考、认真观看、仔细记录、全面分析,以便既能够充分运用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实验要点,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探索出全新的制取方法和操作步骤。如此一来,学生既可以通过自主探索进一步巩固、深化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科学探究能力。
四、充分运用厨房材料,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通常,开展化学厨房小实验是无法使用专用化学药品和器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厨房材料来进行实验操作,以便学生能够树立创新思维和意识,养成勤思考、多动手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