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信息化管理

能源信息化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信息化管理

能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控制层次;特点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6.02.0810

引言

钢铁制造企业是冶金行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钢铁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十年黄金时期之后,已经成为了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国内的钢铁产量逐年攀高,2014年我国的粗钢生产居世界首位。随着钢铁市场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逐渐显现,整个经济环境的恶化以及钢铁行业自身库存的增加使得钢铁企业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处于下滑通道的钢铁行业要想渡过难关,必然需要进一步控制企业生存成本,因此,企业精细化管理和集中式管控势在必行。当前国内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普遍较低且管理粗放,在面临骤然下滑的行业经济时无法抵御市场风险,这就要求钢铁企业的管理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自身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层面的创新。而信息化建设就是钢铁企业实现自动化生产控制和精细化经营管理的必经之路,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经营管理中引入电子商务和在线办公技术,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压缩,为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提供更高的成本优势。

1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控制钢铁冶炼的生产流程、销售、人员管理、产品设计等各种环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拓宽营销渠道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产品利润空间,从成本、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营销等角度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在于推动企业生产工艺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促进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充分吸纳先进的工艺和管理手段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尽快使企业摆脱当前生产高成本、产品低质量的困境。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管理体系,推动产销联动的管理机制建立;建立全环节质量监督机制,产品从生产到售后整个流程进行质量监控;执行全过程成本控制,杜绝任何成本监督死角,严格执行预算制度;网络化产品营销与在线招标采购,最大限度拓宽营销渠道和压缩成本;构建能源管理系统,压缩能源消耗成本;构建企业统一的办公平台,压缩办公成本,关键办公事件透明化。

2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

钢铁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既是连续进行的,各个环节之间又是相对离散的,整个生产流程工序多、生产周期长,粗放的对各个环节进行人工控制无法有效保障最终的产品质量保持在稳定的水平。钢铁企业的控制层从上到下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现场控制层、技术工人等,各个环节的逐级控制是实现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而人工决策和控制不如信息系统控制精确,因此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就在于生产工艺各环节的精准控制。企业信息化系统的5个层次分别为:L1/L2层,主要包括钢铁生产设备层的基础控制,在炼钢、浇铸、轧钢生产过程中的过程监控以及逻辑控制器、作业模型等;L3层,关注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源优化,目前在中国,能够提供完整钢铁行业MES系统的权威组织包括UEC和POSDATA;L4层,包括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L5层(决策层),包括业务分析、商业智能、绩效考评、企业战略管理等。

3钢铁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能源计量管理简单的说就是把生产企业能源消耗使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监测、记录、分析、指导。实时监控企业各种能源的详细使用情况,为节能降耗提供直观科学的依据。能源计量管理能够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成本消耗,从而实现企业盈利空间的提升,因此能源计量管理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之间可以同时进行,同时计量管理也是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工业企业从传统粗放经营转向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可以推动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也可以带动企业走向更高效率的管理机制。而能源计量管理可以有效控制企业能源消耗量,压缩企业生产成本,强化企业经营控制。企业可以在信息化建设和能源计量管理过程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完善、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能源计量管理能够推动钢铁企业迈向发展的新阶段,也是钢铁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新型工业强企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文波,方丽莉.强化计量管理的对策探索[J].科研,2015(36):25.

[2]刘航.企业信息化建设集成和网络安全解决方案[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167.

能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 医院 精细化管理

将精细化管理引入医院管理过程,这一活动不仅可以优化医院服务流程、提升医院服务水平、对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同时对于医院来说,也是实现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有效手段和方式,更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医院精细化管理平台的信息化建设

医院信息化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并使用信息资源再生治疗、营运管理等流程来提高医院及社会效益的动态演变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领导共同参与,精细化管理系统与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融合,是医院精细化管理建设的前提条件。要使精细化管理项目的主题及实施手段得到明确,必须得到医院高层领导的认可及共同参与。二是开展项目管理,医院精细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立,必须得到相关项目责任人的认可及授权。项目负责人至少具备医疗、管理、信息技术等行业工作经验,并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三是建立体系规范,医院应针对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项目及步骤制定初步的作业标准及规范,并在后期的体系运作过程中逐步进行完善,逐渐实现精细化管理体系。四是重建组织结构,医院应对精细化管理要求进行充分的理解,并根据要求对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价值进行分析及评价,通过增值的方式来提高医院工作人员、患者的满意度,重新构建医院精细化管理架构,推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五是更新业务流程、医院应对传统的工作方式及操作模式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将以往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进行重新划分,通过改善组织结构、赋予员工权利、以患者为导向等方式建设信息化医院管理系统,以适应更高的精细化要求及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六是系统技术的支持,在开发精细化管理软件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软件需符合医院精细化要求,并引导医院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量身定制,能够与医院原先使用的系统相互融合,输出精确的数据。

二、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医院精细化管理效能

(一)重新构建医院管理模式

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程序化、流程化管理方式,任何工作都基于研究及调查而制定相应的流程,在开展工作时务必按照流程进行。而对于管理过程中的突发性问题,虽然难以按照流程进行,但事先可以制定应急预案并设置自动处理系统,当问题发生时候进行自动处理,修复了以往突发事件爆发后因时效不足而导致的弊端。

(二)稳固医院管理程序

当信息化管理系统被建立之后,就可以实现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将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转化为书面形式的程序,有效避免了工作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问题。工作规范化及流程化有助于避免中责任推卸及拖延等问题的产生。

(三)改善医院管理效率

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精确的数据,更多的是为医院提供了实时信息。信息化管理系统所输出的数据具有产生实时、传递速度快、决策效率高等特点,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规范有序的手段,使医院管理人员在进行决策时更加快速、准确。

(四)优化运行决策

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全面将预测系统、数学模式及经营技巧相结合,让决策人员基于实时、全面的数据,并采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对医院的日常营运方案做出快速且准确的决策。在决策过程中同时可以对方案进行同步分析,评价其实施可行性,根据可行性分析做出最后的判断。

(五)梳理医疗流程

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医疗流程能够更全面地考虑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的方便程度及舒适程度,充分体现了医院“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对治疗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并改善治疗环境,尽可能地减少患者在就诊时所需的程序,让患者享受到更加舒适、便捷的治疗体验。与此同时,医务人员的重复性工作也相对减少了,其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六)加强医疗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

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医疗设备的基础数据、工艺文件及经济利益分析等方面提供了庞大的数据库,轻松实现了管理流程的简化及全方面的动态管理。为合理有效的医院决策及日常工作提供了有效而充分的依据,使医疗设备的管理往高效化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医疗改革与医院信息化管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势必会对医院的发展带来正面影响,并引发体制内部制度的改革,要求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得到更新,并引入精细化管理体系,对医院业务进行全方位重建及架构调整。另一方面,医院精细化管理体系的运用,必须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之上。由此可见,医院信息化管理体制与医院改革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如今的信息化管理不再仅作为医院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而存在,它更多的是一种管理理念。可以说,医院在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一场体制的变革,而精细化管理就是众多变革内容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李铭.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误区及对策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8

能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全面 内部市场化 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与应用

一、背景

目前,在企业快速发展及严峻的煤炭形势下,针对企业经营压力逐步加大的实际情况,集团以全面内部市场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与应用作为集团公司管理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管理向纵深发展,推动集团公司企业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进步,实现降本增效、管理升级、应对危机、共渡难关的目的,从而继续保持集团公司全面、协调、高速地发展。

二、建设思路及目标

结合新矿集团6级市场化管理模式,切实落实6级市场管理理念,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升运营效率、堵塞管理漏洞和矿井全面内部市场化管理的需求。系统建成后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形成一套统一的全面市场化管理信息系统,指导集团各生产矿井及非煤单位的市场化管理活动。

第二,实现从预算管理、日常管控、绩效考核、成本分析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管理。

第三,规范管理过程,从根本上改善管理手段。改变以往手工为主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的执行环境,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规范性管理。

第四,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通过数据的集中式管理,提高信息的集成度,使管理层能够全面把握企业运营状态,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有效增强集团公司对下属矿井的管控能力和水平。

三、系统总体设计规划

(一)业务模型分析

通过对新矿集团全面内部市场化管理业务流程的梳理和分析,得出煤矿经营管理活动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成本控制、日常管控、工资结算四个核心业务域。

第一,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按预算周期分为年度预算、月度预算。年度预算的编制,根据集团公司对煤矿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矿对下属的煤炭生产公司、洗选发运公司、物业公司、直属部室分别编制材料、人工、电力、租赁、修理、差旅等可控费用预算,以及不可控费用、冲减费用的预算,最终形成矿利润预算。

第二,日常管控。日常管控,是指日常生产活动管理及为经营结算提供支持的工作量、各种支出费用的日常收集。从费用支出的角度来说主要分为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这些工作量及费用项目形式多样,管理模式多样,参加部门众多。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其只是对数据的收集、确认、使用的过程。

第三,绩效考核。根据各职能部门的业务分工不同各部门的考核内容也不尽相同。例如,技术部主要考核文明施工、工程质量、专业罚款、月度计划完成考核、回收率考核、重点工程考核等;经营管理部主要考核单体租赁、材料费用、风动工具租赁费考核、工区预算差异率考核、材料丢失考核等。

第四,工资结算。结算包括矿对公司、公司对专业、专业对工区、工区对班组、班组对个人的结算。重要的结算主要有两级:一是矿对区队工资结算;二是区队对工人个人工资结算。每级结算对相应的计量、单价、费用支出,根据不同的结算归集方式,计算出各个结算主体的结算额。

(二)设计模型分析

通过对市场化业务流程的梳理和分析,抽象出以下设计模型。主要包括:

第一,基础配置定义。定义市场的主体、客体、市场级别、产品项目、费用项目等内容。

第二,预算管理。其主要是根据每级市场主体的管理重点不同,分别进行各自管控指标的预算管理。

第三,结算管理。根据每级市场的日常考核结果对相应的市场主体进行工资结算。

第四,日常管控。其主要对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各级市场主体的工作量和费用进行统计收集。

第五,对比分析。通过对将结算与预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现事中的控制和事后考核

(三)外部系统接口关系

由于市场化的管理涉及的日常管控数据较多,需要从其他管控系统中抽取数据,所以存在同其他外部系统的接口关系。

例如,材料费、材料维修费从材料管理系统提取;租赁费、修理费从设备系统提取;人力资源有关数据从人力资源系统提取;产量、进尺有关条件及数量、洗出煤量从生产调度系统提取;罚款从奖罚系统中提取;安全考核情况从安全系统中抽取等。

四、系y功能规划

(一)系统管控目标

根据集团六级市场划分,一、二级市场主要面向集团和矿领导使用,所以将一、二级市场的管理目标定位为收入利润管控中心,通过各矿收入、支出、利润的集中展示达到了解全集团收入支出、利润的宏观目标。三、四级市场主要为各矿经营考核部门使用,所以将三、四级市场的管理目标定位为成本控制中心,通过考核部门对具体基层单位的日常考核,突出矿对下属部门的成本控制,实现日清月结。其中,日清是过程控制,月结作为结果考核。

(二)功能划分

根据上述管理目标,通过业务模型的分析和设计模型的抽象,规划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二级市场应该包括预算管理、结算管理、价格管理、收入、支出、利润分析功能。并且和财务系统、物资系统、销售系统等外部管控系统结合,突出收入利润的分析和统计功能。

三、四级市场应该包括价格管理、结算管理、交易管理、成本预警及分析模块,突出成本的控制功能。

五、六级市场应该包括班组管理、人员管理、岗位管理、出勤管理、价格管理、班组收入、个人记分模块,突出精细化管理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公开。

五、创新点及效益分析

(一)创新点

第一,领域拓展。从生产领域向经营领域横向拓展,使内部化管理由单纯成本中心控制手段拓展到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全面作用的管控手段。

第二,主体延伸。市场一级主体由二级单位向集团公司纵向延伸,使集团职能部门成为企业第一级市场主体。各类节支和增收指标落实到职能处室,按管理要素分类,直线指导,联责考核。充分发挥职能处室的业务指导作用,提高职能部门的管理积极性。

第三,机制优化。按照量化考核、绩效评价、奖罚分明的原则建立科学的正、负激励机制。对影响企业效益的重点指标从集团处室到基层区队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推行目标管理和承包管理。

第四,手段提升。实现从预算管理、日常管控、绩效考核、成本分析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对事前预算、事中管控、事后考核提供了系统支持,提高了管理效率,提升了管理手段。

(二)效益分析

能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图书馆员工;素质

步入21世纪以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生活的日新月异,很多上世纪我们无法想象的图景已经真真切切地成为当代生活的常态。数字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娱乐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当数字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当信息化时代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科技体验时,很多传统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休闲模式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以往,很多人将读书当作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或者消磨业余时间的途径,办理一张图书借阅证,就可以在业余时间徜徉于文字海洋,为大脑充电,汲取各方面的知识。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逐渐普及,传统纸质图书的弊端日渐显现,与网络阅读相比,书籍略显不方便携带,不容易查找,阅读成本高等劣势,因此,更多的读书爱好者逐渐把“跑”传统图书馆的习惯改变为“泡”电子图书馆的爱好,这使传统图书馆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也对图书馆员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一、信息化时代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具有信息时代特色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

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是每个人必备素质的重要方面,除了普遍意义上所说的职业道德与思想品质以外,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信息时代还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职业道德毋庸赘言,是任何员工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是图书馆员工对服务读者工作认知与践行的基础,通过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态度能够得以体现。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得以体现,在图书馆工作中,二者共同构成了员工的思想素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使各类信息快速广泛传播,诚然,正面信息的传播能够给人们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但不可否认的是,承载负能量的信息也在大量横行于网络,充斥在读者和网民的视觉与听觉中。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首先必须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具有较强的信息辨别能力,能够及时有效地剔除掉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不具有传播价值和不利于主流价值观建立的负面信息,把好电子图书馆的资源关卡,为电子图书馆的健康与洁净做出努力。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及时引进科学健康的信息资源也是其信息辨别力及职业道德的重要表现,只有工作人员高度重视电子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和质量,读者才能够自由遨游于电子图书资源的空间,从中获取知识,得到充实与提升。

(二)具备信息处理应用的能力

之所以我们说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图书馆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是因为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已经远非人们根深蒂固的“借书——登记——看书——还书”流程,彼时的图书管理员只要能够将图书分门别类置于合适的类目下,在读者借书时做好登记工作,及时催还,以及在读者还书时做好消记工作即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基本没有关联。而此时,图书管理工作已然今非昔比,信息时代,信息的发现、收集和提供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把目光定格于纸质图书是非常落后的观念,一名出色的图书管理员必须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网络信息处理应用能力。首先,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学会使用计算机将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输入到数据库并存储起来;同时还要掌握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基本的网络操作技术。其次,图书馆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外语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素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范围广,广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只是转瞬间的事情,因此很多外语信息有可能被我们的网民和读者接触到,这时,甄别信息良莠以及做好知识导航和分门别类工作则成为图书管理员的分内之事。

(三)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做好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虽然这不能算是信息时代图书馆人员需要具备的特殊技能,但在信息时代,图书馆人员必然拥有更高的人际交往能力。网络缩小了世界的范围,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也把图书馆与出版商、各种公司以及读者紧密连接在一起,使信息在国际间迅速传播,人与人、人与信息的交流愈加频繁。现在的图书馆已经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只为特定区域内的读者服务,而是成为了一个推进世界联系的有机整体,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不断与外界的知识和信息相联系,以获得更为充实的知识资源,满足更大范围读者的需求,因此当代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求具备更高的沟通交际能力,他们需要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给读者与图书馆、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政府部门等均创造一个和谐共生的发展空间,为图书馆开展工作打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二、信息化时代图书馆人员提升工作能力的必要性

(一)内部完善的需要

图书馆肩负着存储文献、传播知识的重要使命,在很多人心中,图书馆是庄严、肃穆、传统而古朴的,似乎提起图书馆,首先脑海中浮现的便是一位位伏案阅读的读者在一片鸦雀无声的寂静中翻书的场景。然而,数字技术的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外部环境的改变促使图书馆内部结构的变化,馆舍的改建、扩容让图书馆“旧貌换新颜”,逐渐与时代契合,与国际接轨。如今,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集成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被广泛运用,图书馆已由过去的全实体形式向虚拟化转型,呈现网络化、电子化的特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是信息时代图书馆工作的必然要求,如果学不会使用现代化的工作方法,就很难胜任现代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二)外部环境的要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促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在转型,人们的工作方式在转型,乃至整个社会都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向更为先进和现代化的方向实现转型。信息量在变大,信息传播速度在加快,信息传播方式在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在改变,图书馆的外部服务环境发生了巨变,必须与时俱进,以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力量,提高员工服务水准和工作能力,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不断更新升级员工培训体系,围绕外部环境变化的新要求,以信息知识存储与传播技术为中心,有效开展员工继续教育工作,以提高员工业务素质,适应多元化、个性化的读者需求。

(三)员工发展的需要

诚然,员工工作能力的提高对于其所供职的图书馆是有利的,能够促进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是,归根到底,个人工作能力还是与个人的发展联系最为紧密。如今,图书馆的功能越来越多,服务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墨守成规必然落后淘汰,勇于进取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优胜劣汰。以往,读者经常抱怨图书管理员态度傲慢,对读者不耐烦,借书还书都要看管理员的脸色;现如今,读者很容易将身份转变为网民,如果在图书馆的借阅纸质图书或者登录电子图书馆过程中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感到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则读者完全可以转变获取信息的途径,甚至通过一些开放的投诉建议窗口投诉给其带来不好体验的图书馆员工,让这些员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见,只有具备高超的工作技能,同时又能用心服务读者的员工才能够受到读者的褒扬,对其个人发展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

三、信息化时代图书馆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教育,培养图书馆员工的信息意识

与任何工作一样,图书馆工作也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以适应时展要求的职业。图书管理员是图书馆信息开发和利用的直接实施者,他们与读者联系最为紧密,是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最活跃而重要的一环,因此,在信息时代下对图书管理员加强信息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图书馆是传播信息,尤其是健康积极信息的主要场所,图书(包含电子图书馆的阅读材料)是信息的直接载体,而图书管理员是这一信息载体的管理者,他们的信息意识十分重要。对于信息意识的教育,主要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更新意识,信息收发意识和信息传播意识等,要敦促图书管理员基于信息的“深度”、“新度”、“准确度”等指标来甄别信息的良莠,要培养图书管理员对信息持有敏感的态度,时时刻刻关注信息的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树立一定的信息意识,对信息做出合理的鉴别工作。

(二)注重培训,提高图书馆员工的信息素质

员工培训是当今社会企业寻求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的成长推动企业的发展,图书馆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促进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转型,因此要重视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在信息时代注重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首先要加强图书馆员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目前,图书馆信息化进程加快,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转移到对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是否合理,对高层次的电子文献服务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方面,因此图书馆员应提高合理配置电子信息资源,快速、准确、全面传递文献服务,为读者提供高效咨询服务的能力。其次,要在有效利用互联网为员工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训练员工合理引导用户有效利用互联网的能力。例如,图书馆可以定期安排培训课程,让员工参与培训,学习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运用技术,提高信息收集存储及辨别能力。另外举办一些讲座,为读者介绍各学科资源状况和最新出版信息,引导读者正确利用互联网信息。

(三)强化考核,建立图书馆员工的工作责任

教育和培训工作是否对员工起到实质性的提升作用,要通过合理的考核机制来衡量和判断,否则便是一纸空谈。当信息化时代对图书馆工作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时候,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是否同步提高,需要通过对他们的管理和考核来实现。例如,可以以图书馆员工的数量和期刊质量作为衡量其学术水平的标准;可以以员工设置的学科导航更新数量及读者点击率来衡量其信息收集的能力,可以通过考核员工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水平来衡量员工的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对读者进行的教育讲座效果来衡量其沟通、判断及服务能力等等。对考核成果较好的员工予以奖励,同时对考核成绩较低的员工做出适当处罚,以此来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调动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陈凤琴.图书馆职业精神解读[J].科技情报与开发,2007,(15).

[2]王翠.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及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

[3]陈扣英,吴凤仙.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绩效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7(5).

能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轧钢生产;生产管理

一、实施内涵

结合当前的市场形势,如何安排生产是生产贴近市场的第一步,为了使生产更加贴近于市场,轧钢管理将排产依托于信息化平台的方式,在平台上获取企业与客户所签订的销售信息,根据客户需求组织安排生产,从而实现了产有所销,改变了传统以产待销的模式,从而大量减少了资金的占用,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生产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各工序间信息传递采用数字信息化技术,从而减少了信息在传送环节的错误率,同时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率,提高了生产的紧凑性,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质量方面依托于信息化平台,从实验室、化验室对每炉钢的质量信息进行采集,从而减少了质量信息的错误率,增加了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性,使客户对产品的质量更加满意放心。全自动的能源采集统计,增加了能源数据的准确性与可分析性。

二、实施方法

2.1利用信息化使生产紧贴市场。根据客户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在系统平台上生成一个销售订单,根据该销售订单对轧钢生产形成一个与销售订单相对应的生产订单,根据生产订单对轧钢厂进行周计划安排,轧钢厂在信息平台上接收到该周计划,计划可以调整。原料库操作人员根据轧制计划和铸坯库存情况,决定原料入炉顺序,并从班次生产计划中选择计划钢种、规格、长度。系统根据投入的原料坯批号自动生成计划轧制批号,同时生成生产任务单。同时轧钢厂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的向公司反映生产动态,以便公司根据市场形式及轧钢生产情况及时准确的做出决策。

2.2精确的能源统计。一改往日人为抄录能源消耗仪表数,作为能源消耗统计的管理模式,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采用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直接从仪表上采集能源消耗信息,从而根据轧钢生产时间将能源消耗利用信息系统自动匹配到产品批次上,从而更加准确有效地统计轧钢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情况,更加有效合理地控制轧钢能源消耗,降低轧钢成本,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2.3虚拟批次管理方法。棒材直供的生产模式,由于生产节奏很快,所以依托于信息化平台对棒材的原料进行管理有一定的困难。棒材第一根方坯进入加热炉进行轧制生产时,其该批次的部分方坯在炼钢连铸机内还没有浇铸完毕,导致系统无法获取其原料信息,没有原料信息直接导致备料无法操作,以至于棒材后面一系列的信息数据都无法进行采集与生成。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对棒材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采用虚拟批次的管理方法,即当方坯浇铸完前先接收一个虚拟的原料信息,其中包括钢种、规格等原料信息,然后利用该原料信息进行组织生产,待该批次连铸完毕判定结束后,接收其详细的对原料信息进行更新,从而实现了棒材的信息化管理,保障了信息的准确性。

2.4利用信息化精确计量管理。一改往日司磅员对产品进行过磅计量的计量模式,利用信息化平台,系统自动采集生产的批次信息,然后信息化系统自己采集车间磅上计量信息,将计量信息与批次信息相匹配,完成产品的计量工作,从而实现了无人计量,同时由于信息的共享,库房管理能第一时间准确了解到该批次的计量信息,使生产工序间结合更加紧密的同时减少了人员成本,而且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2.5无误的质量信息。信息化平台自动内存有各个物料的检验计划,生产中系统自动根据生产信息与系统内的检验计划生成一个检验委托,然后检验人员根据这个检验委托进行检验,然后将检验值录入到系统内,从而减少了丢检、漏检等情况的出现,另外利用信息化的共享平台,质监部门在产品发货时能够准确的为客户打印出一份质保书,里面具有各项检验项目的详细信息,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保证、提高了产品的档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2.6标准化库存管理。对成品库进行标准化精细管理,对成品库进行6位编码式管理,在成品入库时录入该6位库位号,当查找成品实物时只需在信息系统内输入该实物的批次号即可直观显示出其所在的位置,从而减少了盘库等成品操作中所需的时间,并且信息准确直观,提高了成品库管理的效率,同时使库存管理更加清晰。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