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区别;融合

中图分类号:GA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14-02

一、两类实验的区别

探究性实验是指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这种实验一般都具有试探的性质,因此也称之为试验。

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为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它注重探究的结果(事实、概念、理论),而不是探究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不同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探究性实验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教学目标,它不仅关注“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验证性实验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验证基本理论原理为主要目标,如注重培养学生的使用和装配仪器、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处理和计算等技能,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强调操作技能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学生们所能做的就是按照已经设计好了的实验方案,去检验一个已知的结果是否正确。

(二)教学模式不同

根据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

模式l:问题假说一实验事实一推理和判断一验证假说一结论一应用

模式1

该模式以假说的提出及验证为主要内容。假说是根据已知的实验事实和科学理论提出假设,并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推理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直觉思维、逻辑分析等手段构成一个新的组合来解决新的问题。例:乙醇与甲醚分子结构式的确定

1.提出问题:乙醇与甲醚分子结构式具有怎样的分子结构式?相同吗?

2.收集实验事实:(1)分子式都是为G2H6O,比乙烷分子多一个氧原子;(2)化学键理论:通常情况下C、H、O三元素形成的化学键数分别为4、1、2。

3.提出假说:根据乙醇与甲醚的分子组成和化学键理论,乙醇与甲醚分子多出的一个氧原子放到乙烷分子结构的什么部位呢?显然只能插到乙烷的碳氢键或碳碳键之间,从而提出乙醇与甲醚分子的两种可能结构:

4.对假设进行推理判断:若(I)式中的乙基换成氢原子,不就是水的结构式吗?如果结构是(I)的话,就应该像水一样可以与钠等活泼金属反应;且ImoI物质(I)能产生0.5moIH2。若分子结构是(Ⅱ)的话,就不能与钠等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

5.实验检验:分别在一定量的乙醇与甲醚中投入金属钠,其中一种能反应产生H2,通过测定和计算得知,ImoI乙醇大约能产生0.5moI的H2。另一种不反应。

6.得到结论:乙醇的分子结构式是(I)而甲醚的分子结构式是(Ⅱ)。

模式2: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科学抽象-结论与应用

在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发现的主题,然后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在实验和探究的基础上,准确地获得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事实和现象,随之利用这些现象和数据,进行思维加工并得出科学结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有机化合物知识等,均可采用这种模式来获得。例如盐类的水解概念:

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显什么性呢?是不是中性呢?如何通过实验测知盐溶液的酸碱性? 2.学生实验探究:将少量CH3COONa、NH4CI、NaCI、CH3COONH4的晶体分别投入盛有新鲜蒸馏水的试管中,振荡试管使之溶解,然后分别用pH试纸测定盐溶液的酸碱性。

3.实验事实及其处理(见上表)

4.学生探究发现(科学抽象)

表征性抽象:CH3COONa溶于水电离出的CH3COO-与水电离出的H+结合形成弱电解质CH3COOH,使溶液中的c(H+)减小,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导致溶液中c(H+)c(OH-)而显酸性;NaCI溶于水电离出的Na+和CI-都不能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不移动,c(H+)=c(OH-)显中性。CH3COONH4溶于水电离出的CH3COO-与水电离出的H+结合形成弱电解质CH3COOH,使溶液中的c(H+)减小;而电离出的NH+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形成弱电解质N3・2O,使溶液中的c(OH-)减小,水的电离平衡移动,但c(H+)=c(OH-)显中性。

原理性抽象:强酸弱碱盐溶液中的弱碱阳离子或强碱弱酸盐溶液中的弱酸阴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OH-或H+合成弱电解质的分子或离子,导致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c(H+)≠c(OH-),从而使盐的溶液显示出一定酸碱性。弱酸弱碱盐溶液中的弱碱阳离子或弱酸阴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OH-或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分子,导致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但c(H+):c(OH-)显中性。

5.结论

(1)盐类水解的概念:在溶液中盐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盐类水解的实质:盐溶液中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3)盐类水解的结果:盐溶液可能显示一定的酸、碱性或中性。

(4)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便水解,谁强显谁性。

6.应用(略)

在上述两种教学模式中,根据学生主体活动的程度,又可分为引导探究和开放探究两种形式。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假说,引导学生朝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方向提出实验程序,预测可能的结果。教师的引导并不是刻意的引导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获得知识。

开放探究一般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设计实验程序并实施实验方案,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将其应用于新的情景加以检验。这种模式强调探索和创造,学生以一种近似科学家进行实验的方式学习化学,不再强调获得正确的结论,而是强调过程

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按“问题原理结论实验证明应用”的程序进行教学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按照指定的步骤、要求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已学过的化学原理、概念或性质,学生在实验中被动大于主动,这种“照方抓药”模式是高度固化的。

二、教学实施的一般程序

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对实验程序不作详细指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一般的程序是:提出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查阅书刊、浏览各种资料或上网等途径,筛选其中有用的信息,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根据猜想假设,设计合理的、详细的实验探究计划,并就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的方案,教师检查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收集、记录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实验前的猜想假设进行对比,再对结论进行分析,进行小组或班级讨论,讨论收集的数据和对数据进行的解释,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实验的建议);反思与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实验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具体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探究活动);表达与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让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促进,进一步完善整个计划)。

验证性实验,采取“照方抓药”式的操作,实验材料、实验步骤是设计好的,时间是已定的,一切都是按教师的指令进行,学生做实验时,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思考、询问和尝试。教学的一般程序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需要验证的概念或科学结论,提出注意事项,或针对学生普遍容易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按照教师或教材上指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观察、记录;完成并填写好实验报告。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时空

从时空范围看,验证性实验只限于教室、实验室等,而探究性实验不仅在实验室,还可延伸到校外(科技活动中心、高校或国家实验室和图书馆、网吧、化工企业研究室、工厂、农村等)。

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教科书,而探究性实验的内容既可以是出自书本的,也可以是来源于社会和生活实际的,往往更注重后者。

验证性实验一般伴随对概念、原理进行分析、讨论或者在学完某一知识点之后进行,时间从几分钟到一节课。探究性实验则往往安排在概念、原理的学习之前,以此推动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讨论。根据探究性实验间相对较短,而那种具有跨学科性质和利用社会考察活动的开放性探究性实验则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数周的时间。

四、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融合

从上述分析、比较中可知,两类实验各有特点,在学生教学中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验证性实验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强化学生实验技能训练的规范化、程序化等。应当承认,验证性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在中学化学中引入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理论或发现都必须经过验证才能被确认,并且,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同时还可体会得到结果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但是在初中,由于受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通过简单现象来验证结果,对于过程和方法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过多,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简单化,片面性认识。探究性实验有利于理解科学过程和培养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过分强调探究性实验而对验证性实验加以排斥,也很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很好地理解两类实验的含义和本质区别,树立探究教学的理念,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教学,同时不随意摒弃验证性实验,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收稿日期:2006-03-16

作者简介:王后雄(1962-),男,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陈光辉(1968-),男,湖北武汉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从事中学化学教学研究。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范文第2篇

“茎的输导功能”实验――验证性实验。

一、教材版本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五章第四节《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二、目标确立

本节内容是有关植物茎的功能的,这是结论性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导管结构微观,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纯理论的内容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兴趣满满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一般教学流程

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将黄杨枝条浸泡在红墨水中一昼夜”,上课时用于观察。但事实上学生预习实验的情况参差不齐,而且在冬天很难实现“叶脉染红”的效果。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些问题,实验教学的效果势必难以保证。

四、改进

教师要准备染色的黄杨枝条若干(多些)和已染红叶脉的天竺葵枝条(或者凤仙花枝条)。

五、创新之处

1.教师多准备些黄杨枝条,提供给没做预习实验或实验效果不佳的同学,否则会有一部分学生课堂无事可做,影响整体学习效果,同时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这样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展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

2.用黄杨和凤仙花两种实验材料,实现了优势互补。黄杨枝条易获得,茎比较粗易于观察,但不易着色;凤仙花在初冬比较少见,但茎几乎透明,着色容易,观察清楚。以黄杨做分组实验的材料,而凤仙花做演示实验的材料,用实物投影展示,一目了然。二者互为替代,教学效果显著。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性实验。

一、教材版本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二、目标确立

本节实验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性实验,他们初步了解了探究的一般过程,但是控制变量和独立设计对照实验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如何既降低难度又不影响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参与,是该节课的难点。

三、一般教学流程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按照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按部就班仅仅是“带”着学生走形式,更有甚者从头到尾教师包讲包说,这样的探究实验就失去了意义。

四、改进

1.设置情境,形成假设。教师可提出:种子可以随时随地萌发吗?一般我们这里什么季节播种?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外界条件?学生由此联想到:春季温暖、潮湿,翻土可以使土壤疏松透气。

2.引导点拨,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的方案设计这一环节是难点。将学生分成三大组:“空气”组、“水”组以及“温度”组,每组承担不同的因素进行探究。如果学生基础不好,教师以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为例,让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完成方案设计。“空气”组的对照实验设置难度大,教师可以结合语言、小实验等方式引导,如“用什么把空气挤出来”,为学生拓展思维。在科学的、确定的实验设计方案指导下开展实验,水到渠成。

3.实施实验,及时记录。科学实验不仅仅是“做实验”,也需要对实验现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以此为依据得出实验结论。为此,我设计了《实验记录》,学生在观察与交流的基础上认真填写,养成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与态度,避免实验课流于形式,确保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五、创新之处

1.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将所探究的多种因素分解成多个单一因素,让学生通过单个因素考虑与种子萌发的关系,符合认知规律,可操作性强。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作出假设。结合对照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取证、逻辑思维判断、汇报交流、归纳总结等步骤,旨在让学生体验一个探究知识的完整过程,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3.通过小组内交流、班内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总结探究过程,分析成败原因。交流中学生学会了与别人合作和分享,既发展了个性,又培养了集体精神,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理念。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案式 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4-0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挖掘和开发生物学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课堂秩序一般比较乱,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很多时候实验课只会停留在表面的喧闹中,学生没有真正从实验现象走进知识的本质,甚至出现在实验课上茫然不知所措,长此下去,学生体验不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发现时的快乐,学习生物的个性思维和兴趣逐渐抹杀。因此,生物教师必须重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积极探索和创新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

经过探索与实践,笔者发现运用“学案式”实验报告,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学案式”实验报告是将学生课前预习的学案和实验报告进行充分整合而形成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验报告,利用它将整节实验课“穿针引线”起来。这样学生在整节课中任务清晰,目标明确,因而教学秩序不凌乱,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和交流,在探究和实验的过程中就能完成实验报告,从而减轻学生课外填写实验报告的负担,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

下面谈谈我们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课中运用“学案式”实验报告进行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设计思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但掌握程度不一,而本实验是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因此本节“学案式”实验报告的大框架就是探究实验的七大步骤(附后),然后再在每个步骤后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这样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步骤就有了整体的认识。

教学实践: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然后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探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完实验填写现象,画观察到的细胞图。在分析结果的步骤里,引导学生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细胞失水和吸水,经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原生质层、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等概念,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的比较透彻。在表达与交流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比如如果滴加的是0.5g/ml的蔗糖溶液,实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空隙充满的是什么液体?如果没有细胞壁,实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如何设计实验测定洋葱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如何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这样层层深入,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维和广度思维,同时也能考虑不同学情的分层教学。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而没有观察到实验结果,影响后面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可以使用PPT展示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动态过程,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知识,起到名副其实的辅助作用。

实践反思:本节采用这个“学案式”的实验报告,让学生在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熟悉探究实验的步骤,为完成后面各章节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在实验探究阶段,加强观测方法的指导,引导分析实验原因,培养实验素养,抓住时机诱导学生思考,这样,边实验,边描述,边思索,就会水到渠成,为最后的总结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在实验探究实施过程再抓住时机,创设质疑的环境,“以其所知,喻其不知”,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

《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学案式”实验报告

一、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设计实验:

1.实验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测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过程: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①外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内因原生质层具______________;原生质层的伸缩性_______细胞壁的伸缩性。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表达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进一步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探讨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常常会就某一个化学知识点进行一些实验的设计,这些演示实验按照类型可以分为三类,主要包括将新知识进行传授所进行的演示实验;验证化学知识的演示实验;探究性的演示实验这三个类型。

一、学习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一类型的演示实验主要是以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到新的化学知识为主线的。教师一般都是一边传授化学知识,一边对于实验操作进行演示。这是一个从特殊的知识内容过渡到一般的一个过程,教师在操作实验的时候,会讲解实验的原理,实验条件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出实验过程当中的实验现象,达到学习的目的。比如说,在学习有关铵根离子的检验这个内容的时候,教师对于NH4Cl和(NH4)2SO4这两种物质,先让他们分别和NaOH溶液进行反应,让我们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反应产生了NH3,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最后掌握如何通过实验检验NH4+。因此,在教师进行这个演示实验的之前,我们就要对于这部分知识内容有所掌握,这样才能在教师实验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知识,更加容易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也容易看懂教师所做的实验。使得化学的学习有目的地进行。基于化学教师的演示实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这几个方面。

1.我们在对于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时候,要多掌握那些与实验过程中有关联的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提前的学习,这样,在教师的实验过程中,就会有目的、有准备地去思考实验现象,不至于找不到核心内容,有所预知。

2.对于实验中的一些特殊的地方,我们要将这些记录下来,做好笔记,进行思考、对比,进而掌握知识内容。对于化学中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比如说,应该把从演示“NH4Cl和(NH4)2SO4中的NH4+的鉴别”的实验的结论进行推广,针对于其他的铵盐,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鉴别,最后总结出“化学上检验铵盐的一般方法”,这是对这种实验的归纳。

3.教师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和补充必要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使实验更加完善,如在讲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师就可以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操作,如:(1)展示一支已经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在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这节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二、对于验证性的演示实验的学习

针对具有验证性的演示实验,这重点是将已经学习完的化学内容进行试验验证的。一般都是在讲完化学知识后所进行的相关实验。在授课的过程中,针对知识点的新旧进行了详细的关联和对比,使得学生对于化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了深刻的理解。然后再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进行实验验证,更加加深了理解。掌握了化学知识,并认识到了化学这门课程的意义。在学习验证性的演示实验的时候,要多关注这几个方面。1.在学习验证性的演示实验之前,要对学习过的知识内容进行复习,这样,在进行验证的时候,做到心里有数,更加容易将学习过的知识内容巩固。对于实验操作中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果的得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掌握。2.演示实验结束后,学生还要逐步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些试题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逐步实现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对于探究性实验的学习

恩格斯曾经说过:“单纯依靠眼睛进行观察,得出的经验,根本不能够有效验证这种必须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要摆脱以前的经验主义,对于一些假设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经过科学的实验进行验证,这个类型的实验就可以通过探究性实验进行实现。在进行化学分组实验的时候,对于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领以及对于实验现象的正确观察,都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避免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在做完探究性的实验后,我们往往会提出很多的跟探究性实验相关的问题,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完成这些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表达与交流,准确地得出实验结论。比如,在我们所做的探究性实验:金属钠和水的反应。提出的问题是:如果在水中滴加几滴酚酞,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最后这个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从探究性实验中,学生便会感受到化学实验的神奇,更加地喜欢这门课程了。总而言之,在化学课上,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化学知识的辅助工具。可以明了地提高对于化学知识内容的展示和验证,帮助学生从心理上确定化学实验是一种很有验证性的实验方法,对于某些学生不能理解的化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获取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从而感受到化学这门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更加地喜欢这门课,爱上这门学科。

作者:杨小林 单位:河 北省怀安县柴沟堡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优势;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一般为了节约时间,会直接跳过做实验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直接进行记忆。而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更新,要求教师在化学这门学科中,要把做实验当成化学教学的灵魂,还要对实验进行改革创新,使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体验探究过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受到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同时还能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想利用实验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几点展开探究。

一、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1.教师精心设置实验课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生学习的主力,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与学生的学习密切联系着,在上化学实验课时,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化学课程精心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让学生对其进行自主探究,设计方案,然后学生通过相互讨论选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动手与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2.教师改进以往传统的课本实验,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在我们以往传统的化学实验中,教师一般从学生的安全角度考虑,总是教师在做演示实验,学生在旁边观看,虽然学生对做实验非常感兴趣,教师却没有给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从而达不到实践的能力。所以,在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进以往的教学实验方案,将实验教材中一些比较安全、简单、容易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做实验的过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对书面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师要从生活实际方面体现绿色化学原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联系化学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时,不能单方面靠书面内容来获取化学知识,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化学在日常生活、工业、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进行调查研究,利用生活中人们比较熟悉的安全的化学产品进行实验验证,可以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来获取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合理地应用于生活当中,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教师应提倡学生做绿色化学实验,它是社会对化学发展的新要求。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环保问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能够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绿色化学实验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绿色化学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让他们学会探究的科学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尽量选择没有污染的、绿色环保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装置来进行实验,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探究的

兴趣。

综上所述,要想利用实验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首先得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在化学这门学科中,要把做实验当成化学教学的灵魂,还要对实验进行改革创新,教师在使用实验教材时,应该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研究,并将它们进行改进、补充、拓展和创新,同时还应重视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把化学实验当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主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