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经济政策梳理

县域经济政策梳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经济政策梳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县域经济政策梳理

县域经济政策梳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一事一议 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

Abstract : How to the develop farm economy is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which the government's most concerns and solves.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条件。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是广大农场工人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新农场建设的重要任务。应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场的范围,不断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农场生产条件、基础设施有明显的改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投入、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等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

2.要着眼提高农场工人素质,加强对农场工人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处理好农场工人问题是促进我国农场经济发展和新农场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农场工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场工人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场的工作,对于保持农场稳定,推进农场改革,加快农场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场工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发展农场经济,当务之急是教育农场工人、改造农场工人。虽然农场工人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农场工人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场,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但目前农场工人的素质还很低。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提高农场工人的法律意识。要发挥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组织农场工人学习法律法规。二要提高农场工人的科技意识。要充分发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乡镇事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大力发展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通过专家讲座、科技致富典型引带、专业技术培训和组织农场工人参观典型现场等手段,强化对广大农场工人的科技培训。三是要增强农场工人的市场观念。要引导农场工人舍得投入,购置必备的通讯和网络设备,善于通过电话、互联网等媒体捕捉市场信息。四是要增强农场工人兴办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县乡人大、组织和民政部门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善村民代表议事会管理机制,提高“一事一议”成效,鼓励农场工人出资出劳,大力兴办公益事业。

3.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壮大农场经济工作的责任感

集体经济是农场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集体经济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农场的长远发展。首先,发展壮大农场体经济是巩固党在农场执政基础的基本前提。近年来,该乡村级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随着农场税费改革的深入,原有收入渠道趋于萎缩,新的收入来源尚未建立,导致村级办公经费缺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村干部经济待遇难以保证;部分村债务负担过理,积重难返,影响了党在农场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农场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对集中显现的各种矛盾化解

在当前经济领域中,最尖锐、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地矛盾突出。大体可分为(1)一轮土地承包时举家搬走,未参与二轮土地承包的农户回来要地。(2)二轮土地承包时因欠款、外逃,未分给承包田的农户回来要地。(3)二轮土地承包时,部分农户因超生只分给部分承包田。(4)机动地超标准或长期发包引发纠纷。(5)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虽然各村对这些矛盾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但还没有成熟的化解招数。

5.加快农场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场经济组织化程度

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最后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6.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机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农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促进各项工作的法制化。农经部门要重视法制建设工作,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要使已有的法律成为相应管理工作的依据,同时也要善于把握时机,使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规范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通过建立和完善农经法规制度体系,逐步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成为农经工作的主要方式,推动工作发展。

7.必须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

现阶段农场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就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瞬息万变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纽带,分散生产和销售,很难形成规模和优势,即便是形成了规模生产,也会因为分散销售抢市场而出现互相压价、相互残杀的现象,加大了农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要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突破性发展产业龙头企业,靠龙头将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要走出政论办企业、管企业的误区。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先发展扶持谁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龙头企业。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经营必须兼顾公司、农户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现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损坏农场工人利益的现象,只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才能切实起到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

8.确保党的农场政策落实

农场经营管理工作历来是党的农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把贯彻落实农场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保证党的农场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按照“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落实“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确保党的方针和农场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农场经营管理工作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场工人持续增收、农场更加和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取得新进展。

9.科学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要引导农场工人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科学的消费习惯,杜绝不合理的开支,作为农场干部应当做好党的农场政策的宣传者、捍卫者,自觉引导他们遵纪守法,提倡移风易俗,建立和谐健康的乡村人际关系,减少农场工人不合理开支。

参考文献:

[1]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M] 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县域经济政策梳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准生态敏感区;中小城镇;工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2-0011-006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173182)

作者简介:陈建军(1955―),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与城市经济;周维正(1987―),湖北武汉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城市经济与产业金融。

一、引 言

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与周边的中小城市发展存在着互动关系[1][2][3],这种互动关系不仅基于产业层面,还体现在空间维度[4]。首先,理论和经验研究表明,大城市周边往往会自然形成中心架构发展模式[5][6],要素流动会从中心向扩散,而扩散类型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国家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如由发达国家流向欠发达国家;二是国内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如中国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扩散;第三类则是从大城市扩散到大城市周边,历史上不外如此,往往发展到特定阶段,大城市周边都会形成制造业集聚区[7][8],如上海与苏州、广州与佛山以及日本的东京与群马县等。其次,往往大城市周边的发展脉络和路径受地理因素制约[9],大城市周边的区域从地理角度上来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地理位置占优、地理条件优越的,如杭州周边的萧山、余杭,这类区域平原较多,可以发展成为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多、集聚较强的城市;另一类是地理条件不具备优势的地区,山较多、平地较少,工业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约束,但大城市扩张的范围依然也会延伸到这里,如杭州远郊的建德市。这些地理条件不具备优势的城市的发展,与大城市自身的发展也息息相关。[10]本文试图将这类地区与一般的城市、生态敏感区[11]区分开来,因此将这类区域在本文中被定义为大城市郊区的准生态敏感区。

二、准生态敏感区概述

(一)准生态敏感区与生态敏感区的比较

比较的具体内容见表1。

(二)大城市准生态敏感区的发展之于大城市发展的一般性意义

第一,往往在大城市有准生态敏感区域,这些区域或城市既有发展大城市制造业的有利条件,如区位优势、优先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等;也有发展大城市制造业的不利条件,如受生态约束、环评压力和能耗限制。第二,这类城市是大城市发展的托盘,制造业、服务业之间的空间距离关系、要素流动关系决定了大城市周边是制造业发展良好的区位。第三,由于历史原因,路径依赖原理,很多地理条件较差的区域有发展工业的传统。

大城市郊区的准生态敏感区在近几年的工业发展上受到了生态约束等多方面的限制而遭遇了瓶颈。杭州与建德的发展正是大城市与周边准生态敏感区域中小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德作为杭州远郊的中小城镇,在疏解杭州中心城市职能、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制约等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瓶颈,因此如何依托中心大城市的优势,并借助城镇化的浪潮找到自身的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成为了建德等一批中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迫切需求。本文下文中对准生态敏感区问题、转型升级思路与战略的描述均以杭州建德市为例。

三、准生态敏感区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杭州准生态敏感区――建德市的基本情况

建德位于大杭州范围的西南部,属于杭州的远郊,距离杭州主城区约150公里。全市拥有51.3万户籍人口,地处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的上游,生态环境优美,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称号。同绝大多数大城市远郊的生态敏感区域一样,建德在农业、生态、旅游、天然资源(原料、能源)上具有优势,但由于生态制约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影响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建德经济发展遭遇瓶颈,且近年来一系列经济指标和数据也表明,建德的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浙江省2013年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排名上仅位列90个县(市、区)中的58位。此外,人均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劳动生产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单位工业用地情况及单位能耗产出情况等指标均居杭州市各市县区倒数。因此,如何面对生态敏感区的限制,破解工业发展瓶颈,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了建德等生态敏感区域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建德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工业区域的生态敏感性

由于工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具有规模大、产值高、解决就业等优势,因此工业发展成为各个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实现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手段。而作为很多大城市的生态敏感区域,在城市发展之初都形成了工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与生态发展形成矛盾,在当今生态保护的背景下矛盾更为激化。具有生态优势的建德就是一个传统工业区域,是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水电枢纽设施所在地,进而带动水电、化工、机械、水泥等传统工业发展,而其工业发展的污染、能源与排放问题势必会受到地处杭州钱塘江上游的地理因素制约,进而缩小其工业发展的空间,影响整个建德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优势产业拓展受阻:因建德地处钱塘江上游,其优势产业即化工产业的环评审批困难重重。

2.产业发展机制落后

大城市远郊的中小城市在产业发展上大多还处于粗放式扩张阶段,忽视了产业的内涵式发展,没有注重于大城市产业的联动发展。建德产业发展的机制就是如此,其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和潜力产业与杭州的产业关联性较弱。首先,家纺、低压电器、五金工具这建德三大传统行业因近几年其龙头企业竞争优势不强、市场结构较为单一、技术创新能力偏弱等原因,产业发展停滞不前;同时潜力产业基础薄弱: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在建德的发展基础薄弱,缺乏产业链的支撑、资源要素的支持,且城市功能配套不完善,缺乏对高新技术人才、青年劳动力的吸引力。

3.区域定位存在偏差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直存在“千城一面”问题。因此,培育城市特色和个性魅力在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对于大城市远郊的中小城市来说,区域功能定位,彰显个性更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建德作为杭州的水源地,也就是新安江的所在地,不仅长期营造和维护着优质的生态环境,还有着为杭州提供资源和休闲、观光服务的历史传统,与杭州存在天然的联系。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杭州庞大的休闲服务的消费市场势必将向建德延伸拓展,使建德的休闲观光旅游产业收获新的发展空间。然而,建德作为杭州远郊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却一直将自己定位于浙西偏远地区,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也未能充分利用好杭州的品牌。

4.产业转型升级受阻

大城市远郊生态敏感区域的中小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规模不够、人才匮乏、粗放增长等缺陷,使得其各类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阻力。以建德为例,第一,优势产业拓展受阻:因建德地处钱塘江上游,其优势产业即化工产业的环评审批困难重重;第二,资源产业发展受限:碳酸钙产业、建材水泥产业因能耗指标受限而使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水产业因发展过于依赖农夫山泉而无法进一步拓展;第三,传统产业提升困难:家纺、低压电器、五金工具这建德三大传统行业因近几年其龙头企业竞争优势不强、市场结构较为单一、技术创新能力偏弱等原因,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第四,潜力产业基础薄弱: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在建德的发展基础薄弱,缺乏产业链的支撑、资源要素的支持,且城市功能配套不完善,缺乏对高新技术人才、青年劳动力的吸引力。

四、推进准生态敏感区中小城市

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一)加强与大城市的有机互动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作为中小城市的建德,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之所以会面临上述困境及难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由于未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尤其在与中心大城市的协调发展这一环节的投入较少。小城镇需要产业兴镇,大城市杭州需要疏解功能,两者的有机结合,就可以既解决小城镇的产业问题、资金问题、技术问题、人才问题,又可以解决中心大城市的拥堵问题、场地问题、环境问题 、宜居问题。因此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上,建德应充分利用杭州这一中心大城市的品牌、知识及产业这三大优势与本身具有的产业特点、本土资源、生态优势等基础相结合,实现建德与杭州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并依靠自身的城镇化发展带动自身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提高中小城市自身的集聚效应

提升集聚效应应从产业集聚和产能集中两方面入手。首先,在产业集聚方面,由于集聚不足,由此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集聚效能的低下,形成众多中小城市当前的碎片化的工业发展空间格局,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的工业总量难以提升。据此,中小城市工业的转型升级首先要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通过数量整合和合理规划,减少工业集聚区数量,提高质量,一些具有严格环境保护要求的产业,要全部集中于特定产业集聚区,以便于集中治理和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其次,在产能集中方面,要推进产能向少数企业集中,扩大规模经济,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历程和经验表明,工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就是产能集中的过程,是规模经济不断扩大的过程,是企业优胜劣汰、做大做强的过程。

五、准生态敏感区域中小城市

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本文转型升级路径的提出,主要针对中国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一般性问题进行探索与归纳:第一,中小城市如何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特色,借助市场区位、土地成本低等竞争优势推进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第二,中小城市如何借助大城市的优势并与其实现产业分工、功能互补的协调发展模式。

(一)利用大城市品牌推进自身品牌建设

中小城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捷径之一便是加快沿产业链的升级,即将原来传统的工业产品高附加值化,其手段之一就是打造品牌,发展品牌经济。首先,建德属于杭州市的远郊,在杭州市域总体规划当中,建德是浙西综合交通枢纽与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距杭州主城区仅一小时的高速车程。建德在招商引资方面,应该重视对“杭州”这一优质区域品牌的运用,主动打出“杭州建德”的区域品牌,利用相较于杭州而言更低的土地成本、更靠近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来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其次,在充分运用杭州品牌的同时,建德还应切实加强自身的实力,并通过增加建德自身产品在全国市场上的曝光率、演绎宣传品牌故事、提高建德区域的美誉度等方式,树立建德品牌在全国市场上的良好形象与在公众心中的深刻印象,以逐步打造建德区域与产业品牌;同时,在各市区、乡镇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杜绝因为GDP考核压力而引进落后产业、低端产业的问题,避免其损坏建德产业在市场中的形象、占用建德的工业用地、拖累建德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

(二)吸引大城市人才实现自身产业升级

人才和技术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智力与创新源泉。近年来,中国许多人才与技术已经高度集聚的区域中心大城市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对智力和创新要素的专业化、高端化要求越来越高,已难以完全满足不断膨胀的人才创业与技术创新的空间和设施需求。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处于大城市边缘的建德应凭借其上佳的经济区位、较低的生活成本和优质的环境资源等优势,持续吸纳杭州转移而来的智力要素。在吸纳人才的同时,建德还应充分利用杭州的人才优势专业加强自身人才队伍的引进与建设:第一,要将引智招商作为建德发展的第一号工程,将引智放在招商之上,制定计划和指标,层层落实,定期考核和检查;第二,要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提高来建德工作的高新技术人才与高学历人才的收入和待遇;第三,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和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城市经济,为专业人才提供良好文化生活环境,做到能吸引人才,更能留住人才。

(三)结合大城市产业进行自身产业选择

产业是小城镇的生命,而光靠小城镇自己寻找产业是极其有限的,小城镇产业的低端 、分散、 不成规模 、零敲碎打的现实,决定了其产业必须借助外力进行转型升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要求,在加快旧城镇改造的进程中,疏导不适合在城镇内发展的产业,合理开展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用途调整,推进旧城区转型更新。同时,鼓励开发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因此,政府在落实国家规划的过程中,应帮建德选好自己的主导产业定位。配置建德产业功能时,应该积极主动与中心城市杭州的功能疏散对接。

建德充分利用杭州产业优势并发挥自身产业特点的途径是实现产业融合。建德与杭州的产业融合应从宏观上注重如下三点:一是注重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融合。由于建德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因此作为杭州市的远郊,可以利用其新安江的水资源和生态、农林资源优质为杭州市提供观光、休闲、旅游等服务配套。二是加强建德与杭州的产业关联性,如汽车产业的研发与创新环节放在对人才更具吸引力的杭州,而汽车零部件生产这类产业链则由建德来完成,以实现产业链上的互补及协调发展;同时,建德还可利用杭州的产业高端化这一优势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为先导,加快建德自身的家纺、家具家居、日用轻工等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链融合促使这类行业从产业链低端走向中高端。三是加强大中小城市的产业间融合,即根据不同城市的功能不同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创意产业与制造产业融合、战略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产业融合、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合、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融合。

(四)增强集聚效应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

小城市应将自身已有产业进行梳理,分类进行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定:第一,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改变原有经济区域中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足的现状,并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头作用,实现产能集中,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力。如建德的电子电器、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业属于当地传统行业,但企业多、小、散的现状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第二,通过产业集聚区在空间上的集聚提升外部性与规模效应。如建德的化工行业,在经历“杭州钱塘江水源污染事件”后,应通过建立化工的产业园区,创造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共同分享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并进行规范化统一管理,进行化工产业下一步发展。第三,对落后及低端产业进行逐步的限制。中小城市很多夕阳产业、低端产业占据有限的工业用地、利润较低且高污染高能耗,从中长期来看会影响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如建德的建材水泥和低端家纺。建材水泥这类产业主要依赖特定的自然资源,属于高能耗和产能过剩产业;低端家纺产品质量低、竞争压力大、利润薄,现有的企业家普遍文化水平低、目光短浅、转型意愿不强,因此从中小城市地方政府经济规划的角度,这类产业在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思路上应予以限制。

六、总结性评论

本文将大城市周边中小城镇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归结为:处于大城市周边的城市如何将城镇产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极化约束转化为内生支撑力与驱动力,进而推动区域大中小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问题。研究从大城市远郊生态敏感区域的中小城市在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约束、机制落后、定位缺失及产业转型升级受阻这个四个困境出发,针对其本身具备的资源、产业、区位等优势,提出了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既要协调好与大城市的利益关系,也要充分利用大城市的品牌、知识及产业优势,并以自身特点为基础进一步提高集聚水平,加强产业集聚,推动产能集中,从而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城镇化与产业集聚相结合带动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来讲,大城市远郊的中小城市要跳出县域经济局限,将乡镇经济、县域经济与都市经济、大区域经济发展甚至全国的经济融合起来,以开放的思维谋划自身的产业发展战略,学会在大区域范围内获取、组织和配置资源,利用中心大城市的巨大资源和庞大市场,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竞争优势和差别化竞争优势,形成市场一体、产业相联、分工合作的开放性发展体系,进而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由中心大城市带动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

注释:

(1)数据来自2009年2013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与建德市环境状况公报,并经作者处理得到。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J].城市规划,2002,26(7): 11-13.

[2]石忆邵.都市经济圈: 一个新的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9): 17-20.

[3]何一民,范瑛,付春.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1): 49-54.

[4]Fujita M,Krugman P R,Venables A J.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M].MIT press,2001.

[5]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

[6]Baldwin R E,Forslid R.The core-periphery model and endogenous growth: stabilizing and destabilizing integration[J].Economica,2000,67(267): 307-324.

[7]Helpman E.The size of regions[J].Topics in public economics,1998: 33-54.

[8]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8(173): 37-37.

[9]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 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4): 79-89.

[10]陈建军.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县域经济政策梳理范文第3篇

电子银行的出现,对银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变着银行业服务、营销和管理模式,并改变着银行业竞争格局。未来,电子银行将逐步替代银行网点,并从交易渠道向销售渠道发展,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发展。电子银行产品创新的巨大优势体现了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未来的电子银行业务将突出其个性化的服务。同时,电子银行将改变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和成本结构,交易的可靠、信息安全与电子银行的产品、服务、营销共同构成电子银行业务的品牌。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

“不确定、不均衡、高风险、低回报”将成为今年银行业的主要挑战。

中国银行将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全面实施发展战略规划,着力扩大业务规模,加快调整业务结构,全面加强深化风险管理,推动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

中国银行坚定不移地围绕“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发展多元化服务。立足本土,跨国经营,海内外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努力扩大资产负债和业务规模,积极调整业务和收益结构,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稳步提升集团整体核心竞争力。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张建国

2009年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建行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建行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加强风险内控,提升服务水平,沉着应对危机与挑战,努力实现各项业务快速、有效、优质、安全发展。

鉴于现在外资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和金融危机的进一步的发展,建行也做好了外资行继续减持的准备,即使外资继续减持也不会对建行造成负面效应。

中国交通银行董事长 胡怀邦

商业银行要认真履行《中国银行业文明服务公约》,切实加强服务创新。要牢固树立“服务创造价值”理念,整合各项资源,积极规范和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共同提升银行业整体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要认真落实各项文明规范服务规定,完善优质服务标准。要加快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建设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再造,调整优化营业网点布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业务,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兴业银行行长 李仁杰

不走传统银行的老路。在机构网络扩张上,从自身资源实际出发,按照经济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市场进入顺序,同时坚持“虚实结合”,在设立实体经营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虚拟的电子银行网络,先后建成覆盖全国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同时,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方式,大力发展“银银合作”,建立网络,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优的网络覆盖。光大银行行长郭友

从转变管理模式上说,光大银行正逐渐实现由过去分散的管理模式向集中的管理模式过渡。首先实现了信贷审批的集中管理,对风险的集中管理,对公营销的集中管理,目前正在研究、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光大银行还将在信息管理(IT)、电子化、财务等方面逐渐实行集中,通过成本集约来提高运行效率。

华夏银行董事长 吴建

多年来,华夏银行的营运平台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了彻底改造,即引进国外先进的IT系统,并且同步实施业务流程再造。这是继华夏银行上市、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几项重要工作之后,打造华夏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作。这场深入“骨髓”的营运平台改造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在我们看来,它是一张“单程票”,因为中国银行业已经没有退路。

中信银行行长 陈小宪

认识市场,要客观地看待市场,分析市场,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公司银行方面,需要银行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方案,在包括企业兼并收购、资产债务重组、外汇交易、过桥贷款,投资银行等金融需求方面跟进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抓住居民资产理财的机遇,开发多样性的理财产品,搭建强大的电子网络交易平台,赚取中间收入。紧紧跟随市场变化,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边缘化。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 陶礼明

通过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邮政储蓄银行建成了我国覆盖城乡网点面最广、交易量最多的个人金融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网络以储蓄核心业务系统为基础,灵活接人各省(区、市)区域性中间业务平台的金融信息化网络,覆盖了储汇业务的各主要环节,实现了交易、数据存储、后台管理、稽查监督等的全流程电子化处理。

汇丰中国总裁 翁富泽

中国已经开始了建立成熟而稳定的金融体系的进程,不应因为金融危机而放慢步伐,恰恰相反,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参与到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中来,打下坚实的金融体系基础。

中国正在进行金融创新和改革,一方面需要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成功之处。中国已开始建立公司债券市场,这是一个为未来建立稳定金融体系的可取例证。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张耀麟

浦发银行的信息化建设采用开放系统,在IT产品采购上采用了“议标”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全行信息系统的整体成本。开放系统在灵活性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在开放系统下,浦发银行在后续开发和软、硬件选择上,始终具有主动性。浦发银行产品开发部门的组织结构采用了矩阵式的管理模式,IT技术人员和金融业务人员混合编组在一个部门内,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业务和技术。

东亚银行(中国)副行长 林志民

在系统化方面,大家感觉到外资银行的整个系统比较先进,实际上在国内我们所使用的本地IT系统,也要慢慢赶上去,把所有本地化系统本地化,是练内功的关键所在。

银行业最大风险不是在信贷风险,最大风险就是操作性的风险。由于市场发展太快了,很多银行从业人员他们在从业的经验不足。所以这方面必须要考虑怎么把操作风险减低。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 董文标

信息化建设要打造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平台,在全行实施数字化管理,以此打造民生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未来银行的竞争焦点将表现在争夺中高端用户上,体现在银行营销理念和服务手段的差异上,要转变理念,银行需搞清楚三个w的问题:谁是我们的客户?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什么?”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整合产品和渠道,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星展银行CKO 施瑞德

目前,不管是在资产负债表、流动性或者机构融资方面,我们都做得非常好。首先,银行不应该实行太高的杠杆率,其次,银行风险管理十分重要,第三,市场需要一个良好的监管体系。为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星展银行在过去6个月中进行了一些内部重组,使结构 更加简单化,同时设立首席风险监管官(chief Risk Office)的职位,将两个职能部门合而为一。

华侨银行(中国)董事长梁炜宁

要突破网点的局限,就得另辟与客户沟通的渠道,华侨银行在中国推出了企业网上银行平台,为企业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它们会感觉自己是重点客户。对企业来说,除现金流外,时间也很重要,它们希望少跑银行,也希望有理解它们需要的客户经理,不需要重复说明需求。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行长 侯福宁

我行的主要客户对象是“三农”和中小企业农商行,今后在确保服务“三农”、中小企业的宗旨下,我行将积极扩展中间业务。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推进以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增强产品研发能力,以适应商业银行管理扁平化、专业化,服务网络化、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北京银行行长 严晓燕

中国的银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与国际同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有些国内银行已经考虑到以客户为中心,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处在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过度阶段。国内银行应该避免让网银成为产品在网上的堆积,应该更多地考虑客户使用体验,并借助信息化的契机推动自身业务的优化。

天津银行行长 袁福华

2009年是经济金融形势极为复杂的一年。全行上下要认清形势,应对挑战,牢固树立大筹资理念,狠抓负债业务,努力扩大资金来源,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要加快推进机构改革,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继续做好与ANZ的战略合作,在零售银行业务试点、业务交流、产品开发以及业务培训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要着力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行长 金维虹

网上银行是一种新型银行发展模式,是银行竞争的一个新领域。在这个新兴的业务领域里,小银行战胜大银行完全是有可能的。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推出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第一家网上银行系统――“金凤凰网银”,将带有小额农贷、消费信贷等功能的先进的网上银行系统推向农村市场,让农民享受到像城市居民一样的高水准金融服务。

哈尔滨银行行长 郭志文

哈尔滨银行在制度体系上积极引进国际管理经验,构建国际先进水平的制度流程,对开展农贷微小企业的支行的独立的考核制度,将绩效服务质量贷款发放挂钩,提高了支行和信贷的积极性。引进国际信贷,严格控制风险,加强IT系统建设。

此外,在认真分析目标客户信用的基础上,鼓励信贷人员,以专业化的经营和培训,不断提升风险识别。

宁波银行董事长 陆华裕

在银行内部要与客户换位思考,把产品作为银行品牌的一部分,去吸引客户,并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塑造宁波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我们将加强运用量化方法来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继续完善操作风险的管理,搭建全面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和操作风险的自我诊断与评估机制,并加快IT建设步伐,通过渠道应用层、客户信息及关系管理层、处理流程与操作层、产品与核心层、管理与风险控制层等五个层次,支持和催生银行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业务结构转型、业务流程再造以及经营效率和管理有效性的整体提升。

在产品开发上,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多元化的产品,将是银行的主要竞争策略。为此,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必须发挥宁波银行的自身优势,加快产品创新步伐,不断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基于这一理念,宁波银行已成功打造了“白领通”、“贷易通”、“金算盘”等深入人心的品牌产品。随着这些品牌产品的不断深化,“按贡献定价”和“极高的便利性”已经成为宁波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济南商业银行行长 郭涛

济南商行正在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核心业务系统。因为对于现代银行业来说,区域经营只是一个物理、地理性的概念,这离不开强大的IT系统的支持。

花旗银行(中国)董事长 欧兆伦

中国银行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更多地充满了机会。首先,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未来将有金融衍生品等更多品种出现,交易平台也会进一步发展;其次,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企业也寻找海外拓展的机会,而QDII(合格的境内投资者)项目也使得企业和个人客户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第三,随着中国私有经济的发展,银行的中小企业业务也会进一步拓展。还有,中国客户对于银行提供的产品、服务质量等有着更多样、更高的要求,这也促使银行不断革新、加强技术投入,以提高服务水平。

长沙银行董事长 张智勇

长沙银行形成了全方位系列化的、颇具影响的特色金融产品:一是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努力打造湖南最佳的“中小企业银行”;二是充分利用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大零售银行”,三是充分利用小额支付系统,努力提供方便快捷的电子缴费平台;四是充分利用支票圈存系统,努力构建安全高效便捷的支票清算环境。五是充分利用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努力搭建预防金融犯罪的“天网”。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 项俊波

作为国家赋予服务“三农”重要职责的大型商业银行,农行要充分发挥在服务“三农”领域的传统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有效服务“三农”的组织体系,运作机制和具体措施,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要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整合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

北京银行客户服务中心 总经理 施展

北京银行最近几年在网银方面的发展相当于一个初级的阶段。随着我们走出区域,在外地开设方案,我行对电子银行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现在已进入到一个良好的发展轨道,其中,在开发电子产品、拓展电子渠道方面着力较多。

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的银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差距的本质在于“是否以客户为中心”,在这方面中资和外资银行的出发点不尽相同。目前,有些国内银行做得不错,已经考虑到以客户为中心,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处在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过度阶段。国内银行应该更多地考虑客户使用体验。

传统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初期阶段可能对网银建设缺乏重视,但是随着它们突破区域的限制,在这方面的关注度明显加强。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网上银行部兼客户服务中心总经理 尚阳

目前国内的企业网银并不落后于国际上任何一家同行,这还不像银行的经营管理和产品创新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我自己 也访问过多家东南亚的外资银行,认为我们的产品完全可以和他们竞争。至于个人网银,差距是由监管政策造成的,比如目前国内网上不能购买国债,同时银行也不能混业经营,这造成国外个人网银产品比较丰富,而我们就相对单调一些。

北京农商行在网银建设方面比较注重自身特色。如企业网银和个人网银设置了同一个登录口。个人网银可以采取多证书,是因为它可以使用到企业网银的安全机制,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第一家。另外,我们比较关注我们自身客户的特点,比如中小企业比较多,因此在企业网银的框架下可以下挂个人账户,这也是一个创新。

招商银行总行信息技术部网上银行高级经理 夏雷

在我看来,中资银行起码可以在四个层面上加强信息化建设。首先是直接对客户服务方面,应该加强渠道建设,并在商业银行的网点加强信息支持;其次是后台服务方面,应该大量增设客户服务中心并进行品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再次是产品服务方面,目前各种虚拟化的金融产品都要应用到信息技术,这也是国内银行较之于国外银行差距最大的一块;最后是银行内部管理方,包括风险计量、绩效考核和合规审计等各方面,信息化都大有可为。

金融产品的不断复杂化要求风险分散,银行、证券与保险的各项业务之间互相渗透就是分散风险的途径,而信息化将加速这一进程。混业可能是金融业的大势所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其渠道优势大,客户基础好,我认为将成为金融产品的一个门面。

信息化不仅仅是某一家银行、甚至银行业的战略发展方向,而应当是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战略发展方向。事实上,国家在金融体系信息化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