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的宏观经济政策

新的宏观经济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的宏观经济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的宏观经济政策

新的宏观经济政策范文第1篇

一、我国经济增长潜在水平的决定

我国经济增长是否达到或逼近由充分就业水平决定的潜在水平呢?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能实现劳动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各自均衡以及它们之间的均衡,国民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的均衡状态,经济资源实现有效配置。这一经济学命题暗含着其它要素资源无限供给,从而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决定经济潜在水平的关键因素。现实中,我国现阶段生产要素供给的所谓“短边”并不是劳动供给,富裕的劳动资源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安置的一个长期任务。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人员大量存在;同时,城市就业问题压力也很大。虽然公布的失业率较低,甚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为我国现行城镇人口失业率统计口径以登记注册失业人口为准,而且地方各级政府追求政绩的偏好容易导致虚报、瞒报等虚假数字。一个可行的方法是用城镇人口从业率来进行推断。2003年城镇人口从业率为48.95%,城镇就业人数为25693万,如果按照正常的城镇人口从业率55%计算,即使不考虑农村到城镇中没有找到工作的和长年下岗在家没有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城镇失业人口估计应为2655万左右,据此推算,2003年底城镇失业率估计约为11%。并且,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的绝对规模越来越大,1999年时为1650万人,迄今业已翻番。而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分庞大,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全国城乡劳动总供给在当前阶段几乎是无穷大弹性,由充分就业水平决定的经济潜在或自然增长率,是我国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不仅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就业问题使然。

新一轮增长虽然尚远离由劳动供给决定的潜在水平,但并不是说增长不存在来自要素供给方面的约束。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严重受制于能源、重要原材料的供给限制以及运输能力和土地供给的约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能源支撑已经显得十分脆弱,一年多来,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的“电荒”、“煤荒”就是典型例证。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不仅对能源供给和运输带来很大冲击,而且其它一些重要资源也面临储量不足、供给短缺的矛盾。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资源消耗的世界头号大国。虽然从资源总量看,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大国,但与庞大的人口规模相对照,又是一个人均资源量稀少的资源贫国,一些对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经济快速增长给国内资源保障造成很大压力,一些重要资源的短缺将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性日益增强。

上述分析支持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无论是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增长还是在较长时期内,难以达到由充分就业决定的潜在增长水平,而资源约束会对增长潜力的决定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宏观调控政策应该以扩大就业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出发点。(1)提高就业率必须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为基础,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大凡经济增长较快的年份,就业形势就趋好,反之,经济增长放慢的年份,就业问题就显得比较严重。为此,在国家财政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的过程中,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方向应趋向于更加重视为扩大就业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技能培训,规范劳动市场,提供信息服务。税收政策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稳定器”作用,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为广开门路、扩大就业创造机会。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同样要立足于以促进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为首要的长期目标。要进一步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使其行为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民间投融资需要,这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长久之计。(2)提高资源利用率。鉴于我国长期面临以扩大就业为政策目标的快速经济增长趋向,以及自然资源耗损及其开采与利用的边际成本递增,把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与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有机统一起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显得意义重大而必要。提高资源利用率要以促进科技进步为支撑,经济政策应能较好地激发企业科技活动,实现增长集约化,并形成资源开采、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有效激励与约束的市场机制。财政支出要大力提高研发补贴,税收政策要有利于孵化科技型企业发育成长,进一步支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尤其鼓励对涉及约束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领域实施技术创新与产品替代研发活动。货币政策在利率逐步市场化过程中,要扩大风险投资放贷能力,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从整体上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素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终归要依据市场机制来实现,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密切相关。

二、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程度的判断

与政府推动或主导的增长方式相对应的是经济自主增长方式。经济理论表明,在一般的竞争性领域,无约束的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是获得瓦尔拉斯经济中资源最优配置的关键所在,政府的市场干预行为往往会导致生产要素流动扭曲,从而妨碍竞争性市场达到最优配置和效率。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企业自主投资意愿变得越来越强烈,经济呈现出趋于自主增长的态势。1998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需求不足影响,政府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手段的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在激发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引致经济自主增长显弱的迹象,直至新一轮增长周期形成,这一苗头才得以初步遏制。然而,我国经济增长的自主性无论与理论上的判定准则相对照,还是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自主程度相比较,都还存在较大差异。从宏观层面上看,虽然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取得重大进展,但是转轨时期体制性束缚依然存在。在金融领域,货币市场利率管制、资本市场无序和缺乏流动性、外汇市场汇率形成机制僵化,以及四大国有银行改革滞后等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微观经济主体意愿投资与消费的实现;在实体经济领域,一些行业仍然沿袭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企不分的垄断和半垄断状态,国有企业产权与经营职能并未完全分离,竞争不足,效率低下;在政府事权与职责方面,财政分级体制激发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也助长了地方政府过多干预或渗透经济活动的行为,一些行政特许权不甚规范,土地等重要资源供求关系还没有真正以生产要素价格来决定。凡此种种,说明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并不能达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境界,有碍于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发挥。

新的宏观经济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时间一致性 理论贡献 启示

一、时间一致性理论简介及其主要观点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针对动态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时发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普遍存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两位学者通过以经济政策与经济个体之间的互动影响为主要参考因素建立了一个两期模型进行分析,并据此重新阐述了一种反对相机抉择政策的理论观点,并在两人1977年发表的论文《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 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规则胜于相机抉择:最优计划的不一致性》)中就时间一致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时间一致性理论的提出为动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两人也由于在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方面所取得的贡献而被授予了200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认为时间一致性问题是指由于政策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动态不一致性)所造成的无法完全达到预定政策效果的问题,换言之,即是指政策实施的结果由于受到政策时滞性和缺乏可信性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无法达到预定目标,资源无法达到最优配置的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两位经济学者提出是否能通过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正式或非正式的)来增强政府政策的可信性,最终达到一种帕累托得以改进的状态。他们的理论认为即使在一个公认的社会目标函数的规划下,政府相继抉择政策也不能使社会达到福利最大化的状态,原因在于当一个政府是理性的,并以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发现其初始制定的最优政策变得不再是最优时,若赋予她重新制定政策的机会,政府一般会重新选择和调整最优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政策就出现了时间不一致问题,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政府每一期实施的政策实际上并未达到最优。在此分析基础上,基普二人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致性,即在制定出使经济实现完全竞争和达到有效率的均衡状态为目标的最优经济政策后,这些最优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会因为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仍然保持了其最优的状态;这就要求政府在一开始制定经济政策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政策的长期稳定性,防止因为政策的不断改变而导致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公信力出现怀疑,避免刺激市场的波动情绪和整体经济的不稳定情况的出现。因此,基普理论认为政府制定政策时应该基于单一规则而不是基于相机抉择。

二、时间一致性理论贡献和方法论贡献

一方面,该理论的提出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该理论的分析过程成功运用了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开创了新的研究模式,对整个宏观经济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问题时,通过将政府和个人作为两个因素引入博弈分析模型中,研究了经济政策与公众预期之间的动态影响,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一致性的观点,动态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经济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不仅会对政府前期的政策及其实施效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还会对政府未来可能采取的政策形成一个理性预期,并分析自己的相关决策对政府未来政策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在上述几种因素的影响下,若政府根据相机抉择的思路制定政策,当经济个体在动态决策分析思路的引导下发现政府前后期政策不一致时,政府在以后做出类似的决策时可能会遭遇信任危机,从而极大削弱政策的实施效果。此外,政府在这个博弈分析模型中是作为普通参与人对待的,通过对政府和理性经济个体的决策行为的动态分析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奠定了更为合理的微观基础。目前,以基于典型行为人为基本分析单位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全新经济分析方法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范式,此模型对整个宏观经济实证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将会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时间一致性问题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启示

总体而言,我们国家正处于关键的经济转型期,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努力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但同时更要兼顾稳定大局等综合因素,那么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就需要在充分借鉴和参考时间一致性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分析、抉择以及有效运用进行指导,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质上,在我国许多政策领域都存在着明显的时间不一致问题,政府决策非一致性势必会导致经济个体形成不稳定的预期,从而造成政策实施的效果被削弱。实践证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实质上是政府和经济个体之间的一场博弈,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以及时效性和经济个体对政策的反应共同决定了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国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减弱在宏观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因经济个体采取相应对策而造成的抵消作用,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综合权衡各方因素,保证决策科学,尽量避免“朝令夕改”,这样可以使政府的信誉得到提高,有助于经济个体形成稳定预期,从而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尽管时间一致性理论在宏观经济政策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该理论也并非完美,它强调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基于单一规则而不是相机抉择,但如果一旦尺度把握不好,则会导致过分依赖某种规则,缺乏必要的弹性和灵活性,降低应对经济活动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无法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时间一致性理论的实践应用中我们应在遵循按照单一规则制定政策的原则上,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增强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Kydland Finn and Adward Prescott. 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 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7.

[2] 徐文强.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论贡献评述[J].世界经济研究,2004,(12).

新的宏观经济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股票市场;银行贷款;民间信贷

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转变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国家采取适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保证国民经济完成平稳过渡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中小企业有望成为新的国民经济的增长点。中小企业又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它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上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但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的重要角色所不相称的是,在融资方面存在的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新的宏观经济政策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转的是否得到了改善呢?中小企业外部融资体系大概由三部份组成,股票市场,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分析研究。

一、股票市场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市融资。目前,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有79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511家,上市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见图一:

由上图可知,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多,这说明上市将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趋势。但上市融资也有着致命的缺陷,企业想要上市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中小板为:(1)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股票已向社会公开发行。(2)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创业板为:(1)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2)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且营收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营收同比增速不低于

30%。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都不能达到这些条件。

二、银行金融机构

与股票市场相比,银行贷款的的限制较少,门槛较低,因此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但由于中小企业抵押担保物少,信用等级低达不到银行要求,相同的一笔钱贷给中小企业需要比贷给大企业承担更大的风险,银行实行惜贷政策,导致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国家在不断地出台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惠政策,健全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在内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完善三级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商业担保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组数据更能直观的说明中小企业的贷款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中国工商银行中小企业期末贷款余额由2012年的18400.76亿元上升到了2015年的18832.08亿元。中国建设银行中小企业年末贷款余额由2012年年末的7454.53亿元上升到了12778.79亿元。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最主要的方式,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扶持力度,中小企业的贷款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民间信贷

与股票市场上市融资和银行贷款相比,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优势。手续简单,节省时间,达成协议很快就可以拿到资金;担保要求低,基本不需要担保;借款金额还款时间都比较自由。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其中又有一些新的弊端:(1)民间借贷具有盲目性、不规范性、不稳定性,容易引起债务纠纷;(2)民间借贷一旦发生欠债不还,很容易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3)民间借贷的利息高昂,偿还困难,一旦难以偿还贷款可能会导致刑事犯罪。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是否得到了改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从规模上来说,截至至2014民间借贷的规模达到了五万亿。其次,从国家监管上来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范民间借贷,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论:当前,银行贷款还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银行贷款环境的改善将使中小企业获得更多收益。国家在不断的规范民间信贷,随着民间信贷的规范化,它对中小企业的推动作用将不亚于股票市场和银行贷款。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但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道路上,我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新的宏观经济政策范文第4篇

经济学中虽然充满了模型和数学,但还谈不上是一门精密的科学。即使经济学如此不精确,宏观经济政策在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时,依旧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例如,当面对总需求不足时,使用财政货币政策进行刺激通常会取得效果;当面对石油涨价等供给冲击时,使用减税等供给面措施也能奏效。一个由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组成的简单宏观经济模型,对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而言,依旧能带来重要启示。

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在零利率附近层出不穷的数量宽松手段,体现的并不是新的经济理论,而只是反映了货币政策本身能克服流动性陷阱,彰显了货币政策能在需求管理政策中大有作为。即使格林斯潘对金融市场失灵和货币政策的失误进行检讨时,也仍没有超越已有的经济学理论,只是重申了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提醒了对不完全的金融市场进行审慎监管的必要,以及货币政策要考虑金融市场波动的必要。

目前的世界对宏观经济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经济正面临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双降局面,这时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需求刺激是一个标准的政策处方。可是现在突然发现,财政刺激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货币刺激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杠杆率,两者都只会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而不是改善中国经济。该怎么办?

微观上,推动企业去杠杆化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但由于企业去杠杆化的时滞效应大,所以短期内的效果不明显。那么宏观上减税会有效吗?当总需求下降时,用减税的办法,确实可以稳定产出增长,但是会加速价格下降,甚至造成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同样是宏观政策的敌人。于是宏观政策捉襟见肘,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宏观政策的时滞效应无法消除,也就是说政策不能立竿见影;另一方面宏观政策的微观基础薄弱,容易使同一宏观政策产生的效力相互抵消,反而降低宏观政策的效力。

新的宏观经济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0)01―0044―04

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投资同比增长33.5%,消费同比增长15%,进出口同比下降23.5%。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经济确实回升,但基础尚不稳定。针对2009年前8个月经济回暖的宏观经济形势,现在有人开始讨论经济到底呈“V”型、“W”型还是其他型探底回升。研究经济回暖轨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研讨下一阶段经济政策。按照经济发展周期波动规律,宏观经济总会见底反弹,因此我们更要前瞻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考虑经济企稳后的经济政策,甚至“十二五”规划的中长期政策制定。笔者认为未来的政策重点应是:(1)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2)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4)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5)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

一、国际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一)全球经济失衡,全球化进程放缓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赤字,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国家大量贸易盈余。之后,全球经济失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和资本逆差,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家经济增长却保持较快速度,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还在下降,尤其是消费需求低迷,经济失衡仍将持续,全球化进程减缓。

(二)全球增长模式转型,凸显新增长点

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始吃熟食,前提是人类掌握了取火技术。人类取火始于钻木取火,实际上取的是碳基能源。从木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碳基燃料。在既定的技术约束下,碳基燃料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碳基燃料增加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一些专家建议未来能源开发的重点应该转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国正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大量研究,力图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些国家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占领新能源标准的制高点。客观上,这些探索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一些专家认为这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重现金融新秩序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尽到应有的责任。国际社会开始通过对话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体系。无论是超货币体系,还是其他金融秩序,都将对美元主导格局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正逐步得到增强。中国本着负责任的立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四)金融与实业并重,构建新的宏观监管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替代、弥补国外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根据本国比较优势发展一些制造业,带动国内就业,把金融发展落到实业上。也有专家认为,错误的宏观政策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危机来临时,美国过度扩大消费信用以及过度相信市场都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世界各国将会重新审视过去的宏观政策决策程序和机制,构建新的决策程序和机制,通过建立新的监管机制加强宏观政策管理和微观领域监督。

二、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基本判断

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2009年6月)报告,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趋稳迹象,全球经济初步呈现回升趋稳态势,但是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复苏速度不可能太快①。该报告还指出,目前断言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复苏尚早。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有望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但是,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一)GDP小幅增加,财政收入回升

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第一季度加快了1.0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全国GDP总量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第二季度7.41万亿元,同比增长7.9%。6、7、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为6867.47亿元、6695.91亿元、5237.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0.2%、36.1%。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显现出经济回暖迹象,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根基仍然不牢。

(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增长潜力凸显

1~6月,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下降,生产价格同比降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8%,已连续5个月上涨。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前7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凸显消费潜力。

(三)发电量和用电量双回升,人民币存贷双增长

6月,全社会发电量同比增长4.7%,用电量增长4.3%。发电量和用电量上升既有经济回升的因素,也有气温上升的因素。2009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6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3%。2009年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同比增长34.11%,环比增长了0.1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43%,环比下降1.13%。货币供应量增长28.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小幅上涨

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O%。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2009年前8个月累计新增信贷规模

8.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万亿元,比中国所有银行过去两年的贷款总额多,其中7、8月份分别为1650亿元、4104亿元,受央行政策影响,增速减缓。2009年5月、6月、7月、8月,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0.8%、O.9%、0.9%。从200个主产县8月20~31日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看,包括肥猪在内的5种肉产品均上涨。房地产价格上升和主要农产品小幅上涨表明,过度的、甚至投机性的恶性货币投放,可能对未来形成温和的通胀压力。

(五)经济结构不平衡仍然存在,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消费、投资与储蓄不平衡仍然存在,“短板”要素制约经济平衡增长。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例,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57:1,2007年提高到3.33:1,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将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整体协调性,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形成失衡状态,激化潜在矛盾,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和危机。

三、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及早规划前瞻政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医治好重病后,调养很关键。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与之相对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稳健的和从紧的转向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经济危机总会过去,那么,下一步中国应该思考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稳步对接。

(一)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

一是产业政策方面,以新能源、环保汽车、生物工程等为突破口,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开发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二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加快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中国的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研究表明,国外资本对中国投资将主要依据现代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和竞争力进行战略布局。今后,应提高中国城市群发展速度和质量,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空间规划和管理制度,在城市群内,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产品。三是决策机制方面,构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竞争力。现代社会的公共风险需要政府及时、有效、低成本地化解,对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提出了挑战。政府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并致力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种所有制市场结构。但是,仍然有部分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产权结构单一,进入门槛高,民间资本进入空间窄。除行业外,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行政垄断行业,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是实现产权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比如铁路、电信、电力等;另一方面,今后,政府应打破行业垄断,推行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应主要通过制定市场规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一些社会事业部门,比如体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也应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作为工业化中期的国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第二、三产业。在美国,到工业化晚期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80%。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1%,低于第二产业比重。200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3%,低于第二产业比重。中国离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尚有距离。

(三)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继续加大推进资本市场培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创新。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力度,扩大三板市场试点范围,解决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是健康的金融体系。在生产全球化、贸易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都很难独善其身。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合作以及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是一国金融立足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一是完善金融监管机构和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监管体系,防止过度套利行为发生。二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多边外汇储备库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区域金融合作,并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增强金融机构和体系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危机后的恢复时机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和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四)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

经济复苏后,过渡时期应逐步转向实施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而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未来财政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切好蛋糕,更应该注重做大、做强蛋糕,在财政收入方面做好文章。树立大财政思想,既要有财,更要有政。既要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要不与民争利。正确处理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关系,做到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合理化。从税收收入看,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扩大税源,保证税收增量渐进发展。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低价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资源税改革应在经济复苏后扩大征收范围。二是试行个人所得税转型,探索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主要是以分类征收为主,没有达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个人所得税改革应着力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三是试点物业税。在继续物业税试点评估“空转”的基础上,进行分层价值评估,适时推出物业税。四是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改变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开源的同时仍需节流。从财政支出看,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增收节支,防范财政风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缩减行政开支。在经济复苏后,政府应该“瘦身”,调整政府机构,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提高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效率。二是继续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保证精细化、科学化。信息透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基本准则,财政预算信息透明是实现人的基本人权,也是保证正确履行公民委托责任的需要。在美国,一次预算编制就相当于一部法律的制定过程,预算制定、执行、监督三权独立,相互监督,并实行全过程公开。尽快实现财政预算透明法制化,加快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改革步伐,达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医疗、社保、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促发展,保民生。明确财政支出重点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前提。同时,这些领域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四是构建财政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的全方位调控体系。财政风险防范要与金融结构风险防范紧密结合,不可单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