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文学艺术

现代文学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文学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文学艺术

现代文学艺术范文第1篇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安乐小学办学规模不大。为了切实抓好艺术教育工作,安乐小学构建了“全员参与,人人参加”的艺术教育工作网络体系。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亲自筹划发展方向。大队部组织协调各种活动,艺术专职老师具体实施,班主任协助,在全校推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核艺术素养。

2.开足艺术课程,确保质量安乐小学只有一名美术专职教师和一名音乐专职教师。为了让艺术教育工作正常开展,学校选取了美术、音乐、书法有特长的刘苑、邝银姬、蓝明旺、罗宇芬、潘彦峰等老师兼任艺术教学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艺术教学工作高效开展。

3.创造条件,提高素质学校为艺术教师搭建学习提高的平台,做好特长教师的培训工作,让他们特长能够持续发展、有效发展。艺术教研组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共同研究艺术学科。教师之间形成彼此支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风气。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艺术教师参加市、镇组织的艺术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艺术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中山市雍景园学校结对子,帮扶我校艺术教育工作,三位专职教师迅速成长为专业较硬的骨干教师。学校为艺术教师打造展示才艺的舞台,充分发挥特长教师发展的引领作用,为他们开辟用武之地。学校定期举办汇报、会演、竞赛之类的活动,让特长师生脱颖而出。

4.多方筹集,保障经费学校有艺术教育经费,学校的艺教设施不断完善,保证了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和艺术活动的正常开展。为了保证经费的顺利投入,通过争取镇宣传文化部门、办学单位、企业老板等支持,多方筹集资金。近年来,投入经费约80万元,聘请专家指导,新建了美术室、书法室、音乐室、舞蹈室,购置了书法台、民乐乐器等大量的配套器材,为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开展艺术活动,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内外艺术活动。全体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小组和社团的活动,每周二至周五下午4:30-5:10开展民乐、舞蹈、美术、书法等9个艺术类兴趣小组,业余时间常年坚持合唱、书法、绘画训练,学生的才艺得以锻炼和提高。为了活跃校园艺术氛围,丰富校园艺术文化生活,学校每年都举办艺术节、文艺晚会等全校性的艺术活动。

1.艺术教育独具特色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2011年9月,学校正式成立了乐意民族乐团。乐团由四十多名学生组成,有古筝、琵琶、二胡、扬琴、笛子、打击乐等7种传统民族乐器,分为古筝、琵琶、二胡等7个训练班,采取向外聘请专业教师、校内教师跟踪的方法,确保训练质量。经过努力,民乐教育已初见成效。乐意民族乐团参加2012年东凤镇新年音乐会获一等奖,参加镇首届文化艺术节获“银奖”。舞蹈《水开了》、合奏《大中国》参加中山市艺术花会演奏获二等奖。学校重视书法教学,每学期组织书法比赛,指导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接触中国文化艺术之美,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书法班采取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全校利用每周一节的书法课指导训练硬笔字、毛笔字。每天利用午休时间进行硬笔字训练,每学期定期组织2次硬笔书法比赛。二是成立了书法兴趣小组,在书法室常年训练。书法兴趣小组培养了许多品学兼优的书法特长生。近年来,我校师生参加市镇书法比赛有多人次获奖。我校的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确定了“线描画”的特色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有形材料,学会运用艺术手段去表现美和创造美。在美术老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学生在绘画的世界里徜徉,享受着自己创造的美丽。

2.特色活动蔚然成风学校成立了艺术节组委会,制定了系列活动:歌唱比赛、英语歌谣比赛、书法比赛、书画比赛等。英语歌谣常被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全校19个兴趣小组,艺术类的兴趣小组就有9个。他们在专任老师的指导下,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坚持每年都举行“六一”文艺晚会。每年的六一文艺汇演成了孩子们最难忘的时刻,是孩子们期待的梦想。学校为了让孩子们圆梦,在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为了让孩子们在快乐的节日里登上高雅的舞台感受明星般的荣耀,安乐小学在东凤镇文体中心大剧院举行了“七彩童年,放飞梦想”庆六一文艺汇演晚会。本次文艺汇演节目丰富,形式多样,彰显了新一代少年儿童的飞扬个性。晚会取得圆满成功,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三、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改变家长教育观念

现代文学艺术范文第2篇

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俄文学受政治气候变化影响,多有波折。在这发展过程中,一些作家继续发扬俄罗斯文学传统。而另一些作家开始重新审视作为创作方法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新的视角、观点理解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关系、重新评价俄罗斯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有些作家有意识地借鉴吸收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开始使用后现代主义美学原则和艺术手法进行创作,以至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时期、确立时期和“合法化”时期。

第一阶段即为形成时期。此时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处于“地下写作”状态。代表作品有:安德烈?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和韦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的《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等等。这个时期,作家运用新的语言手段,重新构思人物形象,借助讽刺模拟的手法,解构苏联单一呆板的意识形态和文化。

第二阶段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确立时期。这个时期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断涌现,表现出通俗化特征。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丰富多样,如:莫斯科的概念派、列宁格勒的“米契基”小组、元隐喻诗派、精神分析派等等。这个时期还形成各具特色的分支:抒情后现代主义和精神分裂症分析的后现代主义。这个时期主要作品有弗?索罗金的《玛利娜的第三十次爱情》、维克托?叶罗费耶夫《与痴呆者一起的生活》等等。

第三个阶段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合法化”时期,也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后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俄罗斯文学生活中的“公开、合法”的文学现象。其间著名的作品有:弗拉基米尔?索罗金的《排队》、马尔克?哈里托诺夫的《命运线,或米拉舍维奇的小箱子》等等。

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特征

总观三个时期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我们发现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解构和颠覆的主要对象是以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僵硬的苏联官方教条主义文化。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完全摒弃了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矫枉过正”地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主张为文学“减负”,即去掉文学过多承载的行政任务、教育任务、宣传任务,同时大胆对俄罗斯经典作家作品进行解构和重构,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从而实现去经典化和去神圣化。

(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大量引用文本。其目的是打破权威和经典,或者重新诠释经典和神圣。互文现象频繁地出现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一种结构要素。作家引用的文本包括世界经典作品的语句、苏联时期作品中的情节或人物甚至民间用语,然后对其进行第二次编码;在艺术手法上运用暗示、隐喻、寓意、联想、巧合、列举、粘贴、跳跃和化人等手段,创造出一个特殊的“文化语义场”。

(三)杂糅化语言。上面所列举的一系列引文来源在风格语体上已经大相径庭,再加上文学批评、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用语,使作家们能够在多样化的写作中自由发挥、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来,就使得有些作品既像文论又像小说,成为一种风格杂糅的、自由的、近似于散文随笔和学术论著的体裁。

现代文学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语文教学 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随着现代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特的优势进入课堂,冲击着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利用CAI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广、效率高等特点,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多媒体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传统的农村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研究的必然。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口说等多种感官训练,激发了对教学内容更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学生努力地积极思维、主动记忆,学习的兴趣也在不自觉中增加了,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从而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的任务。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语文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融合,必将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教学《草原》一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夕阳。”时,我先录制剪辑了一些草原美丽的风光画面,还有穿蒙汉服装的人或坐或站,或抱或握手,或流泪或深情交谈的画面,并配以音乐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景,仿佛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员,这时让学生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生显得轻车熟路。学完了这句话,学生仍沉浸在画面中,见此情景,老师趁机引导,鼓励他们展开想象:“你能把这幅情景说得比作者还要好吗?”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更活跃了。他们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的情境中驰骋想象,使早已蓄积的情感得到了尽情释放,使课堂气氛达到了新的。

三、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激发学生乐于写作。学生写作文,因生活感受少,喜欢从范文上生搬硬套,写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随着现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有了本质上的促进,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和创造思维能力。故此,把现代技术信息运用到小学作文上,更是一大优势。

1、在作文教学中我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可以想象,当年我们小学时搜肠刮肚写出的文章,那是一个怎样的作品,或者词不达意,要么不知所言。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对作文不感兴趣,没有兴趣的课程注定要失败的。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

2、再现精细生活,浓缩自然场景,指导观察,提高写作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缺陷,他们对生活没有深的感受,也不会主动去观察某种事物,更是缺乏观察的耐心,以至于连最简单地、平时经常接触的事都不能写具体,不能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笔写出来。因此,计算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的文字、声音、图象给了学生直观的形象,并可以重复观看,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了盎然生机。

现代文学艺术范文第4篇

1 信息技术对传统作文教学带来的变革

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课堂的教学带来了变革,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过程来说,都将面临深刻的变革。

1.1 教学环境的变化

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以“教”为主的环境和以“学”为主的环境的创造。传统的教学环境创造理论认为,要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建筑、教室内部的事物等来创设教学环境。显然这是一种静态的教学环境创设观念,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的时展需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情景创设观念认为,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借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以及智能设备等信息科技资源,创设多种多样的生态教学环境。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下的作文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必须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样化。

1.2 教学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讲究以“教”为主的讲授式教学,就作文课堂教学来说,就是前面所讲的“命题——写作——讲评”方式。但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作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交互式教学,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由“教”转向“学”,教学方式也必须由原来的归纳演绎的单向讲解,转向“探索学习”“合作学习”“会话商讨”以及“意义建构”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

1.3 教学过程的转变

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参与、实实在在可以体验到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忠于教学计划,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情境、问题探究等活动,将整个作文教学过程转变为一个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2 信息技术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对未来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展开论述。

2.1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要求课堂作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但是传统的课堂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在下面听得索然无味,导致学生对课堂无法产生兴趣,大大削弱了学习效果。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如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可以创设出更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环境,使很多无法表达、无法展现的事情变得更加容易,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比如在传统作文课堂中,教师命题——学生写作——下课后学生提交——课后教师审批,这个过程太死板。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尝试,充分利用近几年诞生的一种新的网络互动形式——博客(Blog),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开通博客,同时将开通博客的成员相互加为好友,组成一个圈子。这样只要圈子中有成员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其他成员都可以及时看到。笔者就充分利用博客这样的优点,在每次作文课后,都会布置一个课后作文主题,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时间来写作(比如半个月、一个月等)。当然,笔者会每天登录自己的博客,每当有学生写完作文并且成功后,博客中都会有一个提示,这样就可以及时去浏览、留言评价,当然其他学生也可以浏览这名学生所的作文和笔者的评价,这样有利于相互借鉴学习。上面的过程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显然更符合伴随网络成长的这一代学生,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写作的学习兴趣。

2.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学生写作素材

网络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门户网站随心所欲地浏览、获取各种各样的与写作有关的信息,获取校园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内容,填补十分贫乏的课外知识。这些间接的经历,将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面对一些话题,也不会再出现闭门造车、无话可写的问题。当然网络中的资源也是鱼龙混杂,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信息获取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搜集一些有意义的内容。比如,笔者就经常鼓励学生利用博客、QQ群以及校内等媒介分享、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内容,并鼓励他们注重积累、整理,建立起自己的素材库,并且要定期浏览,注重加强巩固,在加固的基础上对素材资源进行再思考、再加工,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作文能够充满理性思考,也会使作文内容更加充实。

2.3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批改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软件,使学生的作文批改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便利。比如使用Email或者QQ等即时通信和交互式软件,将批改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效率,又可以及时地关照到每个学生。一些办公软件比如Microsoft Office Word、WPS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如利用这些办公软件中的复制、粘贴、添加备注、添加批注、标红等选项功能,可以非常方便地给学生的作品进行修改、添加修改意见,使教师的批改效率大大提升。同时,信息网络还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网络门槛比较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非常方便地自己的最新作品,甚至现在的网络都有很多激励机制,只要作品好,阅览人数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作者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显然这种激励机制,对于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 信息技术下作文教学应该注重的问题

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滥用,要注意一些问题。

1)不能让通过电脑写作来取代传统的写作。检验高中作文教学效果的始终是高考,而高考是通过书面写作形式,所以不能让学生养成电脑写作的依赖性,要协调好电脑写作与书面写作的比例,要从提高写作能力的本质出发,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

2)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网络资源的获取。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存在很多的不良信息,所以鼓励学生获取写作资源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监督。

3)要防止学生借用学习借口沉迷网络游戏,所以教师一定要讲清利害,积极引导,防止学生荒废学业。

4 总结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作文教学,充分发挥其优点,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作文教学相结合,解决传统课堂作文教学的弊端。语文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郑建功.新课改下作文写作也要注重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

[2]夏敏芳.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优化初中作文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40-141.

[3]李明,周雪琴.网络语言对学生作文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6(8):63-64.

现代文学艺术范文第5篇

从以上引述不难看到,在见证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史料中,“文献”是1种具有经典性、权威性和历史价值的证据。具有文献性的艺术作品同样可以见证艺术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可以见证人类认识自身的历史。由此,以“文献”来命名1个艺术展,便成了衡量艺术作品经典性、学术性和审美价值的尺度。世界著名的艺术文献展是5年1度的“卡塞尔文献展”,它与威尼斯双年展和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最重要的3大当代艺术展。半个世纪以来,“卡塞尔文献展”以“文献”而享有美誉,它展示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激发了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热情和理念,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社会思潮。“文献展”通常具有经典、学术、前沿等特性,其目的往往是本着回顾、研究历史(包括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当代史),以面向未来,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而文献展这1展览模式,既具备史学的意义,又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在商业浪潮的席卷下,从1个政治社会迈向了商业社会。这种始料不及的社会的转型,使1向被政治意识所左右的中国人逐步转向了商业意识。商业的冲击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的生存观念,也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曾1向以清高为荣的艺术家们,现在也大都成了商业社会的顺民。艺术不再如以往那样崇高,被视为1种无价的纯精神载体,而是降格为可以换钱的商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已形成1个无法抗拒的浪潮,几乎所有成名的、未成名的艺术家都被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其中。如果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市场还只青睐那些已故的或未故的中国画名家,那么,近两年,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的关注,这个转向,表明中国当代艺术的商业价值已开始被市场所认可。于是,1些艺术家被市场看好,转眼间成了商业社会的宠儿、投机者追逐的对象。而另1些艺术家由于市场的兴起使作品有了出路,从而程度不同地改善了他们的生存境遇,也激活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不能不说是件好事。甚至可以说,市场的支持,是比任何其他的支持更为实惠、更为持久也更靠得住的支持,包括那些反对商业倾向的艺术家在内,市场的诱惑也在时时提醒他们不可放弃任何1个商业机会,在现代条件下,不与市场打交道的艺术家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能的,问题只在于,能否对市场的诱导保持高度警惕,能否清醒地提防止自己游离学术轨道,落入市场的陷阱。

面对市场,不只艺术家,批评家也同样经受着考验。坦率讲,批评家、策展人多是1些不懂经济、缺少商业头脑的文化理想主义者。910年代初,1些批评家曾热衷于参与艺术市场的创建工作,但却不切实际地急于把当代艺术推向市场,1厢情愿地将学术强加于市场,最终因为操作失控不得不放弃初衷。批评家与投资者常因相互求爱而结合,又因同床异梦而不欢而散。批评家在稳定市场秩序、给画家以学术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他们对于多数在商业上得宠的艺术家却不屑1顾。他们保持沉默也并非没有道理,那就是这些艺术家的艺术太顾及公众的趣味。由于批评家总是本能地关注那些独辟蹊径的和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艺术家,因而对于那些迎合公众趣味的商业倾向(不管它在商业上取得多大成功)均不以为然。因为在他们来看,1个艺术家1旦为市场所趋,他所具有的开创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因为市场所需要的,就是不断重复自己。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艺术行为都难以避开商业的浸染,但真正的艺术创造的原始趋动力却是艺术家的内在需要而非市场需要,它绝对应该是非功利的。因此,就这个意义看,批评家永远不会成为市场的同路人。批评家虽然也非常希望那些精神漂泊、生活处于流浪状态的前卫艺术家能够在经济上得以改善,但是他们却不愿目睹这些艺术家变成市场的猎获对象。

艺术批评家和艺术策展人作为群体,应是学术的体现者。严格讲,他们的学术活动本应与市场无关,为了保持学术的纯正和独立,他们必须警惕来自商业的侵蚀和政治的掌控。然而在中国,学术活动最大的难题是,还没有基金会这样不求回报、不干预学术的经济后援。任何艺术投资,都要求以回报作为其前提。在这种情况下,策展人就不得不对1定程度的市场操作做出妥协。但这种妥协1定是有原则的妥协,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既定的,那就是要让市场逐渐理解、适应和接受我们的学术判断,以实现我们的学术目标。虽然这样1些想法也还只是批评家的良好愿望,虽然我们的学术努力在市场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还是1个未知数,虽然在今天,多数学术活动还仍然不得不拖着1个商业的尾巴,但批评家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学术使命,他们仍会继续努力,直到真正影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