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

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

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范文第1篇

一、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构建的意义

煤炭企业通过构建与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改进能源绩效,从而建立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具体体现在:通过建立法律法规、先进节能技术的收集渠道,并将其应用于能源管理活动,使企业能够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通过节能目标管理与考核,以及构建员工建议奖励机制,形成全体员工自觉推进节能工作的氛围,激发出企业持续改进原动力;通过监视测量、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发现自我改进的空间,持续改进节能工作。有助于强化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企业的能源绩效、减少与能源相关的环境问题。

二、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能源管理体系遵循的是系统的管理原理,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的实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体系[1]。能源管理体系针对企业用能全过程(购入与贮存、加工与转换、输送与分配、终端使用)以及运营全过程(生产运营、管理运营、生活运营),并充分考虑新产品与过程的设计,识别企业能源评审中的节能机会,制定适用于企业的节能方案。

能源管理体系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的管理系统。从其建立、运行一直到持续改进的整个过程都需要遵循PDCA循环管理模式[2]。即:能源的策划阶段(Plan)、策划的实施与运行阶段(Do)、对实施情况的检查与纠正阶段(Check)、后期的持续改进阶段(Action)。PDCA思想的核心与实质就是在完成今天工作的同时,开发明天的工作。以这种思想为前提,建立起来的能源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与系统性。所以,PDCA循环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以螺旋的形式不断上升的循环。

能源管理体系的主线内容包括:(1)能源因素;(2)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3)能源目标与指标;(4)能源管理方案;(5)运行控制;(6)应急准备与响应;(7)监视、测量与评价;(8)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

能源因素的识别、评价结果、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的确定将直接应用于目标指标的制定,进而由目标指标制定出管理方案,明确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法和时间表;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目的是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使这些活动在规定的条件下处于受控状态;通过监视、测量与评价,检查落实完成和遵守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采取预防措施[3]。

三、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是通过对企业的深入调研,进行初始能源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制定或改进企业的能源方针,找出其中能源因素,对其加以控制,确定能源目标和指标,并制定能源管理方案;最终编制能源管理体系文件。

(一)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领导小组

煤炭企业按要求成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和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的决策及协调工作,确定各部门能源管理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为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有序开展工作,要求必须制定能源管理体系推进工作计划,明确体系建立的内容和各部门职责与任务,企业全员参与。企业需对各部门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开展标准宣贯和培训,使部门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全面了解和掌握能源管理体系内涵、建立、实施和改进体系的方法与过程,同时要求各内审员在本部门宣传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做好体系培训台账。

(二)初始能源评审与能源管理体系策划

初始能源评审是煤炭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即根据历史数据及现场观察情况,调查企业的性质、规模、能源使用情况和生产工艺过程,一般包括能源管理调查和能源技术调查,确定企业目前的用能种类、能耗指标实际水平、生产工艺及设备设施状况等,从而发现明显的能源浪费环节,提出短期内提高能源效率的简单措施,最终确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方法和过程。

进行初始能源评审,形成初始能源评审报告。在此基础上,梳理企业能源管理制度,确定企业能源方针,建立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制定能源目标、能源指标,创建能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并经最高管理者代表批准实施。

四、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改进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是长期持续过程,为了保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企业必须提供专业人员、节能设施设备、能源计量监测装备及充足的资金等;还应对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知识、专业技能等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节能意识;在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中,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及时沟通,保证信息共享,还要进行检查与纠正,即各部门要加强运作力度,努力发挥体系的各项功能,对管理程序中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日常运行监视、测量与评价。当实际的绩效指标与设定值有较大差距时,要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并分析确定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最后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应重新评估,当纠正预防措施需要修改体系文件时,应做到闭环管理,最终保证体系的合理运行。

五、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内部审核一般是在体系运行5个月左右进行,煤炭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内审安排在生产淡季或设备检修期。煤炭企业按照审核准则、范围、和方法等,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内审。内部审核的重点是把过去做的工作和准则进行核对,来判定相符性和有效性。

管理评审是煤炭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总结评审,检查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学习、执行、监测等状况,评价企业能源管理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的结合性和实施情况,对能源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判。

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字:能源管理体系 机场大型公建

中图分类号:X738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节能低碳”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应对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能耗增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自第一版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自2009年以来,电力、钢铁、煤炭、化工等许多重点用能企业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能源管理体系,随着2012年体系的换版及2013年底认监委的RB/T107-2013《能源管理体系 公共建筑管理组织认证要求》,大型公建也有了一套相对特有的体系建设与认证标准,但其中并未涉及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场所的认证内容。而目前民航局也在大力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同时“建设绿色机场”的规划在各枢纽机场也已陆续提出,建议一套适合机场行业的能源管理体系迫在眉睫。机场作为以航站楼为主要载体,结合飞行场区与楼外公共场区为附体的能源使用单位,在总体上符合大型公建的体系建设要求。本文依据GB/T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研究建立机场能源管理体系。

图1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一、法规、标准识别

分部门、模块、岗位的法规及标准对应“关键岗位”的识别在体系建设之初十分重要,是体系有效运行及能源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体系建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法规、标准来参照,使能源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必依。除去通用的法规标准,机场行业还有些行业内特殊的法规标准需要执行,例如跑道灯光的照明,须遵守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附件六 机场进近和跑道灯光系统强度);为航空器提供电源的桥载设备也须遵守业内相关标准。对于航站楼内的各类能效标准均可参照大型公建的相关标准,例如对楼内采暖季和制冷季温度的规定及二氧化碳浓度可参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而目前机场内有些系统的能效控制还需研究制定业内规范统一的参考依据,例如高杆灯照度的执行标准及桥载设备、行李系统的经济运行标准等等。

二、能源评审

能源评审作为新版国标不同于老版最大的区别,其包含主要用能环节与节能机会识别,进行用能系统和能源结构分析,需要做能流图的绘制,以此形成主要用能环节清单,机场主要用能环节可考虑如下:

图2机场主要用能环节

在监测与分析机场能耗状况之后,找出控制用能的薄弱点对症下药,这好比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节能机会识别作为后续技改项目与运行控制的基础,节能机会可根据系统诊断、能源审计、头脑风暴等各种方式来识别。

三、指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能源评审中主要用能系统分析,来建立机场的能源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图2所示系统。可根据不同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如单体航站楼、停车楼、各单体办公建筑、飞行场区。同时,各用能系统也可继续向下分解,例如电扶梯、步道系统,航显系统可按功能模块进行拆分。汽柴油中车辆用油则可按照公共摆渡车辆、飞行区指挥车辆、办公用车这三大类进行划分。以此来做到精细化管理。

能源指标体系的建设是能源管控的基础与根本,是监视、测量以及后续考核的依据,上游依据国家及业内指标设定能源基准,中间根据各功能区域、各系统设定指标,下游分解精确到每台主要能耗设备的能源绩效参数。例如每基高杆灯、每台电梯、每条滑行道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并根据能效的横向对标,同时参照相关国家推荐性标准,确立各能耗系统的运行参数,这也作为确立能源基准的基础。以此构成机场广义范围的能源指标体系,并随时对各指标进行监控,定期进行分析总结,相关报告。做到精益管理的关键还需计量的完备与准确,按照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的要求,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完善机场计量器具。同时,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其作为能源精细化管理的手段,是把能耗数据监视、测量智能化的载体,目前,针对大型公建的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在机场内应用较广,例如把暖通空调系统参数与耗电数据及楼内末端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结合到一起,经过测算寻找适宜的运行方式。

为了支持能源指标的完成,需有支持过程进行保证,包括:按照政府部门要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合同中对能源服务商有要求;能耗设备及维护服务的采购考虑节能;能源供应商评价考虑节能。人力支持中应确保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所需的人员配备,并通过培训等方式使其具备所在岗位需要的能力,目前对于能源管理师、建造师(机电)、计量师等要求,在企业中已在逐步明确。对于记录,公司各部门应根据需要建立记录用来证实符合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由于各机场所处地理环境、体量、服务标准及能耗设备不同,整体能耗对标存在一定困难,可按照不同系统进行对标比较,考虑设定行业内的标准,以此不断学习改进。

四、节能管理方案

节能管理方案由能源评审中主要用能环节中发现的节能机会转化而来,经过专家论证,对于现实可行的项目形成节能管理方案,分为管理类与技术类两种,以此来保证能源指标的实现。以机场电扶梯、步道系统为例:

图3机场电扶梯、步道系统节能管理方案

节能管理方案应囊括节能效益测算、节能效果验证方法、方案实施中及实施后的各项记录以及推广应用等。技术类的节能方案转化为节能项目,可参照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进行节能项目的实施,同时,在项目立项与验收时,做好节能量的测算与验证。管理类的节能方案转化为运行管理,作为2012版《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与老版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加侧重于运行管理,而不只是单单识别出用能环节、找出节能机会。

五、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包含内部与外部交流,内部交流包括:员工提案及合理化建议、部门之间横向和公司与部门的纵向的问题反馈。对个人与团队奖惩制度的建立也是内部交流的一种,这在某种程度是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剂。

外部交流包括:对相关方的管理、行业内的交流、节能宣传等。机场内相关方是作为可控方的租赁用户(含商户、航空公司),和不可控的驻场单位(如海关、边检等)。可控方对其进行计量与收费管理,不可控方对其进行行为约束。而双方均应知晓公司节能政策并自觉节能。行业内交流可以是机场业内交流也可以在用能系统行业内交流,这在对节能机会的查找方面尤为重要。节能宣传是提升企业形象和促进全员节能的手段,机场作为窗口,每年结合6月份的国家节能宣传周组织各式活动进行必要的社会宣传是应该的。

六、结论

能源管理体系是在进行能源评审的前提下,以管理和技术手段达成能源目标。故它融合了多个管理与工程学科,其核心是确保企业合理用能,达到持续降耗的目的。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员工能养成习惯,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节能意识,标准化、固化各种节能动作。

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范文第3篇

一、节能3.0时代,节能形势更为艰巨,任务更为复杂

节能1.0的“管”和2.0时代的“推”,使得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但节能工作也面临“浮财”基本扫尽、技术潜力明显收窄的问题。节能1.0时代,政府通过建立国有企业能源配额管理和考核制度等行政指令性手段,严格控制企业用能行为,增强了企业节能意识,全社会节能工作体系开始形成。在“十一五”以来的节能2.0时代,政府建立了法规、标准、行政、经济手段等一揽子节能促进机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普及了大量成熟节能技术设备,企业能效明显提升。然而,随着常规节能技术设备普及率的不断提升,2.0时代节能推进模式出现了技术潜力收窄、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节能工作亟待开启新的篇章。

节能3.0时代,技术创新、系统优化和工艺改进成为企业节能挖潜的重点,但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前所未有。节能2.0时代之后,成熟的节能技术设备已基本普及,3.0时代企业若想进一步挖掘提升能效的潜力,必须立足于应用更前沿、创新型技术,在全生产系统层面重新优化能源的配置,以及尝试革命性工艺改进。然而,在节能重点由点转面、由浅入深转换过程中,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越来越少,技术门槛提高、投资规模和投资风险加大,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上的储备往往难以支撑。

新常态下能源价格走低以及高耗能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节能投资意愿。经济新常态下煤炭、石油等主要能源价格持续走低,虽然缓解了企业能源成本方面的压力,但客观上也降低了节能项目的投资收益,使得企业普遍缺乏节能投资的主观意愿。更为严峻的是,基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节能项目,通常需要5―10年甚至更长的投资回收期,且应用条件更高、不确定性更大。由于当前高耗能行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并不明朗,出于对未来的担忧,大多数企业在节能决策时都处于“纠结”心态。

二、节能2.0时代政策“供给”已不适应3.0时代实际“需求”

2.0时代的节能技术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3.0时代企业深度挖潜的需求。在节能2.0时代,政府为企业节能提供了例如能源审计、能效对标、能源管理师培训、《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等方面的技术和信息服务,这些都为企业找到节能潜力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在节能3.0时代,企业节能挖潜的途径不再是简单的更换设备,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工艺环节,节能潜力更为隐蔽,需要专业化的团队、过精细化的诊断、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才能找出。从这一角度来看,当前政府出台的政策机制以及其设计和实施方式,仍显得比较粗糙、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2.0时代的节能政策体系对企业最终决策的支撑作用仍显不足。3.0时代企业节能改造将由局部转向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了经济效益以外,企业决策层将更加关注项目的成熟度、安全性和对正常生产的影响等问题,因此案例宣传、第三方效果核查等机制对推进高层决策尤为重要。然而2.0时代的节能政策体系总体侧重于技术因素,即帮助企业分析能效水平及发现节能潜力,而对于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情况及其能带来的综合效益分析(包括对产品质量的改进、对生产稳定性的提升等方面)都不够充分,未能消除企业决策的顾虑。另一方面,在“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退出之后,节能市场信号进入相对“真空”时期,急需制定进一步调动企业节能内生动力的政策机制。

2.0时代对节能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市场监管已不能满足3.0时代节能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需求。随着全社会节能意识的提升,以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融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为代表的节能市场机制正在蓬勃发展。然而,节能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必然会遇到既有制度环境约束,也必然会出现市场乱象。例如,节能服务公司在为企业提供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时遇到的融资难、合同履约难问题,部分节能服务公司存在能力不足问题甚至发生的欺诈行为,严重干扰了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发展。这些现象说明当前政府对于节能市场机制迅速发展的准备不够充分、对于节能市场秩序的维护不足。

三、节能政策要由“政府+”向“市场+”模式转变

节能进入“深水区”,简单易行的手段越来越少,政府直接干预的空间越来越小,“政府+”的节能推动模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节能政策的设计思路和体系架构要进行重大调整,在深刻把握3.0时代节能形势和企业实际需求基础上,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实施节能政策的“供给侧改革”,由“政府+”向“市场+”模式转变。

第一,尊重市场规律,创造市场机会。充分利用节能具有的市场属性,通过调整市场信号来优化节能成本效益,调动企业自主节能积极性。激发企业节能的内生动力是可以通过价格信号调整等经济规制手段来实现的。在政府简政放权背景下,政府应尽量减少对于企业微观决策的干预,转为更多利用价格信号调整的方式,例如,以能源税、用能权交易、能效电价等经济手段来放大节能行为的成本效益,从而让企业“想节能”。

第二,激发市场活力,依靠市场力量。鼓励节能技术和咨询服务机构以“私人订制”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在节能3.0时代,企业节能的技术门槛更高,不能再通过传统的统一化、集中式的方式来推动,而是应由专业化的机构为企业提供“私人订制”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做节能方案。政府应致力于建立能效发展基金、能效保险等市场化节能新模式、新机制,依靠市场的力量以及自身调配资源的能力,调动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和节能服务公司积极性,共同参与到帮助用能企业实现节能机会的过程之中。

第三,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缺陷。进一步完善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强化政府规范和引导节能市场的作用。在依靠市场力量推进节能的同时,应强化政府监管和服务职能。政府应注重维护节能市场环境。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能效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的先进性、加强节能监察及执法,督促企业合规经营;其次要规范和管理节能服务第三方机构,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并出台相关服务指南、审核标准,建立服务质量的社会评议机制;第三,强化用能企业能源计量和统计台账工作,确保能源消费数据可核查、可比对,为政府监管提供依据。

四、“十三五”时期完善节能政策体系的建议及重点举措

“十三五”是节能工作由2.0向3.0过渡的关键时期,节能政策体系要随之进行一系列调整和创新。应强化法律和标准对于企业的约束、释放有利于节能的价格信号,以激发企业节能的内生动力;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节能服务、破除融资障碍,为企业创造更好的节能外部环境。具体而言:

(一)应强化法律、标准对于“市场+”节能模式的基础支撑作用

完善《节能法》、配套规章制度和能效标准体系,强化节能执法。尽快启动《节能法》的修订工作,组织力量深入研究《节能法》的修订范围、内容,明确规定重点用能单位的责任与义务,细化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目标、评价方法、能源管理制度、管理人员专业资质和职责等内容。制定能源审计、能效对标等节能技术信息服务的操作规程和标准规范,加强对于节能市场服务机构的监管,保证其服务质量。加强能效标准的宣贯工作,定期开展能效标准的执法工作,并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将政府对于节能的规制纳入法治化轨道,同时也让法律、法规和标准成为企业自主节能的基础和依据。

(二)应充分、灵活运用市场价格信号提升企业节能自主性

扩展能效电价的应用范围,并建立健全配额交易机制和能源税收体制。“十三五”期间可根据水泥、电解铝行业实施能效电价的成功经验,将能效电价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展至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I,建立能效优者享受廉价能源的激励机制。尽快完善我国能源定价机制和税收制度,做好清理不合理收费、降低交易成本的“减法”和反映能源稀缺性及外部成本的“加法”,落实已有节能税收优惠政策,尽快出台碳税政策。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对初始排放权取得、有偿使用、配额交易、排放权存续等重点问题进行充分研究并开展地区实践。

(三)应鼓励社会化的节能咨询服务机构开展节能综合诊断工作、能效“领跑者”、能效测评及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开展包括能源审计、节能规划和成本效益评估内容的节能综合诊断工作,帮助企业深度挖掘节能潜力、选择适用的节能技术并测算其经济性。建立“能效‘领跑者’+能效对标+最佳案例宣传”工作机制,将能效对标活动与能效“领跑者”相结合,在筛选出行业内能效的“领跑者”之后,根据每个企业能效水平进行行业内能效排名,让企业决策者了解本行业节能发展趋势及与领跑者的差距。以“做解读、树榜样、给奖励”的方式循序渐进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加强经验总结和交流,强化能源管理体系培训,探索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与用能权分配政策相关联的激励机制,教会企业用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让企业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真正获益。

(四)应通过能效发展基金、风险担保等方式,开拓企业节能融资的市场渠道

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数据库;运行机制

近几年节能服务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EMCo)数量大幅增长,从05年的8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800多家,产业规模也从47亿增加到840亿。然而,据统计,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有92%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如果能够顺畅融资的话,至少有50%以上的节能服务公司发展速度会比现在提高一倍。融资困难直接导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不能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节能服务公司信用状况不好又会让银行、担保公司等对其没有信心,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整个节能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1]

目前我国对于节能服务产业信用信息管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管理体系。以下基于对节能服务产业融资难的现状分析,将对整个产业信用信息的管理过程进行详细阐述,并对信用信息管理的体系进行构建与完善,旨在为银行、担保公司、潜在客户等相关利益方在选择是否与这些公司合作时提供参考,从而推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1.节能服务公司信用信息管理过程

1.1 信用信息收集

节能服务产业的信用信息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以及公司内部。[2]

(1)政府部门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记录有EMCo的注册信息,它能反映公司的基本组织形式及经济实力,是信用信息的基础;其次,工商管理部门获取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年检报告书、审计报告等材料能反映公司的资金运转情况、经营盈亏程度。从税务部门可以获得公司法人纳税记录、有无拖欠税款记录等信息。

(2)社会机构

对EMCo信用有发言权的社会机构涉及到银行、担保公司、设备供应商、保险公司、业主等[3]。例如,对于目前大部分都还是中小型公司的节能服务行业来讲,银行信贷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公司在银行的账户、资金周转、有无恶意贷款、有无拖欠债务等记录,都是EMCo信用信息的一部分。担保公司为节能服务公司做信用担保,能提供贷款是否按用途使用、有无挪用等信息。业主,即用能单位,能够提供EMCo是否按合同规定提供高质量的节能设备、是否达到承诺过的节能量、是否在项目完成后按规定指导节能设备的后期运营从而增加设备的寿命等信息。

(3)公司内部

从公司内部可以得到很多反映公司真实状况的信息。从管理部门我们可以知道公司的经营成果、获得的各项荣誉等;在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得到公司员工资质方面的信息;在财务部门可以了解公司资金运转情况等。

1.2 信用信息整合

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信用信息经过收集之后仍然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必须经过统一参数、数据转换等操作之后,将异构的信息进行整合。

为了统一系统参数,首先可以由政府出面,实现参与的所有公司都能拥有一个永久性的由工商局编制统一的编码,其次将分散在各个环节的信用数据进行详细的划分、设计与合并,转化成受评节能服务公司信用等级的明确标识。

1.3 信用信息服务

节能服务行业的信用信息服务是以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信息数据为基础,对信用信息进行处理、输送、传播、、使用以及提供信息的服务。通过信用信息服务,用户可以获取公司的注册资本、主要经营者情况、CBCI信用等级、银行信用、公司在行业中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等信用信息。

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的服务系统利用已有的数据信息,按照规则进行数据抽取,并按照一定的运算规则产生统计和分析报告,为用户提供查询、做出决策提供实质性的参考。下图1-1为信用信息管理框架。

图1-1 信用信息管理框架

2.节能服务产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数据库的建立

建立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数据库的建设,它是保证信息统一化管理的必要条件。[4]在节能服务产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中,存在三种主要的数据库: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公司内部前置数据库,信用中心前置数据库,信用中心数据库。

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公司内部前置数据库用于信用数据的采集,业务库的增量数据定时导入该数据库。紧接着信用信息数据在数据采集系统中经过整合后将首先进入信用中心的前置数据库进行数据汇总、查询以及错误修正,以此减轻信用中心数据库的负载。

信用中心数据库是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它是管理平台对外提供查询、分析等服务的基础。系统可以设置时间,在某一时刻将信用中心前置数据库的处理过的增量数据批量导入到信用中心数据库,供外部用户进行查询。下图2-1为各数据库之间的联系:

图2-1 各数据库之间的联系

3.节能服务产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与节能服务产业相比,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信用信息管理体系要成熟许多,这对我们建立节能服务产业的信用信息管理平台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现有的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主导支持下,将信息的收集工作委任给可靠的第三方征信公司,同时建立专门的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出台信用认证规范,创建动态监管模式,根据节能服务公司在运营期间的信用状况及时调整它们的信用等级。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开展信用信息管理的工作,能保护诚信经营的节能服务公司,信用等级提升了,融资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得到解决。

4.结论

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还处于成长期,很多政策、制度、体系还不够成熟。对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信息进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刺激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让公众、企业对该产业产生更多信心。本研究目前还不够成熟,关于具体模型的建立以及方法的选择,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探索,建立完善的节能服务产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雷波.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问题及建议[J].中国科技投资.2010,8:25-26.

[2]刘祎敏.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研究[D].山西,中北大学,2009.

[3]冯艳.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构建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2009,5:51-53.

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能源管理现状 利用效率 计量器具 准确度 监测数据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11-02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和环境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特别是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年人均用电量只有1038千瓦时,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0%;我国能源利用率较低,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工业产品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我省既是能源消费大省,同时也是能源紧缺的省份,煤、电、气、油资源的需求矛盾也日益突出。

1概况分析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是金圆控股集团的核心企业,位于人杰地灵的浙江省金华市。公司东连杭金衢高速公路,南接金千铁路,北临九龙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企业成立于2001年11月,注册资本6000万元,总资产3.9亿元,拥有2条日产25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60多万吨。年生产熟料165万吨(95%自用)。两条生产线分别于2002年9月与2003年12月相继建成投产,采用的是TDF型分解炉与五级旋风预热器配 4.00m回转窑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

企业拥有严格的质量检测制度和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经过这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金华地区一大型的水泥生产企业。其主导产品为“金圆”牌P.O 32.5、P.O 42.5、P.C 32.5等系列水泥,企业产品质量稳定,各项质量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产品具有安全性能好、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稳定、抗压抗折剪性强、混凝土脆性低、抗渗能力强、干缩性小、耐寒性好等特点。已在高速公路、铁路、桥梁、城市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众多重点工程及广大消费者的首选品牌。

2企业能源管理现状

2.1能源输入管理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能源输入管理职能部门是财务统计部,企业能够保证输入的资源、能源满足生产需要及输入的数量,能做好日常的管理和记录工作。对输入的原材料在质量上严格把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生产线。其中,作为能源的电主要来源于外购;水资源方面,其生产用水主要由企业通过自备水泵站抽取当地金华江的地表水获取,生活用水则取自当地的深井水。

2.2源分配和传输管理

能源分配和传输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安全连续供给,降低损耗。企业能对内部输配电线路、供水设备等组织定期地检查,杜绝了安全隐患的产生,同时也将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负责人身上。企业拥有相关的奖惩措施,对具体的考核范畴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力度。企业的供电设备主要由电气部负责,供水设备则由烧成车间水泵房负责。

2.3能源使用管理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对能源的使用管理具备有效的考核制度,员工节能方面的意识较好。另一方面,企业拥有着一个良好的管理团队,敢于动脑,对设备的性能优化及节约能源方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企业制定了相应的质量管理条例等考核制度,企业针对产品的质量、产量以及涉及到安全运行、安全生产方面的内容均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并建立了相关制度并落实以文件形式。此外,企业对设备的经济运行、能耗和员工的优化操作等的培训还有待加强。

2.4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对能源消耗状况的分析仅局限于产品的电耗、成本、经济效益等简单的分析,对工艺、用能设备等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评价、分析则相对不足。

3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情况分析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十分重视对能源计量器具的安装、管理与维护,但却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将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纳入科学有序的管理轨道,保证企业所有的能源计量设备准确可靠,测量过程受控,测量数据准确可靠。整个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充分考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计量管理的要求,及GB15316-1994、GB17167-2006等标准所规定的能源计量设备和检测过程,充分考虑因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在配备各种能源计量器具时,需满足能源管理分析,监测过程,并充分考虑因不符合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在配备各种能源计量器具时,满足能源管理分析、监测过程的各种需要,同时为防范风险的出现还要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在计量仪表管理方面,已完善了对一级计量仪表的配置。但是对二级、三级计量仪表,特别是水资源的计量仪表配置率还有待提高,这也在客观上使得企业内部部分工序能耗及单位产品能耗无法制定细化的考核定额指标。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也是为推行能源定额管理制度,更好地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服务,为能源消耗定额指标分解考核更切实可行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能源计量系统主要由原煤、电力、水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原煤、电力的使用部门较多,消耗量较大。2007年,原煤除了考虑供应烧成车间的使用外,还需要提供给自身自备余热电厂使用;而电力一部分来源于外购,另一部分则取自企业自身自备余热电厂的发电,因此,两者的计量范围较大。目前,该企业的能源计量、统计、管理工作主要由电器部负责。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能源器具的配备情况见下表。

说明:

(1)当计量器具是由传感器、二次仪表组成的测量装置或系统时,商标给出的准确度,是装置或系统的准确度。

(2)“准确度”栏中括号内数据为国家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从现场情况看,该企业的一级计量仪表配置较为完善,特别是原煤、电力等方面的计量。其二、三级计量相对较差,如部分重点用能设备尚未配备能源计量器具,给各工段的能源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4指导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监测数据的应用

按照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要求,指导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仪器、仪表,使之能满足GB/T6422、GB/T15316关于用能设备的能源监测要求,保证企业所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科学合理和准确可靠。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计量器具档案,完善计量仪器、仪表管理,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指导企业加强对能源计量监测数据的应用,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系统。在企业能源计量采集的监测数据了解到2008年产品单位综合能耗高于2007年。企业通过一系列技改更新生产工艺,并于2009年2月完成余热发电项目。从2009年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当年的吨熟料单位能耗从2008年的117.0kg降低到103.6kg,吨熟料单位平均能耗降低了13.4kg。

通过指导帮助企业在完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的基础上加强数据的分析运用,进一步发挥能源计量对加强企业能源成本核算、堵塞能耗漏洞、优化生产工艺用能、提高节能技改效率等管理节能的积极作用。企业从提高能源计量的管理手段和更新生产工艺开展节能降耗,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5结束语

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将是我省企业应对新时期挑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持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久之计和必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