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教育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我阅读熊华军教授、史志刚同学的《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可视化分析——基于12种CSSCI来源期刊载文数据》和陈昌芸同学的《共词可视化视角下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构成及发展趋势》两文后首先意识到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想到要谈谈对高等教育学领域研究的认识与看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是关于高等教育学大领域研究情况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2010-2013年12种教育学期刊刊载的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进行可视化研究,总结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发文规律,揭示了作者间的知识交流机制与合作交流模式,得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部属大学引导、鼓励和组织学者开展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主要来自教育学,多受到省级和部级的基金资助,彼此之间合作规模较小,合著强度较低,合作率不高,主要围绕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德育、大学教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八方面开展研究等结论。这些研究,数据可靠,分析透切,很有说服力。陈昌芸同学的文章,采用的也是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不过,关注的只是高等教育大领域中教学服务型大学小领域研究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以刘献君教授为代表的院校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是院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子领域。这个研究领域,也是由刘献君教授在2007年开启的,现在随着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实践的逐步推进,也产生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陈昌芸同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认为当前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教学服务型与其他大学的区别和联系、具备的特征及价值和功能、建设主体、建设路径、具体问题探讨五大领域,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未来需要注重学科发展,着力特色研究;重视社会服务,推进合作研究;关注人才培养,突出创新研究;强调多维审视,多视角研究。关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五大领域的查找及其研究趋势的提出,为进行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
这里选编的两篇文章都对其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行了梳理,并列出了名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得出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高产作者有王建华、张楚廷和王洪才等为代表的66位,形成了以潘懋元、张应强和刘献君等为代表的高被引作者群,高文兵、李立国、王建华和刘克勤是综合网络中影响力较大的作者等数据。陈昌芸同学的文章得出了在发表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的50种期刊中《铜仁学院学报》刊发了14篇、《浙江树人大学学报》13篇,核心作者有刘献君、侯长林、罗静、陈明、徐绪卿、魏钢焰、陈琼英、沈云慈等结论。这些数据和结论,既是对相关刊物和作者的肯定,也为更多的研究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强化了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意识。铜仁学院能够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有一定的地位,就是其高等教育研究团队近几年来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学服务型大学这个领域的研究上,没有对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的集中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既是方法,也是策略。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领域,可大可小,具体要视研究者个人或研究团队的研究能力和兴趣而定。能力强、水平高,又有兴趣者,其研究领域可以不断拓展,直至满足研究需求为止;能力弱、水平低者,其研究领域可以小一点、窄一点,小和窄到能够把握得了的领域为止。研究领域大小、宽窄的确定,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一旦确定,就要在一段时间之内,甚至比较长的时间之内,咬定青山不放松,方可见成效。之所以有“专家”的称呼,不就是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点研究的结果吗?关注某一点的时间长了,研究的问题深了,积累的东西多了,也就自然成为了专家。其实,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学等理论研究需要专注于某一领域,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也有领域意识,比如陆文夫的“苏州小巷”、刘绍棠的“运河滩”、何士光的“梨花屯”等,就是坚守在一定领域中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所以,选定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就要尽可能将其领域中的矿石挖掘出来,并逐步占据该领域的制高点。占据了高等教育学某个领域的制高点,就是对高等教育学科的贡献!
作者:侯长林 单位:铜仁学院
(一)区域内的高校数量
高校数量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布局的影响最为明显。高校的科研和教学需要具有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的人员的智力支持,他们可以做辅导员、教师、教学秘书等,当区域内的高校数量较多时,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的需求量就增大,这就必然会推动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建立和发展。以华东地区为例,共有764所高校,有客观上都需要高等教育学硕士,因此,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应运而生,共有33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而在华南共有225所高校,相应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只有6个。
(二)区域内的经济生产总值
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学位的诞生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区域经济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其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都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另外,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对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专门的教育学硕士来承担,这就推动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三)区域内的在校本科生人数
区域内的本科生人数越多就越需要较多的高等教育学硕士来从事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另外,在校生人数越多,学校的学科也会越多,水平也越高,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审批也就有了可能。以西北地区为例,2011年,在校本科生人数约为108万,该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点为12个,占全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点总数的12.5%。
(四)区域内的教育支出
教育支出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办学经费,是其发展的基础。当给高校提供充足的教育支出时,它才有可能建立高等教育学硕士点,才有可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以华北地区为例,区域内共有高等教育学硕士点13个,区域内的教育支出为228.699亿元,如此数量庞大的教育支出为高等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区域内的高校教职工人数
高校教职工人数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建立提供了有关的教学、行政、管理等服务,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试想,当一所学校计划建立高等教育学硕士点时,由于缺乏高等教学导师,其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申请肯定得不到批准。
二、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布局的均衡性
为了验证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布局的均衡性,作者选取了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LSD法是检验控制变量不同水平下观测变量水平间的均值是否相等的一种检验方法,水平间的均值的很小差异也能被检验出来。在本研究中,控制变量指的是我国的七大区域,观测变量是指各区域内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数量。由检验可知,各区域所拥有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点数量水平间的均值无明显差异。在检验中,有各区域均值差、标准误和显著性三项数据,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0.05。在检验中,当华东与西南地区配对时,概率P为0.029,小于0.05,其他的概率P值均大于0.05,说明除华东与西南两地区外,其他五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点数量均值没有显著差异。总的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布局与各区域的现状相符,各区域的数量水平均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布局较为均衡。
学前教育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8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教育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
A.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生产产品的活动
C.商品交换的活动 D.传递知识的活动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在说明
A.天然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B.人工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C.精神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D.物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3.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
A.经济发展 B.文化水平
C.人口状况 D.政治制度
4.儿童因为情绪紧张或压抑引起厌食,这表明
A.身体发育决定心理发展 B.心理发展影响身体发育
C.身体发育影响心理发展 D.心理发展决定身体发育
5.“成熟势力说”的提出者是
A.柏拉图 B.格塞尔
C.华生 D.皮亚杰
6.为学前儿童拟订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7.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立者是
A.福禄贝尔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洛克
8.影响当前美国开放式教学方式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卢梭
C.夸美纽斯 D.福禄贝尔
9.学前教育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
A.社会需要 B.学科需要
C.教育方针的需要 D.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
10.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
A.使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B.使每个人平均发展
C.使每个人得到同样的发展 D.使门门功课得高分
11.下列各项表达中不属于游戏特点的一项是
A.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 B.游戏是自由自在的
C.游戏是有一定的模式的 D.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12.《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13.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这是
A.保教结合原则 B.独立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启蒙性原则
14.发展适宜性的含义:一是个体适宜性,一是
A.目标适宜性 B.方法适宜性
C.年龄适宜性 D.课程适宜性
15.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
A.蒙台梭利 B.裴斯泰洛齐
C.福禄贝尔 D.陈鹤琴
16.下列各项不属于有规则游戏的是
A.音乐游戏 B.智力游戏
C.表演游戏 D.体育游戏
17.《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的时间是
A.1980年 B.1990年
C.1996年 D.2000年
18.1-2岁的婴儿主要的活动形式是
A.集体性活动 B.个别活动
C.小组活动 D.班级活动
19.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制的
A.义务教育阶段 B.基础教育阶段
C.可有可无阶段 D.福利教育阶段
20.学前班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是通过
A.测验
B.评价幼儿学习文化知识、算算术、认字的水平
C.考试
D.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21.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的基本方法是
A.游戏法 B.移情法
C.故事法 D.讲解示范法
22.中班幼儿思维的特点是
A.感知运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23.在园所与家庭的相互配合工作中,教师要坚持
A.园所对家长的领导地位 B.园所对家长的主导地位
C.尊重家长,确立家长的主体地位 D.家长对园所的主导地位
2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A.多重角色 B.教育效果的长期性
C.创造性 D.纯真美好
25.教师与幼儿沟通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A.注意倾听 B.注意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
C.言语专业化 D.言语儿童化
26.我国幼儿园大班一般为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27.在河北定县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的是
A.陶行知 B.梁漱溟
C.晏阳初 D.陈鹤琴
28.关于“提前开始计划”(Head Start Program)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A.是根据“教育人人平等”的理念进行的 B.是针对环境不利的儿童进行的
C.是一种补偿性教育 D.是在法国进行的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29.白板说
30.角色游戏
31.保教结合原则
32.结构游戏
33.核心家庭
34.分离焦虑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35.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36.简述杜威的儿童观。
37.简述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38.简述讨论法的操作过程。
39.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
40.简述我国农村不发达地区的社区学前教育形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研究取向;学科建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学从教育领域范畴内独立出来,关于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越来越多,这其中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最为明显。本文从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历程、基本概念以及现存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国外的高等教育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开始到现在一直是一个学术热点课题,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学始终是作为同一个问题在研究讨论,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从起初就被列为单独的研究范畴,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意识较强。
(一)理论研究
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学科建设理论体系上,不注重理论体系的研究会导致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需要向脱节。因此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应立足于现实需要,理论研究服务于具体实际问题的需要,加强热点问题的研究,注意现实问题实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研究思考。
(二)问题研究
赞同问题研究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项专门的学科,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解答教育中的矛盾、困难和疑惑,帮助人们增加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本身的重视,不必过分强调构建一个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与其建立一个不成熟的体系,不如解决现实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不断修改论证研究中的某些理论。
(三)研究问题与构建体系并重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问题研究和构建体系的观点进行的综合与折中,认为二者并不冲突和矛盾,从根本上来讲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在研究目标上应该坚持二者兼顾的原则,不断的研究问题,创新理论。努力构建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有利于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解以及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醒方法论指导。研究理论是途径,解决问题是目的,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理论的源泉。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现存问题
许多研究学者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作为重点课题,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学自诞生之时广大学者就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等问题上进行了讨论研究,尤其是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内容进行了论述,促进高等教育学里理论不断进步。
(一)学科建制
高等教育学一直是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是高等教育学研究学者的攻克对象,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与国外相比,起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将高等教育学从教育学的范畴内剥离出来,最终扩大到国家学科专门目录,以教育学下的分支专业合法存在,许多师范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增设了博士点、硕士点,加大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力度。我国高等教育学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以及理论成果几个阶段,最终被确立为专门学科,至此,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仍不够完善,在理论成果与实践应用上仍需要不断研究和修改。
(二)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学从来都具有专门的、独立的研究对象,这是学科得以存在的基本要素。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上。许多研究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应该是基于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为了探索与总结高等教育的深刻意义,促进高等人才素质的提高。将以上观点进行综合整理后不难发现,各学者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上存在异议也存在着相同之处,即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其本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在高等教育学的内容与分支上仍具有争议,有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学科学建设中的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较为重要,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学的发展规律更重要。当今社会的大环境背景下,将高等教育学编织成一个动态的、科学的、多元的系统,其中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因素,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三、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措施
(一)改进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学的培养目标。就高等教育学的教育目标而言,在学术界存在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应综合考社社会需求,以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水平、教育资源等为基础,避免因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条件由于高等教育低下而下降。同时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正面思维,减少社会功利性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品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为高等教育学教课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二)树立长期人才培养战略意识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此,应树立人才兴国战略意识,从高校入手实施。有观点认为专业和综合知识相结合是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此一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提高其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其专业水平。高等教育应该将培养专业人才与提高公民素质相结合,通过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人才,实现全社会的多元化培养模式。随着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将出现专业人才与综合素质人才共同培养的全方位培养模式。依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笔者给出以下参考:调整我国高校的教学计划,实施社会教学,增加社会实践,增强理论基础的同时,全面提高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在重点大学,尤其是师范院校开展试点,推广本硕连读方式,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实现高等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人才战略是发展与竞争的重要内容,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长远问题,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用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探析—跨学科的视角[D].汕头:汕头大学,2006.
[2]文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5(6):54-59.
[3]黄敏.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思考研究[J].考试周刊,2015(53):147.
[4]文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述评[J].江西教育科研,2005(7):25-28.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立法。
一、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相关法案的发展历史。
美国1867 年通过《教育署法》,建立了第一个联邦政府的教育行政机构,也是第一个与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相关的机构。1944 年的《退伍军人职业调整法》为第二次大战中的退伍军人提供受教育的便利。1950 年的《全国科学基金会法》
创立了国家科学基金,此基金由联邦政府资助,使学者可以在各个学科领域从事研究和调查,加强数学、物理学、医学、生物学、工程学、社会学和其他科学的研究和教育。1958 年的《国防教育法》,增拨大量教育经费,提出“保证一切有能力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高等教育机会”。法案还设置了“国防学生贷款”,支持学生完成高等教育。1963 年的《职业教育法》提出了加强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并通过资助扩大职业教育机会。1964 年的《国防教育法及受影响学校补助法修正案》延长了原国防教育法资助的有效期并扩大资助范围。1964 年的《经济机会法》是一项综合性的“向贫困宣战”的法案,法案创建“就业团”和美国志愿服务队,批准教育的扶助贫困规划。1965 年的《高等教育法》规定为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提供经费援助。1968 年的《高等教育修正法》修正了《1965 年高等教育法》、《1958 年国防教育法》、《1965 年全国职业学生贷款保险法》、《1963 年高等教育设施法》以及相关的法规。1972 年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延伸和扩展了原高等教育计划,对低收入的青年提供基本的和额外的教育补助金,提出在高等教育的学生入学和人员雇用时,禁止性别歧视,并在卫生、教育福利部内创建一个教育处。1974 年的《家庭教育权利和秘密法》规定教育机构不能否认或阻碍家长检查或审查子女的教育记录的权利,教育机构泄露学生的教育记录必须取得家长的同意。1975 年的《纪念哈里S 杜鲁门奖学金法》规定,为了对前总统杜鲁门表示纪念,授权建立哈里S 杜鲁门奖学金,资助那些有明显的潜力并计划从事公共服务事业的人,使他们能够完成他们的教育。1976 年的《教育修正法》扩充了《1965 年高等教育法》,扩充并修改了1963 年的《职业教育法》。1978 年的《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补助法》保证继续对贫困学生的补助,并把补助和贷款扩展到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1979 年的《教育部立法》通过了建立教育部的法规,使其成为一个内阁级的机构,该机构掌握150 多个现存的教育行政机构。1986 年的《高等教育法修订》增加了佩尔助学金的支持力度,确定了独立学生的概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资助学生的比例结构关系。1992 年的《高等教育法修订》的调整内容主要是确保所有的学生,不论其家庭收入如何,都可获得某种类型的资助,并规定统一使用“联邦大学生资助免费申请表”。1993 年的《学生贷款改革法》扩大了直接贷款的试点范围,要求至少60%的贷款在五年内都要转为直接贷款。1993 年的《国家与社区信托法》提出学生可以为其大学教育或职业培训借钱,而以社区服务项目的工作进行偿还。1997 年的《减税法》,包括《希望奖学金减税法》和《终生学习减税法》,提出通过税收减免资助学生。1998 年的《高等教育法修订》提出提高学生贷款的条件和标准,维持基于校园的资助模式等。2007 年的《大学成本降低与机会法》对美国学生资助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削减了超过200 亿美元的学生贷款机构补贴,将这部分资金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支付给学生。2008 年的《高等教育法修订》,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促进和改善入学机会、可负担和问责等高等教育财政理念。2010 年3 月的《2010 年医保与教育协调法》与大学生资助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取消联邦家庭教育贷款计划(FederalFamily Education Loan Program,FFELP),确立威廉·福特直接贷款计划(Willian DFord Federal Direct Loan Program,FDLP)为学生唯一的政府贷款项目,由政府取代私营商业金融机构成为贷款发放方,以及改革佩尔助学金制度,规定佩尔助学金全部为强制性支出等。
二、奠定美国高等教育资助发展的理念和框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立法。
1.1943 年的《军人权利法》。
1943 年,正是二战的艰苦时刻,由于大萧条的影响,大批美国退伍军人生活无着落。罗斯福总统此时指出,不能“让退伍军人复员到陷入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环境中”。因而,美国政府设计了以教育资助的形式安置退伍军人的办法,并于1944年制定了《军人权利法》。法案关于退伍军人的教育问题的主要内容指出:任何有资格的人都有权在一所得到批准的教育或训练机构接受教育或训练,时间为一年至其在1940 年9月16 日之后服役至战争结束时间,但总共不超过四年;合法受资助者可选择一所能够接受他们的、局长(退伍军人管理局)认可的教育或培训机构,根据自愿进行全日制学习培训或相当于全日制的培训;局长应向每位学员所注册的进行全日制或兼职学习的教育或培训机构支付通常的学费、实验费、图书费、保健费、医疗费等诸如此类的必要开支。《军人权利法》的实施,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在思想与实践等多方面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次。它在增进美国的教育民主观念,促进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方面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法律保障的免费高等教育,使一些原本不可能进入大学的士兵圆了大学梦,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发展,树立了教育公平的资助信念。
2.1958 年的《国防教育法》。
1957 年,苏联的人造卫星率先上天,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人。美国人将国家的落后归结为教育的落后,随后很快做出教育改革的坚定决心。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了要在4年的时间内投资约10 亿美元,用于鼓励提升教学质量和增加学生就学机会,为国家的安全服务。总统的资助法案得到国会的赞成。1958 年,总统签署了《国防教育法》。对学生提供资助是该法案的核心内容,法案确定的主要学生资助方式是奖学金和国防学生贷款,其中,国防学生贷款项目是法案的突出内容。法案规定,贷款资金由国会直接拨给高校,国家与学校以9:1 的比例共同出资,高校自己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其贷款期限方式,优先照顾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等专业的学生。《国防教育法》的意义在于这是美国联邦历史上对全国承担的最大的一项教育义务,也开创了联邦最早的教育资助体系,其中学生贷款成为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发展的开端,学生贷款项目是第一项得以持续发展的美国联邦大学生资助项目,对后来《高等教育法》的制定有重大的历史影响。
3.1965 年的《高等教育法》。
1965 年美国通过了《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关于学生资助的主要内容规定,根据学生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联邦分别确立助学金、学生贷款和勤工俭学三种资助方式。
同时,法案还创立了教育机会助学金和担保学生贷款两个项目,保留并延长了《国防教育法》中的国防学生贷款项目和《经济机会法》中的大学生勤工俭学项目。教育机会助学金主要资助一些有才能的“特困生”,担保学生贷款则为中低收入、有一定经济需求的学生提供贷款项目。这样,联邦政府就建立了包括助学金、学生贷款和勤工俭学等多种资助方式相互结合的大学生资助体系。1965 年《高等教育法》的意义在于它使学生资助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拨款的基本形式,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带动了州政府对学生的资助行为,开创了联邦大学生资助的新时代,标志着美国大学生资助的法制化建设最终完成。
三、立法对美国学生资助发展的重要意义。
美国联邦学生资助立法对促进学生资助发展乃至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通过立法途径实现了联邦对教育的调控,从宏观上控制了教育事业的进程和方向。美国的各项联邦资助立法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较强的针对性,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导向性。如《国防教育法》开创了联邦教育资助体系,为联邦资助发展奠定了基础,扩大了联邦的教育权限;《高等教育法》使学生资助成为美国教育拨款的最主要形式,并以配套资助的形式带动了各州的教育资助。其次是以法案带动资助,推行资助项目。美国联邦的每项资助计划都以立法的形式形成国家的法令,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对高校助学贷款政策及其相关法令的不断修正,以便它们能更好地促进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促进资助方式的规范化。
总之,美国学生资助发展过程是一个资助相关法律和法规制定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意义得到了从政府到学校机构等的肯定,使联邦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得到了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维平,马立武.美国教育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299-316.
[2] History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EB/OL].finaid.org/educators/history.phtml,2009-06-09.
[3] 魏建国.《大学成本降低与机会法》和美国学生资助体系的重大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8,(5):62-66.
[4] 魏建国.美国《高等教育法》修订与高等教育财政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6):14-27.
[5] 孙章伟.美国高等教育资助制度改革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1,(1):74-78.